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垃圾分类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垃圾分类发言稿

垃圾分类发言稿范文1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指导;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C

习作教学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习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于学问的崇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对事情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还很有一定的道理,并能有层次地、措辞精当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他日后发展的潜能就会更大。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涉及诸多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我校课堂教学一些具体案例,谈一谈习作教学的几个策略。

一、素描训练、夯实功底

素描是绘画术语,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画,首先通过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法,值得作文教学借鉴。要很好地完成中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最好的形式就是素描。[2]

学生学会习作,大致要学会七种能力:⑴审题能力;⑵遣词造句的能力;⑶搜集和积累材料的能力;⑷选材能力;⑸提炼和表现中心的能力;⑹布局谋篇的能力;⑺修改文章的能力。[3]实践证明,中年级进行素描训练,可以为培养上述独立习作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牛英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习作《秋天的图画》时,采取以下素描训练:

⑴师:昨天同学们都用自己五彩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秋天的美图。这节课我们就用语言来“画画”秋。怎样才能把景物“画”美呢?别着急,喜羊羊和美羊羊来支招。

⑵训练点一:首先要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其次要分清主次,先看主要的、重要的内容。

示例练习:出示学生的秋景图画之一,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 近处、远处、天空……)

⑶训练点二:给景物加上颜色。

示例练习:

赏图后描述“( )的苹果,( )的梨,( )的枫叶……”

⑷训练点三:加以想象,用比喻句、拟人句,将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示例练习:

赏图后描述“枫树的叶子(红了),远远看去,就像(火焰在滚动),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 秋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

⑸综合运用:出示学生秋景图之二,用上前面谈到的方法,写一段话。

同时出示参考词语:一望无际、颗粒饱满、北雁南飞、凉风习习……

类似这样从观察到想象、从说到写、从仿到作、从单一到综合的素描形式,对夯实习作功底不无裨益。

二、对比鉴别、辩证思维

对比论证、对比猜想本是数学术语,在习作教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中年级起步习作阶段,有不少学生习作写成流水账或笼统账。头脑中无“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概念。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对比鉴别的策略进行引导。例如教学看图习作《文明只差一步》,出示如下两例:

A例: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去上学,他俩走着走着就看见一个垃圾箱跟前有很多垃圾,他们就赶紧去抬,不一会儿就抬完了。他们还写了一句“文明只差一步”的纸条粘在垃圾箱上,就又高高兴兴去了上学。

B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六毛和小Z姐姐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他们看见路边有一个垃圾箱外堆了许多垃圾,苍蝇在上面飞舞着,阵阵恶臭迎风扑面而来。那还不是人们图省事没走近垃圾箱就扔的,结果命中率不高,全扔到了箱外。许多路人都捂着鼻子绕道而行。小Z指了指垃圾气愤地说:“谁这么缺德,垃圾箱就在旁边,也不扔准点,弄得周围臭气熏天,久而久之,垃圾箱外面的脏地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垃圾箱成了摆设。多不好。”六毛回答道:“对呀,垃圾箱只有一步之遥,一点也不自觉!”“不如我们把它收拾干净吧!”小Z说。说干就干,小Z弯下腰伸出洁白的小手捡起了肮脏的垃圾……

以上比照的出示,使其在鉴别中揣摩什么是具体,什么是笼统账、流水账,什么是书面语、方言口语……辨证认识、一目了然。

还比如王海林老师在教学《学写发言稿》时,也采取了对比猜想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明白发言稿与普通文章的不同之处;又放手让学生讨论对比竞选、获奖、慰问、联欢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发言稿需要写清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下笔胸有成竹,事半功倍,可谓是一石二鸟。

三、创设情境、积累感受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同一班学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为何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感受或感受不深。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儿童是用语言画面、色彩、声音和动作来思考的。在儿童的知觉中,似乎情感的因素占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情境教学法正是顺应了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一个形象性,一个情感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刘清杰老师在教学《学写演讲稿》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引导学生积累感受。

⑴出示视频歌曲《我爱你,中国》,请你边听边看边想,用上“祖国”或“中国”二字说说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

学生纷纷说出“祖国,我爱你;祖国,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

垃圾分类发言稿范文2

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

学习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世界观,比如学数理化是为了形成科学素质。但是,科学素质的形成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学习的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浸润科学文化,而后几方面在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安排不多,甚至没有。比如,我们不教给学生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调查取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我们的课堂上很少乃至从不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现实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垃圾分类、禽流感、地质灾害气象等。

我们当中一直流行这样的说法,美国的中小学课程进度、知识量远不如我们,考试竞赛常被华裔夺冠。这种评价对于少数考入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中国学生而言是对的。但是,用世界通用的程序调查,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美国高于我们五六倍,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被世界公认。从前几次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看,我国公民对于“地球围着太阳转”“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这些传统知识都知道,但对相对论、宇宙大爆炸、遗传学这些构成现代科技的基础知识了解很少。从现实角度看,胡万林、张晤本、王林等骗子鼓吹喝硝水、吃绿豆、发神功就能治病等低劣骗术总有市场,各种健康诈骗、美容欺诈此起彼伏,印证了国民整体素质的差距。

在人文课程方面值得探讨的更多。学语文不是为了学会交流吗?学地理不掌握识图能力、没有方位概念,能算及格?学历史如果不学阅读史料、质疑求证、理性判断,能否“使人明智”?当这些都被考高分这唯一的目标所遮蔽时,学习就变成了简单枯燥的寻求标准答案,变成了令人厌恶的死记硬背,变成了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人文素质低下对于国民素质的负面影响,要甚于科技知识的匮乏。

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素质包括文化科技知识,更包括各种非智力素质,世界观、人生观、融入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等,具体还有是非观念、诚信、责任心、遵守法纪、秩序的意识、公德心、自尊心、奉献精神、意志品质等,这些个人素质构成民族素质的基础。下一代的这些素质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来培养,学校教育不可缺位。这些素质培养大都不在大纲、考试范围内,很多没有编入课程,或者有安排也被边缘化。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倾向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写作文编故事、满篇套话的发言稿、开假证明来应付实践环节,给学生人格、品格的伤害不可小觑。

素质培养既包括知识体系、品德意志,也包括能力。学校教育形式不仅是课堂讲授,还必须包括校园内外的训练,生活能力、劳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训练等。一些国家的小学生要学会烹饪、缝纫。以色列对半大孩子的德育形式之一,是安排他们去新移民家里做几年“向导”,帮助新移民适应环境。加拿大小学生的环境体验课是领取工具和种子,种几棵小树,共同成长。能力训练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技能,这些适合孩子成长发育的训练,还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会运用知识,增强自信、促进正确价值观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有助人的愿望,但是自顾不暇,何谈帮助别人?

浮躁功利的风气,也使得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发生严重偏斜,把本应是提升国民素质、造就合格公民的国民教育,理解为考高分“脱颖而出”。比如,我们评价一所农村学校、赞扬一位农村教师的标准,是他教出了多少大学生,却不管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获得人生发展。

垃圾分类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汉语;动词;名物化;形态;韵律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5005

根据当代形式句法学理论,名物化(nominalization)指的是动词、形容词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用作名词,进而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的现象。目前研究发现,人类语言普遍存在名物化现象,有些语言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名词,有的语言要求借助于形态变化实现这一功能转变,还有些语言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以英语为例:

(1a)Please don’t change your mind.

(1b)There was a sudden change in the weather.

(2) the failure of an experiment, language investigation, head movement,

(3)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combining the two chemicals.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the combining of the two chemicals.

其中,(1a)和(1b)表明change可以没有词形变化而同时充当动词和名词;(2)中的名词failure, examination和movement分别由动词fail, investigate和move添加词缀-ure, -ion以及-ment派生而成;而(3)中的动名词combining通过动词combine添加屈折词缀-ing而成。不难发现,没有形态变化或添加派生词缀的例(1)、例(2)属于词汇层面的名物化,而添加屈折词缀的例(3)属于句法层面的名物化。这与Chomsky所区分的动名词名物化(gerundive nominalization)和派生名物化(derived nominalization)是一致的。

就汉语而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乏上述类似现象。例如:

(4)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故也。(《韩非子・上于相公书》)

(5)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韩非子・上郑相公书》)

(6)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韩非子・答侯继书》)

(7)这份资料的整理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文中部分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

(8)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

(9)面对死亡,英雄的笑竟如此淡泊而从容。

然而,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国内语法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讨论的焦点即汉语是否存在名物化,或者说(4)-(9)中的动词是否发生语法性质甚至词类的转变。简单说,有两种观点:

1.汉语中存在名物化。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五十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以下简称《暂拟系统》)以及史振晔[1]、施关淦[2-3]、胡裕树、范晓[4]。此外,马建忠[5]的词类假借,陈承泽[6]、王力[7]的词类活用以及吕叔湘[8]、陆丙甫[9]本质上都承认名物化的存在,只是各家对名物化范围的认识有所不同。

2.汉语中不存在名物化。熙等[10]认为所谓的名物化现象都是动词自身的性质表现,因此不存在名物化。李宇明[11]支持这一观点并通过“语法位”对上述现象给予解释。

不难发现,与词类划分的讨论相似,对名物化现象的不同认识也是源于汉语中没有诸如英语-ing, -ion, -ness那样的派生/屈折形态标记(derivational / inflectional morphologic marker),以及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成分没有显性的格位标记(case marker)。那么,汉语中动词的名物化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其“标记”何在?陈宁萍[12]讨论词类模式时指出双音节是动词移向名词的必要条件,冯胜利[13]从韵律控制句法的角度提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变成名词或兼类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标记,然而我们看到现代汉语中存在与(9)类似的很多现象:

(10)他的来和去显得有点儿太突然。

(11)去是对的。

(12)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13)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就是吃。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类现象?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对比研究印证了陈宁萍[12]、冯胜利[13-14]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汉语单双音节动词的名物用法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为句法位置提供的结构式名物化,后者为韵律手段决定的固有式名物化。同一句法功能的实现既可以通过句法手段(结构)实现,也可以通过语音手段(韵律)实现。

一、单双音动词名物用法比较

我们知道,动词名物化(以下简称“名物化”)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在句中充当主宾语;二是受到名词、代词等定语的修饰(带“的”或者不带“的”)。因此,我们通过主宾语两个句法位置、光杆/限定这里的限定形式指名词、代词充当定语修饰动词所构成的限定式结构,即[NP/PRN 的 V]。两种形式比较单双音动词的名物用法,共四类:光杆动词充当主语,光杆动词充当宾语,限定结构(即名词代词修饰限定动词的定中式结构)充当主语,限定结构充当宾语。

光杆动词作主语:

(14)吃要讲究营养搭配。

(15)发展才是硬道理。

(16)讨论应当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光杆动词作宾语:

(17)现代藏书作为一种高级收藏,注重的是用。

(18)他无可奈何地接受治疗。

(19)政府将对个体营业者给予扶持。

限定结构作主语:

(20a)他的笑大半是假的。

(20b)*他的睡耽误了很多事情。

(21)在日益浩瀚的MTV中,薛芳芳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不甘庸常的个性色彩。

(22)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医学并不比中国早[15]。

(23a)轮胎(的)选择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

(23b)*轮胎(的)选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

(24a)目前,布达拉宫主体建筑部分(的)维修已基本完成。

(24b)*目前,布达拉宫主体建筑部分(的)修已基本完成。

限定结构作宾语:

(25)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老舍先生的死。

(26)我永远记得他的笑。

(27a)下雨意味着漫长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27b)*下雨意味着春天的来。

(28a)学校负责学生行李的存放。

(28b)*学校负责学生行李的存/放。

(29a)对于无故违反条例者,年末公司将实行奖金(的)扣除。

(29b)*对于无故违反条例者,年末公司将实行奖金(的)扣。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类似的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如:

(30)教材(的)编写,参数(的)设置,身体(的)检查,稿件(的)校对

*教材(的)编,*参数(的)设 , *身体(的)查, *稿件(的)校

盆景(的)摆放,语言(的)学习,垃圾(的)回收,废物(的)利用

*盆景(的)摆, *语言(的)学, *垃圾(的)收, *废物(的)用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动词由于音节单双而呈现出名物化用法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限定结构作主宾语时,单音动词既有合法形式又有非法形式。就目前观察发现,合法形式限于“笑”、“死”、“哭”、“来”、“走”等个别基础词汇,大部分单音动词都不能出现。也就是说,这些用法在单音节动词内部不具有普遍性。这一问题将在下文讨论。

至此,我们无法逃避的首要问题是:在具有语言普遍性的名物化问题上,为什么现代汉语中语义基本相同的单双音节动词会呈现上述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这种差异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二、韵律对双音动词名物化的制约

(一) 名物化的鉴定标准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名物化的本质谈起,即名物化的标志是什么。如上所述,名物化指动词通过形态变化用作名词,进而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因此,所谓鉴定动词是否发生名物化的标准也就是鉴定名词的标准。

我们知道,已有文献对动词名物化现象的讨论集中于两点:一是充当主宾语;二是受名词、代词等定语的修饰(带“的”或者不带“的”)。然而,如表1所示,这两条标准无法揭示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本质差异。鉴于此,本文认为,要考察动词的名物用法,应当紧紧抓住“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head of NP)”这一关键,换言之,对动词名物用法的鉴定实质上就是对名词短语中心语的鉴定,也就是对名词出现的句法位置的鉴定。据此,本文提出三条补充标准:

a. 受数量短语、指量短语等限定性成分的修饰;

b. 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

c. 受“大、小、新、老”等性质形容词修饰。

下面,我们将应用这三条标准全面揭示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对立。

(二) 动词名物化的韵律条件

a. 受数量短语、指量短语等限定性成分的修饰。我们知道,限定性短语(DP)是以限定语(D)为中心语,以名词短语(NP)为补述语。因此,如果一个动词发生了名物化,那么,它必然可以出现在限定语的补述语位置。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汉语的量词(Classifier)属于限定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量短语、指量短语(指示代词+量词)来考察单双音节动词的名物化用法,结果显示,只有双音节动词可以充当限定成分的补述语,而对应的单音动词用例都是非法的。例如:

(31)去了三次 爱了两年 吃了一次 用了五次 笑了一分钟

*三次去 *两年爱 *一次吃 *五次用 *一分钟笑

三次离去 两年恋爱 一次吃喝 五次使用 一分钟微笑

(32)这种吃法 那种维修 多项检查 几次谋杀 初次试验

*这种吃 *那种修 *多项查 *几次杀 *初次试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之后不能有“的”。一是“的”的性质问题尚存争议,即“的”在整个结构中是否是中心语以及是什么性质的中心语;二是“的”的出现会影响整个短语的句法性质,因此,我们对动词名物化的鉴定必须排除这类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的有效性。

如果说汉语动词名物化与音节单双无关的话,我们如何解释(31)、(32)中的对立?

b. 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毫无疑问,名词可以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电脑桌”、“电视屏幕”、“水管”、“人类语言”、“诗歌节奏”等等。那么,如果动词发生名物化,它理应具有同样的用法。然而,我们再次看到单双音节动词的对立表现:

(33)睡觉姿势 死亡时间 吃饭地点 走路方式 说话技巧

*睡姿势 *死时间 *吃地点 *走方式 *说技巧

(34)出租期限 追赶速度 生长环境 栽培技术 运输服务

*租期限 *追速度 *长环境 *载技术 *运服务

如果单双音节都可以发生名物化,那么,为什么单音节动词不能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而相应的双音节形式可以?反言之,如果一个动词不能充当名词的修饰语,我们又怎能说它发生了名物化?

此外,韵律句法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如Lu and DuanmuLu,Bingfu and Duanmu,San(1991).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May 3-5. Ithaca.、冯胜利[16]、王洪君[17]都指出,[1+2]式的动名组合只能理解为动宾,而[2+1]式往往理解为偏正关系,例如“印文件”和“复印件”、“租汽车”和“出租车当然,“出租车”有动宾和偏正两种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双音节动词的动名兼类性质。”、“换学生”和“交换生”等等,这不能不说是单双音节动词在性质上的一种差异,也就是说,单音节动词只具有动词的性质,而双音节动词兼具动词和名词的性质。这也为我们的“双音动词名物化形态假设”提供了一个佐证。

c. 受 “大、小、新、老”等性质形容词修饰。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大雨伞”、“小房间”、“新手机”、“老房子”等等。那么,这一用法同样应该适用于发生了名物化的动词,然而我们却再次看到单双音动词的对立性:

(35)*大修 *大查 *大产 *大批 *大建 *大献

大修理 大检查 大生产 大批判 大建设 大贡献

*大转 *小破 *小练 *小演 *小攻 *小调

大扭转 小破坏 小排练 小表演 小进攻 小调整

*小爱*新试 *新破 *新改 *新治 *新增

小爱好 新尝试新突破 新改革 新治疗 新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A+V]必须是定中式而非状中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鉴定的V是发生了名物化的V,而非十足的动词。(34)中的对立告诉我们,定中式[AV]结构中的V必须是双音形式,单音形式不合法。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d. 如果[AV]结构中出现单音动词,那么这个动词必定不具有名物化性质;

e. 定中式[AV]中的双音动词必定丧失动词的特性;

f. 如果双音动词兼具动名两种性质,则由双音动词出现的[AV]结构必定具有定中、状中两种理解。

事实如何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带宾语对前两条推论作出验证。汉语事实告诉我们,[AV]结构中的单音动词可以带体貌助词,也可以带宾语。请看下例:

(36)父亲把他大骂了一顿。

(37)有些房地产公司竞相建造高级写字楼,特别是大建豪华别墅。

(38)中央政府拨款大修寺庙。

与此相反,[AV]结构中的双音动词都不能带宾语,往往自身作宾语。例如:

(39)*中央征服拨款大修建寺庙。

(40)*我国去年新增长产值230亿元。

(41)*保守党的忠实分子则大辱骂欧洲怀疑派“无原则”。

(42)我国远洋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

(43)从政治家到学者,都认为应该对金融制度进行彻底的大改革。

(44)集体可以对承包地作些必要的小调整。

同时,我们说只有双音动词可以发生名物化,并不是说所有的双音动词都发生了名物化,因此,包含双音动词的[AV]结构应当具有两种可能性:定中或者状中。例如:

(45a)城镇新安排16.2万名残疾人就业。

(45b)从此,宁乡县县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日程上多了一项新安排。

(46a)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

(46b)维尔和德根哈特利用天文望远镜获得了对太阳黑子的新认识。

由此可见,[AV]结构中的单音动词可以附加体貌标记以及携带宾语,是真正的动词,不能发生名物化。只有双音动词才可以在[AV]结构中发生名物化,双音是动词名物化的韵律要求。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现代汉语动词的名物化只在双音节动词内部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只有双音节动词可以发生真正的名物化。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与英语中的-ing, -ion, -ment等音段形态手段不同,动词名物化的形态标志在现代汉语中表现为一种超音段的方式――双音节。我们把这种依靠自身韵律形式变化发生的名物化称作固有式名物化(inherent nominalization)。

三、研究结论及理论启示

如果说名物化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而名物化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态手段,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屈折形态丰富的语言,其名物化的手段是音段性成分――屈折语素,如西班牙语中的-o、-os、-a、-as,日语中的-no、-mono、-koto;而像汉语这样屈折形态贫乏的语言,其名物化可以借助于超音段成分――韵律,如我们熟知的“四声别义”,冯胜利[14]将其诠释为“四声别性”,现代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节兼类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例如:

(47)铺开-床铺 卷起来-画卷 火种-种玉米

其次,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双音化,这也是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的一种形态手段。

假如上文的分析是正确的,即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的一种形态手段,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超音段方式和音段方式一样都是人类语言的形态手段[13-14]。如果是这样,汉语语法研究很多问题悬而未解也许正是源于对形态问题认识的不彻底性,而超音段的形态手段为我们重新认识汉语形态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的事实。参考文献:

[1]史振晔.试论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J].中国语文,1960(6):422-425.

[2]施关淦.“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J].中国语文通讯,1981(4):8-12.

[3]施关淦.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J].中国语文,1988(4):265-273.

[4]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81-85.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6]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陆丙甫.名物化问题异议种种[J].语文导报,1985(4):27-28.

[10]熙,卢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M].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3-224.

[11]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17-120.

[12]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J].中国语文,1987(5).

[13]冯胜利.试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C].第15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IACL-15)暨第北美汉语语言学年会(NACCL-19)发言稿,纽约:哥伦比亚大学,2007.

[14]冯胜利.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与句法演变的历史分期[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15]程工.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现代外语,1999(2):12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