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已经不止局限于学校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由于人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经历都各有不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从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探。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1.移动学习的内涵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确切的共识,领域内的学者分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一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二是,Alexzander Dye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则指出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四是,Desmond Keegan给出的定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的地方(无论在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无疑,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是移动学习。
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了定义,可以看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强调了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关系,Alexzander Dye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而Desmond Keegan则从一种学习方式的角度去定义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是对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对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
2.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它在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1)访问方便灵活,学习者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学习对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灵活、便捷的访问学习资源,完成学习。
(2)内容的碎片化[2],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进行移动学习的时间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时间内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
(3)学习的个性化,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移动学习不仅仅可以使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4)交互的及时性,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固有的特点,实现及时交流,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信息得到帮助,或者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即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反馈。
基于以上移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一旦将学习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即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时随地学习;
(2)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与合作学习。
3.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短信服务的学习模式和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3]。
(1)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以及现阶段移动网络连接费用比较昂贵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畅的在线学习,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离线学习在现阶段的移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学习者将学习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短信息的传送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给其它学习者、教师及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服务器中,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学习者发送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并发回给学习者,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具备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端,有效的与其它学习者、教师和服务器之间的进行交流并完成学习,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像使用PC机进行远程学习一样,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浏览课程网站的内容、下载多媒体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与其它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并获取信息。同时,又使得移动学习具备了传统远程学习所不具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更新,移动终端的功能及移动学习软件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加多样、逼真的交流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
1.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个性化学习是具有或体现学习者个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等方面为前提,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停的学习以提升自己,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使得学习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从移动学习的固有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化学习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在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学习者的个性特质,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会角色、智力、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
(2)“产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之产生关系的特定物体,包括学习者使用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工具或者材料。
(3)“环境”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生活习惯、工作状态、经济结构、居住空间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1.系统整体设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以及清晰的学习导航与导学,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本学习系统主要由学习者模块、教学策略模块、教学资源模块、课程模块、移动学习界面以及学习行为监控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系统中学习者学习流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是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模块详细的描述了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学习者特征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号等,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内都不会变化,方便存储和管理。动态信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关键,包括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时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还可以依据信息变化周期长短分类保存。
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填写注册信息,学习者在使用个性化学习系统之前,在注册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给系统,主要适用于静态特征信息。二是填写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学习者学习情境,以及原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后获取。三是学习行为监控,通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估来获取学习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细微变化以完成对学习者模型进行更新。
(2)教学策略模块
教学策略模块中存放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该模块中包含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所适应的知识类型和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学生等信息做出详细描述[6]。教学策略选择规则结合学习者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信息和学科内容特点在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教学资源的调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学路径。
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是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主要依据,规则的创建不仅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还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本系统还结合了数据挖掘算法动态的进行规则生成,以完善教学策略模块。以关联规则为例,通过领域内专家或有丰富经验教师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模块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还并不足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关联,关联规则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数据项之间隐藏起来的关联关系,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动态的进行补充[7]。
(3)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移动学习课程的核心模块,存储并描述了该课程与学习着相关的、丰富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各个资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简单直观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识点构成,易于学习与理解。系统中教学策略模块会依据学习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课程知识从该模块中选择适当教学资源。该模块对各个教学媒体资源都有相应的信息描述,包括资源类型、适合学习的时间长度、映射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学习者特征信息等。
(4)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针对具体的学科,包含了课程知识结构及具体的知识库。课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本模块中纪录了具体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标明了课程统一的学习流程。教学策略模块和学习者模块相结合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偏好,并在课程模块原有的知识组织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抽取,生成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路径。
(5)移动学习界面
学习者通过身份确认后,进入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入口,同时也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出口。在移动学习界面中,为学习者安排好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流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导航,根据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呈现与其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相适应的课程相关的资源连接。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学习纪录和学习成果,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行评估和改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6)学习行为监控模块
学习行为监控模块是保证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部分。该模块不仅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监控还要对学习者内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学习痕迹并进行纪录,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定位等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的监控,监控对象包括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时间段(通过纪录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进入系统的次数和总时间量、课程学习的次数和顺序、在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情况、学习者的作业和成绩情况和学习情境的变化等。通过对学习者的周期性调查,以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并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分析获取学生新的特征信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监控对象包括情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
通过对监控行为模块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的获取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上的变化,从中抽取出学习者特征信息对原有的学习者模块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不仅符合了这种需求,同时帮助每个人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价值。在新的教育理念与移动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固然,个性化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于移动学习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但这一学习形式终将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罗士健,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10(2).
[6]武栋.基于Web的ITS中学生模型与教学策略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成为常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人们更加重视对孩子的灵活性、创新性的培养。尤其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新时展的前提下,探究出新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将探讨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所作出的一些分析及研究。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教育现状下,小学语文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担,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学生不感兴趣等较大的负担,在这样的现状下,游戏化教学受到关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1.教学中教师对待游戏化教学概念不了解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语文游戏化教学的不了解,导致其应用不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网上略有了解,或者在极少数的公开课上见过,没有较成功的案例做引导,导致教师上课枯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限制学生思维,而教师也在忧虑中。
2.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且难以调控纪律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游戏,因为要进行游戏化教学,就必须有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设计方面,许多教师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去而且不能设计出游戏,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使用游戏;另一方面,运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纪律,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过多的游戏会使学生听课不专心,注意力集中不到课堂上而使教学目标达不到。同时,有的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有限,以及各种教学工具有限,这给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现行教学制度下,教学的评价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也没有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评价,这使得教师没有心思去研究如何使得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而教研机构也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失去信心及动力,而导致游戏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走向低谷。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方法的完善
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通过游戏,学生对待事物以及知识会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会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可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下文会给出一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完善方法及策略。
1.把游戏化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学目标也会得到尽早实现,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权,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的提升,教师应积极面对游戏化的教学,而不应逃避,应尽量把游戏带入课堂。再者,小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创新能力强,想法多,而教师应利用这个优点,去设计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2.在游戏化教学中,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单纯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语言方面还不太成熟,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运用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天堂,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游戏化教学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小孩子的天性,将枯燥的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中,借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3.在游戏化教学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游戏活动结构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寓教于乐,而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开放自由的游戏,使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调动参与性,从而深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模式,使得课堂生动化、有趣化,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目标及质量。
游戏化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固定模式,将它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让小学生不再怕语文的生涩难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加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与同学培养感情,在游戏中慢慢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作为教师,更应懂得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结合学生的天性及个性,实施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游戏化教学[J].大观周刊,2012(34):322.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化学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和成绩不高的前提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在对其原因的分析基础上,从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习题的处理;第二课堂开展五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一、分析学生兴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义务教务的基础上,初中化学只有50分,课本知识简单,内容涉及面广,但又缺乏体系。使得许多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适应。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分析:
1.长期以来,受教师观念的影响和中考的冲击,在毕业班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应试味道太浓,探究实验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实验教学开展面临许多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无趣激发,无思维碰撞" 的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初中化学知识简单,内容广博,但缺乏形成体系,分值也少,学生重视度不够,使得许多学生,基础不好。
3、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面对新课改知识面广,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4、高中作业量加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不适应。
二、结合本学科实际实施可行的调动兴趣的方案
1、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造条件把教材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先可提出“结晶水合物受热稳定吗?加热胆矾可观察到哪些现象?”的思考题,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结晶水合物受热不稳定,蓝色胆矾晶体受热生成白色硫酸铜粉末;残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黄色杂质;试管口流出的液体显浅兰色等。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收到比验证性实验好得多的效果。
(3)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暴露问题,纠正和解决问题,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4)可以补充和创造实验,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实验教学,严密的逻辑系列,不断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的情绪就会步步高涨,兴趣就会充分激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生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按自己设想,进行教材结构的重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拟成一个个的问题链,使学生的认识与问题发生作用,并有针对的精选习题等,并将它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会留给学生第一手资料,同时节约了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学案的设计方面,我们组的王芳、王佳老师做到也非常好,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3、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观性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学中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较多,像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利用图形、动画、音效等各种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物质微观的结构、状态和变化过程。“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4、习题的处理
(1)超前备题
学校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定的变化性,比如:召开教大工会、党员会、教研组会、以及年级组会等。这时学生需要自习,在其他学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会抓住时机下发提前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说为该学科争的了练习时间。
(2)分散处理法;
我们化学教辅是世纪金榜,我会在讲每一单元前把该部分习题做完,并进行归类分散到每节课里,以备在讲该部分内容时穿去。这样我觉得教学很轻松,无形在习题训练为课余节约了时间,进而增大了练习量,是训练非常到位。
(3)上课严要求,下课勤检查
用我们校长常讲的一句话“守好自己的阵地”。为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上课决不容许学生干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一定严格处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能也不敢做别的。课后作业要勤检查,把作业落在实处。
(4)习题后记录
在每讲完一部分习题后,我会把学生做错多的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习题抄于教案纸上,过一段时间印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对疑难点搞懂。
这样也是对教学的第一反馈资料,使我能对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学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学,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机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滤水仪器;制作酒精检测仪器等。这样可弥补教学教具上的不足,让学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师用小组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回感到兴奋和自豪。
(2)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3)将家庭实验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机化学;必要性;结构;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而这种整合对学科教学来说也是必要的。随着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的不断提升和深化,信息技术进入学科课堂教学已是必然。
对化学学科教学来说,合理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科知识呈现得更加直观、形象,甚至能将一部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内容以精彩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来说,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地展示有机物结构
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也很抽象,如果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那么仅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想象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小分子可以借助模型来展示其结构。但是那些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就不适合于使用模型了,当有机物中原子个数较多、连接方式较复杂时,模型难以真实再现其空间结构。并且有的模型制作较困难,如多元醇、醛类、羧酸、氨基酸、卤代烃等原子种类和个数较多的分子模型,在保存、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若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化学模型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软件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Flash,在绘制化学分子结构模型时可以将二维平面结构转化为三维立体结构。例如,卤代烃分子、葡萄糖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可制作出任意旋转的三维分子结构,从不同角度清楚观察有机物三维立体结构的外观,并将结构中的不同原子赋予其不同的颜色,这样不仅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枯燥的分子立即变得活灵活现,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形象地演示有机反应原理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难书写、有机反应历程过于复杂抽象。大多数有机化学反应历程都涉及原子的断键及重新成键的过程,如碳碳双键的断键加成反应,苯的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和油脂的水解反应,葡萄糖的各种反应,其中都有比较复杂的断键成键过程,比较抽象,要将其变化过程表述清楚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讲解和板书。
若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过程制作成动画,向学生展示其微观演变过程,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进行直观性模拟展现,学生会真实地“看到”原子的变化过程,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反应机理。此外,加成、加聚、消去、酯化、水解、催化氧化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做成动画演示其反应机理,让学生直观看到反应时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掌握典型有机反应的原理,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设计。
例如,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这个过程应用了乙烯的加成反应原理,但是要想把生成聚乙烯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在有限的黑板板面上是不容易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一个关于加聚反应的动画视频。若干个乙烯分子一字排开,动画演示每一个乙烯分子的断键过程,慢慢地过渡到断开的化学键重新结合成新的化学键,这样,多个乙烯分子最后相互之间“手拉手”,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直链——聚乙烯。由聚乙烯的结构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点,得出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从而顺利书写其化学方程式。这段动画的播放,比起教师的板书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生动地模拟有机物性质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促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实验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譬如,有些演示实验,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演示,这就导致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这样的演示实验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现在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现象不明显、不安全、药品用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费时等。教材上有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差,实验中产生一些有毒气体,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班级不具备通风的条件。例如,制取乙炔的实验中因副反应产生的H2S、PH3等气体,制乙烯时副反应产生的SO2气体,溴苯的制取试验中会发出的液溴和苯的蒸气,这些有毒物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课堂教学。
而利用多媒体可展示课堂演示实验无法演示的有毒的、微观的、极慢的或极快的化学过程。例如,有机化学中甲烷与氧气的爆炸性实验,演示起来具有一定危险性。若这些爆炸性实验做成动画,配上爆炸响声进行模拟播放,既可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危险,确保了师生的安全,又因为有视频和音频的呈现,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教学效果极好,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然,多媒体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一种补充。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因为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失败的实验,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相关的知识。
如何在有机化学课堂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总之,信息技术与有机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文涛.试论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改观
0引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软件开发的日益精密,电脑的使用在学校已经普及,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使化学的内容变的更加色彩、丰富、生动、有趣,而且减少了教师授课的时间,书也变的越来越薄,知识变的越来越形象,越容易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都亏了计算机对化学教学的辅助。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中也增加了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动手能力与机会。学生应信息技术的引进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软件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教学开始走向专业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1传统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师很幸苦,学生很痛苦。并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知识不能完全掌握与应用,花费学习的时间还很长,学生的学习只有苦字。课堂上的气氛也很沉闷,枯燥无味。过去的化学授课中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过去的化学课中教师的备课总是重复书写。上课时把教案中的内容完整的书写到黑板上,授课时写板书,费时繁琐,一些东西还不能用文字表述出来,比如实验过程现象和物体的结构,学生也只顾着抄笔记,不能和老师同步学习。这样的化学课会让学生觉得无趣、生硬、死板。教师指导答疑也通常只能是在课堂上进行或课下,课堂上会占用别的同学的时间,课下时间短暂。不能把不会的问题弄清楚。
2化学课堂应信息技术的改观
信息技术进入了我们的化学课堂,使化学课适合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化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变的更加轻松,同时,通过信息手段模拟化学实验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化学教学中实践是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为增强学生的能力,学习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很好的把知识运用到所需要的地方。信息技术已经全面的渗透到了高校的教学中,实现了化学课堂上的这一目标。
教师备课多数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及利用PPT来制作教案,PPT也可从网上查阅资料,如合成氨工业,肥皂的制取,接触法制硫酸等,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没有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能死记硬背,效果很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是理想的,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穿插在课件当中,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它是多么有价值,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信息技术穿插到课件中使教案更加全面、丰富。给学生展现最新、最全面的知识。授课时不再是把生硬的东西搬到课堂中,而是打开PPT直接展现之前做好的教案,不再浪费写板书的时间。除此之外现在有了网络,出现了远程教育,现在的授课还可以在网上授课,这样更加方便,不是一定要到教室上课才能学到东西。老师可以在网上开自己的化学讲堂和网站。互联网的开通使指导答疑变得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有了信息化的技术,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播方式,而已双向互动沟通,学生有疑问和不解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提问,避免了一些同学不好意思什么的。学生听课不再需要忙着记笔记而漏听课堂上的重点,只需要在下课短短的几分钟把老师的课件下载下来,回家复习就好。由于信息技术而学会自学,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现在的网络增强了学生们的自学兴趣,它是一种求知的很好途径,进入网络课堂,下载所需的PPT,或在校园BBS上观看他人的言论,同时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问,在网络中寻找和自己有共同兴趣与目标的人,一起学习、讨论。这样给自己学习以促进的作用,更加容易坚持下来。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速度快,老师接受到也可马上批改回复学生,提高了教学的速率。考试的试卷也可以用电脑批改,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试卷批改的公平性。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纠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
3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表现
化学是一门通过宏观现象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学科,对于微观世界中蕴含的奥秘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给学生展现出来。同时它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学科,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辅助化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就围绕了上述的化学学科的特点,使得化学实验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动画呈现在课堂上。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上运用计算机媒体帮助学生探析微观粒子的结构和宏观物质微粒构成,而微粒的构成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例如: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信息技术将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变为宏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动画,用动画给同学们以生动的启示。
在许多的化学实验中,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一些化学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能把整个过程放映给大家,而信息技术的好处就是在放映时可慢放也可快速演示,根据课堂需要而定。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也是存在一些危险性的,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动画,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全都形象的演示出来便能达到降低意外的发生。此外,在信息时代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制作课本实验的原型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通过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
语言学习计划范文6
一、总体目标要求
围绕“党员教师受教育,学校发展上水平,学生家长得实惠”的目标,紧扣“抢抓教育职业化建设新机遇,谋求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学习实践活动主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学习培训,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精心组织,解放思想,使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得到新提升,观念转变实现新突破,思想解放达到新境界,为分析检查、整改落实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任务
这一阶段,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区委的部署要求,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贯穿始终,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精心组织学习培训
主要结合实际,以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开展好学习培训工作。
1.制订学习培训计划。要根据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所列的学习内容、所提的学习要求,结合党员干部实际,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明确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党委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和党员干部的集中培训,要明确时间,明确主题,明确参加人员范围。党委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
2.抓好学习辅导工作。3月中旬开始,各党委委员要结合分工,带头到联系指导单位进行辅导;党委主要领导要在单位作一次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局党委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区委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作2场大型宣讲报告,加深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认识。各支部班子成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党员干部特点,开展学习辅导工作。
3.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各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通过会议发言、撰写刊登文章等方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要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员人人上讲台”微型党课活动;也可以依托区教科网上的教师博客,组织党员干部跨时空、全天候进行学习交流。局党委将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开展“发展热点面对面”活动。认真参加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发展热点面对面”活动,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开展交流,回答党员群众提问,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
(二)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重点围绕“科学发展,问计于民”,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查找阻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5.认真确定重点调研内容。各支部领导班子要结合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围绕服务全局、服务全区中心工作,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心确定调研课题或方向,切实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分解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6.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党员领导要按照工作分工,带头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了解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差距,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开通电子邮箱、网上征集、网上交流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全面查找影响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学习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各支部领导班子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剖析,认真梳理出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
(三)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
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努力在事关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8.精心开展专题研讨。各支部要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贴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发展现状,紧贴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认识现状,以“科学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9.开展“教育科学发展大家谈”活动。采取专栏、征文、博客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畅谈“*教育科学发展之我见”,并开展“教育科学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广泛征集广大党员教职工在“实现教育强区”方面的好思路、好建议。各支部要组织发动党员干部踊跃参与,积极为我区教育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0.开展“*共识”大讨论活动。通过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的文化有基本的认同、对*的教育发展目标有基本的认知、对自身的历史使命有基本的认识,进一步提炼升华“*共识”。加强宣传,使“*共识”成为广大党员群众建设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具体要求
1.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各支部要加强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领导,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抓好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要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做到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讨论、带头发言。
2.周密部署,确保实效。各支部要结合实际,精心制订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计划,周密组织实施,认真抓好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持实践特色,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总载体,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会战攻坚”、“创新服务”两大专项行动。要坚持把边学边查边改、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学习调研阶段全过程。对群众迫切希望解决、通过努力近期又能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全力以赴加以解决,努力使群众及早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网络、简报、板报、宣传橱窗、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报道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情况,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各支部要及时将开展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进展、做法、成效和问题报送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