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1

在应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所观看的微视频和传统教学中利用视频进行教学时的视频在时间的播放长度上是不一样的。微视频的播放长度一般在10分钟以内,最长的微视频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十多分钟,而且每个微视频的教学内容的录制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是围绕着所讲教材中某个单元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和讲解的,并且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能够多次重复播放、快进和倒退,可以真正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针对微视频的这些特点,历史老师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直接观看相关的微视频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所学内容,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教授“秦王扫六合”这课时,就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看,等学生观看后,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可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可引导学生这样回答: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阻止秦国攻打燕国,是为了反抗秦国的压迫,虽然刺杀失败了,没有能阻止秦国称霸的野心,但是荆轲的胆量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和赞赏。 

2.秦国为什么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答案可是这样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大增加,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六国的国力,再加上其他六个国家也没有能真正联合起来抵抗秦国,那么秦国统一中国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秦国统一中国是好事吗?荆轲刺秦王是否正确?答案是: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统一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战乱的减少、人民的安家乐业。荆轲刺秦王有些不妥,不利于国家的快速统一。但有些学生认为荆轲刺秦王是正确的,因为荆轲是为了保护燕国,保护燕国的人民。教师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让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过理解老师的答案,不但很好地掌握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翻转课堂,就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微视频在录制教学内容时,具有先天的优势,不但视频内容短,而且表现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地观看和学习,并根据授课的内容多加练习和实践,一定能够提高历史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二、鼓励提出问题,强化自主探究 

在翻转课堂的历史教学中,观看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后,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为了使全班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微视频讲授的知识,这时的历史老师要把教学的节凑放慢,让学生回忆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哪些知识是存在疑问的,哪些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很难,哪些知识自己压根就没有听懂。老师在了解了这些问题后,可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查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以使学生明白要想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就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就必须使自己真正地明白这些知识是怎样形成的,自己是怎样理解的,从而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这课后,历史老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三星堆”文化图片,使学生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其文明有个大致的了解后,向学生展示司母戊方鼎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等学生观察完后,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安排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研究教材,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三星堆”文化是什么样的?你对司母戊方鼎有哪些认识?谁是青铜文化的创造者?我国为什么是世界文明古国?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 

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历史教学,学生观看完微视频后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疑问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得让学生学会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学内容,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检验探究效果,加强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了探究活动后,为了检验学生探究的学习效果,历史老师应该及时地让学生对探究的知识进行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登录学校的微课平台,或者老师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的练习视频微课,让学生进行在线练习。这样的练习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纸张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技术手段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更可以提高学生对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明》后,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以找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开动多人智慧对疑难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疑难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和信心。学生在探究活动完成后,可让学生做在线测试题,这样的试题不像纸张式的测试卷,一直是平铺直叙式的让学生进行做题。而是在测试软件中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根据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到高难度题,设计成类似打游戏的闯关。游戏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东西,而这样的练习形式和游戏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做题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做好每一道題。 

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和传统的纸张练习方式相比,更多地利用了网络优势、学生对游戏的喜爱等因素,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充分地发挥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提高了练习的质量、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四、鼓励创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而且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是不相同的,在解决具体和实际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历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开动脑筋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这样的创新活动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无限学习历史的潜力,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效率。 

要想初中生学好历史,仅仅靠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的,应该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地引导学生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力,使他们进行学习的创新,多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使翻转课堂“翻”得有效,“翻”得精彩。 

五、结语 

初中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着先天的优势。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为使学生快乐学习尽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2

放给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文言文知识点不重要,也不是弱化基础知识,而是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知识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语法开路的方式,也就是先给学生上一次系统的文言文语法课,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再将系统方法与具体指示相结合,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文言文语法,便于记忆和整合。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多加练习以便巩固,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效果会好很多。毕竟文言文浩如烟海,老师再强大也不可能一一点到,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勤学勤练,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学习重要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做到“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起《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自由扩展楚汉之争的故事,讲解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段落,让学生充分了解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主人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并且布置几个成语让学生课下整理,课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筛选手机信息的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以课本中的文章为点,以完整的故事为面,点面结合,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把握,对人物形象作全面的分析。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高中生面对升学压力,作业繁多,时常给他们安排一场视听盛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以屠洪纲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分角色表演,不但能把课文流利的背下来,而且能加入自己的性格元素,真正的体会人物形象,真没想到他们刚刚接触长篇深奥的文言文,竟会如此顺利,这便是优越的课堂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会的场景。在谈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时,请他们入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入座,这时教师趁机讲解鸿门宴上座位体现出来的地位尊卑,这种教学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座次好得多。

四、让学生改写文言文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3

一、明确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而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若只依赖过去是不会有发展的,但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注定不会有前途。“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是历史的价值,在于建构国民意识。读本国的历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长阅历,培养民族气节。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好前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利用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资料插图,以及多媒体播放等进行导入,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利用“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导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故事,谈谈自己对这一故事的认识,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欲望。

三、利用课文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知识结合点,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有这样的说明:“鉴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要求,本书除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外,其他各部分均不作统一要求。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备课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教学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我先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视频,再让学生讲一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初步认识秦始皇,共同去探寻他是怎样统一六国和如何加强封建统治的。

四、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教育基地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

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4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坚信“严师出高徒”,因此,对学生要求普遍较高。再加上农村学生思想比较保守,对教师一直存有畏惧心理,有时候见到教师甚至还会远远的避开,这些都在酝酿着尴尬的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所以,要想建立高中语文互动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应积极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主宰”课堂变成现在的“导演”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大家都愿意、都喜欢参与进来的课堂学习氛围,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学习必修四第一单元《哈姆雷特》时,我让课代表组织学生分角色排演话剧,教师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结果证实,这样不仅有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还有助于民主自由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独立思考、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互动情景

高中生面临高考重压,课业负担相对较重,面对学习也是无奈地应付或者是强迫自己学习,这样或许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对于个人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实质上都是存在阻碍作用的。另外,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无法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所以,此时高中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学习语文,借此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熟悉课文背景和大意,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我在上课时再简单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改编并排演一个课本剧(依据原文背景改写故事情节),小组进行比拼,最后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改编奖。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是学生个性高速成长的阶段,由于21世纪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期,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兴趣、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诸多不同虽然给教师教学带去了不便,但换个角度去看,这也恰巧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不同点,比如个性、兴趣等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有了共同语言,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的效率相对而言也会更高一些。比如,在讲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中的《醉花阴》一课时,我给小组下发了“词朗诵”“词表演”和“词描绘”三个任务,让小组组长依据组员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善朗诵者诵读课文、善演绎者负责场景再现、善绘画者将词中字词间表达的意境用水彩或素描的方法描绘出来。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将知识划分成了部分,其实不然,每一部分都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和理解知识点,稍有迷糊则无法清晰阐述故事情节,这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将学生因为生在农村的自卑减弱,帮助他们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还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在小组合作之余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举多得。

四、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优势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平等合作 创新思维 组织活动

在中学的所有科目中,初中历史科目是最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教师得当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获悉历史知识。历史课堂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获得素质教育。初中历史教师将历史知识全面地展示给大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爱国主义,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全体师生,尊重和爱护学生,将更多的快乐因素及教师情感融入课堂。让我们随着快乐的教学声走进初中历史课堂。

1.重视团结,平等合作

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需要和谐的教学策略,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上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心态,用平等的心去面对,将天平放在心中,也就是说要对学习优异及学习稍微差的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针对学困生,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予更多赞扬及鼓励。在初中历史的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那些学习优异及学困生们混合搭档,互帮互助,教师细心教导,营造良好氛围。在讲解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以学困生为先,对学困生多提问,多鼓励,让学困生追赶上来。如此,便能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激发他们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发师生共鸣,真正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学《》中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让学习优异的学生带动学困生,大家一起寻找相关素材,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观看关于的幻灯片,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构建和谐课堂。

2.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寓教于乐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快乐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快乐的教学模式也应符合中学生的心态,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快乐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寓教于乐。如何寓教于乐?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活跃课堂教学会氛,营造和谐氛围,教师可以采用竞猜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也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课堂,例如教师在教学《贞观之治》时,课前要求学生看电视《隋唐英雄传》,课中播放《大明宫词》片段,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总之,只有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达到强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3.情感注入,不断创新

初中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个很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情感注入。情感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所以历史教学就要从课本中跳出来,让学生走进生活。正如著名的教育学者陈鹤琴所倡导的活教学一样,学生要读活书。读书活,活读书,教师要教书活,教活书,活教书,选择大自然、生活等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全面诠释。教师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关于时候的场景,同时加上背景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及《国歌》激发学生的热情及爱国情怀,然后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到的与相关的内容。在教学《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关于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统一不可分割的部分。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的知识。在教学其他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和联想,让学生在历史事实中不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全新的理念面对历史,开创未来。

4.组织活动,巩固知识

单一的教学过程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一个方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到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诠释知识。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辩论赛,也可以表演话剧。我组织了一次话剧表演,学生积极参加,有的学生还将一些课外了解的历史知识融入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几位学生表演了荆轲刺秦王,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这让我很骄傲也很欣慰,学生为了表演得更好而主动寻找表演资料,从多层面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相关历史知识,并且进一步巩固了历史知识。组织活动弥补了课堂中的不足。经过调查分析及考试测验发现,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历史成绩要远高于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同时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专业性要优于那些不参加的学生。由此可见,参加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良好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新颖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打破封闭的教材,让活教材走进课堂。同时,随着教学策略的不断更新,教师全面活跃课堂,让新颖的教学策略得到发挥。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快乐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会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世.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21).

[2]范丽丽.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04).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范文6

一.与巩固、积累结合,夯实语言学习的基础。

平时加强字词的巩固、积累,认真做一点实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借用以下方法:

1.摘录法

这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在预习文本时,随时摘录其中的生字和词汇,能做到把预习落在实处。如预习《赤壁赋》一文,可以积累如下生字:壬戌rénxū 窈窕yǎo 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嫠lí妇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麋mǐ鹿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枕藉jiè。又如预习《滕王阁序》时,可以就文中出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成语进行摘抄、积累,并且结合文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它们的意义、用法,学会准确地运用。

2.比较法

在同一文本中,将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等进行快捷的比较、辨析,能强化记忆,加深印象。如学习《兰亭集序》一文,将“流觞曲水”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两个加点字,从形体、意义上加以辨析;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将“朔风摇撼”与“一枪搠倒”中的“朔”、“搠”相互比较,以旧带新,加深印象;又如学习《赤壁赋》一文,将“杯盘狼藉”与“相与枕藉”中的“藉”从读音、形体、用法上逐一辨识,从而增加学生识记的信息量。

3.串联法

这是一种以新带旧的复习、巩固法。如学习《荆轲刺秦王》,用“血濡缕”一句中的“濡”字,我们顺势串联出“儒家”、“孺子牛”、“蠕动”、“嗫嚅”、“怯懦”、“糯米”等一组同音或形近字,而在翻译“使工以药淬之”一句时,借句中的“淬”字可以带出“猝然”、“纯粹”、“翠绿”、“粉碎”、“憔悴”、“啐了一口”、“荟萃”等;如学习《小狗包弟》一文,用“以前看见包弟作揖”中的“揖”,联想到“编辑”、“通缉”、“舟楫”、“修葺”等,在以新带旧的过程中,增加了积累,巩固了知识。又如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文,最后一段中有“众说纷纭”一词,教师随即提示学生用串联法引出更多的以“众”打头的词汇。学生或相互讨论,或查阅工具书,于是“众目睽睽”、“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志成城”、“众所周知”、“众矢之的”、“众叛亲离”、“众口一词”、“众口铄金”等一组常用语汇就在众人眼前“鲜活”起来了。

4.归纳法

这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易误点进行的知识集纳与辨析。通过归纳、辨析,可以廓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积累的密集度。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碰上这样一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句中“从而”属连词,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含“而”的词为数不少。为了辨伪去妄、恰当运用,我们不妨来一番归纳、甄别——

而且:连词。与“不仅”呼应,表示意思更进一步。例: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反而:副词。表示某种行为和状况产生了相反或出人意料的结果。例:经过整编,部队人数虽然减少了,战斗力反而增强了。

然而:连词。但是;可是。与“虽然”呼应,表示意思的转折。例:实验虽然失败了,然而他并不灰心。

因而:连词。表示结果。例:他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畏的。

进而:连词。表示继续往前,更进一步。常用于后一分句。例:凡事先要调查研究,进而提出实施方案。

继而:连词。表承接,引出有连续关系的另一事。例:他把那块荒地开辟出来,继而种上大豆、蔬菜。

二.与诵读、品味结合,让字词变得有声、有情、有味。

诵读、品味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让作品有声、有情、有味,落脚点在一个个贴切、准确的字词上。这是新课标下字词教学的特色所在。

通过诵读字词,可以复制画面、再造形象。如学习《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把诵读的重音放在“荫”和“罗”两个词上,通过表情诵读,能够在眼前复制出“榆树、柳树、桃树、李树等众多树木,在房前屋后密密地生长,织成一片繁阴,散发浓郁气息”的田园风光;又如学习《诗经·卫风·氓》一节,诵读开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通过表情诵读“蚩蚩”,不就可以再现“氓”笑容可掬、善于伪装的外在形象?这种对重点字词的表情诵读,让它们既有声音、又有情韵,一箭双雕,美不胜收。

品味文本中看似简单、实则丰稔的字词,是一种很见功夫、富含力度的阅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当陆虞侯等几个反派角色在李小二酒店露面时,文中写道:“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两个“闪”字,不仅写出了来人的动作快捷,而且给下文敷上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它的艺术魅力,是“跑”、“奔”、“闯”等词远远不及的。又如学习《祝福》一文,在分析小说描写祥林嫂形貌的一节时,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句中“空的”一词就不能忽视。一个“空的”,足见祥林嫂乞讨无果、度日艰难的情状;这个“空的”作为独词句置于句后,分明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渗透着作者对主人公遭遇的深切同情。

进行字词教学,与诵读、品味结合,下一番琢磨工夫,就显得有声、有情、有味多了。

三.与揭示规律、总结方法结合,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