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课堂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大学课堂范文2
关键词 大学课堂 大学理想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07-02
今天的大学,有学者认为,“是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的地方,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追求真知和真理”。此外,大学也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培养学生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品质。而大学理想和精神的体现,很大程度在于大学课堂,因为大学教育的各项内容和教学指标不少要通过课堂教学才得以完成。以生为本的大学课堂,有互动,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但是,目前的大学教学似乎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一些缺点,在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现今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师生互动
理想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教学内容,而讲台下的学生由于不需参与课堂互动,往往较为随意,有的学生将老师的PPT内容从头抄到尾,基本不作自己的思考。有的不做任何笔记,更有少数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低头玩手机。即使有的学生边听边思考,产生了疑问,但是受于教学秩序的限制,几乎很难当场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错过了及时的教学反馈,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使讲授缺少针对性。传统的大学课堂,很少出现学生自己举手提问,师生互相争辩的场面。课堂教学低效化、低质化,教师的启发性不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二)未正确发挥教材功能
教材的作用不只是教,更是引导学生自己学。很多学生并未较好地利用教材,如将其作为考试前唯一参考答案,考前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编写并不合理。如若完全依赖教材,则会误导师生,降低课堂质量。有的学生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参考资料,不再翻阅和参看原著、第一手资料,于是视野狭窄,知识面也未拓宽,更不要谈创新力和创造力了。
(三)讲课、评价方式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讲授比较单一。由于传统课堂对师生关系的限制,对教学秩序的严守,即使出现了一些少数提问,“提问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广泛参与,甚至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课堂互动难以有效开展。这样,教师的讲课热情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师生难以平等及时地交流,师生个性都难以张扬。仅有少数课程为英文授课、双语授课,大部分课程还是以中文授课为主。
单一的授课方式也导致了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如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课外阅读也未落实、延伸,但是由于考试前的突击,甚至要比平时刻苦努力的同学得到的期末卷面分数更高。因此,一个简单的卷面分数已经不能科学地衡量一名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二、理想的大学课堂模式
(一)师生具有良好的互动
师生互动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课堂主体,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我校2013级的外国文学史(三)一个课堂为例,此门课程教授在耶鲁大学接受了博士后教育,该教授将耶鲁大学的研讨课方式带入国内课堂。将约一百名学生的大班按需要讲授的小说文本数量分为8个学习小组,以小说文本为经,串起教学课时。小说文本的深入剖析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只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小说文本细读为纬,对于每本小说,教师会提前提出3到5个问题,课上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课堂之中还会临时抛出新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就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阅读小说原文,查找广泛的资料,如相关论著、论文,教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没有深厚的阅读积累是难以完成课堂讨论的。课堂展示也锻炼了小组的合作分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师学生的关系基本平等,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甚至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
(二)教材、讲义灵活运用
理想的大学课堂,教材不应成为教学的束缚,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教材,万不可迷信教材。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就曾说过只靠著述来建构文学史是不够的。有的教师就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甚至会告诉学生所用教材的不足之处。这会给学生提供新颖的理论视角,也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优秀学术品格。
在我校文学院的某些外国文学、当代文学课堂里,教师还专门设置了公共电子邮箱,将自己授课的PPT、讲义、教材外的推荐书单和其他教学资源等放入其中,每名学生均可进入公邮下载查看相关内容。这就避免了仅仅依托内容极为有限的教材进行授课的缺陷,使师生的学习灵活性、自主性均得以提高。
如在中美共同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些上课所用的课程读物“并非现成教材或读本,而是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名著章节集节成册。著作包括一些将经典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如柏拉图、孔子等,这有助于接触原典,避免概念化和抽象化,提高思想深度。
有的教师也依照自己的讲义来讲解,而非教材,然后将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使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留出随堂自由思考、提问的时间。而教师自备的讲义往往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均得以提高。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除了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疑难解答等,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如上文提到的设置公共电子邮箱,如我校的云平台,平台上有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网络课堂还可在线讨论,提交课后作业,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适应今后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网络课堂实效性的发挥,只有师生共同认真对待方能达到。
有的优秀网络公开课通过校园网便可获得听课权限,其中不乏名师讲授,全英文授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听课需求。
在美国大学的校园网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可以了解本课程的大致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等,网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多样的课堂形式,也为多样的成绩评价标准提供了可能。如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可以再分为出勤、课堂研讨、小组展示以及课后作业等部分,这样,学生不会也不能再为了一个卷面分数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会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我校的有些课堂的平时成绩占到了60%,有些网络课甚至占到了80%,这样学生们往往注重功在平时,而不再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老观点。我们很难想象一所大学出来的学生,如果都毫无知识积淀,毫无独到见解,毫无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思考方式,我们的大学教育将会变成何种摸样,究竟怎样的机构组织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课堂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教学法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内掀起了一轮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浪潮,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从现实状况来看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堂形式单一,上课程序化、模式化
综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虽然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许多高校仍在沿用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上课已经成了简单的程序;学生则是课上忙于记笔记,课下忙着背单词和语言知识点。这一传统的教学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哑巴英语”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根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很多人在工作后不得不继续上培训班补课,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身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必须创新自身知识来满足社会和教育工作的需要。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从现状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方面,教学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这样一种观念存在,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研究是看不到效果的,是在做无用功。事实上,有很多教师也意识到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所在,更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其结果并不理想,于是绝大部分教师宁愿守着旧的教学方法裹足不前。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当体现在勇于破除传统教学模式,敢于推陈出新,应对挑战。既立足课堂教学又要突破课堂的束缚,大胆灵活的选取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摈弃旧的认为英语教学科研是做无用功的观念,吸收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论证和完善。
三、长久来形成的英语教学环境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
刚才谈到了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但客观上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我国自下而上的英语教学环境最终深刻地影响并妨碍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现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上所做的努力,无论在教学观念上、教材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创新,交际式教学法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认可和推广。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受到大的教育环境的压迫相当明显。应试教育迫使家长、教师甚至学生仍然把英语考试成绩当成第一位的。这样的现状其结果是老师依然满堂灌,学生依然埋头死记硬背,习惯于沉默死板的英语课堂。到大学以后这种多年来形成的惯性必然深刻影响到英语课堂的氛围。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帮助他们“反客为主”。
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首先是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已然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时的意见反馈是认为大学英语所学的“知识”不如高中所学的多。这里,学生所说的“知识”其实是传统课堂所灌输的语法知识和各种知识点。可见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其次,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定要求学生承担主人翁的角色,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现实中,我们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很多学生缺乏信心和勇气,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使自信心受挫,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这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四、过分强调四六级考试,忽视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
尽管近年来关于是否取消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争论不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考试形式都会影响到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为了淡化四六级考试对学校、老师尤其是学生的影响,我国也进行一系列革新,如:取消了四六级考试的百分制,不颁发考试合格证书而代之以成绩报告单,取消了四六级考试证书与学生毕业和学位证的挂钩。这一举措是积极的合理的,旨在使四六级考试回归理性。然而我国特定的社会状况使学生依然不敢忽视四六级考试,尤其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苛刻要求都使在校生们把在四六级考试中拿高分当做目标。这样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以至于学校和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出倾斜,进一步忽视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素养的培养。这一情况在许多高校表现的非常明显。
当然,大学英语课堂教育中存在的现状不仅这些,还有其他诸如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评价体系不合理,师生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这都是教育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希望今后有机会再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大学课堂范文4
创新是民族的呼唤、国家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人类社会集体爆发的最长音!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必须创新!教师是大学的生力军,教师必须创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课堂教学必须创新!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呢?
一、理论知识的创新
理论知识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对象的需求。大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具有“高、精、新”的特点。如果教师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加了解,还在一味地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乏味,进而遭到学生的反感。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切实重视理论知识的创新。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一是加强教肓理论的修养。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理论,这一课必须补上。即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老师,也要摒弃旧的教育理论,随时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或果。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修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代爱党、爱国、爱民的“四有”新人,在这里政治显得特别重要。大学老师如果没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是难以胜任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三是加强专业理论的修养。大学有许许多多的专业,每一个老师基本上是从事某一专业的教学,对于本专业的理论,教师应当了于指掌。其基础,其前沿,其内容,其体系,其历史,其现状,其难点,其热点,其精华,其糟粕,其发展,其未来,教师都应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上三方面的理论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教师的理论素质。
第二,广读书,多读书,最大限度地猎取人类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需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教师应当拥有的知识量。在信息时代,教师要让学生满意,恐怕一桶水还不够,而需要两桶水、三桶水了。由此大学老师必须不断地、无限地猎取知识、扩展知识、更新知识。知识的来源渠道很多,从书本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社会中来、从网络中来,教师可以广泛地、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特别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曾见有老师出现过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最后僵在讲台上,让同学问得面红耳赤。
这样的窘况谁受得了?大学老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资本家”,有了“知识资本”,就不愁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了。
第三,增加课程的科研含量。科研是进行课程创新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立该在自己的课程当中,极大地增加科研含量。每门课程其实就是一门学科,它是前人通过实践、研究建立起来的,其理论、知识、技巧等并未有穷尽,需要人们不断地再实践和再研究而日趋发展与完善,其中的再实践与再研究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大凡课程的科研成果越多,表明课程的创新越多。没有科研,谈何创新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搞好大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再有水平的老师也讲不出好课来,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挺多。有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法、实验法、实践法、练习法、案例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考察法、大班法、小组法、个别法、报告法、影视法、引导法、双向交流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教师的聪明是善择之。要因人、因班、因年级、因专业、因课程而采用。要照顾到听众的要求,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讲究运用方法的技巧,要不断创设新方法。在大学教学的诸多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几千年容颜不改,在当今受到批判受到挑战也还受到人们的青睐。我认为该法还是可用的,但要对它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诸如怎么讲?对谁讲?讲什么?讲多少?等等的问题,教师都可以自定义,不必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填鸭式满堂灌。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包括教案写作的创新。教案写作实质上是教材的再创作,它好比将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为剧本,并不比编写教材轻松。我曾常常为写一节讲稿而熬到天亮,深深懂得一份创新的艰辛。写作讲稿要切忌抄书,切忌“忠实原著”,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科研,要有自己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创意。诸如课堂组织、课堂讲授、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力求有所创新,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的创新
大学课堂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9.122
在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其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所以它也是一门有着一定前瞻性的学科。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需要在基础研究以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要构建新的知识机制、策略以及有效的途径,培养学习者具有主动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理论思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怎样的策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课堂教学的方法应用
1.1科教方法
在大学化学教学当中有一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科研教学,在这项工作当中,不能仅局限在教师当中,而是应用分配给学生,来加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突破,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综合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1.2案例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要丰富自己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应用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在案例分析时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入在课堂教学当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把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为生动的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易接受,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3实验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实验当中找到更为合理的科学性答案,其学习效果也是更为明显的。比如,进行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发挥出想象力,探讨钠的主要性质,通过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讨论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策略研究
2.1创造课堂情境
在教学当中,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它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动的,在其教学活动当中,只有学生亲身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找到喜悦感和存在感,也是成功的一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绝不会是自导自演,他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一定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足够吸引学生的,并且会根据实际问题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把课堂活动有效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然而,在进行课堂活动当中,有时也会难以控制学生的心理,一堂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应分为几个步骤进行,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当学生议论纷纷后,此时教师可以暂停他们的探讨,再挑选一些学生上台发言,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给出答案,总结归纳,开展有秩序的课堂教学活动。
2.2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在动手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情境,创设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逐步的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找到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有的个性,通过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对所存在的因素自己去判断对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应变能力,也考验了他们主动探索以及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2.3根据特性掌握方法
化学教学是一门公共课程,它涉及范围广,应用量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讨论研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的创新,灵活知识的运用等。此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特性把教材的结构进行分块整理,把重点、难点放到基本理论和原理方面,进行着重讲解,树立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加强他们对科学的思维创新性。
2.4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教师他只是教学大纲的一个传授者和执行者,对知识问题的一个解答者。在讲台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的身份只是观众,言听计从,不能自主发挥。如果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为合作者,有着引导力量。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也是根本。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位”,而师生关系也更为平等,二者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然而,如果要完成师生关系的角色转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新时代面前提出新要求,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讲应积极的面对,并且通过在实践改革当中不断进行探究和学习,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再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策略。
3结论
在大学课堂当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对大学化学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策略,这是基础,也是重点,只有掌握了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实现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提高,从而来完成课程目标。对此,怎样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大学化学课堂的重要课题,在教学目标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晓萌,谢吉民,陈敏.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效率的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张剑,张开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的构建与实施[J].教改教法,2013,(6).
[3]关俊霞.浅谈如何在化学课堂开展中探究式教学[J].职业圈,2007,(12).
大学课堂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学课堂 体验性教学 体验学习 教师 大学生
一、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一)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涵义
关于体验性教学的涵义目前存在诸多看法。有人认为:“体验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体验性教学所做出的认定。从宏观方面来说,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从中观方面来说,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方法论;从微观方面来说,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中心和最终目的的教学策略。
也有人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以体验为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从教学观方面来说,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从教学形式方面来说,认为体验性教学是实践层面的活动形式和心理层面的活动形式。
还有人把体验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看待,认为“体验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验性教学模式,并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对主体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的基本思想是,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应该说上述这些观点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那么,什么是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在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中心,并将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作为目标、作为中介、作为过程、作为结果而进行的教学。从作为目标来说,体验性教学的过程必须完成大学生的自主体验,并以获得体验为最高价值;从作为中介来说,体验性教学必须架起从“知识”到“教养”、从教学到学教的桥梁;从作为过程来说,体验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体验活动本身,是主体的生命体验过程;从作为结果来说,体验性教学是化体验为结果的教学,是促使大学生主体发展与心灵解放的教学。总之,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为了大学生体验的教学,是通过大学生体验的教学,是大学生在体验中的教学,是实现大学生体验的教学。
(二)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特点
1.主体性
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主体体验的教学。这一主体体验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体验,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共同体验,但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即大学生是体验的主体,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将外在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心理结构,并对其进行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领悟;二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体验又具有各异性,即不同的主体因其主体性水平不同,主体的心理感受和价值取向不同,其相应的体验强度、深度和范围等也就各不相同。为此,应使课堂教学中的体验过程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现的过程。
2.情感性
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学。体验性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还应该是一种富于情感的过程。情感是体验性教学的核心,也是体验性教学的灵魂,体验性教学以情感为起点,也以情感为归宿点。在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体验的主体,总会对学习的过程和内容产生某种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有些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满足、自豪、快乐、幸福、好奇等,而有些则是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失望、厌恶、愤怒、恐惧、忧伤等。在此,教师的任务和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消除其不利于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消极的情感体验。
3.意义性
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意义性的教学。所谓意义性的教学主要是指,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既是一种指向意义的教学,又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教学,也是一种意义内化的教学。从指向意义的教学来说,体验性教学是一种理解意义、追寻意义、以意义为归旨的教学;从意义生成的教学来说,教学中的体验与所获得的意义总是相伴而生,体验的生成是意义的生成,意义不是在体验之前或之外给定的自在之物,而是在体验之中对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印证,它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使知与情相融合,最后从对象世界走向意义世界;从意义内化的教学来说,由于大学生最初所体验到的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不深刻,因而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再进行自我建构,就是大学生要主动地对感性状态的体验进行整合和归类,以获得对表象性体验的深度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最终达到理性的体验。
4.活动性
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体验活动的教学。在大学课堂的体验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本身同时也就是大学生的体验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体验离不开活动,体验性教学在活动中进行,或通过活动而使大学生获得体验。体验性教学反映了体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大学生作为体验活动的主体,会全程参与到体验活动之中,并在活动过程中调剂自己在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的力量。以达到深层次和个性化的自主体验。体验性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的亲历体验活动,这种亲历体验活动既包括大学生心理层面的亲历体验活动,即心理上的感受、理解、联想、领悟等,又包括大学生实践层面的亲历体验活动,即行为上的参与、交流、沟通、互动等。
二、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基本指向
(一)对教学情境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情感性进行体验,对教学情境的价值性进行体验,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状况进行体验。体验性教学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情境越独特、越真实,就越能引发大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对教学情境的情感性进行体验,就是既让大学生以情感为基点进行体验,又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唤醒情感、获得情感、丰富情感;对教学情境的价值性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生成性价值、拓展性价值、教育性价值进行体验,以使教学情境的体验意义得以张扬;对教学情感的创设状况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进行体验。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进行体验,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结果进行体验,而这种体验的心理过程则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感知、心领神会、激情畅游、精神超越。
(二)对教学文本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体验,对讨论文本进行体验,对联想文本进行体验。教学文本也是教学资源,它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承载形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对这些教学文本进行体验的过程。对阅读文本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以适宜的方式阅读各种文本资源,通过阅读使大学生感悟出文本资源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的指导力量和教育人的逻辑力量;对讨论文本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对文本资源中所承载的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既能体验文本资源的深刻内涵,又能体验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对联想文本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在对文本资源进行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便实现对文本资源中的知识内容和教育内容进行拓展性体验。
(三)对课堂生活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对课堂的理性生活进行体验,对课堂的道德生活进行体验,对课堂的审美生活进行体验。大学生的课堂生活是由课堂教学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所构成的。因此,对课堂的理性生活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对习得知识技能的活动和发展智力技能的活动进行体验,这一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大学生理智感的获得;对课堂的道德生活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在意志活动的基础上,对道德品质的内化活动进行体验,这一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大学生道德感的获得;对课堂的审美生活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在情感活动的基础上,对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进行体验,这一体验的最高境界是大学生审美感受的获得。
(四)对生命过程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对自主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对完整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对独特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总是在课堂活动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自己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所以,对自主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自觉地去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并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生命的力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对完整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把自我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体验性教学的过程中来,并让大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知识内在意义的同时,体验到完整生命的丰富与成长;对独特生命过程进行体验,就是让大学生在成为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的人,并在体验性教学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独特风格,都能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成功。
(五)对探究过程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实现对探究过程的体验。探究作为大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被认为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真谛。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体验,实际上也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体验性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这种探究体验,就不可能有“悟”,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智慧”;而没有“智慧”,也就不可能知人任事和对人与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德性。由此可见,在探究活动中大学生对教学问题所具有的不同理解、看法、感受和体会等,都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和亲历之后所获得的体验。让大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体验,从主体性角度来说,既包括大学生个体对探究过程所进行的体验,又包括大学生学习小组等群体对探究过程所进行的体验。
三、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创设体验情境
创设体验情境,实质是创设体验场景、创设体验氛围、创设体验生态。它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大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准备阶段。体验情境并非游离于大学生的学习之外,而是作为支撑性要素存在于大学生的体验学习之内,因而它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体验过程、体验程度和体验效果。为此,教师必须为大学生创设情感渲染性的体验情境、激情充溢性的体验情境、问题展现性的体验情境、直观感受性的体验情境,这是一种真实有效的、形象生动的、富有美感的体验情境。而要创设出这样的体验情境,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联系生活、运用实物、借助图画、角色扮演等,来展现情境、演示情境、再现情境、体味情境。
(二)加强体验引导
当体验情境被创设出来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大学生进入这一体验情境之中,并以大学生高度积极的学习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体验引导主要表现为:一是引导大学生“为了体验”而进行学习。这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目标设定。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建构“以体验为目标”的课堂,并把大学生获得自身体验以及在体验中的自我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二是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而进行学习。这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建构“以体验为中介”的课堂,并使大学生通过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引导大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这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精髓。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建构“以体验为过程”的课堂,并使学大生在此课堂中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实现体验”的学习。这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建构“以体验为结果”的课堂,并使大学生在此课堂中获得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深刻而丰富的体验。
(三)进行自主体验
大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中心环节。由于大学生自身具有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质,因而大学生在进行自主体验时,“总是以自己的需要、情感、认知、亲身经历等,去理解教学内容,去感受教学过程,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大学生的自主体验实际上是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感悟表现出来的。而感悟的过程既是大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又是大学生的行为活动过程。作为认知活动过程,它要求大学生要对学习材料和知识的真实意义进行感悟,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和知识本身深厚的历史感、巨大的逻辑感、崇高的境界感、强烈的现实感等进行感悟;作为行为活动过程,它要求大学生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亲历进行自我的生命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是体验教学的外在形态,而大学生的情感触动与感悟的结合则是体验性教学的内在动力。
(四)实现体验升华
体验升华是在原有感悟的基础上使体验得以提升的过程,这也是大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完成阶段。如果说感悟是使大学生的体验得以内化的话,那么升华则是要使大学生的体验实现外化。体验内化是大学生个体通过反思、同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与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与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沟通、交流,以促使大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内化进一步深入。但此时大学生的认识仍然是较浅层次的,仍旧没有摆脱定势作用的影响。因此,这就有必要让大学生从更高的境界来提升自己的体验过程和体验结果,从而使体验得以外化。实际上,这一体验的内化与外化的升华,“是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情感的升华”,同时,这也是大学生通过体验所获得的自我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