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1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随之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本学科重视的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地理不再是家长和学生眼里的“小科”、“副科”。如何在初二下学期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会考的复习效率,成为我近几年辅导学生会考的努力目标。我把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根据多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走势,时事热点成为地理会考不可或缺的话题。在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当年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并和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测试中把时事热点融入到试题中,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今年位于我国西南面的邻国――尼泊尔发生了大地震,我及时收集了该国地震的详细资料,并在综合测试中结合尼泊尔的地理位置、邻国印度及我国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试题,对学生加强地理热点的学习。地理会考中还真的出现了这方面的试题,因为做到了未雨绸缪,学生在这个题上面普遍失分较少。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郦道元;持之以恒;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47—01

高中地理的知识面非常广,虽然有时候难以理解,但只要仔细的思考再结合实际就会很容易弄明白。地理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个学科,学好高中地理对于以后的旅游出行都十分方便。高中地理还涉及到很多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以后想要出国或是到其他地方旅游都十分有帮助。

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写好《水经注》与他能够亲自实地的进行考察分不开关系。《水经注》这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地理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在野外考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水经注》这本书表明郦道元为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亲自做实地考察,根据《水经注》的资料,可以发现郦道元的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通过他的亲身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从《水经注》中可以看出来,学习地理是需要实际考察的,实际的考察可以让同学更加理解地理中所描绘的变化。

但是因为教学时候资源有限,很多同学都不能够进行实地勘察,所以很多时候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的,这就是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困难。但是就算没有实地考察,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所以学习高中地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死板,只能够通过书本了解高中地理中的知识。想要学好高中地理,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样还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很多高中的地理老师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

一、结合地图,走遍天下

中国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而且分为多种气候区,每一带都有每一带的气候类型,所以想要仅凭记忆将这些东西记住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能够结合地图的话,高中地理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首先就要想到我们中国的领土十分辽阔广大,辽阔广大到底是多大呢?这就是一个知识点,高中地理中的知识点非常的多,所以就要能记住一个是一个的学习,而且只要结合现实的话,知识点其实也就没有那么难以记忆了,看到地图就在心里默念中国领土辽阔广大,占地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这就是同学在看到地图之后要有的第一印象。高中地理的学习就是繁琐,这就是文科的特点。

一般的地图上面标注的都是城市的位置和特别行政区,这些知识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查看地图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努力记好地图上的每一块所占的位置和名称。地图上标识了中国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图上面相邻的板块的颜色都不一样,而板块的颜色就是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现在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虽然地图记忆地理很方便,但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同样地图太过于死板,要多记忆几次才能记住地图上的划分。

二、综合记忆,结合现实

高中地理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地图来记忆,同样中国的山区,盆地,还有平原的分布同样是可以通过地图,但是地图不是万能的,高中地理中的很多的知识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比如说是气候的分布,无论是中国地图还是世界地图上都没有气候的分布,所以关于气候的记忆就是要靠书本了,而全球气候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如此多的气候只死记硬背的话,过不了之后还是会忘记,所以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需要同学们结合现实,并且有技巧性的记忆。

全世界有六种大型气候类型,总体来说是共有13种,而我们国家就占有了五种,这个时候结合到自己的国家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记住气候类型,而气候类型都是有规律的。例如热带气候分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这四种气候都是属于热带气候,而记忆的时候就只要记住,热带气候中有四种分别是草原,雨林,沙漠,季风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实际上要记忆的只有八个字,但是这八个字一扩展就成了高中地理的一个知识点,所以在记忆气候的类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虽然对于记忆很简单,但是也不是万能的,要想记住气候类型这类实际一点的地理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实际的,结合实际就是考虑到中国的因素,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够联想到自己的国家,或是自己的身边的事物,学有所用,这样的记忆才能够长久,比如说学到气候类型的时候,就要了解中国自身的气候类型。我们中国有五种气候类型,那么这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是都需要考虑到的。学习的时候就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话,那么就自己查找资料,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地理成绩。

在学习的时候联想地图,我国的国土广阔,既有东北方向常年冰川积聚的地方,又有南方常年都是夏天的海南,所以我国就占有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结合实际之后记忆起来就没有原来那么的枯燥乏味了。

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复习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地球运动知识方面的运用

地球运动这一方面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学习起来相对较难,高中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协助其逻辑与想象能力的平衡发展,使其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将重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学生虽在初中时学过这些知识,但还会遗漏一些知识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使其掌握必学知识点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线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此时,可使用树状图。第一层可为地球运动,这也是树状图的顶端,第二层可设置地球概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内容,第三层和剩下的层级可让学生进行补充,通过添枝加叶,使树状图更加茂盛。再次,教师可再让学生添枝加叶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其运用各种符号、线条、颜色等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pk提高其复习效率。采用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是他们思维开发收获在其中,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复习质量,增强了其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气候知识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联想能力,而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比如,在学习气候这一部分内容时,要从思维导图的制作要求出发,确定出中心主题为气候,然后以气候为落脚点,展开想象,联想出与气候有关的关键词,如类型、变化等,之后,在引导学生对该关键词进行扩展,这样就形成了以气候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复习“热岛效应”这一部分内容时,应以“局地小气候”为中心发散思维,全部学习内容均围绕这个为中心进行知识的扩散。这样一种构建知识系统的方式,就是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发散性理解和记忆,改变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城市知识方面的运用

城市这一章节包括三方面知识,分别是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问题。这一章节由于和客观世界联系比较紧密,内容相对浅显,学习难度不大,因此,与自然地理的思维导图相比,这一部分的学习在利用思维导图时要使用大量的绘图,每幅图中都涵盖很多词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首先为学生展示未做好的思维导图,并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根据课本内容,将思维导入绘制完整。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保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思维导图在复习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为每个学生设定自己的任务和制作完整的流程,提升思维导图复习的效率。以“西北荒漠化的治理”为例,教师以“荒漠化”为主题,知识点内容包括定义、成因和措施三个次主题。首先,进行分组。我将每个学生分配任务。一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定义,二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自然特征,三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成因,四号学生负责西北荒漠化的防治,五号学生负责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完成,制作出思维导图的雏形。此外,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制作思维导图中遇到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其次,探究思维导图。我会组织学生探究思维导图的内容,并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会加入学生的讨论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充分地交流,编制作出思维导图。再次,相互交流。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对于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完善思维导图。

五、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知识脉络较为复杂,因而地理地位导图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模板,从而使学生在制作地理导图时,更加高效。例如,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节内容,我制作了如下的模板,即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第一板块为能源的概况。第二板块为能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第三板块为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第四板块为能源的基地的建设。第五块,能源的综合利用。第六块,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第七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补充。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模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从而回忆掌握的内容,并适时地对于模板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会使自己加深对于各个知识点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图,增强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时效性。

六、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展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复习《区域经济发展》这节内容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将大部分内容都总结到思维导图中,从而导致其分不清知识点的主次。因而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1.尽量用词和词组表达,比如学生可以将“区域农业发展状况”改写成“农业概况”。2.表达要清晰见解。学生可以用符号、图形等进行表达。3.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各个节点应表达的清晰,有层次感。比如,学生可以用圈的大小、字体的颜色和箭头,表示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4.思维导图展示的地理知识点应完整,重点突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一些内容重复,或是内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删除,并添加新的知识点,使整个思维导图更具有层次感。5.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口述内容,从而检查思维导图是否存在漏洞。而通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内容的关系和侧重点。

七、思维导图在复习区位知识总结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正确的绘制思维导图,还要让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地位导图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讲授“区位条件”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总结的工业区位和农村区位的条件相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比如相似点,两者都需要平坦的土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不同点则为,城市应适宜人居住,而农业对地形要求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有的植物适合在平原,而有的则适合在山上或是丘陵,而且其要求雨热同期,为植物的快速增长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还需要较低的低价。而学生通过对比思维导图,可以对于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对于降低错误率,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有巨大的帮助。

八、思维导图在复习水循环中的应用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利用课堂小结,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结束以后,可以结合教材,给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一些优秀品质和勤奋、严谨的研究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如授完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课后,我讲述牛顿在研究光学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克服这些困难的艰苦钻研。学生还可以自己补充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从而了解到“刻苦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是科学家们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和一丝不苟的刻苦钻研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榜样,信心倍增。由此可见,巧妙地进行课堂小结,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鼓励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利用课堂小结,理清学生的知识点,巩固其知识体系

学生刚刚上完一节课,在课堂上初步建立的知识点由于很多是自己小组间讨论形成的。往往是不牢固的,不稳定的,甚至有些知识点还不够完整。特别是刚学的知识容易和以前的知识混淆,产生糊里糊涂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一章中:“蒸发”和“沸腾”虽然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由于学生平常没有注意观察,很容易发生混淆。为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蒸发”的特点,同时把新学内容与生活中对“沸腾”的理解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探究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容易掌握、记忆。在归纳小结新旧知识时注意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要有目的性,让学生善于总结抓住知识要点,理清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区别。使学生掌握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使学生学习起来游刃有余。

三、利用课堂小结,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物理知识点它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很多情况下上一章节的结尾和下一章节的开头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的联系,设下悬念,承上启下,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如讲完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光的反射》后,在归纳小结的时候我问学生:“如果把平面镜换成其他器材比如玻璃砖,还是和刚才一样用光线斜射玻璃砖,会什么现象?和刚才相同吗?”等学生看清楚以后,我接下来又提问:“一部分光在玻璃上发生反射,而另一部分光却进入玻璃砖中且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为什么?它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要研究的问题——光的折射。”这样,既拓展了新课内容,又埋下了伏笔;而且预习了新知识,把课堂小结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那么,怎样才能把一节课的小结做好呢?我觉得一节好的物理课堂小结应该具有目的的明确性、鲜明的针对性、整体的概括性、丰富的趣味性等几个特征。

物理课堂小结除了要具有以上所讲特征之外,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现形式和设计理念,本人在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总结概括

学生在学后必须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完整的印象,在一节课要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用几句简单明了准确的话或者图表等方法,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大体的概括,总结出知识的体系和主线,深入主题,强调重点,讲清关键的知识点。这种小结的方法一般在新课知识点较多,讲授时间较长或者章节的最后总结时使用。

2.分析比较

为了使学生对课上学习的知识在本质特征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讲解结束时,教师可以用提问、对比、总结等方法,将所学知识的各个知识点以及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3.练习巩固

这种小结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较难理解、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讲授。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后,学生对于公式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此时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来强化学生的能力,达到巩固的目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设置悬念

物理知识点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很多情况下上一章节的结尾和下一章节的开头有着一定的联系。

5.预习引导

物理各章节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老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对后面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教师在用这种小结方法时,要考虑全面,着眼整个知识体系,根据下一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做无用功。

6.首尾照应

很多老师在开始上课时都会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来设置一个悬念以引入新课,这种方法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老师提出的是他们经常见到却不能解释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学得非常有动力。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5

落实“五主”,构建“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效率课堂” 课堂;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学力、

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下功夫;二、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三、在运用中巩固基础知识;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五、拿出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物理知识;六、要落实好对章节知识的梳理总结;七、强化对知识点的书面检测;八、通过“基础知识运用专题”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再次升华。

【关键词】物理教学基础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实施好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知识与技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物理基础知识能否掌握好是衡量物理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评价一个教师上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过好物理基础知识关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物理教学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才能较好的过好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关。

一、落实“五主”,构建“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效率课堂” 课堂;在培养与提高

学生学力、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下功夫。

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

“五主”即: “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

在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中,应明确新课程中的教学追求: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价值是新课程中教学的追求。教育包括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三维目标的达成。深入了解学生并满足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

探究的需要。(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4)承担责任的需要。

二、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物理知识,首先要让学生能读懂、理解。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好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要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比如本人在执教“密度”概念时,就进行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写出密度公式:ρ=m/v。这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密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进行以下计算:(1)体积为3×10-3m3 的水,质量为3kg,求出水的密度。学生利用公式ρ=m/v将会很快求出水的密度为1×103 kg/m3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好密度知识,可以让学生再计算:(2)体积为5×10-3m3 的水,质量为5kg,求出水的密度。利用同样的方法同学们会求出水的密度还是1×103 kg/m3。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刚才3kg的水和5kg的水的密度相同,可见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为了进一步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再让学生计算:(3)2 m3的铁块的质量是1.56×103 kg,求这个铁块的密度是多少?学生会求出铁块的密度是7.9×103 kg/m3。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密度表》,发现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探讨学习,学生对“密度”知识将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理解。

三、在运用中巩固基础知识

知识唯有在利用中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否则知识就是死的,没有任何价值。比如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后,还要给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去练习巩固,以达到更加深入掌握知识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三道基础题:(1)20kg的水的密度是kg/m3,10kg水的密度是kg/m3 (2)有块铝的的密度是2.7×103 kg/m3,那切掉一半后,铝的密度会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3 c m3冰的质量是2.7g,求这块冰的密度。通过以上三道题的运算练习,学生对密度的认识将会进一步加深。总之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学会简单的运用,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

一般情况下,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最后,要留有3—5分钟时间给学生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在下节课上课之后,也要及时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检查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这样才能督促好学生在课外加强的复习巩固。

五、拿出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物理知识

虽然物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但抓好物理知识的背诵关,这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课后的“前五分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物理的状态,二是让学生能及时复习巩固好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我曾经利用两个同等层次的班级来做了一下实验:一个班上课后不读物理知识点,直接进入物理上课状态;另一个班上课后的“前五分钟”则让学生认真背诵上节课的物理知识点。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利用上课后“前五分钟”时间背诵物理知识点的同学的成绩明显要好于另一个班级。可见,利用好上课后的“前五分钟”来背诵物理知识显得是多么的重要。

六、要落实好对章节知识的梳理总结

物理的一章内容一般有三至五节的内容,每节内容都出现也不同的知识点。当学生学完一章知识后,知识都还是以层层叠加的状态存在,并没有形成知识系统,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引导好学生对整章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总结梳理,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更好地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校对巩固整章知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强化对知识点的书面检测

学完一章知识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究竟如何,这个还需要通过书面检测才能知晓。我觉得可以印制好关于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检测专题。这个检测专题可以采用简答、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老师可以很好的发现学生的知识理解记忆情况,从而可以对一些仍未达标的学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巩固。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6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知识点复杂零散。采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将各方面的知识协调统一,以图形、表格或者是框架的方式展?F出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质量。所以,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可想而知。但是,这并不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运用图示教学法,也不表明图示教学法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了解教学的大纲,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保证图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图示教学法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科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