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因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因技术论文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1

用于传递药物的磁性纳米粒子直径通常为5-20nm,这些晶体一般是铁的,最常见的是磁铁或磁赤铁。有几种方法合成这些晶体,最常用的是共沉淀Fe(III)和Fe(II)。磁性纳米粒子与被传递的基因和药物混合封装以促进细胞吸收。用于磁性纳米技术的有聚合物、病毒和非病毒,此外,还有形成这些复合物的输水相互作用和静电作用。由于要靶向体内,被处理的纳米复合物通过静脉注射、动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用一个外部磁场(通常用一个小的稀土磁体)附近的目标区域以创造一个局部磁场。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流动,磁场对带药的磁性纳米粒子产生作用,驱动它们分布到目标组织中。与其它传递方法相比,磁性纳米粒子对药物的传递有许多优势,它显示出了外部磁场的反应,相对安全,用途更广。磁性纳米粒子被批准应用于临床作为磁共振成像的造影剂已有十多年了,因此,是一种能根据病人安全性来被更好理解的纳米技术。此外,磁性纳米粒子与现有药物具有广泛的兼容性,能被用于有效传递各种各样的治疗药物。

2使用磁性纳米粒子的体内基因靶向传递

磁性靶向传递技术是1978年被首次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类似于药物传递,对治疗基因的传递有着巨大的潜力,尽管该技术的应用必须适应核酸分子的大小和电荷数。有趣的是,磁性传递为解决当前基因治疗中的有效传递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例如,将磁性纳米粒子与基因载体混合,治疗基因通过外部磁场被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增加了治疗基因的浓度,同时也减少了治疗基因在身体其它部位的停留。

2.1局部给药系统临床试验中肿瘤靶向给药一直是在肿瘤内或肿瘤附近注射给药,磁转染在肿瘤局部给药中有两个可能的优势:第一、它能增加注射部位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和滞留;Bhattarai等人通过直接在空肠和气管内注射的方法向体内传递经过修饰的腺病毒载体表达结合了磁性纳米粒子的LacZ基因,发现在磁性组中的肺部和空肠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在外部磁场下基因的滞留和表达都有所增强。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非侵入性肿瘤的治疗,但也显示了磁转染有提高注射基因在肿瘤内的滞留效果的可能。在局部传递中磁转染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对肿瘤的穿透性。目前的传递方法不能有效的将治疗基因传递到肿瘤块的所有区域,尤其是低氧中心,部分是由于许多肿瘤内部有复杂的脉管系统。另外,这被认为是一个进步,考虑到耐药性的问题。已证明磁转染粒子的局部传递能增加靶组织内的基因积累和基因对肿瘤内较小动脉的穿透力。Krotz等人采用靶向提睾肌的股动脉注射带有荧光标记的寡聚脱氧核苷酸后发现磁性组的荧光强度增加,此外,在较小动脉内有很强的荧光。较小动脉内的荧光增强显示磁靶向能增加基因和药物的组织渗透性,说明了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经血液传递给肿瘤组织的基因和药物的渗透力。

2.2全身给药系统全身给药系统是研发新的传递技术的最终目标,因为它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临床适应症,也方便治疗。此外,小鼠的人类肿瘤移植模型提供了一种在活体内测试靶向给药以及在外部控制磁转染的简单方法。尽管人类移植肿瘤能提供宝贵的信息,便于深入了解全身给药系统的效果,但是这些模型可能大大低估了在病人体内靶向给药的复杂性。迄今,已被验证的磁转染作为活体内癌症治疗最有前途的应用是在人类肿瘤移植的小鼠模型中。用磁性纳米粒子-脂质体复合物传递荧光素酶质粒,Namiki等人发现外部有磁铁并经过纳米粒子处理的动物组有很强的荧光素酶活性,传递相同剂量基因的其他的对照组却没有明显的表达。这个结果在肿瘤组织匀浆中的二次试验得到证实,那个实验是用siRNA干扰磁性组中的EGF受体,而在非磁性组中没用siRNA。与有外部磁铁靶向的控制组相比,对照组中肿瘤块EGF受体的siRNA传递减少了50%。还有一项研究也显示了不同的纳米复合物组分与疗效之间的差异。相比于之前使用的磁性复合物,新配方在非目标器官中siRNA的积累量减少10倍,提出增加配方的选择性可以提高对器官的靶向性。这可能是由于新配方的尺寸较小的缘故。总之,这些结果都是磁转染具有明确疗效强有力的证据,除了用传递报告基因来证实外。单核细胞由于其具有与肿瘤细胞天然的亲和力,也被用来作为癌症治疗的基因载体。一种方法是先将单核细胞在体外转染,再经过血液注射将治疗基因传递到肿瘤组织。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非内源性载体引起的组织毒性,但问题一直是没有靶向足够数目的肿瘤细胞。Muthana等人最新的研究检查了传递磁性纳米粒子基因的单核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生长能力。作者发现磁性组中16.9±4.2%的肿瘤细胞表达GFP,而在非磁性组中肿瘤细胞GFP的表达大量增加,增量超过4.9±3.5%。没有数据显示这是否会导致单核细胞在肝脏中的减少,这项研究也没有显示任何治疗效果,它传递的是一个标志基因,它证明了磁性纳米粒子能被用于改善细胞作为基因载体的功能。

3小结与展望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辽南地区银杏丰产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银杏又叫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银杏树寿命长,树干挺拔,材质优良,果实营养丰富,兼有药用价值,发展果材兼用银杏,可以帮助农民致富。据预测,21世纪初国际银杏市场白果的总需求量约为6万吨,而目前产量仅为需求量的10%;银杏叶的总需求量约为10万吨,而目前产量仅为需求量的20%。可以断言,银杏果、叶产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银杏栽培技术的观察和实践,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目前,主推品种有洞庭佛手、大园铃、大佛指、扁佛指、大金坠、大马铃、七星果、龙潭皇等。

2育苗

2.1种子处理

银杏于10月份采收果实,采收后种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发育才能发芽。通常采用沙藏的方法,雌雄种子分开沙藏,一般雌核圆形,具二棱;雄核尖头,且具三棱。将去除外种皮的白果用清水洗净,将手握成团、手松即散的河沙按果沙体积l∶3混合,置于阴燥处,沙藏期间要防止高温和沙过干或过湿。3月底筛出种子洗净后催芽,方法是用30~35℃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1次水,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摊放在席子上,约5cm厚,种子上面盖上麻袋片;每天早晚揭开麻袋片,用温水对种子淋浴l次,室内温度保持30℃左右,48h左右种子可全部发芽。

2.2育苗移栽

育苗地宜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施腐熟渣肥30t/hm2,适量混入磷肥和尿素,深翻整地,锄碎耙平;做成高畦,畦宽1.2m,宽窄行点播,宽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沟深3cm。播种时将种子侧放于沟底,使胚根向下,胚轴向上生长。覆土3~4cm厚,压实,然后盖草保温。苗期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和病虫防治。为培育成优质砧苗,一至二年生苗木可于秋季落叶后进行移栽。移栽时剪断主根,以促发侧根。经2~3年,根颈直径粗度约1cm以上时可作嫁接砧木用。

3定植管理

3.1定植

定植一般在秋季落叶后到翌春萌芽前均可进行。矮密早果园株行距为2m×4m,按5%配植授粉树;矮密早叶园株行距为0.5m×0.8m。每定植穴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与过磷酸钙或饼肥混合堆沤的复合肥20kg,与底土混拌均匀,上盖细土10cm厚。然后将嫁接苗主根留20cm左右切断,修理过长的细根,栽入穴内,使根系舒展,回土压实,浇透定根水,再覆细土稍高于原地面。

3.2土肥水管理

由于本地土壤属比较黏,所以定植后前3~4年要做好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一般于4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各深翻1次,深15~20cm,可提高土温,有利于根系生长。在每年7月中旬以前最好能做到15~30d施1次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适量配合磷、钾肥,促进枝梢老熟(最好施用腐熟的人畜肥),施肥要结合灌水。银杏根系不耐涝,春夏雨水多要提前准备清沟排渍。夏秋干旱要注意灌水。在定植后的第3年,6月中旬以后要开始控制肥水,特别要控制氮肥,以利于形成花芽,为翌年进入丰产期奠定基础。4病虫害防治

4.1银杏叶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促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如7月份前多施锌肥或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泼浇银杏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此外,在发病初期,对苗木或幼树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防治,视发病轻重隔15~20d喷1次,连喷2~3次。

4.2银杏早期黄化病

该病主要由土壤水分不足或地下害虫危害,或土地积水、缺锌等引起,发病后易感染叶枯病而早期落叶。发病时期多在6月中旬出现,7月上旬黄化增多。防治上要找准病因,注意干旱灌水、积水排湿;如缺锌应施锌肥,如硫酸锌或多效锌等。

4.3霉烂病

在贮藏期危害银杏种仁,在温度25℃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蔓延致病,未成熟或破碎种子发病较多。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后采收,同时避免损伤种皮。贮藏前要充分晾干,拣去碎种、病种,贮藏室要保持低温,并注意通风。贮藏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min,或用40%甲醛稀释10倍喷洒消毒。

4.4银杏超小卷叶蛾

成虫羽化盛期前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防治。幼虫孵化初期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洒被害枝。用油雾剂喷洒树干,防治已蛀入树皮的幼虫。用涂白剂涂刷树干,防治羽化成虫。

4.5银杏大蚕蛾

8~9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3龄前摘除群集为害的叶片。发生严重时,在低龄幼虫期喷洒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

5采收

5.1白果采收及处理

银杏的适宜采收期是以自然落种始期为主要指标,黄河以北白果采收期大约在10月上旬,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一带大约是在9月下旬。银杏果实充分成熟后,外果皮橙黄色,较松软,果面现白霜,此时即可采收,我地时间约在10月中下旬,密植果园宜人工采摘。银杏采收后,可采用传统堆沤的方法至外种皮腐烂有臭味,然后反复揉搓除掉外种皮,用清水漂洗干净。注意此过程中,人体不要与银杏有直接接触。洗净后的白果应立即进行漂白,方法是:将0.5kg漂白粉用适量温水化开,过滤去渣,再用清水稀释,约50kg溶液,不要用铁容器。一般1kg漂白粉可漂白100kg白果,漂白时间5~6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至果面不留药迹药味,摊放在通风处阴干,干后可自行分级或直接出售。如需贮藏,量少时可用麻袋装好置于阴凉通风处,贮藏时间不宜过长;量多时可放入地窖或冷库中,温度维持在2~5℃、湿度应低于50%,并注意检查,防止过干、过湿。

5.2银杏叶的采收及处理

为了不影响银杏叶的药用成分,保证银杏树的正常生长,银杏叶的采收标准应是药典规定的黄绿色,这个时间与白果采收基本一致,甚至略有提前。采收方法以人工采摘为主,如是秋末一次性采收,不能将叶片采光,应保留枝梢先端的叶片,采叶量为叶片数的70%~80%。叶片采摘后应摊开晾干,厚度不要超过10cm,严禁太阳曝晒,注意经常翻动,干至用手抓起能脆碎为好,然后打包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1]曹福亮.中国银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3

印刷生产的优化是对印刷设备状态和生产过程的优化。通过对印刷生产环境、材料以及各个设备的优化,使得设备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从而最高效率地完成生产工序,这是对印刷设备状态的优化。将印刷生产工艺环节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对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它包括印前过程和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1.设备状态的优化

设备状态的优化包括印刷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印刷生产车间里,要严格执行国家印刷行业的相关标准,将车间的照明条件、车间温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车间设备、印版上的清洁,以免使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到生产质量。通过对印刷环境的标准化优化,使得纸张始终处于稳定性状态。在车间中使用标准灯箱和标准光源,为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在印刷生产之前,选择的印刷材料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选购规范化的材料,确保材料测试、性能数据等都符合要求,对材料、设备的兼容性进行测试,,规范化的管理印刷材料。在印刷生产之前,印前环境要求显示器要具有良好的呈色特性,印刷生产过程中将窗户用暗色窗帘遮住,以免强光进入干扰到印刷环境,采用屏幕校正仪来校准显示器,确保显示器的的良好特性。校准扫描仪,大多扫描仪具有自动校准功能,如果没有此功能,则要手动校准,保证扫描仪的规范化使用。为了尽量提高软片输出的质量,就要选择合适的软片,测试软片的性能,有效控制好显影液的温度和浓度等。提高传统晒版工序的质量,保证车间温度和湿度,确保车间的整洁性,使晒版机性能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利用好各种检测工具等。

2.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对油墨预设定和色彩还原过程控制的优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确定印刷机油墨的预设值,可以通过印版扫描设定、人为经验设定等方式。印版扫描仪通过扫描并分析四色印版中的图文信息,确定油墨预设数据,通过网络或者相关的存储设备将预设数据传递到印刷机控制中心,进而在印刷机上得以反映,这就是印版扫描设定方法。印刷生产人员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来设定油墨预设值是人为经验设定,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主要在于生产人员的经验可靠性,难以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印刷生产过程中优化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是指将印刷图像通过在线印刷质量监测系统收集到一起,并进行分析,向印前环节和印刷控制台反馈分析到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改和校正。实现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要建立高效率的控制系统,建立起印前和印刷之间良好的沟通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印刷机的运行时间。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印前环节直接产生油墨预设数据,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势。

二、结语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4

传统《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传授,比如印花的定义、印花的方法和原理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其次是仅以老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效果,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相对较小;再次,虽然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引进了高职校园,但真正执行起来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遵循着老的一套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建立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没有很好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是其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之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其职业性、开放性及实践性原则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轻松迈入社会。

(一)课程设置依据

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染整产品加工工艺设计、实施、调整,印染新产品开发、印染产品质量控制、染整测配色、纺织品贸易及染料助剂检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根据实践专家职业成长过程,由最初的一线操作工,经过几年职业生涯,职位升迁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发展规律序化所经历的行动领域,由实践专家描述在升迁阶段所需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本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共分析、罗列出代表性工作任务30个,继而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4个。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企业实践专家提炼出来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9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转变为含“印花技术及实训”在内的四门课程。由此可见: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是本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依据。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设计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过程分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强调对隐性知识,也就是过程性知识的获取。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岗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去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

三、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组织与安排

戴士弘教授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是绝对不能等同起来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沟,填平这道沟只有一个根本性办法,那就是“实训”。隐性知识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在实训中“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本课程企业工作岗位及其工作内容,选取、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并在每个学习情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本课程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教学内容,总课时54学时,针对学生对前导课程的学习基础,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学习印花基础知识、直接印花技术、综合印花技术及印花技术提升等四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按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前一个单元获得的技能为后一个单元技能搭建了必要的阶梯,后一个单元又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印花产品的生产过程序化、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与工作项目,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因此,要以工厂订单样品为来样,分析来样的面料、质量要求、助剂的选用,启发学生进行印花工艺设计,一般先发放任务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对所要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识,再由老师讲解方法,并且师范给学生看,并指出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学做,老师指导,通过教、学、做完成任务,教师将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以模块四(印花技术提升)中的项目2(印花工艺的制定)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成立兴趣小组,教师和小组长一起备课,上课前教师发放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接到老师布置的工作项目任务单后,小组成员在工作页引导文引导下,通过老师的讲授指导,查阅教材、专业书刊、专业网络等资料,获取完成工作项目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为下一步控制工作计划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印花来样以及工作项目任务单要求,独自完成工艺设计、仪器设备选用、操作步骤设计等,完成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工作实施计划,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在实训室进行工作计划的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或产品,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对工作结果(任务数据或工作产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确定调整后工艺,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完成项目报告;小组成员以PPT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展示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该小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的质量给予评价,各小组均展示,评价后,老师就本工作项目作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完成本学习情境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教学。本课程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对应的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工作项目时,首先随机将学生分成工作小组,每组3-4人,并在老师设计的项目工作页的引导下,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六步法”进行工作,即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上采用的是项目化“六步法”教学,但在每一步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分别运用案例引导、阅读探究、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角色模拟、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专业机房的应用

本专业机房配有先进的电脑分色制版软件,可实现图案的扫描输入,图案的分色、图案的修改、图案的排版、黑白稿的打印输出等功能,完成电脑分色制感光底稿的目的,为本课程印花制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

本专业实训室配有多种先进的印花产品加工设备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为本课程印花产品工艺实施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现代网络的应用

本课程网站、学校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国内有关专业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课程考评方法

《印花技术及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校内考核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除了有相关理论外,还涉及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对显性知识的考核方式,在这里,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教师还应该加入更多新的考核方法,比如反思札记、实训叙事、逸事记录等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内容:校内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校内考核重在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学习态度(20%)、实训报告(15%)、实训叙事(15%)、反思札记(20%)、期末成绩(30%)等;社会化考核以学生通过印花制版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技能鉴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四、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会××,能××”的目标。

(二)课程效果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直观实例出发,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会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对待学生。初学者对于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真正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起立答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和自己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

(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提高,使用各种模式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形式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良性知识的影响下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使自己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使学生增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

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教学,为学生自主获取隐性知识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形成和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入行快,上岗竞争优势明显,但是基本功欠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就有可能不如别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激励体制,不但注重显性知识,更加注重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的知识不但“好用”,而且“经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永远走在前面。

五、《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传递,职业教育对教师在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双师型”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如何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怎样达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化。可以尝试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本校(或本专业)的教学经验介绍或者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学院建立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让高职学生更加坚定“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科学学习观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冬季连阴等天气;温室蔬菜;管理措施

近年来,谯城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点高,步子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逐步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65万hm2,设施蔬菜面积约1.33万hm2,其中,小拱棚约6 666.67hm2,阳光棚6 000hm2左右,日光温室666.67hm2。谯城区温室蔬菜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黄瓜、苦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等,从目前情况看,2009年冬季该区阴雨天较多,低温寡照,光照不足,不仅降低黄瓜等蔬菜的光合作用,出现落花、化瓜、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还由于气温、地温较低,直接影响了根系生长,使根系提前衰老,影响其对养分、水分的吸收[1,2],降低了该区设施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严重制约了该区设施蔬菜的发展。现将冬季恶劣天气温室蔬菜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连续阴天温室蔬菜的管理

1.1及时揭帘,加强光照管理

目前谯城区菜农在冬季遇连续阴天时,对于及时揭帘,增加光照管理,存在很大的误区,一般认为阴天温度低,怕揭帘降温受冻,白天也不揭草帘子。但云层的散射光对于提高温室内的温度,增加墙体、土壤的蓄热量,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不是下雪、下雨、大雾天气,都要揭帘子,但是在温度低时,一定要晚揭帘、早盖帘,温度高时,早揭帘、晚盖帘,做到及时、适时揭帘管理,以防止长时间的闷帘造成低温、高湿、弱光环境,诱发各种病害的发生,使蔬菜在长时间黑暗的环境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饥饿而死。

1.2加盖防雨、防雪膜

温室前面是最大的散热面,其上面覆盖的草帘子一定要厚,一般厚3~4cm以上,同时要保持干燥,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草帘一旦被雨雪、露水浸湿,不但不能很好的保温,而且本身变为吸热体。湿草帘不仅保温性差,也大大缩短草帘的使用寿命。因此,一定要在草帘外层覆1层防雨膜,可以用新膜,也可以用旧膜,这样不仅可以保温,也便于积雪的清除。

1.3低温时控制浇水、施肥

冬季温度对蔬菜生长的快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般菜农认为植株长得慢甚至不长,是缺肥、缺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在低温条件下根系吸收力弱,植株长得慢,对肥、水的需求量也少。因此,在底肥充足、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冬季尽量少浇水、不追肥,以利于保持地温、气温,降低空气湿度,不沤根、不伤根,促进蔬菜的正常生理生长。

1.4及时采摘瓜、疏花、疏果

在冬季,特别是阴、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地温低,光照弱,不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瓜类、茄果类蔬菜一定要及时采摘大果、摘除过多的花和小果,减少植株对养分的过度消耗,以促进根系和植株的正常生长。在这方面很大一部分菜农错误地认为,采摘早,果小,影响产量;有的认为春节前后蔬菜的价格较好,大果留到春节前后再采摘等,造成花打顶、植株早衰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和效益。 1.5人工辅助加温

如室温最低温度降至7℃以下,应进行加温。一是最好安装临时性火道或在室内增加多个烤火炉,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加温,一定要有烟道,把有害气体排出室外,以防人、菜中毒。二是用大功率灯泡加温,一般每20m左右装1盏300w的灯泡即可。加温的方法很多,在保证对人、菜没有危害的情况下,使最低室温维持在10℃以上最理想,切不可把室内气温提得太高,以免影响正常发育[3,4]。

1.6重点做好前沿的防冻工作

最易发生冻害的部位是温室的前沿,重点要做好温室前部的防冻工作。一是天气较冷时,夜间在温室的前沿,每1m点燃1支蜡烛,可保持前底脚处不受冻害,一定要注意蜡烛要距前沿有一定距离,以防止发生火灾。二是在前沿再加1层1m高的地膜或薄膜,不仅可以保温,也可以防止前沿滴水,减少病害的发生。

1.7在温室后墙加反光幕墙或室内加盖覆盖物

在温室后墙上挂1道薄膜作为反光幕,可以提高后部蔬菜栽培的光照强度,晚上使墙体所贮热能缓慢释放,可保持后半夜温度较高,防止株苗发生冻害。在温室内种植辣椒、西葫芦等较矮的蔬菜,可以增加小弓棚和草帘子等覆盖物,防冻效果更好。

1.8合理进行病害防治

连续阴天,通风量相对较小,温室内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温室门对面的山墙、温室前沿,湿度更大、这些地方一般最容易发病,会成为发病中心,因此农户要经常检查这些地方,一旦发现有发病征兆要及时进行防治。但防治时,最好采取喷粉、烟雾剂熏蒸的办法,尽量减少叶面喷雾,以减少湿度,防止加重病害。

2连续阴天过后、天气转晴温室蔬菜的管理

2.1揭草帘,防止闪苗

天气转晴后,气温升高,根系活力还没有恢复,根部吸

收的水分供应不上,上午采取揭草帘,控制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减少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防止植株萎蔫死亡。

2.2叶面喷施清水,防止叶片萎蔫

向蔬菜叶片喷施清水,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可以尽量使棚室温度升高,促进根系活力的恢复,使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2.3控制浇水,防止沤根

由于连续低温,植株的根系生长很弱,一般在天气放晴5d左右,根系才能恢复活力。如果浇水过多,易造成沤根死苗;如果需要浇水追肥,应浇小水,可随水施入速效肥料,最好是腐殖酸肥,浓度要稀,以利于发根。

2.4浇灌生根剂,促进根系生长

天气转晴后,中午可以选用一些促进生根的药剂进行灌根,以促进根系快速恢复。

3参考文献

[1] 吴建金.冬季连续阴雨雪天气日光温室蔬菜的管理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08(6):29.

[2] 卫海涛.冬季特殊天气日光温室蔬菜管理[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8(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