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纪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范文1

第一,必须树立教师威信。新学年开始,刚上课时,学生和老师都处于一种相互观察期,彼此都不太了解对方,这时候的课堂纪律很好。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有,很快就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出来挑战教师的权威,这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因为其他的学生都在看老师会如何处理。处理得好,这一个学年的课堂纪律从此就不用担心了,虽然不能一劳永逸,但对于树立教师的威信帮助很大。处理不好,学生就有可能群体围攻,这一个学年的课堂纪律你就拿不下来了。对待老师,学生的趋向是欺弱怕强,也就是人软被人欺,马软被人骑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硬朗的角色。从细节作起,例如声音要响亮,表情严肃等。对于公然挑战权威者,不可软弱、更不要逃避,并且一开始就要敢于正视、教育,体现自己的原则。否则等到学生欺到头上来的时候,就已经扭不转局势了。

第二,用爱来感化学生。如果教师一味硬朗,很难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用爱来感化学生,以情打动学生。课堂上要留意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不认真听讲的,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若是由于某段时期思想出现问题或是情绪比较低落造成的,教师能解决的尽量帮忙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对于个别学生,就算明知没有问题,也可找学生谈谈,这样,可以让他知道,老师是很关心、重视他。对于关心重视自己的老师,学生就算是不想听也会给面子。至少他会遵守课堂纪律不捣蛋。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沟通多接触。和学生沟通最好是在教室里,因为办公室里的师生对话容易让学生产生压力。就算只有一两分钟,也会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更有利于搞好课堂纪律。

第三,该放手时就放手。由于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在控制课堂纪律时又不敢放手,怕 “一放就乱”。但是,我们在管理好课堂纪律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课改精神,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互动的过程中,哪些不想学习的学生肯定会借此机会趁机捣乱。如果不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还会导致课堂纪律放了就收不回来。所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四处巡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想趁机捣乱的学生就没有机会了。

课堂纪律范文2

所谓“副科”,就是在孩子眼里期末不用考试的科目,没有名次的比较,甚至不会有成绩的公布。在很多学校的评价模式引导下,孩子们上课自然就没有动力。“副科”课反而成了他们放松解放的时刻,讲话就成了家常便饭。实习时,有指导老师坐阵,我只需要一门心思把教学设计表达出来,几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老师讲,学生就讲,老师停下来,孩子们也停下来。”“这些孩子有无穷无尽的精力,一刻也停不下来……”这是我们几位“副科”老师的共同感受。走进“副科”办公室,听老师们谈起学生听得最多的绝对是纪律问题。“走进教室就莫名地冒火,听到学生讲话心里就烦……”但孩子终归是孩子,发脾气,罚他们顶多能维持几分钟,只要我一开始讲课,一切有恢复了原样。

纪律问题让我伤透脑筋,我想过无数个招来改善这个局面。比如表扬,比如小组评比,叫口令等等。刚开始对于低段的四年级还受用,可他们一旦失去新鲜感,这些招又会失灵。而高段的孩子觉得这些幼稚无比,对评比表扬毫不“感冒”。

一次值周,在小卖部守着那帮捣蛋鬼不乱仍垃圾,一个个小屁孩抱着酸奶,含着吸管,好象整个世界立即安静了下来,仿佛地球也为不打扰他们而停止了转动。手中的酸奶就是他们的全部,孩子们是多么专注多么带劲啊!原来他们也有安静的时刻,他们也有不乱蹦乱跳的时候!

又一次,帮一位老师守晚自习,我一边走一边琢磨着今晚怎样对付这群孩子,我绞尽脑汁,满面愁容,想着想着就来到了教室门口。啊?不可能吧?平常我最头痛的班,全校名声最烂的班怎么会如此安静?走进教室,里面并没有一位老师,原来教室里正播放着现在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孩子们眼睛一眨不眨,没有一个人说话,时而还发出呵呵的笑声,就连我进教室也没人理我。

原来孩子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他们也会安静,也有闭上嘴巴的时候。老师讲他们就讲,是不是只是因为老师的行为并没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呢?或者还不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于是我想做一个试验,还是选择这个全校最“烂”的班。

次周周一,我精心设计了《谁在运动》一课,一改平常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我在班上点了几名学生上讲台,让其中一两名相对地面移动,进而让学生体会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还精心编排了不同的移动方式,让不同的同学参加。同时,我也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抑扬顿挫,变得符合孩子们的语气,奇迹出现了,他们真像一群温顺的小白兔,竖起耳朵听得既认真又仔细!

这一次成功了,我欣喜若狂。第一次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接着,我在另一个班也试了试,同样,他们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我再一次成功了。从此以后,课堂上纪律难以控制的局面几乎很少出现。其实,从那以后,我几乎没有刻意整顿过纪律,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用双眼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真该反省反省我们自己了!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听我们的话,不能违抗命令便于管理,细想一下,咱们凭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听我们的呢?如果能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回到办公室抱怨的时间用来好好设计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比指责孩子对我们的纪律问题更有意义!虽然孩子学习“副科”会相对缺少动力,但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孩子的兴趣,我想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持久。只要我们对课堂多用“心”一点点,让课堂充满精彩,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天使!

课堂纪律范文3

一、副科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科副科本无具体划分,音体美等副科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环境下甚至比部分主科更显重要,但由于现行的考试评价分数权重而划分出的主副科在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心中地位悬殊,加上副科的教学特点等原因,导致课堂纪律更加难以管理。

1.科任教师方面

副科的科任教师一般会教授多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周课时数又很少,在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副科的科任教师还会兼带各种兴趣小组或指导课外活动,加上课外作业的缺失使得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一般仅限于课堂。课堂纪律出了问题大都只能借助课堂授课的间隙进行管理,缺少塑造学生行为的机会。

2.学生方面

由于课时、作业及学科成绩的含金量等的差别,学生在心理上会“轻视”副科,甚至把这些课堂作为放松的时间,就连在主科课堂遵规守纪的模范生也可能变成捣蛋鬼。个别学科例如音乐、美术等课堂不在原来的教室而是到学科教室上课,由于学生座位不固定,可能发生争抢座位或喜欢打闹、讲话的学生凑堆的情况。

3.学科方面

副科的学科教学活动一般较多,而且并不限于讨论交流,还包括动作参与、即兴表演、跑跳游戏等。学生活动空间的扩大,加剧了违纪现象发生的可能。如果教师的组织安排不当,活动缺乏吸引力,课堂又会因为学生的分散活动而乱七八糟。

二、副科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1.良好开端,让纪律观念植根心灵

每门学科包括副科第一节课的开始应该没有多少纪律问题,因为学生并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底细”,一般不敢贸然违反纪律,而且他们也想给新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如果在授课伊始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课堂纪律,塑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纪律就不会成长为一个大问题。授课教师应当在授课前先把学生引入纪律的“套子”,不是宣读“几不准”或“几禁止”,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这样会引起逆反心理。教师要以信任取代恐惧,组织学生对听讲、活动等应遵守的纪律及如果没有约束会发生的后果进行探讨,学生就会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明确纪律不是老师自己的希望,而是一个安全愉快高效的课堂所必须的。在引导学生讨论制订本学科的课堂纪律具体标准时,要恰到好处地引用教师已有的条文,汇总为简练的几条,抄写在黑板的一角或打印后下发。

师生共同讨论制订本学科的课堂纪律标准可能会比较繁琐,有时会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但这是必要的浪费,因为“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停留在学生的精神之外,基于互相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皮亚杰)。

2.知己知彼,让纪律管理有的放矢

副科教师应熟悉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法、学生活动等。如历史学科可以用传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学科用图片欣赏汇集学生的目光,生物学科不妨让有违纪隐患的学生尝一尝洋葱,音乐学科干脆让大家随乐而动,体育学科用跑跳游戏消减学生的违纪欲望,美术学科把坐不住的“危险分子”安排为集体作画的模特……具有独特魅力的课堂活动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即使有个别学生想违反纪律,也会没有机会或没有共鸣。要注意活动的时机和学生娱乐的“度”,不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忘记了纪律,一定让他们知道你活泼起来是多么可亲可爱,严肃起来是多么坚持原则!

课堂纪律管理的对象,一般只是相对固定的极少数学生。副科教师要不仅能亡羊补牢,还应该未雨绸缪或釜底抽薪:在课前就了解有课堂违纪倾向或行为的学生,尤其是打听一下同病相怜的类似学科的任课教师而不仅仅是主科教师,这并不是贴上一个黑标签,而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还可以有的放矢采取个性化的课堂纪律管理措施。教师对学生中的纪律问题要及时发现,快速做出反应。对违纪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违纪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等几堂课下来,该冒头的都出现了,教师就要采取措施拆散违纪现象多发区域内的“危险分子”,例如把“多话”的学生用较沉默的学生包围起来,没有了助燃的柴火,再热的锅也要降温,这就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了。

3.捆绑评价,借助集体的舆论和压力

课堂纪律问题的影响多是点状辐射的,中心是违纪学生,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心附近的学生。副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需要划分学习小组,把分散的学生划归相应的利益共同体实行捆绑评价,借助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解决课堂纪律问题。

学习小组或活动小组整体水平(学科成绩或活动能力)应接近,每组最好不要超过6人。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需小组成员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完成,每个学生都对小组的成败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就不得不负起相应的个人责任,必须融入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违纪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仍然违纪,那么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所在的小组。教师严格按照规则实行奖惩,评价小组时优秀小组组内所有成员得到同样的奖励,学生就会意识到他们必须共同努力,这样就给了违纪学生一种集体压力,一旦有学生违纪本组的学生也会进行制止而不是推波助澜。

学习小组或活动小组应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计分,并把遵守纪律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进行小组评价时不要对优生网开一面,因为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给优胜小组颁发证书或进行板报宣传,并纳入学生学科发展性目标评价,作为学科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

4.借助外力,构筑课堂纪律立体管理系统

课堂纪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副科教师不能孤军奋战,要借助其他科任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等的帮助。

联合其他科任教师并不仅仅是对部分违纪学生进行全方位关注,主要是形成违纪学生转化提高的综合体系。违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是偏科生,在个别科目或领域非常突出,只是往往通过违纪进行表现而已,教师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特长,宣泄自己旺盛的精力。如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科老师进行板图,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偶尔在数学课堂吟唱一曲活跃气氛,让伶牙俐齿的学生朗读一段“请你欣赏”……同样是出风头,在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课堂纪律问题的发生。

间或请班级的班主任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上表扬因为班主任的威慑而未敢有所行动的曾经违纪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堂上张贴或重申班主任制订的班级守则,得到学生更多的配合。班主任应该是违纪学生最怕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移交违纪学生给班主任,那是最后的杀手锏。

当然还可以借助课代表或班委会准确记录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点滴提高,呈交班主任或在家长会期间展示给学生家长,联系家长共同教育违纪学生。

课堂纪律管理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针对不同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深入了解情况,弄清根本原因,不能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必要时制订矫正提高计划。课堂纪律管理也不仅需要威严,因为逆反心理会使违纪学生更热衷于课堂上捣乱;要真心对待违纪学生,当学生知道教师真正关心他们的时候,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就很容易做到,这是使用惩罚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然,副科教师不能因噎废食,仅仅追求表面的平静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把纪律问题上升到道德、法律的高度,则“纪律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跟随别人,走向正确的方向”(夸美纽斯)。

参考文献

[1]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卞娜娜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2]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课堂纪律范文4

关键词 惩罚式课堂纪律 中小学 反思

中小学教师在对当前课堂纪律维持过程中,惩罚的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塑造学生理想行为时效性等特征,但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因此,反思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进行课堂纪律优化策略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及特征

《社会心理学词典》对课堂纪律所下定义是:“课堂纪律是一个包括父母、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在内的、要求发展学生自制力、个性特征和自尊心,并使他们学会尊重别人,遵守秩序的措施。”[1]而惩罚式课堂纪律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否定性评价的角度去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而使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措施。惩罚式课堂纪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惩罚形式,教师随着破坏纪律程度给予学生口头警告、言语谩骂、罚站、罚抄作业,甚至揪耳朵、打脸、打手等直接身体侵害的行为;另一种是以“冷暴力”为典型的隐性惩罚。“冷暴力”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如教师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从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以及中小学教师实际操作来看,惩罚式课堂纪律凸显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维持课堂纪律本身的权威性。关于纪律与权威关系涂尔干有过经典论述:“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3]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进而重塑对纪律本身的敬畏之情,达到由不自觉到自觉遵守既定课堂纪律的目的。

第二,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时效性。行为主义认为,当有机体做出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那么此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恰好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机,教师遵循近因律特点,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后及时惩罚,能达到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较佳效果。

第三,利于教师秩序管理的便捷性。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当个体行为受到惩罚时,会对旁观者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加强对旁观者此类行为的抑制。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在实际操作中能达到杀一儆百效果,直接矫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惩罚式纪律本身却如同西方经典谚语所说的一样:“能拉马到水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能把人锁进牢里却不能逼他忏悔。”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教师与学生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学生学会的是对于权威的妥协、对于纪律的憎恶。

二、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我道德品质,是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惩罚仅仅是纪律实施措施之一,而不是纪律实施的目的,更不等同于纪律本身。偏离教育目的的惩罚使纪律丧失应有的功能而完全沦为压制性的手段。以罚代教,手段与目的完全本末倒置。惩罚式课堂纪律具有诸多消极作用,对此从学生角度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

1.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出发点总是导人从善,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严重伤害,则其纪律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一些过度的惩罚,学生身体上感受的痛楚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平复,但是心理上的反复审判却深埋心底。

第一,形成自我否定心理。个人自我评价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处于道德认知情感发展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无疑是道德的圣经。教师在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形时,以否定性态度反复对其进行惩罚,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渐被削弱,慢慢成为教师眼中的失败者;被教师标签化了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学间的歧视,也因此成了班级群体中的失败者。长期以来被标签化了的学生也会认同教师同学们的评价,以外在评价替代自我评价,进而不断自我否定。

第二,形成恐惧心理。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容易导致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调查显示:“约87%的初中生在受到惩罚以后,都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如难受、害羞、生气或觉得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打击。”[4]学生高度负性情绪化体验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对惩罚本身的恐惧感――惧怕教师的责骂、担忧家长的训斥、害怕同学的孤立。由惩罚式课堂纪律本身的恐惧泛化到对班级的恐惧、对校园的恐惧等等。

第三,形成压抑心理。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尖锐指出了惩罚式纪律的弊端:“假如管教到了极其严酷的地步,你虽然去除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这种儿童终其一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而且很可能也不会使朋友们感到愉快。”[5]惩罚式课堂纪律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他们害怕因自己不小心的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惩罚;当纪律变成了控制与服从,学生觉得仅需要照教师说地做就行。

2.对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面临惩罚后,趋利避害的本能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消极行为来规避这种厌恶刺激进而排解消极情绪。例如学生可能消极被动地应付课堂和作业,将惩罚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发泄于学习过程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一种是自我封闭,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慢慢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还有一种是外向拒斥,引发个人的焦虑,拒绝、排斥他人沟通和帮助。

令人担忧的是惩罚式纪律实施后学生消极行为的极端化。极端化表现为撒谎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暴自弃行为等。“说谎本身并不坏,只是由于说谎而造成的后果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或由于说谎而使他人为难,才使说谎成为不好的行为。”[6]面对学生单独说谎行为,教师若实施愈加严厉的惩罚,学生愈加惧怕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只会加剧二次说谎行为、三次说谎行为的出现。至此不断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学生说谎成性,形成不诚实的性格,就从违纪行为上升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了。德雷克斯认为:“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某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会转向错误的目的,比如寻求报复和寻求自暴自弃等。当寻求报复的时候,他们试图对其他学生以牙还牙,他们通常会暗中破坏班级活动或者恶意扰乱课堂。当他们寻求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退出班级活动或者根本不努力学习。”[7]当学生受到惩罚后,学生体会到了不公正,将报复行为施加给他人,由此寻求力量上的均衡,或者引起挫败感,事事畏缩不前。

3.对学生能力的负面影响

有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惩罚的威胁程度越深,顺从的可能性越大;惩罚对象反对惩罚源的能力越微弱,惩罚对象顺从的可能性越大。”[8]学生课堂上害怕犯错,因为犯错会受到惩罚,学生就配合教师预定的步骤一板一眼进展下去,学生逐步失去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与主动性。早在1909年蒙台梭利就批判过惩罚式的课堂:“在那样的学校里儿童如同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被钉在各自的座位上,钉在课桌旁,张开着他们所能‘得到’的乏味的、失去了飞翔作用和意义的翅膀。”[9]我们可以试想在惩罚式纪律主导的课堂,事事谨慎处处小心的学生,会有多少创造性能力呢?

三、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

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权利,由此带来学生主体的严重压抑。随着新课改师生平等观思想深入,显性身体侵害作为学校教师的高压红线很少出现,但变相出现了类似“冷暴力”形式的隐性惩罚式课堂纪律。惩罚方式仅仅从形式状态程度的数量上改变,对此从传统惯习影响、社会功利倾向、教师观念偏差三方面分析惩罚式纪律存在的原因。

1.传统教育惯习的作用

惯习是个体自觉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却不借助于自我有意识的思考,不断内化为自我熟练的程序化的认识与行动。惩罚式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深受传统教育惯习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说文解字》释义:“教,上施下效。从孝,从攴。”“攴”即手持木棍击打,具有强制性。“身有疮,应挥刀果断割舍”,同理,行为有瑕疵,应果敢施以惩罚予以纠正。作为中国教育历史的沉积,“棍棒底下出英才”的惩罚式课堂纪律袭承了教育惯习,学生一直视为被动的个体,理当被看成是纪律约束的对象。

从现实上看,课堂纪律本身被一种默许的经验主义阴霾所笼罩,经验固定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而成为了变革的绊脚石。老教师经常会把此类课堂纪律“经验”传授给新入职教师:“第一节课必须要镇住学生,树立教师威严,以后才能落实纪律,管得了学生。”经验主义常常因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从而成了人们拒斥变革的借口。[10]当惩罚式课堂纪律被强大的现实包裹为合法性时,教师就如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因循守旧、难有作为。

2.社会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观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只关注手段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目的本身的合理性,理性逐步沦丧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反观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充斥着过度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个体功能的工具理性主义色彩。单纯把教育理解成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利润,将技能和知识的作用推崇到极端,而学校首当其冲成为社会功利化的产物。

学校功利化取向表现为:培养学生成人让步于培养成才,倾其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生升学考试中。在学校功利化过程中,学生成绩高低成为教师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奖金挂钩等重要因素。社会和家长对一位好教师的界定往往从结果上评价:所带的班级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很少考虑到教师如何把素质教育理念力行于教学过程中。

功利化的教育总会选择有效手段去实现其目的,教师实施满堂灌讲授法,强调学生机械练习,进而短时间获得收益最大化。当学生没有完成教师的要求时,讽刺挖苦、体罚打骂,否定学生的措施接踵而出,惩罚式课堂纪律作为手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

传统惯习、社会功利化都属于外在因素间接影响了课堂纪律,但作为课堂纪律第一执行人,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直接导致惩罚式课堂纪律的生成。

第一,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教师通过备课预设课程、教学、学生行为等方面,在课堂具体运行中只重视预定的目标,强调班级管理的可控性,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纪律观一直贯穿于中小学课堂中。教师认为课堂纪律是为了维护尊严树立威信,因此为了维持严格的课堂纪律,对于学生课堂行为举止的任何风吹草动轻则斥责、怒目而视,重则惩罚、道德说教。受到“教不严师之惰”传统纪律观影响,教师在对待课堂“问题学生”时,总希望寄予单凭惩罚、命令和训责就能逐步减少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第二,教师对于班级规章的制定方面具有消极和随意性。各类中小学的班级规章制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随意性,唯班主任是从现象明显。个别班主任法治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将学生视作任意摆动的棋子,对于班规往往具有任意解释权,随心所欲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而很少考虑惩罚的依据。二是过于惩罚性,导致班规沦为制裁学生的工具。例如某班规规定:“随地丢果皮纸屑罚打扫卫生三天,与教师顶撞罚写1000字以上检查,不服从班长指挥绕操场跑五圈等等”。三是过于强制性,通篇禁止性的规章制度。例如“不准迟到”、“禁止上课交头接耳”、“上课必须认真听讲”等。四是过于教条性,表述笼统抽象。条例很少涉及学生具体化可操作,甚至有些班规制定直接照搬《中小学守则》上的内容。

第三,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过程中会出现马太效应。成绩优秀或教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倍受重视,满堂溢于表扬奖励言辞;而成绩落后或教师看不惯的学生,往往遭受冷落歧视。在教师处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两极分化情况更为明显:优等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包容,轻描淡写地批评;而学困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夸大,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四、中小学课堂纪律优化策略

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及教育制度变革的攻坚期,新时代教育背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能力。教育反映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充满真实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显然用惩罚式纪律去维持课堂运行是不合时宜的。观念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教育惯习的转变同样需要过程。

1.建立生态纪律文化

生态和谐的校园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各外部要素及学校与班级、学校与学生各子系统共同协调运转的基础,生态和谐的纪律体制是维持学生、教师、学校融洽秩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纪律观念的人本化。从纪律目的出发应该着眼于学生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纪律要帮助学生自我指导树立责任感;纪律要帮助学生内化权利义务相互制衡的法治观等等。第二,纪律执行的机智化。“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11]课堂永远是处在一个千变万化动态的情景中,纪律不能僵硬死板通过预设去规范执行,而应基于动态化随机应变。第三,纪律评价的合理化。纪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违纪行为,那么就要针对该生具体行为出发进行评价,不应该泛化评价该生的其他方面。纪律的评价更应合乎情境、合乎道理、合乎程度,不能将教师的主观负面情感宣泄投射到纪律评价中。

2.制定科学班级规章

班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那么作为环境制度化的班级规章,我们亟需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定。从班规制定的目的看,班级规章更应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应是教师和班主任自己行为指导参照的标准。从班规制定的主体看,班级规章应该从单一教师决定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只有通过全班同学民主参与制定出的班规才更具有说服力。从班规制定的表达看,不应该再是全篇“禁止……”、“不准……”,而应以浅显性语言去表述深刻哲理,比如将“必须勤俭节约”表述为“你花的每一分钱包含父母辛苦,因为我们爱父母,所以不会践踏他们的劳动。”从班规制定的形式看,多采取第一人称“我”和“我们”表达,突显出学生自我主人翁的意识。

3.生成教师教育智慧

现代课堂处于时刻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课堂行为处理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去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念,构建民主课堂。新时代教育观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做题机器,而是知识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怀疑、去批判,因此,必须拥有民主平等不受威胁的课堂环境。其次,教师要注意违纪细节,发展管理智慧。最好的管理永远是管理者把外在行为规范内化成被管理者自我的需要,而教师在面临学生违纪情况时,是否能做到既教会学生释放情绪又纠正错误行为,这就需要智慧的教师深究其违纪细节背后的原因。最后,教师要侧重自我反思,积累纪律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在反复探索不断思考中形成的,尤其是新手教师更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处理学生违反纪律事件去总结经验教训,提取亮点和不足。

班级课堂纪律作为班级内部的规范,在实际学校改革中却往往受到忽视。我们在传统课堂纪律向现代课堂纪律迈进过程中,就必须对惩罚式课堂纪律进行扬弃。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真正建立价值理性观,课堂纪律的更新才不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李勇.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3]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赵文碧.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5] [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日]相场均.说谎心理学[M].张建平,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7] [美]C.M.Charles.建立课堂纪律[M].李庆,孙麒,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M].江雪,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 代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课堂纪律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堂纪律 原因 措施

一、前言

众所周知,体育课基本是在操场上M行的,由于空间比较大,课堂纪律的调控就显得比较困难。并且体育课堂干扰因素多,组织工作复杂,加上学生主要是从事各种高强度的身体练习,因此课堂中经常会发生纪律失控的现象,这是令许多体育教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教师的课堂管理不管多么有效,都会面临着纪律问题。比如体育课堂上学生之间推搡、窃窃私语、交头接耳、随意传东西等现象,都是经常出现的。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成了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研究可以作为体育教师维持体育课堂纪律的一种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纪律的概念

根据以往的研究,课堂纪律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师的外在控制,一类是学生的内在控制。前者关注课堂的当前状况和教师的控制和干预,后者侧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课堂纪律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为了维持班级秩序、保证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具体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由教师促成、学生参与,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旨在维护正常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不仅包括既定的一系列规范,还包括教师在课堂情境中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期望和对这些规范的运用。它具有约束性和导向性,在对学生进行约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课堂纪律包括四个构成因素:目标、内容、条件和评价标准。课堂纪律的目标指课堂纪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课堂纪律的内容指课堂纪律所指明的具体内容,它标明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和具体要求;课堂纪律的条件指课堂中学生行为所需要的前提和背景;课堂纪律的评价标准指学生的行为发生后适用的各种奖惩方式,它也是衡量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

三、体育课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学生违反体育课堂纪律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不听、不看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不听从教师的命令,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穿凉鞋上体育课,不完成体育教师规定的任务或练习等。

学生出现以上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对安排的教学不感兴趣;教学内容偏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教学内容偏易,学生觉得没有收获,没有兴趣。

教师讲解的声音偏低,学生听不清导致听不懂;教师的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威信不高;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有偏袒、偏爱或打击报复等行为。

体育教学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器材布置脏而乱;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相互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学生对学校、对体育教师有偏见、成见;学生好动,好表现,好炫耀自己;学生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间存在矛盾等。

四、维持纪律的基本措施

(一)与学生共同商讨建立必要的体育课堂常规

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能够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向学生宣布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要求,使学生严格遵守,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不管是一年级还是其他年级,我都会跟学生签订一个《体育课文明公约》,内容包括体育课前、课中、课后师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及相应条约对应的分数(一年级对分数没有概念,可以用笑脸、五角星等代替)。例如“课前服装”这一条是一分,课前组长检查,符合要求的在记录本上加一分,不符合要求的扣一分。因为课堂常规是师生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都会自觉遵守。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学生的积极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表扬,或给一个满意、赞许的微笑,或给一个好的分数以评定,或委以小组长、游戏引导人、比赛小裁判等角色。

为了维持纪律,必要时也可采取惩罚措施。惩罚是指通过让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来影响并改变自己行为的手段。如我就经常采用压腿的方式来惩罚违纪的学生。惩罚的目的是制止违纪行为或预防违纪行为的产生或重犯。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挫折型,即暂时取消违纪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如当众批评、课后留下来、罚压腿等。在运用惩罚时,体育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并非刻意针对学生。教师还应注意: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不要以学生做不到的惩罚手段来威吓学生;坚决杜绝体罚。

(三)因材施教

体育课中师生的活动空间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比如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学生的名字,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制止。教师在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违纪的程度、持续时间、原因、频率、普遍性(即类似的违纪行为是否在很多环境条件下都出现)、正常性(即违纪行为是否符合同龄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和对其他人的影响。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纠正措施。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体育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以及体育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以自己的水平、能力和个性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在学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教师的这种情感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熟悉、了解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并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四)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较长的时候。因此,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与练习队伍;安排学生与学生、组与组、班与班的间距与方向。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进行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减少等待时间。当学生人人有事可做时,违纪现象自然会大大减少。

五、结语

体育教师在维持好班级纪律的同时还要明确,教师权威与学生民主是统一的。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确定教育目的,安排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手段,选择教育方法时,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信任。学生要信任教师,信任教师的人格和学识;教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教师要有责任、无偏见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要尽量做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偏爱一些学生,忽略一些学生。

【参考文献】

[1]丁祥干,张俊.“外行人”看体育课[J].运动,2011(01):64-65.

[2]李凤武,王志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步曲[J].考试周刊,2011(34):24-25.

[3]郝少云.激励艺术在体育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1(02):90.

课堂纪律范文6

关键词:英语课堂纪律;课堂不良行为;预防;控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纪律起着保障作用,没有纪律,英语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遇到纪律不好的情况。纪律不好常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它甚至是教学失败、教师被重新调换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英语课堂纪律不好,主要是由课堂上学生的不良行为引起的。因此,学会预防、控制和处理课堂不良行为,管理好课堂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从而完成所计划的教学内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英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二、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成功的英语课堂纪律管理,关键不在于学生违纪后教师的行为,而在于防患于未然。

1.预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早预测班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 备好课。有时课堂上出现不快之事,不是因为学生本身,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备好课引起的。因此,教师必须备好课。一个准备充分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出现特殊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会因学生不满自己的教学而束手无策,继而引起骚动。教学内容要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过难或过易。

3. 改进课堂教学。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 Kunin)认为,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必须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加学习的机会;保持课堂的动量平衡,使教学节奏紧凑,学生在课堂里总是有事可做;注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在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给学生明确的过渡信号;维持课堂群体的注意焦点,善于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的注意。其次,注意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交错安排,以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倦。

4.认真监控。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讲课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教师应当做到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三、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具体做法如下:

1.非言语线索。许多课堂不良行为,不必中断上课,只用非言语线索就能消除。这些非言语线索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等。这些非言语策略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不用言语传递这一信息,好处在于不需打断上课,相反,如果口头批评,则会使其他学生停止学习。

2.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激励。

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妨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这就是说要从这些学生的正确活动入手。如果有学生常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教师就要在他们认真听讲的时刻表扬他们。

3.言语提示。如果没法使用非言语线索,或者非言语线索不能奏效,那么简单的言语提示将有助于把学生拉回到学习上来。教师在学生违纪之后要马上给以提示,延缓的提示通常是无效的。

4.突然发问。当英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或者和别的同学讲话、捣乱时,突然问他(她)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老师刚刚讲过的,只要注意听,一定会答上来,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这可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不敢再捣乱下去。教师采取突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捣乱的学生,停止不良行为去认真听讲。

5.停止讲课。在英语课堂上,若发现有的学生捣乱或不注意听讲,教师可立即停止讲课片刻,并注视着那位学生,这可引起全班同学注意,更引起那位不良行为学生的重视。但注意停课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引起公愤。也不可瞪眼相视,那将会引起那位学生的反感。

6.调整座位。有些同学喜欢在英语课堂上捣乱,英语教师劝阻多次无效,可调换他的座位。如把他和学习好的学生调在一起,或调他从后边到前排,在前排教师比较容易控制。

7.课后处理。有时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捣乱,英语教师多次采取相应措施无效,可暂时不管他(她)。在这些行为不足以使你无法讲课情况下,继续努力讲好自己的课,待课后再找他们了解情况,询问其原因,对症下药,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若还不行,可求助于班主任,学生家长,万不可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对付一两个学生。

8.个别谈话。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的违纪行为,无论英语教师采取什么制止的措施和方法,也不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纪律,课后,英语教师一定要找本人进行个别谈话。谈话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所发生事件的原因和厉害关系,以及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告诉学生如何纠正这种行为,以利今后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9.心理辅导。对那些经常有违纪行为的学生,英语教师有必要抽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通过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以诚相待;通过对学生的支持、爱护、帮助,从而达到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调整个人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之目的。

10.与问题学生建立私人关系。对教师来说,与问题学生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非常重要:既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这样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配合教师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四、英语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自我控制

课堂里的不少问题往往起因于教师本身的失控。要想有效管理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尤其要学会制怒。不要因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而愤怒,大发雷霆。这样可能会使自己失去理智,出现过激的管理行为,甚至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

2.采取积极的态度

英语教师对学生需要有同情心和温和的态度、真诚坦率的性格,同时在课堂上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公平地实施规则。

3.纪律和自由相结合

外语教师在强调纪律的重要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的同时,要设法把学生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外语教学的主体和教师的合作者,他们是班上的公民,而不是教师的臣民。要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和谐是友好的,而不是随意的,学生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中不感到害怕。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4.严格和宽容相结合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自觉执行课堂纪律。没有课堂纪律,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但同时,对学生也不要吹毛求疵,否则同样会带来纪律问题。不要一直不断地纠正一些不影响教学的轻微违纪行为。过多、过分地批评学生,不仅其他学生不支持教师,反而会同情被批评者。

5.微笑和严肃相结合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是微笑和严肃相结合。时而严肃,时而微笑,给学生一种张弛的感觉,使他们从心理上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乐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皮连生,杨心得,吴红耘.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魅力课堂

下一篇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