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武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范文1

本人自幼嗜武成痴,尤钟情于传统武术的格斗技击。我髫龄投师习武,少年寻师访友,可令我痛感失意和无奈的是,在我从小到大漫长而又艰辛的习武访师生涯中,遇到的身怀技击真功的拳家实在是少得可怜!这些拳家中的十之八九都将“推手对练”与“拆招说手”作为“技击术”夸夸其谈,在真正的散手对抗中往往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当然,民间拳师中确有身怀实战真功者,可惜他们有的为生计奔波而无暇授徒,有的因思想保守而不轻易将真正的实战功夫系统完整地传给弟子。对于这些身怀技击真功的民间拳师,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其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千万不能再让真功夫白白流失。

从央视《武林大会》来看,目前传统武术的实战技能发挥的确很不如人意,许多选手在擂台上都是毫无技法地胡抡乱打。平时自己练套路时他们虎虎生风、气势逼人,与同门对练时他们也是手法迅捷、进退灵活,可是上了擂台他们平时练的招式就不知道该怎样打怎样用了。这就是传统武术“练用脱节”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我们若不及时警醒,曾经以出色的技击效验令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武术,若干年后也许只会剩下“一具空壳”和几段美丽动听的“技击神话”而已。

不过,令人鼓舞和振奋的是,在《武林大会》擂台赛的每个拳种对决中,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位功力深厚、技法全面的优秀选手。尤其是八卦掌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的河北选手、八卦掌年度总冠军郝保军,他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力和十分全面的技法,是大家公认的所有比赛拳种中发挥最出色、打得最潇洒的一位选手。他将八卦掌变化万千的掌法和脱身换影的身法都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示了传统武功触景生情、随招打势的高妙技法,令人叹为观止!郝保军出类拔萃的超人功夫让观众大饱眼福,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术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希望。

传统武术范文2

其实,毛囊作为皮肤重要的感受器,还具有外部环境产生多种反应的生理功能。毛囊结构很像一个接受器,一端通过毛孔与外界相通,另一端缠绕着丰富的神经纤维和复杂的神经网络环路。在卫气能量的作用下,丰富的多糖及其它体液物质,使毛囊具有了感知极其微量的化学信号之能力,以及有保持信号,外理信号和传递信号的特殊功能。

躯体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又叫先天性反射或简单反射。例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吮奶,又如当人体重心失去平衡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这些就属于非条件反射,乃人体生理之本能,即非意识性的神经传导功能。这种神经反射功能由大脑皮层下的小脑深部感觉冲动(称直觉意识)来完成,不通过大脑的意识思维过程,因此叫做先天性反射或简单反射。这种先天性的反射本能,是我们正确理解传统武术中“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等武术技巧的理论依据。而其具体的训练过程和实用技术,在我国的传统跤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谓条件反射,又叫后天性反射或复杂反射。是指由皮肤感受器经脊神经,传导至大脑意识性深部,通过意识思维后而完成的神经反射过程。这种条件反射的特点是传导路径长,有传入和传出之区分,多要涉及到最高的神经中枢――大脑皮质;再由大脑皮质经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效应器(骨骼肌)。人类除了具有先天性的神经反射功能,对具体信号发出无意识的反应之外,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思维意识产生反应,这就叫做后天性反射或复杂反射。传统武术所训练的神经反射功能为先天性的简单反射本能,也就是训练小脑的平衡能力和快速而敏捷的直觉反映过程。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对卫气能量的运用和研修。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虽然还没有产生神经之概念,但实际上,则是运用经络学说,将神经与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营气),血管外运行的卫气,三者合一。现在我们已知,血管壁上分布着大量的神经纤维,神经对血管不仅进行着严格的调控,并通过血液的循环来传递意识元素(古称“神明”)。因此,血管壁的交感反射调节作用,类似于气的作用。而卫气(亦称经气)的作用则是区域性的、整体性的,使系列组织器官以及整体活动相互协调一致。故此,经脉与卫气的功能又有所不同,经脉重在营养,卫气重在调节。古典生理学从“气本论”的层次来把握人体的生命实质及规律,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仍有其不可代替的科学价值。

前文我们已经谈过,卫气的循行直接由胃上口从胸中到颈肩部,然后分为主脉和支脉,沿手足三阳经同时运行。除《黄帝内经・灵枢》关于人体毛发(感受器)皆由六阳经所主的结论之外,手的三阳经都与人体的眼神经,耳神经和鼻神经相关(图14―图16)而足三阳经中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也大致如此(图17、图18)。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不仅是卫气循行的主脉,其昼行于阳分二十五周次和夜行于阴分二十五周次的规律,都需要阳脉和阴脉的桥联。而阳脉入脑处的风池穴与小脑的神经功能有关,阴脉入脑处的睛明穴与眼的神经功能有关。特别是脑底部动脉血管环所形成的卫气循行环路,不仅左右着人类睡眠与醒觉的生物钟节律,而且决定着人在白天的精神状态。此外,《难经・二十八难》指出:脉之蹁者,捷也,如足之超越敏捷之意(滑寿注语)。由此可见,与传统武学密切相关的脑神经、眼神经、耳神经和鼻神经,以及身躯矫健敏捷程度的训练,都与卫气能量的研修有关。在我国古代的武林界,都将失去内功的习武者视之为废人,此乃至理名言,应引起现代武林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与深思。

3、呼吸功能与卫气运行的关系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脏两部分所组成。呼吸道是指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入肺脏的通道。肺脏则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脏位于胸腔内,呈半圆锥形,左右各一。左肺分为二叶,右肺分为三叶。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的肺叶内,在肺叶中形成树枝状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呼吸性的细支气管和很小的肺泡管(图19)。

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藏(脏)之气,为藏(脏)之长,为心之盖。是经(指手太阴肺经)常多气少血,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华元化日:肺者生气之源,乃五藏(脏)之华盖,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藏(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指营卫)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由于肺脏形似古代贵族马车上的华丽之车盖,下罩心脏,故有“华盖”之别称。又如《医道还元》所载:“金钟者,肺是也。肺属金,其形之悬于内,古日金钟。”在我国传统武学中,常将修炼武术内功的功法称之为“金钟罩”,此名即由此而生。

对于人体呼吸机能的探讨,古人是从营气、卫气和宗气三个方面来阐述的。《灵枢・五味篇》载:“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日:‘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人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释文:黄帝问:“营卫之气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行的呢?”伯高回答说:“水谷(指饮食)人于胃,其精微成分就从胃中先分离出来,出行于上焦。需要慢慢消化而化生的营养成分,出于行中焦,以灌溉五脏。这样就‘。别出两行营卫之道’。除营卫之外,还有抟(凝聚成团)而不行,积于胸中之大气者,出于肺,由喉咙而为呼吸之出入,故日气海。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气,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呼出的精气为三分,吸入的精气只一分,惟其出多入少。故此若半日不食,则气衰;一日不食,则气少矣。”

我们从这段阐述中可以看出,传统医学把胃的功能描述为水谷之海,明确指出五脏六腑之气皆来源于胃,不仅阐明了人体内气之来源,对饮食所化生之气,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饮食入于胃后,首先由胃上口化生而出的是卫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后,生化而成血液,即营气。剩下来的饮食物就是所谓营卫气行走后的糟粕,沿肠道逐次下传排出。我们这里所要关注的是“大气”,即“宗气”。宗气也是由饮微所化生,可以在胸中气海积聚,而不运行全身。其出于肺,循咽喉,与营卫之气循咽喉有相似之处。但其“呼则出,吸则入”,表明此气为呼吸之气。这就是说,古人将人体的

呼吸功能,归纳为饮微所化生的宗气。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中必须维持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幅度和频率。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偏低,呼吸则会慢而浅。现在我们已知,二氧化碳确实来源于从胃肠中吸收的营养物质之气化,人如果停止进食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影响到二氧化碳的来源,进而影响到呼吸。这似乎可以理解所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的问题。笔者在仙道修炼过程中,曾尝试过辟谷实践。当辟谷至第五天时,便已感到胸部气短,说话时语音失调。由此可悟,古人虽然不可能知道二氧化碳为何气,但所谓的“宗气”,亦有综合之气之,意,应该含有二氧化碳的成分。

按《黄帝内经》的理论,天地之气与水谷之精气相同,没有严格的区分。呼吸中的精气,三分之一源于天地之气,三分之二来源于水谷之气。故一呼吸,出多人少,需要从水谷中得到补充。但由于其比例相差甚多,吸人二氧化碳的浓度近乎于零,而呼出之气中的二氧化碳则高达5%,并伴随有卫气和先天元气等人体生命之气的流失。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武学中,便产生了以睡姿为练功形式的“锁鼻胎息术”,运用卫气主宰人体睡眠的生理机能,力图使生命能量不外泄,或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黄帝内经》早已阐明,经脉气血的流动是由呼吸推动的,而不是心脏。因此,脉动的本身应该代表呼吸。脉动慢,则呼吸慢而深;脉动快,则呼吸快而浅。呼吸的深度与气进入内脏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在研修传统武学时,应该把气与血分解开来,营血确实由心脏来推动,而卫气则是由呼吸来推动。

呼吸既然是推动卫气(经气)运行的原动力,因此呼吸的过程,总是与经脉循行紧密相关。传统医学对针刺效应的研究和对经脉实质的探索,都离不开呼吸运动;刺激任何穴位的效应,都与呼吸的改变相关联,常表现为呼吸的深缓。在我国传统的修炼学中,也总是强调调息的重要性,不是要求呼吸的缓慢,均匀和细长,就是要求吸长呼短或吸短呼长,以示补泄不同,阴阳有别。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大字气诀”,完全是按六个字的不同发音来体现不同的呼吸形式。即使不进行专门的呼吸训练,当练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也会有明显的呼吸改变。其中呼吸顿断的现象不仅见于古典文献记载,现代不少的练功者也深有此感,这与专门训练调息所追求的胎息境界,亦有殊途同归之妙。

由于卫气的特性表现为宗气之悍气,故武术内功中对卫气能量的激发,都是从呼吸的训练人手。我们综合古今武林各门派的训练方法来看,均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

其一:沿袭古老的吐纳导引术,采用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并配合动作和意念活动来进行循经导引。如张三丰所传的“太极十三式”,便是此法之实例。这种激发卫气能量的修炼形式古老而陈旧,需要经过长期的修炼过程方可奏效。

其二:采用自然平稳的呼吸和意念诱导,以固定不动的站立方式(亦称“桩功”),来激发卫气能量的流动和强盛,以顺应卫气在人体运行二十五周次的自然节律。我们从传统医学中可知,一般人的卫气能量弱而散,其经脉循行的走向,都是从阴经而出,从阳经而回。习武者与其相反,则是从手足三阳经而出,沿手足三阴经而回。卫气能量在手足三阳三阴经的运行中,阳经的运行总是呈现出离心性的运动;而阴经的运行总是呈现出向心性的运动。这样就使人体具备了阴阳两种力,武林界称之为“争力”。站桩功的修炼方式不仅可以诱发卫气能量的强盛,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获得并掌握这种争力。这种力可以有效地增强自身重心的平衡性,对外又能产生强大的崩弹力。但这种修炼方式枯燥乏味,短期内难以掌握,况且久站必伤筋骨,容易加速人体生理机能的衰老,应配合睡功修炼调养之。

其三:运用经脉和体腔吸开呼合的生理机能,以及卫气为宗气之悍气的气质特性;采用猛烈急速、快慢相间的呼吸频率和动作的导引,迅速激发卫气能量的运行与强盛。这种修炼方式快捷易成,功效宏大,能够在短期内促使卫气能量到达四肢末梢(手指和脚趾),并充盈于全身气街之中。再配合站桩功的修持,即能较快地获得争力并掌握之。尤其是在练功过程中而形成的“抢气”功能,更加适应实战搏击中呼吸换气的需要。故此,侠门武学的内功修炼,便以此种修炼的方式为主。

传统武术范文3

摘 要 中华武术是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本文就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形态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特征 文化形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变,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无法保持其系统性与完备性,许多拳种、刀术技术面临着濒危的局面,这成为了21世纪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武术的文化特性

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这些哲学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在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这种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等。这一武术理论思想体系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之中。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另外,武术练功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二)技击性

产生、发展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技击性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并在古代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武者在对抗中热衷于切磋技艺,在相互提高中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技击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并且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运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三)健身性

当今社会,人们一般都是以健身、技击实用等目的来进行武术锻炼。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分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也曾说过“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运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二、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形态

(一)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禽兽的侵袭,在与禽兽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拳打脚踢、跳跃滚翻等一些自然动作,这便成为了武术产生的基本因素与条件。后来人类将这些随意性的打击活动生产、狩猎提供的攻防相结合,经过历史过程的选择,提炼稳定化为一定的结构层次。当原始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抽象、复杂起来,形成了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二)传统武术的宗教形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与恐惧,因而产生了万物都是受神灵主宰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一些宗教活动。据史料记载,巫术活动中的“图腾武舞”就与最早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武技动作”有密切联系。在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中,人们摹拟拳打脚踢的动作,喻以驱邪逐魔,慰藉人类的灵魂。至今,巫术活动中的“武舞”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构成了宗教形态的武术活动。

(三)传统武术的军事形态

在奴隶、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战争的激烈和武器的落后,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这些攻防格斗技能,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技击性的武术。近代以来,由于热兵器的出现,军事形态的武术活动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削弱,但在局部冲突中,仍是重要的军事手段,现代军警训练中的擒拿与格斗练习就是其突出的体现。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传统武术文化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从武术在现代运动中的发展中也能够看到,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建利.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审视[J].山西体育科技.2008.

传统武术范文4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散打技术 主要影响

散打发展及传统武术为基础,是对传统武术中各门派实用招法精华部分的整合。在传统武术中,一般包括功法、套路、技击三方面,其中技击是最关键的部分。而散打则是在传统武术功法、套路的基础上的深刻理解与研究,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延伸。

一、传统武术与散打的简介

(一)传统武术简介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套路演练、搏斗、功法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1]。传统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发展出来的,能够搏击、强身健体,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周伟良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同时,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为套路、功法与技击三个方面,采取单势、拆招、格斗、功法等活动形式,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追求更高价值的武技和武道修炼。

传统武术的最大特点是尚巧,主要表现在讲究进攻防守的方法,不用拙力用巧力,传统武术一般比较注重套路形式,一招一式通常都是按照事前安排的顺序进行,具有非常显著的原则性。

(二)散打简介

散打的发展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主要为了表现一种新型的竞赛方式以体现武术技击的实用价值,是一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一种体育项目。散打技术不仅包括传统武术的基本实用技术,同时还包括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搏击组合。在两人进行散打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方法争取赢得比赛。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顺应时代需求发展出来的,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散打虽说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相比较于传统武术的套路,散打具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与广延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框架与风格。散打汲取百家之长,增强了格斗技术的时效性,且技术简捷,注重战术的实用性,无论是直拳、勾拳、蹬腿、踹腿等技术都简单实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战中的效益。根据对当前散打竞技研究,散打技术逐渐呈现出速度快、力量大、预兆小等趋势。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明确规定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及裆部部位攻击,同时也不能使用反关节、肘等技法,但是散打拳法却继承了传统武术拳法的特点,更简单、更直接。在散打技术中,其拳法实用性较强,动作路线较短且直接击打,提升了整体力度,防守方法较为巧妙。

(一)传统武术对散打腿法的影响

在传统武术腿法中,主要以短打技术为主,而散打“远踢”扩展了攻击距离,具有更好的实战效果。在散打运动中,要求腿法必须速度够快、力量够大、受力点精准,而传统武术中立身、松垮、屈膝等训练恰好能够增强训练者的腿部力量,增强训练的步法平衡与稳固性。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摔法的影响

在散打中,摔法主要表现在根据对手的站姿,在规定的距离及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将对方摔倒,在主动进攻的同时要避免被动反攻,不仅要有远距离踢打的摔法,又要有近距离贴身摔法,而这些都是由传统武术摔跤演变而来的。

(三)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训练方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门派多,且套路各异,功力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功力练习都是为技击、实战做准备。因此,在散打中训练者的散打技术练习方法都是遵循传统武术的技击观念进行练习。

(四)传统武术桩功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传统武术在提高技击技巧的同时,主要是练劲,旨在增强人的击打及抗击打能力。其中,桩功是传统武术的训练基础,实现“打练合一”的练功模式。在现代散打训练中,直接进行攻防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节省了训练时间,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传统武术与散打本是出发点相同的两种民族体育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因为各种因素割裂了原本的统一关系。散打起源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结合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方法,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增强散打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因此,在散打技术中加入传统武术的招式,能够提高散打技术的威力,促进散打技术的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岷芮.鞭腿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以2015中俄巅峰战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 .

[2] 朱海南,王李楠.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打的对比研究[J].运动与健康.2011(12).

[3] 张春峰.论竞技散打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身体素质[J].中华武术(研究).2016(01).

传统武术范文5

一、唐山地区是个传统武术的大宝库

1、深厚的传统武术底蕴

唐山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源流有序,文化底蕴丰厚。据我多年的寻访唐山传统武术源流,基本上清楚了唐山传统武术各个拳种流派的传承历史以及传承的内容。从寻访的结果看,唐山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我可以断言:唐山传统武术不亚于其他地方的传统武术。唐山传统武术的拳种流派有:顺式门、言情门、猿功门、八仙门(清八仙)、连环门、亓门、六合门、孙式内家拳、意仙拳、猿鹰连环掌、太祖门、开门八极、潭腿门、武当盘龙门、达摩门、象形拳、文八极、梁式形意拳、二郎门、阴阳翻拳功、陈式太极、姚式太极、卢氏结构、迎门、弹腿门、陈宗门、八卦掌、罗疃八极、母子门、五子门、中华武术劲意原理、言轻门、云魔门、意拳、吴式太极、戳脚地躺术、樊氏内家拳、大成拳、清华门、精意化微、双形拳技击术、天罡门、杨式太极、乾坤门、尚派形意、宋式形意拳、三光门、越龙武道等四十多个拳种流派。其中顺式门、言情门、亓门、八仙、猿功、文八极、姚式太极、迎门、鸭形拳等几个拳种是唐山独树一帜的,虽然在外地有传承,但其根与主干均在唐山。我们唐山传统武术可以说有着丰厚的底蕴,完全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市场经济催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

唐山传统武术历史悠久,与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同属于唐山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着重对其他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唐山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力度。随着唐山经济的高速发展,武术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被重新认识。当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武术视若珍宝的同时,我们能否将我们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资源充分利用呢?通过武术活动与项目的开发来为唐山发展添枝加叶,是我们值得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们以唐山武术作为与外界交流、招商引资的一个途径也未尝不可。我们完全可以“以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很多地方成功举办全国武术节乃至世界武术节,都是很好的例证。以我们拥有的优越条件:武术底蕴丰厚、场馆设施齐全、唐山世界闻名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举办国际武术节。在举办武术活动的同时举行经贸洽谈会,招来世界各地客商。

3、保护、弘扬唐山传统武术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1)溯本求源,弄清唐山传统武术传承历史、主要传人分布情况。(2)召开全唐山市传统武术交流会,让大家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大计。(3)成立唐山传统武术专门研究发展机构,面向社会征召贤才。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尊重老一代的见解。(4)武术要发展就要有足够的资金,这也是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联合一批热心于唐山传统武术发展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5)恢复建设“唐山国术馆”,聘请优秀拳师培养武术人才。可以为个人、企事业定向输送保镖、保安人员。(6)鼓励民间武术各流派组建研究会、拳社,大力支持各会社的健康发展。开放唐山体育场馆,为民间武术组织、研究会提供活动场地。(7)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电视台设计专栏节目,对唐山传统武术各门各派进行宣传报道。让唐山传统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8)举办每年一度的“唐山传统武术交流展演大会”。每个研究会都要向武术研究会汇报一年来的武术发展情况。(9)成立唐山传统武术表演团,编排大中小型节目,展现唐山传统武术魅力。(10)时机成熟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或交流会,加强与世界各地武术组织、武术团体、个人的交流联系。

二、对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1、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理解: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白成体系、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之瑰宝。首先它集美学、生理学、运动学、力学、哲学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其二中华武术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能给人享受生活的乐趣,又有实用之妙。这也是人们喜爱中华武术的原因。

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还更注重精神生活。少年人习武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培养以苦为乐的精神,提高他们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哲学的思想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正是家长、社会所期待的。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家庭的基石,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使他更渴望精神生活。而武术运动能使他们缓解压力,提高工作能力,并且能充盈他们的精力,延缓衰老。当今社会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善,老能会养,让他们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保持他们身体健康,也是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

2、地理优势:

燕赵大地,人杰地灵、地域辽阔,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尤其唐山地区门派众多,内容丰富,挖掘发扬中华武术文化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

3、产业化构想:

创建燕赵武术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企业航母。

4、宗旨:

挖掘发扬中华武术文化,造福社会。

5、运行模式:

遵循实体企业运行模式,以董事会、会员为基础,广纳人才,组建严密科学的组织机构。

6、资金注入:

以基金形式为基础,严格资金运作,加强理财管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

7、收益分配:

按比例回报基金注入者,按比例纳入企业资金积累,按比例作为工作付出的回报。

8、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以唐山地区各门派为基础,充分发掘各门派的资源优势,相互交流,以巡演、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提升自身修养,打造自己的团队,形成完备的武术文化传播功能,利用创办多年的唐山传统武术网提升自身形象,加强宣传力度。

第二阶段:创办实业。创办学习、娱乐、养生等功能的实体,使武术文化传播达到社会功能,能使该事业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人们的修养。

第三阶段:打造国际武术文化交流中心。让中华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华武术的魅力。

三、团结创新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关键

传统武术范文6

1、咏春拳。它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

2、跆拳道。它是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及脚进行格斗或对抗的运动。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早期是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的,韩国民间流行的一项技击术。

3、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是国标武术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主要进攻手段。

4、擒拿格斗。它是由踢、打、摔、拿结合进、退、闪、躲等身法,攻防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技术,学习擒拿格斗的目的就是提高徒手对敌格斗的技战术水平。

上一篇传统媒体

下一篇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