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技能竞赛 电工专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24-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急需大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顺应发展潮流,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如何以技能竞赛推动职业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扎实技术技能、高效工作”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很多职业学校没有将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技能竞赛教学相衔接,导致只有参赛选手受益,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受益不大,严重影响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引入技能竞赛的教学机制以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本文以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探索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坚持的原则

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思路,根据企业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电工专业课程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在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基于三大现代职教理论(即杜威“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和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来设计教学和教学活动。

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务必把“从做中学”贯穿到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当中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职教理论,明确指出做事的方法决定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方法决定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三点:一是如何做事就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就如何教学,教育与学习都要突出“以做为中心”;二是对事情来说是在“做”,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在“学”,对施教者和学习者的来说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共同提高认识;三是职业教育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人学习,而是教人学“做事”,通过“做事”来悟出新知识和找出新方法。

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师应运用这一教学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切实做到把电工专业理论与电工技能实践相结合。

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基于 PDCA 质量管理理论,结合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实践,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等环节入手,探索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规律,从电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出科学、规范、有特点、易推广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健全和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体系,推进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必须坚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教学中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电工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及要求、教学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凸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围绕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该专业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实用性、针对性,把学习过程转换为工作过程。教学中凸显职业学校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平台和评价体系,做到学以致用,体验电工工作之责任并获得经验。在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用企业电工班组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尽快让职业学校学生体验企业工作情景和角色转变。

二、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当前中职电工专业课程较为陈旧,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师生通过参与电工专业技能竞赛,逐渐意识到电工专业课程内容应与社会需求接轨,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坚持就业导向来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技能型人才。随着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工专业课程选择上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贴市场需要,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高技能人才。从近年来的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如单片机设备、PLC、电子制作等要求^高。由此可见,电工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电工专业岗位技能对接。随着电工技能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其必将成为职业学校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标。电工专业培养目标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电工技能赛对于电工专业一体化教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电工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达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电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电工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职教需要,应以电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高电工专业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需求,把电工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职业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电工教学当中,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通过请丰富经验的电工师傅来学校讲课、辅导,增加师生对企业电工技能需求的了解;三是通过增强电工专业生产实践基地的建设,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产学做一体化;四是教学中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知识链接的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学中做、做中学,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三)电工专业实训设备的建设。由于电工技能竞赛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加快了电工实训室的建设。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增加了亚龙和天煌的设备后,快速建立了相应的实训室。随着实训室建设推进,电工实训能力大为加强,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职业能力的极具吸引力的竞技平台。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到职业教育中,为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而努力。

三、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整合电工类专业群与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应加快电工类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电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采用技能竞赛培训方式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企业核心技术技能、积累新经验和创新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将电工类专业群优化为 4 个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在建设中)、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维修、电工技术应用与制冷设备维护,以此优化电工专业培养目标。

(二)改革电工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电工专业改革、以工业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电工专业课程改革、以电工实用技术驱动教学改革,实现电工专业课改以适应经济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发展,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不断更新,需要按照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具体做法为: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电工专业课程设计、评价,引进先进电工技术(如 PLC 技术、电子制作技术等),提高电工专业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模拟真实电工作业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学真做以快速掌握真本领;三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四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流程改革,根据企业生产真实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流程;五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其中,单项技能训练课程有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检修、电机控制线路装调、PLC 基础与实训、变频控制技术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有机床电气检修、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实训、制冷设备检修、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气设备装调、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等。

(三)完善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一是着力推荐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正高级讲师职务(正教授)评审,考核推举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教师入编,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二是按规定聘请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和电气专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建立“双师型”教师年金制度;四是推送年轻教师到办学能力强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技术先进的企业学习,促进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探索职业学校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加强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例如,通过多年的师资培养,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现有副高级职称 7 人,电类高级技师 12 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国家骨干教师 4 人,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组建和优化电工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资源平台。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鉴定为依托,组建校内实训资源平台。在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上,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确保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是建立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场地;二是编写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的教材;三是完善专业理论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设置实习设备与职业场景一体化的实训装备。这些实训平台包括大赛需要组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安装与调试、制冷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调试与维护(在筹建中)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以及单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有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机控制线路安装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机床控制线路检修一体化实训室、低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高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PLC 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变频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制冷设备安装与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数控机床电气检修一体化实训室、家用电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子电器维修一体化实训室、高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训室。

(五)建设基于PCAD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及质量评价体系。随着职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改推进,一体化教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体化师资、场地、教材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伪一体化”教学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度和信度。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一体化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保障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包括一体化课程实施计划、实施过程,教学评价过程的整个过程教学督导。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全过程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知识+技能+素养”的要素评价,确保一体化教学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目标),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好的教学经验和措施,纳入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中;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办法,争取在下一个教学循环中加以实证和解决。不断提升一体化教学质量,增强一体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丰富教学经验。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专业根据技能竞赛项目遴选教学内容,通过“课课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通过竞赛选手介绍竞赛经验和指导教师指导参赛总结,观察其他学校选手的技能操作演示,对师生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⒖嘉南住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赵燕南.电工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职业,2012(23)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2

1 、为使中心全体教师统一思想,中心统一组织学习了xx教高字( 20xx ) 8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教学工作条例》等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

2 、开展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在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对所开出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教学过程组织、实验实训的考核等。检查方法实施教研室、中心两级检查做法,教研室以检查本教研室教师为主,中心则侧重在对教研室和各个实验实训环节的质量检查上。

3 、教学质量月活动中,中心组织了五个教研室的主任会议一次,学习了学校关于教研室工作的条例,布置了中心关于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要求和考评办法 ,加强了教研室主任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4 、做好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报名工作:为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鉴定项目,鉴定中心分别在南山和东海两校区召开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报告会两场,参加学生 400 多人,对学生正确选择参加鉴定的证书项目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共组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证的 9 个鉴定项目、共计 722 人的鉴定报名工作;组织了“制图员”职业资格鉴定的两次组织工作会议和 1156 人的鉴定报名工作;数控中心组织了 459 人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鉴定报名工作;电工电子中心组织了 260 名学生的高级维修电工鉴定的报名工作。

5 、开展“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专题研究活动”,中心组织了听取了卢吉利老师的电工实验课、刘金海老师的 PLC 实训课、丁丽娟老师的数控实训课和王少平老师的金工实习课。主讲教师交流了如何上好实验实训课的经验,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6 、召开实验实训学生座谈会,邀请了机电工程学院、现代制造学院、和自动化学院三个学院的学生 60 多人参加了座谈,就电工电子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和数控实训以及证书考试等工作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中心领导面对面地一一回答,对学生所提出的暂且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后中心领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的办法。

在本次活动中,查找的主要问题有:

1 、数控中心数控实训过程中,设备少学生人数多,有的机床设备上人数多至 10 人以上,影响了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一、电工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工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基础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电气设备及控制》等课程的组合。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是一个“拼盘”,因此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细节的分析,而忽略了系统的整体概念和特性。这样容易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且极不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2、由于集成电路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和系统的统一,元件与电路的关系已经淡化乃至消失,这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统教学内容中分立元件的经典分析、计算和推理方法将失去意义和作用,那么淘汰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二是由细节逐步扩展的分析方法已经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模式,而由表及里、由事物的整体特性再深入到内部组成原理分析、从而再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整体规律是人们的客观思维方式。

3、教学方法落后、实验设备和内容陈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4、教学课时严重压缩,无法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因而只能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删除,这样使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删除的内容就是不重要的。

5、实训课时偏少,使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目前我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的部分专业开设电工学课程,面对庞大的教学内容,应优化课程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应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所谓层次化、模块化,就是在横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作为电工、电子知识平台的低层,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建立纵向顶层的相关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知识的扩展和延伸。电工学课程可分为五个模块:

1、电工电子理论基础 本模块属于理论分析课程,是电工学课程的首选教学模块。其基本内容有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暂态分析、常用电工仪表、安全用电、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

2、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本模块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集成电源模块应用、交流技术基础。

3、电子技术 本模块包括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基本集成双稳态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触发方式、常用时序逻辑电路、集成555定时器的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数与数/模转换。

4、控制技术 本模块包括继电接触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闭环控制系统。

5、电机与配电 本模块包括磁性材料与磁路、铁心线圈电路、变压器、异步电动机、控制电机、供电线路。

以上模块由各专业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组合,并进行整体优化。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和模块不同层次的讲授方法,就可以构成灵活多样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信息社会带来的对教学的冲击使教师的作用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的权威作用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的知识积累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新知识及终身接受再教育的观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把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把职业认证课程嵌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将“学生自学、讲授、讨论、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以学生为本,突出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做到了解学生,把每节课堂知识分解为全部学生必须掌握的、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应该掌握的和少数尖子生可以掌握的三部分;采取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查阅资料、讨论找出答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3、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点,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努力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四、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传统的实验教学处在附属理论教学的地位,缺乏独立性,因而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并不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必须改革原来“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建设以实验实训教学占重要地位的新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比重。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智能电气平台、EDA等现代实验室和相应的实训设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实验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使其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验实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1、理论的验证及基本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 实验实训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所学的一些内容进行验证。

2、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的“理论―实验”旧模式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先进模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编写试题,建立试题库,制订每周技能训练计划,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严格考核管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3、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数控技术、计算机仿真等技术使用和开发,并能完成小型题目的设计任务。

总之,电工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和繁重的任务,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才能满足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总结 [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双证融通;双证书人才;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简介:李方园(1973-),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61-02

高职高专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它所对应的第一岗位就是电气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维护,对应的考证为维修电工(中高级)。本文介绍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创建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过程中,以“维修电工培训与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为理念开发一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的实践。该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是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大环境下推出的,强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动化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应知与应会的结合,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版本陈旧、教材内容与相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很多PLC等编程软件更新换代快,但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具体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的控制理论、自动化新技术、智能装备,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的电气制图规范、新的PLC规程、新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比如现在流行的三菱PLC教材中,某些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在大量使用SWOP C-FX/WIN-C编程环境,甚至连编程器也在介绍,而实际工程中的三菱编程软件为GX-DEVELOPER,脱节非常严重;还有如现在流行的变频器应用教材,其实训或实验的对象还是以三菱的500系列变频器为主,但是实际应用中已经是700系列了,这两者变频器在很多实用功能设置上迥然不同,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将来的零距离就业。

同时,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双证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人保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没有必要的衔接和实质的逻辑关系,甚至日常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人保部门的维修电工考证内容没有交集、不重合、偏离。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材进行重新梳理,以目前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为基础,将“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融入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改变原来学科性的知识点,要求本专业每一门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并对应。

因此,该专业教学计划在评价机制上,不仅能够做到完全融合学历教育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还具有相当的职业拓展性(比如从事电气设计、施工,自动化应用与测试等)。使之既满足当地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各类工控行业的当前职位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出将来职位发展的迁移特性;既能确保当前迫切的就业需求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所制定的“维修电工(中高级)”的特定要求。

二、开发双证融通教材需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

双证融通教材的开发首先得依据教高[2006]16号文,通过调研、学习与交流,在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对双证融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开发,具体如图1所示,从专业调研出发到职业分析能力、确定职业群岗位,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来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最后将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有机分解,从而形成双证融通课程的新体系。

1.根据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分析来制订“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包括能用自动化产品来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电气改造、调试和维护;能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来改造传统继电器控制设备、用变频器来改造传统直流调速或机械调速设备等。根据这样的要求,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可编程控制设计师等人保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重新制定符合地方和行业要求的“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出发将传统自动化课程体系改为双证融通课程新体系

在制订电类人才培养方案与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深入细致地考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摒弃落后的传统课程体系,而改之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的新体系(即双证融通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必须将维修电工的应知内容贯穿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或该课程的某个相关项目)中,同时贯穿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则是维修电工的应会技能。

3.以维修电工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开发双证融通课程

自动化的双证融通课程,需要以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梳理并分析相应的职业定向、工作范围、应会技能和应知内容,使得自动化双证融通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大体符合维修电工(中高级)的职业标准要求,从而使得专业课程和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存在相对一致的涵盖性,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与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形成符合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

三、以双证融通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重构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共出版了七本“双证融通”教材,涵盖了大部分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AUTOCAD工程绘图、电力电子技术、三菱PLC应用、西门子PLC应用和变频器应用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双证融通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资源进行如下重构:

1.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为契机重构双证融通课程

双证融通的考核必须结合职业资格的“应知”和“应会”进行。如“电力电子技术”需要结合维修电工资格考证来重新组织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维修电工应知考核的有“熟悉晶闸管的导通条件和关断机理”等,维修电工应会考核的有“会用数字或模拟万用表来判别二极管、晶闸管的引脚极性”等。

2.以反馈效果和实施意见来重新构建双证融通课程

跟传统课程的考核不同,双证融通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的通过率和具体成绩,以及考虑到“双证书人才培养”实施后的自动化毕业生就业率、起薪率等,并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重构该课程,这种反馈机制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双证融通课程的结构优化。如“变频器应用”中可以聘请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课程指导委员会定期审核课程标准,同时专兼职教师要互动,即专职教师要挂职下工厂、企业实习,兼职教师则要上课堂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的双向交流,才能更加确保学生的职业资格通过率较高,拥有更广泛、更有前途的就业空间。

3.从维修电工的职业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进行双证融通课程的重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性决定了双证融通课程必须结合维修电工岗位进行实施,这种重构要求将实际生产过程进行相应总结和项目提升,同时考虑到教学的实施步骤。如“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中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GSK数控机床进给与主轴控制”的单元设计,结合工作台进给的伺服或步进控制、主轴速度的变频控制,使得该单元教学内容不但符合维修电工在机床行业中的岗位要求,又能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递进要求,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建设;完善

从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教育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专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培养模式从高校的生搬硬套、复制、简化;专业教师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技能训练中只注重考工而不注重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实验实训设施落后、不完善;校企合作表面化等等。只有对引起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加以改进,才能使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专业建设中遭遇的问题

1.专业培养模式的老套

由于现代教育的普及,使得教育界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重心都转移到高校建设上来。对于职业教育,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上也是生搬硬套的一体化教育方针。培养模式上应以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为目标。对高校培养的复制和简单化,只会抑制学生自身的发展。一些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些教育要素毫无章法的拼凑,没有自己的思想,盲目的打造人才。如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惯性束缚。

2.专业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

职教的教师们多为本科学院的毕业生们,理论-理论的教育导致他们实践技能水准较低,不适合直接走入课堂;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难免发现不了问题的实质及解决的对策。由于职业师资准入门槛的限制,大量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难以充实进入执教师资队伍;师资结构直接程度上制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

教育界培养人才的目标,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在当今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往往偏离了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中,往往只用单一教材,而忽视了与实际生产环境衔接,使得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很难适应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时缺乏可信的专业论证,甚至将一些毫无意义的课程,添加到日常的授课中,使教学偏离培养目标。在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中,不能结合现代企业工种需求,只在校园内设置密闭实训环境,严重制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式中理论与实践的实际脱节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只注重理论考试,将实践和实训抛之脑后。课本知识掌握的滚瓜烂熟,到实际操作时茫无头绪。教学方式的滞后性和盲目无目的性,使得实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理论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改变实践活动的规律。而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只会制约实践的真实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广大专业教师的认同,但这一模式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实验实训设施作保证,组织难度也较大;因而实际教学中真正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很少,理论与实践存在实际的脱节。

5.技能训练中只注重考工而不注重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的提高

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技能的训练。技能是作为专业最起码的要求,严谨科学的技能培养,离不开对学生素质的考核。由于缺乏行业认同的实际标准,教师不知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因而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忽视了综合技能与在学习能力是我们培养的实际目标,只能依据劳动部门的考工当作训练的标准,成为又一种应试教育。尽管毕业的学生这个中级工那个高级工证书有好几本,但上岗后工作能力往往被企业否定。

6.实验实训设施落后、不完善

中高职的专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训,实训离不开设施设备。电子电工专业,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其自身进行考核。教育界在对其设备的投入上,往往不会倾注太多,这就使得一台设施的使用年限较长,容易与时代脱轨,旧设备的安全隐患也有待探究。

7.校企合作表面化

众所周知,教育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当今中职院校受许多方面的制约,向企业学习传授技术方式,借鉴先进的技术培训方法,将动手实践和理论基本功扎实相结合的道路进行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一体化”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单纯的靠政府举办,被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只有动员中高职自身发展,即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

二、专业建设的完善措施

1.专业培养模式要有创新精神

在人才的培养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渗透。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好的构思。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目的。解决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上的基本问题,为构建和完善专业机制做最大努力。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泛化到职教的整个管理层面。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将理论具体化。目前职校的专业培养模式要走自主化创新道路,倡导教育的多样化,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对高校整体进行改革。

2.合理调整师资结构

目前的就业形式严峻,使得对师资的选拔上只注重学历的高低。在师资的配备上,降低门槛限制。使得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充实进中高职的专业教育中去。“有教无类”孔子尚且如此,职业建设的道路上,何必拘泥于形式。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书呆子制约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

3.课程设置目标化

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学习课本纯理论的基础上,与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以适应和迎合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岗位。课程的设置上要有专业的论证,开设的每门课程要有意义。在中高职电子电工的专业实训中,要结合工种制定课程。有目标的进行课程设置。创设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4.走理论结合实际实践的道路

引进一些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或中高级工程师,进行专职教育。将文化课习得的理论知识,付诸到实验课堂这个真知上。不盲目于实践,也不拘泥于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需要教师加强业务能力,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做后盾。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实践与学生自身实践,切实落实到实处。

5.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高职高专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为企业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必须充分让他们对企业有认同感。教师的教学不能是盲目的无目的的传授理论基础,而是要依据应用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不单单是证书的证明,而是要有真正的实干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进实验设备,加大投入

设备的购进和实习的历练方面,学校的教育组们要为学生配备齐全的设施,如电拖实训室、电子在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等。利用图书馆扩充知识,需要教育组为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们设立独立的专业书籍分区。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办学,不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和保障设施的不断完善。

7.将校企联合落实到实处

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求发展。当今时代,人才已不单单是企业榨取利润的工具,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企业要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漩涡中,要做大做强,必须也要有建设的思想。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是电子也的领头军,就业的岗位和门路千千万万,素质的提升,还必须凭借教育体制的建设,改革是第一要务。通过交流、培训和教师下企业锻炼或外聘工程师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将优秀师德、业务纯良、开拓创新内心的专业教师队伍,迎进校园之中。

三、总结

电子电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应单单泛化到一个概念。而是要走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除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及素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将中高职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王国。

参考文献

[1]邓朝霞,梁文宇.中职电工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C].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10.

[2]孟庆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20).

[3]周龙军.“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110(7).

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电工电子技术;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 邹毅,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西 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68-0002

《电工电子技术》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起着既承前《电学》、《电路基础》等基础课、又启后着《电动机原理及控制》、《电子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桥梁作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力求化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因此,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1]。该课程按照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课程内容难度大与学生基础知识弱之间的矛盾,达到了良好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过去,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是以理论为主导,是一种阶段式的教学。先把理论内容讲述到一个阶段,再相应安排实践训练,造成专业课和实践课相对独立,自成体系[2]。此种安排,会带来前后知识脱节的问题,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作为初学者,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很难将“学与做”两者有效融合。其结果必然是理论课因“摸不到”实物和不能动手操作而觉得抽象,纯实践只会被教师既定好的方案和步骤牵着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开发。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样的高职人才模式培养非常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一体化”方式教学

采用一体化教学是时代的要求,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做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高度、有机融合,达到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突出效果。“一体化”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体现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效克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现象,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是适合高职教育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形式[3]。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一)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时要敢于摆脱旧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重新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按照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以及结合电工上岗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同时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实训阶段目标的渐进性等要求组织教师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

(二)一体化教学的场地

教学教室是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基石。学校大部分教室的功能是承担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场所定位于实践,而这两个教学主阵地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隔离,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进行了场地改造,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理论教学的开展,购置电工电子实训操作平台用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建设了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极强的实操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功底,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实操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教师下车间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到校进行技术指导,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师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到市场需求及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促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以需要解决某一典型岗位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出课题,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提出实训项目,围绕项目展开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其次,对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流程,归纳出该项目的原理、设计操作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及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从而进行操作实践练习。最后,总结分析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方案。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再次进行实操,做到技能到手、熟能生巧。

(五)一体化的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讲解与实操过程互相支撑,交替进行。学生现学现用,增强了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效果。对于这种“教、学、做”同时展开的教学模式,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热忱。因此,必须一改过去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要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考核办法。即以学生平时上课的课堂表现为主要考核依据,并且为了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占总成绩的40%,实践实训占总成绩的60%,这样的比例来进行最后的成绩总评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现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宗旨。

三、采用一体化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自《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充分调动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教学、教研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呆板枯燥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从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高职教育对学生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上升,屡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四、结 语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宽广,方法多样。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一体化教学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也是职业教育当前和今后不同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4]。它充分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深度融合的目标。大大加速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对整个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小军.浅谈如何做好一体化教学的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