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1
(一)地位:
本单元以“朋友”为主题。编选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1———6自然段是青蛙和小鱼的对话,而重点就在于此,着重体会青蛙小鱼说话的神情和语气,并知道小鱼离不开水。青蛙能在水里又能在岸上生活的习性。第7自然段点出了池塘边的叫声是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富有情趣。青蛙和小鱼的对话亲切、朴实。尤其是很讲究礼貌用语,这是值得小朋友们效仿的交友之道。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使小读者浮想联翩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对话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想像“小鱼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岸上的事情?”和“青蛙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两处发散学生思维和进行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的美德。
依据:学生已经具备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但带有提示语的对话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把指导学生进行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理解内容做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两处空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青蛙和小鱼的对话,热情礼貌,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的好教材。因此,确立一本课的三维目标。
(三)重、难点:
1、重点及依据:基于本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感情、语气占把握欠佳,以及学生已有的合作学习方法,把学习抓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理解重点词“如何”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及依据:学生已经掌握了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带提示语的对话初次出现,本着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原则,把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的方法教给学生,理解人物的神情,确立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另外,在学生已有的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之上,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抓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读好对话,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也是本课的教法之一。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由读、练读、指名读、小组读、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进行感悟,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像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朋友”,本课是第二课主体课文,为使达到单元知识整合的目的,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即: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懂得动物的叫声就是动物的语言。设计了让学生先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导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结合学生年龄以及认知特点,让学生先读读第一课初读课文后都知道些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培养提炼知识的能力。接下来再读读课文,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同时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为合作学习,作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三次对话。
本课的重点部分是三次对话。在利用第一次对话进行方法指导的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评读、比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揣摸人物的心理、神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力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如形如影般的自然亲和,体悟人性的光辉,彼此感受、沟通的快乐、感受心灵契合的愉悦。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比赛竞争的意识。
2、课中休息。
在学生读懂三次对话的基础上,对小鱼高兴的心情有了很深的感受,巧妙地把文章的第6自然段与课中休息融为一体。借助文章的自身特点捕捉契机,上鱼利用找朋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的心情,使整个教学不脱离主体,使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推到了实处,使学生体验到青蛙和小鱼是朋友,而不是把朋友的关系强加于学生。借此,巧妙地安排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帮小鱼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看到岸上的事情?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中休息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拓展说话。
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中,与课文前后照应的特点也就是青蛙答应给小鱼讲故事,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渗透青蛙对朋友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另外在课文结尾又抓住教材自身价值,引发学生学习青蛙“呱、呱”的叫声,拓展说话。猜猜青蛙在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充分开掘学生的思维,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炽热的创新热情。在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不留痕迹地把人文教育寓语言训练之中,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又一次得到升华。
(四)分角色读课文。
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为此在学完课文后本课又安排了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整合,进行再创新,使每个学生都力求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悦和快乐,树立良好的信心。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2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者节选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的情节,其中第13题问“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江苏卷给出的答案是:“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很多考生反映这道题的解答有相当的难度,抓不住答题的角度和重心。我觉得考生在高考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和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中阶段的小说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高考原题剖析
我认为江苏卷这道题的答案回避了这段文字其实就是对安娜变态心理的描写这一事实,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小说的相关情节:
文本第六段中涉及周围人的描写,先是“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然后是“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再往后是“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这些情节中,周围人的活动其实是很正常的,反而是安娜因为渥伦斯基来信的刺激,以及先前所受到的打击,使得她的心理变得扭曲,精神变得畸形,从而使她产生了一系列的错觉。我们可以说,安娜此时就处于一种变态心理状态,而对于小说中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变态心理描写。
二、知识要点溯源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我们教师会总结作品中所用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描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必然会被提及。心理描写又是小说中常见的描法,它对于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仅可以表现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常常描写人物的变态心理。所谓变态心理,是相对于人物正常的心理活动而言的,也就是人物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心理情况。这其中包括错觉、幻觉等多种变态心理现象。变态心理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物的刺激所引起的。
三、课堂学习迁移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上的这道题目,之所以让考生感觉有难度,其实是缘于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考生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小说学习中是遇到过这样的情节的,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能没有进行必要的强调。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这段文字里,对于祥林嫂眼神的描写是客观的,但是因为“我”的心虚,心理上产生了某种错觉,就在主观上觉得她如芒刺一般扎在自己背上的眼神是因为对“我”的仇恨。
再比如《祝福》里还有一段文字: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
鲁四老爷的“俨然”是他一贯的做派,严肃、刻板,这符合他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此时鲁四老爷的“俨然”更多的是因为祥林嫂的死偏偏在年底祝福的大日子里,这恰恰触犯了鲁四老爷的忌讳,而并非因为“我”在这个时候打搅他。鲁四老爷的“俨然”其实是客观描写,而“我”因为还沉浸在先前和祥林嫂有关的惊惶中,所以内心非常脆弱,敏感、多疑,“我”所认为的鲁四老爷对于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我”的错觉。
可能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两段文字时,仅仅是作为一般的心理描写去讲,而不会突出这段描写的特殊性,也就是人物的变态心理描写。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一特点,那么学生在小说阅读部分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完整,知识积累就会更加丰富,就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迁移能力,去从容地应对更多的小说阅读。
此外,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范例。比如《药》一文中: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再如《狂人日记》中: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
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药》和《狂人日记》在高中小说学习中可以算作是比较经典的范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两篇小说作为必修课本的补充阅读,将小说中相同类型的情节截取出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变态心理描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比较中锻炼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课方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54-04
说课,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说课,主要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而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向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文题中用“亮丽”,而没有用时髦的“靓丽”,是因为笔者觉得“亮丽”是一种自信,一种神采,其显露的是智慧,它来自于眼睛和表情以及言语,而非衣着和装饰。笔者以为,在说课中要展示亮丽的自我,就得努力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说出理所当然
所谓“理所当然”,就是“在事理上应该这样”。反映在说课中,就是要体现说课的基本规律。
1.把握说课基本板块
说课的基本板块包括:说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这是基本常识,无需做过多说明。
2.体现语文教学本质
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一是语文本质,二是语文教学本质。
对于“什么是语文”,历来表述不一。有语言文字说,有文学说,有文化说……笔者以为,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来传达各种信息。语文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这里的“信息”,范围广泛,如所反映的事物特点,记叙的事情发展过程,描述的自然及社会现象,表达的丰富情感,揭示的种种道理……
“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以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但学科不同工具也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工具是线条、色彩等,音乐学科的工具是音符、节奏等,数学学科的工具是数字、图形等,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反映相同的人文内容,且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语文说课,不能违背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
3.用好基本教学方法
有些教学方法在学科间是通用的,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并用好语文学科基本的甚至特有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读”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从声音的角度说,包括默读、朗读和诵读;从深入程度的角度说,包括略读、精读、研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感悟法”,也有人称之为“朗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法与其他方法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如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中、情境创设中都可以进行读与悟。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合在一起的,彼此不可截然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其他方法都是为学生读好课文而服务的。
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表到里,由说到写,由课内到课外,由吸收到表达,由一到三,由三到一的过程。
4.恰当处理详略关系
目的不同,说课的详略安排不同。比如,自己有了疑问,拿不准怎样教,就要重点说自己的疑惑及教学设想;自己有了创新设计,要与别人分享,就要重点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通常情况下,说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解决上。当然,还可以重点展示别人所忽视的,而自己有独特见解的,以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非重点、难点的要略说,人云亦云的也要略说。
二、说出与众不同
说课,在教师上岗竞聘以及专项竞赛中运用得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与众不同往往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是在常规基础上追求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言语表达上的变化
说课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在言语表达上。要通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流程。但现实情况却不如人意,一些教师经过说课的反复训练,往往会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话语模式。尤其反映在分析教学内容这一板块上。下面是《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说课的两种言语表达:
(1)课文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2)《三顾茅庐》这篇文章通过衬托的手法记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的故事,充分表达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也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选自《三国演义》,选入时有所改动,将“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纯白话文,行文更加简洁,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上述两种言语表达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是教参的原话,是用教参编者的话表达教参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是正确的,却是没有个性的。在说课竞赛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第二种言语表达,是说课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除了文本内容,还点明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效果要优于第一种。
2.说课程序上的变化
说课的基本程序并非一成不变,有的板块可以合并,甚至可以省略。如教师间开展讨论式的说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方面就可以省略,此时的说课其实是围绕教学流程而进行的。即使是参加说课竞赛,也是可以变化的,还以《三顾茅庐》为例。
一位老师开始时是这样说的:《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必多说。教学这篇文章,目标定位是什么呢?除了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人物特点外,我以为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也体现了编者的刻意安排。因为,本人在读课文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即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在原著中出现在“一请”诸葛亮时,而本文却安排在了“三请”时。经过思考,我明白了:编者这样安排,是有意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上述说课是与众不同的。说课者没有按照先说教材分析再说教学目标这一固定模式,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陈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分析了课文与原著的不同,以及编者的精心改写。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说课者解读文本的深度,也巧妙地说出了别人文本解读的忽视之处。
3.教学思路上的变化
教学思路最能体现说课者的创新思维。说课,最主要的是说出这篇课文究竟怎么教,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妙招。在这一点上,更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照搬教参。还以《三顾茅庐》一课为例。
教学思路一: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人物特点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学思路二:什么是“茅庐”,在深山茅庐里一般会住什么人(隐士)本文怎样描写隐士居住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此人有“三请”的价值)刘备是怎样请的(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绝大多数说课者都采用教学思路一,形成了人云亦云。而教学思路二,带给人的一种新意,是由题入手,关注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抓住了别人所忽视的地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如果这样展开教学,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展示方式上的变化
说课,最主要的是言语表达。除此之处,还有“读”,即范读。教学中,对精彩的内容,范读有时是必须的。因此,说课时亮一亮自己朗读的功夫,也是必要的。“唱”,比如教学的内容是一首歌词,像《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说课时唱上一两段,完全可以。因为在教学这首歌词时,唱一唱就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写”,写课题,写板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画”,以画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演”,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恰当地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增强说课的感染力,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说出高人一筹
正如前文所说,说课的意义与课堂教学不一样,其主要考量的是说课者,而非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本领。
1.文本解读高人一筹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基本功,是说课高人一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这恰恰是说课者所容易忽视的方面。说课者在文本研读的时间与精力上往往投入不足,很快就过渡到写说课稿的程序之中,致使说课效果不佳。这里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造成了误读。他们以为这篇课文反映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特点。其实,“勤奋”与“好学”是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并没有反映王冕勤奋,而是反映了他的好学。因为,王冕是利用白天牛吃饱了的时候在柳树下看书,而不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而不是白天放牛看书,晚上一回家还是看书;王冕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陪伴母亲(春天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湖边走走),而不是整天整夜地画画。二是有的教师以为王冕爱画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更是误解。如果爱画某一事物,都是因为这种事物有高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解释达・芬奇小时候反复练习画鸡蛋呢?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教师要深入思考的应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王冕放牛三四年后)才写湖边湖面的美景?事实上,在三四年前这样的美景就存在,为什么不在第三自然段写呢?经过认真阅读,才会发现,王冕读书使他懂得了“人在画图中”的奥秘,使他形成了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方能体现说课者解读教材的高人一筹。
2.内容选择高人一筹
说课要有学情分析,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尊重学情。要将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者千万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比如《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就要估计到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是有困难的:(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为什么要写“和平常一样”呢?(2)谭千秋上了很多课,为什么文中仅写老师讲“人生的价值”一课呢?(3)文中写了谭老师在“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中的形象,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不同类型的人来讲述呢?(4)文末为什么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不用“英雄不死,精神长存”呢?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说课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3.切入角度高人一筹
教学的切入角度十分重要,它体现的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同的切入角度,对教学的走向影响很大。比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有如下两种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一: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主要研究艄公,然后顺带其他内容的学习。
切入角度二:全文共五百字左右,但课文写艄公的只有一百零几个字,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的写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除写了艄公外,还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分别写了什么,这些内容与艄公有无重要关联。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轻小、乘客的谈笑风生、“我”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写这些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本领,突出他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种以写法为切入点的教学,与众不同,也十分巧妙。
4.突破方法高人一筹
说课,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突破重点。对于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突破重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带到文本描绘的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
比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描写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五自然段)。教学中教师这样描述: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突然,它收起了翅膀,“呼――”地往下落,“笃”……教师停住,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老天鹅的身体及内脏的疼痛,再体会老天鹅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疼。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老天鹅的破冰之“勇”。
5.理论阐述高人一筹
说课与说教案不同。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就是理论简述。理论阐述的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多读理论书籍、经常反思是必须的。
理论阐述要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即对应。比如,在陈述教学方法时引用了某种方法,那么,在教学流程中就一定要有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能前后不呼应。其次,是某处教学环节与所陈述的教学方法要匹配,两者不能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二是适度。说课的重点是说清楚课文究竟怎么教,而不是过多地陈述教育教学理论。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步骤,说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三是深刻。说课者要对所引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深刻理解,要透过具体的教学环节阐述其背后的本质。
说课显露着理性的光辉,说课者的风采才会更加亮丽。
Discussion on Strategy for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lan Oral Presentation
SHA Hua-zhong
(Jiangya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an 2255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