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师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师培训

技师培训范文1

【关键词】技师学院 高技能人才 社会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47-02

职业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国家经济的战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都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支撑。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两个子体系构成。一是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构成。二是职业培训体系,由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及其他性质的培训构成。这些职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2006〕31号文件规定:“统筹规划技师学院发展。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育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社会转型、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师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走向企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成为每个企业最迫切的任务。

因此,技师学院应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服务。通过开办各级各类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广泛开展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培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教需求,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从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一 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现状

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积极拓展培训途径,是技师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但在开展社会培训工程中,存在着诸如观念认识、人员经费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和长远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学校仍然将社会培训服务等同于创收工作,既不注意其规范化建设,也没有将其与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协同考虑,缺乏对社会培训的质量要求和创新追求,出现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2.培训工作师资不足

多数技师学院都缺少专职的从事社会培训的教师,多是由专业教师、外聘企业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兼职培训人员,由于这些工作人员本身还要承担他们的本职工作,因此,他们在社会培训业务的经历投入上,只能做到基本完成任务,很难对培训工作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拓展。

3.对外协调不够,制度保障不足

目前,多数技师学院都设立了专门从事社会培训的

管理机构,但少数技师学院的社会培训工作,还是由相关专业系部负责,这就导致在对外业务的拓展方面,动用的资源较少,不能以学校的合力来开展宣传和拓展业务,这就限制了社会培训工作的发展规模。另外,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保障制度,一些培训项目的开展,完全依赖于从事该培训工作的老师的努力和依靠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而人员的变动就存在着破坏该培训项目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的可能。

二 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途径

1.加强与政府及相关培训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技师学院在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时,应主动与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行业企业沟通与联系,及时对培训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反馈,以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能够及时调整考试考核标准,健全和完善考试考核内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也需要经济实体的大力支持,需要“双师型”教师,而这些操作人才主要来自企业。如果企业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将很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我们不仅要吸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技工院校教师作为培训教师,而且还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来校做兼职教师,从事培训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而且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其次,发挥企业在培训职教师资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3.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指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联合出资建设的,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建设点的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公共实训基地的出发点是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培养区域劳动力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政府财力有限的状况下,可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院校,每一个地市重点建设1~2所示范校,以政府拨款为主,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地方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方面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必需的实训设备和充足的实训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向兄弟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夯实基础。

4.加强宣传,不断拓展培训业务

首先,通过各种媒体培训、考试信息,扩大宣传途径。通过媒体宣传,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其次,加强与兄弟学校或相关机构的联系,设立分考点和培训点。根据社会人员的分布区域不同,可以利用兄弟院校或相关机构的资源、场地、师资、教学条件等,建立分培训点或考点,从而方便社会人员就近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再次,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树立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5.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也是影响对外拓展培训业务的重要因素。学校自身的细致工作和周到服务,提升了培训的质量,也做出了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科技法典(应用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白永红.中国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梁承忠.校企文化一体化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张新科、贾生超.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朱其训.实训基地科学建设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7]梁绿琦主编.文珂实训:一种高职实训模式的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技师培训范文2

按国家水文行业技师的标准要求,我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组织了17次考试,其中专业理论考试12次,外业技能操作考核3次(包括经纬仪测角、三等水准测量、固态雨量计安装),内业技能考核1次,在17次考试中,各科成绩全部合格。在培训期间,长期从事水文工作的资深专家给我们讲授了水文工作最新研究领域,并到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及无锡水文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三个月时间共学习了15门技师应知应会或应了解的课程。这些课程中,《水文统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文测验与电算整编》、《水文站网概论》、《测绘工程学》、《水情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水文用电》、《水情信息编码标准》等都是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所以此次学习的收获很大。通过学习,让我初步了解了一部分新技术、新设备在水文工作的应用,感受到水文科技的快速发展步伐,特别在参观学习中使我开拓了视野,对现代化水文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启发很大,收获很大。我认为,国家水力总局组织这样的培训班,形式好、内容丰富,效果明显,对提高素质,提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对我有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要研究发展规律,指导水文工作。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水文工作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过去自己总认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完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在学习后,我认识到,水文工作是受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水文工作的研究也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并运用更加精细的科学,研究水文工作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水文工作的不断发展。

第二,要学习最新知识,理解水文工作。在学习中,我看到最新的水文科学都是与新时代的水文现状相结合而开展的研究,而自己在过去掌握的知识中,对水文工作只是有了基本的理解的认识,却没有认清水文工作更具时代性的内涵,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最新的科研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动态,才能更有助于理解水文工作。

第三,要创新发展水文,提高工作水平。在参观了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及无锡水文局等地后,看到那么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在水文工作中的应用,让我对水文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考,意识到水文工作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用老方法、老思路去看待新形势、新问题已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节拍,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开拓视野,才是水文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礼,更让我对水文工作有了更理性的认知,我要在回去后,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完完整整的向同志们传达贯彻,掀起水文科学的一次新的腾飞,促进我局更好更快的发展。

技师培训范文3

一、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是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

技工院校是以培养产业大军为主体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无人可以替代的育人使命,在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几乎每个地级以上的城市都有一所或一所以上较大规模的技工院校。在市场大潮中,这些学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他职业学院也逐步走向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同样具备了技工院校的这些传统特色和优势。技工院校一旦失去这些特色和优势,就必然在职业教育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技工院校只有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技工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技工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相衔接,培养与培训并重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承担起打造社会创业就业平台的社会责任。

二、多学制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

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作用,逐步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以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以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满足高、中、初级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技工培养体系,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持。

多学制培养主要是由技师、高级工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学制培养和中、初级工的学制培养及其弹性学制培养组成的技工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学制培养和中、初级工的学制培养,突出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训练,迅速满足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实行弹性学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或分阶段学习,灵活的学制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培养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从而建立起校企之间宽松和谐、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逐步打造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优势。

三、多层次培训模式是技工院校取得长足发展的保障

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发挥技工院校在开展各类就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技工院校是开展各类就业培训的基地。技工院校在推进高级工、技师为主的在校生学制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增量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依托国家就业、创业培训政策,整合培训资源,承担或承接政府部门的培训职能,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形成技工院校的就业培训政策新优势。与企业联合培训在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做好高技能人才存量培训,进一步发挥技工院校在实训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要,对未继续升学的城乡“两后生”、退役士兵、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开展6~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再就业能力,为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技师培训范文4

张娟

湖北省襄阳市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襄阳输油处 441002

摘要:基层的培训工作是提升基层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基层培训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基层人员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为基层人

员提供针对性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方式的选择,做好关键环节的控制,合理优化培训流程,采用合理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本文对基层

培训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基层培训方式。

关键词:基层培训;培训工作;注意事项;培训方式

1.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基层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要

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基层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

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在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

基层人员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培训。在培训环节中,必须要从基层人员实

际需求出发,把握培训要点,采用合理培训方法,确保培训效果。

2.基层培训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培训需求调查必须要充分

培训前评估包括背景评估,实际就是对培训前培训必要性进行评估。必

要性指是否存在相应的培训需求,评估分析表明,实际培训与培训需求是脱

节的,比如基层员工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而现实

却是政治知识占主要成分;基层员工希望接受更多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的培

训,实际却大多是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基层员工更想资深的技师在实际工

作中给予实战的指导培训,而现实却多数是培训中心的教师进行培训。这说

明在实施培训前并没有做好有效培训需求的调查,进而影响培训效果。

2.2 培训内容不能重理论轻能力

在培训内容上重理论轻能力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基层员工培训理论

内容多而实践能力训练少,导致培训效果未能很好地体现在工作上。评估分

析显示,基层员工实际接受的培训都是技术理论的培训,而他们更多的是需

要培养处理工作中实际突况的能力,其对能力培训的需求远远高于对知

识的渴望。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其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

适应安全工作的发展需要,知识是奠定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只有知识而不

能转化为实践能力,那将毫无意义。从基层员工培训现实来看,片面的追求

知识灌输,忽视了对能力的提升,基层员工希望提升的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

力不是理论就能解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2.3 培训方式不能过于单一

基层员工培训具有阶段性和时间短的特点,授课教师应根据阶段性的

特点和基层员工的需求,采取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各种

方式,让受训者参与课堂,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参与工作案例分析,让他们

成为课堂的主角。调查显示,基层员工认为培训中实战操作的方式比较有

效,在实际培训中可以适当地加入这些方式,使培训方法多元化,进一步

提高培训有效性。然而,基层员工培训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单向式

灌输为主,虽然辅之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

但却没有真正落于实处。这种封闭式、灌输式教学大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培训效果。

2.4 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必须健全

反应层评估是了解学员对整个项目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培训评估的

最低层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包括学员

对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项目的组织、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

培训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培训环境的反应,包括学员对培训的一些辅助条

件,如图书文献资料、上网、住宿、培训相关设施等的感受和评价,这两

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情况,还可以进行重点访谈。学习层评估主要

是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应灵活设置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但

是,基层员工培训后觉得一项任务完成了,培训后获得的知识、技能、行

为和态度不能或是很少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培训的有效性就不够理想,培

训的价值也就不大。组织培训方也没有效果评估,不给到反馈信息,长此

以往,培训效果不佳。

3.基层培训工作中的培训方式

3.1 分析培训需求

作为培训流程的首要环节,所谓培训需求,指的是企业对员工所要参

加培训内容等的了解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流程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挖掘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真正原因,并

根据其所揭示的根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员

工的培训效果。具体来讲,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组织、任务和人员

等三方面的分析。其中,组织分析主要是对培训目的的需求分析;任务分

析就是对员工岗位的需求分析;员工分析就是对员工实际绩效和企业要求

绩效所存在需求分析。在这里,任务分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基层员

工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基层员工工作时所需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确认等具有

重要的影响。

3.2 确定培训目标

作为课程选择的依据,培训目标是企业开展培训课程所要达到的程度

或标准,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在确立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目

标时,为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要从基层员工的工

作状态、技能和知识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培训需求分析,并与企业长远

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3.3 制订培训计划

在这一环节,就是将培训目标具体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已

确定的培训目标,具体选用合适的培训教师、培训材料、培训方法、培训

内容和培训场地等。

由于企业基层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为实现培训计划的可操作性,

所制定的基层人员培训内容、方式和考核方法等计划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培训效果不仅受课程设计和讲师培训水平等因素影响,还

是由学员对于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和个人效率等基本工作技能的愿望所决

定。因此,为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要将技能培训与其个

人发展联系起来。

其二,从现实情况看,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他要确保其自身

的正常运行,不可能让所有在职的基层员工都参加培训。因此,企业在制

订培训计划时,要根据基层员工的实际情况,将培训时间的原则性和灵活

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时间的便利

性。

其三,为方便调整培训计划,给企业基层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培训的

机会,可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作为骨干培养对象;可采用现代科

学技术产品,为基层员工的培训提供便利;可将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有效

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员工开设为期较短的技能培训。

3.4 灵活使用多种培训方式

单一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基层员工培训的需求,课堂讲授

或专题讲座是一人主导多人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没有体现受训者的

主体地位,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结合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和特点,

可以增加体验式培训方法的运用,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切实感受培训,

深化培训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培训的理解。也可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

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受训者参与培训的主体作用,提高基层员工实

际工作能力。围绕受训者,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选择定

点的实战地点,设置工作任务,激发基层员工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培训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提高受训者的参与程度,

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受训者深

入理解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有效性。

4 结束语

基层培训必须要从基层人员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基层人员实际情况,

合理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引导提升

基层人员综合能力,从而保障培训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曹剑.浅谈基层培训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培训方式[J].人力资源管

理,2013,(3):69.

[2] 胡世昭.基层地市级党校培训特点、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

刊,2014,(2):19-23.

[3] 曹亚梅.对改进富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思考[J].大陆桥视

野,2016,(2):6-7.

[4] 张春凤.新时期基层供电所人员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

与创新,2015,(22):40,43.

[5] 庄海刚,陈肖利,裴彩霞等.关于泉州市基层公务员培训的调查报告

[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42-47.

[6] 黄武.国税基层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以隆安县国家税务局为例

[D].广西大学,2014.

技师培训范文5

关键词:采油厂 员工培训 “四级”体系

安塞油田(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是我国陆上第一个亿吨级的整装特低渗油田,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特征的“三低”边际油田,储层物性极差,渗透率仅0.49md,被称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磨刀石”油田。长期以来,安塞油田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传承融汇精神、大庆精神和延安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低渗透地质条件,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实践,克服了道道难关,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开发的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塞模式”,并保持了安塞特低渗油田开发的典范地位,为把鄂尔多斯盆地建成我国重要油气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构建的背景

安塞油田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下属的一个主力采油厂,生产现场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员工培训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安塞油田大发展形势的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采油厂特殊性需要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采油厂受地理位置、生产现状、人员结构等特殊性的影响,员工培训工作难度远大于普通企业。采油厂的生产是不间断的,员工采用倒班制,培训多采用员工倒班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时间难以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新分员工和转岗员工数量增长较快,同一个班站,员工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增加培训难度。怎样行之有效地做好解决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培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2.采油厂发展形势需要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按照公司“十二五”整体规划,以原油生产为中心,持续推进管理提升、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不断转变油田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安塞油田300万吨以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设现代化“绿色、数字、示范”油田。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员工培训管理体系,遵循“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完善体系、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培训优先发展的思路,才能大规模造就油田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企业发展形势。

二、“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内涵

为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安塞油田遵循“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厂级——作业区(大队)级——井区(队)级——班站级”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奠定了分级管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逐级落实相应培训的组织基础,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全员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主要做法

1.发挥各级培训优势,精心构建“四级”体系

拓宽培训工作理念,探索创建“四级”体系。近年来,在员工培训工作方面,以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和增强队伍操作技能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培训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培训内涵,减少工学矛盾,结合生产实际,建立“厂级——作业区(大队)级——井区(队)级——班站级”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全员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四级”体系分工明确,各级职能充分发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认真落实“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职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厂级”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协调管理中心;“作业区级”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层;“井区级”是员工岗位适应性培训的操作层;“班站级”是岗位适应性培训的基本单元。

突出各级培训重点,确保培训落到实处。每个层面培训分工有所不同,厂部根据全厂各系统、各层面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落实,组织厂统一办班,全面协调培训工作;作业区(大队)充分利用员工倒班时间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培训中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同时加大对井区一级培训的考核力度,落实具体培训任务;井区(队)主要立足于提高员工岗位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员工技师侧重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班站则紧密围绕员工实际工作岗位开展具体的培训,做到“干什么,学什么”。

2.完善各类培训制度,政策保障“四级”体系

出台相应规章制度,确保培训有章可依。根据“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要求,结合一线生产工作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第一采油厂员工教育培训考核实施细则》,梳理量化评分标准。

规范培训资料台帐,提高培训工作效果。为确保培训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要求作业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井区制定月度培训运行表;实行培训监督卡制度,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进行培训过程监督,确保员工培训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员工电子版《员工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参加培训的各种信息,评估员工个人培训效果。

提供技能比拼平台,展示员工技能才华。各单位积极组织全员参与岗位练兵,选手通过层层选拔、逐级推荐的方式,参加厂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搭建员工个人展示平台。

配套员工激励政策,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制定《第一采油厂技能型人才管理办法》,为优秀人才提供正向激励,营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培养员工岗位成才。

3.配套培训设施设备,基础保障“四级”体系

拓宽渠道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丰富员工培训网页培训信息,将管理案例、培训课件、试题库等内容公布在“在线课堂”,为员工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开发《员工岗位消防知识》教学媒体,制作VCD下发至各基层单位井区(队);补充征订各工种《职业资格等级鉴定题库》,为员工岗位自学和技能鉴定提供便利;定期开展一线员工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适应数字化油田大发展的需要。

完善厂员工技能操作实训基地功能。建设厂级员工技能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设施,满足采油、注水、集输、电工、焊工等主要工种多个项目的实训,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技能操作实训场所。

加快作业区员工技能实训点建设步伐。督促基层单位依托生产单元会议室、活动室和设备工具齐全、交通方便的班站、生活区,充分利用废旧、闲置设施,因地制宜,建立员工实用型技能实训点,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基层各项培训顺利开展。

加大基层培训设施配套力度。改善生产单位员工培训设备、设施现状,以满足油田大发展及数字化建设对培训工作的要求。配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等培训设施,实现生产单位每个培训单元拥有一套培训设备,为培训提供硬件保障,提高基础培训能力。

4.健全完善培训师资,鼎立支撑“四级”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严格管理统一协调。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范围,实行分级评定、动态管理。根据公司要求,及时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两级技能专家进行考核;评选并聘任采油、集输、井下作业厂级技能型人才128人;积极选送优秀技师、高级工参加晋级考前培训,先后与88名技师、高级技师签订了技师聘任协议;选拔推荐技术人员、优秀技师、培训专管员、井区长参加企业培训师资格取证培训,做好企业内部培训师储备工作。

统筹安排培训师资源,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充分发挥技师作用,全厂统筹安排技师资源,将新聘技师及时补充到井区,尽力满足生产单位每个井区(队)配有一名技师,确保井区(队)师资力量。

5.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四级”体系

坚持“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总原则开展培训。厂部统一协调培训工作,各部门负责本系统培训的运行,作业区(大队)、井区(队)、班站分别开展具体层面的培训,同时围绕管理、技术和操作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对操作岗位员工,以提高技能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含金量为重点,以技能鉴定、新员工岗前培训等脱产培训及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促进“一专多能”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专业技术人员,在积极选派员工参加上级培训的同时,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内部脱产培训、师带徒、课题研讨等,深入开展新技术、新理论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对管理人员,以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素质及岗位业务技能培训为重点,采取压担子、送外培训等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理顺内部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量,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早调研、勤督导、严考核、硬兑现”的方法,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厂部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培训需求,更新培训信息,调整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体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工作督导,查看培训落实情况,针对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帮促基层扎实开展培训。把培训工作纳入全厂业绩考核范围,严考核、硬兑现。做到培训有目的,内容有针对,过程可操作,结果有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促使培训工作持续改进。

6.注重创新培训方法,持续完善“四级”体系

坚持“五个一”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不可间断性,结合一线生产管理特点,将以往阶段性的培训活动固化为“岗位一日一题、班站一周一课、井区一月一考、作业区一年一比武、厂两年一竞赛”的“五个一”培训形式,使培训日常化、制度化,提高操作层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积极推广“五五”培训法。大胆实践,创新方法,各单位以实际需要为培训导向,采取“集中—分散—考核—评估—反馈”的五步循环培训模式,有机结合培训“五”法,即重点强化培训法、自我剖析培训法、互动学习培训法、现场设障培训法、循环考核培训法,实现人人参与、全员培训,确保培训扎实有效。

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开阔思路优势互补。在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送外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言传身教与自己摸索相结合等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内部岗位交流,逐步扩大培训覆盖面;组织开展基层单位培训工作交叉督导,促进单位间取长补短、均衡发展;组织现场观摩、轮岗学习,选派高技能人才赴新开发区块传帮带,以老带新、以教促学。

及时召开培训工作会议,总结推出培训亮点。厂每年召开培训工作会,吐故纳新,展示亮点,优秀技师论文,表彰年度员工培训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培训管理人员、优秀内部培训师,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建立数字化员工培训体系。在数字化新的管理体系下,基层单位培训由多元分散向两单元集中培训转变;培训客体知识需求由岗位操作技能延伸到数字化操控技能,培训更加注重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数字化管理、操控水平的提升;培训管理手段由传统培训方式转变为网络数字化培训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破时空约束,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果。

四、“四级”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1.员工培训管理进一步规范

通过细化各级培训机构职责,强化培训工作“主管领导”负责制,形成“系统抓、抓系统和分层抓”相结合的目标责任体系。职能科室、部门按照本系统业务职责和范围分层面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层、专业技术层、操作服务层三个层面的培训突出各自重点,达到“组织保证、落实到位、督导及时、考核求实、奖罚分明、促进提高”的目的,使全厂培训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

2.员工队伍技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先培训、后鉴定”的原则,积极鼓励、认真督导、严格管理员工参加各工种、等级技能鉴定考前培训活动,稳步提升较高等级人员在操作层员工中的比例。员工队伍技能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培养128名技师、高级技师,操作层员工中级工及以上比例由2008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72.5%,队伍结构由以往的“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型”转变,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3.员工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

技师培训范文6

关键词:车工技师 职业技能 鉴定指南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以下简称《鉴定指南》)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主要教材,《鉴定指南》既要体现《国家职业标准》,又要与相应的鉴定题库相衔接,其編写质量直接影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浙江省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教材和题库开发建设方案》(浙人社厅[2010]144号文件要求,笔者主编了《车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以下简称《车工技师鉴定指南》)培训教材,在此以该教材作为样例探讨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的编写思路。

一、对现有教材的审视

从整体上,近年来由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的各类《鉴定指南》有效地推动了培训鉴定工作,但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培训指导用书,在吻合度、适用性、衔接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吻合度较低

不少《鉴定指南》没有全面体现《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复习指导的内容、重点、比例与《国家职业标准》吻合度较低,对知识、技能的复习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偏离。

2.内容单薄

有的《鉴定指南》以试题精选为主要内容,缺少对复习重点的梳理、归纳,使考生全面复习产生难度。有些《鉴定指南》虽然罗列了复习重点,但没有将重点融入到典型案例中应用,考生对考核重点难以消化。有些《鉴定指南》对操作技能复习指导过于简单,仅提供了样卷。

3.衔接度不当

有些《鉴定指南》与鉴定题库脱节,造成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良。也有些《鉴定指南》中习题没有经过适当处理,直接呈现了鉴定试题,造成透明度过大,影响了鉴定的规范性。

二、《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与思路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是通过培训使考生明确鉴定要求、了解考核形式、掌握相关知识、巩固技能要点,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让考生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车工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要求,《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以“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接题库,归纳要点,剖析案例、精选习题,展示样卷”的思路进行编写。

三、《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实践

根据《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目的与思路,该书分“命题思路与鉴定考核要点”“理论知识鉴定复习指导”“理论知识试题精选”“操作技能鉴定复习指导”“操作技能试题精选”“模拟试卷”六个部分。

1.依据标准,明确要求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第一章为命题思路与鉴定考核要点。这一章主要说明命题依据、原则,列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试卷结构。在理论知识试卷结构中说明了试卷的题型、题量与配分。操作技能试卷结构中说明了考核模块、比重、形式。例如,车工技师操作技能考核分工艺准备、工件加工、车床维护保养与调整三个模块,考核比例分别为20%、70%、10%,考核形式分别为笔试、实操、口试。最后,通过“车工技师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和“车工技师操作技能鉴定细目表”全面说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要点。

2.归纳要点,剖析案例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复习指导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部分,每一部分按明确鉴定要求、归纳复习要点、典型例子分析的步骤展开复习。理论知识复习指导分为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加工、螺纹及蜗杆加工、偏心件及曲轴加工、复杂形体加工、车床维修保养与调整、管理与指导九个模块。分模块说明鉴定要求和复习重点,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举例,明晰解题方法与步骤,化解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操作技能复习指导,首先按照考核模块说明鉴定要求,例如,车工技师在“工件加工”考核中,按五类不同零件说明考核应达到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然后通过典型例子,说明每个模块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

3.对接题库,精选习题

为了让考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根据鉴定在各部分比例,《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从鉴定题库中精选60%左右试题,在不影响考核鉴定内容前提下进行适当处理,同时补充部分与考核内容相近的习题,理论知识习题与操作技能训练题总量分别达6~8份试卷量。理论习题按不同题型选取,并附参考答案及解题要点。操作技能训练题按照考核模块编制,每个模块包含了准备通知单、考核内容、评分表。考生通过练习与训练,达到鉴定要求。

4.明确目标,展示样卷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最后部分为模拟试卷,分理论知识试卷和操作技能试卷两部分。理论知识试卷展示格式、内容、配分,并附有标准答案。操作技能试卷包含了准备通知单、试卷两部分。试卷首页说明各个模块考核试题名称、配分、时间,并说明了考核要求,然后分模块说明考核内容与评分要求。通过样卷展示,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考试形式及要求。

四、《车工技师鉴定指南》编写特点

1.覆盖面高

紧贴《国家职业标准》,理论知识复习围绕车工技师工作内容展开,复习要点是对鉴定点的细化、破解与拓展。操作技能围绕车工技师技能要求展开,操作技能训练模块是车工技师职业功能工作内容的载体,《车工技师鉴定指南》中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涉及内容基本覆盖了《车工技师职业标准》。

2.针对性强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首先提纲挈领地明确了考核内容、范围、比例,明确了试卷结构、考核的方式,然后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鉴定题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将考核要点具体化,确保考生复习有的放矢。同时,通过模拟试卷进一步展示考核的形式。

3.条块结合

“条”是培训教材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条主线展开,“块”是复习内容按职业功能模块展开。在理论知识复习指导中,通过轴类零件加工等九个模块进行复习指导,对所涉及相关知识给予梳理、筛选、归纳,形成车工技师职业模块的知识体系。在操作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中,分别对工艺准备、工件加工、车床维护保养与调整三个模块进行复习指导,各模块明确了技能鉴定要求和复习要点。由于《鉴定指南》是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考生编写,通过“条块结合”的复习、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考生知识技能体系的重组、迁移。

4.衔接有度

《车工技师鉴定指南》通过重点知识与技能复习、精选试题等形式衔接鉴定题库,其中试题的60%精选自鉴定题库,其余40%鉴定试题通过重点内容复习、列举实例等形式间接衔接。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比例为6:4,实践证明,这一比例即保证鉴定合格率,也呈现考生成绩区分度,较好地满足了培训鉴定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车工》(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上一篇科研培训

下一篇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