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范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化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化学学习 记忆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病。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化学教学范文3

化学的学科发展,可以提到许多方面,如飞秒化学。化学向生物学和医学、材料设计、能源、大气和环境化学、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等领域的拓展等。在本文中,要着重说的是:化学与化学工程的重新融合。

20世纪初,化学工程从应用化学中脱胎而出,经历了单元操作和三传一反,形成了化学工程学,从以经验为主过渡到有一定预测功能的较完整的理论,从而导致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分离。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生了变化,基础化学研究与化学工程之间发生了空前的交叠和渗透。化学家越来越多地介入复杂系统的构造、分析和使用中,这些自然而然与工程学中的系统方法有关。化学工程师正日益进入越来越多的化学基础领域,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处于领导地位。在2003年美国出版的《超越分子前沿――化学与化学工程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开始使用化学科学来代表所有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的工作范围。

化学是一个多尺度的科学。微观尺度是从电子和原子核到分子,例如分子设计。宏观尺度,例如实验室合成、生产装置、化学和物理操作、产品包装和运输。现在大家更关注介观尺度。从化学方面来说,人们关注超越分子的层次,进入超分子、分子集团、大分子、活性中心、器件的作用域,可以说从微观跨越到介观以至宏观层次。从化学工程来说。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宏观的三传一反,而是逐步深入到颗粒、液滴、气泡、微孔、界面等介观行为,并对微观的机理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化学由底向上,化学工程由顶向下,在介观层次相遇,互相借鉴,对于化学科学及其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

二、介观尺度的研究

通常化学以量子力学或量子化学为理论基础,用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键和对称等,现在正逐步重视随时间发展的动态演变。在唯象地说明宏观现象时,则应用热力学。进入介观层次后,要采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统计力学,后者需要综合应用流体力学的原理。

化学工程通常以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为理论基础,特别重视湍流理论、多相流和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有很大的发展。在研究湍流的强相关机理以及涉及介观层次时,统计力学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为特征参数找出规律时,则需要量子力学的帮助。

化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进入到综合运用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时代,目标是解决多尺度时空结构与宏观平衡和速率的关系。

进行多尺度时空结构研究,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由下向上的预测。从分子结构逐级预测介观层次的各种结构及其随时间的演变,并进而预测宏观层次的结构、反应和分离的特性,以至在反应器和分离装置中的行为,目标是形成无缝的从微观到宏观的链接。要做到这一点,先要搞清楚各个相邻层次的时空结构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研究这种关联,首先要有实验的观察,总结经验的规律,然后是理论的建立和推导,作为过渡步骤,也常常是采用模型的半经验方法。二是由上向下的控制。用宏观的手段,逐级控制各级时空结构的形成。这两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化学教学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对于本学科的框架结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初步认识。新的现象、规律和方法不断出现,要善于在学科的框架结构中找到它的位置。

对于物理化学,我们认识到的学科框架包括:

两大类研究对象:平衡和速率。

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由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层次,微观层次。

两个方面:普遍规律和物质特性。两者结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种方法:研究物质特性,有实验方法、半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从理论上研究物质特性,将进入下一个更深的层次。

例如生物膜中的促进传递和耦合传递。属于宏观层次的速率过程,具体来说是界面中的速率过程。对于普遍规律,要学教材中“传递过程”的内容(当然还有些特殊的地方)。为得到某一个生物膜的传递特性,要采用实验测定,或半经验方法。而要从理论上得到这种特性,必须应用统计力学。

又如耗散颗粒动态学DPD,它是一种介观层次的模拟,实质上它就是分子动态学模拟MD,属于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层次的普遍规律范畴。特殊之处是应用了粗粒化,引入更低的介观层次,相应还采用了耗散力和随机力。

第二要强调开放。框架是开放的,可以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是开放的,可以经常介绍新的进展。

对于如此丰富的介观层次,上述框架的精神依旧。微观和宏观之间,可以加入各种由低到高的介观层次之间的过渡层次。研究某一介观层次的特性,仍然有实验、半经验、理论这三种方法。理论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统计力学,相应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即从更低的介观层次到该介观层次的过渡层次。

第三要善用类比。类比永远不会完美,却几乎常常有用。物理学是一个由于类比而兴旺的领域,例如,基于借自超导的概念,我们可以至少部分理解超流的氦。物理化学中类比于由理想气体到实际气体,在研究混合物时,我们由理想混合物到实际混合物。

上面提到的耦合传递,可以和耦合反应进行类比。又如密度泛函理论DFT,则是以密度分布p(r)代替传统的位能函数ε(r)为基本变量构筑泛函。变分原理则等价于最概然分布原理或熵最大原理。

当前的薄弱环节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层次;传递速率;进展。

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材、系列参考书、电子教材、网站建设等。

四、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范文4

其实,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其化学实验在声,色,光,影等方面的直观效果,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只要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科目优势,摸索出一条适应化学教学的好路子。

一、从直观入手,引出抽象

大家都知道,在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时,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是很难以加以解释的。每个学生的立体,空间感觉不一,从语言向形象的转换能力也不一,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通过语言一种形式,指望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诸如分子原子模型,图画,动画等形式,把抽象的分子原子构成,转化为形象的立体模型,把繁复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生动的动画来显示,用种种简单,易懂的事物和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使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记得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从现象入手,导出本质

抓好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升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验证一些物质的属性,了解一般化学规律的内涵,掌握从事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化学实验基本可以分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的操作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演示者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抽象世界向具象世界过渡,使概念,原理更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在辅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仪器,规范地操作,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节约和实验安全等等。在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在细节,顺序,安全等方面的错误,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表象中探求物质的本质,特性以及一般规律,并能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现象,用化学的知识加以解释,真正做到实物与概念,本质与现象,结果与规律相对应。

三、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温故而知新”,用于各科而皆准,化学亦然。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虽然各个知识点看似独立,但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共通的,只要用心观察,是可以找到其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知识段出现,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特性通过不同的现象得到体现,对该物质本身,就是一个重复记忆的过程,对于其它与之进行反应的物质,不同的化学特性在同一化学物质上得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现象,也就有非常好的可比性,这又是一个连带记忆的过程。这里的重复记忆和连带记忆,实际上就是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很好地注意到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加以归纳,总结,并实际应用,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也养成这一好习惯,那就够其受用不尽了。

四、采用比较的方式来强化记忆

这里所说的比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类比和对比。

类比教学,即是当相似的化学物质,发生相似的反应,产生相似的现象,得出相似的结果时。我们去归纳其共性,找出细微的差别。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非常普遍,例如,同样是酸,盐酸,硫酸,硝酸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讲解,分析这一类物质时,前后呼应,把共性和特性加以列举,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效果一定要比不加联系的单讲好的多。

对比教学,即讲授化学特性相对应的物质,例如酸和碱时,通过分析截然不同的现象和结果,和其相互之间的中和作用,强调各自的特性,产生记忆上的相对强化,以求加深的效果。

采用比较的方式其实也是一个将知识点相互联系与总结的过程,不论是对比还是类比,都是一个重复记忆,也就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被许多人不自觉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只是没有作为一种经常来加以研究和保持,没有变自发为自觉。

化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绿色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86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机械学习上,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化学科学精神和绿色生态意识,懂得所学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以致用”。因此,“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的引入,可以将绿色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并用“绿色化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言行,这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绿色化学”的主要内涵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环境无害化学”。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始至终都会采取污染预防措施和防治措施,以污染物的零排放为主要目标,对化学反应材料的选择也多是使用无毒无害的材料,从而使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威胁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科学的创新与发展。“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和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化学科学教育与绿色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非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学生在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时,大部分容易受到高考功利思想的影响,所以对“绿色化学”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稳定的学习指导思想。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引入“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将其贯彻和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平时多针对学生开展“绿色化学”理念的讲解与渗透,让学生转变对化学学科的传统认识,更加重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以及环保责任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课的教学中,根据“绿色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不仅要讲一些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学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还要更多地涉及地热、乙醇、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学科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快学生绿色意识的树立,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主动性。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不仅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很多化学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现象的解释对化学实验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是实施“绿色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化学实验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减少化学实验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的有效培养。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微格实验,即在满足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简化,尽量选择使用小型的化学仪器,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而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例如,在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时,可以本着资源节约、操作方便、低污染的微格的原则,利用少量的漂白液和稀硫酸在小号的培养皿中制取氯气,氯气直接被器皿中的溶液所吸收,避免了有害气体的直接排放,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要进一步规范化学实验流程,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因为安全意识不强、绿色化学意识缺失或不遵守实验流程而产生资源浪费、“三废”处理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发生实验事故。因此,在高中化学实践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的实验材料,并且要及时对实验“三废”进行分解、中和、回收、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化学教学范文6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所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化学教学,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以讲授为主,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关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般程序是: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应用。

3、案例展示

问题情境: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是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4、 收获与体会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建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推翻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5)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开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学法将提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缺少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