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范文1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心得体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工作总结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工作报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

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3)“预防—辅导”模式;(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为“两翼”。(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6)多维立体模式;(7)“三级预防”模式。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免费范文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2)心理训练模式;(3)心理干预模式;(4)自主教育模式;(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课程讲授。(2)活动拓展。(3)学科渗透。(4)心理门诊。(5)学生社团。(6)团体辅导。(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1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但二者亦有联系。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笔者以为尽管它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

心理教育范文2

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孩子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同时,家长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长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许多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压力,有46%的家长感到工作很紧张:56%的家长感到在单位或社会上竞争比较激烈,32%的家长觉得有忧虑,由于新旧体制交替,生活节奏加快,使人普遍存在困惑、焦虑、无所适从,不可避免影响了家庭的心理环境。而且,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有调查表明,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所有种种,无疑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你的责任重大

每个为人父母者,在心理发展上都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努力发展自我,做一个心理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注意辅导、帮助子女,使下一代能克服发展中的障碍,适应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他既要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要在帮助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称得上对子女的教育的成功。可见,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我们的家长应该充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为教育孩子打好心理基础。所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关键是对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家长是否恪尽职守有关。因此,成人教育也不能够忽视家长———这一成人角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双重性。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孩子的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但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对家长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双重性: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就应该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家长们。其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传授品格的东西。家庭教育指导是通过家长教育其子女,因此,父母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格才能影响和教育孩子,在子女面前应当具有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成人教育应帮助家长们,先从摆正自身心理健康做起,做一个终身学习、热爱学习的好家长。当然,成人教育也应该引导成人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中成长。这将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也是成人教育不仅对成人所具有的贡献,更可贵的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成人教育也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三、成人教育,应如何帮助家长进

行儿童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并非每个父母都与身俱来,必须通过学习。这也是终身教育及成人教育所倡导的。终身教育大师保罗`郎格朗指出:“事实上,人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所以,“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

1、了解你的孩子

首先是应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书”。孩子这“书”,这是一本天天都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作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作为父母,如果要当一名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家庭中亲子沟通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家长与孩子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时机。应该鼓励家长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谈心、一起玩……这样,在增进感情的同时,家长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品性及兴趣。

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教育

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设计人生初步目标、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中生独有的特点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方法。

(二)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健康的个体,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初中生由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我,其独立性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相冲突,很容易与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冲突。有的学生无法认清和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或深陷险境,有些学生困因难以承受考试和升学压力而放弃生命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积极的引导。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趣和远大的理想,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维护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把心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目前心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部分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初中阶段,一方面由于心理教育的成果不能量化,难以考核,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考核当做工作指挥棒;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处于被支配状态,难以凸显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两方面造成部分学校忽视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当做摆设,导致学生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大学及以后阶段充分暴露出来,表现为不能够合理的支配学习和生活,缺少计划目标和进取心,浑浑噩噩,空虚无聊。

(二)目前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心理教育课程,但往往流于表面。心理教育是需要长期关注、潜移默化的过程,他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单单通过几节心理讲课或者讲座很难取得效果。

(三)目前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一些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顾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教育方法,把一切标准生硬的塞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片面的选择古今中外成功励志故事教育学生,不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反作用。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作为教师,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一名学生,既要看到他们尊重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一面,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将教师的身份和朋友的身份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培训。心理教育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作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二)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科学规划人生目标。"三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包括个人自身规划、事业规划等等。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人生规划能够有效的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和规划人生的开始和关键期,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指导,制定人生设计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意志教育方面,结合身边的事情,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现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矛盾的方法,做到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不骄傲自满。如结合某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成功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失败的要分析原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在情感教育方面,要通过开展谈论、课外实践和电视讲座等活动,如组织讨论"我眼中的责任"、开展帮扶老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和倾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要注重加强人际关系交往教育。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适应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可以通过"学习一帮一"、足球比赛、爬山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父母的一天"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和体察人。使每个人都能够乐于与人交往,形成尊重、宽容和谅解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姚先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心理教育范文4

1.心理教育的定义。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教育的现状。

云南某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校学生关注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但对心理教育却存有误解,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只是有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的学生,自己的状态并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而在心理调节方式上,很多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这说明,学生虽然认为有必要设立心理教育机构,但是认为心理教育与己无关,表现得对心理教育机构及其活动并不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心理问题

1.家庭教育造就的心理偏差。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现在的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父母甚至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及攀比心理。

2.学习上存在矛盾又侥幸的心理状态。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科学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面对专业课,会出现因为担心挂科而去上课的状态,其实学生真正学进去的内容和知识少之又少。而面对简单的公共课高职学生偏偏又持有“不在乎”的态度,认为公共课肯定能够及格,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没什么用,不听也罢。所以“混日子”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矛盾又侥幸的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与学生相处中也会发现,高职学生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心理发展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心里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因为种种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

三、利用心理教育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拥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2.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学生初入校园时,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军训结束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效果最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3.究其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在高校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吃、住、学、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学生交友及帮困助学生各种事务处理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所需、所想、所虑、所忧,切实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消除或减弱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建构一个舒适、幽雅、和谐的校园生活。

四、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1.高校将规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目前的心理教育发展趋势上看,在不远的将来,高校将为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人格,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状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对个别心理危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2.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将会出现在各个高校的主页面。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从网络上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将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平台会定期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与心理教育专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放下负担,轻松与教师谈心,又可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保护和干预。

3.心理教育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B

在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学校这一环境中,教师正是心理教育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想要落实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明显不够,更不用说对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了,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现代教育表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才能算是优秀的教师。教师作为一名灵魂塑造的工程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心理教育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向正轨,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

心理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被引导者,心理教育内容是引导途径。教师、学生、心理教育内容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教育系统。该系统的形成和完善,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而且也帮助学生使其心理素养得到了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整体素养得以有效提升。要使心理教育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等),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些都是促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在教学中开展会心教学以及策划心理教育活动。所谓会心教学,是指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与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相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而策划和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能力。每逢学生犯错,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辅导的时候,尽量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④培养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二、培养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情感,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独到的创造力等。只有这样,人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整体素质包含三类: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生理素质是素质发展的基础,社会文化素质是素质发展的方向,而心理素质则是素质发展的关键,它为生理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为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心理保障,从而决定了素质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因此,发展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发展心理素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心理教育这一工作,教师只有具备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2.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

很多教师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很扎实,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就是不理想?明明自己每天尽心尽力地督促学生交作业、批改作业,为什么还是有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明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很到位、很负责,为什么还是有学生违反班规班纪?事实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心理教育能力。上课期间,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需要教师悉心观察并采取措施,及时让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有的学生不自觉交作业,教师又不可能随时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减少和杜绝这种现象。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核心,面对一些总是违反班规的同学,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心理教育能力并且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通过以上例子发现,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培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因为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培养。

3.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教师教育主要包括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类。一些师范院校,缺乏对师范生心理教育的重视,没有开设合适的心理教育课程,导致师范生对心理教育能力的欠缺,以致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无法落实;而一些继续教育机构,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便会导致两种倾向: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也许就会对培训内容产生排斥和批判;而教学经验尚浅的教师,则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心理教育能力不重要,从而导致他们的教学成果无法取得突破。总之,要想使教师行业整体有所提升,对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举措。

三、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

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教育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而教师教育就是完善这一过程的必经之路。针对上文所提,就师范生而言,需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让师范生掌握心理教育的结构和理论基础,以及形成心理教育的意识,再通过班级试讲、团队活动等途径使师范生在实践中体会如何实施心理教育;而对于在职教师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基础知识已较为扎实,因此在继续教育中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有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认可和接受,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信任学生,欣赏学生,从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3.注重激励式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积极性评价比消极性评价更为有用。通过激励式教育,让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慰藉,有了学习的信心,从而也会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讨论学习以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等方式,建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蓓颖.浅谈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1,(3):128-130.

心理教育范文6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上一篇教育研究

下一篇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