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1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构建;应用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构建起概念,在应用中不断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直观引入,让学生认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来认识学生,看待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的认识受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时,受认识规律的影响,学生认知以直观为主。因此,在教学具有抽象性的概念过程中,教师就需借助情境,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认识概念,奠定学习概念的基础。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中,教师将一个塑胶挂扣直接按在黑板上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的探究兴趣浓了,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通过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构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机械的背诵和教师反复的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基础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构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鉴别而引出对铜块、铁块和铝块的鉴别,让学生明白用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鉴别物质,那就能更简便。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分析物质(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而得到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再总结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不显得空泛了。
三、区别练习,让学生应用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概念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先用直接应用概念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接着针对概念中涉及的公式变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再将当次课堂学习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来。这样,循序简单地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过渡,最终掌握并应用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雪兰.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国校园导刊,2011(6).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3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教学模式 研究
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人们认识物理规律的起点,是探索物理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去尾,取其表而略其质;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把概念孤立起来。这种教法的结果,使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演示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根据:实验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像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一个新颖的、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将更宜于记忆和提取。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导体的电阻”时 ,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让学生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U/I是一个恒量;换另一个导体做同样的实验,学生又会发现U/I仍是一个恒量;但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个恒量。由实验知:对任一导体,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比值为一恒量,用R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了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发现,导体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同,也就是说电流通过两导体的难易程度不同,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U/I的值越大,电流越难通过。于是得到结论: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
二.“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依据:在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排除实际实验中影响物理过程的诸多次要因素后实现“理想实验”,通过理想实验分析物理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更本质的东西,以此获得新的物理概念。理想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理想实验分析实验归纳特征 定义概念概念应用。如:讲“电场强度”时,从“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引入“电场”概念。那么,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的力的性质如何?如何确定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为例,设想用“检验电荷”进行试探,进行理想实验。发现不管条件怎么变,在电场中同一点,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电量q之比总是相同,并且与检验电荷的性质无关,而只与电场的性质有关。物理学中就可以用F/q来反映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命名为“电场强度”。
三.“设计问题――推理”模式
方法论依据: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的实质内容及其组织形式,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温习旧知识推理归纳 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感应电动势”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复习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的概念,知道闭合回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有电动势。闭合电路中提供电动势的装置是电源。法拉第通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也会产生电流。我们把此时的电流叫感应电流。虽然回路中没有电源,但根据有电流的条件可知肯定有电动势,把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就定义叫感应电动势。并进一步的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公式。
四.“物理学史――归纳”模式
方法论依据: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物理概念,只有了解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4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物理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应用.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立足生活实际,积累感性材料
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或探究过程的认识经验会影响他们对物理的思考和概念的形成.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对生活经验的科学性认识和提炼.一方面,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很少,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方面也缺少正确而及时的科学性引导.因此在上物理课时他们表现出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性理解和课堂生成都比较浅.另一方面,初中生本身知识结构不丰富,辩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只看事情的表面,产生一些错误或片面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他们容易忽略分析的过程和问题的实质而直奔结果.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科普杂志,与学生多聊聊生活趣事、新闻时事,尽量为概念形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进一步思维加工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探究的角度试着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拉近物理概念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觉物理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在讲授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点后,学生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体会仍然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找到在生活中能带入教室的杠杆.第二天,学生们带来了剪刀,老虎钳,筷子,啤酒瓶起子,胡桃夹等等,琳琅满目.让不同的学生拿着自己带的杠杆在讲台前讲述该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让同学讨论它们的五要素.学生结合演示的活动过程,感性体会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支点),使杠杆转动(或阻碍转动)的力等.然后老师将典型例子的简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分析画出杠杆的五要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的概念要点.
2集思广益,构建概念
2.1顾名思义,勿断章取义
“顾名思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词义的一般方法,而物理概念也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如果学生看到一个概念名词(哪怕是没有接触的),敢于从字面意思抓住关键词,猜测其涵义,那么出现新概念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怯气和被动.“顾名思义”教物理概念是基于我们汉语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物理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往往准确、精炼,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概念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词字,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上逐步深入概念的深层涵义.
案例压力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垂直”和“表面”.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看着“压力”这个概念名词,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压力是压在物体上的力.
生:压力就是重力.
生:压力是两个物体放着时,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力.
……这些对于“压力”前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
第二步:给学生一个海绵,请学生演示手对海绵的压力,用简单实验器具演示压力发生时的现象.当第一个学生向大家演示手对海绵向下的压力后,马上就有学生补充也可以对其施加向上的压力,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纷纷补充对海绵也可以有向左向右……各个方向的压力.随即用海绵向全班学生演示向各个方向的压力,让学生总结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海绵来演示“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通过观察海绵发生形变的部位和形变的方向,学生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部位和压力的垂直指向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让学生再谈谈对“压力”这个名词的理解.当确定了事物的本质后,概念的定义就水落石出了,学生用简单、恰当、准确地语言概括出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当然在“顾名思义”教学中要避免片面理解字面意思,于是在下定义后,让学生通过画向着桌面朝下,向着天花板朝上、向着墙壁朝里,垂直于斜面朝下等不同方向的压力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下底面积不相同的杯子正放、倒放时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侧面到综合多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定义的内容更加饱满.
2.2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错误.当错误或失误出现时,教师适时“将错就错”,把这种“错误”当成教学资源来利用,变废为宝.有时甚至可以故意犯“错误”,或把“错误”的结果放大,当错误的结果强烈冲击学生的感观,学生会自觉的辨清一些模糊、相近的概念.
比如在一次讲解电路连接时,我设计开放性实验:提供电路元件,让学生分组实验,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学生兴致勃勃的连着电路,我在各组指导检查时,发现一个组把电路连成了电源短路,我本想制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好教材”吗?于是装着没看见,直接走过.当其他组都使两个灯泡发光时,这组同学却忙得焦头烂额,怎么都检查不出哪里出现问题了.我把他们的电路实物连接插在电路板上,向学生演示,让同学帮他们看哪出现问题.学生刚接触电学,对于这种电路中有用电器时的短路情况不能马上分辨.于是我又让他们摸摸电池,学生们马上发现:电池很烫,短路了.我乘胜让学生将“短路”的概念、类型和判断方法再一次巩固.随后举一反三,在电路图中加上电表、电阻等其他电器,指导学生辨别复杂电路中短路的情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由“错误”的结果带来的深刻体会,学生在运用电路图时,总会自觉地多下一步“检验”的棋.
3创设情境,多角度运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难度适中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实际地运用概念是概念的具体化,而每一次的概念具体化都会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能促使他们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去.在日常教学中,要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小游戏、学生发生的小意外,文具盒和书包里现有的物件,校内外学生常看见的事情,学生之间常聊的话题等多角度对概念进行运用.
如在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做比赛握鸡蛋的游戏,就是把鸡蛋握在手里,看谁能把鸡蛋握破,结果是没一个人能做到,然后我让班级中最柔弱的女生轻敲这枚鸡蛋,很容易就敲破了,说明压力大不一定效果就明显,而压力小不见得就效果小;同样是“压强”,课后有个学生让我改作业,一用力学生的作业本被我用笔划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不等的力写字时,压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压力的作业效果到底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对与概念相临近的、相对立的、相反的方面多角度运用,可以避免过于单调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缺少在多变情况下应用概念的应变能力.
4析汉字、编口诀,识记概念
机械背诵物理概念,不但生涩,相近概念容易混淆,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众多概念名称中一一区分识记呢?编口诀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如介绍电源正负极的电路符号中,编一句“电流的长(符号中的长线)征(电源的正极)从这里开始”,既能帮助学生记住电源符号,也能让他们熟记电流的方向.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5
1 创设情境,获得感知
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运用实验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入情境和通过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情境.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都必须凸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清晰、迅速和直接地感知到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例如,在进行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当充分凸显出压强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材料压缩形变的大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面积等于弹性模量乘以相对压缩形变这一本质属性,压强大则压缩形变大,当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材料就破坏了.所以创设的情境应该让学生观察或感受物体在压强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形变大小或者压力变化对物体的破坏程度.如教学中播放一段视频,沙滩上穿平底鞋且体重较重的男士和穿高跟鞋但体重较轻的女士散步后会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让学生改变图1中实验小桌在海绵上的安放形式;或在图1的乙图和丙图中通过改变小桌上的砝码让学生观察海绵压迫的深浅程度.老师通过这样一些简洁、直观的实验现象来表现压强大小对材料压缩形变影响这一概念本质特征,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清晰.
如图1所示,甲图把小桌放在海棉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深浅,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2 思维加工,形成定义
老师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出物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将物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一思维加工环节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又常被教师省略的.如在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了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一定,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感知后,许多教师就直接给出了压强定义,而没有再对学生提出压力与面积都
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强.如果此时老师让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比较方法,学生就可自行得出压强定义,这样学生就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从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上得出了压强的定义,真正实现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仍须围绕概括共同属性、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特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综合的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如在进行电阻的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感性认知.任一纯电阻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物理量R,再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每一个金属导体本身都存在一个恒量R,且不同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一导体的共同属性.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的物质这个恒量也不尽相同,这个恒量表示物体的一种本质特征――密度,再让学生悟出导体这一不同恒量R也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本质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推理得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则电流小,恒量R值小则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的概念.最后可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I得出R的正确的表达形式.
初中物理教学多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和感知来总结知识,对理论逻辑的运用相对较少,但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论逻辑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铺垫.如对升华这一概念进行教学时,老师可先告知学生碘的熔点是113℃,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将含固态碘的密闭容器放在热水中,学生观察到固态碘变为了气态,此时提问学生:固态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还是中间经过液化再变为气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固态碘的溶化温度为113℃而热水温度最高不过100℃,最终得出固态的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所以这一过程就叫做升华.
3 基础练习,熟悉概念
初步形成概念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仍然是肤浅、片面的,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就需要进行紧贴概念全部含义的基础性练习.练习要囊括概念的全部含义,多一些巩固解释现象的练习,少一些复杂的问题训练.提出的问题应定性的多一些,定量计算的少一些,问题设计层次依次递进,难度逐步加深,不急于拓展、提高.如在给出压强的概念后进行这样一个基础练习,如图2所示,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若是将报纸对折,则对折后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Pa?将报纸撕去一半后对桌面的压强又是多少Pa?练习紧贴压强是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一含义,先改变影响压强的一个因素(面积),提问学生压强如何改变,再使压力和面积都改变再次提问学生压强的变化,使问题由浅入深,层次递进,让学生在问题难度的递进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4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6
一、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概念教学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恰当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比如,为了讲好机械运动这个概念,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现象,如街道人上人的移动,太空中天气的运动等等。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现象的感知,我们得知,机械运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借助这些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含义:物置随着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借助生活经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我们的物理学科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学好了物理,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同时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器的使用,学习电学的一些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使用电器。
二、借助比喻手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比如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我就结合人的惰性举例:如早晨赖床,暖暖的被窝,舒服的感觉,谁也不愿意改变,因此,起床变得困难,那么,一切物体也和人一样,具有“惰性”,只不过这种“惰性”表现为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这种“惰性”就很难改变,即使受到了外力的作用,物体依然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惰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惯性与外力无关。这样的教学形象而生动,自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借助问题探究进行概念教学
有时候对于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概念进行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还是以“惯性”的教学为例,我就设置了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例如,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到最终得出答案,学生加深了对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
四、借助实验演示进行概念教学
由于实验教学比较直观,通过实验演示可以更好地将概念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因此,物理教学中,我就经常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概念。有些比较简单的实验,所需器材生活中就可以找到,我就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有些实验比较复杂,我就会和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搜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讲解“惯性”的概念时,除了演示惯性小车的实验外,我还安排了以下实验,让学生当场演示。(1)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2)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通过这些简单并且易于演示的小实验,就将惯性的概念讲得清楚、明白。
五、善于对比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容易混淆,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摩擦力和阻力;重力和浮力;惯性和惯性定律,等等。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实效。在讲到惯性的概念时,就有必要将其和惯性定律区分开来。让学生认识到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又如,在物体的运动时,我就讲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若干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了解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真正地分清它们。最后,大家通过比较得出,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均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划分是以运动路线的曲直划分的,均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划分的。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