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店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店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吉林省;抚松县;人参文化;人参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204

1抚松县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人参资源基础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北麓,地理座标为:N41°42’~42°49’,E127°01’~128°05’。抚松县幅员面积6530km2。抚松县下辖12个镇2个乡,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抚松县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栽培人参的历史迄今430余年,1995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抚松县有国有参场4个,集体参场79个,人参种植专业户4841户,从事人参生产的专业人员达到4.5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2。

2走出吉林,宣传抚松人参文化

抚松县长白山地域采挖野山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满族先祖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他们在发展人参经济的同时,组织抚松县的文化精英整理创作人参文化作品,宣传抚松。

2.1抚松县地区在人参文化传承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从1987年开始,抚松人民有了自己的专有节日——抚松长白山人参节,近2年又把吉林世界人参博览会争取到抚松县与人参节一并举办;相继举办了人参烹饪大赛、人参姑娘评选、参王评选、人参百岁寿星评选、祭拜山神老把头等一系列活动;抚松电视台还开设了人参频道,说人参、唱人参、画人参、写人参已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氛围;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于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动画栏目播出;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长白山采参习俗与《孙良闯关东》(模拟重现放山老把头孙良故事短片)在北京奥体中心祥云小屋吉林巡回播放,观众每天都达5万多人次;迄今为止,抚松编著出版关于人参文化方面的书籍有30多种,电视剧达60多集。书画、摄影等其它艺术形式作品也大量涌现。

3建设具体人参文化观光景点

3.1露水河镇人参种植观光基地

总种植面积4万m2,游客可看到,人参的茎、叶、花、果实、根的植物学特征,深入了解人参特殊而严格的生长条件、生长习性等。游客还可亲自起挖人参,参加种植人参的生产劳动,体验长白山区特有的田园生活。

3.2中国人参博物馆

已经于2008年9月建成,是中国首家人参专题博物馆。人参的茎叶根具有人体形态特征。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一些奇特生命现象,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和诗歌。经口耳相传,人参变得越来越神秘,加上历代将相、诗人的吟咏和推崇,各个时期都有美丽动听的故事问世。如今以人参为主题的戏、歌舞、电影层出不穷。对这种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人参文化”。中国人参博物馆集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占地面积3240m2,展厅面积2021m2,内设参史厅、参俗厅、参品厅、影视厅等,馆藏人参相关展示品200余件、图片500余幅,全面展示人参文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3.3老把头府

已于2007年春天建成,是抚松县祭拜老把头孙良的重要场所。山神老把头是长白山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相传,明末清初,山东莱阳人孙良因老母病重,需山参入药,闯关东来到长白山。与同乡张禄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为寻找迷路的张禄,筋疲力竭死在山中。在孙良身上既有“孝”、“义”等传统美德,又集中体现了生长在长白山里要有团结、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就成为采参、放排、淘金、狩猎等各行业的保护神,进而成为长白山山神。在人参故事中,老把头孙良形象随处可见。

3.4长白山人参文化一日游路线及项目

祭拜老把头孙良,地点抚松县城;参观中国人参博物馆,地点抚松县城;参与采集野山参全过程,地点兴参镇、北岗镇、万良镇。

4取得的成绩及启示

4.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抚松县地处长白山区,具用发展人参的地理优势,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人参经销市场,把人参产业发展成为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2抓住政策优势

在吉林省“3化”统筹战略指引下,抚松县委、县政府围绕“长白山区域重要发展中心”的战略目标,率先走出具有吉林东部山区特色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成为了吉林省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示范区。

4.3充分利用特色文化优势

人参文化是吉林省独特的乡土文化,但是抚松县能够去深入挖掘和发展人参文化,真正使一些零碎的、传说的小故事经过文学创作形成了文化。使人参文化不仅仅是抚松的、吉林的文化,而是成为了代表中国的一种地域文化。

4.4走生态旅游之路

花店调查报告范文2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 篇目名 朝代・作者 体裁、思想内容等 备注

1 《弟子规》 清・李毓秀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2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3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4 《论语》 春秋・孔门弟子 语录体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5 四书五经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6 《孟子》 战国・孟子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7 《诗经・关雎》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8 《诗经・氓》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部分

9 《国语・周语上》 春秋・左丘明 国别史著作 课外

10 《史记》 西汉・司马迁 史学、传记文学 中学课内部分

11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12 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13 孔子《论语》 春秋・孔子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中学

14 屈原《离骚》 战国・屈原 浪漫主义抒情诗 中学课内部分

15 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 课内拓展

16 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7 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8 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 王实甫《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20 王翰《凉州词》 唐代・王翰 七言绝句 中学课内

2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 词 中学课内

22 李清照诗词 宋代 诗词 中学课内部分

23 艾青 现代 诗 中学课内部分

24 《周易》 战国 古代哲学著作 课外

25 《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26 白居易《琵琶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27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七律 中学课内

28 苏轼《题西林壁》 北宋 七绝 课内

29 范仲淹《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30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代 五律 中学课内

31 白居易《长恨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32 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小说 课外

34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小说 课外

35 《儒林外史》 明・吴敬梓 小说 课外

36 《西厢记》人物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37 四大名著人物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3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诗 中学课内

39 朱自清《匆匆》 现代作家朱自清 散文 课内

40 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 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 最高分 最低分 及格人数

高一 17.5 28 5 0

高二 19.9 30 7 1

高三 21.4 33 10 14

全级 19.6 33 5 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 选择项目 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 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 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 A学习辅导类书籍 94(占27.8%) 92(占27.4%) 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 42(占12%) 53(占15.8%) 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 150(占44.3%) 146(占43.5%) 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 47(占13.9%) 43(占12.8%) 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 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 112(占33.1%) 114(占34%) 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 78(占23.1%) 99(占29.6%) 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 50(占14.8%) 41(占12.2%) 25(占8.7%)

D很少读 95(占28.1%) 80(占23.9%) 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 A阅读原著 125(占37.0%) 105(占31.3%) 83(占29.1%)

B教材 74(占21.9%) 87(占26.0%) 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 95(占28.1%) 109(占32.5%) 85(占29.8%)

D其他途径 37(占11.0%) 32(占10.0%) 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 A用处很大 97(占28.7%) 109(占32.5%) 113(占39.6%)

B一般 199(占58.9%) 185(占55.2%) 135(占47.3%)

C很小 21(占6.2%) 18(占5.3%) 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 16(占4.7%) 21(占6.3%) 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 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 66(占19.5%) 73(占21.8%) 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 214(占63.3%) 226(占67.5%) 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 13(占3.8%) 9(占2.7%) 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 39(占11.5%) 25(占7.5%) 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 A很乐意参加 74(占21.9%) 85(占25.4%) 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 175(占51.8%) 192(占57.3%) 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 71(占21%) 49(占14.6%) 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 A设置为必修课 38(占11.2%) 50(占14.9%) 31(占10.8%)

B设置为选修课 108(占32.0%) 91(占27.2%) 83(占29.1%)

C研究小组 129(占38.2%) 127(占37.9%) 131(占46.0%)

D自主阅读 56(占16.6%) 62(占18.5%) 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 A需要 204(占60.3%) 217(占64.8%) 168(占58.9%)

B不需要 26(占7.7%) 20(占6.0%) 9(占3.2%)

C不知道 56(占16.6%) 32(占9.6%) 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 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 51(占15.1%) 31(占9.3%) 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 181(占53.6%) 181(占54.0%) 119(占41.8%)

C缺乏环境 17(占5.0%) 27(占8.1%) 16(占5.6%)

D没有时间 37(占10.9%) 31(占9.3%) 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花店调查报告范文3

“报告(英文)指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在逐渐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开放被视为背后的主要原因,”使馆CSR中心负责人梅松(Maisoun Jabali)说。该报告“尝试构建中国CSR发展的总体认知,从而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理解现状及其影响”。

当前CSR驱动力和主要障碍

调研显示,中国政府是CSR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符合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被列为企业履责的首要动力。对处于国际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客户是又一重要驱动力。合规监管不足是主要障碍,其次是“缺乏长期的CSR战略、知识和专业工作人员”。

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在劳动关系和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另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遵守法律法规被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动机。“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在方针政策的执行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梅松说。

对今后CSR发展持有信心

同时,受访者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抱有信心,并认为地区差异会逐渐缩小。未来十年,环境影响和劳工实践依然是企业最关注的CSR主题,这部分缘于该领域不断强化的公众意识和关注。而企业对透明度、预防腐败和商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也将提高。

报告预期,政府将加强社会责任相关立法的实施,受访者还期望媒体增加对于传统慈善事业以外的CSR事务报道。受访者建议企业增强CSR战略性,这主要通过提升高级管理层对机构层面CSR的关注来实现,并进一步探索将CSR融入日常运营。

该项调研于2014年6月至8月展开,融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报告提及中国CSR发展的多种差异,如分布地域、企业所有制及产业等,分析了CSR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如政府在鼓励、引导和强制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的角色。

花店调查报告范文4

街头的花店不知何时闪烁起了“红色玫瑰”的诱惑,各大商场更是充盈着巧克力那浓浓的甜蜜。而众多开发商,也总是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推出充满爱意的活动,“情人节的最佳礼物是什么?”“爱情用什么盛放?”“爱她,就娶她!给她一个家”,一个个醒目的楼盘宣传语,煽动着情侣关于生活最切实的期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开发商不惜重金地积极营销呢?

“低龄化”来袭

“世联地产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18岁到30岁的买房人群占的比重是15%,而去年6月份,这一比重已经增长到45%。本来25岁结婚需要买房,但是现在20岁已经把房子买下来,说明对未来市场有一定的透支,因此,对购房低龄化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不无担忧地说。

无独有偶,一份关于北京二手房贷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北京购房者年龄足足比日德小了15岁。调查还显示,中国公众90.0%的人认为应在35岁以前购房最合适,7.7%的人认为最合适的年龄段是36-40岁,1.5%的人认为是41-45岁。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首次购房者低龄化现象已经十分突出,青年置业已渐渐成为首次置业阶层的主力军,这也就难怪开发企业会不吝成本地争抢情人节市场了。当玫瑰和巧克力这些情人节礼品成为传统之后,“买房送佳人”已经成为近年来情人节礼品消费的新趋向。

然而,面对日益高企的房价,买房对于20岁出头30岁不到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讲,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对于那些低龄购房者而言,买房便意味着“啃老”。

“现在有哪个年轻人不‘啃老’啊,这是社会普遍现象,我不希望孩子们对此愧疚”。2013年,于先生拿出半辈子的积蓄为儿子购买了一套约86平方米的婚房。他认为,“啃老”并不是无能的表现,“现在青岛房价这么贵,让工作没几年的儿子单纯依靠工资买房,显然是不现实的。”

“谁都不会心安理得地啃老,只是现实太残酷。”小于的话很有代表性。事实上,目睹了父母在自己十多年求学道路上的付出和花销,大多数年轻人在自食其力后,都不愿意“啃老”。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青年人不得不“啃老”,早早地背负起沉重的房贷压力呢?

急着买房为哪般?

“为了结婚。不买房,丈母娘不愿意把女儿嫁给我啊。而且,现在房价涨得太快了,越晚买越买不起啊。”卢先生是个80后,供职于青岛一家杂志社。他说,结婚的需要和看涨的后市,让他决心今年买房。

结婚要有房,仿佛这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尽管国家提倡晚婚已经有很多年了,但现实是,不少家长一看到儿女超过25岁,就开始着急。而所谓的“剩男”、“剩女”在周围亲朋好友的注视下也是压力倍增。因此,一到适婚年龄,很多家长便开始为儿女购置房产。很多家长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早一点支持孩子买房,早一点安居,“做家长的也就安心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购房低龄化是中国国情的产物。

而另一方面,年年上涨的房价,也让购房者坚定了晚买不如早买,该出手就出手的信念。慌着买房,超前买房,皆因房价在涨,而且后市看涨。这个现实,这个预期,一旦改变,恐怕在买与不买之间,人们会淡定很多。

事实上,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购房渐趋低龄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主观上,中国人“结婚要有房”的文化传统导致的;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客观市场造成的。全国一些主要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造就了购房者“越晚买越买不起”的心理预期,受此影响,大量青年置业提前入市,导致购房群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

那么,购房低龄化又会给购房者、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

“低龄化”暗存隐忧

“就这样被房子征服,切断了所有退路”。2013年年底,工作已4年的小郭倾其全部存款为自己购置了一套50平方米的公寓,奋不顾身地加入了房奴的队列。有了自己的新房的确是很开心,但房贷的压力很快就使得她的愉悦感烟消云散。“不敢高消费、不敢旅游、不敢轻易换工作,每月银行账单无异于一个无形的鞭子,为了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努力挣钱、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还房贷。”

时刻发生在身边的购房故事,让我们渐渐地发现,有了所谓的房以后,房奴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幸福起来。越来越多的低龄化购房者,因为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购房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更沉重的生活负担。另外,超前、恐慌的购房观念和行为,使大量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楼市供求矛盾,加剧了近年来房价上涨的压力。

针对此,青岛合建行房地产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云海认为,从全国的角度来说,“购房低龄化”在一定程度是的确透支了一部分刚性需求,但具体到个别城市上,在房地产市场分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作为一座快速成长中的城市,青岛每年都迎来一批又一批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他们都在为青岛的楼市提供着新鲜的房票,而这些新增的巨大刚性需求,势必将长线利好楼市。

事实上,不够理性的住房消费观,给市场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风险。

秦虹用一组人口普查数据论证对未来楼市的谨慎态度:“刚需强不强,要看人口结构。第六次人口普查认为,2001年到2010年,20岁至24岁年轻人这一人口占比最大的人群,现在是24岁至37岁,这意味着1990年出生高峰以后,人口洪峰结束了。下一拨人口高峰,对新的住房需求推迟到20年之后。”在她看来,当前楼市购房低龄化现象已经透支了未来需求,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

相关链接

对比:各国青年买房状况

日本:租房或集体宿舍

一般的日本年轻人要么在结婚之后选择租房子,要么住在集体宿舍。大公司或者政府机关都为自己的职员提供住宿设施,这种设施在日本被称为“社员寮”,这些“嚓”属于集体福利,价格要比一般民间租赁便宜,

美国:多租房

在美国,许多年轻人从上大学起就养成在外租房的习惯,毕业后也往往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在经济不宽裕和追求自由的情况下,租房已成为流行的时尚。

法国:潇洒游四方

法国年轻人对买房子没有热情,其原因除了房价过高之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是因素之一。另外,法国年轻人大多都很潇洒随兴,可能突然离开法国到别的国家去,可能一时兴起辞掉高薪工作。

德国:42岁才买房

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流动性也让德国年轻人更倾向于租房。不过,在有了一定的积蓄后,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仍然渴望拥有“自己的四堵墙”。

俄罗斯:住公租房

面对是否会要求未婚夫先买房再结婚的问题,俄罗斯人奥莉佳回答说不一定要买房。她现在带着孩子住在父母家里,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共租赁住房。

花店调查报告范文5

我在这里首先要讲两个故事:其一是: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来玩的时候,发现海水涨落的异常现象,立刻想到这和她在学校的时候老师讲过海啸的现象一样。她就把可能有海啸的事告诉了妈妈,结果小孩这么一个很普通的知识救了100多人;其二是:2005年末受江西地震影响,我国湖北一些县市的学校出现学生正在上课时,恰遇地震来袭,集体恐慌拥挤出逃,前面有人跌倒了,后来者仍继续前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踩踏现象就这样发生了,造成百余名学生受伤……我们为前者的能够联系生活的成功的地理教育大声叫好,为后者因基本生存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伤害感到悲哀。

什么是地理?什么才叫学地理?为什么我们的所学地理知识和生活那么遥远,为什么学生对于所学地理知识总容易忘却,参加社会后所用更是少之又少?难道我们地理学科真是一门无用的学科?我们的地理教学到底怎样才更有效?江苏省2000年保送生能力测试及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卷面显示:考生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贫乏,大多数人无法在图上正确判断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四座古都的位置,约一半人写不出与之相关的京沪、沪杭和陇海铁路。外国地理知识更是极差……据对我国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说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差异。据课程标准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笔试地理知识成绩不相上下,而如果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我国学生明显逊于国外学生。为何会适成这种状况?回顾我们以往的地理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差,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整体地理水平偏低,地理人文素养不高,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地理教育只盯在课本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地理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国内外生活教育的理论论据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对这种教学思想都有有闸述。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就立刻消失掉了。”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国内外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地理教育

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理教学的生活性,有用性。当今,世界各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1994年10月《美国地理国家标准》正式出版,并加上“生活化的地理学”(Geographyforlife)的副标题加以发表,目标就是“培养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geographicallyinformedperson)”,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正如该标准第一章第一句所表达的‘从一种说法:终生的(lifelong)、维持生存的(life-sustaining)、改善生活的(life-enhancing)各种意义来看,地理是面向生活的。’后来该标准又详细阐述了这种理念:‘地理在实际情景中变得强大起来,地理通过帮助人类理解各自的经历日益丰富起来。’换一句话说就是地理与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②]“在一个日渐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科目……”,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将来的未知情景,为个人发展选择提供信息支持,改善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③]。

英国教材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现举《GeographyMatters》教材“在英国,人们如何应对洪水?”Activity(活动)一课为例:设想你的家乡发生水灾,深度60厘米,用尺量出它的深度,列出对你和你家人及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和产生问题,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列出所有能给予你们帮助的个人和团体的名单并分组讨论每一服务组;阅读洪水故事,写出洪水期和过后的感受;设想你是当地市长,写一份关于洪水防治的计划书……此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洪水真的来袭的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不但培养他们维持自身生存与安全的能力,还能够站在自身的、他人的、全局的角度,用一种地理的眼光,来了望、关注这个世界,并准备以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我们再来看看俄罗斯人类生态学一年级“绪论”教学内容:。主导思想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爱“。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日本,其发展的主题或焦点,已由经济问题为主转向社会、生活与环境问题,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的生活、文化、全球化问题的关注。

我国香港《生活地理》(中一年级)目录

第一章我们在何方?第四章城市问题

第二章康乐活动第五章工业迁移

第三章土地争夺第六章人口流动

教材就是从学生志华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架构教材,以志华第一天上中学,如何参照学校平面图寻找教室引出“平面图是什么?地图是什么?”、“怎样找出我们所处的区位?”等基本内容;以志华因长时间温习功课,缺少康乐活动而引起身体不适带出“康乐活动的重要性”、“香港人的旅游旺季”、“香港人到外地旅游的原因”等教材内容;“志华的母亲对自己经营的花店是否搬往中环广场的思考,志华的父亲作为制衣厂的老板,与人事部经理、营业部经理、会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和工人代表等对工厂要不要迁往深圳的讨论”……。“《生活地理》教材内容十分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各章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经过调查或新闻报道选择取材的,主要教导学生如何懂得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城市化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教材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教会学生探究人与周围所处生活环境的关系等。”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应接不暇。“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④]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世界的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极大关注。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它会使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感。为什么太阳总是东边起、西边落?为什么巴以冲突总是不断?为什么西亚地区总能成为世界的焦点?为什么滚滚长江东流水?为什么全球气温在转暖?为什么“长江女神”白鳍豚会走向灭绝?……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应接不暇。“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④]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世界的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极大关注。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它会使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感。为什么太阳总是东边起、西边落?为什么巴以冲突总是不断?为什么西亚地区总能成为世界的焦点?为什么滚滚长江东流水?为什么全球气温在转暖?为什么“长江女神”白鳍豚会走向灭绝?……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3、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地理思维,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⑤]。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了地理知识,培养了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国情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4、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作为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生活,使地理教学返朴归真,实现本位的回归。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是生活所需、教育所需、时代所需、国家所需、世界所需、未来所需……。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李建平.地理:不但学会还要会用[N].中国教育报,2002-08-20.

[5]郑敏雅.香港《生活地理LIVINGGEOGRAPHY》教材简介[J].地理教育,2004(5).

[6]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S].地理学报第48卷第4期.1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