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从小勤学刻苦,年轻时候博览群书,受到儒、道家思想的影响,25岁出蜀,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游遍了名山大川。《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诗中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出由秦入川的蜀道充满艰险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山水画,给人以雄壮的美的感受。

二、欣赏诗的描写

诗人写作时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不同的山水特点来进行描写,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侧面描写。开头就用“噫吁”三个感叹词,接着是“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凭空而起,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描绘的惊呼中,深深感到蜀道的高危险峻。

正面描写是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描写出攀登之艰难。“青泥河盘盘”则笔锋一转写游蜀地人的感受以及由对游者的安危、关怀几方面来写山路的曲曲折折,很短的路程内就要转达很多个弯,路是盘绕着山峰上的。接下来诗人笔锋又一转,以虚拟回答的方式,借问友人何日归来,借惜别之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写出路途的难走,加上环境荒凉,凄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自然而然发出感叹,蜀道难走啊,比上天都还难!接着由静写到了动,山峦起伏山峰连着山峰。又来一个枯松倒挂在绝壁上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在悬崖上石头上,在山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山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由此发出感叹:危险的道路啊!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三、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蜀道难》诗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它是诗人的名篇,诗人在他佳作中是怎样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呢?我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欣赏的:

1.我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它在反映客观现象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提高到创造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2.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1)全诗一唱三叹加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反复咏叹的结构形式,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回旋跌宕的音乐美。这种反复咏叹强调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为本诗垫定了基调。中间再次出现重在渲染环境,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末尾出现抒发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通过一唱三叹加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前后呼应,深化了主题,开头几个惊叹词(噫吁),中间又出现嗟叹词,结尾又用“长咨嗟”,使感情更加强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感彩。

(2)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诗中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高峻险阻和旖旎的风光。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与夸张想象来描绘自然。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鹤难飞,猿猱愁度等夸张描写,为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五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

(3)诗中的语言充分渲染意境、意象美,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中语言把神奇惊险无比的意象、意境充分的渲染开来,使人不仅能读出诗人的浪漫主人情怀,也能闻出来,感受出来。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色彩,他的作品中不加任何雕饰,潇洒清丽,却能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四、结语

通过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诗中浪漫主义的欣赏,读者对此诗有更深的理解,诗中借景抒情,描写形象生动,写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渲染出阴森深邃的气氛。突出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给蜀道涂抹上离奇的色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蜀地的风光。

诗人的奔放、飘逸,让人赞叹不已。他的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丰富的意境,读来耐人寻味。他以情境为主,既叙事说理,也寓意景中,《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此诗真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

作者单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其包含了传统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精神感受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古代诗歌的魅力传递给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味古代诗歌的精美。

一、炼字识古义

古代诗歌之韵味隐藏于字词以及文字之间,只有将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深读与思考,才能够体会是个涵义,以及诗人用字的技巧。

古代诗歌用字讲解精、准,每个字都是诗人严加推敲后生成的,其中不仅包含了字义本身,也将诗人的感情溶于其中,这就要引导学生,认真把握住诗歌的精炼之字,通过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来体会文义以及作者的心境。如在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急”、“高”、“清”、“白”这几个关键词,进而让学生分析字义,通过字义分析,我们知道这句话,以修饰性的字,写出了杜甫登高闻见,指明了节序和环境,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再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用“老”修饰树木、用“昏”修饰乌鸦,教师若将“老树”变为“古树”,“昏鸦”直接说成乌鸦,让学生对其讨论,并指出哪个用得好,通过学生分析指出原文力度强,这就使学生增添了对字的把握,加深学生对文章含义理解。

许多文章通过一字引读全文,这就要求将其字读深,读透。例如《蜀道难》一个“难”字将全文连接起来。全文篇幅长,陌生字词多,语句长,这就给学生的增加了学习的困难,是很多学生一看到就感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一字引全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通过对“蜀道之路难,官道之路难”的分析,使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这就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切入点,将长变为短,再有短变为一个“难”字,从而理解诗人感情。

二、诵读深体味

诗歌是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之举,选择审美意象,来表达诗人感情的,这就要求诵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在组织学生诵读时,一要诵读有顺序。一般按照自读、泛读、精读的顺序进行,通过泛读使学生读顺句子,对课初步感知;在泛读中,教师对学生的声调、速度、停顿、轻重等诵读方式做一一指点,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趣味;在精读中,以品味为目的,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味诗人情怀。

诗歌创作往往是“感其哀乐,缘事而发”,由于是人的生活背景,思想追求,文学素养等不相同,这就形成了风格化的诗人,如李白诗格飘逸洒脱,李清照诗格委婉清新,杜甫诗格深思悠长等,这就使不同风格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诵读方式,同时不同作品的风格不一样,诵读方式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诵读,能更好的体会不同风格的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味。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这样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画面中,学生要用舒缓的语调进行诵读,并配之忧愁的背景音乐,就更容易理解宋人的阴柔忧郁的气质。而李白的《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要用惊叹的语气才能读出蜀道的高险难攀。读杜甫的《登高》,要将心融入其中,读出雄浑的感觉。

三、触景生真情

素质教育关注于人的全面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本教育,诗可以兴、观、群、怨,学习古代诗歌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能使学生吸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最原始的精神产品,其中包涵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情景教学法,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之真情。

由于古诗文的语言比较简洁、凝练,尤其是古诗,用极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进入诗人的意境,体会诗中留下的空白。例如在《诗经·卫风·氓》中,前两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就要求学生对其中的难舍难分的情景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场景的描述,或是学生间的协作表演,来使学生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细腻、热情与温柔。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展开,让学生以“喜悦——痛苦——平淡”的心理感怀来描述全文,同时,展开学生间的对白讨论,激发学生的心中怒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首小诗的形式将每段的感情变现出来,使学生走进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简练的文字浓缩深厚的情韵,这是古代诗歌最为显著地特征,其中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这就要求在学习诗歌时抓住意象,融情入景。古代诗歌中意象很多,如梅兰竹菊象征君子之高洁,梧桐雨表示凄凉,杜鹃代表乡愁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意象溶入感情,使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来了解全文。例如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处处有景,处处有情,这就要求在学习中展开意象分析,将萧冷之秋景展示出来。教师通过对萧森、波浪、风云、丛菊、孤舟等等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展开想象,将萧瑟的秋景在脑海中映现,这就为感情的渗出做出了烘托,若有条件,教师可以将景物一一呈现在多媒体上,使孤舟之形象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想念家乡之情。

总结:

古代诗歌被引进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情感素养的需求,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能力目标、人文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通过咬文嚼字,引导诵读、寓情于景、体味意象、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展开诗歌教学,使学生真正实现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全面化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凌. 试论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方法[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7)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为师标准。这一理念穿越亘古依然适用于当今,尤其是高校古代文学唐宋诗词部分的教学,更需要老师具备“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唐宋诗词教学也面临着一种尴尬: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且占有很大比重。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例,据笔者统计: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古诗26首,其中唐宋诗25首;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52首,其中唐宋诗词48首;高中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71首,其中唐宋诗词66首。就此版本而言,入选语文教材的唐宋诗词数量占其总诗词数量的93.3╢,其中包含的众多名家名篇,是高校古代文学课堂的必修内容。毫无疑问,学生们在高校课堂会再次面对熟悉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如果高校老师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烫剩饭”的模式,乏味而无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采用回避或一语带过的方式,更会白白失去一个可以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阵地。本文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温故知新”。这不仅需要老师树立“温故知新”的理念,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学过的作品中获得新的知识,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从而有效地避免“烫剩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将这种理念融入课堂呢?本文即以学生熟知的一些唐宋诗词为例从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高校教师要善于将孤立的诗篇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旧作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这些诗篇有更为完整的把握。中小学教材中的唐宋诗词都是单篇的,缺乏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着重的只是对诗词本身的诵读或基本意思的理解,很少联系文学史知识。这就给大学课堂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知新”空间。对于这些作品,不能烫剩饭,更不能一语带过。因为,对于一些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以前孤立的单篇找到文学史的依托,从而使他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期学生们学到的可能仅仅是这首诗的分别之情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而在大学课堂,老师要敏感地意识到这首诗是引导学生认识“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理论以及他们对初唐诗歌发展贡献的最佳代表作品。

初唐前期,诗坛主流依然是承袭南朝而来的轻艳琦靡的齐梁诗风,初唐四杰踏入诗坛的时候,上官仪的宫体诗在诗坛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上官体”,时人争相效仿。而“四杰”虽然没有身居高位,但颇有桀骜之气,对于“上官体”的“绮错婉媚”之风甚为反感,倡导诗歌要有刚健之风,豪阔之气。王勃就认为文学应该追求壮阔之美,他在《山亭思友人序》中言:“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3]壮阔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教师必须借助作品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作品充分体会到这种壮阔之美和豪阔情怀。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最佳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先从诗歌本身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宏阔壮美,“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惺惺相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乐观以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勉鼓励。然后以此对应其理论,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在诗歌中的体现,了解这种理念和此类作品对当时诗坛“绮艳”风气的冲击以及对初唐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更加深刻,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选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这两首词也极具文学史意义。在高校课堂,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温习,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词作的奔放和豪迈,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将这首词置于词史发展中进行宏观把握,引领学生认识到苏轼豪放词的问世是词风的一大转折,突破了以往“词为艳科”的樊篱,使词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不仅极具豪放之气,而且充满了极为深沉的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词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继承和发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大学课堂中巩固对已学作品的认识,还能为这些熟悉的作品找到文学史的依托,逐渐将这些旧作品系统化、学术化。其次,高校教师要善于对已教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中领悟到以前难以领悟到的内涵。中小学时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纯,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对诗词中饱含的情感和人生内涵尚难以透彻感悟,所以对一些诗词作品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背诵和基本理解的水平,即便是老师讲到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同样给大学课堂预留了“知新”的空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其更深层的内涵。如果说将作品放置文学史背景中的“知新”是侧重于广度的话,那么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精深阅读而达到的“知新”便是对深度的侧重。可以以盛唐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的学法大致是对这首诗思乡情的泛泛了解。但是,这对于大学生来讲远远不够,因为这首诗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美,那就是遗憾之美。这种遗憾之情在诗中蕴含得比较深,且比思乡情更具感染力,若不细品则浑然不觉,这种情感就存在于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当时笔者在教这首诗的时候借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孟冬寒气至》一诗。我在屏幕上展示出了其中几句重点让学生诵读:“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意在引导他们认识到一纸书信对离别亲人的重要性,因为书信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亲人的气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念,是分离之人彼此情感的寄托。学生们看完之后很是感动,尤其是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书信的珍爱之情,感人至深,让学生们感慨不已。至此,学生已经彻底明白诗人岑参和妻子心中虽深情款款却无以寄托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让人倍觉唏嘘,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体现。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学习,学生会更深切地体会这首诗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更深的情感共鸣。诸如此类的还有杜甫的《登高》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初、高中语文课本中,中学时更多是随着老师的讲解机械地理解这首诗的悲愁之情。而在大学课堂,在了解杜甫生平的基础上,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认识诗人悲情意识的空间感和时间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萧瑟凄厉的深秋大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突出的是自然空间的宏阔,“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的是自然时间的永恒。萧瑟凄厉中,面对宏阔而永恒的自然,更凸显了人的渺小和无助。正因为此,茫茫天地之间才有了一位漂零的沉疴老人沉重无奈的叹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至此,学生会对这首诗中的情感有更深刻的领悟,会更加深切体会到颠沛流离的诗人心中的那种沉痛难遣的悲伤,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学时给同学们留下的美是笼统而模糊的,注重的是背诵和对意境美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大学课堂而言,在感性的基础上尚需要理性的赏析,尤其是这首诗优美的结构,更值得探究。高校老师要引领学生认识这首诗梦幻般的三重空间,即“月夜江景”、“月夜沉思”和“月夜相思”,不仅如此,还要探究诗人在连缀这三重空间时巧妙的起、承、转、合。整首诗以“春江月升”起篇引出一片梦幻般晶莹剔透的“月夜江景”,这是景美;然后各种景物逐渐淡化,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夜空,于是这轮“皎皎孤月”承上启下引出“月下沉思”,这是理美。继而一片远去的“悠悠白云”转向人间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这是情美;最后以“春江月落”收尾,前后照应,整合全篇。学生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美后,相信会对这首诗有更为理性、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次,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步从旧的诗篇中领悟到新的信息。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着重体现的是老师的备课,这一个方面体现的则不仅是老师的备课,还有老师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如果想让新的信息在课堂上被学生有效接收,关键在于老师要有巧妙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张弛有度的问题循循善诱,既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同时又从中体会到了思考探索的快乐。可以李白的《蜀道难》一观。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篇幅较长,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写作脉络。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三个阶段设计问题。第一阶段的问题如下:

1.这首诗的主旋律是哪句诗?

2.既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请说出蜀道之难都体现在哪里?

3.阅读开头几句,请回答“蜀道”是否一开始就有?

4.那么后来“蜀道”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多数会纠缠于蜀道之高、蜀道之陡等细节处,需要用第三和第四个问题进行引导。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诗中得出答案,蜀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但是若找到真正的答案,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阅读文后对这则神话传说的注释,思考五个壮士和大蛇斗争的象征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明白过来,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人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迎刃而解——蜀道第一难:蜀道开辟艰难。

第二阶段的问题设计如下:

1.不管蜀道再难开,但终究还是开辟出来了,开辟后人们就要行走啊,行走的时候人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2.请认真思考“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请问为什么会“凋朱颜”。

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会很快通过具体诗句总结出蜀道又高又陡并且崎岖泥泞,非常难走。并且很快能总结蜀道第二难——蜀道行走艰难。但还需要第二问题对此进行补充。而学生也能通过“凋朱颜”得出结论,在蜀道上行走不仅要有体力的付出,还要经受心灵的折磨——和恐惧相伴。至此第二阶段的问题进行完毕。

第三阶段的问题如下:

1.蜀道再难行,也总算走过来了,那么经历了千难万险后,蜀道的尽头是否就是世外桃源呢?

2.诗人提出了什么劝告呢?这种劝告在诗中其他地方还有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是世外桃源,不仅不是世外桃源而且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样一来蜀道第三难便有了——蜀道尽头难留。对于第二个问题也非常容易,“锦城虽云乐,不入早还家”,并且会比较容易找到“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和“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进行至此,学生不用引导也会明白,《蜀道难》并不复杂,看似千头万绪,其实就写了两个字:“难”和“还”。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这首诗的主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不仅能享受到思考的快乐,而且还能获得对《蜀道难》一诗的全新认识。并且也可以肯定,学生们以后背诵《蜀道难》将不再艰难。另外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很多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若问起对这首诗所含哲理的了解,恐怕真正能体悟到的少之又少,即便是能说出来,也是在背老师的话。别说是小学生,就是大学生要清楚领悟并说出这首诗的哲理也比较困难,因为这首诗笔下皆景,景理合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说。可以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1.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2.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该怎么办呢?

3.能否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改动一下,将这种哲理明白表达出来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4

我的祖籍在四川,今天,我们全家来到了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优美,干净文明,成都还是个旅游的圣地,我要为你们介绍几个值得一看的景点。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四川旅游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四川旅游心得1成都是我的家乡,它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就有成都了。它也有不少的风景名胜,像什么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它也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有冻糕、叶儿耙、韩包子、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名胜:三星堆。三星堆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三个土堆了。三星堆是在20---年被挖掘出来的,它的占地面积是12平方公里。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为精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文化遗址。它被称为“长江文明之源”。它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江。这就是成都有名的三星堆。

说完了风景,接下来就说小吃吧!我最喜欢吃叶儿耙。它的下面有一片绿色的叶子,叶子上装着一个绿色的、椭圆形的饼状物,记得我第一次吃叶儿耙时,我先轻轻地咬了一口叶儿耙,原来是用米粉作做的,真香!一点也不粘牙!接着,我又咬了几口,里面还有肉粒,吃起来非常爽口,我吃了一口又一口,爽口的肉粒混和着肉粒的细软,吃完了一个我还想吃一个,味道好极了!

成都还有许许多多像三星堆一样的风景名胜,它们为成都增添了许多的魅力;成都还有许许多多像叶儿耙一样的小吃,它们为成都增添了更多的美食……这些使别人更关注成都,这就是我的家乡——成都。

四川旅游心得2夕正月初四,家人决定去参观成都海洋馆,我想去欢乐谷,但拗不过爸爸妈妈人"多势众",只好郁闷前往。

一进到海洋馆,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鱼缸,里面有剑鱼、大黄花鱼、小鲨鱼和许多不知名的鱼。我们接着往下走,很快看见了我最想见到的水母,因为《海绵宝宝》里说有的水母会放电、放光。水母的上身长得像磨菇一样,下半身则长得像章鱼。它们通过收缩外壳,喷出腔内的水,再利用喷水推进的方式进行移动。水母们轻盈地在水中游动,身体散发着莹莹蓝光,像极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我问妈妈:“这些水母的身体为什么会发光?”妈妈告诉我:“我曾在百度网上见到过相关介绍,好像是水母的身体里含有一种很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就能发出这样很强的蓝光,但我忘了这种蛋白质叫什么,要不,你去百度网搜搜?”我一边说着:“我会的.”,一边迫不及待地向前走去……

忽然间,我仿佛置身于海底,前后、左右、上下全是鱼,有像蝙蝠一样飞来飞去的,有像老鹰一样翱翔却拖着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的。有色彩斑斓的,有奇形怪状的,它们围绕着我冲过去游过来的,表演着各种绝活。我忽然有了一种错觉,好像它们不是在水里游,而是在空中飞……如果人们可以这样游或者飞,城市里的交通一定不会拥堵……

正瞑想着呢,妈妈一句:“快,看见海龙王了。”打断了我的思绪。定睛一看,眼前鱼缸里不过是一丛海草,我有些不快:“哪儿有什么海龙王啊?”妈妈说:“你仔细看看。”我仔细一看,有两枝“海草”在游动。嘿!这就是传说中神奇的叶海龙、草海龙了吔!只见这一位“海龙王”长得同海马几乎一样,又有一点像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龙!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上长了很多像草、像叶的附肢,使它们看上去像漂浮在水中的海草或水藻,让它们既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又可以方便轻松地捕食。不知道是谁把它们造成这样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海洋剧院”看表演。潜水员们穿着练武的衣服潜到6、7米深的水下,表演了打太极拳,还有一个着戏装的演员表演了川剧的绝活——变脸,虽然演出都很精彩,但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些神奇的海洋生物身上,还停留在关于它们的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上……

啊!这次的成都之旅真是太奇妙了!

四川旅游心得3提起四川,常听别人说巴蜀之地、天府之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年暑假和爸爸一起去了四川的省会——成都,真是大开眼界,见识了四川。

四川的山真多,我们坐着火车,一路都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从早上到晚上,整整一天时间,无论我什么时候往车窗外边望去,看到的总是无边无际的群山,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就象是大海里的波涛,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微波荡漾。山上植被繁茂,郁郁葱葱,到处是赏心悦目的绿色。

四川山多,山洞自然就多,火车刚从一个山洞出来,又一头钻进了另一个山洞,车厢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只得大白天也开着灯。刚开始我还觉得好玩,过一个山洞数一个,直到数了四十多个,一问爸爸离成都还远着呢。唉,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呀!

四川人爱吃辣的,成都也是这样,麻辣串、酸辣粉、担担面、红油火锅,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来名字的特色小吃,都是以辣为主。我天生怕辣,但来到了这里也只能入乡随俗了,不过也有钟水饺、赖汤圆、张飞牛肉、绞绞糖之类不辣的名吃,让我一饱口福。成都小吃集中在几条老街里,牛王庙上街的怪味面,春熙路的龙抄手,琴台路的皇城老妈火锅,还有锦里、宽窄巷子也是又好吃又好玩的地方。

成都有许多不可不看的名胜古迹,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我都走遍,还到了大熊猫繁殖基地跟国宝亲密接触,最让我难忘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宝瓶口是一个奇怪的地方,顾名思义就像一个瓶子的瓶口,水到了那里就会形成一个个旋涡,将泥沙卷起来推到岸边,清水顺着瓶口流向了成都。飞沙堰在宝瓶口上边,是一个靠人工在岷江江心堆起来的船型小岛,堰高2。5米,这个高度不高不低,可谓是最佳之选,高了费工费力,低了就会被水淹没,在2200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测量出这样精确的高度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鱼嘴是岷江的内江与外江四六分水的地方,中间突出的部分就像是鱼的嘴巴,将江水分为两个部分,十分之六作为岷江的主河道,绕过成都流向下游;十分之四经过内江和宝瓶口流向成都,通过密如蛛网的渠道灌溉着成都平原。我真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而自豪。

这次成都之行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是不虚此行。

四川旅游心得48月9—16日,我和爸爸妈妈去四川旅游,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第一天,我们先到成都。成都和广州差不多,街上很多卖水果的,但有一样很不同,那就是路边很少垃圾,甚至没有垃圾,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些成都的人,说的都是成都话,我一句也听不懂。

第二天,我们坐车从成都到康定,我非常非常晕车。9个小时的车程,我睡了三四个小时。明天更惨,要坐14个小时。我想,要是换了奶奶,奶奶肯定会受不了的。

第三天,我们实际坐了12个小时的车。我把中午吃的方便面都吐了。坐车的时候,我有点头晕,就睡了一会儿,起来以后好了一点儿,没过半个小时,又晕车了,又睡,又晕,又睡……中途我在车上从窗户望去,看到很多牦牛。晚上到了稻城县城,我吃了两口八宝粥,也吐了。我的头好痛,我只想睡觉,可是又睡不好。

第四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亚丁村。我们看了冲古寺和珍珠海。说实话,珍珠海就是一片绿色的湖,没有什么好看的。

第五天,我爬了山。最高海拔处是四千六百米。在四千六百米的时候我都有一点高原反应,走快一点儿都很难呼吸。山脚海拔是三千九百米,在三千九百米的地方我就非常非常的精神。你知道为什么我要爬山吗?因为爸爸妈妈答应让我骑马去看牛奶海!但是马没有骑成,山路又很泥泞,很多马粪,还下起了雨。所以我们一半没有走到就下来了。我觉得我今天一般的棒吧!

第六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稻城县城。我们租了电动单车,上午去了邦普寺。路上好多当地藏族小朋友要糖果,我们就给了他们每人两颗。还没有过一分钟,那一群小孩子又来要,我们就不给他们了(因为我们留的糖果不多了,还要留一点给其他小朋友的)。寺庙里遇到一个小朋友,我给她她都不要,我硬塞给她的。

第七天,我们从稻城飞回了成都。是小飞机,没有电视看,好痛苦,真倒霉!不过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电影《驯龙高手2》,真好看!里面是讲一个很棒的驯龙高手,他有一只龙叫做没牙仔。

最后一天,我终于回到了广州,回到了温暖的家,好日子又开始了!

四川旅游心得5这个国庆节假日里,我来到了人们称为巴蜀的四川。

到了四川,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当然就是九寨沟了。我们来到九寨沟,一眼就看见了“九寨天堂,甲蕃古城”这几个大字。我一走进去,果然牌子上说的没有错,九寨沟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湖水比天还要蓝,清澈见底,不管有多深,一眼就能够看穿。森林里,鸟栖虫居,小动物随处可见。一抬头我就看见几只金丝猴在树枝上,指着我们吱吱乱叫,好像在说:“快滚开,这是我们的地盘,容不得你们过来。”可是周围的游客却不屑一顾,继续向前。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死死地抱住竹子大吃竹叶,时不时左看看右望望,生怕从草丛里又跑来一只大熊猫,把它的食物夺走。再向前走一走,一只怪怪的熊猫走了过来,一看到我,就大惊失色,好像我们要把它吃了一样,它飞快地爬上树,睁着那可爱的、迷人的眼睛,莫名其妙的看着我们,表情非常滑稽。

我迫不及待的想看更多的动物,所以加快了步伐,突然冒出两个怪物,身体又高又大,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蹄像牛,原来这个怪物叫麋鹿,据说胆小如鼠,于是我大胆起来,朝它做了一个鬼脸,吓得它屁滚尿流,风驰电掣般地钻入草丛中。继续前进,我看见一只鹿在河中挣扎着,但是它并没有沉下去,而是在水中自由的转换方向,游来游去,却一直没有向岸边游来。原来它是一种水鹿,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知道它会游泳。突然天上传来了一阵阵叫声,一看哦,原来是两只五彩缤纷的小鸟,嘴像钩子,叫声有些像人,原来它就是能学人说话的鹦鹉。

最后,我拿出了一根香蕉,剥开了皮准备吃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我的腿上一蹭,我一看,原来是一只可爱的松鼠,望着它那迷人的眼睛,我空着肚子,捂着眼睛,把香蕉递给了它。

走出了九寨沟,我们去了四川有名的巴蜀小吃,我和爸爸大摇大摆的走进去,“服务生,点菜!”服务员便满面春风地走了过来,陪着笑脸说道:“两位帅哥,要点什么菜?”我说:“要一份米线,要麻辣的。”服务员疑惑地问:“真的?”我坚定地说:“是真的。”我爸点了一份炒面,但是一上菜,我就后悔了,辣椒的数量胜过了米线,我吃了一口嘴里麻辣麻辣,好痛好痛,嗓子要冒烟。接着我又点了一杯冰激凌,大口吃了起来,真是满嘴爽快,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这是我国庆节去了四川所见。你看,吃的高兴,玩的开心,多好呀,你们也想去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5

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强音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他的诗歌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强烈的、鲜明的独创性。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乱时,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在书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李白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从不顾及理性的规范,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任凭激情随着笔端流淌。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跌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艰险,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伟的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炽热感情所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都是夸张、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义风格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范文6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现代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兴发感动的生命。”兴发感动的生命,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唐诗确证着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一直感动着后代的人。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灿烂的唐诗王国,不断地被唐诗所陶冶,感化。本文以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录的唐诗作品为例,探讨唐诗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唐诗树立了愉悦生命的态度。唐人始终怀着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体认。唐人最珍惜,懂得生命,他们会愉悦自己的生命,只是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唐人都有积极入世,要有所为,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尚未能实现。“他缺乏封建文化成熟时期文人所具有的那种理想,张狂放纵得不切实际。这种张狂不切实际又气魄雄伟的自信是其他时代其他人所不具备的。”[2]表现在其理想虽不能施展,却在《将进酒》中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显示出他高度的自信。他更不会向权贵点头哈腰。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坚决表明自己的独立人格。杜甫曾写李白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充分显露了他的狂傲之气。而李白的狂傲之气,正是中学生所欣赏的,那种大胆的叛逆精神,桀傲不驯的傲骨,高度的自信,都与中学生有相似点。中学生年轻气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不想受束缚,又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故李白的这种“大傲”人生态度,是中学生所敬佩向往的。

李白是张狂傲世的“大傲”人生态度,杜甫则是深沉执着的“大气”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生命扩展到忧国忧民之中,“大气”表现在其对国的“大忠”,对人民的“大忠”。“大忧”是对国的“大忧”,对人民的“大忧”。李白诗给学生一种张扬舒展、叛逆的人生态度。杜甫诗虽显得厚重,但他的诗贯注的全是情。无论是歌还是哭,他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所以后人称其为“情圣”,在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将杜甫写得像一个小孩子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哭哭笑笑,难以控制其喜悦之心。诗人处于狂喜状态,是因为听到打仗胜利的消息。在《兵车行》,《石豪吏》里,他痛斥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在《新婚别》里,他又借新娘的话来安慰被征兵的丈夫,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这种看起来有点矛盾的表现,正是杜甫真实再现当时历史和自我感情态度的最好注解,这正是他的诗体现出青年人主情的特点。中学生感情饱满,能体会到杜甫这种尽情尽气的积极“大气”的人生态度。

王维、孟浩然都是以谴玩、闲适态度,看待人生。他们同样有过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王维早年对功名充满向往,他在《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出塞前后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但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隐居的孤独感,而是其谴玩闲适的心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勾勒出一幅宁静秀美的画面,表现出其平静闲适的心态。“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把自然美和心境美融在一起,将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世界。

李白用“傲气”愉悦生命,杜甫用“大气”,王孟用谴玩闲适心态愉悦生命,我们读不出他们的消极情绪,懈怠生命的不振,却读出一种对生命、生活的责任与愉悦。中学生阅世尚浅,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唐诗也引发了学生对人间纯真的友情的共鸣。人心与人心是相通的。除父母亲戚外,人还需要有自己的交往群体。我们来看唐诗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爱之情——彼此互相温暖,共勉互助的人间至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朋友分别,不是悲悲戚戚,而是以高昂毫迈的旋律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令人感慰的勉励。杜甫《赠卫八处土》表达了朋友之情的名篇。质朴而又感人肺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十个字,写得朴素得不得了,像拉家常,又厚实得不得了。在茫茫宇宙背景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聚散,太不容易了。”这一句,能勾起多少人的感叹呢!足见诗人对友人的珍惜,令人不得不珍惜友谊,珍重缘份。豪放而又浪漫的大诗人李白,对友谊亦是十分珍重的。其《送友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友谊不深至此,不会有“落日故人情”的寄托;其《闻王昌龄在迁龙标遥有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想将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月亮,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我们可以读出唐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尽心。

中学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洁,最无功利的。这正与唐人交友之尽心,不以理为原则,不受其他外在因素左右的纯真友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品读这样的诗,他们会懂得人生相逢是缘,人要珍重友谊。

唐诗不仅彰显了人性的美丽,亦体现了自然之美。现代人离大自然愈来愈远,而古人却寄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唐人诗里常常流露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唐诗可以重新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祖国不仅人美,景亦美。从而愉悦其性灵。在美的关照下,学生的性情可以被陶冶。大自然本来就是人的另一个精神家园,唐诗中自然之家如何感人心者呢?笔者仅以描绘山山水水的唐诗为例,加以说明。山给人以厚重雄健之感,河给人以奔腾之势。唐人诗中的山河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唐人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密不可分,他们最懂得生命。太白笔下的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雄壮,不仅令人叹,就连其他山对此都感到汗颜“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而《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两个“难”,人们就可想而知其险、其峻。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仅巍峨更充满生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显示雄壮,水流趟着奔腾的生命。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再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水是热情奔放的,山是雄伟刚健的,它们都是生命化的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中学生经常诵读这样的诗,在其陶冶下,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体认,走进大自然的热情,感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