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1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自然美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篇。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仅就“田园诗的自然”的思想本质、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自然美的艺术特色以及陶诗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自然美。

一、“田园诗自然美”的思想本质

纵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更能引起后人的敬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洪流,沉浮于政治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倘徉林泉之中,忘情杯盏之间,老死户牖之下。与他这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相反,他获得了他同时代那些对功名利禄炙手可热梦寐以求的不朽的名声。

这种现象我们应作何理解呢?但有一点,肯定陶的处世哲学就等于否定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否定它又难以一笔勾销文学史上种种情感体验和美学观念。即使从“历史的合理性”角度去解释,肯定其历史合理性部分,扬弃其弊端,仍给人闪烁,模糊的感受。

二、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美的内容

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诗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达到自然美的境地。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他的田园诗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把自食其力的劳动作为最符合自然的原则。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向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2、表现农村美和悠然自得的心情美。如《归园田居》其一: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好的风情画卷,令人驻足神往,仿佛将要置身于世外桃源。同时,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物由衷喜爱和深深依恋之情。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给人无限遐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3、一部分的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之美。这类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最为突出,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从中不难看到躬耕的极大热情,虽然是早出晚归,收获不丰盛,但诗人的心情是舒畅的,如果没有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之情,就不可能如此坦然,而相反,牢骚满腹。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日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4、还有一部分反映了农村的调蔽和自己的窘困。如《怨诗楚调示庞王薄邓治中》:“炎火要焚如,螟蛾姿中用。……造夕是鸡鸣,及晨愿鸟迁。”从这里就可以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诗人个人的困厄以及农村经济的破坏,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

三、自然美的艺术风格――真、淳、朴

中国文学艺术家们认为天地万物的自然美才是真美。因而艺术创作要力求浑然天成,达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它反对人为的娇揉造作,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制造人为的晦涩、浮摩、怪诞,崇尚真淳、质朴、清新。

“真”追求人性美 。老子说过“见素抱朴”,所谓绚烂归于自然、平淡,好的艺术真是不需要多费口舌,或者充满花哨的笔墨,重要的是韵味的流动,也许你看不见,却时时回荡你心间。

“淳”体现社会美。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田园诗的特点,是在描写农村景物中,不单纯着意于形貌的刻画,而是随意于神韵的点染,因而诗中的画面不现雕琢痕迹,自然而真实地表现出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语言自然朴素,表现出单纯自然、浑然淡远的新颖风格。

“朴”体现清新的艺术美,似癯实腴。陶渊明的诗,很明显的抒情,很朴素的描景,从不假手于辞藻的堆砌,也不乞灵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

四、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中国诗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都令人难以置信,他对自然本体的回归,使他产生了与自然物态的审美投入关系。田园风光描写达到主客体合一的境界,自然景物染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有一种生命的充实感,表现了光明峻法的人格价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加之他的诗又能“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显现一种既平淡自然,又朴实渊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2

题材特色:田园风光 躬耕生活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他的田园诗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诗人在描写田园自然风光和躬耕生活中,笔调清新自然质朴,如述家常。所勾勒的田园生活画面淳厚朴素,为形成平淡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艺术手法:白描勾勒 生活诗化

陶渊明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有了感触就述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运用的是有真意去粉饰的白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没有任何细腻烦琐的描写,只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垄亩的隐士兼农名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语言毫无雕饰,自然平淡。

将日常生活诗化,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他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的极具诗意,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陶诗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语言特色:天然本色 取自民间

魏晋六朝文人,很多人在写作上追求深奥典雅,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华而不实。而陶诗的语言,则采用接近口语的形式,不受当时追求华丽辞藻的影响。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凉”等几句中的“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诗的语言和所描写的田园自然风光及躬耕生活是吻合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语句明白如话,却融情于景,情韵悠长。“幼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状与稚子的嬉戏作乐,家庭生活的融融乐趣跃然纸上。诗人就是运用这些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了真诚坦率的秉性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3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文演绎】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清晨我去那清除杂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悠然归来。

狭窄的道路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湿了不值得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自己的意愿。

【赏析点拨】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了“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只在末尾抒发议论,点明主旨。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起句平实,让人觉得很亲切,“草长苗稀”,这符合他一贯“率真自得”的性格。接着写他垦荒工作的艰难,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可以看出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然而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带月荷锄归”一句用悠闲的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归途,路窄草长,夕露沾衣,进一步写出了田园荒芜,归耕艰难,真切朴实,宛如就在眼前。“衣沾不足惜” 这句看似平淡,但恰是这种淡然正好映射了结尾 “但使愿无违”一句的意蕴。这里的“愿”,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歌语言自然优美,朴素如随口而出,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纯美的意境之中,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形成了陶诗平淡而醇美的艺术特色。

【名句背诵】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归园田居(其三)》中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归园田居(其三)》中最能体现诗人要按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考题在线】

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再写出两句描写田园风光的名句,并注明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B.颔联描写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4

关键词: 王绩《野望》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阅读 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逸的,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初读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不难发现这两位诗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表现手法、语言形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这两首诗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王绩(公元585―644年)是王维(公元694―761年)祖父王通的弟弟,故王绩和王维是爷孙关系。但是,王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隋唐之际,而王维则主要生活在繁荣安定的盛唐时期。因此,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它们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一、就写作背景而言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两代都做过官,但仕途不顺。入唐以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更是对新唐有所不满。“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二)所以他酷慕阮籍、陶渊明,最终归隐,并常以陶渊明自喻,其诗歌也主要反映隐逸生活情趣。但陶渊明在农村生活中找到慰藉和归宿,王绩却感到寂寞和彷徨。因此,读陶诗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而读王诗则使人彷徨和苦闷。《野望》就是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作,诗人希望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但田园的和谐美好却更反衬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之情。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运用,又将这位前朝遗老在改朝换代之时的万般悲苦与无奈之情得以强化。正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易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维作为盛唐田园诗人,其诗歌充满了盛唐气息。王维的诗歌创作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关注现实,积极进取,诗歌创作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和豪迈的气势;后期由于知遇恩师张九龄罢相,唐朝朝政日非,王维思想逐渐消极,开始了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加之王维母亲笃信佛教,从小受家教的影响,王维对佛教是情有独钟,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流连于自然界的山水清音中,并以那些宁静朗秀的田园山水诗篇来寄托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以找寻心灵的归宿。《渭川田家》就是这样一首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之作。在诗中,诗人展现了一幅夜幕降临时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图景,并欣然发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在《山居秋暝》中,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都表现出王维向往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以及在田园中怡然自适的宁静心境。

可见,同样是田园诗,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野望》在田园中得到的是一份孤寂与无奈,《渭川田家》却找寻到了心灵的闲适与宁静。

二、就题材内容而言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抒写归隐情怀的田园诗,且田园风光都描绘得清新优美,但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因此两者的内容描写也有很大不同。先看标题,《野望》之“野”字,隐含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无依,置身旷野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首联“徙倚欲何依”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而《渭川田家》之“家”字,足以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园,说明诗人已找寻到了心灵的港湾,也就有了尾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归隐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就具体的写景而言

《野望》描绘的是山村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登高远眺时见到的阔大而萧竦的秋景,诗人选取最易惹人愁思的“秋色”和“落晖”,并加以“皆”和“唯”强调,不言愁而愁意自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以牧人与猎人无忧无虑、欣然归家的情境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渭川田家》描绘的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农家暮归图。诗以“归”字为中心,描写了已归的牛羊,盼归的“野老”,唤归的野鸡,以及正抽穗开花的麦苗,上箔结茧的蚕,还有荷锄而归与熟人依依话别的农夫,从而将农村的风光美、人情美写得美好又温馨,更加激起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归隐的念头。

宋人郭熙认为:“春山烟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是说春天的景色让人舒畅,秋天的景色使人阴沉,感情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野望》写的是秋天萧条冷落的景象,让人沉闷;而《渭川田家》写的是春末夏初繁荣明媚的景象,让人欣喜。

四、就情感表达而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由于王绩以苦闷、惘然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野望》所写之景无不显得静谧而又黯淡、萧瑟而又悲凉,因而萧瑟的秋景更渲染了诗人忧伤苦闷的心情。而王维以恬淡闲适的心灵去感知万物,因而《渭川田家》所写之景无不显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反映了他悠然自适的心境。尤其是两首诗都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但同样的景所烘托的情却是不一样的。《野望》通过牧人、猎人的晚归,反衬作者深感前途迷茫无依的忧伤,这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也就有了下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情感抒写,自我不能融入到眼前之景中,只能是一种引先贤为知己,在现实中深感孤寂的苦闷之情。而《渭川田家》将自然万物的晚归描绘得其乐融融,表现了王维对田园生活的欣喜向往之情,自我与周围之景、之人的和谐融合。一句“即此羡闲逸”,更加强烈地流露出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其欢欣鼓舞的心情不言而喻。这两首诗,“怀采薇”与“吟式微”的典故运用,正是对他们不同的怀归情感的鲜明对比。一个是遥想先贤,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的心灵的哀叹;一个是感悟现实,在顿悟中让心灵回归田园的欢欣。

同样的田园题材,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同样的怀归,不一样的情怀。《野望》和《渭川田家》两首诗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感悟。

参考文献:

[1]徐季子,姜光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5

一、在晨昏交替中感悟自然

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

笔者在田园课题的实践中就曾经让孩子撷取晨昏交替中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引导孩子观察积累,把自己体会到的自然景观写成一段段精妙的文字。玟玟同学在《静谧乡村夜》中写道:“傍晚的太阳终于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催促下,被压下了地平线。但是太阳神是永远都不会屈服的,于是奋力地甩下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蹦跳了几下消失了……渐渐地,夜越来越深。这时,昆虫和月亮开始了黑夜奏鸣曲,蝙蝠和各种昆虫便借着昏暗的月光跳起了华尔兹。这时的田野是多么热闹呀!”小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乡村梦幻般的迷人夜景。

二、在潺潺流水中品味情趣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让学生描述一种景物,他们总是皱起眉头说:“没有东西可写。”是不是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值得写的呢?不是的!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自然景物物只看了那么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认真观察,不用心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

例如: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村的命脉,可以说,乡村孩子的成长与水是密切相关的。乡村的河流是学生习作不可多得的资源,春天,河水消融,芦苇初长,柳芽萌发,鸭子迫不及待地嬉戏水中,那景象,真如《惠崇春江晚景》中所描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河水碧绿,水草茂盛,两岸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盎然景象,游泳摸蟹趣从水中来;秋天,河水清凌凌的,倒映着一碧如洗的蓝天和整齐的雁阵,河面上一片片树叶有如小舟一般,上面坐着蹁跹的秋姑娘;冬天,河面结冰了,薄薄的冰像镜子,而厚厚的冰层则成了乡村儿童天然的溜冰场……围绕四季的河流开发写作资源,给儿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之“米”。针对儿童的特点,我专门设计了系列习作练习,如以“门前的小河”为主题的景物描写、以“水趣”为主题的水上嬉乐描写等,指导学生看水面鸭鹅嬉水,逗水中鱼虾倏忽,品水中游乐之趣。因为做过细致的观察,有过真切的体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青黄变更中轻拨心弦

农村的生活是以一年四季的田野青黄变更为背景的,一望无边的四季田野蕴含着丰富的习作素材。一望无际的稻田,不管是春季的青还是秋季的黄,暗藏着自然的玄机;生机勃勃的油菜,不管是春的花之灿烂还是秋之菜籽圆圆,都蕴蓄着农人的喜悦;田边棵棵摇头晃脑的狗尾巴草,不管是春的肆意成长还是秋的暗自凋零,都浸润着年华的秘密……桃花开了又谢,草儿绿了又黄,果实青了又红,农村的田园景象似乎一直有一双神奇的大手在指挥着、操控着,那平淡又神奇的田间景象随着四季的脚步波澜不惊又轰轰烈烈地变更着。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6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