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1 计算机英语的内涵及教学难点剖析
1.1 与普通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授课不同,计算机英语更具专业性,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特点的应用,充分丰富教学信息,以英语信息的多元化教学发展体现出更多方面的实用性。计算机英语的掌握学习,对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提出了一定层次上的要求,词汇量的缺乏、固定模式搭配的理解运用能力不足,都会导致计算机英语学习进程受阻,没有良好英语基础造成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清学生的英语基础,通过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使计算机英语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应用价值。
1.2 计算机英语教学的难点,在于平衡高水平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和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等的现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通过带动起活跃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对于计算机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以此为目的,开展英语相关练习,增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课堂中对于生僻英语词汇应注重浅显易懂地进行解析,让同学充分理解的同时加强对于计算机英语相关应用的掌握。课堂学习气氛的轻松、活跃是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1.3 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内容处理也为教学带来了一定实施难度。计算机信息量的庞大对于教师课前的课程准备提出了一定程度的难度要求。课件内容的设计应尽可能做到生动活跃,以保证课堂气氛的有效带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内容的编制安排也要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设计来应对课堂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落实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教师应通过自身的高水平能力为学生学习做出榜样,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英语的深入学习。
2 案例教学的发展及优势
2.1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简要分析,教师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原则,适当采用典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案例,将学生从抽象的理论教学带入到具体实际的案例中,然后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通过自由结组或者其他方式,充分分析教师提出的具体案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素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新课标对于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案例教学要充分发挥具体案例的作用,不能采用演讲或者是其他手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再者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沟通的弊端,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结组等形式的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的发源地在西方,并且当今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案例教学已经成为西方教学过程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案例教学资源相对于我国目前状况而言比较丰富。从教育理念角度讲,案例教学有效的实现了课堂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改善了部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科目缺少实践的现状。
2.2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案例教学模式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意义是上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通常是以教师教授教材知识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注重的向学生介绍知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则相对较弱,造成学生能够学会理论知识但是无法进行实践操作的现状。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概念正好相反,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并解答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3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传统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理论概念来解决现成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但是在案例教学模式中,问题的标准答案往往有多个。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适当的引导学生,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来完成。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变成一种能力。
3 应用策略研究
3.1 在进行案例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教师对于即将使用的教学案例必须做到全面的了解,教师要精心策划学生何时开始讨论、采用怎样的讨论形式及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做怎样的解答等。教师还要注意根据每个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状况临时改变案例的讲授方案。
3.2 适当的课堂引导。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向学生介绍清楚案例的来源。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编程语言JSP语言教学时,要选择专业公司的设计案例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内容的重要性,此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具体教学案例时要注意选择学生常见的案例,比如对于JSP语言程序,教师就要选择具体网页来作为教学案例,常见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案例,然后学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向着案例包含的知识点进行讨论研究,然后模仿学习案例中的小案例,通过模仿来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创新原有案例,最后教师通过点评各组学生的作品,总结知识点。
3.3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辅导。案例教学模式教师通常是在课前将教学案例发放给学生,学生要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来研究案例。学生必须对案例进行独立的研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独立研究的内容概括案例的基本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英语知识掌握的水平来选择开始讨论的时间。在具体案例实现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保证大家思考的问题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大家讨论的方向,决不能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辅导。
3.4 在对于案例的实效分析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案例采取的不同模式,对学生进行案例的综合性分析,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对于案例的总结理解,进行案例问题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思考。对于案例出现的问题,采取正确方式将问题剥离出来,寻求更为有效地解决方法。教师在对于案例的引导分析中,应注重对于隐藏问题的提取,使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在问题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以实现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4 总结
经过实际的教学尝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案例教学素材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改变案例难度,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英语方面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善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报,2012.
[2]钟静.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学院,20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77-02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课程,既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必备基础课程,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因此,如何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案例教学能引导、启发学习者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该文将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有效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以期达到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目标。
1 案例教学
1.1 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余凯成教授认为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1]。
案例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1.2 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1.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就是教育者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目的[3]。案例教学恰好是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1.2.2 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所觉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其它知识的过程[4]。案例教学是以已有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让学习者自主构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3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1.3.1 适用特点
案例教学是强化对知识的学习运用,挖掘智慧潜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转化,适用于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问题和已有相应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的对象。
1.3.2 施教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整个组织过程有序,但环境宽松,是一种有组织的自主和互补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渗透转化的过程[5]。
1.4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上机验证”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虽然教师能高效地传递书本知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应当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是不可能解决学习者日后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遵循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内在秩序,能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习者能从做中学。
一般来说,《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者是大一新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运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教学内容涵盖了学习者常见的系统个性化设置、文档处理和表格制作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过程符合案例教学的适用特点和施教特点。因此,将案例教学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2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探索
2.1 教学准备
2.1.1 案例的设计
进行案例设计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在首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大致水平,再以此为依据设定案例的难度值。
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首先选取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包含相应知识点的案例任务,同时兼顾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案例的选择要遵循实用性和扩展性的原则。
以Word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给父母的信”帮助学习者掌握文字录入和编辑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习者关爱长辈的情感;案例“制作一张生日贺卡”可以使学习者掌握插入图形的基本方法、图文混排的技巧,并锻炼学习者的创造力与想像力;案例“制作个人简历”能让学习者熟练掌握Word表格的创建、编辑和排版的方法,培养学习者积极思考的能力并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2.1.2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具体教学计划的拟定以及案例素材的准备。教师需要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应,预设案例讨论的过程,制作完备的教案和课件。为了使教学设计能够照教师的预期实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课前预习的习惯,做好分析和研讨案例的准备。
2.2 教学实施
2.2.1 展示案例
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示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给学习者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2.2.2 分析案例
当展示完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逐层分析案例,围绕案例中所呈现的任务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动态分组”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研讨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当讨论结束后由组长统一汇报结果。
案例“制作个人简历”包括了5项任务,即:创建基本表格、设计表格框架、输入表格文本并排版、美化表格和添加图像。教师在展示了事先制作好的个人简历后,提示学习者对个人简历进行分析,引导学习者找到需要完成的5项任务。接下来,再由学习者自主讨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相应的知识点。
2.2.3 提出方案
研讨完毕后,教师轮流请各研讨小组汇报结果,并组织评议。在评议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讲解,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提出较优的问题解决方案。
2.2.4 实施案例
案例分析、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任务。在教师提出方案后,学习者按照研讨得出的方案来实现案例。
(下转第586页)
(上接第578页)
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对此次案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指出整个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习者对任务进行深入思考,并提供相似的案例以供学习者在实践课程学以致用。
2.3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反思,包括了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度是否高、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案例实施是否成功、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等内容。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习者自主获取对案例及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教学也存在着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要求较高,案例研讨过程难以掌握等局限性。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如何完善案例教学模式,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鹏.案例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15.
[2] 陈丹.高职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职教天地,2010(5):14-15.
[3] 方永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8:15.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案例教学 中职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应用已遍及各行各业,并对社会发展、生产结构、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与冲击。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许多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课程,但是在教学中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涉及大量的概念。而中职学生大多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目标不明确。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多数学校采用了基于模拟软件的操作,采用以理论为主的教材,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二、案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相对较慢,在准确、深入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的真实案例并加以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艰辛和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驱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案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利用案例,使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本身非常复杂、理论概念多又抽象,学生初次接触网络,不免会觉得乏味,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懈怠的心里。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逐步分解,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如讲解路由器,我们可以引入案例——小明家里有三台电脑,通过一个交换机将三台电脑组建了家庭局域网,现在想让家里的电脑都能上网,还需要什么设备呢?讲解路由器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入案例——交通图中的交通指示牌。应用学生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例子,使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多个案例,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对本案例,不会举一反三,或者有些学生止于当时,下次再操作类似问题时则表示困难。所以,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列举多个类案例加以练习,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如讲解交换机的VLAN划分,学生需记一些命令,这时教师可以列举案例——学校的局域网可以按不同的教学楼划分,也可以按年级划分,还可以按专业去划分等。通过多个案例的操作,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命令,以此加深对交换机VLAN的理解。
3.利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入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同时教师应有相应的准备和铺垫,再布置实验内容,让学生去思考、实践,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如讲解一台主机网络不通时,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假设学生作为一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如果有电脑不能上网,应该怎么去解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小结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利用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 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S1).
[2]隋晓杰 石萍.浅谈案例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J]. 商情,2011(7).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基础 电子教案 RIA Flex
电子教案,是将传统教案中的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后存储于记录介质(如磁盘、磁带、光盘等) 中的一种形态。同其他的电子出版物一样,在观看阅读时必须事先输人计算机主机中,由显示器输出。目前课堂上比较流行的电子教案一般有两种类型:PPT 教案和 WORD 教案,调研中发现在《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教学当中 PPT 教案使用的比例非常高。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软件基础》作为工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强调基本算法的理解和运用。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程序设计实践和算法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是课程发展的趋势。
一、现有《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教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复用是一种由预先构造好的、为软件复用是一种由预先构造好的、为复用目的而设计的软件构件来建立或者组装软件系统的过程。目前用 PPT 等软件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教案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打包在一起的,用户根本看不到动态演示过程,也没法对内容进行修改,所以根本就谈不上软件的复用,网络共享也困难。目前少数一些用Authorware,Director,Flash 和 Html 等软件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教案,由于在打包或时把教学内容和程序放在一起,一般没有计算机培训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进行修改。由于现在网络的快速发展,基于 PPT 等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电子教案都不支持网络浏览,这样不利于课程电子教案内容的及时更新。同时,PPT 要做出很强的交互性需要熟悉它的脚本开发,而 PPT 的交互设计能力不强,限制了教案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受到现有电子教案的约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系统整体设计结构
电子教案系统总体上被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电子教案的编辑器部分,另一个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前台展示部分(播放器功能)。编辑器部分的界面设计要力求简洁明了,逻辑结构清晰。播放器部分是教师上课时用来展示教学内容的程序,它包括导航部分、内容展示部分、以及电子白板。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图文混排、多媒体支持、用户交互、编辑和修改、文字批注和电子排版等功能。
系统总体上采用由电子教案编辑器和播放器两部分组成,电子教案编辑器在完成电子教案内容的制作后导出素材内容,打开播放器播放电子教案。
编辑器主要是为电子教案的制作人员提供添加和修改课程电子教案内容的功能。编辑器部分包括电子教案文件处理部分,电子教案逻辑的设计,具体的每个页面内容的添加和页面相关属性的设置。其中文件处理部分对电子教案进行新建、打开、保存;逻辑结构对电子教案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进行安排,使其符合电子教案整体的结构或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页面内容的添加负责在页面中添加具体的教学内容素材,如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页面相关属性的设置对页面背景颜色和背景图片的添加和修改,对页面切换效果的设置。另外还有具体的媒体素材的风格设计,同时还提供备课时添加批注的功能。播放器通主要负责对编辑器生成的电子教案素材文件的展示,供教师上课使用。播放器的交互设计和 PPT 类似,保持了 PPT 的一些版面设计风格和快捷键操作等。另外播放器提供弹出式导航栏,方便教师上课时的导航操作,每种素材对象都有自己特定的交互方式。编辑器打包把播放器和电子教案素材内容放在一起,播放器在打开时会调用同级同名文件夹里的 XML 文件和素材文件。
三、主要模块实现
1、电子教案文件操作模块
该模块在设计时把电子教案文件作为一个整体内容来进行新建、打开和保存。新建电子教案时对原有已打开电子教案的处理,如果用户对已打开电子教案做了修改,但是未保存,会提示用户先保存,然后再新建电子教案文件。
作为该系统的重要模块之一,内容结构编辑模块的设计要方便用户对电子教案文件的逻辑结构进行编辑和修改。本系统采用树的数据结构来标示电子教案的内容结构,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操作方便,符合一般用户的习惯。
该树形结构的节点可以拖动以调整节点的位置,在节点上单击右键会弹出右键菜单,包括对节点的添加、复制、粘贴、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四、总结
《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教案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不仅使电子教案结合了桌面应用良好的用户体验与网络课件轻松部署,带给用户更好的交互体验。该系统实现了电子教案对网络的支持,提高了教案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本系统结构在细节上还有部分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系统定义的各种资源素材 XML 表示文档没有遵循 Scorm 技术标准,给以后电子教案素材内容网络复用带来不便。
参考文献
[1] 孙颖. Flash ActionScript 3 殿堂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李捷.2003.基于 RIA 的英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实现[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6—7.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5
高校是一个聚集全国各地学生的大学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如简单的WINDOWS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等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则毫无计算机的概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再加上文理科学生逻辑思维的差异,针对同一计算机教学内容,文科学生有时接受速度慢于理科学生。
二、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讲解、演示、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使用excel软件的兴趣,增强学生能学好这个office组件的信心。
从知识目标上讲,我希望100%的学生能够掌握 公式的应用,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70%以上的学生能够建立和设置数据透视表,并能利用数据透视表来分析数据。
从技能目标上讲,我希望8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excel的插入函数、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工作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想要的数据内容。
从情感目标上讲,我希望增强50%以上的学生细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亦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三、检验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基于学生已经了解excel功能和特点,并掌握一些简单操作之后而设定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表格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对各种表格数据,如财务报表等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本单元设有20个操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学校、银行、公司、超市、国家机关职能部门等,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熟练操作它们,制作学院奖助学金时即可用到。今后工作中若遇到类似问题亦将不再生疏,容易上手,通过分析、对比后的数据可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学成效检验标准
通过统计该单元模拟练习题的分数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课本后配有每单元评分标准,不同的知识点得分不尽相同。该单元总分为15分,若得分15分,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若得分在12-14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良好;若得分在9-11分之间,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一般;若得分在9分以下,说明该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不太理想。若未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标准,教师应立即查找原因,询问学生哪些知识点欠缺或没有听懂,重新讲解并演示或下次课开始新课之前作为重点复习、强调,以此往复。
五、教学成效检验方法
1、设疑法(提问法)。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亦可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和演示的速度。
2、测试法。随即抽取一套模拟题,让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本单元的测试,测试过程中,教师可在不影响学生做题的情况下下位巡视学生做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最终通过统计学生的得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3、学生示范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下课前五到十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适当的开展此方法在调节大脑、消除疲劳的同时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技能的巩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教师可选取一套模拟题,随机指定1-2名学生,让其按照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及操作方法的演示,若该生能够清晰讲述并演示,说明该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
4、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以人数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从中亦能掌握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的程度及是否能举一反三。
小组讨论过程中还可适当组织解题速度快慢等之类的竞赛评比方式,来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度。
5、反复矫正法。课堂上进行信息反馈,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若课上时间不够,可利用实验课或学生课余时间对于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通过反复测试,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达标。
六、成效反馈标准
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1-2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提交,若按规定时间内上交并完成良好的学生人数达到总人数(以两个班为例)的85%以上即达到上述教学成效检验目标。
七、成效反馈实施效果分析
1、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2、学生乐于将课堂以外的相关性问题向老师提问。
3、学生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掌握,并能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知识点的解题要点,为解决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构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课程的操作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目前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改革,以适合高职学生学情。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微项目进行教学。当今社会“微文化”兴起,微电影、微信、微课等众多微功能给大家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产生了很大影响。微项目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项目,微项目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可在1~2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微项目来自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学生能学以致用,在短时间里完成微项目,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信心。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强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各级教育部门强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其划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兄弟院校提供资源共享,提高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2.信息化教学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大部分学校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但缺少以微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微项目库能为高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与个性化服务,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信息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理论与上机相结合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在上机时将课堂传授的知识进行验证,很少融合职业能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微项目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编写,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微项目资源库强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为主的模式,提高其实用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构建
1.资源库内容的选取。设计微项目资源库内容时,教师应从课程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内容要有时效性。由于计算机硬软件更新换代快,而其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内容广,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选择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例如,操作系统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Windows7,但教师同时也应兼顾最新的Windows10的内容。(2)数字化教学素材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声音、操作视频等;各章节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与优秀的教学录像;微项目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相关的教学软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3)试题及实验实训资源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课堂、课后练习题、模拟考试题库、理论及实验微项目等,目的是为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及其他相关证书提供资源。(4)课程教学指导性资源。此部分要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特色、授课计划、优秀的数字化教材、相关的各种竞赛的试题库等,方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教学要求,指导学生有方法、有步骤地学习。(5)课程拓展资源包括专家讲座视频、电子图书、优秀学生作品、资源链接、练习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等。(6)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考核标准、笔试与理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进阶练习题等资源,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检验。2.微项目资源库建设步骤。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设微项目资源库。“职教新干线”是一个实名认证的用户空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2010年成立,对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都有实名认证账号,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教学空间,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随时提问,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探讨微项目资源库创建过程。(1)任务分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计算机软硬件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由于微项目资源库建设任务重,内容多,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每2位教师负责一个模块,采用表格化教案,以微项目为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微项目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包括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主要教学资源及辅助资源并将所有资源做好链接。(2)资料上传。在职业新干线的“管理空间”中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教学一级栏目,设置多个二级与三级栏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资源整理成子菜单的形式进行展示。在“空间资源导航”中创建分类栏目,将各个微项目资源上传到对应的分类栏目中,利用“发表”功能发表文章。(3)制作学习导航。为了快速、高效地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教师可以采用Flash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航,将每个微项目甚至每个内容设置特定的位置,建立与其他微项目的联系,方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微项目资源库应用效果
1.资源丰富,方便学习。资源库不仅包含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动画素材等内容,还建立对应的辅助素材库,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模拟试题、综合实训等,设计模块实训内容,增加扩展训练知识,帮助学生课后自主练习,解决课堂时间不足,机房不能随时使用的问题。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项目的设计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案例,结合学生专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引导学生勤学多练,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沟通与交流。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丰富教学经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留言板功能请教问题,教师可将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4.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微项目资源库不仅利于“教”,更利于“学”,学生既可以根据资源库中的课件和视频进行学习,还可以选择资源库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用资源库完成项目训练,掌握技能技巧,提高学习效率。5.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微项目资源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平台,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效利用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课程知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努力,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资源库建设不断丰富,实用性越来越强。但微项目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不断推进资源库建设,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会有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
[2]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李畅.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龚静,曾建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微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