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护理范文1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是人类种族繁衍的本能行为,然而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激烈的应激原。分娩应激原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据临床资料分析98%以上的孕产妇对分娩有恐惧心理反应。恐惧可导致机体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强,以致影响产妇的痛域,对轻微的疼痛可引起剧烈的反应,对一切外来的刺激都会引起疼痛感觉,因此恐惧产生紧张,紧张引起疼痛,疼痛更加重了恐惧,形成恶性循环,有学者报道当人体恐惧和危险做出反应时可抑制催产素的分泌,阻止产程进展,抑制乳汁分泌。产妇精神心理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产程延长,致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使血压升高,导致胎窘,影响分娩预后。
1 临床资料
我们对80名待产的孕产妇进行分娩心理调查,年龄最大36岁,最小21岁,孕周小于37周有6人,37~40周有55人,41周以上19人,学历大学12人,初、高中36人,大专以上20名。顺产62人,手术产18人。
2 心理状态分析
(1)恐惧心理:相当数量的孕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
(2)环境因素:待产室产房对大多数孕产妇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与亲人的暂时隔离,肃静的环境以及医疗仪器等使产妇产生孤独,寂寞,害怕和无助的感觉。
(3)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文化程度上,产妇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分娩的心理承受力就越强,表现为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信任和配合。反之,文化程度低者,则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不安的心理。
3 心理护理
3.1 加强产前健康教育
首先要求产科医务工作者应在孕早期加强孕妇心理行为和家属指导工作,具体做法:对孕妇和家属面对面地介绍有关怀孕、分娩的知识,解答孕妇提出的各类问题,并发放有关妊娠、分娩心理和生理知识的小册子,减轻孕妇心理压力和恐惧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妊娠、分娩。
3.2 产科医务工作者要热心于本职工作
要有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态度,给产妇以持续生理心理及感情的支持,为产妇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分娩场所。
(1)提倡家庭化分娩室,孕产妇不但在待产室有家属陪伴,而且在分娩室允许丈夫或亲属始终陪伴在身旁,顺应了孕妇的心理要求,减轻了孕妇的心理负担,消除恐惧、焦虑不安的情况。
(2)提倡导乐式分娩,提倡一对一护理,配备一名有经验助产士在分娩过程中对产妇进行舒适的抚摸和心理上的热情支持,耐心解释介绍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症状,取得产妇的配合,使整个产程在充满热情关怀和无焦虑的气氛中,使分娩顺利进行。
(3)实行母婴同室,提倡母乳喂养,分娩后新生儿常规处理后,将新生儿抱至产妇面前进行皮肤接触吸吮达30分钟以上,此产妇虽然很疲劳,但能领略了初为人母的喜悦,稳定了产妇的情绪,实行母婴同室,指导母乳喂养,以增进母婴感情。
心理护理范文2
[关键词] 心理护理;分娩;产程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81-02
分娩虽然是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对产妇来说,属重大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对分娩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院对2007年4~10月的106例产妇进行心理问卷调查,针对产妇的心理问题,在分娩过程中配合个案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4~10月,在我院自然待产的初产妇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无绝对剖宫产指征。对产妇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孕周及胎儿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产妇心理因素问卷调查显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产妇自主挑选助产士陪产,助产士对产妇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伴,负责孕妇监护、产科检查、生活和心理护理。实验组对产妇进行个案心理护理,内容包括:①陪产者与产妇进行沟通,取得其信任。②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及临产时的感受,为产妇树立信心。③进入第一产程,鼓励产妇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安慰,密切护患关系。产程初期,产妇一般都能忍受,陪产人员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当产妇难以忍受时,陪产人员一边帮助产妇按摩腰部一边用缓和轻柔的语言给予心理安慰,宫缩间歇喂水时,告诉产妇,分娩是每个女人一生中最崇高并渴望完成的一件事,并且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事情,心情平静,全身放松,宫口开得快,产程就会缩短,而且你还会感到疼痛的减轻。改变产妇对待疼痛的态度,积极与陪产人员配合。④在第二产程时,多数产妇已经疲惫,陪产人员要时刻陪伴在产妇身边,尽量满足产妇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用鼓励的口气教产妇运用腹压。新生儿出生后,以喜悦的语气恭贺产妇,使产妇有良好的情绪,减少第三产程出血量。
对照组采用家属陪伴,各班助产士按常规对产妇进行连续观察和护理。
产痛分级:Ⅰ级,孕妇无痛苦表情;Ⅱ级,孕妇感觉疼痛,但能耐受;Ⅲ级,孕妇感觉严重疼痛,伴有发汗、、躁动、面色苍白;Ⅳ级,孕妇感觉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要求麻醉、剖宫产[1]。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痛情况比较
两组产痛情况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痛情况比较(例)
2.2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实验组:自然分娩48例;产钳助产分娩1例(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5例(2例脐绕颈,胎心异常;1例胎儿心电监测频发晚期减速;2例持续性枕后位)。对照组:自然分娩39例;产钳助产2例(持续性枕后位1例,第二产程胎儿过缓1例);剖宫产11例(6例因产痛要求剖宫产;3例持续性枕后位;2例胎儿宫内窘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3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比较
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此项未统计剖宫产分娩者)。见表2。
3讨论
产妇的分娩过程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因素有关外,还与产时的心理状态有关。许多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起着重要的作用,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和产痛引起的心理应激对产妇和胎儿均不利。紧张恐惧还可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内啡肽等增高[2],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使助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增加。紧张和焦虑还能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导致胎儿宫内窘迫[3]。
多数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分娩过程了解的较少,从多种信息途径了解的信息均是分娩的痛苦与危险,对分娩感到紧张恐惧也是必然的。出于对陪产人员的信任,产妇容易接受陪产人员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陪产人员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用语言沟通技巧表现出对产妇的真诚关爱,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取得产妇的信任,并将心理护理恰当地运用于整个分娩过程,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正确运用心理护理,还可以激发产妇的应激潜能,增强分娩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陪产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产妇对产痛的感觉减轻,产程缩短,剖宫产率降低,产后出血量减少。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改善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状态改变生理状态,进而使她们的分娩结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振玲,舒心静,安健雄.病人自控镇痛分娩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25(4):105-106.
[2]范玲,吴连方.产妇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277.
[3]袁筑华,梁峰冰,胡岩英,等.163例Doula分娩的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235.
心理护理范文3
1.1心理支持向患者介绍已手术恢复良好的患者,让他们面对面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大多数家属不想让患者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怕打击太大,承受不起,但是手术知情权的实施,不得不让患者知道实情。这个心理承受过程也要看个性,有的人需要几天,有的人需要一段时间。病员座谈会也是心理问题的释放场所,手术前后各阶段的患者坐在一起,分别谈谈自己在什么阶段出现什么顾虑,如何度过,走到现在的心理过程,给手术前的患者最大的安慰[2]。
1.2生理支持接触或减轻患者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咽痛、咯血等,使患者进了医院有安全感,心理压力有明显减轻。
1.3家庭支持子女家属的支持,多看望,多关心交流,经济困难的家庭少谈医疗费用的问题。医务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4交流支持患者有文化知识,可进行书面上的交流。如果是文盲,可以在术前教会几种手语交流方法。伤口恢复后能装人工喉。
1.5对治疗的支持术前医生对手术过程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有疑问可随时提出来,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睡眠、饮食心理上进行关心,每个班次对手术前的患者的心理、睡眠等动态进行关注、引导、记录并交接班。手术室麻醉师与手术护士深入病区,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提出担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担心麻醉后的疼痛问题和进入手术室的紧张。如果手术后进重症监护病房的话,重症病房的护士会带患者参观监护室,了解环境,消除紧张陌生感。2术后干预
2.1心理方面虽然患者接受了手术,但是失声后的失落感会加重,特别是文盲患者感到生活上的不便。家属及医务人员耐心护理,可放录像或请装人工喉的患者来交流。
2.2外表方面气管切开后的瘘口给患者外出交往带来了压力,使患者有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怕家人嫌弃等想法,一开始我们医务人员主动为其吸痰、换药、清洗消毒套管,待要出院前2天我们教会家属或患者这些工作。我们规定护士只要走进他的病房就要与患者打招呼、微笑,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及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
2.3健康教育每个阶段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体现我们的关爱程度,和我们知识水平的程度,能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根据不同病种出院时我们发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2.4访视和复诊出院1周我们会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让患者感到自己的恢复是被医生所重视的。出院20天左右提示复诊。使其积极配合各个阶段的治疗,改善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新晨
1张洛灵,李永萍,李蕴.喉癌患者术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9):1050.
2王春云,许秀枝.喉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18(4):353.
3杨卫英,高风,崔萍.喉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4,9(3):307.
心理护理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其手术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护理干预。方法: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3000例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身心方面的不适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排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激发患者争取早日康复的积极心态。
【关键词】剖宫产;围术期;心理反应;护理;体会
剖宫产手术(Cesarean)是利用手术方法切开子宫而直接使婴儿娩出的生产方案。剖宫产手术作为一种不通过软产道分娩婴儿的特殊方法,是解决部分产妇因分娩困难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剖宫产手术已经成为解决难产、挽救孕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是,手术毕竟带有创伤性,且破坏了产妇正常的生理代谢等功能,所以,常常会给产妇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我院近两年来共进行剖宫产手术3000例,经给予心理护理,均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5~2011年5月进行剖宫产手术的3000例患者,年龄在19~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7±3.4)岁,孕龄为35~42周。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的心理问题与护理:由于剖宫产患者的个体素质不同,她们对待手术的心理反应也不同。产妇入院后,当听到要做剖宫产手术时,其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与恐惧,具体表现有:①怕疼痛难忍;②怕花钱过多负担不起;③怕开腹丧失元气;④怕医生水平低,不认真;⑤怕留有后遗症;⑥怕婴儿有畸形;⑦怕腰椎麻醉致人瘫痪。于是,患者总是希望借助找熟人等方式,寻找技术又高、责任心又强的医生为她们做手术,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访视中,要给产妇精神上的安慰。对于高血压患者,要给其降压及镇静药物,以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与恐惧。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向产妇介绍医院有关的先进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的高超技术,令其相信诊断的准确性;告诉产妇,医院先进的麻醉器械、科学的麻醉技能,完全可以避免手术给其带来的疼痛;各种先进的急救措施和抢救手段,可避免手术意外和后遗症的发生。以上这些做法都能够解除患者悲观、疑虑和恐惧的心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鼓励同病室手术后的产妇将其亲身经历对患友进行讲解和劝导,谈谈自己在手术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手术前后的比较等,使产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
1.2.2 术中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多数产妇在进入手术间时,她们的恐惧感会更为剧烈,血压会升高,精神高度紧张,对各种刺激均十分敏感。所以,对医护人员来说,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特别慎重。对于术中神志清醒的产妇,护理人员要随时进行必要的安慰和劝导,不可边手术边谈论一些与手术不相关的话题,这样会使产妇误认为医护人员对手术不够重视而失去安全感,不利于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1.2.3 术后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剖宫产手术无疑会对产妇及其家属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刺激,对产妇的机体产生一定的创伤。由于患者各自的情况和素质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也是完全正常的。问题在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好坏对手术成功与否、对手术后的健康恢复快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随时进行引导、安慰和劝导。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把患者当亲人,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尽力减轻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这对剖宫产患者恢复健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结果经过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在手术前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也能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在手术治疗后也有早日恢复健康的愿望,心理状态十分良好。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变革、发展,心理护理在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操作,还融入了新的角色,即根据病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以最健康的心理去接受治疗。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患者在护理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2];解除患者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能随时以轻松愉快的状态去配合手术;能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相处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可以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中,体现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信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确保母婴安全;鼓励产妇保持良好的心境,在营养、休息、睡眠和活动,指导避孕方法和性生活方面,给予其健康科学的指导,并强调2年内避免再次妊娠和生育[3]。告知产妇随访的时间和内容,确保产妇和婴儿到院随访。 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耐心、细致、宽容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护理人员要及时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减少医患纠纷,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0.
[2] 张巧云.剖宫产产妇心理特点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07-109.
心理护理范文5
一.患儿心理特点
(一)不同年g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龄小的患儿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强,即使高热,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玩耍如常,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一般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而年长儿,发热常导致头痛,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睡眠不安,特别是有些受父母过于宠爱的患儿,表现则尤为突出。
(二)不同年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感到因疾病对身体损害而产生的不适或痛苦外,决不会顾虑疾病的恶劣影响,但年长儿,尤其是患慢性疾病者,却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和预后,当知道所患疾病短期内不可治愈,甚至是不治之症时,他(她)必然会陷入沮丧、悲观或绝望的痛苦之中,即使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患儿,也难于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多数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心怀恐惧心理。对医院所有医疗设施,医务人员的白色工作服、以及各种检查和治疗措施感到神秘莫测,产生恐惧心理,几乎见于不同年龄的患儿,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有饮食、睡眠精神状态及大小便习惯的改变。
(四)住院患儿往往产生与家人分居的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不仅见于无陪护的患儿,甚至一些有祖辈陪伴的患儿,由于没有见到父母亲,也会精神抑郁或哭吵不安。
(五)不同年龄患儿对于各种治疗和各项检查的反应不同。年幼儿常表现拒绝、哭闹,呈现一种十分害怕的心理状态。而年龄稍大点的学龄前儿童,甚至认为自己没病,不需要接受检查或治疗,而是父母或医护人员有意在惩罚自己,故有的患儿表现为强行逃脱和反抗。年长儿则常带有戒备或畏惧心理,或“听天由命”或暗地对抗治疗(如:把药丸悄悄地扔掉)等。
(六)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者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对于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心神不宁。学龄儿童由于害怕耽误学习而赶到焦虑不安的十分常见。多次住院的患儿,对于医院环境可以习以为常,但由于几次住院感受不同,各人的疾病性质和预后各异,因此,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针对以上特点,我们需要对每个患儿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二.心理护理实施
(一)护理要求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亲近患儿,以取得其信赖与配合。对好说爱动或沉默寡言的患儿,切不能厉颜厉色,举止鲁莽,以免挫伤幼小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断要钻研业务,还要注重自己品德修养。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也容易与他们交朋友。
(二)搞好病室管理建立优美舒适的环境,使病室成为患儿之家,这对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医院应该加强病区绿化,定时刷新病室的门窗、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的心理要求的壁画或图画,并定时为他们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刺耳的噪音,以避免不良的刺激。病室的床位也应设置合理,尽可能使每张床位所占室内面积数达到卫生学要求(6m2/人)。
(三)护士应体贴关心患儿 对婴幼儿只要多接近并注意引逗,就能消除他们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对于学龄前儿童,要十分耐心地同他们交朋友,如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他们中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 许多患儿及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缺乏认识而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不能自觉配合检查和治疗。为此,有必要对一些年长儿及家属,做恰当的解释说服工作,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家属的情绪、言行,对患儿心理状态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提醒家属不能训斥患儿,更不能在患儿面前流露出不愉快的神情和惊惶失措的表现。医务人员,在任何紧急情况下,更应镇定自若,避免给患儿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五)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本职工作 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的主要内容,若不认真做好基础护理,不坚持三查七对,不熟悉操作规程,头皮穿刺技术不过关,都会给患儿躯体带来损害和痛苦,加重其精神负担,而影响心理护理的实施。此外,协助患儿家属护理患儿也很重要,护理人员可对患儿家属讲清病情,消除家属的顾虑,增加信心,使其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
参考文献:
[1]包艳梅,王平.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小儿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12(32):172-172.
[2]张彤.小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6):162-163.
[3]张瑞枝.浅谈门诊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5,7(3):400-401.
心理护理范文6
我国在逐渐进入老年化,人到了老年,开始出现身体和精神机能的衰退,随之而来的是退休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些生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给予老年人的心理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由于每个老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所以患病后对疾病的认识及心埋状况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每个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与期望,改变其心理状况,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一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 自尊心理:老年人喜欢同病室的患者及医护人员尊敬他.恭顺他。尤其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儿孙们百依百顺,稍有半点不遂心,便不高兴或发脾气。
2 害怕孤独:群居是老年人的社会性表现: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喜欢同儿孙们欢聚一堂。老年人患病住院后,活动受到限制,失去了平时与他人的交往,常有孤独感,甚至烦躁不安.易怒,善疑,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
3 多疑多虑的心理:人到了老年,总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都觉得是与衰老有关。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疑老症”。老年病人入院后思想负担重,他们怀疑自己得上了某种疾病,却又不相信是这种病,希望自己很快康复,却又害怕万一出现意外。他们为自己的子女.家庭、生活等反复思虑.心事重重,矛盾交织,内心充满了疑虑不安,无法解脱。
4 怀旧心理:喜欢追忆往事,留恋旧日的同志与朋友,曾经发生的人和事反复的向人叙述,尤其是年轻时值得自豪与之事,常在他人面前炫耀。
5 恐惧忧危心理:老年人在患病衰老的同时,意识到临近死亡,明知这是自然规律,但一般来说,仍不免产生对死的恐怖,对生的留恋。越接近终年,就越回忆自己的一生,这也是一些老年人的特有心理。
6 求生欲望 求生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尤其是老年病人,感到离死亡较近,更害怕死亡,而强烈祈求生存。实际上就连恐惧.绝望等情绪,也是求生欲望的一种极端表现和变态反应。
二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1 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心理护理:由躯体护理到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大发展。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恢复十分重要。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必须具有高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视病人如亲人,心理护理不单单是机械的完成具体的护理任务,而是一种综合知识的熟练配合,它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以至辩证法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恰当的运用于病人。尤其老年病人心理负担重,开展心理护理难度很大,这就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心埋护理的要求与目的就是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激发病人的求生欲望,使其增强信心,鼓起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