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1
二、 看拼音,写词语。(20%)
chōng pò zài jiàn xiū xi mù mín qiān niú huā
zhòng yào xiān jìn shì jiè shēng yīn zhēn néng gàn
三、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3%)
四、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6%)
春暖 满园 天长
根深 路远 在乎
五、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8%)
坐 座
位 请 下 入
快 块
一 儿 飞 跑 方
六、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
的银河 的梅花 的节日
地跑步 地做工 地说话
七、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6%)
1、早上,我和小东一起去上学。 ( )
2、星期天,我和伙伴快乐地做游戏。 ( )
3、上课铃响了,我赶快回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 )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12%)
1、 我放学回到家 看见小民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15%)
1、我 喜 夏天 地的鲜 ,这里一朵, 里一朵,
比 。
2、这个数 孩子名叫张衡, 汉朝人。 以
后刻苦钻研 ,成为 学家。
3、沙沙 ,沙沙 , 洒在 檐 。 檐
,挂 珠,好像 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燕子, 盖新 。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
我家的大公鸡头上长着一簇(cù)像燃烧的火焰似的鸡冠子,十分好看。它那双圆圆的黑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短又尖的嘴巴。它全身的羽毛有淡黄色的,有朱红色的,还有金黄色的。人们都说我家的大公鸡真是美丽极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来。(4%)
4、照样子写词语。(3%)
又短又尖 又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_ 又_______又________ 十一、练习写话。(5%)
蚂蚁搬粮食
有一天,一群蚂蚁在____________。
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干得_____________。
试卷命题意图
学科 语文 北师版第二册
序号 项目 命题意图 备注
一 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督促学生认真答卷,从小练出一手好字。 大概40%的人不扣分。
二 看拼音写词语。 复习汉语拼音,考查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三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掌握偏旁部首,根据偏旁意思进行归类学习。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考查对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掌握情况以及生字组成的成语的了解情况。
五 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辨析同音字,能根据意思进行选择。
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对课文中的形容词进行复习,并灵活运用。
七 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复习近义词,能够在句子中灵活替代。
八 把句子补充完整。 会根据句中提示进行补充,注意加上句号。
九 按课文原文填空。 考查学生对美文的熟读、背诵程度,并能正确地写出来。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能阅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词语进行填空,并仿照着词语练习,训练灵活应用的能力。
十一 练习写话。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填空式写话。
参考答案
二、看拼音,写词语。
冲破 再见 休息 牧民 牵牛花 重要 先进 世界 声音 真能干
三、 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
亻:伙 伴 们 忄:怀 情 快 艹:花 落 萝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春暖花开 春*满园 天长日久 树大根深 山高路远 满不在乎
五、 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座位 请坐 坐下 入座
一块儿 快飞 快跑 方块
六、 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闪闪的银河 美丽的梅花 快乐的节日
飞快地跑步 认真地做工 大声地说话
七、 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一同(一块儿)、朋友(同伴)、立刻(马上)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小民正在看书。
2、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3、我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
4、小东和小月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2、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为的天文学家。
3、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这篇短文一共有( 4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黑眼睛、嘴巴和羽毛。 (3%)
3、淡黄色 朱红色 金黄色
4、又细又长 又大又圆 又高又大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2
具体内容平安顺遂指平安,顺当,顺利,合乎心意,谓顺其自然成长;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顺:适合,不别扭;遂:顺,如意。顺遂意思是顺其自然成长;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
平安顺遂出自《求阙斋记》:“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馀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彊安顺。”
平安顺遂的近义词:
逢凶化吉:逢,遭遇。凶:不幸。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格理论;英语动词;教学;应用
一、格理论
Chomsky“格理论”(case theory)中的“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要名词处在一定的句法关系,不论有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就都有格,“格理论”中的格不一定要通过语音形式(即形态变化)表示出来,因此,汉语、英语和法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态变化,没有语音上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有这种意念上的格。
在X阶标理论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等语类都有补语,但是,表达补语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动词和介词的后面可以直接地接一个名词短语作补语,如“John proved the theorem”,而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不可以直接跟补语,必须在中间插入一个介词,如“John’s proof of the theory”。其原因在于:动词和介词的补语有格。而名词和形容词的补语没有格,也就是说,动词和介词能够指定格,而名词和形容词不能指定格。X阶标理论中的语类是按照体词性(N)和谓词性(V)两个特征的有无来划分的:
名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动词:[-N,+V](无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形容词:[+N,+V] (有体词性特征,有谓词性特征)
介词: [-N,-V](无体词性特征,无谓词性特征)
在英语中只有具有[-N]特征的语类才能指定格,名词和形容词不带[-N]特征,因此,必须在它们和补语之间插入一个介词,由介词来指定格。根据格理论,可以解释语类的不同性质。格理论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生成语法的内容,加强了生成语法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
二、英语动词句型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需要总结的问题较多。其中如何掌握句子结构,也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尽可能细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繁琐的句法分析。因此,采用动词句型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是比较妥当的。里奇(G Leech)在其所著《交流语法(A Communicative Grammar)》一书中将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六类:
1.SV The children played.
2.SVC Mary is a nurse.
3.SVO Everyone admires his work.
4.SVA The computer is in my office.
5.SVOC They considered the work too easy.
6.SVOO My father gave me this.
半个多世纪来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和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革新,但是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用动词造句的能力问题。
三、格理论在动词句型中的运用
在日常英语教学的词汇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动词,有时候是及物动词,主语是有生命的,宾语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Mary locked the door”;有时候又变成了不及物动词,主语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 the door won’t lock”。在做近义词辨析选词填空题时,学生经常觉得把握不好两个近义词的区别,如在“……and the need for existence_______costs and creates…”中为什么选用“generates”而不能选“grows”,为什么在“the branchs_______in the gust of wind”中答案是”were shaking”,而”were being shaken”就不好。在词汇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接触到表示同一个相近意义的不同的词或词组,如与复仇有关的词就有avenge, avenger, get back at, get even with., retaliate, retribution, revenge, revenge, vengeance, 学生对这些词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往往应接不暇,倍感困惑,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格语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费尔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着重探讨语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面向语义的语法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生成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费默尔认为传统的格的概念只能处理句子的表层结构,如:
a.john opened the door
b.The key opened the door.
c.The door opened.
A句中的“John”, b句中的“the key”和c句中的“the door”都是句子的主语。但是很明显,“John”是一个动作者,而“the key”和“the door”则不是。在这些例句中,动词的主语接受三中不同的语义解释,结果同一个open势必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动词,以适应不同的选择限制:一种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动物性主语;另一个也是及物动词,带有一个非动物性主语;第三种是不及物动词,带有非动物性主语。也就是说,在字典中这些动词要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所有这些句子中,“the door”应该被理解为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其作用应是不变的,都是动词open的受事。虽然在a和b中是宾语,在c中是主语,它们的深层结构关系是一致的。格语法的理论基础正在于此。
四、结语
学习者对动词及动词句型的错误使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迁入和母语的干扰等。但是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动词句型的全面正确理解。本文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格理论知识来帮助英语动词及动词句型教学。
【参考文献】
[1]Cook,Walter.Case Grammar Theory[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Leech, Geoffrey.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3]戴炜栋.试论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重要因素[J].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4).
[4]庞好农.格关系与句法共性刍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4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集中识字法;感知识字;自主识字;玩中识字;巩固识记;自觉识字
一、识字教学五步法
1.结合语境,感知识字
汉字是抽象的表意符号,语言环境是提供孩子思维记忆的一个背景、靠山,离开了语境就很难理解一个字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因此,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呈现图片及视频资料、人物对话、儿歌等语境,引导学生听范读、看图说话,有感情朗读、自练读,从而体会语境,感知字的音、形、义。
2.展开想象,自主识字
世界真奇妙!在孩子的脑海中充满了认识世界的渴望。当他们只会用眼睛去探索时,生硬的方块字也许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识字教学中把孩子心中想象的翅膀展开,将会点燃孩子眼底炽热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脑、想象识字是有效途径。
如,“坐”结合字形想象“两个小孩‘人和人’在土堆‘土’上玩耍”。
3.游戏活动,玩中识字
将识字的难点分解在活动中,采取猜字谜找朋友,拼字游戏,编儿歌、顺口溜等活动,令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情境中轻松掌握汉字。
如,以“直”为基本字,加上偏旁部首拼出“植、值、置、殖”等。
让孩子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效果倍增。
4.识写结合,巩固识记
小学生要掌握的汉字多达2500个,其中形近而音义各异,音同而形义各异的字很多,还有些字形复杂,很难写对。因此,识字教学中必须把识字与写字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现在,有的教师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识字和阅读等活
动,学生当堂书写时间太少,大量书写练习被挤到课后进行。这样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虽能完成字量,但可能写得不端正、不美观,甚至错误。结果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不佳。此举危害很大,故教师要在教学识字的同时,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此外,还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训练学生抄写生字、读写词语、写话等,巩固识字效果,提高写字能力和运用能力。
5.课外阅读,自觉识字
课堂上识的字毕竟太少,要想多识字,应把重点放在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要体现学生的自学,使其在阅读中自觉进行识字,增加识字量。同时,教师进行必要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读书识字的方法。如,用“遮读法”识字(先读拼音,再音和字并读,最后遮住拼音进行纯汉字阅读),边读边写生字等。此外,还要训练学生勤翻字典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读书识字的能力,更好地在阅读中自觉识字。
二、结合识字教学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词句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低年级教师只注重识字教学,对词语训练兼顾不到。高年级教师则偏重文章结构的分析,而把词语教学只视为扫除障碍,训练的力度也非常不够。所以,师生理解、积累词语的意识都比较淡薄,因而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说话写话时词汇贫乏,语言干瘪,缺乏形象性。所以,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训练和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词句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因此,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一般性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学句训练。
2.学习词语的目的性
学习词语的目的主要是消化运用,运用词语离不开积累词语。因为只要词语库存丰富,说话时才能随口而出,左右逢源。要积累众多的词语,只靠机械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深刻理解和有意识记,才能记得快、记得牢。学习理解―识记积累―熟练运用,是我们学习运用词语的三部曲。
3.如何确定重点词
加强词语训练并非逢词都练,而是要抓住重要的词进行重点训练。要进行重点训练,必须要抓住重点词。如何确定重点词,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弄错的词语;(2)能突出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词语;(3)运用得特别确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
4.积累词语的方法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俯首称臣”的“臣”; “監”与“鑑” ;居高臨下的“臨”; 此“卧”非彼“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课不再教生字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讲文字了呢?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安排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多被忽略不计了。因为高考不考,我们就可以不讲?似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我将以与“眼睛”有关系的“臣”、“ 监(監)”、“临(臨)和“卧”这四个汉字为例,谈谈《说文解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味,以及汉字文化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和汉字文化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上所起的作用等。
一、“俯首称臣”的“臣”
“臣”字甲骨文里就有,字作“”、“”、“”、“”、“”,像竖着的眼睛。《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为什么“臣”是竖目之形?郭沫若的解释是:“人首俯则目竖,故像屈服之形。”郭沫若的说法可以从“監”、“臨”、“卧”等字形中得到证明,下文我们将作详细解释。竖目指的是眼珠的形状,而不是整个眼睛的形状。人低下头的时候,眼珠也下垂,故成竖目状。有个成语“横眉竖目”,讲人生气的时候瞪大眼睛,这时眼珠也是竖着的。人张望远方的时候也是努力睁大眼睛,这时眼珠也是竖着的。甲骨文“望”字作“”、“ ”、“ ”、“ ”。“臣”在甲骨文中皆用作职官名。商代方国林立,殷商王朝征服了许多异族。这些被征服的方国对殷商称臣表示归服。“臣伏”、“臣服”、“臣仕”、“臣事”皆表此义。引申出来的名词则有“臣庶”、“臣民”、“臣佐”;金文中“臣”除了表臣僚之义,还指奴隶。这与《诗经》、《尚书》等的记载相一致。《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臣还可指战俘,如《礼记·少仪》:“臣则左之。” 郑玄注:“臣,谓囚俘。” 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臣仆”、“臣妾”的近义词还有“臣隶”、“臣虜”、“臣御”、“臣畜”等;“臣”又引申有“役使”义,故有双音节词“臣使”、“臣役”。
通过阐释“臣”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对古汉语教学也大有裨益,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就掌握了许多与“臣”有关的双音节词。
二、“監”与“鑑”
在中国古代,镜子被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一个容器装水,然后低头对着水面照见自己的面容。甲骨文“監”字作“”(小屯南地甲骨779),就是一个人低头对着装有水的器皿照“镜子”的形象。从考古发掘来看,古人很早就发明了铜镜。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最早的青铜素镜。商代铜镜迄今为止一共发现5面。5面铜镜都出土于商代贵族的大墓,这说明铜镜当时仅为高级贵族所享用。也就是说,普通贫民和奴隶大概还是用最原始的办法,以水为镜。古代称镜子为“鑑”。“監”和“鑑”为古今字。成语“鑑貌辨色”说的就是“鑑”的功用。“鑑”有个异体字作“鑒”。“監”和“鑑(鑒)”的意义有别,“監”侧重于“監督”、“監察”,如“監造”、“監视”、“監考”、“監听”、“監护”等;“鑑”则指“审察”、“明辨”。如“鑑照”、“鑑明”、“鑑定”、“鑑昭”、“鑑达”等。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别“監察”与“鑑察”、“監定”与“鑑定”等的不同。
三、居高臨下的“臨”
“臨”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作“”(盂鼎)、“”(伯唐父鼎),像人俯视众物之形。《说文解字》:“臨,監臨也。从卧,品声。”“臨”的初文本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将它解析成形声字,是错误的。“監臨”是“臨”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臨”的本义当指由上看下,居高面低。如《荀子·劝学》:“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臨瞰”、“臨睨”皆表“俯视”义。如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迴环日星,臨瞰风雨。”南朝梁王屮《头陀寺碑文》:“倚据崇严,臨睨通壑。”“臨鑑”一词也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臨”的“俯视”之义。
因为君主是至高无上、居高臨下的,因此,很多与君主的行为有关的词都带有“臨”。检《汉语大词典》,有如下诸例:
【臨照】本谓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仪范或恩德。《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臨照百官。”
【臨御】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当阳亲览,臨御万国。”
【臨問】臨视慰问。常指帝王亲自或派人慰问、谘询。《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臨问光病,上为之涕泣。”
【臨存】亲臨省问。《汉书·严助传》:“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臨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攜幼扶老以归圣德。”
【臨使】居上使下。《国语·吴语》:“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
【臨見】居上视下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美人居楼上,臨见,大笑之。”
【臨幸】谓帝王亲臨。帝王车驾所至曰“幸”,故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臨幸,悉召群臣。”
四、此“卧”非彼“卧”
现代人一提到“卧”字,就联想到“卧床”,“卧”必定是躺着。然而,在中国古代,“卧”一开始并非指躺着,而是指伏在凭几上休息。在甲骨文中我们见到了左半作为“立目”的“臣”,右半为人趴在地上之形,此时的立目表示趴下后眼睛向上张望,两形会意,表示趴下;《说文解字》:“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小篆“卧”字“”。 “卧”所从之人、臣原来应该是连体的,作“”或“”,后割裂成两部分,变作“”。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坐,请勿复敢见矣。’” 焦循《孟子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论语》‘寝不尸’是也;卧于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卧于几,故曰伏。”古代的几有两类:一类是陈物之用,另一类则是凭倚之用。如《诗经·大雅·行苇》中描写兄弟宴会时,“或肆之筵,或授之几。”郑玄笺:“年稚者设筵而已,老者加之以几。”给老者的几就是用于凭倚的,这是一种尊老之举。凭几往往放在座侧,倦则凭之。古人倦乏,靠在几上打个小盹,称之为“卧”。可见,此“卧”非彼“卧”,“卧”的古今含义竟是如此不同。
五、结语
汉字是蕴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汉字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流文化的集中代表。而作为汉字文化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首当其冲。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传承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但是如今经过简化的汉字少了很多文化内涵,那么如何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元素,如何让汉字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这是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上诸例表明,在中学语文课堂引进汉字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物、考古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活了,字、词在汉字文化背景下变得鲜活、灵动了,古代汉语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一定能得以消除。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讲汉字文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