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1
走进不同的文本,触摸文动背后的真谛。与作者共演绎其中的快乐、感动,与学生共同融入每个戏剧性的场景,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感动,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变得如此善良与感性。
《老人与海鸥》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情谊的故事。在执教时我创设情境,结合资料了解了老人收入微薄,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海鸥买食物。在学习到“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为海鸥起名字,并亲昵呼唤时,”我深情地引导:“老人总是身穿一件褪了色并且过时的布衣,他舍不得花钱坐车每天徒步二十余里,不辞辛苦地位海鸥送餐,老人视海鸥为自己的儿女,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怎样呼唤自己的孩子呢?”学生纷纷体验,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在多名学生深情的呼唤中,同学们的声音颤抖了,我知道同学们被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感动了,此时他们的脑海一定是那片飞翔的鸥群。
课,继续着。执教到老人去世后的情节时,我再次被感动了,老人去世了,当人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和平时大不一样,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急速煽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位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照片,并激动地引言:“老人走了,他带着对海鸥的牵挂走了,他怎么舍得离开二十余年朝夕相处的儿女啊!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相信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如果你是海鸥你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对自己的亲人说,你想说什么?”只见我们班最内向,最不善言辞的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说“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生:“爸爸,再叫我一次独脚吧!您放心地去吧,我们永远想念您”、“亲爱的爸爸,愿您在天堂过的快乐,无论今生还是来世我们永远是您最亲的人”、“父亲啊父亲,您怎么舍得丢下我们独自离去呢,等我们在天堂相聚的时候再叫我一声‘红嘴’吧!”……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再次朗读这个片段时,大家个个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我也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水。我深深地知道我们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情谊感动了。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2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还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可从中受到感染,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朗读习惯,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塑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精神,积极大胆地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转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新课程把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强调目标的全面性,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既要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对课程进行合理、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更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重视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尤其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并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中,教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老师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平等心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内心体验。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应该受到尊重,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努力用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震撼、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成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强大动力,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语文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恰当运用情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兴趣、习惯、审美观、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教师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篇章中走出来,站在文学、文化角度学习文章、理解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得到尊重,真正充满人文气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主流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灌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样,挖掘语文课程的背景知识,拓展语文课程的知识面,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将朗读训练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之中,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又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仍是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在学生在看图训练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欲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更加具体、深入。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主旨和意境,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气氛中得到感情熏陶和哲理神悟,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中,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掌握朗读时的停顿、语言的轻重、缓急、高低和语调变化处理等起示范作用,对整篇课文或部分重点、难点句段进行朗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指导必须与课文情感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情感的主旋情,通过朗读受到感染,使情感自然流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语感浓厚、情感高涨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情感。
1.设疑激趣,诱发学生学习。
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必须边读边想,学会质疑,并能主动解决。
如《穷人》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设疑“从课题中,你明白了什么是穷人?”、“课文中写的是哪些穷人?”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什么?他怎样做?当他走进小屋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后来他为盲人弹什么曲子? 学生们对着这些问题开始从课文中找答案,讨论,思考。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我就开始进行教学,结果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
2.情境引趣,激发自学的兴趣。
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月光曲》、《山中访友》、《最后一头战象》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呈现出来的形式,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在教学作文课《感受大自然》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传授学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首先抓住作者为什么对一个农村少年的形象外貌描写,其次写了少年闰土的哪些事,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可拓展思维,让学生按此方法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学生积极性高,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会了应用。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鲁迅的诗词文章,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我国的伟人,感受鲁迅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再指导学生学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什么,理解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想象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思想,从而激起学生民族的自豪感。
三、注重质疑,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问题。在学《穷人》一文时,我采用的是以图质疑(课件出示插图),学生们看到图中的渔夫和桑娜家境已经够贫寒还收养西蒙的孩子,今后日子该怎么过?看到这里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家人只能捕鱼为生,能吃得饱吗?何况还要养那么多人?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饱,再抱回西蒙的孩子,今后的日子怎过?由于学生抓住了课文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很快就弄清了课文主要内容,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指引下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这一环节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喜欢朗诵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喜欢音乐的同学,自己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后朗读,也可以自己拿乐器伴奏朗读,让他们在音乐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的区域中发挥自己的智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轻松愉快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4
一、教师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必备条件:
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即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认为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1.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2.对环境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
3.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
4.具有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我国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首先要具备环境素养,而且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更要求我们对环境意识有自身的体会和责任感,自觉利用文本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渗透和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将环境意识列为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意识:
以我多年担任的五六年级语文课(人教版)为例:老舍先生的《林海》这篇文章,清新、流畅、亲切,极具感染力。作者从千山一碧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讴歌了大兴安岭绿色宝库――林海。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完成教学要求让学生领略老舍的文学艺术魅力之外,我增加了一个数据资料:大兴安岭地区的木材18年后将消失。这个数据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冲击力,当时就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讲了人们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和环境恶变的关系,他们一片鸦雀。
2.课文扩展延伸部分渗入环保意识:
在多年的户外徒步中,我搜集了不少郑州郊外有关人文地理环境的资料以及河流污染的照片,学生们对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
例如《诗经・采薇》这一课,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了《诗经・郑风》中几首诗里提到的溱水洧水,我告诉他们:溱水洧水就在我们郑州郊外不远,诗中描述了河两岸水草丰美,碧野茫茫的田园风光。 如今的溱洧水域再也比不得古时宽阔辽远,虽然河水两岸田畴村舍依旧,但诗经中的田园牧歌已经越来越远,河水被污染,河道垃圾到处都是,水流量越来越小几乎断流,有的支流已经干涸,如果再不保护,诗经中的溱洧也只剩下地名了。图片让他们感受辽远的诗经就在我们身边,诗中的溱水洧水犹在,环境亟待保护。这样的扩展延伸不仅唤起他们对《诗经》对家乡的热爱,也在他们心田留下了环境意识的深深烙印。
三、环境意识渗入的作用体现: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意识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们对植物、动物、大自然更有爱更敏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更能自觉修正自己。
1.他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关心并照顾小动物,不伤害昆虫。喜欢饲养仓鼠小鱼等小动物,教室里的盆花也有更多的人浇水关照。
2.植物为人类带来许多益处,植物是动物的家园,不再随手折花攀枝。
3.珍惜木材,不随意 乱撕作业本,并告诉家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并和家人一起做到洗衣服水冲马桶拖地,洗菜水浇花洗抹布。
4.外来农民工子弟回乡探亲自觉告知家里人不在河道扔垃圾,不污染田地、水源。
附:文本教学与环境意识渗入一览表(人教版小学五六年级语文课本)
课文题目
作者
环境意识渗入内容
资料来源
《小桥流水人家》
谢冰莹
感受天人合一的乡野小景自然风光。
野外摄影
《林海》
老舍
资料统计大兴安岭林木18年内将消失。
电视新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张建魁
为动物迁徙特别设计穿越铁路的过道。
电视专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感受农耕生活的田园牧歌景色。
野外摄影
《彩色的非洲》
彭仁
人们只取所需的渔猎生活
电视专题片《狂野非洲》
《珍珠鸟》
冯骥才
人与动物友好相处所创造的美好境界。
网络资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城市养花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教学参考
《草虫的村落》
郭枫
沟深林密、昆虫飞舞的郊外野趣。
野外摄影
《索溪峪的野》
曹敬庄
自然风景被人为破坏的例子
网络资料
《天净沙・秋》
白朴
秋天白草红叶的自然美景。
野外摄影
《诗经・采薇》
《诗经》
《诗经・郑风》溱水洧水村庄河岸美景。
野外摄影
《老人与海鸥》
邓启耀
不伤害小动物,并阻止伤害动物的行为。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5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最终目的是使教学实现最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学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导入,唱响教学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前奏,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讲故事导入。如教《乌塔》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作者“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交谈中知道,她竟然是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为什么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吧!简洁的故事,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尽快进入教学佳境。二是唱歌典导入。如教《燕子》一课前,唱唱《小燕子》,既唤起了学生对美丽春天的记忆,又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学适时、适当的演唱,无疑能“锦上添花。”三是设悬念导入。如教《草船借箭》,导入新课进可这样设置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当时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应付的?事情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一问题将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巧创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强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时,适时播放宇航员遨游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学习后半部分课文时,可结合展示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不球资源遭受人类破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激感,指导朗读。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样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哀婉的乐曲声中,老师动情地说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来越冬的红嘴鸥……也从此定格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鸥老人’。”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与音画构成了和谐的氛围,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精彩的课堂教学,总是合理地、艺术地选择并调配各种类型的“点”,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一是巧抓切入点。语文学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词语、句段、开篇、结尾……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可以两位青年、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词析句点。语文教学应当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使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读指导点。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可将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场景的描摹作为朗读指导点,通过朗读节奏的巧妙把握,通过将课文改成小诗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协调有序”的意味和乡村的画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样引导,既悟了词义,又读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学生兴致勃勃,读得津津有味。
四、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问”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所提问题是否科学、巧妙、有价值,难易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初读课文环节,可以对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问;进一步阅读,则可以引导提出较深层的问题;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则可引导提出延伸扩展性的问题。设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语文的课程要求、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设问的难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发学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文章借物喻人,极富哲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师可这样巧设问题: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等来对比,是要表达什么呢?父亲要重点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讨论中,明确父亲话语的重点是“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并体会到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还有,教材中课后思考题也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发挥其导教、导学的作用。例如《鸟的天堂》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依照学习的步骤,学生将问题逐个解决,最后明白了“鸟的天堂”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老人与海鸥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主动权;教学氛围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精心准备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他们毫无个性,毫无创造性。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怎样落实新课改精神,把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是目前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大家共勉: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平等、民主、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小学语文课堂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当学生在愉快宽松的课堂中学习时,他们的心情会很愉快,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彻底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改变自己的“严师”形象,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与学生平等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1.搭建平等交流的舞台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为数不少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严肃刻板,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可是传统课堂,要求我们的学生身子坐得直直的,双手放在桌上,发言先举手,否则不能说话。其实这所谓的课堂行为规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解开束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努力给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舞台。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切的语言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夏夜多美》等课时,我主动走入学生中间,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觉得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在课堂上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课堂气氛怎能不和谐、怎能不平等呢?
2.采用鼓励性评价
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堂上,教师信任的眼神、真诚的笑容、鼓励的语言,都会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温暖。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的朗读水平真高”“这么难的字你都认识,真棒”“你真聪明,这么一会你就背过了”等等,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当我问到“鲁迅先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问题时,可能学生怕回答不好,纷纷低下了头,我这样鼓励他们:“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智慧,读读课文,一定会的。”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正是这鼓励性的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应该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不是装知识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我们的学生应该是生动活泼、有个性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的目的就是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1.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火花
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金融学家罗杰斯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的过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事情自己做主。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遇到疑难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
2.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传统语文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长期处在压抑状态,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智慧,为课堂注入无限活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老人与海鸥》课时,我积极创设自主探究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上掀起智慧的波澜,鼓励孩子们去想象、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智慧的、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王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