心理学导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导论论文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1

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

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是“要我学”。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这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把有优秀学习习惯的同学树为榜样,让同学借鉴。

2.重视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参变量问题、三角分式的运用、空间与平面、实际运用问题等都是初中教材都不用的脱节内容,需要高中补救,查缺补漏,否则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训练,不去认真演算书写,重量轻质,到正规作业时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发展健全的人格。

3.抓好学习中的各个重要环节

①预习——高中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综合性较强,这就给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带来了困难。预习对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预习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每次预习应该有计划和明确的进度;其次预习要仔细认真,并结合课本例题和习题反思,加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对预习的内容整理出条理性的框架,明确知识结构。

②课堂学习——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数学。所以要在课堂上学好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才是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而听课是学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广度与深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听课。会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带着预习时未懂的问题听课,全神贯注,尽可能把疑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其次,对于在预习中认为弄懂了的问题,主要听老师的讲解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致,纠正自己在预习中对一些知识的片面理解或错误理解。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老师讲懂了或还有疑问,要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地方记下来。凡是在听课时发现预习中自己理解片面或错误的地方,或是理解深度不够的地方,都应作出简单的标记,课后要及时进行清理,完善对这些问题的新的理解。第三,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设问、提问,或自己在预习中、作业中、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思考,并记住,然后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或更深入一层的问题,再思考。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捕捉与解决的过程,正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③练习——要学好数学,必须要做适当的练习。只顾看书,而不做适当的练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练习之前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弄懂。如果课本知识还存在困惑,应先复习课文,直至把有困惑的知识理解之后再认真独立的完成。在做题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注意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并注意解题的步骤规范性和表述条理性。如果在做题的时候出现“马大哈”的现象,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心情,进而影响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2

1.认同性原则。所谓认同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认识上的一致性、共同性。认同性是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首要因素。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徐”。(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贯彻互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树立全局观点,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每位成员都要从整体出发看待自己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关心、支持他人的工作,甚至随时提醒他人将要懈怠或疏忽的工作,做到在工作上互相补充,分工不分家,彼此建立起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2)每位成员应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班子动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修正自己的言行,使班子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平衡状态。

二、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通过领导班子会议进行。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及时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谈心是进行平等、诚恳、和谐的思想交流的好形式,通过个别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进行谈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要直率坦诚,谦虚谨慎,有理有节,耐心细微;要事先构思,讲究技巧,言语要朴实自然,以情感人,来取得双方共鸣,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3.通过媒介进行。这里的媒介是指充当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中介的人。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个体之间由于发生冲突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时,发挥媒介的作用是最佳途径。

作为媒介应做到:(1)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善于调查研究,讲究技巧,把握火候,有的放矢。(2)要加强感情联络,以取得冲突双方的信任。(3)与冲突每一方交流时,要做到信息准确,传递和反馈的信息要适时、适量,有弹性。

4.通过娱乐活动进行。有意识安排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谦让,交流情感,从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成见、误解和隔阂

三、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方法。

1.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班子成员自觉地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承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情感源于人的需要,所以,修养者首先要修自己的“需要观”。如要分清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眼下不能满足的。不正当、不能满足的需要应果断放弃;即使是正当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也要衡量一下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以便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修自己的涵养,即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功夫。作为领导成员,要做到心底无私,宽容大度,遇事冷静。而情绪冲动,动辄发怒,言词过激,或狂喊乱叫,大声训斥,只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情感沟通法。沟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交流,它是群体生命的要害。要维持领导群体的动态平衡,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就要通过健全的灵敏的沟通结构来实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理想的沟通结构应为混合多向型,这种结构既注重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义重视沟通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保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行动一致,还能促进同级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照顾,联系密切,协调配合。

3.角色心理位置互换法。善于换位思考,是调节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或同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冲突双方能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各自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彼此之间就能相互谅解,双方关系亦可趋于改善,从而达到团结和谐的目的。

4.闲聊法。闲聊法能使人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放松。闲聊中隐藏着目的,具有心理调适功能,使人于不知 不觉中达到心理平衡,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3

一、重视利用团体方式进行辅导

西方学校传统的辅导方式主要是利用一对一的面谈。自70年代后,通过团体来辅导个人逐渐形成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促使团体辅导在学校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力量。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悬殊,采用个别辅导方法无法满足众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团体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二是团体方式能够提供较大的效益。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据西方学校的经验,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活动要注意解决的确立辅导目的和内容以及合理地组合团体成员等问题。学校团体辅导的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如何确定目标,要从学生的原有的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而团体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都是团体辅导的很好主题。至于组织团体成员,过去的做法是把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集中精力解决某个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往往因为问题相似而彼此接纳,抱成一团,不易因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原先的不良行为,所以现在倾向于以同一年龄的孩子组成团体。为了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团体内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和个性结构的差异。团体一般以6至12人为宜。

近年来,团体辅导已从面向学生扩展至教师和家长,其作法的理论依据是“改变学生周围人物的行为,必能导致学生本身行为的改变。”在美国,有以专家组成的儿童行为顾问(childbehaviorconsultant)简称CBC辅导法,这种辅导法是面向教师咨询之用,并不直接处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直接对学生作辅导而是从家长或教师处间接入手,这种所谓的广泛辅导引起众多争议,但争议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况且有不少案例可证明它的正确性。

团体辅导在教育上虽有较大的价值,但和其它技术一样也存在着局限,如它对涉及到情绪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较难展开,另外在安排统一的辅导时间和制订共同的目标方面也不易落实,等等。所以团体辅导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个别辅导。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这两种方式目前仍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选择团体辅导会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造成激烈的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往往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故专家们预见,在未来辅导发展中,团体方式会使用得更为普遍。

二、行为矫正法倍受关注。

国外辅导理论众多,但能够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在50年代,罗氏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无不重视辅导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但近年来,行为矫正法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美国70年代以后,各大学对咨商员、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期间,在开设的课程中,行为治疗课程占相当大的比重。各国的行为治疗家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地运用。

行为矫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增强、削弱、奖励、惩罚的技术,消除个人已学到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技术种类很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果断训练法、模仿学习法、塑造法、系统减敏法、消退法。对具有多动症、紧张焦虑、胆怯、恐惧、退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使用上述方法有较好的成效。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分六个步骤:首先明确需要矫正个人的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然后观察、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接着设计有利的情境;再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后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行为。

行为矫正法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遭到部分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辅导专家的反对,攻击的焦点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为的治疗,而对行为的内部成因不予探究这一问题上。认为这种机械的辅导方法只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对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发挥人的潜能无所裨益。其实,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必然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问题儿童增多的情况下,学校普遍地使用行为矫正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

三、电脑服务异军突起

在学校辅导中兴起了电脑服务的潮流,这是辅导工作发展的必然。由于学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均需面对众多的学生,而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使用许多个体及团体的资料,辅导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借助电脑作业可尽快地处理众多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节省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能有时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服务。自70年代起,北美中学逐渐运用电脑开展职业指导。现在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学校注意利用电脑作为诊断资料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工具。心理辅导员将有关学生的成绩、测验分数、与专家面谈的记录等资料输入电脑,就可获得一份印好的治疗方式。电脑不可能为心理辅导的所有项目服务,但在下列方面却比较适合于运用电脑的程序来处理:①肯定性训练;②沮丧与冲突的解决;③沟通;④儿童与父母离婚辅导;⑤求职技巧;⑥生活习惯的养成;⑦学习技巧;⑧职业辅导等。

电脑服务异军突起,引起部分心理辅导专家的忧虑,他们担心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抹杀。因为电脑只能做数量的处理以及资料的记录工作,而学生的意志、情感、品质等问题是它不能处理的,如果辅导员过分依赖电脑的作用,则会使心理辅导这种复杂细致的工作简化为一种机械的分析工作。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电脑只是一种计算工具,辅导员的态度才是决定因素。所以,电脑作业只有和个别化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小学心理辅导逐步推广

一直以来,心理辅导与小学较少发生关系。按传统的看法,小学生由于思想单纯而较少发生心理冲突,加上有老师的密切关心爱护,无需辅导也可平稳过渡到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而改变。教育家们看到:一个人幼年的经验和他一生的其他阶段同等重要,且幼年的经验是后来发展的基础。所以把辅导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成为辅导界的共识。美国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颁布后,几年的时间内,辅导员的人数已增加两倍。在后来的增订案中,又将辅导的范围延伸到幼儿教育和二年制学院。目前幼儿辅导正在酝酿中,小学阶段的辅导已付诸实践。在美国有不少教育机构正在培养小学辅导员,不少学区开始在小学中增加辅导员的编制。

美国小学的辅导项目有:1.依个体发展重新设计课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标准。2.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表现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3.重视教室的心理卫生。4.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5.增进儿童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6.协助特殊儿童(如资赋优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文化贯之等)达到特定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在小学中推广心理辅导已形成潮流,今后将会延续下去。

五、心理辅导重点将由矫治转向矫治与发展并举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传统的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转摘强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第102页)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也由单一的治疗问题儿童变为多元化,扩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之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新目标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六、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

有责”的良好局面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理论;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1.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表至高无比的秘方。”新教改的全新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鲜知识的能力,并且还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

1.1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1.1要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从教,这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能力和身世,要掌握学生先天生理造就和后天环境培养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需而教;

1.1.2要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是学校里的伙伴,学习中的益友,生活上的知己的良好观念,为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奠定基础。

1.2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1.2.1教师要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只在课外了解掌握和评价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接受课程内容的程度,创设境界,积极诱发,适时补救。

1.2.2教师要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扩展程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1.2.3教师要强调关注学生的合作关系:经验认为,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最成功的方法。

1.3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校为督导的思想

学校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园地,而学校以领导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督导作用,新教改的成就在于学校领导监督指导、在于一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在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创新和提高,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全面地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2.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为课堂教学是具有变化的,做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必须要懂得把握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细节。

2.1注重常规细节的预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在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突破重难点,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由于事先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预设思考,在每节的课堂里,都将会创造出教学互动的亮点,也就提高课堂的高效生成。

2.2关注个性细节的创设,演绎精彩课堂教学魅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2.2.1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前,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精心打造导入细节,创设适当的导入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2.2.2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对答如流的喧哗课堂并不是有效成功的课堂,静思沉默的时刻也许是知识生成的关键时候;在教学中,只有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才能拓展思维,弘扬个性,达到不教是为了比教更好的效果;

2.2.3捕捉突发的教学细节,点缀精彩的教学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2.3重视课堂教学细节,显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美,一次沟通,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看似无意而又寻常的举动背后,却真实地体现着教师的爱,蕴涵着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2.4教学互动实施,加强高效意识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它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表现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自身必须是满怀热情的,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和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奠定小学语文作文基础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更进一步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抓好作文的写作,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语文文化,提高写作水平。

3.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性:“兴趣是比责任更好的老师。”诚然,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3.1.1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小学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爱读日记的兴趣,再通过故事、动画、日记的听看读过程中,因势利导提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采取专门培养和无意引导的手段,施以技巧;

3.1.2从小学生的认识入手:小学生认识的范围主要有故事寓言书,电视动画节目,自己所学的课本,巧妙运用、综合思考、及时引导,采取循环渐进潜移默化地方法;

3.1.3从小学生的环境入手: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接触的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父母,既给予信息提示,又指导空间思考。

3.2促进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运用在写作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目的之一,具体方法是:

3.2.1利用讲授美文机会适时提问和引导;

3.2.2借助信息图像设置实施提醒而激发;

3.2.3采取作文评改选优方式实施讲解而促进。

3.3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在指导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写出规范性和理性的好作文。

3.3.1评改作文,恰当准确的表扬,是增强学生写作成就感的首要方法,能够激发学习与修改的动手习惯,使学生产生“我在写作文上已经不错了”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 心理障碍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科目,同一个群体学习的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及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语文学科性质的特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务必切实符合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预防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高效化、节能化与非功利化的道路。

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的各方面又发展得相对平稳,所以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致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突出,并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目前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患病率为21.6%―32%[2]。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出城市学生。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他们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常常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也不读书、不做作业,或者贪玩游戏、迷恋上网,或者东游西逛,得过且过。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又一个体现。语文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想提高成绩,效果常常不明显。所以,当他们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他们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同时刻苦努力也不够,于是考试屡考屡败,从而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形成了松散、惰性的坏习惯,所以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他们稍微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就说:“我一看到题目中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连看都不想看,更别说做了”。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这也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他们有时候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马上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也充满一定要学好语文的感情。但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了,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这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障碍。

5.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农村初中生有的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6.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农村初中生中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因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农村初中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在教学情感上,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在运作过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取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在选用手段上,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以粉笔、黑板为媒介,而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评价途径单一。这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即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表现不仅要能读能写,还要能听能说,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作出判断。仅仅一次的书面考试是不能完全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今天的成绩不能一定就是明天的成绩,只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评价途径的单一性,往往直接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缺少良好的教学艺术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特征,教师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学生就会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讲课枯燥乏味,教学设计陈旧老套,教学语言平淡无味等,这些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师应该合理疏导,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科学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初中生中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很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这样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都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2.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专门建立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档案库,并协调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有兴趣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津津有味地学,即使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若学生无兴趣,就没有动力和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4.使学生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可以充分用来进行课外学习。为此,作为学生,每学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有差异性,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扎实,如此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学好者春风得意,学差者垂头丧气。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异同,提前预防启迪学生。指出成绩的好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好总结,想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差距、找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悦纳自己。保持正常心态,正确认识一时的成功和挫折,就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6.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3],所以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学会浏览、精读、略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布尔贝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4]。这说明师生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任何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真诚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学生会喜欢这位教师,也愿意学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态度粗暴,一味地批评挖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极积性。

8.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由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语文课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教师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微笑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是的,面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学会用心去滋润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2]蓝燕.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为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0,3,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

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舞蹈治疗 高校教学 意义

一、舞蹈治疗简述

舞蹈治疗,也叫动作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来治疗社交的、情感的、认识的及身体的问题。其利用动作在治疗上的力量,改善人们的成长,健康及安宁。舞蹈治疗是现代舞蹈艺术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基于身体及意识是关联的前提,并相信精神及情感的问题经常隐含在身体的肌肉紧张、不舒服的运动模式上,也就是说身体状态对态度及情感也会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舞蹈治疗并不需要舞蹈基础,只需要伴随着不同音乐声,在一种近乎潜意识状态下做出动作,用肢体语言发现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并以求达到康复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舞蹈治疗入高校的契合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多起由大学生造成的轰动大案,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被抽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3%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心理问题。并且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这些数字说明心理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却少之又少,这种局面需要舞蹈治疗走进高校来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舞蹈治疗这种方式

舞蹈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作为治疗媒介的,大学生作为舞蹈治疗的受众,他们思想活跃、时代特点鲜明、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说教对于大学生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基于一种疾病治疗的时候,说教只会适得其反,而舞蹈治疗这种体验新鲜的多媒介学习体验方式则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特别是舞蹈治疗开放的生效环境,更利于大学生自由自在地舞蹈,将思想化为肢体语言,而不是坐在课堂里接受鼓励,用理论知识来对抗心理压力,这样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高校已经具备开设舞蹈治疗的基本条件

首先,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高校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其次,现有的说教疏导等方式收效甚微,需要有新的方式加入到心理问题治疗工作中来;第三,由于对心理问题的普遍重视,一般高校都乐于为此项工作加大投入;第四,舞蹈治疗开展需要安静、整洁的半封闭空间以及音响、镜子等教具在高校很容易解决;第五,高校普遍都有具有一定舞蹈水平的师资,只要稍加培训就能开展初级的舞蹈治疗工作。

三、将舞蹈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的意义

(一)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是人心理状态不平稳,波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校学习成绩、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苦恼于毕业后社会、就业的压力;纠结于个人情感纠葛的压力等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都是较浅层次的,只要稍加疏导,基本都可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科学的心理预设,帮助他们逐步释放内心深处的压力,以求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功效。通过采用心理学上的心理预设,使其发挥效应,将其扩大化并对学生产生心理关照,具体通过愉悦自信的肢体释放,帮助个体产生良好的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所谓的释放压力。这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乐于在这种肢体运动中释放自己,乐于试着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无形之中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二)通过实践,探寻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现今社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常用的开导法、呼喊疗法、喜怒调整法等等,这些方法也都已经经过实践的证明。舞蹈疗法是新传入我国的一种疗法,现在主要是在大城市进行,还没有普及到地方城市,更没有在普通高校产生作用。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关系的研究也尚属空白。一方面,当下关于舞蹈治疗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治疗的层面,盲目夸大了其纯医疗的作用,舞蹈治疗也随之被极大药物化,忽视了其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法的研究往往或趋于文本化或只讲谈话、疏导的想当然。而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研究还未曾进行,我们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寻求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