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效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范文1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不在于你教了多少,而再于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那种“满堂灌”不管学生是不是有兴趣,不管学生能否跟着老师节奏的教学已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而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才是评价教学有效的唯一标尺。其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进步和发展,学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学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要求老师在一节课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高效取得提高与进步,所以实施有效教学两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而改为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展示舞台,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生的读、写、想还给学生,把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看法,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来感悟老师教授的教学任务, 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自学、自悟的机会。

2.教学准备工作充分

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前应该仔细吃透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了解学习对象。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阅读与讲授知识相关的资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搬书本、大谈理论、缺少实习操作、方法单一,就会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内容是能否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利用先进的网络让学生提前接触教学中的讨论话题,制作微课、搜集网络资源放在校园网,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攻克教学难关,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能让学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分组工作、角色扮演等方法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施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思考本次教学知识点是不是太多,难度是不是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不能跟的上,如果学生跟不上,这节课即便设计得再精彩也必须放弃,并以现有学生的水平重新量身订做,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学实施管理

要使教学有效,首先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要使学习有效,一定要让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把讲授学习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目标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竞赛、操作等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实习操作是主线,实习操作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师生互动、小组对抗、生生互动等。学习内容的导入、实习操作的竞争、不同观点争议的评价等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以实习操作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实习操作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课堂节奏随着学生掌握多少而变化,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教师只对教学中出现的进度、难度、激情度的把握与控制,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不仅有助于教学的实施,而且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和调控学生学习注意力。

4.营造和谐教学气氛

有效教学范文2

关键词:有效参与 亲历体验 有效课堂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有效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切入参与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有效吸取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每节课的知识点都要有前期的基础和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本节课要学的知识做适当的“降格处理”。即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亲身经历解决新的问题。(2)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调动各种“器官”,让学生切身参与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所谓的动是动脑、动手、动眼观察、动心体会、动耳倾听、动口讨论。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主演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 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置身参与

学生课中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巩固复习,才能建立稳固的认知结构,复习巩固是对新知获得深刻感悟的基本方式,也是体验的深化过程。如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对比》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题:“拿一条16米的绳子,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的面积怎样?如果围的地属于你,应该怎样围好?”(长、宽均为整米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上卷尺,到操场上边围边量。

有效教学范文3

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课前预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课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让他们课后回家把自己的衣柜整理好把家里收拾一下。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通过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买东西的场境,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一元、五元、十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达到自己预习的要求,可以作为学生自己预习数学的起点。这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三点内容: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有效教学范文4

目前关于预设和生成,学者把它们看作是课堂教学中两个不同的事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和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让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而笔者认为,这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包含预设之内的生成和预设之外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预设之外的生成包括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是指正面的、积极的有效生成,即“师生教学活动离开和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让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二是指学生思维走偏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负效生成。负效能否走向有效,主要看教师是否具有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无论要达到预设之内的有效生成还是预设之外的有效生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发挥出来,同时必须落实到过程与方法上。

一、预设之内的有效生成

1.课堂导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指的是课堂的教学导语。教师开课的导语设计运用得好,会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启发、引导学生尽快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拓智、怡情审美的欲望。设计课堂导语的方式主要有悬念式、故事式、激情式、歌谣式等。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课堂导语设计是否有效,凸显教师的“导”的能力,将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转化为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即语文教师使用专业化的语言,以亲和的态度,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学得”的过程。

(1)以问题为载体。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问题”为载体,即“以训练为主线”。问题不但要体现课文内容,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教学法能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老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应该是课堂有效提问。不论是什么风格的教师,教什么文体、课型的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不提问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着教与学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广义的角度讲,凡是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甚至是现场生成教学效果的提问即可算为课堂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效果如何,主要看教师能否有效设问和有效导答。

从以问题为载体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理解语言和运用言语的训练课,而接受训练的是学生。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训练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就是在接受训练。

(2)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其实是“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和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只有师生之间具备了平等的心灵沟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争鸣。因此,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二、预设之外的有效生成

谁也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事情起了变化,措施和手段也要相应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突发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发挥教育机智,随机应变,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突发状况,促成预设之外的有效生成。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即所谓的“没有预约的精彩”。

有效教学范文5

有人曾言道:“古之写相思,未有过《蒹葭》者。”的确,《蒹葭》堪称《诗经》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有人概括为四点,即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和音乐美。那么,胡薇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体会这“四美”的呢?我对这堂课的评价有三点:一是基调定得好,二是教法用得好,三是关键把握得好。

上课伊始,胡薇老师便播放了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蒹葭》改编的,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音乐响起之时,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之际。接着,胡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去朗读,而是在听了录音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读这首诗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认为,彷徨、失望、执著、惆怅都是这首诗的基本情感,而这就是我所说的基调。

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胡老师这样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能力,又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接下来,课堂教学就在淡淡的彷徨、失望、惆怅的情感中进行。这一基调的定格,给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们带着这种含而不露、蓄而不发、哀而不伤的情感,走进了《蒹葭》所营造的诗歌世界。

就教法而言,胡老师这节课运用了比较法教学。众所周知,《蒹葭》这首诗共有三节,每节结构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字词有所改变。胡老师以“请看看三节诗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作为引领,请学生自己去朗读、去分析、去比较。其实,学生明白了“共同”点,自然也会关注到“不同”点。胡老师注重的是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果然,在比较的过程中,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为霜”“未”“未已”等词的关注来体会时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且长”“且跻”“且右”的状态描写来体味“追求”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胡老师的引导不露痕迹,信手拈来,有如行云流水。

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胡老师一直不忘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去感悟诗情、诗境,这也构成了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特别是一个女生的深情朗读恍如天籁,使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胡老师则抓住这一时机,让她带领全班朗读,给本来“彷徨、失望和惆怅”的课堂带来了“激情、希望和欢快”。

如果说基调和教法还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那么,胡老师这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她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诗情画意”的灵魂。在学生放声朗读之后,胡老师因势利导请学生来说一说,“读过之后,在你头脑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过渡到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读着诗歌、想着意境,课堂顿时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不仅通过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通过表达,加强了语言的训练。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胡老师还不忘提醒他们锤炼自己的语言。比如:学生说到“在清晨……”时,胡老师提醒“在什么样的清晨?能用一个形容词吗?”学生调整思路,加上形容词之后,整个句子就显得更加灵动而充满诗意了。胡老师就是这样在轻松、愉快、诗意盎然中把学生引入了古诗的殿堂。我们可以感觉到,整堂课学生都如醉如痴,沉浸在《蒹葭》所构建的古老意境中,倾心感受着诗歌的情感律动。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一堂课,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背后胡老师是何等用心。而“用心”永远是上好一节课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说胡老师的课还有一点点疏忽的话,我觉得就是孙春成老师提出来的,对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的深层次剖析不够充分。伊人那种离自己越来越近,却始终无法接近的“朦胧”之感,比远在天边的感觉更让人心焦。不怕重重困难、执著如一,得到的依然只是似有似无的虚幻,这是多么令人伤感而无奈的事情啊!如果胡老师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一点的话,这堂课就称得上完美无瑕了。

有效教学范文6

一、注重前后有效连接,扫清高中生物学习障碍

初高中之间生物教学的有效连接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对这一环节的工作进行认真回顾、系统完善,使学生顺利融入高中生物学习之中。

1.转变学习观念。在初中,因为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并不多,所以有些教师将生物学科当作“小学科”,重视程度不足,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还会有这种想法。教师应当引起重视,要强化生物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程度。

2.改进学习方式。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为了提高应试教育成效,部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内化吸收,而是简单地将生物学科知识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生物素养并不高。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回顾重点知识。对于一些与高中生物学习关联度较为紧密的初中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进行回顾,尤其是一些在初中阶段讲解不够深入到位的内容,需要“回头看”,为高中生物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升教学过程生动程度

多媒体手段以其演示手法形象、蕴含信息丰富等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生动导入,激发兴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新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身边的生物科学”内容时,一位教师运用视频短片向学生介绍了生物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用途之大感到非常惊奇,学习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2.补充信息,丰富教材。生物学是一门生动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补充适量的教学信息,可以提高教材的生动性。如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揭示当前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联合开展的一项全球生态系统稳定性调查评估报告,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这些最前沿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有所了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吸引力。

3.形象演示,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难以在课堂上演示的内容形象演示出来,缓解教学难度,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遗传和染色体”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基因的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以动画模拟的方式进行形象演示,让原本微观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起来,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巩固教学成效。

三、倡导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应当抓住重点环节,组织好教学探究活动。

1.科学进行学生分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分组则是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5―8人为一组的规模进行编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人数太少又难以形成协作氛围,因此,小组人数应当适中。此外,每一个学习小组还应当明确一名牵头学生,教师要将优秀生与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实现小组之学习实力的均衡。

2.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探究思考题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其中发挥点拨的作用。例如教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探究题:细胞膜有什么功能、结构特点?物质出入细胞有哪三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哪种方式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最重要?大分子如何出入细胞呢?蛋白质、土壤有机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如能,是以何种方式通过?通过这样的一组逐层深入的探究题,加之以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讨论探究,深入了解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的学习成效,较之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活动,效果要来得更为深刻。

3.指导学习成果梳理。在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的学习成果还不是最终的成果,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辨析、完善、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或是小组代表发言,谈一谈学习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与完善,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答案的科学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梳理能力。

四、改革学习评价模式,发挥正面评价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要能够体现出差异性、全面性与激励性。

1.开展分层要求。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能力有高有低,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面分别开展考核评价,对于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考核要求与实际状况相适应,让学生都处于考核的最近发展区域之内。

2.开展全面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生物应试成绩之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学习努力程度也应当成为生物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对于书面测试与能力考核,可以分别折算成相应的分值,以百分制来进行量化,还可以对学生采取“成绩+评语”的全面评价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各方面的状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激励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进步之处,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肯定,尤其是班级生物学习后进生,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体现评价的激励性效应。

上一篇幼儿教学

下一篇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