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四级网络体系 信息技术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54-02

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农业的时代,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得到有效传递,也能指导农业生产、研发、推广、教育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促使农、科、教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

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集山区、库区、沿江滨湖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现有11个县(市、区),144个乡镇,4 271个行政村。信息不畅通,一直是制约老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9月,黄冈电信联合黄冈市科技局制定《黄冈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信息化示范乡镇和村的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提供互联网基础接入,在全市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信息进万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涉农部门,把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的农业资讯、农业政策、农资展厅、农技服务、农事预警、农产品供求、农特产推荐、农民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黄冈各地农作物生产与加工、养殖等提供便捷的资讯、技术指导、供求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从而把服务信息平台与资源共享对接,发挥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使之成为黄冈农民增收的“千里眼”、致富的“助推器”。

二、建好四级网络信息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

对于农民来讲,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如何开发提供给农民及时实用的信息,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创造信息价值提升网络的应用价值,只有各方联合起来,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集成到通信网上,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用信息。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促进信息共享,解决农业生产、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农业技术以及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创新,推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冈市信息中心联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涉农部门,自2004年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以来,就遵照“市―县―乡(镇)―村”的“城乡四级网络体系结构”,采取“先建网站培意识,示用结合长技能,网上办公显成效,信息服务助农村”的建设方针建设黄冈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做到以网站建设为导线,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基础。

黄冈市的“市―县―乡(镇)―村”的城乡四级网络体系结构以大别山新农网为平台,将农业资源信息、品种信息、专家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总体,提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手段打造现代农业,让信息化理念贯穿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不断培育市场主体,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网络信息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科技素质,打造农业产业化群体实力。所涉及的组织机构主要有:黄冈市农业局、各县市区农业局、黄冈市信息中心、黄冈市属各乡镇、黄冈市属各行政村(组)、黄冈市属各乡镇农技站、农户个人。主要包含四级机构的农业、农机、农企、农技、农资、农信通、农民网上展销会、农民第二课堂等工作于一个平台的信息系统,具体分为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实现良性的互动整合。

农业信息服务,一是向农企、农民开展信息服务。提供国家三农政策与法规、农业标准、市场行情、乡村特色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养殖、市场营销、信息决策等所需的即时信息,为农民、涉农机构、涉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信息方便,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业生产市场意识的能力。二是提供灾情预报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平台、农民信箱和农业短信服务、农情热线等实现灾情预报的零时间服务。三是以农民、农企需求为出发点开发系列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信息查询服务,建立农企基本情况数据库、农业产品数据库、农民会展活动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库等等,提供方便的分类即时查询服务。四是为涉农机构、涉农企业提供各种广告资讯及分类广告业务,通过市、县、乡(镇)、村四级信息共享体系平台,定期开展有关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要求及呼声的调查,提供决策服务信息。

农业技术服务,一是开辟农技专家在线服务专区,方便联络专家在线指导或实地指导服务。当然首先是建好专家数据库系统,既有行业专家,又有高校专家,还有实用的“土”专家,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方便分类直接咨询,提高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技服务的零距离。二是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语音咨询系统、网上视频系统等,解决农民求知求教难的问题,拓宽农技服务的领域。三是提供实用技术查询,农技在线留言的专栏,方便进行网上查询和在线交流。

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主要为实现产销对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开辟 “农产品超市”、“供求信息”及“产品展示”等专栏,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网上现代物流。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农村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交易零成本。二是建有自己的检索系统,将各地产品及涉农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将当天的商业信息及时分类并发送给订阅的用户和会员。三是提升网络广告服务功能,利用网络对话功能举行网上商务联谊活动或网上记者招待会,开展在线播出网络电视等活动,为企业商务活动提供支持。

人力资源服务,一是开辟民工维权服务专区,方便民工朋友在线进行维权咨询服务。二是开辟民工招聘专区,及时传播农民务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三是开辟农民培训专区。为农民和农科人员提供培训信息,开展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技术、劳动技能、网络知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素质提供方便。四是开辟农业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专区。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三、加强信息技术利用,提高应用四级网络平台带动农业现代化能力

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要能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体系,提供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实用信息服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开发信息;另一方面必须发挥涉农部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综合作用,加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乡村干部提前进入信息状态是保障。市、县两级的涉农人员的信息技术利用意识和水平一般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在农村,不用说普通农民群众,就是相当部分的乡镇干部能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四级网络平台,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首先就得提高乡村干部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指导当地专业户,群众上网学知识,学技术,找市场,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在信息上与各地同步,在技术上不断提高,把握市场方面就更加准确,科学指导生产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科学致富的“捷径”,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增强涉农人员信息意识是关键。黄冈市科技局下属的黄冈市信息中心联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开展乡镇上网工程信息管理员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农村特色资源共享及共享机制、农村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未来。通过他们带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乡镇采集农产品信息,通过网站向全国信息,促进农产品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万学道,邹积红,杨,闫英.市、县、乡、村四级网络联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06,(3).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24-02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类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尚处于薄弱环节。目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内容服务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统计,智能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义,也没有准确的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但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1]。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包括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农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农业生产调度、管理过程的网络化以及农产品经营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已经建立一些农业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实用性较差。农村信息资源分散、重置,缺乏有效整合,农业信息系统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的运行机制,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规模效能。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在同一个地方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造成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现象[2],并且各系统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组织方式,给信息需求者获取和利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资源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闲置。

2.信息时效性差、精确度不高。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强,而目前农业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状况。

3.信息形式单一,沟通方式有限。农民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目前农业网站页面静态的多、动态的少,缺少网站导航,信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差,站点不够生动,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另外,农业网站提供与农民交流的手段很有限,通常只有Email等需要一定计算机知识的方式,农民因自身条件限制,缺乏与农业网站之间的沟通。

4.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当前农业信息,主要靠政府推动,服务主体单一,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成一体,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广大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必然会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强烈要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5.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要既懂生产管理又懂市场经验,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许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因不懂农业知识而流失,因而具有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匮乏,难以进行大项目的攻关。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充分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农业信息基础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3]。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2.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农业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政策动态等涉农环节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开发信息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建设要以政府牵头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涉农政府部门、涉农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信息员等所提供的信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归纳、量化,依据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整理加工。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植)养(殖)加(工)信息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等,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精确选种、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信息化、现代化。

3.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遵循国际惯例,研究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其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制定、完善惠农政策。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必须制定、完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倾斜,坚持并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最后,调整、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重风险,经常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当务之急。切实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培养一支系统操作能力较强,能规范地采集、处理、传输、应用信息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以农村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员队伍,要让县、乡专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有位、有为、有利,使他们把农业信息化服务当作大事业来干。

4.加强农业信息化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目前,中国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保障,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与规章建设的经验,制定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加强培训,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和农业信息人才。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因此,必须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业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及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内在需求。要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形成农业信息人才网络,为农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吕晓燕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4):51-54.

[2] 王亚东,等.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02,(2):214-218.

[3] 汪冰.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湖南省

1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湖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地处我国中部,面积广,人口多,特别是农业人口多,当前农村人口4587.63万[1]。当前湖南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太理想。农业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档次,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和省分还处于较低状态。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并逐渐意识到了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社会建设、“三农”问题化解的关键步骤,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等各种管理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也在不断地加大。当前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列入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之行列,作为全省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当前,湖南广电、电信、移动等,都在不断地支持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多。“十一五”末期,卫星电视得到了普及,手机的使用也基本实现了全民化,湖南通信网络已实现了村村通,其中固定电话基本入村,乡镇几乎都安装了光纤电缆,有些近市镇的郊区农村也实现了光纤入村。当前已有100%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有70%的行政村也开通了,全省共建立了5万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形成了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网络全覆盖。各行政村中,电脑、卫星接收锅等硬件基本已全部配匹完璧。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则能够通过集团号码等向公共相关信息,市、县级市、县、区等,则运用短信、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社会公共农业科技资讯。还有一些乡镇已独立建设了移动服务系统。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落户于省会长沙,湖南的信息安全设施已相当完备、完全,湖南CA中心已建成。

2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管理体制建设与部门分工不合理

制约农业信息发展存在着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管理的体制存在较大的弊端。湖南农业信息化涉及的部门较多,如省政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多个省级部门共同参与,必定导致问题产生,一方面,其管理实施中总是出现“无头”领导或者“多头”现状,这是作为下级农业部门最困难的问题,也是农业信息化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当某项信息工作被单独列举出来,并以项目的形式立项时,对于资金分配的问题就总是难于协调,各个部门都想争取资金,从而导致项目混乱,最终不得不放弃。还有,由于职能权限问题,各部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时,局限于本部门,无法进行统筹兼顾,使得农业信息化推广工作无法展开。

2.2农业信息实用性差

目前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在向公众提供的信息产品当中,较为通用的普通信息太多;真正权威性、可用性、稀有性的信息则相当少;按照自身意图的自身实际开发信息资源则更少。很多农业信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是停留在表层,对行整个农业行业的未来情况并没有做细化预测与分析。特别是能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业企业投资者等直接提供服务的信息产品非常匮乏。另外,很多农业信息产品没有价值,它们只是向市场推出了当前较新的技术或信息,而对于这些新技术和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实用,却并未作详细调查,导致供求结构失衡。

2.3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但偏远落后地区面积较广,由于省域内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均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现有的硬件设施落后,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当前还尚未形成能够支持信息釆集、处理、分析、的相关技术。比如说,电脑数量不够,特别是农村地区太少,网络基础不健全,光纤光缆的覆盖率不理想,据湖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指出,2012年湖南省的网络普及率低于61.9%,,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共有电脑用户约6000余户;但农村的电脑用户数不足总数的1/3,电脑普及率仅为6.67%。

3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

3.1加强农业信息资源融合

农业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其更新速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信息资源的质量,都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效果。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适合农民的客观现实需求,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农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要加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结合“三农”建设对信息的总体需求采集,要着重考虑和兼顾“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其次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与加工处理。而且要在这个过程实施中制定统一的标准,对所收集的数据不断规范。再次要搭建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利用网络技术强化信息化资源再次融合。

3.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开始接触电脑,并不断丰富自身技能水平,提高电脑等先进技术的操作使用技能,当前许多农民具备了电脑操作技能,且有些农民的电脑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也有许多农民将电脑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电脑自动控制技术也已逐步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中,瞬时间,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自动化。要大力开发适用地区性农业生产管理的电脑应用系统,这些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虽然比较高,但能够为设施化的栽培、工厂化的管理、产业化的经营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电脑操作系统的开发投入。这些信息系统运用于农作物生产、管理中,可以大幅度节约农业生产和管理成本,且能增加效益,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能促进精准农业的全面发展,并可保护生态环境。

3.3强化政府的领导与监管作用

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监管能力建设,特别强调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使农业信息化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切领域,使农业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加强广大农民和农业信息用户的个人素质建设。结合当前农民所具有的信息化能力的实际与信息需求的实际,把信息数据按要求编辑成信息快报,择期或便期公告。不但要将已分门别类整理好的信息有针对性向农民提供,还要帮助他们将自身所获取的信息再给更多的农民所知,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互动式的交流,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次,要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与转变。政府与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与农业市场之间应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依托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桥梁构架。因此要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2):85.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5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6

1.信息收集。为确保农业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原始性、基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收集农业信息:一是县(市)农业工作站利用县、乡、村已形成的信息报送体系获取本地农业动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报送市农业信息中心。二是积极发展农业单位、农业企业、农业杂志、产销大户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安家落户,为他们免费或优惠制作主页,提供虚拟空间和二级子域名。这样既丰富了农业信息内容,同时了降低了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了采集效率;三是结合本地实际,从报刊和互联网上搜集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四是抓住农业时节,深入基层、深入农贸市场、农业企业实地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的文字、音像资料;五是网上用户通过“供求信息”和“农业论坛”免费信息,通过农业电话咨询热线传递信息。

2.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化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的。要将农业行家组织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收集全国、全球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资源信息,悉心分析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信息专家要密切结合本地实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市场调研,权威性高、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强的指志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卖哪儿?卖啥价?”的问题。农业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加强市场分析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风上贸易、中介服务等工作。

3.信息。农业信息中心以有用农业信息,并将之准确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为己任。农业信息用户由于层次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我们必须因人因地而异,采用没的传递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网每天由专人及时更新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行情,不断充实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二是与襄樊电视合开办《金以土地》农业专栏节目,拟每月单周三襄樊电视台23频道、8频道播放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包括农业快讯、新技术、看市场、致富经、农闲事等版块,该套电视节目方圆300公里地域都可收看到,覆盖全市及外地20多个市县区。三是与省级农业刊物《农村经济与科技》(国内刊号公开发行)联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开通其电子版杂志,《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自由转载农业信息网内容,该杂志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四是在乡村一级使用公告牌、板报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公告牌上的信息由襄樊农业信息网站和县、乡各级工作站精心筛选,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向下传输,同时各点及时反馈基层农业农产品动态,这样能有效减少信息使用的盲目性。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扩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