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像检查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1

关键词:脑血管;血管;影像技术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spection Medical Imaging Technical Progress

YANG Hai-yan, CUI Cheng-li, LI Hong-we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ning disease.In recent years,the onset ag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end to be younger,because of the high fatality rate and morbidity,the accturate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prognosis estimate playing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This test which mainly for medical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techniques and different inspec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ndications is reviewed

Key words:Cerebral artery; Artery; Imaging technology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约占脑血管病的75%以上,且患者有30%会出现复发[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例脑血管疾病发生,其中有80~120例患者死亡[2],而存活患者有70%以上的会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因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血管病已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3]。所以,对脑血管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1脑血管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分类

在X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技术;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成像。

2 X线血管造影技术

2.1 X线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仅2个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溶液进行动脉造影的尝试。1927年葡萄牙Moniz.E使用碘化钠作为造影剂使颈总动脉显影,发明X线动脉血管造影。1928年Santos等完成了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1931 年Dos S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动脉造影,同年Forsmann报道了心脏的X线造影[4]。1940年古巴放射学家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导管送入主动脉,但是此方法操作繁杂未被推广。直到1953年Sdldinger设计的循导钢丝插入导管,使经皮穿刺法成为简便、安全的动脉造影术。60年代,神经影像医生直接穿刺颈总动脉、椎动脉或头臂动脉,逆行注射造影剂进行X线脑血管造影。至70年代初,已经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2.2 X线血管造影的优势与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是实施动态观察脑血管的血流,分期显示血管的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并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及闭塞。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具有各自的优势,但禁忌症较多,这三种血管造影技术不适于以下情况;①碘和麻醉剂过敏;②严重的心肝肾疾患;③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④急性炎症、高热;⑤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⑥穿刺部位感染;⑦孕妇、婴幼儿。

2.3 X线血管造影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于血管自身的病变,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放射学不仅能够精确的显示病变,而且具有治疗作用,主要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及血管破裂出血。田洪[5]等利用介入治疗成功的进行了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1 DSA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4年Ziedes des plantes就报道过胶片减影法,1961年曾有人提出利用两张相似图像的胶片与胶片间作光学减影处理,从而突出两者大差别,但光学减影过程丢失信息量,不能实时显示,要消耗大量胶片,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推崇[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 小组首先研制出DSA,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并展示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1981年布鲁塞尔国际放射学会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之后DSA技术在血管成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3.2 DSA的优势 DSA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优势是①对血管分辨率高,对比剂用量少,且属于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②具有实时成像和绘制血管路径图的能力。③可以在诊断的同时,便于介入治疗操作。

3.3 DSA临床应用状况 DSA适用于①血管:血管狭窄、扩张;闭塞和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②出血性病变;③血管的介入治疗;④术后随访等。许多学者利用DSA进行了脑血管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马先军等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血管结构异常高达83.3%[7]。而黄文诺[8]等利用三维成像(3D-DSA)在研究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CT血管造影(CTA)

4.1 CTA的发展历程 1969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利用加强的X线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试验性的扫描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1971年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9]。之后CT机逐渐更新换代,由单排CT发展到螺旋CT,紧接着多排螺旋CT出现,目前较突出的是多排螺旋CT,2005年推出的64排多层螺旋CT(MSCT)能直接获得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方向图像的重组,得到高分辨率的重组图像。MSCT扫描速度增加,显著提高了造影剂的强化效果,极大促进了CT血管成像(CTA)的发展[10]。

4.2 CTA的优势 ①检查时间短,创伤小,可适用于病情严重和不合作的患者[11];②较好地显示颅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③便于发现超早期血管病变(如早期血管硬化等),对钙化病灶显示良好;④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观察隐蔽部位的血管病变,且有利于筛查早期、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瘤。

4.3 CTA的临床应用状况 CTA主要适用于脑血管解剖变异、脑动脉瘤、动脉畸形、脑血管硬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研究显示[12],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程晓青[13]等研究显示与DSA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8.5%、98.9%,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检查。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5.1发展历程 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77年达马安迪等人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1978年英国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图像。1980年前后,MRI在医学上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1985年第一台国产的MRI设备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为磁共振检查的常规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核磁血管成像(3D-TOF MRA)、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

5.2 MRA的优势及不足

5.2.1普通MRA的优势及不足 优势有:①无X线电离辐射;②具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③MRA对脑实质的血管畸形显示良好,检出率较高。不足之处有:①患者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早起妊娠、幽闭恐惧症患者。需要带监护设备的危重患者不能进行检查;②检查费用偏高;③MRA检查时间偏长;④对钙化灶的敏感度较差;⑤MRA图像容易产生伪影,影响图像效果;⑥MRA所用的造影剂引起副反应。

5.2.2 3D-TOF MRA的优势及不足 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空间分辨高;②受血流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后处理重建的质量好;④利用人体内的H质子成像,无需造影剂。不足包括:①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②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③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5.2.3 CE-MRA优势及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14]是①对于血管腔的显示,CE-MRA技术更加可靠;②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反映比较真实;③一次注射造影剂可完成多部位动脉和静脉的显示;④动脉瘤不易遗漏。缺点在于:①需要注射造影剂;②不能提供血液流动信息;③成效速度快。

5.3 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检查。有研究表明[15],3D TOF-MRA(三维时间飞跃)可以作为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对狭窄程度在50%?郯99%的颅内动脉的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95%,对于闭塞血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研究表明[16],MR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狭窄病灶显示,二者结果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征象较信号缺如或部分丢失征象可靠。

6经颅多普勒(TCD)

6.1 TCD的发展历程 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TCD是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17],将检测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应用于临床,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随着能量M型TCD(PMD-TCD)的出现,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价值将有很大提高[18]。

6.2 TCD的优势与不足 TCD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用于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 TCD的临床应用状况 TCD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

[2]Light, E.D., Mukundan,S., Wolf, P.D., et al. 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

[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

[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2009年6月出版.

[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

[6]李月卿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

[8]徐跃,梁碧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

[10]Maruya,J., Yamamoto,K., Ozawa,T., 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

[11]Susanne,W., Michael,K., Tobias,B., et al. 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 29:935-938.

[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

[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

[14]Choi,C.G., Lee, D.H., Lee, J.H.,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

[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

[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

[17]Yeo,L.L., Sharma,V.K.(2010) 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

[18]郑文权,王淑梅,张柳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7-118.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了“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做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式临床见习

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2.理论教学

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3.实训教学

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1]。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4.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为此,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删除掉了超声检查技术内容(因我校本专业开设了超声诊断技术这一独立课程)把教学重心放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的实践教学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强化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各种临床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结合、理论课堂搬入临床影像科室的教学方式,将70%以上的课程安排在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在医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影像技术岗位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1.讲解法和示范法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讲解法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所学摄影技术要领、做法、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示范法则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演示所学摄影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正确运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训练由学生之间模拟操作,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医生的责任,又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病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

3.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

“学校与附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核素扫描室去讲授,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4.强化实训法

统一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力、物力,以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操作的方法。

5.现代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购置了《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学生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引导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践性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同时还采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如在网上组织教学讨论;课程组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课程网站提供了与影像检查技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3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敏感编码(SENSE)技术单次激发放射状水成像技术对正常胃肠道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为水成像技术诊断胃肠道疾病提供正常解剖学基础,并探讨胃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新方法。方法 健康自愿者共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50岁,中位年龄35岁。检查前60min口服饮用水1000-1500mL,检查前20min再口服500mL,扫描前10min肌注6542 10mg。MR水成像(MRH)检查使用Philips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型MRI,采用SENSE技术相匹配的相控阵线圈及呼吸门控,行单次激发放射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胃肠道水成像检查。结果 30例均能接受此检查,检查成功率100%。30例水成像图像经盲法评价,优良图像占93%,差图像占7%。其中胃显示率65%,胃黏膜显示清楚占80%;十二指肠显示率80%,空肠显示率59%,空肠直径2-2.5cm,回肠显示率21%, 回肠直径1.5-2.5cm,小肠黏膜清楚显示占67%;结肠显示率10%,结肠黏膜清楚显示占6%。结论 基于SENSE技术单次激发放射状水成像技术对胃、十二指肠及空肠轮廓和黏膜皱襞显示较为清楚,对回肠及结肠轮廓和黏膜皱襞显示较差。单次激发放射状水成像技术结合常规腹部MR检查可以清楚、方便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特点,是胃肠道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关键词:胃肠道;水成像;磁共振成像;SENSE技术

Application of simpleshotradio (SSH/RAD) MR hydrography(MRH) based on SENSE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amination

Qiang Yongtian, Guo Youmin

(Imaging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Imaging Center,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SSH/RAD MRH based on SENSE to show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atomic structure, to provide normal anatomic base f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 diagnosis with SSH/RAD MRH and to explore the new examination method for imaging diagnosi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 Methods There were 30 healthy volunteers in total including 19 male cases, 11 female cases, the age ranging from 20 to 50 with the mean age as 35 year old. All volunteers were asked to drink tap water about 1000-1500mL continuously at 60 minute before examination, to drink tap water 500mL at 20 minute before examination and receive injection of 6542 10mg in muscle at 10min before examination. MRH were performed by 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 superconduct MRI scanner, using SENSE technique, phasedarray coil and breath hold. SSH/RAD MRH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routine abdominal MR scan was done. Results SSH/RAD MRH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on all volunteers at one time, and the examination achievement ratio was 100%. All images were evaluated by two senior doctors using blindness method. The ratio of the good optimal quality images was 93% and the poorquality images was 7%. Of all images, the stomach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65%, the stomach mucous clear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80%, the duodenum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80%, the jejunum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59%, the jejunum diameter was 2-2.5cm, the ileum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21%, the ileum diameter was 1.5-2.5cm and the small intestinal mucous clear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67%; the colon manifestation ratio was 10% and the colon mucous clear manifestation was 6%. Conclusion SSH/RAD MRH based on SENSE can clearly show the outline and mucous of the stomach, duodenum and jejunum, but can not clearly show the outline and mucous of ileum and colon. The imaging examination that the colon SSH/RAD MRH combined with the routine abdominal MR scan could clearly and conveniently show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t is a new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 f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amination.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hydrography; MRI; SENSE

传统的显示胃肠道正常解剖及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积极探讨和寻求更多更好地用于胃肠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MRI硬件和软件的不断研制和开发,出现了MRI水成像技术,并在胆道、泌尿系统、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其在胃肠道方面的应用国内外也有文献报道,但是由于各家所用仪器的不同和方法学的差异,结论尚难统一。

敏感编码(sensitivity encoded, SENSE)技术是目前在强梯度场下提高成像速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拟探讨在SENSE技术支持下单次激发放射状水成像(simpleshotradio MR hydrography, SSH/RAD MRH)对正常胃肠道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为水成像技术诊断胃肠道疾病提供正常的解剖学基础,同时也为胃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本研究严格按照临床科研中的正常人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的来源,即:①临床无胃肠道症状和体征;②近期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或胃镜检查无异常。

1.1.2 剔除标准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静脉曲张、肠道粘连梗阻,以及各种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腹泻等均排除在外。

1.1.3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健康自愿者共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50岁,中位年龄35岁。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空腹8h。检查前60min,每间隔15min口服饮用水300-400mL,共服饮用水1000-1500mL;检查前20min,再口服500mL,使患者的胃肠道充满液体;扫描前10min肌注6542 10mg,减少胃肠蠕动伪影。训练闭气,检查时采用呼吸门控,腹部加压,以减少呼吸运动的伪影。

1.2.2 序列选择及扫描参数 MRH检查使用Philips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型MRI,采用与SENSE技术相匹配的相控阵线圈及呼吸门控。在获得胃肠道水成像图像前,常规做腹部MR检查。以脐平面为定位层面,进行胃肠道水成像检查。MRH采用单次激发放射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时闭气,TR为8000ms,TE 800ms, FOV 350-450mm,RFOV 100%,矩阵256×256,采集次数1,层厚40mm,依据受检者体形和体重一般扫描9-12幅图像,分次闭气,每次闭气时间10s左右,总共扫描时间81-96s。

1.2.3 图像观察内容 胃:胃底、胃体、胃窦的形态轮廓、黏膜等。小肠:观察6组小肠。1组,十二指肠;2组,空肠上段;3组,空肠中段;4组,空肠下段;5组,回肠上段;6组,回肠下段。观察小肠显示的部位、轮廓、大小、黏膜等。结肠: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的形态及结肠皱襞等。

1.2.4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30例MRI水成像图像,由两位高级职称的医师采取盲法分别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图像进行评价,如果意见不一致,最后结果通过共同协商解决。参考有关文献[1]制定下列标准:优为图像清晰,胃肠轮廓显示逼真清晰,黏膜皱襞清楚,背景噪音低,无伪影;良为图像有一定的噪音,基本能辨别胃肠道轮廓、管腔大小及黏膜皱襞的形态结构,伪影少;差为图像扭曲变形,胃肠道大小及轮廓显示模糊,黏膜皱襞不清楚,图像伪影多,无法辨别胃肠道各个部分的解剖划分。

转贴于

2 结果

30例正常自愿者均能接受此检查,无明显不舒服感受,检查成功率100%。

2.1 图像质量结果 30例自愿者水成像图像经两位高级职称医生依据评价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价,综合两位医生的评价结果,其中优图像占50%(15/30),良图像占43%(13/30),差图像占7%(2/30)。

2.2 胃肠道解剖结构显示结果 30例中,胃底、胃体及胃窦轮廓显示清楚分别为26例(26/30)、18例(18/30)及15例(15/30),胃轮廓的平均显示率为65%,胃黏膜显示清楚24例,显示率占80%(图1)。十二指肠轮廓清楚显示24例(24/30),显示率80%,空肠各段平均显示率59%,空肠直径2-2.5cm;回肠各段平均显示率21%,回肠直径1.5-2.5cm,小肠黏膜显示清楚20例,显示率占67%(图2)。结肠平均显示率10%,结肠只有2例清楚显示黏膜皱襞,显示率6%。

图1 胃肠道水成像(略)

Fig.1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RH image

The mucous membrane of gastric ,duodenum and jejunum are clearly displayed. The biliary system and urinary system are clearly shown, too; the adjacent relationship of organ structure is extremely welldefined.

图2 小肠水成像(略)

Fig.2 Intestinal tract MRH image

The mucous membrane of duodenum and jejunum are clearly shown. At the same time the portion of biliary system and right urinary system are shown clearly.

3 讨论

3.1 基于SENSE技术的单次激发放射状水成像原理 SENSE技术[2]是利用与接收线圈敏感性特征相关的空间信息,通过增加笛卡儿傅立叶成像K空间中采样线的间距来减少成像时间;利用单个线圈敏感相差异,用线性代数法分解单线圈成像中的重叠因素,从而得到整个FOV完整图像,扫描时间大大缩短,同时避免了呼吸运动和流动伪影,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磁共振水成像是利用重T2 WI使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含液结构表现为高信号,而周围实质和脂肪组织成为低信号,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3]。与早期使用的梯度回波序列和近年来使用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相比较,此技术是单次激发,单次采集,放射状成像,通过一次闭气即可获得所有信号,直接成像,无需进行多平面重建(MIP),并可对图像进行连续放映,多方位观察,成功率高。

本组对30例自愿者水成像图像经两位高级职称医生依据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图像进行评价,其中优图像占50%,良图像占43%,差图像占7%。图像差主要表现为空间分辨率比较差,呼吸及运动伪影较大,显示的解剖结构模糊不清,不能用于临床观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检查前口服饮用水的剂量及受检者不能很好配合检查有关。有学者[4]研究发现单纯饮水对远段小肠和结肠显示差,主要原因是清水的渗透压低,排空较慢,且在排空过程中可被肠道吸收,从而使远段小肠不能很好显示。采取口服200mg/L(20%)甘露醇溶液+50mg/L(5%)糖盐水溶液+饮用水可以明显改善低位小肠和结肠的显示。

本组30例图像中,胃轮廓显示率65%,胃黏膜显示清楚占80%;十二指肠轮廓显示率80%,空肠轮廓显示率59 %,空肠直径2-2.5cm,回肠轮廓显示率21%,回肠直径1.5-2.5cm,小肠黏膜清楚显示占67%;结肠轮廓显示率10%,结肠黏膜清楚显示占6%。Minowa[5]研究过磁共振水成像序列对肠腔轮廓和黏膜的显示情况,结果发现空回肠显示率在70%左右,回盲部显示率40%左右。本文结果略低于上述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研究所口服的对比剂只是饮用水有关。

3.2 水成像技术与胃肠钡餐造影的比较 传统的钡餐检查一直在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疾病的诊断中占主导地位,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图像质量也高,但不能显示肠道外结构,也不能多方位观察。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显示胃肠道因其痛苦少、无放射辐射、患者容易接受、可以多方位观察胃肠道的解剖特点等优点,结合腹部常规磁共振T1WI和T2WI序列对病变的定位、定性及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优势明显。虽然其图像质量与钡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作为一种新的胃肠道检查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胃肠道磁共振水成像在显示胃肠道正常解剖特点的同时,在不同的扫描层面图像上,可以分别观察胰胆管系统、泌尿系统和扫描野内脊髓外蛛网膜下腔的解剖情况等,这是普通钡餐检查所不能获得的效果,可以在显示胃肠道本身正常或病变的同时显示上述结构的正常或异常,其所提供的图像信息量要比单纯胃肠钡餐造影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3.3 单次激发放射状胃肠道水成像的不足和展望 诚然水成像技术显示胃肠道解剖结构快速简单,图像清晰,无呼吸运动伪影,但对肠壁本身结构的显示不满意,对胃小区及胃小沟的显示明显不如常规钡餐造影,同时对远段小肠及结肠的显示也不理想。水成像技术结合常规腹部磁共振T1WI和T2WI图像可以补充对胃肠壁结构的观察。对于结肠显示,李雪丹[6]研究证实在观察结肠病变时用水灌肠后行水成像检查,可以显示结肠病变特点。Bilecen[7]曾利用MRI水成像的RARE扫描序列观察胃壁运动功能,证实是可以用来观察和评估胃肠道蠕动功能的。目前有关胃肠水成像对胃肠道疾病诊断的报道还不多,这一领域尚需今后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anenstein TC, Schneemann H, Vogt FM, et al. Optimization of oral contrast agent for MR imaging of the small bowel [J]. Radiology, 2003,228(1):279283.

[2]Brink J, Watanabe Y, KuhL CK, et al. Implication of sense MR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J]. EJR, 2003, 46(1):327.

[3]Jara H, Barish MA, Yucel EK, et al. MR hydr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atic fluid imaging [J]. AJR,1998,170(4):873882.

[4]朱恫,许建荣,周滟.小肠病变的MRI检查技术研究 [J]. 放射学实践,2005, 20(1):4043.

[5]Minowa O, Ozaki Y, Sumi Y, et al. MR imaging of small bowel with water administration [J]. Nippon Acte Radiol, 2002,62(2):7378.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4

关键词:工民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岩土工程比较复杂,涉及地质学、岩体力学、工程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勘察工作是其基础,是工程开展的前提,通过对岩土的勘察来获取施工现场的地质特征、土体力学性质等相关因素,为工程选址、设计以及地基处理、治理保护等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勘察工作极其重要,而其效果与勘察技术密不可分,尤其是当前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加上勘察工作的复杂性,勘察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技术介绍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在对岩土进行施工勘察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掌握地形地貌与其地层、不良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地貌单元的划分,测定岩层的风化层度,查明岩土的具体年代、成因、性质和分布等。

2、勘探技术

2.1钻探

回转钻探、震动钻探、冲击钻探和冲洗钻探是钻探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四种钻探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回转钻探。孔径应该满足取样和各种必要的原位测试的需要。回转钻探时,勘探孔深度应该根据岩土工程的实际要求来确定。

2.2井探、槽探和洞探

在勘察过程中,当出现钻探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地下的情况,就应该改为使用井探、槽探的勘探方法。在对坝址、地下工程、大型边坡进行勘察时,出现需要详细了解深部岩层性质、构造特征的情况,就可采用竖井或者平洞的勘探方法。其中,探井的深度不能超过地下水位,竖井和平洞的深度、长度、断面要按照岩土工程要求来确定。

2.3地球物理勘察

通常,地球物理勘探作为原位测试手段,它能测定岩土的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卓越周期、电阻率、放射性辐射参数等等。

3、取样

应该根据场地地层的不同情况,采取取样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对岩土工程进行施工勘察。

4、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载荷测试、静力触探测试、圆锥动力触探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剪切试验和波速测试。在进行原位测试的时候,应该根据岩土条件、设计对参数的要求、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选用测试方法。原位测试可以说有利也有弊,利是它测试的样本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可以直接反映出宏观结构的岩石和土壤性质,且试用期比较短,效率高;弊是它的试验应力路径很难控制,边界条件比较复杂。

二、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技术

1、数字化建模

通过建模,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对勘测结果进行观察,以便分析,数字表面模型法是当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建模方法,在表达地面状况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所谓数字表面模型,指的是按照特定规则将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相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的曲面片,从而将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明确地表达出来。该方法在获取数据时,通常是先获取测点资料,如测点的属性、几何特征等,这些资料具有离散性,需要借助数据解释结果对地质体的界面进行重构。在对地形进行建模时,主要是利用当地的DEM数据,凭借遥感影像的叠加显示出勘察区域的三维地形。对正射影像图进行投影变换,然后借助Photoshop进行调色,将其作为地形纹理。

2、数据库系统

首先要设计数据库的模型,勘察数字化系统涉及诸多方面,数据库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存储大量的勘察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加以合理利用。为了获得概念性数据模型,并真实地反映客观信息,需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和行为剥离出来,从现实中实体的数据侧面建立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表结构。其次,要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岩土勘察系统中主要涉及三种数据,一是用户原始数据,以测点为基础,由其信息属性及其他属性数据组成测点数据,进而组合成原始数据;二是系统中间数据,原始数据系统在生成地层剖面、等值线等模型后,中间数据系统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并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相应的图件,同时具备有信息查询的功能;三是最终数据,最终数据主要来自中间数据生成,有很多种类,如文档资料、图形资料等。

3、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实际应用

某岩土工程的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勘察工作十分困难,为保证勘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且结果有所保证,采用了数字化勘察技术,贯穿于整个勘察过程中。在初步勘察阶段,主要是确定施工现场是否符合工程要求、是否适合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建筑区的选择、地基设施等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勘察方案;分析不良地质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影响程度;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现场的岩土特性、地质地层条件;估测构造断裂的影响等。在详细勘察阶段,是对整个工程的细节进行勘察的过程,勘察内容包括项目工程的总体平面设计图,建筑坐标、规模等数据要齐全;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等;计算建筑物的沉降程度;如何预防不良地质造成的影响;详细把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做好抗震工作。通过数字化建模等,将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做了精确勘测,将收集到的信息转换为数字形式,并清晰地表示出来,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做成勘察报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改进方法探究

1、认真编写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的准确编写可使勘察工作少走弯路,若不能满足建设要求,会使本可一次完成的勘察工作进行复工,不仅会使业主有更多的费用支出还会延长施工的时闻。所以,在勘察前一定弄清建设要求和建筑结构概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再有切实根据的情况下勘察,消除编写误区,才能使报告在各方面满足土建设计要求。

2、合理选用测试方法

应根据拟建工程的规模和重要性,岩土的性质以及按要求提供的设计参数合理选用澍试方法,在软土地区的勘察工作中配合一定量的勘探孔,以满足直接取样和鉴别地层的要求。在勘察前,尽可能搜集工程附近的地质资料,了解工程的规模和可采取的地基基础型式,熟悉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性是技术人员必须要做的。然后,方能确定采用何种测试方法,以确保勘察结果的正确性。

3、明确粉土的定义及划分界限

明确粉土的定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对粉土的定义为:塑性指数IP小于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的土。只有明确了粉土的定义和划分界限,才能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更好的对不同质地的粉土和粉砂等进行划分,从而采用合理的勘察方式,为工程建设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4、严格勘查水位分层

对于多层地下水位勘察单位应该严格分层观察,不能以混合水位代替;观测水位时应考虑到四周地下水的开采情况的影响,看测得的水位是否偏深;要分析历年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幅度及历史水位;规范要求提供地下水位与其变化幅度,查明埋藏条件,勘察人员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5、加强培训和教育

加强对技术勘察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是技术人员的只是能够不断的更新换代,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勘察单位内部实行轮班制度。促进各部门的技术交流和知识渗透,多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知识讲座,以扩大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外,计算机的应用也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随着城市工业民用建筑规模的扩大,岩土工程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其基础工作,岩土勘察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勘察技术则直接影响着勘察结果,为提高勘察结果的精确度,需不断完善勘察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本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4(35):47-49.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5

关键词 毛白杨;新疆杨;臭椿;白蜡;硬质扦插;生根粉;宁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3.1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84-02

Effect of Different Rooting Powder on Several Main Tree Species Hardwood Cuttage in Southern Ningxia Area

ZHANG Rui

(Forestry Working Station of Longde County in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Longde Ningxia 75630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cutting technology and provide seedling guidance for production of several main tree species in Southern Ningxia area,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e of ABT1 and Guoguang rooting powder on callus forming time,rooting time,root number,mean root length and survival rat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100 mg/kg of ABT1 and 4 500 mg/kg Guoguang rooting powder had obvious promoting action on hardwood cuttage of Populus tomentosa and Populus bolleana.The concentrations 150 mg/kg of ABT1 and 6 500 mg/kg Guoguang rooting powder had obvious promoting action on hardwood cuttage of Ailanthus and Ash.Both high and low concentration inhibited hardwood cuttage. The optimum concentrate of Guoguang rooting powder was better than ABT1 rooting powder.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ree species,Populus tomentosa and Populus bolleana was easier rooted than Ailanthus and Ash.

Key words Populus tomentosa;Populus bolleana;Ailanthus;Ash;hardwood cottage;rooting powde;Southern Ningxia Area

生根粉是一种高效植物生根促进剂,能够缩短生根时间,提高扦插生根率,在园林绿化树种的扦插繁殖过程中已被普遍采用[1]。长期以来,由于使用方法和质量浓度不确定造成育苗效果差以及育苗成本的提高[2-4],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和国光生根粉对宁南地区几种常见树种插穗愈伤组织形成时间、发根时间、发根数、平均根长以及成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年3月在固原市隆德县林业局试验站进行。供试树种为毛白杨、新疆杨、臭椿、白蜡,均取自固原市隆德县五至六年生实生苗条。从母株上剪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沙藏越冬。供试药剂为ABT1号生根粉和国光生根粉。

1.2 试验设计

试验每个品种设4个处理及清水对照共9个处理,ABT1号生根粉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 mg/kg,国光生根粉浓度分别为2 500、4 500、6 500、8 500 mg/kg,以清水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

1.3 试验方法

将各个品种枝条剪成长度为6~12 cm的插穗,直径在0.5 cm以上,插穗距下芽1.5~2.0 cm处剪成马蹄形,把剪好的插穗每20株基部对齐捆成一捆。每处理20个插穗。把插穗成捆放入清水中浸泡12 h,至切口呈鲜绿色达水分饱和为止。然后将插穗分别在不同浓度ABT1号生根粉和国光生根粉溶液中浸根20 s(浸泡插穗基部2~3 cm),并做好标记。然后将成捆的插穗插入温床加温催根。

在事先搭建好的苗床上,采用打眼扦插法,插后用手指将插穗周围的细砂压紧,并及时喷水。插穗扦插后立即浇1次透水,让土壤与插条基部紧密结合,有利于吸水生根,覆盖塑料弓棚,温度高时适当通风。及时观察数显控温仪的温度变化,将其温度控制在20~28 ℃,使地温高于大气温度,利于插穗生根[5-7]。

1.4 数据采集

扦插后每天观察插穗的变化,保持数显控温仪的温度,扦插5 d后,调查插穗的愈伤组织形成时间、发根时间。7 d之后,开始不定期调查插穗的生根情况。扦插10 d后调查平均根量、平均根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生根粉对毛白杨硬枝扦插的影响

由表1可知,成活率最高的是国光生根粉4 500 mg/kg为90.5%,比对照高14.2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3 d,发根数比对照多2.2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长1.7 cm;其次是ABT1号生根粉100 mg/kg,成活率比对照高13.0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3 d,发根数比对照多1.9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长1.5 cm。成活率最低的是国光8 500 mg/kg,为54.3%,愈伤组织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2 d,发根时间比对照延后1 d,发根数比对照少2.4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少1.0 cm。其他浓度差异不显著,说明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对毛白杨硬枝扦插有抑制作用[8-9]。

2.2 2种生根粉对新疆杨硬枝扦插的影响

由表2可知,成活率最高的是国光4 500 mg/kg,达到92.8%,比对照高15.2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1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数比对照多4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长3.0 cm;其次是ABT1号100 mg/kg,成活率比对照高13.7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1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数比对照多2.9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长2.5 cm。成活率最低的是ABT1号200 mg/kg,为52.6%,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2 d,发根时间比对照延后2 d,发根数比对照少2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少1.2 cm[10]。

2.3 2种生根粉对臭椿硬枝扦插的影响

由表3可知,成活率最高的是国光6 500 mg/kg,为72.9%,比对照高11.7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1 d,发根数比对照多1.3条,平均根长比对照长1.2 cm;其次是ABT1号150 mg/kg,成活率比对照高8.4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1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1 d,发根数比对照多1.2条,平均根长比对照长1 cm。ABT1号200 mg/kg成活率最低为44.5%,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2 d,发根时间比对照延后2 d,发根数比对照少0.4条,平均根长比对照少0.6 cm。

2.4 2种生根粉对白蜡硬枝扦插的影响

由表4可知,成活率最高的是国光6 500 mg/kg,达到57.4%,比对照高12.9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1~2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数比对照多1.0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长0.7 cm;其次是ABT1号150 mg/kg,成活率比对照高12.2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时间比对照提前2 d,发根数比对照多0.9条,平均根长比对照的长0.4 cm。成活率最低的是国光8 500 mg/kg,为34.5%,比对照的低10个百分点,愈伤组织的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2 d,发根时间比对照延后1 d,发根数比对照少0.7条/穗,平均根长比对照的少0.5 cm。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ABT1号生根粉100 mg/kg和国光生根粉4 500 mg/kg对毛白杨和新疆杨硬枝扦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对照及其他处理都明显。同时2种生根粉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对毛白杨和新疆杨硬枝扦插有抑制作用。ABT1号生根粉150 mg/kg和国光6 500 mg/kg对臭椿和白蜡硬枝扦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对照及其他处理都明显。同时2种生根粉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对臭椿和白蜡硬枝扦插有抑制作用。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国光生根粉的最佳浓度处理要比1号生根粉的最佳浓度处理效果略好。由于树种本身的差异,毛白杨和新疆杨硬枝扦插生根明显要比臭椿和白蜡生根容易,建议在今后的硬枝扦插育苗中,对于难以生根成活的树种可以考虑用嫩枝扦插或者播种实生育苗去实现[11-12]。

4 参考文献

[1] 薛顺英,张路风.不同生根粉浓度和扦插方式对沙地柏插穗生根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2(1):68-70.

[2] 王耿.宁南地区新疆杨硬枝扦插育苗技术[J].现代园艺,2013(2):57-58.

[3] 张先丽.臭椿育苗及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20-223.

[4] 吴红雪,潘玉怀,梁海荣.不同浓度生根粉对胡杨硬枝扦插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21-24.

[5] 雷正菊.ABT生根粉在扦插育苗上的应用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7,24(2):32-36.

[6] 刘文和.ABT生根粉与 NAA、IAA、IBA在扦插育苗中的效果比较[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 (1):22-24.

[7] 邓桂香,雷玮,李江,等.ABT1号生根粉和吲哚-3-乙酸对思茅松扦插育苗成活率影响的研究 [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73-77.

[8] 宋占丽,刘彤,李宽亮,等.生根粉对梭梭苗木根系生长及成活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4):610-616.

[9] 骆礼秀,冯继荣.广西马毛松种源的ABT生根粉浸种育苗试验[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30-31.

[10] 陈炫,刘以道,覃和业,等.生根粉对香蕉组培苗移栽影响[J].作物研究,2011(6):583-585.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6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预后;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5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的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本组患者中男44例, 女37例, 年龄38~81岁, 平均年龄(43.65± 15.37)岁, 其中有42例为右侧, 另外39例为左侧, 本组患者病程4个月~19年, 平均病程(11.84±5.13)年, 所有患者均通过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但疼痛未得到明显改善。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对所有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手术为健侧卧位, 选择患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作为手术切口, 常规斜行内下作一个5 cm长的切口, 并通过切口实施局部钻孔, 控制骨窗直径为3 cm, 外近乙状窦, 上近横窦, 将硬脑膜切开, 然后将小脑延髓外侧池打开, 注意保持动作轻柔, 将脑脊液放出, 一直到小脑轻度下陷, 同时牵开小脑外上方, 一直到桥小脑角, 通过显微镜找出压迫血管和三叉神经, 然后将哑铃状聚四氟乙烯垫片垫入存在明显压迫切迹处, 同时对患者实施围套式减压法, 从神经的另一侧拉出垫片前端并与后端对合, 最后利用生物胶进行粘合固定, 常规对手术区冲洗, 缝合好肌肉和头皮[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持续时间、疼痛位置、神经上血管压迹、近期效果, 并将以上数据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中有69例疼痛完全缓解, 有10例疼痛明显缓解, 仅有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且药物控制效果较差;患者治疗前患者的视觉模拟分析法(VAS)疼痛平均评分(17.54±2.64)分, 治疗后平均评分(6.52±1.98)分, 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也被称作“疼痛之王”, 具有发病率高、病理复杂、疼痛程度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是目前难治的疼痛疾病之一。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为三叉神经节毁损[2]。临床研究表明, 传统的三叉神经节卵圆孔穿刺法由于在控制针尖位置深浅的难度较大, 患者往往无法多次穿刺, 很容易导致出血发生, 并可能损伤到邻近组织而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 临床上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逐步引入了微血管减压术, 且该技术已逐步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我国曾文胜等[3]研究表明, 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所有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中唯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并具有以下优势, 微血管减压术能够长期有效的解决疼痛, 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确保患者的面部感觉无异常出现, 有效的避免了其他方式治疗后出现的面部麻木不适感。本次研究显示, 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有69例疼痛完全缓解, 有10例疼痛明显缓解, 仅有2例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且药物控制效果较差, 表明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微血管减压术最大的缺陷是患者术后容易复发, 根据相关资料称, 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20%[4]。本次研究中, 8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19.75%, 与临床报道水平基本相符。因此, 在开展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 掌握术中注意事项, 比如在术中准确的找到责任血管并将其垫开, 建议在探查的时候应从REZ开始, 一直到Meckel囊, 同时要充分综合患者的特征和主诉, 加强重点部位的探查, 从而避免或减少责任血管的发生, 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主要对本院的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预后影响因素为神经上血管压迹。

参考文献

[1] 杨遥 蔡雄, 王子珍, 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12):1628-1630, 1633.

[2] 黄其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11):109-110.

[3] 曾文胜, 蔡望青.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探讨.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4(2): 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