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1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2

众所周知,以往的教材总被看做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就是“教材就是知识”。这样,教材中的内容一般都是法则、定理、定论,学生学习教材就是掌握教材罗列的这些所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而有争议的问题则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学生思科和发挥的余地很少。而新的教材观则把教材看做是一种“范例”,强调教材的范例性,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教材观是: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

新的课程教材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还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基础变为“学材”,改变单一的接受型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人教版的化学实验教材中,通过下列各栏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精神。

栏目一: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2) 空气中有些什么物质?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栏目二:观察与思考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栏目三:活动与探究(略)

栏目四:联想与启示。

栏目五:交流与体会

新教材就是提高上面各种不同栏目、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教材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观。

二、体现生活化、现代化、适应性的教材

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此新教材十分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努力做到基础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现代化,适应性和综合化。例如,“人教社”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题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三:有机合成材料。这些内容完全体现了化学学习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观点。又如“人教社”九年级化学“空气”一部分的内容:调查与研究:关心空气质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以日期为横坐标,污染指数为纵坐标,作图;用照片、漫画、短文等记录你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把活动过程及你对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与同学交流,或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网址:Http://省略/huaxue/index.htm)在该内容中提供了人教网的网址,供大家在网上交流自己的观点,获取教材之外的有用信息。所以化学教师的教材观必须让生活化、现代化以及适应性的理念融入其中。

三、新教材的整合性观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新的教育理念从两个方面对新教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一是对于一门学科内部教材的整合,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二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体现教材整合的思想。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具备教材整合性的教材观。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3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在简要解析现状的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一、简析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如何概述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呢?那就是“缺乏情感活力,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之中”.梳理其复杂多样的成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应试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关注并片面追求认知目标和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课程教学活动的低效甚或无效.二是教学活动不能扭转“反客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强势教学”“以教制学”的压抑下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无法得以充分地激发、释放与体现出来,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三是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而操作实验活动中极其需要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课程情感、培养合作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环节,非常遗憾的是,蕴藏其间的丰富性资源却在现实教学中被浪费了.如有些人片面地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理解为“师生互动”,还有许多人把形式上的分组实验视为学生在合作探究,却没有真正形成以双向互享、教学相长为实质意义的“教学共同体”.二、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发展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各类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教学活动,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如实验法——教学中努力把一些理论性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来揭示与诠释.再如设疑法——通过设疑、质疑和释疑,引领学生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思考、讨论、探究,从中明晰事理,提高认知能力.还有课外活动法,就是通过制作学具和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有理有趣、动思结合之中开阔视野.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信念.

    2.积极开展科技化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其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或者补充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或者把教学中难以讲解和实验的化学反应予以直观演示,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五彩缤纷的化学信息世界,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关于“原电池原理”内容,传统教学中通过普通实验演示,教师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与之对应的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非常明晰地观赏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3.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既是对化学教学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在性措施.

    例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常见的化学电源,尝试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和类型.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环保设备;防腐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X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9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变的日益突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环境问题。比如今年弥漫整个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就是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逐渐的增强,各项环保措施和环保设备也在不断的出台和投入使用。虽然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环保设备的引进,并让其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以此来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落实我们的环保行动,但是,这些环保设备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很多的腐蚀作用,这种情况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必须想出相应的办法来提高环保设备防腐能力。

腐蚀在化学中是一种氧化的现象,对机器的损害是很大的。随着我国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机器如果不做好保养的话或者防腐工作的话,对于企业和我国的经济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机器被腐蚀后轻则只是在表面上有损坏,重则会引起机器毁坏,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随着现在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环保设备的防腐能力越来越重要了。如果研究出更好的防腐的方法,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是十分的有利的。

1 环保设备腐蚀的原因和种类

1.1 腐蚀的原因

环保设备一般都是至于露天或者一些厂房的车间里,这些设备无时无刻不在跟外界的环境进行着接触,由于温度,空气和工作环境的原因,造成这些环保设备一直处于一种化学的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些企业里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空气比较潮湿,加之空气中的一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成分都使空气显示一定的酸性,而我们的环保设备往往都是铁制品,设备在这样酸性的潮湿空气当然容易被腐蚀,如果外界温度升高,更会加剧环保设备的腐蚀。同时在制造环保设备及采购零件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非金属材料或者说是抗腐蚀性较强的材料,同时在安装的时候也要考察一下当时的环境,如果环境潮湿的话,尽量换环境或者换材料。

1.2 腐蚀的种类

对于设备的腐蚀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化学腐蚀,这也是最为重要的腐蚀方式,环保设备在其表面和周围与周围的介质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中最为常见的是发生氧化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对环保设备的表面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就是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主要是在高温和酸性介质存在的情况下才会经常性的发生。另一种腐蚀方式就是点化学腐蚀,这种腐蚀主要是由于环保设备与相应的电解质溶液相接触,通过一定的电极反应而产生的腐蚀。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在相对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

2 环保设备防腐能力的提高措施

环保设备在现代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周边的环境和设备本身的材质问题,导致环保设备经常受到腐蚀,因此,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环保设备的防腐能力。这些提高环保设备防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都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2.1 提高环保设备材质的质量

要想提高环保设备的防腐能力,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制造环保设备的材质,从其材质上下手,要想方设法生产和研制一些不易腐蚀的高强度,高质量的材质,用这样的材质制造相应的环保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保设备的防腐能力。这种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环保设备防腐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2 电化学保护防护法

提高环保设备防腐性能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运用电化学保护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环保设备防腐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电化学保护方面的基本原理是:适当的运用化学中的原电池的理论对环保设备进行防腐保护。电化学保护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阳极保护法,一种是阴极保护法。阳极保护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将待保护设备施加一定的电压,对其表面进行钝化,从而实现对该设备的保护;阴极保护法比较复杂,阴极保护法又可以分为两种:1)将设备置于原电池的阴极,当接通外加直流电源后,大量电子强制流向被保护的金属阴极并在阴极积累起来,这样避免设备由于失电子而造成的腐蚀;2)牺牲阳极法,在设备的表面链接或者焊接一个比设备材质更为活泼的金属,这样在发生腐蚀时会优先腐蚀活泼金属,从而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

例如,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之中,铁制的环保设备极易受到腐蚀,这是对于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为了解决这个为题,我们可以在铁制设备的表面焊接一个锌块,由于锌的化学性质比铁的化学性质活泼,因此,在发生腐蚀的时候,首先腐蚀的是锌块,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保护环保设备的要求,这是电化学保护法中最为普遍的例子。

2.3 防腐涂料法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环保设备的抗腐蚀性能我们采取的最为普遍的措施就是在其表面涂防腐涂料,这种方式最为简单且十分的经济有效。这种方式的特点有:1)防腐涂料法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可以实现材料和外界的介质实现隔离,使其免受外界介质的腐蚀;2)防腐涂料法有一定的缓腐作用,是一个保护层;3)防腐涂料法还具有一定的阴极保护作用。

3 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设备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为了减弱环保设备的腐蚀程度,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提高环保设备的抗腐能力,这样既可以延长环保设备的寿命又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和物力。加强设备的抗腐蚀能力的同时还能节约资源、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张亚娟,高泽吉,孙延龙,许雄轩.提高化工机械防腐能力的有效路径[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2]靳兆文,严明盛.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在搅拌桨叶腐蚀处理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04).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程标准;一致性;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有的大纲,规范了教师在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然而,从多年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实际进行的教学课堂与课程标准所构建的理想课堂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即在教学设计的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课程标准的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的实施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我们现在需要迫切讨论的一个话题。

一、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化学课程实施的一致性”?

所谓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1]所谓的化学课程实施的“一致性”就是指课程要素之间的良性匹配和高吻合性。[2]也就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匹配程度与吻合程度,即实现内容―教学―评价―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如何实现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

1. 以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优化为抓手,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本”,包含“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以学生的素质为本、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四个方面的内涵。[3]即要求完全颠覆传统教学的课堂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认知障碍,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2.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之一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4]故教师应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具体落实到每一节的课程当中,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在过程中总结方法,构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3. 提高教师标准意识,摒弃“知识系统化”与“应试教育”的思想。教师具有一定标准意识是实施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最基本条件,开展教师的职业培训,加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理念的了解;“知识系统化”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高年级的相关内容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以求使知识更加系统化。针对这一教学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摒弃“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目前我国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考试考什么,教师讲什么,使得教学内容、知识的深广度与课程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4. 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避免“练习影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的阶段性考试实行统考制度,大多数学校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也使得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一刀切”考试,学生的基础不同,考试的水平也应不同,所以,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从而实现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其次,在学生进行日常评价时,往往会存在配套练习与课程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学生课后做题时会感觉十分陌生与迷茫,所以,教师应严格筛选习题,避免“练习影响教学”的现象,从而实现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1.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下:

所以,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而课堂教学设计又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评价,而教学评价又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又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而课堂教学又依据教学评价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已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认为该模式为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2.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如下:

四、反思

基于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设计,不仅贯彻了第八次教育改革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上也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师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评价与反思,及时调整课程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本论文所提到的标准与流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与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允t.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2] 王祖浩.化学课程实施的“一致性”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6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导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该项目为高等院校整合国际化教育资源、培育国际化标准师资、建设国际化课程,深入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本文结合ISEC项目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对通识课程《概念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ISEC;概念物理;教学改革

1ISEC项目简介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简称ISEC),是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针对本科教育国际化所研发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接受两年通识类基础课双语教学,获得相应的学分后受到国际本科院校的认可,可以选择到国外高校进行两年的专业课学习,进而获得国外高校的文凭。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为高等院校搭建一个教育国际化平台,整合国际化教育资源,培育国际化标准师资,建设国际化课程,深入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未来进一步提升学位,职业发展获得有利的条件。

2高校物理双语课程的现状

大学物理是我国高等学校针对理工科各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而在国际视野下这些课程的定位是通识课,不仅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也在文科和经管类学生中开设该课程。现有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大都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侧重于概念的阐述和公式的推导,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学内容缺乏体现高新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无法体现通识课的教学目标。而且针对文科和经管类的学生,这类课程难度又偏大。作为基础课的物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知识传递为目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时也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模式。而ISEC项目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强调培育学生的明辨性思维,突出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目前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掌握知识为主,最终成绩的评定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成绩以课后作业为主,期末考试占较大比例,很多学生就靠期末突击,通过考试。而ISEC项目要求期末考试的比重不能超过40%,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因此,在ISEC项目中,强度明辨性思维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和体现过程性学习的考核方式的要求对物理类的通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结合通识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合国际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3ISEC教学实践

3.1重新定位课程,编写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以培养科学思维,突出通识教育模式,体现国际化视野为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现基本的科学概念及方法论。根据我国的国情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物理的基本概念、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教学内容体现高科技和现代化生活中的日常应用,突出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既要强调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又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既要深入揭示其规律的内涵和意义,又要适当联系它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能够随时运用科学概念及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学内容体现人文精神及社会问题。根据教材内容精选学科发展史料,特别是科学家如何运用明辨性思维能力,产生重大发现的事例,有的放矢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教学内容增加社会性论题,因为许多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社会性论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再到联想、判断,把所学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建立全局观,培养国际化视野。

3.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型的授课方法,要克服教师跟着教材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弊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树立学生独立思考的信心。形成基于问题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例如课外调查,应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分析实际生活的现象和工程应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与科技前沿相关的文献书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撰写专题研究报告。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过程的安装、调试和测量,试验后对测量结果的归纳和分析,进而得出实验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建立基于过程的多样化考核形式。改变以掌握知识的考核方式,体现过程性评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学生,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课堂讨论,平时作业,专题论文,实验和考试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4结论

ISEC项目的双语课程对授课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督促教师自身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国际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概念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明辨性思维教育理念的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采用,过程性评价取得了积极的效应。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建立了团队协作精神,并能在学习与讨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部分同学的英文基础差,不愿意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课堂上听不懂,如何提高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降低其挫败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尝试。

作者:王灵婕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岱霖.ISEC通识课程《普通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3(22):88.

[2]张全友.ISEC项目中的通识教育反思———以许昌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为例[J].2012(20):140-141.

[3]欧阳青.基于ISEC项目的制图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6(2):24.

[4]卓泽林,柯森.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危机[J].比较教育研究,2013(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