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资料分析 探究活动

现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十个一级主题,将“科学探究”题列为十个主题之首,是因为它贯穿于整个教材的教学之中,也是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中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编排,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与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一、顺序分析法

有些资料是按某些结构的顺序和生理功能的顺序逐一呈现的,每一则资料都蕴含有其结构和功能,顺序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知识目标的落实及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七年级《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一部分的“资料分析”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途径,提问:“外界气体能顺畅到达肺部吗?能保障空气顺畅到达肺部的结构有哪些?”学生阅读“资料1”很快找到了答案:“气管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有足够的空间让气体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2”,很多学生读完后不以为然。我就问学生:“这则资料放在这里有何意义?”学生稍做思考后,很快就有人回答:“既然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5℃,说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也只能在这个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进入人体的气体也必须满足这一温度,否则将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教师给予评价,然后接着问:“呼吸道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学生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比较了不同地区人的鼻腔的不同后,得出鼻腔可以起到预热吸入空气的作用。之后又以问题“你周围空气的质量状况如何?”引入“鼻腔如何净化吸入的空气?”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很快找到答案,并由此得出呼吸道的第二大功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清洁。后面几则资料,让学生阅读后发表看法,使其认识到空气质量可以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而且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就要保持周围环境空气的清新,提高环保意识。这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综合分析法

在“资料”呈现的形式中,有些“资料”综合性地呈现出来,那么这些“资料”将所要认知的内容全部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分析资料时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资料”中自然得出结论。

笔者在教学《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资料,然后问学生:“河流起源于什么地方?沿途经过了哪些生态系统?最终汇聚到什么地方?”学生沿着这条线自然就联想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源自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沿途经过了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还形成一些湿地生态系统,最后汇聚到海洋生态系统。从理性上,学生认识了在地域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直接从资料中的“龟、鳄等爬行动物爬到河岸上产卵,鹭吃河里的鱼、虾、河蚌等动物,却在大树上筑巢”获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也能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逐一分析法

“资料”不仅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不能亲身经历的过程以形象化,同时还可以用大量的文字加以形象化的描述,使知识融于情境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丰富其想象力,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充满好奇的色彩。

我在教学《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的“资料分析”时,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成,然后让学生想象出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学生的想象力相当丰富。我并没有给他们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阅读资料,从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字中想象出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同时观看科学家推测出的地球刚形成时的动画片。学生根据图文进行概括:地球温度很高,火山喷发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天空中经常电闪雷鸣。通过与现代大气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学生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接着分析“资料2”,并进一步讨论,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推测出有机物形成原始生命的这一漫长过程,从而在脑子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解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40-01

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高考逐渐增加了材料分析题的容量。历史材料分析题型是很多考生头疼的问题,也是文综考试的一大难度,因此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否得高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综分值。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主要题型之一,具有信息容量大、知识面广、形式多样、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非常难,因此平时在训练中只注重选择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缺少应有的训练造成的。本文中,我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介绍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再次是读问题,知晓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初步确定有哪些是要作答的问题,哪些是拿不准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材料阅读,便于制定下一步的解题计划。

二、在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新、问题新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一课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寻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②找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材料分析题的材料设问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出自于教材,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只要判断准确,解题的方向便明确了。③找材料与材料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而题目中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将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否提取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并恰当地进行提炼整合,是学生准确解答材料分析试题的关键。因而阅读时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三、领会命题意图并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分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四、培养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是否准确、恰当、完美,能否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与能否做到以下几点有关。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分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导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很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却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得分情况。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历史材料,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 BIM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 教学体系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用数字表达建设项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贯穿建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项目的可研、立项、决策、建设准备、实施和运营等全过程所有阶段,要求在不同阶段由建设项目参与者提供相关数据,建立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设工程信息库数字模型[1]。由于BIM在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现,BIM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领域已如火如荼[2]。

将BIM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属于全新领域,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BIM技术植入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中,创新了试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1.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现状与评价

1.1试验现状

吉首大学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均为实体试验,类型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砂浆试验、砌墙砖试验、钢筋试验、石油沥青试验等(见下表)。

1.2试验现状评价

如上表显示,吉首大学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实体试验具备如下特点:

沿袭了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方法,即按教学顺序与教学内容安排试验教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需要具备较多的试验设备与较大的试验场地,试验前期投资较大,设备运行费用较高。

试验消耗资源较多,若重复试验需要的资源更多,试验效率不高。

试验多为验证性类型,设计性与综合性试验类型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教育。

2.基于MIB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体系构建

2.1指导思想

依据“理论够用,应用优先”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植入式的方式构建土木工程材料BIM实验教学体系。以直观、生动、形象、可视、交互的教学形式取代传统的实训、实验,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的结构、性能、应用及仪器设备的构造、操作流程等知识难点,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实践教学目标。

2.2总体框架

采用传统试验与BIM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内容分为实体试验与BIM试验两部分。实体试验以验证性试验为主,BIM试验以设计性试验、综合性试验与创新性试验为主。实体试验与BIM试验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时,根据教学进度可平行或交叉进行(见下图)。

2.3改革措施

2.3.1建设MIB教学队伍

开展MIB试验需要一批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因此加强BIM教学师资建设是首要任务。通过自身培训与引进具有BIM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是构建BIM技术教师团队的有效方法。

2.3.2构建BIM试验平台

BIM试验平台是使BIM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因此学校应尽快下定决心构建。鉴于吉首大学BIM基础较弱,为尽快形成BIM实践教学能力,可先建设BIM模拟试验室,以满足相关急需课程如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的需求。

2.3.3创新BIM试验教学方法

BIM试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作用毋庸置疑,但要处理好实体试验与BIM试验的正确关系。对于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来说,一定的实体试验是必需的,因此BIM试验只能是植入式的,不能用BIM试验取代所有的试验。

2.3.4制订BIM激励机制

BIM技术用于教学属于新兴领域,需要制订相关激励机制来推动BIM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立BIM技术应用工作室、开设BIM技术教学应用课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问题与讨论

3.1吉首大学目前还没有BIM基础,如没有BIM技术平台、没有熟练掌握BIM技术的教师等,因此项目实施的前期任务艰巨。

3.2 BIM技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至关重要,因而开设BIM课程,将BIM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BIM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3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需要给学生强化的是BIM理念,即用工程化的数字信息描述现实世界的实体建筑,建立数字化的工程信息模型供工程全生命期使用。BIM理念与BIM软件不是一回事,不能将BIM的作用与价值等同或归功于BIM软件。

3.4虽然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但假以时日,BIM之花一定会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苑中全面绽放。

参考文献: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认识实习;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39-02

认识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的形式是带领学生到工厂去参观了解工业生产过程和状况,了解产品的制备和加工工艺及主要设备。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实习,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以此增强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通过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为学习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认识实习对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我校材料学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方向多,专业课内容广,包括钢铁冶金、铸造工艺、压力加工、焊接工艺、金属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玻璃工艺和陶瓷工艺等,因此也希望认识实习所参观的内容尽可能丰富,以便学生对不同专业学科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一、认识实习面临的困难

目前认识实习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样,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难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工厂和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并且,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因扩招而大量增加,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设立的新专业也要求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凸显了实习教学基地不够的困境。

2.实习经费紧张。学校拨给学生的实习经费较少,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实习交通费和缴给企业的实习费等支出。因此,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的指导能力与现阶段培养人才的要求有些不相适应。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近几年由于扩招补充了许多年轻教师,其中大多年轻教师从学校中走出来就直接投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从总体上说教师理论水平是较高的,但是缺少企业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欠缺。

二、认识实习教学现状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直以来,材料学专业的认识实习都是采取参观的形式进行,先由实习指导老师联系好实习单位,然后带领学生到企业,听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讲解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主要的产品及其经济效益等,最后由生产技术员带领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讲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

1.由于认识实习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知识,参观时学生很难分清参观的重点,不清楚什么是该记的,什么是该了解的,再加上所看到的多是些局部工艺或设备,学生很难对产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树立起整体的概念。实习形式仅仅是跟工程技术人员走马观花,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

2.由于实习学生较多,实习场所空间大多较为紧凑,加上多数参观都处于设备运行期间,机器噪声很大,在参观的过程中,只有在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身边的少数同学可以听清讲解,大多学生无法听清、听懂老师在现场所讲解的内容,更谈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3.实习时间比较集中,往往是几个企业的参观在一周内就完成了。因此学生在实习时除了对车间的工作环境有感性认识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能较好地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这种讲授和实习分离的教学实践方式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体现实习在工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4.实习内容简单。由于是认识实习,学生到企业去只能看,而且实习安排的一些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过程有相似之处,只是生产的产品、设备的先进程度等方面不同,学生到第一个企业可能有一点新鲜感,多去几个企业参观的话,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与认识实习开设在同一个学期。该课程着重论述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制备、成形加工、材料改性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各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与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和方法。“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企业生产密切相连,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程应用基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上采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以及工程方面的训练较少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很难将材料制备和加工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生产的具体实践过程相联系。使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仍然不能根据工件的使用要求,有效选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成形工艺,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2.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理论课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我们结合认识实习和《材料工程基础》的特点和问题,将认识实习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相结合,尝试了理论课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实践如下:①加强理论教学和认识实习的结合,采用边实习边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有效延长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在认识实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将实习贯穿在整个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课程讲述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实习单位。一方面一部分教学内容可搬到生产现场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实习。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实结,及时将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将现场的工艺方法通过课堂的讨论和理论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又可以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目的。②根据企业特点,将实习企业工程生产环节和课程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编写实习指导书,进一步精选实习教学内容,以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达到最佳的实习教学效果。实习教学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参观,再带着疑问和感想回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实习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要保证良好的实习质量和效果。第一、实习计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学计划的目标,反映教学计划的整体原则。第二、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习步骤的实施,要兼顾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教学安排应按照课程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在实习前为学生播放视频学习资料,运用电视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去现场参观,之前对所要参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例如,在到长安集团实习之前我们播放了“宝马制造过程”和“超级工厂-法拉利”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汽车的构造、引擎的生产过程、车身的制造和喷涂工艺等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感性的认识,克服了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多是些局部工艺或设备,学生很难对产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树立起整体概念的弊端,改善了实习效果。实习和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冶金、铸造、压力加工、焊接、热处理和玻璃成型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某加工工艺过程。例如“砂型铸造”、“模型锻造”、“摩擦焊”、“高速钢热处理”以及“玻璃管拉制成形”等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材料工程的认识。另外,根据专业和实习环节特点,利用本院实验室和模具中心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解决实习经费不足,校外实习基地看多动少的缺陷。④认识实习考核方式的改革。实习考核采取实习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内容和心得,使学生将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热处理和表面改性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材料工程基础》的课程教学,撰写小论文,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通过分组和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做有关材料工程方面的论文和报告。引导学生如何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和从环境角度思考选择材料、选择制备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材料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材料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不断强化实习教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虽然我们在认识实习方面,特别在企业实习和课堂教学相促进方面做了一定的改革和尝试,然而在实习教学工作中还需对教学和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如进一步完善教材和实习指导书、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实习的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根据新形势下实习教学的特点,切实抓好实习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浩,姚敏,朱协彬.工科院校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

[2]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6).

[3]洪翠,温步瀛,江新琴.浅谈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联系[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9).

[4]张春艳,杨明波,田中青.材料工程类课程建设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5]顾祥红,李宏,李晓颖,郭明.开拓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认识实习质量[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

[6]张敏树,肖敏.认识实习的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6,(6).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国家正快速走出去,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始深入的交流、融合和互通。因此,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去单一的生活英语语言学习,发展成为专业知识的英语语言的交流。因此,各行各业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作为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双语教学也变得非常重要。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新材料、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1-2]。为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学专业的高级人才,我们对该专业《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思考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影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中文和英语同时教学,并尽可能的使用英语交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该专业的专业术语,能够阅读本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文献。由于专业词汇通常比较复杂,而且乏味,加之学生对英语学习本来就比较厌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三方面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1.1 教材的选择

在双语教学的教材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也可以采用中文译本。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选择原版的英文教材,保持了教材的原汁原味,知识点全面,内容完整,而且系统性强,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学难点较大。中文译本教材以选用原版教材为母版,在原文基础上配以中文翻译,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但在初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用译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在初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刘东平等翻译的《材料分析技术》作为主要教材。该书是英文原著《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的中文译本,该译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能够很好的满足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3]。

1.2 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

对于双语教学来讲,授课教师必须是“双语型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对于双语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大部分教师都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满足这一条件都不成问题,但光这个还不行,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授课,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

1.3 学生的英语水平

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至少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我们在主讲《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的过程中,要重点帮扶英语基础差的学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的水平,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课堂上往往很难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教学进度,时间长了,容易对双语教学产生厌倦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快速、生动的传递信息,但播放速度快,学生很难把握重点。因此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在遇到重点、难点的时候,教师要停下来板书,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握这些难点。

2.2 翻转课堂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要对这个章节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分析文献中的研究方法,重点认识这种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使用的。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组挑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学生提问,老师作最后的点评。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而且使课堂变得活跃生动。

2.3 根据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的考核不应拘泥于期末考试,重点应该放在平时的课题表现和作业的考核上。在课堂上积极的倡导采用英语回答问题,对于知识点可以采用分数奖励的方法来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作业的布置,也应该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不能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而且可以非常清晰的分辨出那些学生的成绩优秀,那些学生相对落后,对于落后的要激励他们,实在不行的可以降低分数等级。

3 总结

通过《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与改革, 不仅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英语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获得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孙友谊,时华,白培康,等.中国校外教育,2011,3(2):107.

[2]邵丹.高校双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研教改,2009(7):34-35.

[3]杨瑞嵩.《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初探[J].山东化工,2015,44(17):155.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开放式 实验 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展开放式的实验模式进行尝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始做起,从其专业技能的基础做起,将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社会的能力相结合,让学生们对建筑材料的教学能够从根本上了解。本文就笔者的工作,从事土工实验室的相关管理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得出的结论展开论述。我们对建筑材料试验教学的开放式的实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对于土工的实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土工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体系探究

1.1 根据计量认证评审的准则要求概述 土工的实验室应该具有保证实验质量的组织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技术和质量的负责都是由一个人兼职的,技术的责任人对整个土工实验非常的熟悉,同时我们还可以拥有实验室所熟悉的土工实验的方法以及程序。对整个实验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所以责任心比较强的技术骨干可以担任相应的监督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工实验受到了来自行政等各个方面的干预,计量的认证在评审的准则上具有明文的规定。

1.2 根据土工计量认证评审的准则形成文件的并行 我们在进行土工实验建设的时候,应该承担起土工实验的范围,对工作的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一个具有特定适量的质量体系,其中质量体系在文件质量中有几次层次的体现,明确质量的职能分配,要进行严格的执行,质量体系的建立实现并行之后,我们应该检查其工作是否与质量体系相符合。

1.3 施工人员的素质影响施工的质量 我们在进行提供实验的时候,首先要使用具备相当熟悉经验的员工。另外,我们还应该就实验的相关问题以及实际的情况做一个培训,使得他们在技术讲座或者是岗位训练上都能取得成绩,对于那些新上岗的人员要进行优先培训,实现考核后才能够上岗。

2 土工实验的仪器设备计量控制探究

2.1 土工仪器设备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我们在对土工实验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要考虑到仪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土工实验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进行土工实验时,首先开展自己的项目实验以及对整个工作量进行一个合理的配备。我们在选择应用仪器的时候,要考虑到其主要的量程范围,通过其测定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对仪器的选择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相关质量监督标准对制造仪器的质量进行一个选择。

2.2 土工仪器的维护概述 我们在对土工仪器维护的时候,要注重其日常的维护以及保养,这是我们对土工设备保护的重要环节,因此所有的设备都应该派有专人进行管理,还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维护,并且做好维护的相关记录。对于重要的精密仪器我们应该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使他们保持在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对于那些有磨损的地方,我们应该做好检查登台入账。

2.3 提高普查的精度以及自动化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的土工实验室也已经采用了自动化数据的处理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在数据库进行处理,这样不但节约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我们应该努力的推广利用。同时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汇总,使得我们绘制出曲线,得出测试的结果,我们在对整个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其数据库进行妥善的管理,实现数据的对接,为以后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打下基础。此外我们在软件的设计上还应该注意与工程的勘察数据库相互连接,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及设置权限的管理。

2.4 土工实验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检定 我们在进行土工仪器的使用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进行定期定量的检定,只有合格的仪器才能够进行实验室使用,对于那些不合格的仪器我们要进行贴标识,分为“停用”“封存”,对于土工设备的检定,我们进行多次的运行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减少仪器在测试中出现的故障,确保测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总结语

本文就笔者的实际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对于土工的实验在勘察的质量上进行了仔细的考究,对于在建筑材料教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开放式实验模式的教学对于整个实验室的实验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整个实验室的管理队伍我们应该积极的提高其整体的素质,加强测试的建设,使得土工实验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的土工实验快速、高效的发展。本文就土工实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使得我们在实际的质量管理中取得很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傅伟永.开放式实验模式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6:30-31+45.

[2]陈媛媛,陈付学,华子义,沈忠明.深化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开放式实验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60-61.

[3]杨延梅,杨清伟,周富春.高等学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02:6-7+84.

[4]陈丽,文华,冯灵,刘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2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