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图书;编目工作;队伍建设
一、现代化科学管理对编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对编目工作的宏观科学管理
第一,对急需的图书要实行紧急编目,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有些图书是教学科研急需的,它们具有新意、创意,表达了科学前沿动向。此类图书应采取“紧急编目”的方式。紧急编目必须遵循范围小、数量少的原则,其范围只限于教学科研需求的图书资料以及一些热门书。紧急编目既满足了特殊读者的需求,密切了与读者的关系,支援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又弥补了常规编目作业时间较长的不足。它体现出一切从读者着想,读者第一的新观念,其意义不可低估。紧急编目的作业方法:(1)需读者向采编部门提出申请;(2)只限部分x者有申请资格等。
第二,分类编目要规范化、统一化,提高编目工作的质量。图书的分类编目人员应严格地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目。此外,还应根据本馆的藏书特色以及适应新兴学科图书的特点,制定出本馆分类编目细则,使图书分类编目工作达到科学化、准确化、规范化的要求。因此,图书分类编目人员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工作的责任心,把错分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确保高质量的文献机读目录数据。
(二)加强对编目工作的微观科学管理
第一,图书馆领导要正确决策,科学分工。现代管理的一大特点是突出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管理。馆领导应懂得、熟悉全馆业务,根据本馆的任务、规模、发展方向、人财物等对全馆工作合理部署、科学安排。在编目工作上,馆领导要了解采访对图书编目的制约,以及读者对编目工作的要求,合理配备编目人员,使编目工作与全馆业务工作基本平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编目工作。
第二,安排编目工作时要考虑藏书建设对编目工作的影响。编目工作是依据采购人员每年提供的图书资料进行的,直接受藏书建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图书馆的性质、类型不同,经费多少和年进书量大小均不同,而且受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藏书建设均不一致,因此编目工作量就得因馆而异。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难度比专科性高校图书馆的大。这就要求各馆根据所藏图书的学科内容对编目工作带来的深浅度不同,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和指标。
第三,安排编目工作时要考虑目录体系和目录质量对编目工作的影响。由于各图书馆的类型、性质、藏书规模不同,目录设置上就各有差异,要求编目工作量也就不同。一个目录体系健全的馆同一个目录体系不健全的馆相比,工
作量将成倍的增加。除目录体系外,目录质量也是安排编目工作要考虑的因素。高质量的目录要求条目著录得准确完整,条目编制得完善,目录组织得科学系统。这一切付出的劳动必然比质量低的目录付出的劳动要大得多。因此在制定编目工作计划和指标时,一定要考虑以上因素,并有良好的工作设备做保证。
二、提高编目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对策关键是强化馆员队伍建设
(一)稳定骨干队伍
以相对较少的人力去完成较多的编目工作量,人员素质是关键,编目队伍必须精干。稳定队伍的关键是稳定人心,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业务人员,重视感情投资,对编目工作的劳动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其工作成绩予以各种形式的鼓励和奖励,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稳定骨干队伍。
(二)开展业务学习
在业务学习提高上,中小型图书馆可向大型图书馆或专业编目公司派送实习编目员,去学习编目技术,增加编目实践经验。因为相比之下,大型编目单位文献数量多、类型全、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实力强。通过实习可以增长见识,
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有利于编目业务和技术上的提高,从而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此外,要引导编目员之间互相学习。如双方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则工作效率就会有一定的提高。编目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计算机硬软件的使用能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编目软件,如《中图法》第四版的机读版和其它机读版的编目软件。
(三)提倡业务竞争
效率的提高需要定额的不断突破,定额的突破需要一定的激励,而业务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高效率往往在竞争中产生。编目定额是一种动态的变量,从计算机编目初始阶段的填工作单,到专门输入员输入到如今编目和输入的一次完成;从过去较低的定额到目前相对较高的定额,编目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业务的成熟而不断提高。业务竞争可以加速这种进步和成熟,促进编目效率的提高。开展业务竞争应主要以效率为评判尺度,在分配上把利益与效率挂钩,工作实绩的论定应体现效率优先,做到评判公平,杜绝照顾,以达到鼓励突破,奖励先进的目的。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2
一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二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三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3
一、手册策划实施方法
1.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选题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提炼和研究。同时,信息是从广泛的市场调研中获取的,而市场调研工作是编辑策划任何选题都必须做的功课。调研越充分完整,信息越全面、准确,对选题定位、内容策划、图书设计就越有帮助。手册,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算是大项目,投入大、成本高;对于行业和社会而言,其影响力也大。如果手册定位不准确,出版后销售不好,对出版单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参编作者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编辑在策划手册时,一定要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做到充分、翔实、准确、客观。
2.制订详尽的策划及实施方案
策划方案是选题从无到有的桥梁,是图书产品从内容到外在品相的具体描述,是后期工作的方向和规范。手册的策划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选题背景(策划背景)。综合市场调研获得的各种信息,分析介绍为什么要策划该手册,其出版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2)读者定位及需求分析。明确此手册要为哪部分人而写,分析目标读者群的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分布状况、群体大小等,从而为之后的产品策划打基础。
(3)内容策划。读者对象明确、需求清晰,内容自然也就出来了。这部分可以介绍手册的核心内容(要帮助读者解决哪些问题)、编排形式等。根据读者对象需求的情况,还可以预计将产品做成单本,还是多个分册。例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的《现代焊接工程手册》,其读者对象是搞工程的焊接技术人员。经过仔细调研分析,这些技术人员分布在建筑、管道、油田、桥梁、船舶等各工程建设行业,而根据行业特色,焊接技术的应用会有明显的不同,这些技术人员的焊接专业基础又相对薄弱,如果把此手册做成一本书,内容有可能针对性不强,对读者的帮助和借鉴意义不大。焊接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以应用为出发点,手册出版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编辑决定将手册分为《基础卷》《结构卷》《容器卷》和《管道卷》。
(4)整体设计。对手册从篇幅、用纸、版式、开本、装帧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5)财务预算。对运作手册可能发生的费用进行估算。预计手册的总字数,根据用纸、装帧、印刷册数等基本信息估算成本、毛利、保本册数等数据,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实际运作中的成本控制做准备。
手册的实施方案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要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时间节点等内容。主要包括遴选作者、成立编写委员会;召开编写工作会议,研讨商定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严格出版计划和工作进度等。另外,手册的策划实施是个动态的过程,可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核心内容不能轻易变化。
二、策划运作手册的关键点及心得体会
策划图书的每一步都很关键,环环相扣,疏忽每一步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但是,根据手册本身的特点,以下几个环节更显重要。
1.权威合理的编写队伍
手册内容的权威性、代表性决定了对作者队伍构成人员的要求。这里的作者有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单位,二是具体的写作人员。
组织编写单位在行业内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参与编写的作者,不但要有写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且能带动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进来。对于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型手册,作者最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手册内容有更好的把握。
2.得力有效的组织措施
(1)组织方式。手册的组织方式通常是以会议为主,公共邮箱、QQ群、微信圈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为辅。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参与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讨论,效果好、效率高。后者是催化剂、加速器,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组织机构。如何把几十甚至上百的参与人员有效地组织到一起,为一个目标更好地工作,就需要成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有手册编写委员会、审稿委员会、秘书组等。
(3)会议类型。一般要召开手册启动会,审纲会、编写工作会、审稿会,定稿会等。
启动会:启动会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成立各组织机构、统一编写思想、部署工作计划等。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手册主要负责人,各部分主要参编人员,审稿人员,组织单位的有关领导等。规模相对来说可以大一些。
审纲会:根据启动会的精神,由各部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大纲,提出手册的编写提纲。参会人员主要是手册负责人及主要编写人员及策划编辑,规模不宜过大。这个阶段最好让审稿人员参与进来,以便后期审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编写工作会议:根据手册内容的需要可以召开多次。参会人员是主要编写人员。会议内容是根据审纲会提出来的编写大纲审查内容,看编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在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如果对提纲个别地方有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提出来,但是如果稿件进度过半,就要慎重了。所以,提纲审定一定要严格。编写工作会议是检查稿件写作质量和写作进度的有效措施。如果有可能,编写会可以多召开几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编写思路一旦脱离提纲,也可以及时调整。
审稿会:邀请业内专家或者同行对稿件进行审阅,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不宜大改。
定稿会:可有可无,就是善始善终,全体编写人员将“齐、清、定”的稿子交给出版社。
手册编辑在每次会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计划,会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明确;会后应及时整理会议纪要,将会上形成的决议及时以编委会正式文件的形式发放给各参会人员,并在后期定期跟踪落实情况。
3.严格的成本控制
从手册开始策划就要严格控制各项费用。一般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合理降低成本:利用组织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巧用行业会议、申请出版基金、巧用出差的机会、企业资助等。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出版传媒集团 出版与科技融合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23—24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出版传媒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柳斌杰署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着眼于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全局,回顾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作出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战略判断,结合中央“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提出了加大出版与科技融合、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要求。讲话还专门部署了出版业迎接十召开的具体工作任务。与会代表一致反映,柳署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思路开阔、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兼顾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为出版传媒集团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19家出版传媒集团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此外还有二十几家单位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大家紧密围绕柳署长的讲话精神,联系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的具体做法,归纳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创新方面的新鲜经验,梳理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大会发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现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一、树立科技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作为承载信息内容传播功能的新闻出版业,其发展始终与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相关。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新闻出版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产能的同时,也催生出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形态,出版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新闻出版业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同步前行的趋势日益凸显。新闻出版企业,特别是作为新闻出版产业主力军的各大出版传媒集团,应当着眼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全局工作,认清所处形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充分发挥科技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对传统出版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是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各个出版集团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案。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介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战略的重点是以集团公司优质资源和核心业务为基础,通过重点建设综合平台融合集团数字化集约经营业务,打造特色服务平台支撑起传统出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共同突显内容聚集、传播、交易和服务4大功能。在综合平台建设方面,将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打造成集团公司集约化数字内容投送和运营平台,成为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主体,实现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和精品电子图书的投放和数据库的线上营销,加强精品化、高端化的人文社科类电子图书运营平台的建设。通过自主平台,自主定价和运营,拓宽电子图书的销售渠道。在专业化数据库平台建设方面,集团公司将依托较为深厚的内容资源积累,通过技术转换,把这些资源变为数据库产品,提高内容的附加值,推出以个性化和定制服务为特色的产品,推动专业和学术出版向纵深发展,既满足数字媒体的海量要求,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的信息与知识服务。集团公司将以辞书语料库和百科术语库为试点,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标注,打造集团工具书应用产品线和百科知识服务产品线,后续有序开展古籍、翻译、美术、医学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产品的建设。在促进出版业务转型方面,集团将积极开拓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出版业务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以音乐数字平台和语联网平台的建设为示范,带动各出版单位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出版产品线。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将充分利用中图公司进出口业务的优势,大力建设国际平台,强化对全球数字出版资源的聚合、保存和利用,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数字资源进出口“中盘”。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义介绍了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一是进行数字出版基础建设。通过搭建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提高编辑和出版效率,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该平台既是编辑和管理工作平台,又能够整合生产过程中的内容资源,包括成品和半成品,碎片化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同时能够方便检索、使用和推送涵盖多种出版形态的数字内容资源。通过自创、购买、合作等途径,建设涵盖多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素材,分类标引明确、碎片化的、可方便检索和重复利用的基础数字资源库。旗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将12 000多种教材制作成电子书,主要教材均可通过网络购买,近2 000种教材提供网络增值服务,约200种教材提供POD服务。二是建立网络运营平台。在基础教育领域,旗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建设以人教网和人教学习网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增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人教网正在建成全学科的基础教育资源网站,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使用,注册用户已达120万个;人教学习网提供基础教育各学科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两个网络平台连接着以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纸质教科书为基础的人教电子书包,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人教社还在大力打造主要服务于教师和教学管理的人教数字校园平台,为学生提供精选优质学习参考资源的人教学生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教育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正在运营着以下三个重要平台:一是中国大学生在线,它是由全国高校共同参与的、面向大学生的网络社区,目前已有近200所高校的150万学生注册为会员;二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目前已建立了30个省级分中心和20个市级分中心,近3年培训了6万名高校教师;三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以“爱课程”(icourse)网站为核心的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中包括1 00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各社也正在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下一步,集团将在此基础上全面打造全国教育出版网络运营主平台。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介绍,结合在传统科技书刊专业出版方面的优势,集团正在积极探索新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出版产业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的骨干力量,是集团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团现在已储备电子图书近3万种,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文库”在线服务,“科学e书房”系列产品已完成设计和制作。下一步要进一步丰富数字出版的形态和品种,提高书刊数字化出版产品的比例,加快存量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筹备科技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综合性出版物投送平台和内容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编辑、印制、发行、物流、管理复合出版技术平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面对数字技术给传媒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集团以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ERP管理平台的建设,再造出版企业现代化管理流程,将数字技术融入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1)数字化编撰平台推动编辑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针对大众图书,集团进行了“基于内容对象的协同编纂和动态出版的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这个面向作者和编辑的内容生产、加工系统,能使作者和编辑按各自权限远程参与撰写和编辑加工,并共享相关资源,完成内容。针对工具书编纂,集团研制开发了“汉语辞书编纂辅助系统”和“大型英汉词典编纂平台”,对加快《辞海》、《英汉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进程,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2)在印刷、发行、零售、物流等领域,通过植入数字化技术,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印刷领域,成立了专门负责POD业务的数字印刷公司,负责追踪按需印刷技术的发展,完善、拓展POD业务,使之与传统出版生产手段完全对接。在发行领域,实施了“基于神经网络智能配送系统研究及应用”项目,以期建立一套针对出版行业大型发行中盘的智能添配系统。该系统将使用当前世界领先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作为核心建模和销售模拟模块,实现对销售品种的自动跟踪、分析,并提出配送建议,为图书发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物流领域,集团于2000年即建立起国内第一家采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达到发达国家图书配送先进水平的图书物流平台。近年又投资建设二期物流中心。该中心实现系统高度信息化、订单处理和资金结算电子化、仓储管理智能化,以100亿元码洋吞吐量的规模、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和管理,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图书物流企业。(3)通过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出版企业的流程再造。集团于2008年启动ERP系统,现已有部分模块全面上线。通过编辑、印务、发行、人力资源、财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全面优化了集团总部及各级下属企业的管理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既保证了集团对各级下属企业实时的垂直管控,也保证了在集团决策层面、下属企业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编、印、发、财、人力资源的横向协作与沟通,集团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健强调,作为国内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出版集团之一,近年来,集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和应用,坚持把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取得了初步成效。集团从2002年就开始了以数字化管理、数字出版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整合编、印、发、供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RP系统,并在2009年建成国内书业第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无缝衔接的物流配送系统。浙江印刷集团近年在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等高新技术改造与应用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09年集团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对全集团数字出版和出版信息化业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了从纸书出版、电子书加工、数字样书库管理,到互联网销售、手持终端阅读消费的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贯通。作为国内品种最多的“博库”网上书店,2011年重组全新上线,配送速度明显加快,图书销量快速增长,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了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金卿介绍,近两年集团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编务、印务、发行、财务、人力资源和决策支持六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集团实施了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石家庄和保定两大数字印刷基地;以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建成运营为契机,推进发行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一体化,努力实现发行物流和实体书店的升级转型。实践证明,对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既可以提升编、印、发、供等传统业态的产业发展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又会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影视动漫等新业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对出版传媒集团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发展新兴出版产业形态,创新产品体系
新技术是新业态最强大的催化力量,技术转化是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文化与教育、内容与科技、资本与资源结合为牵引,大力推动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多元介质的融合、衍生,业务涉及数字技术研发、手机出版、网络在线出版、影视嫁接、电子书包、3G互动阅读等多个板块,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业态转型升级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总裁王亚非介绍,公司目前正着力推进互动阅读。实施“BOOK3.0”互动阅读、幼儿教育类互动电子书《yoyobooks》等项目,整合内容资源,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开展3G互动阅读产品开发,着力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正在并购集团所属的时代漫游传媒公司,整合集团动漫人才和资源,形成数字出版整体合力。集团还将逐步整合国内外出版、动漫、游戏以及IT产业资源,建立内容复合开发、多媒介呈现、多渠道嫁接的全产业链有效运营模式,打造融合出版社、技术服务与运营商、其他内容需求商的开放运营平台,扩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指出,对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一直是传统出版的短板,而要补上这一课,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技术公司合作,在跨界合作中布局新业态。他认为改制上市对中南传媒的最大意义,不是募集了四十多亿元的发展资金,也不是跃居成为中国出版龙头股这种行业地位的提升,而是具备了跟世界任何一家公司开展合作的体制基础和平等的商业机遇,有机会与深圳华为、日本角川、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腾讯网等优秀公司合作。目前,集团与华为组建的天闻数媒公司研发的电子书包已在深圳试用,政企学习产品斩获首个千万级商务大单,Read365移动互联阅读平台面世后即获广泛好评。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红网县级手机报已在湖南71个县市开通,2012年底将覆盖全部县市。与腾讯打造的大湘网于7月16日正式上线,成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生活门户网站。通过这一系列跨界合作,不仅打开了通往国际传媒集团的通路,而且基本完成了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数字传输通路的新媒布局,走在了中国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前列。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丰厚文化资源及产业的聚合传播能力,充分挖掘集团及子公司在图书、期刊方面的特色资源,探索优质资源的多元开发和利用,打造原创国产动漫精品,拓展新媒体发展业务领域。代表产品主要包括:(1)以《漫虫记》(104集电视动画,技术为2D+3D)为基础,构建一个虚拟昆虫王国,推出精品图书、电子书、app应用等多媒介产品系列。同时,开展以昆虫为主题的旅游、竞赛、公益活动,让《漫虫记》成为人们“了解自然,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科普窗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该项目已通过广电总局备案,计划三年完成,面向国内与海外,进行电视和互联网发行。(2)推出原创动漫品牌——大型系列动画片《中华美德故事》,计划制作300集,每集以5分钟的片长讲述一则中华文明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在生动灵活、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提高观众对人性道德的认知力。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将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一整套产业链。(3)打造“科学养育移动传媒平台”,提供手机“父母必读”。《父母必读》杂志依靠三十多年来积累并形成的高质量的专业资源,除运营在母婴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父母必读育儿网外,还编辑了父母必读专题电子杂志,合作开办了育儿专家频道。为更好地满足现在年轻父母数字养育的需要,于2011年研发手机父母必读,提供育儿资讯、宝宝中心、微博、语音、电商等系列科学养育产品与服务。2012年1月手机父母必读1.0(ios版、android版)正式上线,到7月手机客户端装机量达到了69万个。7—10月完成手机父母必读2.0研发,实现客户端与微博互动。2013年将研发手机父母必读3.0,增加基于位置的语音交互系统和基于移动支付的电商系统。2014年底,手机父母必读装机量将达到500万个以上,惠及千万家庭。
四、准确把握产业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
新闻出版企业既要跟踪产业内部已有技术的升级与变革,更要关注与内容生产、存储、传播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并把握住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技术的推动、支撑作用发挥出来,切实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为应对新闻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的业务处理需求的不同,近年来,与新闻出版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各出版传媒集团认为对上述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技术的发展要有敏锐的眼光、清晰的认识,应积极寻找应用的方向和突破口。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目前,人才缺乏是制约出版企业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瓶颈。出版企业要想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突破人才瓶颈,培养一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和实用操作人才。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少雄介绍了大力延揽人才,扎实培养人才,紧紧依靠人才,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有力措施。一是调整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专业人才的比重。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符合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科技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探索成立“中文传媒学院”,使其成为出版传媒高级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全国同业有影响力的传媒产业研究机构。四是投入1 000万元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资金,重点用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建立完善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初步建立起一支符合出版与科技融合需求的在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等方面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