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简介]刘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2

 

1“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现状

 

高等学校应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教育理念广为为接受,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三大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近20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

 

1.1工程研究中心模式: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组织下,选择有优势技术的学校或学科专业,设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或以一个大学群为依托,成立“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发达国家颇为成功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1.2大学科技园区模式: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一“硅谷”。由于“硅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影响。“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发展。

 

1.3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明治”模式和“交替型”模式。“三明治”模式是把学习分为3个阶段(“3—1—1”)[1],这是一种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校园周边地带既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

 

2.1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实行产学研合作,可从源头上改变科技、教育、经济领域互不相关的体制割据状态,可集聚和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2]。大学为社会服务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共同趋势,产学研合作是完成大学使命的重要途径。

 

2.2“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拓教育市场,用国际先进技术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为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企业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寻求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3]。

 

2.3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的关键

 

建立利于长期合作,能够取得实效的产学研合作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的关键和难点。寻求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各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是当前产学研合作领域研究的重点。

 

3“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及其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产学研合作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利益的基础。由于合作各方价值取向的不一致,目前产学研合作难以建立长期有效合作,使得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缺乏动力,双方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已成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主要瓶颈。

 

3.2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和自身办学条件对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如何突破地域环境和自身办学条件的束缚,拓宽视野和思路,因地制宜开展产学研合作,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3高校缺乏有效的与社会交流的渠道,产学研合作伙伴资源尤其是国际知名企业不足。许多高校尤其是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目前仍然处在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企业更不用说是国外企业同样对高校缺少了解。这种状况使产学研合作缺乏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研究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目前微电子专业的建设特色要求,也是主动适应高等工程科技教育发展必然。

 

4“产学研结合”创新性教育模式探索

 

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互相融合、“平台+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宽松的跨学科选课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创新学分,强化复合型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按照实施计划,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

 

4.1完成了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思想调查研究

 

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思想和观念。探索现代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时空观与人才观,教育教学的主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已经调查研究了浙江工业大学等20余所大学专业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情况,撰写了调研报告,制定了项目研究计划,为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构建了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与模块化微电子制造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

 

如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修改了教学进程计划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循序渐进的“五层次四结合”实验教学平台方面,正在修改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结合新购买的生产线和其他设备,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修改完善实验、实践教材。

 

4.3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已引进荷兰飞利浦半导体公司总部主任工程师和项目主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兼职博导担任本学科的带头人;新增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人;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1人、日本JSPS基金获得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人。

 

4.4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或行业协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广西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广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实验基地、实验教学中心做平合,在加强与企业、研究所紧密结合的平合建设方面新增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基地10个,使校外实习基地达到36个。

 

5结论

 

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自然也存在着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微电子、光电子制造已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前景和潜力无法估量,已成为国家和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对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楼利琴,唐立敏,奚柏君.“3+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期.

 

[2]林莉.论大学生就业与一般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3]王国荣.企业办学:产、学、研、培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 政校企 合作模式 物流教学

教学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近年来,英国、美国和印度等国进行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发展的最新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发展,进行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改革经验,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变得非常迫切,与其他专业相比还比较新的物流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上日程。

当前,对于高等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也就是人才的后成熟期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等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

教育部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2010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物流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各地方高校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推动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全国目前有三百多所有物流专业的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单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单纯的课程教学改革,这些模式尽管在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但是,它是以“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直接灌输为主,难以满足现实的物流业务运作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体两翼”模式下的物流专业课教学改革,为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教学平台,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改善了课堂环境,增强了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政府、高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其兴趣和爱好,主动去获取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出评价,需要认真通过实践来解决。

一、西安欧亚学院就是一所勇于改革的院校

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经济和管理类学科为主,经、管、文、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经国务院批准,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学院创建于1995年,为学生提供4年制本科教育和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2万余名在校生在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物流贸易学院、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理工学院和国际学院这11个二级学院40余个专业领域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完成大学学业。

2010年,在《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西安欧亚学院以综合97.95分的好成绩排名至第七位,居陕西同类院校之首。该报告是目前中国知名度、专业水准较高的大学评价品牌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学――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参与教学

西安欧亚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学、赛、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并应用于实际需求当中。

在西安欧亚学院的《条码技术与应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学生是教学学习主体的理念,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有角色。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授课手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推动教学改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注重学生学习心声的反馈,如在教学环境的选择上,理论教学、实训室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分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条码自动识别实验室、图书馆、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等场所完成。理论教学、实训室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分别占到三分之一。另外,参加教学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和政府机构,他们带来了前沿和政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赛――以学生为主体,参加政府组织的专业性竞赛

在物流管理专业《条码技术与应用》学习过程中,学院每年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大二或大三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该项赛事具有权威性:由国家官方机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办;广泛参与性:该项赛事面向全国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并且每年都有100多所高校近万名学生参赛;吸引性:该项赛事的奖品设置有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MP4等电子产品,所有获奖荣誉证书均由主办机构签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用――通过企业调研融会贯通所学到的知识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4

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兴起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一定的阶段超前性,是依托信息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有别于传统服务业,其突出的特点是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

自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的科技服务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产业化”的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拓进取,在科技对接、成果转化、产业延伸、网络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创业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江苏省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不断完善我局的科技创业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1、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

我们坚持将招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创业园的优惠政策、创业环境和超值服务,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始创新的项目。历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严格注重“三高两低”要求,精心准备、反复筛选。我局自身几年来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6项。其中大盛板业、东森科技是我县近几年来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今年上半年,大盛板业新投入367万元用于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项目,省配套100万元,并新投入技改和厂区固定资产工290万元;东森科技新上设备和厂区建设新上200万元。同时,大盛板业正准备投资5000万元建设留言板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工作,东森科技准备投资万元上马绝缘板项目,目前正在考察生产线。

2、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项目申报服务

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邀请专家为相关企业开展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二是积极组织、协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针对企业不了解科技计划以及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的现状,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并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在内部加强团结!和谐,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领导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股室之间、干部职工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沟通、配合与扶持,强化了科技局与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形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县级项目立项21项。围绕中药材和林木两个重点支柱产业扩大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覆盖面,组织推广许多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

3、加强学习培训,构建服务平台

①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机关。专题学习了国家和省科技大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等,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转变了观念,为迎接新任务、新挑战树立了坚定的信心。通过走出去学习考察、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形式,不断激发干部职工自学热情,使机关干部职工适时更新科技业务知识,提高驾驭科技管理工作的本领。

②加强科技信息宣传,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信息宣传队伍的学习培训,提高科技宣传队伍的素质,为科技宣传奠定人才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宣传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工作,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显示度,使科技宣传向纵深化发展。止目前,县科技局网站已信息38条,点击率近40000次。

③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来强化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科技局网站功能,应对企业、乡镇及社会的要求,以强化信息沟通为中心,以服务基层、社会为宗旨,不断更新服务内容,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实现从联网到办公服务平台的跨越。加强完善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科技局每个股室负责联系2家民营科技企业,从科技计划立项、新产品申报、科技成果鉴定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增强了广大企业职工对自主创新的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有问题、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供上级领导参阅,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二、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兴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县科技兴企的重要任务。我局以知识产权工作为抓手,以提高专利申请量为目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1、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调研,掌握各乡镇和企业科技状况及最新发展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一是由局长亲自带队深入规模以上企业对其企业发展现状、产品技术水平、项目研况和知识产权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调研,撰写了我县授权专利及其实施情况、科技兴企等调研报告;二是采取座谈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与各乡镇抓科技副职、企业负责人及技 术人员进行交流,分析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如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创新意识。一是以“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对我县专利技术或产品进行展览;二是组织企业负责人及局内有关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增强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意识,查找企业产品与专利申请的结合点,提高我县企业专利拥有量和质量;三是召开全县知识产权工作会。会议上印发了县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文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从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出发,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四是为企业赠送《中国知识产权报》。止到10月份,今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20项专利,获批12项。平时经常有人打电话咨询专利如何申请,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中介服务机构

1、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扶持科技型企业方面提供强大的人才、技术、项目支持;加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力度,整合各项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局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发展以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推波助澜。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5

热词:“学研”结合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出版产业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出版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开设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共同联合申报学位点;②邀请科研单位、出版企业负责人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④邀请科研单位、知名企业中的相关专家在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学课程;⑤其他可以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的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对国内外出版业的现状、趋势与历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新闻出版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多年来,研究院以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2005起开始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共同申报硕士学位点联合培养学生以及在高校开设传播学相关课程为主要培养方式。目前,研究院拥有博硕学术型出版专业导师9人、出版专业硕士导师4人。此外,还有多位科研骨干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中担任出版专业硕士、博士导师以及客座教授。经过10年的发展,研究院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培养模式。本文拟从研究院人才培养的优势、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研究院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学生的质量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研究院开展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独特优势

研究院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拥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

2005年研究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申报传播学硕士学位点,获得成功。2007年与该校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培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的是指导教师负责制,研究院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辅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出版实务操作。研究院每年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研究课题100多项。内容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及产业研究等多个出版领域。与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相比,研究院从事的课题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导师们在对出版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发展趋势,在指导学生方面更能够实现出版学科前沿教育与出版实践教学的结合。

2.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

在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对新闻出版产业形态、行业发展趋势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研究院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开展“出版前沿系列讲座”,在强化学生对出版学科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的覆盖范围及学生知识的纵深延展。老师会就当前新闻出版动态、主持实施的课题项目、数字出版运营态势等内容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交流。具体课程涉及:国内外出版管理、出版“走出去”、文化体制改革、报刊改革、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出版法规等十多个方面。此外,还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和出版发行业内的知名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来研究院开展讲座。让“讲座”具备理论性的同时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宽广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有实质性收获,从而更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基于研究的专业实践

为使硕士研究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计划中会安排教学实习(生产实践)环节,但因为实训设备和场所的限制,教学实习往往都流于形式。科研院所每年承担大量国家重大的前沿研究课题,弥补了高校单独培养学生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高校学生在完成前期的基础课程后,来研究院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工作,学生可以全程实践课题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参与撰写课题任务书、可行性论证以及最终成稿的调研报告。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设计。根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导师还会帮助学生到传媒门户网站、相关出版单位进行调研和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媒体出版形态及其实际运营有认识的同时,还很好地将得到的一手资料融汇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完美结合,更提高了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习惯和素养。

4.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视野开阔、熟悉行业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际结合角度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业内导师们的职责和任务。研究院在开展科学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承担多个国内外出版学术交流活动及重要学术会议。例如: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韩出版学术交流年会、中国民营书业论坛、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中国期刊创新年会、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等。学生以会议承办方的身份参与到各学术会议的活动中,在联络媒体、邀请专家、撰写通稿的不同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的途径

研究院因为自身资源优势与国内新闻出版业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同国内数家大型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民营书业集团建立了产研合作基地,同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研基地,但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利益契合的共同点,研究院还没有将这方面的有利资源转化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推动力量。此外,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管理体系。

基于研究院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

1.加强与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新闻出版是一个科研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实际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出版、印刷、传播、编校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理论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研究院在进一步与出版社、期刊社、出版集团、网络新媒体等单位合作时寻找“产、学、研”三方可以深度合作的契合点,通过共享实验室、共建教学实验基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实习单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验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乃至云出版等多种出版形态的优势和区别,对多种出版形态能有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转变和提升。

2.解放思想,加快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

2015年研究院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和指导工作。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研究院应解放思想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一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完善和修订,让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更趋于实际应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在培养目标方面,学术型硕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出版专业硕士则侧重学生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基于两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研究院需要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创新,在现有的框架下设计符合两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创造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导师在了解学生自身特长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的实践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识的锻炼其科研创新能力。

3.建立更加密切的信息互通机制,提高联合培养质量

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这是教育部对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提出的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研究院与联合培养高校的交流、沟通,是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和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研究院应与联合培养高校建立经常性的“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管理层、双方导师交流沟通的座谈会,就招生、培养、教学管理等内容交换意见和建议;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切实提高联合培养的质量。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 产学研合作 校企协同 实训项目创新

“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交流等方面所建立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同关系。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实训项目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和产业的用人需求。湖南省教育厅印发的《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卓越高职院校建设要以特色专业群、教师队伍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并要求每个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要建成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面对行业、引导行业发展的专业实训课程新体系。

一、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创新的背景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是按“前台后院”模式组建的一所公立传媒类高职学院,在人才培B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媒介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支撑,兼及“传媒管理”和“文化教育”的专业发展格局。

我校传媒类专业现有的实训项目体系主要是由课程实训项目、学期综合实训项目及毕业设计综合实训项目组成,分别针对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能力培养,围绕各自的课程内容服务,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服务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但在实训项目设置上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实训项目内容与传媒企业需求脱节,难以跟上企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技能要求和传媒职业素养要求与企业标准相差甚远;二是实训项目跟随企业生产需求而定,企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忽略了实训内容的连续性和典型性,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低,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传媒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必要对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改革,开发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切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实训项目,突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实训项目创新。

二、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创新的任务

(1)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创设一种新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传媒人才作支撑,高职传媒人才作为传媒人才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稳定的风格或特征。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综合实训旨在解决的问题就是高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与强化,这符合学校“前台后院”的办学模式。

“校企协同”的实训项目教学体系着力提高专业学生的行业技能应用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作流程和技术手段,缩短其融入传媒环境的时间。

(2)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调整机制,实现教师科研、教学和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合作是教师转化科研成果、检验项目是否紧跟实际需求的方式,也是让教师的科研紧贴产业并实时解决企业难题、学生借助企业的良好平台进行实践的机会,从而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

三、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创新的实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紧密结合湖南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传媒类高职人才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兼具高职教育共性和传媒类人才培养特性的发展新路。

(一)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选取的标准

1.项目典型性。根据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能力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专业核心能力,并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该项目是就业岗位群的共性任务,在业界具有广泛性。如传播与策划专业设置的版式设计项目、文案策划与写作项目、平面广告设计项目、网站专题制作项目等;数字出版专业设置的电子读物策划与设计制作、微视频(制作)营销、网店营销等。

2.实用性。要求所选项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

3.先进性。实施该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行业主流技术,也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如版式设计项目要求使用的软件包含photo shop、coredraw以及indesign~微视频制作软件包含了Premiere和AE等。

4.真实性。大部分实训项目都采用企业工作岗位中真实的项目。生产性实训项目一般安排在大二二期,学生已经有基本的传媒产品制作能力。为确保和企业的生产需求保持一致,我们选择生产周期比较长且可以重复生产的产品进行合作,由专业老师任职质量总监,在实训过程中把控产品质量。

5.可操作性。项目可以在实训室或者在工作室完成,实施难度适中。部分项目可以集中几天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和完成。

6.完善性。项目应该具备完整的工作流程和清晰的工作步骤。

7.综合性。项目综合性强,涵盖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较广泛。

8.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要求吸收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标准,能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专业教研室组织合作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实训教学体系,聘请技术骨干参与项目实施和指导。教师在充分研究项目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和与学生日后工作结合度的基础上,采用真实的工作任务,创造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它的组织形式因项目差异而灵活多样,有项目实战、汇报演出、社会实践、场景模拟、实验研究和顶岗实训等,但规定不能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允许在实训开始前有少量学时的前期导入讲授)。

(三)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的教学考核模式

实训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允许学生补考一次,只有考核通过才能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根据实训组织形式而定,如技能操作、作品创作、调研报告撰写、项目答辩、面试、汇报演出等,但规定不能进行传统的闭卷考试。在考核主体的确定上,突出多元性,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等。在考核标准的设定上,注重过程性,由平时成绩、考勤成绩、项目考核等组成。

(四)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的教学保障机制

1.完善实训教师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前台后院”模式即是贯彻“校企协同”的精神要求,将区域传媒产业资源与传媒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在院台融合中实现产教研合作。因此,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对每位任课教师都是一项挑战,学院必须对任课教师设置准入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前台后院”的模式优势,通过采取专业教学任务对接栏目、节目工作任务,聘请校外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

2.完善实训项目资源的共享机制。传媒类专业实训项目主要是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就业提供实质有效帮助的专项实训项目。解决“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碓题的关键是提高实训项目的使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共赢为导向,辐射与带动其它项目效能的发挥,从而提升实训资源的整体效益。第一,学校要建立实训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传媒类各专业在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共享的问题,完善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工作。第二,学校管理部门要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形成监督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