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1

【关键词】幂的运算;教学设计;控制变量;生长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29-04

【作者简介】卜以楼,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南京,210036)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在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中,笔者执教了一节“再探幂的运算”的展示课,以下是对这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行为改进及活动设计的探索和思考。

一、基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幂的运算性质包括: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积的乘方、幂的乘方等学习内容。它通常被安排在整式乘法的前面,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会依据其教材的编写体系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例如,人教版教材,将之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这一章中;北师大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这一章中;浙教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整式的乘除”这一章中;上科版教材,将之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章中;而苏科版教材,则将这一教学内容单独成章,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中。将它与整式的乘除以及因式分解混排,是想突出其内容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将之单独成章,则是体现其在运算中的重要性和自洽性。这种各具特色的编排价值已被教师开发得淋漓尽致。那么,“幂的运算”这一教学内容,它还具有怎样的教学价值呢?

1.让幂的运算性质在运算结构中必然生长。

各个教材中只安排了am・an=am+n、am÷an=am-n、(ab)n=anbn、(am)n=amn这四种幂的运算性质,而这四种运算性质还不足以说明对“幂”这种特殊的对象作了运算,至少说还没有对幂作全面的运算。至于为什么只研究这四种运算,学生更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问题的形成,是由幂的运算在整个运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因为有了这四种幂的运算性质,在“数与式的运算”这个大结构中就够用了,不需要再研究幂的其他运算了。

如果我们不囿于上述实用性的限制,从“幂的运算”这个角度上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在七年级下学期时,就要研究幂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这五种运算,在八年级上学期时,如果学过开方运算,除了要研究上述五种运算外,还要研究幂的第六种运算――开方运算。至于到九年级,就更有必要研究幂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了。为此,在这次展示活动,笔者选择了“再探幂的运算”这一教学内容,就是基于“运算”这个大系统对幂的运算作一个全面的研究,让幂的运算在数与式的运算结构下自然地生长并和数与式的运算自洽。

2.让学生的真实思维在探究活动中自然发展。

数学教学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指学生的真实思维,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真实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才算是真正发生,否则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激发,这种引领和激发,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而是教师要营造一种“思维场”,让学生在这种“思维场”中,自主地、自发地形成“思维流”。这种“思维流”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而是明确的、有具体指向的,能够直面问题、自发地产生解决问题策略或方法。这种策略方法是基于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又不完全是以往经验的简单提取,而是在传承中有那么一些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有那么一点冲动产生的愉悦与。在这种“思维场”中产生“思维流”,学生的思维才算是自然地发展、真正地生长,这就是数学教学给予学生生命成长的正能量,也是数学教育人应该追求的教育情怀。

回归到幂的运算这一教学内容,笔者选择了九年级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一是让幂这个特殊对象能够在实数系中全面实施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二是此时的九年级学生具备了探究幂的六种运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活动经验;三是此时让幂的开方运算与其他已研究过的五种运算同时登台,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运算视野,而且可以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因为它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还能在此探究过程中体会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生长方略。正因为此,笔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再探幂的运算”,以表示与以往学习的幂的运算的区别。“再探”的含义,就是让学生用结构的观点,让课本中的四个运算性质,上通幂的加减法,下达开方运算,让学生在一个适宜的结构中生长、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成长。

所要注意的是,幂的开方运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作要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过程。因此,探究活动要放慢节奏,静待花开。

3.让控制变量法在策略把握中应然产生。

通过上述的价值判断,我们基本上确定了幂的运算的生长空间。生长空间确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探究幂的运算就成了关键的要素。由于任何一个幂am,要受底数a与指数m这两个变量的影响,所以,幂的运算势必也要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如何研究受多因素影响的问题,控制变量法就自然成了本探究活动的应然选择。

控制变量法,学生在初二物理、生物及初三物理、化学中都有过接触,但那仅限于这三门学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数学探究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要求,各种版本的教材中也没有体现,各种资料及网络资源也不多见。可以认为,把它运用在数学上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还是第一次。笔者在这里将之用来探究幂的运算主要是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控制变量法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是研究受多因素影响问题的通性通法,并在其他学科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研究该类问题的一般科学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学科也没必要受课程标准、教材的约束,而要从学生终身素养的角度上去提高认识,以发挥控制变量法的正能量。

二是将控制变量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学习数学上会产生与其他学科一样的特效时,体会到数学在某种程度上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一伙的”时,顿失对数学的畏惧,转之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三是将控制变量法运用进来,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探究活动中,还有很多的数学探究活动会用到。这样,这种方法就会在数学学科中播下种子,扎下根,发生芽,长成树,结出果,并将形成一种素养,伴随学生终生。

二、基于价值分析的行为改进

基于上述的价值分析,结合笔者生长数学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

1.在结构上做文章,以实施整体地教。

价值分析告诉我们,这是个高水平下的结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方法和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到简洁的原理性结构上去,从而有效抵制碎片化知识的不良倾向。为此,教师要在问题的方向性上多做文章,教学中要先提大问题,再提小问题,让学生从运算的结构上把握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上下功夫,以实施有序地教。

价值分析还告诉我们,这是个高立意下的探究教学。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探究贵在让学生自主,辅之以必要的帮与扶。为此,教师要理解学生思维的方向与层次,把握学生思维的困难与疑惑。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做到既不错位,也不失位,让帮扶有序、有度、有效。

3.在生长上花气力,以实施本真地教。

价值分析又告诉我们,这是个高观点下的过程教学。“再探幂的运算”过程是一个建立在逐级运算基础上自然生长的过程,它与学生成长的过程相似,是一个由内向外生命迸发数学力量的过程。它也是学生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控制变量魅力、感受数学思维的美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静气,要让本真的气息自然地润泽到探究过程之中、思维过程之中、感悟过程之中,以此让学生体悟数学生长的意义,感悟生命成长的境界。

三、基于行为改进的教学活动

基于上述教学价值的分析和教学行为的定位,结合教学内容内在意蕴的特质,可建构如下教学活动来再探幂的运算。

活动1: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幂的运算”(教师板书:幂的运算),从“幂的运算”这个课题上看,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内容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人教版八年级学过的“幂的运算”这个熟悉的内容引入课题,并通过问题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从运算结构上作新的思考,而不仅是重复以前学习过的几个幂的运算性质。

【生成效果】学生通过审题都能明白,幂的运算就是要研究幂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

活动2:怎样进行幂的加法运算?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将幂的加法形式化为am+bn=?便于研究;二是如何研究am+bn=?,这需要一定的研究智慧。由于任何一个幂都受底数与指数这两个变量影响,所以它是一个多变量问题,因此可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

【生成效果】学生此时都可以认识到:可以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底数一样,那么am+bn=?就变成了am+an=?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不能直接计算;再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指数一样,那么am+bn=?就变成了am+bm=?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能直接计算;最后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底数、指数都一样,那么am+bn=?就变成了am+am=?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一个合并同类项的问题,至此结束幂的加法研究。

活动3:怎样进行幂的减法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来研究幂的减法。

【生成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上述设计意图学生不能领会。他们还是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将减法重新研究一遍。此时,可追问学生:用这种方法研究幂的减法还有创新的成分吗?如果没有,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研究它吗?引导学生用逆运算来解决问题。

活动4:怎样进行幂的乘法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仍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

【生成效果】如果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底数一样,那么am・bn=?就变成了am・an=?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过去研究过的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即am・am=am+m。

如果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指数一样,那么可得“an・bn=(ab)n”,即得(ab)n=anbn,这就是积的乘方的性质。

如果控制am与bn这两个幂的底数、指数都一样,那么am・bn=?就变成了am・am=am+m=a2m,或变成了am・am=(am)2=a2m的问题,这就是幂的乘方的特殊情况了。

让学生在此与am・an=am+n、(ab)n=anbn相逢,学生的思维体验必有另一番滋味!

活5:怎样进行幂的除法运算?

【设计意图】同问题3的设计意图,主要从逆运算中去研究问题。

【生成效果】由于在问题3中矫正了研究减法的思路,所以,这时学生都能用逆运算来研究幂的除法了。

当控制底数相同时,即am÷an=?,就是要使得(?)・an=am,显然am÷an=am-n,这就可得同底数除法的性质。

当控制指数相同时,am÷bm=

m,这与积的乘方性质一脉相承。

至于控制底数、指数都相同时,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除法运算,在这里就没有什么特别研究的价值了。

活动6:怎样进行幂的乘方运算?

【设计意图】主要解决(am)n=?的问题,即研究(am)n=amn。

【生成效果】上课时这个问题对学生已毫无障碍了。

活动7:怎样进行幂的开方运算?

【设计意图】传承用逆运算研究的经验来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发展迁移能力。主要解决=?的问题。

【生成效果】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2・=am,则有=a;同理=a;……=a。

活动8:今天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了“再探幂的运算”之旅的?(板书:在“幂的运算”前面加上“再探”二字,以揭示本课的“再探索幂的运算”这个核心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探究之旅,体会控制变量之妙。

【生成效果】学生都能感悟到控制变量在数学上的绝妙之笔,既为控制变量法打开了另一条通道,也为研究一个课题提供了范式。

活动9:例题选讲。

例1.如果a3a-1=1,求a的值。

例2.如果2m=n2(m、n为正整数)。

(1)请找出一对满足条件的m、n的值;

(2)满足条件的m、n的值有多少对?为什么?

例3.如果2m=8m-6,求m的值。

【设计意图】将控制变量法迁移到具体数学题的解题上来,让学生有较强的获得感。

【生成效果】学生已能大胆尝试控制变量的方法,为解数学题又打开了一条通道。

注:本课例设计得到南京市雨花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春书老师的帮助,特表鸣谢。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2

关键词 植物生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20 - 03

1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植物的生殖”是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后,继续研究植物和动物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植物的生殖”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绿色开花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的有性生殖的主要过程。由于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下册已经对植物的开花和传粉有足够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的受精和果实的形成过程。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概念形成来自于自身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对于看不见的双受精和果实形成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了解子房结构与果实结构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通过模型制作和展示,形成知识运用的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形成图文转化和综合分析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双受精过程、果实形成过程的学习,认同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双受精过程的学习,充分体验植物新生命诞生的过程,初步产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4 教学准备

PPT、自制子房的彩纸模型、各色彩泥、白纸、吸管等。

5 教学过程

5.1 问题导入,开门见山

学生观察蚕豆实物,思考并回答问题:蚕豆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有什么作用?蚕豆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用几个简单贴切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旧知,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直奔学习的主题。

5.2 图文转换,复习旧知

教师展示花结构模式图,请学生填写雄蕊和雌蕊的结构,试着寻找植物的和卵细胞在什么结构内。随后教师借助自制子房的彩纸模型(图1),边画胚珠的结构边介绍,帮助学生构建子房结构的概念图(图2)。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七年级下册学习过的花的结构相关知识已经比较生疏,通过展示花的模型,观察花模式图,帮助学生快速回忆相关知识。教师通过自制彩纸模型介绍子房结构,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知识记忆,为双受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5.3 模型制作,构建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双受精视频,并完善概念图中空白处(图3):①花粉中的如何到达胚珠?②一个花粉粒产生几个?③两个分别与什么细胞结合?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色的彩泥、吸管等材料在白纸上制作植物双受精模型,组员展示模型(图4)并介绍双受精过程。介绍完毕,学生小组互评,教师针对学生双受精过程的掌握情况和模型制作情况做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带问题观看视频受精,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完成再识双受精,展示交流完成双受精概念的巩固。整个过程将微观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体验和再现了双受精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后完成概念的构建和巩固,突破了双受精过程这一重难点。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了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4 横向迁移,突破难点

植物双受精后,又将发育成什么结构呢?教师利用该问题承上启下。展示蚕豆果实图片,让学生由外到内回忆果实的结构,结合种子的结构,完成果实结构概念图。小组活动:根据果实与子房结构的空间对应关系,将两张概念图的相关部分用箭头横向连线(图5)。当学生掌握了果实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展示荔枝、花生、番茄等实物果实,让学生分析各部分分别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

设计意图:果实的形成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高中生物学的基本储备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果实,但是由于看不见果实形成的过程,对果实各结构的来源很疑惑。此时由外到内分析果实结构,与子房结构建立横向的空间联系和纵向的时间联系,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认知角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这一知识点的途径。通过小组连线活动,学生完成概念自主建构,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出现无法理解、关系紊乱的情况。

5.5 梳理内容,完成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绿色开花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知识系统的内部关系,有利于构建植物生殖的完整知识体系。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3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科学活动 科学探究 科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由“课本知识”走向“生活知识”,不再把知识、技能看作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方法以及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①科学探究活动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掌握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②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地理科学部分和我国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对科学活动设计内容的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本研究对我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究活动的编排有启示的作用。

2 中外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特点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它也指学生构建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③在教学中,科学探究可以理解为从科技领域或生活实践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小课题,模拟科研程序,由教师置疑启发或由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合作交流的过程。

2.1 中国地理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教版教材中科学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样,主要有观测、调查、讨论、标本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等,重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及动手能力,特别是读图绘图能力和理性思维辨析能力。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中读图绘图出现44次,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以数据表格、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及分析图表的技能。理性思维辨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初中教材,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出现51次,每一节都出现“举例说明、说说理由、简要说明原因”等字眼,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或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可见中国地理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数量大,且以探究为核心,着重体现了运用实验让学生自主构建抽象的概念

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其观察实验现象,分解了知识难点,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④

美国科学教材中观察演示实验、制作模拟实验及设计探究实验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教材十分重视动手实践,强调把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在制作模拟实验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二章第三节《风》为例,课前探索:“风向哪里转”,“与同伴合作,把气球当成地球模型,用记号笔描出风向。给出具体步骤和模型图片。问在转动气球的同时,另一人用记号笔在气球上划出一条从‘北极’到‘赤道’的直线,这条直线的形状如何。”通过这个模型的形象探索,气球上线的形状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地球自转时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其对风向的影响。由此,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记忆深刻,真正达到对新知识的内在构建。

在演示观察方面,以《天气与气候》第四章第一节《气候的成因》为例,探究“地球纬度对气候带的影响”,通过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被三等分的纸带围绕的地球仪上的“赤道”“极点”“中纬度带”,观察光照区域的大小变化,推断太阳光是否均匀地照射在地球表面。从在纸带上画出的光照区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光照在不同纬度的辐射量是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光照在地球各纬度分布不均是出现气候带的根本原因。这样直观的体验比凭空的逻辑思维想象更容易理解,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构建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设计的开放程度

3.1 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人教版新课标理念提到: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⑤尽管课标要求做到增加探究的开放程度,但由于人教版地理活动多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多被当成任务来完成。制作活动及探究活动都列有详尽的目的与步骤,开放性较小。

美国教材中多以探究形式出现,探究实验中设有启示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具有开放性。如,自行设计实验并在实验探究后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培养了学生用辩证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

3.2 活动时间安排延伸到课外

人教版新教材中一些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如收集资料证明我国季风的存在;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等。然后以小论文、调查报告、地理小墙报、辩论赛等形式汇报,这些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如:八年级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以“我国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辩论。

美国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地理活动,如,“土壤的形成和成分”中要求在室外找一平方米的土壤,观察土壤表层和地下若干厘米深的地层的颜色与质地,探讨土壤的肥沃度。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数据整理、讨论交流、自我评价等,既从大自然中学到知识,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3.3 科学探究资源的开放性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的课程资源面较窄,多表现为从网络、报刊上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美国教材中较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广泛地涵盖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等。如每一章都有1~2个要求学生与家人一起完成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

4 小结

4.1 中美教材的活动对科学技能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各有侧重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科学活动侧重技能的培养,如读图、绘图,尤其是分析图表和数据、文字材料等的技能培养,而对观察、调查、访谈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则只重视方法的指导,缺少对地理问题体验和表达技能的要求。可见,我国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弱化了实践性和探究性。

美国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操作探究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实践活动”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调查、访问、上网收集资料,并讨论写出调查小论文;“探索”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亲身体验认识地理事物的乐趣;“技能实验室”囊括了分析、读图、观察、交流信息及数据解析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该教材较为全面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技能、问题表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4.2 中美教材对科学活动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广度各不同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人教版的科学活动内容的广度大大增加,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科学。但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多以阅读或习题的形式出现,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式缺乏新颖和想象力。而交流讨论类、社会调查、制作模拟等需要较多时间的内容,因课时计划安排太紧张而被教师当作课外阅读来处理,因此学生也就将其忽略了。

美国科学教材内容模块化,以科学探究理念为核心,“科学探究”专题活动穿插于相应的课程内容中,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和实践。美国教材中活动的内容的广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课程,还专门设立“技能实验室”“生活实验室”“跨学科探索”等栏目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现代科技前沿的发展问题等。

4.3 中美教材中科学活动的开放程度各不同

总体上,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开放性较小:设计实验探究的内容极少;课外活动多为调查、写小论文、开展辩论赛等形式;资源的利用多表现为通过网络、报刊收集资料。

美国科学教材中科学活动探究过程的开放性较大,学生有较多自去设计探究活动;课外活动也较为丰富,如调查、野外采集资料等;随着课外活动形式增多,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就增多了,除了教学模型标本、图书等校内资源外,更多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社区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网络资源等。这让活动的开放性大大增加,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⑥

注释

① 段作章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教育[M].地理学科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刘建如.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

③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④ 吕润美.简析美国地理教材中“活动”的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5).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得到了众多师生的一致肯定与赞扬。它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于具体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合作活动也存在着多“讨论”,少“思维”;有“温度”,没“深度”的现象,表现上看一派繁荣,欣欣向荣,实质上却缺少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这些负面现象不但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对于课程改革活动下合作教学的一种曲解。

一、教师要有效组织,合理引导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科学课堂是坚决杜绝教师包办,生硬塞灌的做法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需要有效组织,合理引导,科学评价,积极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在小组成员的组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考虑到了综合能力的高低,科学成绩的优劣,表达能力的差距,创新意识的强弱,性格方面的互补等因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达成奠定了基础。合作讨论中,有一个小组在讨论“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的问题时遭遇瓶颈,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这时我便启发他们看看光通过的介质有什么不同,他们恍然大悟,顺利完成了本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中,有学生发现了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与入射角大小不一的问题。笔者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细致的观察态度,然后紧抓这一课堂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关于光路的可逆性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又把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小结,让学生对于反射定律当中的“三线位置”、“两角关系”、镜面反射、漫反射等重点知识有了一个明晰的知识脉络,升华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小组建设组内异质,共同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的教学目标要着眼于一切学生的发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科学素养基础之上有所提升和进步,这也是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之一。鉴于此,我们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注意到“同组异质”的问题,让成绩优秀学生在吃得饱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后进的组员,并抓住其他组员转瞬迸发的思维灵感进行深入探究,积极思考。另外,那些讷于表达的中等生会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活跃起来,迸发积极的探究热情,后进生也会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找见方向,造就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合作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某些优秀的学生滔滔不绝,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变成了他们的专利,而成绩不佳,抑或不善表达的学生只是做做笔记,重复一下他们的观点而已。显然,这种情况严重背离的我们合作学习的初衷 ,这与我们在建组过程中没有能够考虑到兴趣爱好、人文品行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科学建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思考。在讲授七年级“植物的一生”这个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一名平时课堂上好插科打诨,故意捣乱的“愣头青”突然就“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无厘头地问:“老师,种子要是没有皮能发芽吗?”全班学生都哄堂大笑,我却建议学生就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试验验证。没成想,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发现了种子发芽需要完整的胚,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而且还拓展到土壤、光照等因素,至于“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也不再是学生们的笑料。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探究活动后,那名“愣头青”竟然逐渐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开始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习,由于其思路较为开阔、敏捷,逐渐不再是各个小组的“眼中钉”,成了“香饽饽”。

三、把握讨论时机,提高合作质量

合作学习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任何情境,任何时间内都进行合作学习,而应该在多数学生遇到相似的困难而个人无法解决时,抑或学生间存在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时,再就是进行试验操作,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叫好时机。我们要积极把握,相互合作、启迪,充分彰显合作学习模式的魅力。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大气的压强”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组织学生运用多媒体观察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及其刻度单位来形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由于要反复进行,多次读数,需要多个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所以笔者组织了合作教学。合作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获得了丰富的实验信息,兼以教师提供的1毫米汞柱=1.33百帕的换算单位,学生们终得出了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的具体数据,并归纳得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生自主实验,合作探究,观察记录,感知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提供充裕时空,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课堂展示,总是一布置作业就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论学生的讨论是否成熟,都会在既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停止。更多地,教师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们的课堂展示环节。殊不知,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他们在讨论环节便很难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没有深入有效的小组讨论,展示环节便“无米下炊”,任你教师生掐硬挤也无济于事。所以,笔者主张,在合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耐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与课堂效果奠定基础。

笔者在讲授“变阻器的使用”时,就描述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理解有效阻值的概念阻值学生进行了合作讨论。我深深懂得,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明白,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意义重大,可起到巧力拨千钧的效果。于是,在课堂讨论环节,笔者并没有预设具体的时间,而视学生在讨论中的具体表情和理解程度来进行决定。课后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足足用了二十分钟。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后,后面具体的滑动变阻器有效变阻的连接方法便一气呵成,大大提升了那节课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合作学习的模式效果最大化,还有待于我们全体教师同仁的一致努力和继续研究。对于这一点,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