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量化;评价;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结合以下几方面分析,开展了《注重过程评价 培养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
1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评价方式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作真实的记录,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客观评价,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2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化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让学生明白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但它只是纲要式的,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要求还不够具体,评价的操作性还不强,这样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我们只有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细化,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建设良好班级的需要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量化细则的制定是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决定,这样制定的细则认同度高,使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约束“压力”,这种约束“压力”随学生觉察到班级内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班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班级学生有意识地将“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卫生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
4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是解决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有些家长教育观念淡薄,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学不好有地种,不重视对学生的早期教育,不注重对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和兴趣的培养。有的家长初中都没有毕业,再加上自己对知识的遗忘,不能协助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农忙的时候忙着种地、收庄稼,农闲时打麻将、玩扑克、喝酒等,这些都不能对孩子形成正面教育。学生课间休息生龙活虎,异常活跃,但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不专心听讲,学习气氛不浓,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作业不认真完成,或者不完成。这些无疑是学习没有兴趣的表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5 开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外因促使内因转化的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制定的各种班规班纪,其目的是约束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最终形成良好习惯,在培养研究中采用在舆论监督下的学生自评方式评分,自评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逐渐变“他律”为“自律”, 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标。
为了课题研究能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在该项研究实验中以江西街乡学校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研究。从2010年3月起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探索符合各年级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评价细则,总结高效的检查量化与评比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定期研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学校重视研究工作,拨给每班研究经费,对每学月和学期结束过程量化评比得分进步较大或名列前茅的学生进行奖励,该经费由班主任管理,使用情况由班长记录,每期结束将开支情况交学校领导审计。
(2)以课堂为依托,在各项教学活动中量化学生的各种习惯表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及时量化评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一方面,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把家庭评价得分纳入学生过程管理考核,让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作品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设计、制作并作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作品的准备、创作过程、作品完成及作品评价的注意点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作品评价的一些看法。
一、作品评价有效实施过程
(一)作品准备过程。
要有效实现作品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作品了事,必须确定评价内容,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如果能事先准备好一部分作品(如以前学生的作品)进行示范,并实现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则效果会更好。例如:笔者在教《制作作文选封面》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封面,掌握对封面布局的调整,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了兼顾学生的差异特性,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个制作作文选《生命的拔节》的示范视频,发送到学生机器上,学生若有困难就可以自主寻求帮助。
(二)作品完成过程。
制作作品的过程是完成作品的关键环节。作品制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个性圣诞贺卡――word的综合运用”的案例中,笔者事先了解到,市面上的贺卡虽然品种繁多,但缺乏个性。笔者一上课就展示了几张自己创作的贺卡,告诉学生这是独一无二的,市面上是买不到的。笔者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一听说要自己设计贺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而融洽。第二,内容创新,开发学生潜能。如何选择作品内容?是按照教科书上的例子让全班照着模仿?还是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创作作品?这是笔者上课时面临的两难选择。上述案例中,笔者先与学生总结了制作贺卡的步骤,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模仿展示的贺卡作品,而是“放飞”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意,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贺卡。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不再为教师的思维所局限,创作出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作品。
(三)作品评价过程。
1.作品与评价标准公示
学生作品是建立作品评价体系的基础,没有作品何来评价。所以笔者经常将所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上,让学生浏览,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从而正确对待自我。因为初一学生思想比较自由、心理不够稳定,他们自己很难按照一条一条的量化标准理性地评价自己的作品,所以在作品评价中,我特意设计了以下这样一种评价标准,即通过对创作的作品进行简单说明,回答若干问题:你为什么要创作这张封面?你想通过这张封面表达什么思想?在创作中运用了哪些工具?创作的封面中哪些是你最为得意的部分?为了尊重知识产权,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我还另外加了一条:哪些是你原创的?哪些是你转载的?用这些提问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最后按照“”号量化,其中4颗“”为优秀,3颗“”为良好,2颗“”为一般,1颗“”为还需努力。
学生参与自评的过程,一方面是对知识的回顾,并在回顾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为同学互评提供了参考。
2.作品讨论和投票
校园网络开通评论功能,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同时要求学生把作品自评表附在作品的下方。学生的自评人人参与,动手又动脑,封面制作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同学互评由于缺少监督,随意分数和感情分数无形增多,所以一般会选择4~6个人为一小组进行投票。以下是学生在进行互评的时候参考的量化评分表,因为有了量化表作为参照依据,所以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公正性。
作品量化评分表
作品名称: 班级: 姓名: 时间:
根据以上评分表,学生可以采用文字评价和投票对作品进行评价。
3.班级信息专家鉴定
班级信息专家由信息技术骨干成员组成。让他们互相交流,评好等级,再提交评价结果。选出一个最佳作品名单,相当于排行榜,做得好的作品都可以上榜。
4.教师终审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导演,而学生是演员,为了让戏演得更加出神入化、精彩纷呈,老师就得当好导演这个角色。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后,并不是说教师就无事可做,事实正好相反,教师要督促引导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还要从学生的互评中发现共性和个性问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点。
二、实现有效作品评价的注意问题
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的功能在于激励、诊断与促进,让学生体验积极情感。有效的作品评价应重点注意:
(一)及时准确,肯定评价。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制作作品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在向学生提供反馈时,应注意多采用肯定性语言,让学生体验自己制作作品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哪怕一张图,加一种色彩,会运用信息技术某项制作的技术都值得肯定评价。
(二)合理制定标准,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已有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对学生的思想、创造、艺术等方面不能过高要求,对不同年级学生应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初一学生更多的应侧重于运用信息技术上的肯定。到了初二年级段,应把主题是否有新意,内容是否围绕主题作为重要标准,侧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而非单纯的技术评价。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技术相对更成熟,善于表现作品。如果仍以技术评价为主,就会使学生认为简单重复,没有吸引力,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三)开展自评、互评,营造评价氛围。
学生可采用电子文档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自定目标将每次的作业存在电子学档中。学生可通过它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课堂中,教师可多展示些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作品的互评工作,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互评、交流学习气氛中获得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品评价只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品评价体系将会更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应用。
参考文献: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3
一、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多汉姆(W.B.Doham)推广。因具有教学相长、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易于调动学生积极等优点,哈佛案例教学法逐渐成为全球教学模式的典范[1]。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教育界逐渐推广,主要应用于公共管理、法学、医学等学科,但在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课程教学中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尤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按照学生对案例的使用方式,笔者把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分为倾听型、体验型、调研型、探讨型四种(表1)。调研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要求学生运用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原理或方法对案例进行实地踏勘、系统分析和集中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验理论水平和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学习金字塔理论”①认为(图1):学习形式主要包括听讲、阅读、声音或图片、示范或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或做中学、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前四种的学习效果在30%以下,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后三种学习效果在50%以上,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调研型案例教学对应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二)作用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调研型案例教学安排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起着过渡的功能。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否定、代替前期的讲授型原理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对原理作用熟悉基础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对后期设计教学起着铺垫作用。调研型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2)检验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加深理解,为后续课程设计做好准备;(3)全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应用水平;(4)加强团队协作、访谈、观察、图文表达、汇报等城乡规划专业技能锻炼。
二、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训练课程。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2]。从教学实施的动态过程出发,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分为准备、踏勘、分析、讨论、评价和巩固六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充分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否则整个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在准备阶段,案例的选择是师生工作的重心。案例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出关于案例的一些附加要求,如:位于中心城区、建成时间较早、常住人口较多。学生选择案例的过程也是理解基本概念的过程。教师同时围绕教学目的制定案例调研任务书,内容涉及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等。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四节课)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需制定周密的课堂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课堂组织、时间分配、提问顺序、问题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学生需认真解读案例调研任务书,按照3~5人自由组队,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搜集案例背景资料。在对案例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按照案例调研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组内成员分工情况制定踏勘计划。
(二)踏勘阶段
实地踏勘分为两阶段,先是获取案例整体感知的集中踏勘,后是学生按照分工情况进行专项踏勘。踏勘内容不局限于案例调研报告的内容,除了基本涵盖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点外,还应针对往届学生在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常规错误着重要求。调查方式以测量和访谈为重点,照片为补充,主要通过测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理和规范,让学生了解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真实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为监督学生实地踏勘,可采取教师随时到场督导、踏勘初始和结束阶段拍小组工作照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是指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讨论、表达踏勘结果,它强调分析、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分为小组讨论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两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汇报踏勘成果,阐述观点,展开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案例调研报告是对实地踏勘和小组讨论结果的一种表达,也是教师对学生分析过程的评判依据。因此,教师在案例调研任务书中需对案例调研报告的排版、成果内容、深度、表达方式等作明确、详细的规定。
(四)讨论阶段
组织案例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调研型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3],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讨论阶段师生应该充分互动、有序展开,避免走形式、功亏一篑。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除了汇报案例调研报告外,还要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旨在营造一种开放的互动氛围,具体任务是组织汇报流程、提出问题和看法、点评总结成果。
(五)评价阶段
评价是指准确测评本次教学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一方面是指自我评价,以课堂笔记的形式体现。课堂笔记是在全班讨论结束之后,小组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案例,并参考师生的观点,总结出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整个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以教学反馈表的形式体现。教学反馈表是反映学生对教学实施的安排和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有助于帮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教师评价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部分。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即教学活动实践与预想教学目的、效果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案例调研报告和汇报讨论的评判,即案例调研报告成绩和汇报讨论成绩。其中,汇报讨论成绩是学生课堂汇报、参与讨论的体现,旨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比例为40%。
(六)巩固阶段
“温故而知新”,巩固阶段是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师生对之前教学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教师可以在课后集中交流讨论教学心得,找出教学活动中的得失,逐步深化教学改革。学生也可根据存在的问题课后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提问、抢答、测验等方式巩固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
三、案例调研报告的要求
案例调研报告既是前期踏勘和讨论的总结,也是后期课堂讨论的平台。案例调研报告在调研型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居住区原理的理解,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图2)。
(一)难度要求
鉴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案例调研报告难度应适中,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太小则会形成文字堆砌。案例调研报告的难度要适中,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要求学生运用原理分析、总结出案例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求学生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评价案例的得失。
(二)内容要求
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运用全部的原理和知识点分析案例,有些知识点是可以通过学生课后学习获得。在案例调研报告中,学生应立足于结构层面,主要对规划结构、用地规划与设计、空间与景观、指标进行分析。
(三)量化要求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调研报告常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几乎”等概词,反映出对原理和规范的理解还有差距。因此,调研报告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避免调研成果的随意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量化包括分工量化、成果量化和图例量化。分工量化要求每位成员在实地踏勘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中的任务必须明确。成果量化指的是案例调研报告中多运用规划图、表格、数据、饼图等表达方式,照片只作为补充。图例量化则是针对规划图而言,意味着每张规划图必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引导学生去调研和思考。
(四)写作方式的要求
当前学生普遍注重图形绘制,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亟需锻炼。案例调研报告一般有“开门见山”、“夹叙夹议”和“水落石出”三种写作方式[4]。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调研报告要求从“选、解、提、评”四个方面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写作,学生在叙述具体内容的同时把自己的结论慢慢阐述清晰。
(五)表达方式的要求
大一、大二集中在线条、色彩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大三开始,规划图越来越多成为交流讨论的媒介。因此,在案例调研报告中有意识地加强规划图的训练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学生绘制规划图应符合规范性和简洁性。规范性要求学生遵循规划图的一般表达方式(色彩、线型、粗细等),而简洁性指的是每张规划图表达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四、课堂组织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独白”式教学,师生间的对话、合作缺失,而案例教学则把课堂定位为师生交往、对话和合作的一个公共话语平台[5]。本着集中突破、强化提高的原则,笔者一般把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框架中需要讨论、评价和巩固的内容放在课堂组织实施(表3),其中,强化环节可以结合教学安排自行调整。
(一)准备环节
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②,能够让学生明确此次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教师应对汇报思路、汇报内容、汇报方式、汇报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小组汇报顺序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随机指定两种方式确定。汇报人则根据教师提出的汇报流程和要求做好准备。
(二)汇报环节
汇报一般按照“第一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一组记录问题),第二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二组记录问题),第一组回答—第三组汇报……教师点评”的顺序进行。学生汇报案例调研报告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按照“选、解、提、评”,先宏观后微观的思路进行汇报;二是汇报不等于复述案例调研报告,汇报应是总结性的语言而不是说明这张图是什么?哪张图是什么?三是汇报的内容应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四是汇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图3)。
(三)提问环节
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应简短明了,数量不少于两个,不得雷同。同时,汇报小组应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环节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的绝佳时机,也是课堂学习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当遭遇冷场、陷入僵局、无人发言时,教师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调控,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偏离主题、内容空洞是易犯的两种现象,教师应紧紧追随学生的思路,支持学生自行纠正,回到讨论主题。如果达不到效果,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提醒学生(图4)。
(五)点评环节
点评是一门艺术,好的点评能给案例教学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得到升华。但总结并不是下结论,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存在的只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往往通过回顾讨论过程、归纳主要观点、提示思维盲区、进一步延伸问题等方法结束案例讨论[6](图5)。
(六)强化环节
测验形式为试卷,内容为20道不定项选择题,内容、难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先用10分钟做题,然后公布答案、互相调换试卷批改,并利用课余时间对错误之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修订直至完全理解。
五、结语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目标化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面临着两方面挑战。首先,受社会分工特点和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也已经成为高校的软肋。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坚持延续经典意义上的大学概念,只把大学作为知识殿堂、思想堡垒,这显然是不够的,但是也不能只将办学目的限定于就业,走以往技校之路,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次,独生子女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在入学之前除了考试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考验和磨难,有的甚至基本的生存能力也在父母的溺爱中被抹杀,另外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固有的一些问题如自我中心、盲目自尊等开始凸显。
面临新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应该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简而言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不可否认,管理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通过管理,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通过管理,保证学校的正常培养秩序。但是如果将管理简单理解为限制甚至是强制,则很容易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良好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甚至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教育部于去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程上来。至今,全国大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新时期辅导员需要摆脱以往那种单一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集教育、管理、辅导与一身,既要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明确了辅导员的这一角色定位,便能够探寻一些新的工作思路,目标化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二、目标化管理的界定
目标化管理最初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美国学者德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倡导以目标来贯穿各个管理层次;美国学者沃迪恩扩展了前期目标管理主要放在管理人员身上的局限,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后来莱文生又补充到,人与人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应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不应把人当物看,每一项具体的目标都应包括其中。目标管理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的管理领域,并迅速渗透到高校教育系统中。
但是,以往高校的目标化管理是从更宏观的系统论角度进行的,注重的是学校这个大系统与一系列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制定的目标在具体性、可行性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衔接不够紧密。辅导员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末端,与学生的接触是最直接的,工作也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此,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对高校辅导员目标化管理工作进行界定:目标化管理是辅导员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与学生共同制定、实施和评价目标,进而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和专业能力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辅导员对学生实行目标化管理,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首先,教育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教育的目标性,高等教育更是如此,这也是社会需求与教育过程的切合点。加强教育的目标性,有利于学生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成才。其次,辅导员工作性质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行为,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目标是一样的,而且平等的沟通关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实行目标化管理,可以改变以往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缺陷,摆脱以往辅导员仅仅是说教的工作模式,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目标化管理的实施
目标化管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确立目标依据,制定不同水平目标,目标实施与调整,建立目标评价体系。将这四个步骤与辅导员工作内容相结合,便可以在灵活运用于辅导员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一)确立目标依据
如前文所述,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各方面,这决定了制定目标的依据也不可能像专业教师那样单一化,而需要对学生自然状况、思想状况及发展潜能等进行综合调查评估。学生的自然状况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地区来源、教育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等,对学生自然状况的了解是确立发展目标的基础;通过调查、谈话,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基本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有清晰的把握;借助专业化的心理量表,我们可以科学地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成就动机及人格特征等,这是整个目标化管理过程的核心依据。
(二)制定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的制定是需要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参与协商而产生的。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于他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挑战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唾手可得,目标太高容易让学生失去追求的勇气,目标太低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只有中等难度的目标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做到制定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的具体化,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目标实施与调整
目标的制定是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那么目标的实施也分为两部分。首先对学生来讲,目标实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前期参与目标确定,对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能动性,并凭着良好的意志力实现目标。其次对辅导员来说,也要建立自己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样便能够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有力的监控作用,一旦学生偏离发展目标或是缺乏意志力,辅导员便可以随时进行干预,这既可以是具体行为的指导,也可以是简单的提醒和鼓励,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调整和心态调整。
(四)建立目标评价体系
目标评价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前期目标实施的总结,二是作为判断是否对目标进行调整的依据。目标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客观量化的验证,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辅导员的评价。客观量化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方面通过相对客观的数据呈现出来与目标加以对比,这是验证目标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辅导员的评价是一个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辅导员会了解到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内隐性因素,而学生也能得到必要的反馈和指导。
目标化管理的四个步骤并不是完全顺序性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由学生的动态发展特点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步骤,而要相互兼顾,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考虑新出现的目标影响因素以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结语
尽管目标化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目标确定有难度,易产生短期行为,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培养理念,有着其特殊的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评价作用,对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重要作用。辅导员可以将目标化管理适当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带有半社会性质的大学生活期间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将来的人生有较好的生涯规划,提高自我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7
2.关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化管理的设想.张士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47-48
3.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莫敏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115-116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 创造性思维
初中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创新、探究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敏感,有很强的自尊心,具有自我表现心理,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当认识并关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要想使学生在初中课堂上主动学习,善于表现自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良好愉快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中,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是亲切的,而学生也不会因为师道尊严的束缚而压抑自己创新思维的萌芽。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真实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
1、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发兴趣,学生能够探索和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可以在黑板报和手抄报上制作相应的化学专刊;通过举办相应的化学讲座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讲述化学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应用,等等.这些化学领域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可以在课前抽出一段时间进行化学知识的演讲,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应的素材,这样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过程取向的评价
图形图像专业的设计制造过程,需要设计者收集资料,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方案的创意,再反复筛选、修改。这个完整的设计思维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中能体现出一个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个过程的评价也不可缺少。
3、以主体取向的评价
按评价的主体来分,项目评价中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具体为自评、互评、教师(企业)评价,评价时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可以给出评价标准表,要求学生填写,作为综合评价依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写出自我总结,提高自我认识。校企合作的项目实施,还可以加入企业专家的评价,更具客观专业性。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尽量定量化,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这样的评价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是创新之本,古今中外各大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物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要动手做实验。初中生处于实验能力形成的初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综合量化自我总结范文6
1、公司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并分为月度、年度考核,月度考核在每月末至下月初进行,年度考核在次年初进行。
2、公司因重大工作项目或特别事件可以举行不定期专项考核。
第二条考核目的
为全面了解、评估员工工作绩效,对公司及个人工作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进和调控,发现优秀人才,加强沟通与激励,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从而为公司经营战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考核范围
本公司所有员工均需考核,并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考核原则
1、以公平、公正、全面、客观的原则为主导;
2、以岗位职责任务为主要依据,坚持上下结合,左右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3、考评工作中,坚持对事不对人,重视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考核。
第五条考核形式
各类考核形式有:上级评议、同级同事评议、自我鉴定、下级评议、外联客户评议等。因各次考核目的、时段及各种考核形式本身特点的不同,各考核形式在考核过程中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
第六条考核办法
考核采取等级评估、目标考核、相对比较、重要事件或综合等办法,具体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档案、考勤情况、部门和员工书面报告、重大特别事件等进行。
第七条考核内容
1、主任级以上员工考核,包括所辖部门总体绩效情况和个人绩效表现两部分,其中,所辖部门总体绩效考核结果所占个人考核权重为×××,主要依据所管辖部门整体工作的考评结果综合评定;个人绩效表现权重为×××,主要包括员工个人岗位职能履行情况、知会能力、职业道德表现等三方面内容,具体考核项目内容及权重见公司员工岗位绩效考核量表ⅰ。
2、公司基层员工考核,依据个人实际工作表现,内容包括员工个人岗位职能履行情况、知会能力、职业道德表现等三方面内容,具体考核项目内容及权重见公司员工岗位绩效考核量表ⅱ。
3、业务人员根据个人任务总额确定每月销售最低限额和目标销售额,作为当月绩效考核量化依据。若当月无销售任务,对应无绩效工资。
4、考核设立加分项和扣分项,分别对应公司奖励与惩罚条例、考勤制度等相关内容其中,各项目部业务人员每超额完成目标销售额×××万元加1分,每低于最低销售额×××万元扣1分。其他部门员工有突出贡献,每次加1分,工作有明显重大失误,每次扣1分。
第八条专项考核
1、试用期考核
对试用期届满的员工均需考核,以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对试用期表现优秀或较差者,可建议提前转正或适当延长试用期;
2、后进员工考核
对公司认定为后进的员工可因工作表现随时提出考核和改进意见。
3、个案考核
对员工工作涉及的重大工作项目可即时提出考核意见,并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处罚。
4、调任考核
因工作需要拟订岗位职务调配人选时可提出考评意见,作为员工任职或工作参考。
第九条考核程序
1、月、年度考核开始前,由人事部根据工作计划,发出员工考核通知,说明考核目的、对象、方式以及考核进度安排,下发有关考核量表。
2、考核对象准备自我总结和鉴定,有关的各级主管、同级同事、下级员工准备考评意见,并填写考核量表汇总到人事部。
3、人事部依据考核办法统计考评对象的总分,并汇总各部门考核情况,提交公司管委会审核考核结果。
4、管委会根据当期工作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审核确定考核结果。
5、人事部公布考核结果,并对考核对象提出相应改进意见,请员工作出岗位工作目标与计划。
6、考核结果存档,分别存入人事部、员工个人档案、考核对象部门。
第十条考核结果
1、根据考核的具体情况,结果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差等五个档次。其中:
①考核总分≥90分,优秀,当月实发绩效工资×××;
②90分>考核总分≥80分,良好,当月实发绩效工资×××;
③80分>考核总分≥60分,合格,当月实发绩效工资×××;
④60分>考核总分≥50分,较差,不合格,当月实发绩效工资×××;
⑤50分>考核总分,差,不合格,当月实发绩效工资×××以下。
2、年度工作中,月度考核结果优秀次数累计达×××次以上者可参加年度考核评优;不合格次数累计达×××次以上者,公司将予以解聘。
第十一条考核结果的作用
考核结果作为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全面反映,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与员工个人薪酬挂钩;
2、是决定员工岗位职务升降的主要依据;
3、与员工福利等待遇相关;
4、决定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条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