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汉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汉语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1

现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别:中文

年级:自己年级

1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3)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3计划进度

第1阶段:2007年10月20日——2007年12月18日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2阶段:2007年12月19日——2008年1月6日拟定写作提纲

第3阶段:2008年1月7日——2008年3月31日撰写初稿

第4阶段:2008年4月1日——2008年5月11日修改定稿

4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论文。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淘宝精品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1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配价性质定价原则辨价方法

1.配价的性质

配价的性质是配价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只有明确该问题以后,才可进一步展开后续研究。

1.1配价属于语义范畴。

配价是一种语义范畴,属于三个平面语法中的语义平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周国光、金立鑫、杨宁。廖秋忠(1984)指出:“支配成分主要是语义即认知上的概念。支配成分的从缺,指的是句中某些语义成分的从缺。”范晓(1991、1998)分别阐述了其他三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再次论证了配价属于语义范畴。周国光(1994)从谓词同配价成分的联系是语义上的,配价成分可隐含于句法结构中,配价成分的句法不定位性,语义决定了配价成分的数量和性质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配价属语义范畴,配价是语义平面的概念这一命题。金立鑫(1998)结合汉语语法的客观实际论证了从纯粹的句法形式出发,用位置关系来确定配价关系,或通过句法形式来确定价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难以达到系统内部一致的要求,并且还会引出一些矛盾现象。

1.2配价属于句法范畴。

袁毓林(1993)认为,“‘向’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畴,是动词的组合功能的数量表征。应当承认,动词的‘向’是有相当的语义基础的。……但是,动词的这些语义要求(涉及个体数目)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实现,才能计入‘向’的指数。……所以作为句法概念的‘向’和作为语义概念的动作所涉及的个体数量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并将“价”或“向”称为“动词的组合功能的数量化”。

沈阳(1994)指出:“任何动词总是支配着一定数量的名词性成分。因此所谓动词句位就是由某个动词(V)和该动词分布性质所要求的必有数量、固定位置的名词性成分(NP)所构成基本结构形式的语法抽象。”他把抽象的动词句位记作SP,把出现在SP中的NP作为动词的“价”。

1.3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

胡明扬(1992)认为,“事实上,形态不那么丰富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的语言的词类,还有动词的‘价’,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动作动词或状态动词等等都是语义句法范畴”。他还建议把“选择限制”称为“语义―句法范畴”。

吴为章(1993)指出:“逻辑―语义‘向’是认知上的概念,接近于深层‘格’。它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是难以准确确定其数量的,是无序的。……任何句法的‘向’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它是逻辑―语义的‘向’在具体语言中的实现,是因语言而异的,是有确定数量的,是有序的。”他还指出,之所以采用“句法―语义向”这个术语,旨在强调语义因素对于作为句法概念的“向”的指派和确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定价的原则

对配价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决定了配价原则的选取,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原则问题。我们发现,即使对配价性质持同一观点的人,在同一配价原则上看法也不一。下文将以[句法/语义/句法―语义]来标注不同学者对配价性质的不同认识,以便读者阅读。

2.1是否在最小主谓结构中定价。

范晓(1991)[语义]和吴为章(1993)[句法―语义]都认为要按照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动词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来定价。

而袁毓林(1993)[句法]和周国光(1994)[语义]则都认为“应选取与谓词同现成分最多的配价形式来提取配价指数”。周国光(1994)从“主谓结构作谓语是汉语里最常见的重要句式之一”和“配价形式的任务是表达配价结构,而不是限制配价结构。当配价形式未能表达配价结构时,我们也就能确定其中隐含的配价成分”两方面论证了其观点。

2.2配价成分是否为强制性成分。

范晓(1991)[语义]认为所谓“强制性句法成分”即动词构成主谓结构时必须共现的句法成分,可称之为“必有成分”或“动元”,动元的个数决定动词的价量。吴为章(1993)[句法―语义]提出“同现限制规则”,认为同现是依存关系的体现,同现限制具有强制性。王玲玲(1995)指出动词必用论元的数目决定了动词的“向”。

周国光(1994)[语义]则明确提出不能根据配价成分在配价形式中的必有性来确定谓词的配价。袁毓林(1998)认为,“强制性”对有严格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适用,但若用它来区分汉语的“必现成分”则过于主观,没有实际意义。

2.3是否排除介词宾语。

吴为章(1993)[句法―语义]提出“无标记形式规则”,认为由介词引进的有标记名词性成分尽管与动词有语义联系,但在结构中不是动词的直接支配成分,因此不能成为动词的“价”,并把配价成分限制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袁毓林(1993)和周国光(1994)[语义]也认为,不应该把介词宾语一律排斥在配价成分的范围之外,而应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是否为配价成分。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韩万衡(1995)和杨宁(1996)。

2.4是否排除时间、处所、工具等成分。

多数学者认为时间、处所、工具等成分起补充说明句义的作用,是非强制性成分,应排除在配价成分之外。范晓(1998)将时间、处所、工具划入状元的语义角色,不影响谓词的配价。

周国光(1994)指出,谓词同工具成分、处所成分、时间成分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同的,某些谓词本身甚至是由名词演变而来,上述成分影响谓词的价质和价量,因此应该看作配价成分。朱景松(1998)也持相同观点,分别从语义和句法角度论证了工具成分、原材料成分跟施事、受事、与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3.辨价的方法

3.1从句法形式入手。

范晓(1991)认为,语法研究应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但是从汉语的情形出发,应该从形式上给动词定价。按照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里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句法成分来定价,并借助动元的标记(介词),采用提问的形式定价。吴为章(1993)提出辨价的三套规则,即简单句确认规则、同现限制规则、无标记形式规则。

3.2从语义分析入手。

张国宪(1994)用“消元测试”区分必有不足语和可有补足语、自由说明语,不可删除的为必有补足语,又进一步用“隐含测试”和“可找回原则”区分可有补足语和自由说明语,消元后的句构成分依据价载体的意义可找回的是可有补足语,反之为自由说明语。周国光(1994)根据熙先生歧义指数和自指、转指的理论来确定谓词的价:“VP的”表示转指,且可以指称若干语义成分C,则成分C是V的配价成分,成分C的个数是V的价。王玲玲(1995)也利用“VP的”表转指对单向动词、双向动词、三向动词设计了不同的提问模式以确定其价量。

参考文献:

[1]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A].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A].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朱景松.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读后[J].语文研究,1998.VOL67,(2).

[4]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和方法[C].第八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苏州,1994.10.

[5]金立鑫.动词的语义域及其价语的推导[A].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6]袁毓林.准双向动词研究[A].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沈阳.动词的句位和句位变体结构中的空语类[J].中国语文,1994,(2).

[8]胡明扬.再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2,(5).

[9]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J].中国语文,1993,(3).

[10]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和方法[C].第八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苏州,1994.10.

[11]袁毓林,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中国语文,1993,(3).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3

(1)古汉字的象形特征。汉字从发现的甲骨文开始,一直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模仿,有着与生俱来的象形特质。研究汉字的学者们一致认为,甲骨文是我们见到的最早、最成体系的汉字书体。通过已辨识出的甲骨文字来看,很明显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即汉字从象形图画逐渐发展成简单笔画,再通过生产、生活、交流、使用演变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尽管后来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文字装饰美化形式和附着载体千变万化,但汉字从萌芽产生到发展已深深地打上了象形及美化的烙印。古汉字本身就是形象、象形的图像,“象形”文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象形构形的汉字,一种是直接的绘形象物,呈现一种独立的图像;另一种是借助相关物象结合,表现物象,表达相关物体。例如,图1中马字的象形演变,从最开始根据马的外形产生的文字,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简单笔画的文字,虽然汉字已由图画演变成了笔画的构成,但是其象形的特征还在。古汉字的象形特征,为其在现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打下了图形化的基础,以形见意,唤起观者的联想和记忆。古汉字的象形结构蕴含着深刻的设计美学,把其运用在广告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图1马字象形演变

(2)古汉字的表意特征。古汉字作为人类社会早期的象形文字,它的信息传播功能,时至今日依然存在,我们可以依图画去解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文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现在都已成为古董或成为字母文字,完全丧失当初的形象。只有汉字作为一种自源文字体系,显示了非凡的生命力,千百年来记录着历史、文明和发展的历程。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才能在人类的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古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所以它的形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古汉字不断繁衍、变化出各种形态,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自身的含义。古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赋予字形以外的深刻意念,通过巧妙的构造、丰富的联想,创造出超越象形的意象文字。所以,古汉字不仅“象形”还“表意”。每个古汉字都具有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因人而异,意象也会不同,这正给了广告设计者们很多设计启示。

(3)古汉字的设计特征。笔画是古汉字构成的基本元素,这些简单的笔画在字体中因为位置不同和框架结构不用,而组合成了不同的文字。古汉字结构分为:左右、上下、半包围、包围等等,每个文字的不同结构组织犹如中式建筑中的横梁、立柱、飞檐,相互穿插、平衡和谐,构成了每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体现了和谐的形式美。古汉字图形构成的形态从审美性、象形性、表意性、和谐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传统造型艺术的源流。古汉字图形中有常见的装饰纹饰。例如,龙纹、兽面纹等,图形文字的美化意识,通过文字与纹饰的共同性上表现出来。虽然,之后汉字图形逐步简化成为笔画,但是其有意识地借用纹饰中的图形,体现了古汉字的装饰意识。古汉字图形采取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刻意装饰,追求形体上的美观,其设计特征能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获得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启示。古汉字正是具有象形功能的美学特征、寓意深刻的表意特征及结构变化巧妙的设计特征。因此,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引入古汉字元素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古汉字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古汉字在现代广告中的艺术创作是以其作为载体的艺术化、视觉化、媒介化、传播化的设计形式,是对其笔画、结构、组合形态、装饰效果的设计与开发。设计思维是根据设计意象将古汉字元素进行拆解、组合、变换、拓展、衍生,以传播视觉信息为主要目的一系列设计再创造的过程。然而,在现代广告中如何对古汉字元素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既保留独特韵味的同时还符合审美情趣,于是我尝试性的归纳了以下设计方法。

(1)笔画变化。古汉字的不同字体具有特定的笔画规律,这些笔画在每个字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构成元素和特性。在设计中通过对特定笔画的夸张或者变形,形成新的创意思路,使字形跳出原有字体的框架,表达广告主题内容。例如(图3),白木彰的汉字招贴设计,利用“乐”字的篆文笔划外形,加以彩色块面配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此作品通过字体笔画的变形,更加强化了字体的外部形体特征,给人强烈的视觉语言冲击。

(2)结构变化。每个独立的古汉字都有艺术化的造型结构和装饰化的设计特征。在广告中可结合古汉字的表意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变化设计。例如(图5),白木彰设计的招贴《爱知县立艺术大学制作展》,此作品利用甲骨文的“美”字进行夸张变形,同时字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以丰富多彩的背景色表达字义,衬托白色的甲骨文“美”字,充分展示了古汉字元素设计的夸张变形之美。

(3)字图结合。由于古汉字具有象形特征,还具有表意特性,它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字图形。在广告设计作品中,把古汉字与图形相结合,用字作为画面的装饰和图形的构成,字意与图意相互映衬,可以将文字在画面中编排成各种新的形态。例如(图6),田中一光设计的海报《人和文字》,以古汉字的象形文字为设计元素,运用古老原始的占卜刻字为背景,通过古汉字和具象图形的结合设计,体现了这组招贴的历史和沧桑感,视觉效果强烈。图6《人和文字》田中一光古汉字除了与具象图形相结合,能够发挥其图形化的特点之外,与抽象图形相结合也能更好地体现形意一体的特征。再如(图7)余秉楠设计的海报《海峡两岸一家人》,以不同家的字体组成图形。作品不仅利用了古汉字“家”的外形轮廓,主体部分似中国沿海地图,家的一点为彩色抽象图形,代表台湾。整个画面,更表达了家字的深刻含义,突出了古汉字的表意特征“以形写意”“,以意达神”,获得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4)符号提炼。符号提炼就是将古汉字的符号特征进行抽象化的处理,使之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古汉字的象形特征不仅体现在甲骨文中,在篆文中也极其显著,特别是其抽象化的发展。例如(图8)《,篆书之美》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作品以古汉字的篆字及笔画为原型,设计了运动的人物和场景,其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古汉字的象形元素,配合现代广告设计的图形标志简洁特点,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的要求,而且更具有民族特色。

3“古汉字”与“现代广告”结合的意义与展望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教学 调研 思考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修辞学等后续语言类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尤其对对外汉语专业来说,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从业后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仅语言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而且会严重影响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外汉语教学法、文字学概要、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的学习。

一、调查问卷的动机与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学生对现代汉语课都很难有较大的兴趣,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改进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从2002年起,在近十年的现代汉语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一直不太高,主动关注现代汉语教学的学生较少,甚至有少数学生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毕业论文选语言类选题的也寥寥无几。而我院自2008年起新增对外汉语专业后,现代汉语课程便成为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我校着力建设的优秀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长,教学难度大,并且课时量减少。为了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亟需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现行教学班中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课程的真实学习心态,了解他们对现代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具体意见和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2009年1月,我们向我院08级汉语言文学和08级对外汉语专业三个教学班发放了98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98份,有效率100%。其结果统计汇总如下:

1.你觉得《现代汉语》这门课难度如何?

A、难得受不了 B、比较难 C、能接受 D、很容易

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学生心目中,现代汉语不是一门容易学习的专业课程,51%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难度较大,18%的学生甚至认为难得让人受不了。这种畏难情绪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方法,是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你对《现代汉语》课感兴趣吗?

A、很感兴趣 B、有一定兴趣 C、不太感兴趣 D、很讨厌

原因是:?摇 ?摇?摇。

分析:

事实上,并非如很多教师所说,学生对汉语毫无兴趣。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现代汉语感兴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a.通过一个学期的现代汉语学习,逐渐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b.学好现代汉语是考研的基础;c.有助于今后从事文职工作;d.可以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素质。

也有不少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a.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社会,不能学以致用;b.课程考核方式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c.没有计算机和英语课程重要;d.汉语知识繁杂、琐碎,学习困难大;e.课余时间大多被英语和计算机考试挤占,没有更多时间学习。

总体来看,教学内容繁琐陈旧,考核方式僵化,是导致学生现代汉语学习兴趣不高的最主要原因。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学习现代汉语有意义、有用;二是如何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使评价更为有效地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

3.你认为《现代汉语》课跟你所学习的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相比,理论要求程度怎样?

A、理论要求比其他课程高,过于抽象 B、跟其他课程差不多 C、不如其他课程

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的理论程度很高,过于抽象,这其实反映出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即教师讲解过多,练习太少,拘泥于课本资料,缺乏语言实践活动。这一误区的实质是,过于重视现代汉语的理论性,而忽略了现代汉语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事实上,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现代汉语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如何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将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能力为本”,应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4.你是否愿意选择现代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

A、愿意 B、勉强 C、不愿意 D、随便 E、不知道

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从大一就有明确意向愿意选择现代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有29%,不多,也不算少。有24%的学生表示勉强,1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意向。这提醒我们,在一学年的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设置有意义的调查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开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5.你认为现代汉语课教哪些内容比较好?(多选)

A、以教材知识体系的学习为主 B、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C、组织语言社会实践活动 D、介绍语言学研究最新动态 E、其他?摇 ?摇?摇。

分析: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独立学院的学生非常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抽象的理论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学内容能够跳出课本,关注现实生活;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介绍学习;学习程度好、有志于考研的学生则有了解语言学研究最新动态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花大力气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从“以教材为本”转变为“以生活为本”,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注意知识点的选择,注重选例的现实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

6.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方式教学比较好?(多选)

A、课堂授课 B、自学 C、小组学习 D、其他?摇 ?摇?摇。

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以老师讲授为主)。他们认为,经过老师的系统讲授,自己比较容易掌握现代汉语知识和分析方法,可以省去课外自学的大量时间。但同时,也有学生指出,讲授式不能上成“满堂灌”,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当考虑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实现一定的课堂互动。

有20%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方式。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他们认为,小组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使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必须考虑课时是否充分,因为准备材料和课堂讨论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适当采用小组学习方式是可行的,只是“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喜欢“自学”的学生占12%。这部分学生大多自学能力较强,他们认为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自学,不用老师详细讲解,老师要做的是在一些重点、难点或有学术争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者安排固定的教师答疑时间即可。这就提醒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准备,设置好问题,注意精讲,突出关键,不要面面俱到。

另外,还有个别学生提到了讲座、外出实践等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类教法,需注意的是操作是否方便,场所是否合适,经费是否充足,教学任务怎样落实到位。

7.你认为哪种教学媒体教学效果比较好?(多选)

A、黑板 B、投影仪 C、录像 D、图片 E、其他?摇 ?摇?摇。

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的板书、图片,以及目前各高校已经基本普及的PPT投影之外,学生对于视听材料--录像有较高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与单一的视觉材料板书、图片、PPT相比,录像能够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图、文、声、像并茂,确实更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学习甚至掌握Flash、Cool 3D 和Photoshop等开发工具,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音频、视频信息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学。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角度看,抽象的语音演变、形体示意和一些语法现象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的,这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以提高课时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8.下列哪些课堂活动是你希望并有兴趣参加的?(多选)

A、记笔记 B、做练习 C、讨论宣讲 D、阅读补充资料 E、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小论文 F、其他?摇?摇 ?摇。

分析:

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感兴趣并愿意参加的课堂活动依次为:阅读补充资料>记笔记>做练习>讨论宣讲>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小论文>其他。对照目前教学中的课堂活动情况,我们发现下面几点值得关注:(1)教师要精选课内阅读补充材料。由于课时有限,大部分情况下,教师都是在开学初或者每个章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文献,但一般不作具体明确的要求,也没有落实检查措施。课内活动则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信息以及最新学术信息的需求。(2)需要加大配套练习的比重,做到讲练结合。(3)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需求。既然大一的学生就有这方面的需求,教师可以在一学年中适当布置一两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课题,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9.下列哪些是你希望老师做的?(多选)

A、老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B、老师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 C、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D、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 E、其他?摇?摇 ?摇。

分析:

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来看,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传统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类推到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中来。有些方向不明确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大小适合的研究课题,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就注意观察、搜集;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为其提供一些参考书目,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此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也不失为一个简单便捷的方式。

10.请写下你对《现代汉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

从回收的问卷情况看,学生对现代汉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与实际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注重实用;(2)比较难懂,希望能更生动些;(3)希望能在上课时多引入一些课外的东西,穿插资料;(4)希望精讲要点,讲透;(5)希望多开展一些与语言有关的实践活动;(6)希望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发表的园地或途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综合思考

这次调查问卷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宽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因此,我们认为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这些数据可以作为今后我院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对独立学院来说,现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急需作出策略调整,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有偏差。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本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地位,认为在当前的社会中,语言这种东西抽象理论、枯燥乏味,学了对就业没有立竿见影的帮助,不如学好英语、计算机有用。这与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等思想有关。

(2)由于课程内容的琐碎入微,语法规范的条框限制和对语言理论的过于重视,现代汉语本身蕴含的趣味和吸引力被理论的抽象性和教学中对实践的忽视所遮蔽,从而让学生望而生畏,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3)受到其他课程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本应是专业课程,然而,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却都用在了外语学习上。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代汉语里;越南语Trong;对比研究

一、现代汉语“里”

在现代汉语的方位词里边,“里”是使用频繁、活动能力较强的一个,熙先生曾指出:“只要意思上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喉头加上‘里’和‘上’。”《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方位词“里”的解释是“一定界限以内”。在“名+里”的格式下一共列举了“里”的五种用法:

(1)指处所。如“城里”。

(2)指时间。如“夜里”、“假期里”、“上个月里”。

(3)指范围。如“话里有话”、“主席团成员里有老周”。

(4)跟表示机构的单音节名词组合,既可指该机构,又可指该机构所在的处所。跟“家”组合,可指家里的人,也可指处所。如“向县里(指机构)汇报情况”“从县里(指处所)来”“家里(指人)来信了,叫你回去”、“我从家里(指处所)来”。

(5)跟某些表示人体部分的名词组合,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意义。如“手里(实指)拿着一封信”、“手里(虚指)收集了一些材料”。“里”表示一个平面或立体空间的里面。“里”是最早的方位意义是从表示衣物内部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它表示的空间范围相对比较广泛,相对于其他方位词而言,“里”的结合面也比较广,常常带了“满”、“全部”的意思。如例1:当第一次检查行李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 箱子【里】装的全是金银珠宝。(《溥仪被俘逸事》,《作家文摘》1993 )。

1.现代汉语“里”和名词组合

“里”与名词组合,可以表示划界义、持续状态、延展性。如例2:“虫子都钻进洞【里】。”这里的“洞里”是里与名词组合,作句子的宾语。

此外,在“N+里”的格式中,如果N表示的是处所,那么“里”还可以表示指代义,可以表示人,如邢福义先生举的例子:“村【里】不准我外出。”“村里”在这种情况不再表示方位处所,而是指县里、村里的干部领导,邢福义(1996)分析了这些表示机构单位的名词如:乡、县、司、科等。

2.“里”与形容词组合

“里”可以和形容词搭配使用,表示“在.....情况下”“在.....状态中”的含义。此时,“里”所构成的方位词组合必须作介词“在”的宾语,而且一般不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只出现在句尾。如例3:忘了他吧,你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孤独里。

3.“里”单独使用的情况

“里”在汉语中属于单音节的方位词,这类词较少单独使用。一般单独使用常与“外、表”等搭配使用,作为名词,在句子中作状语。如例4: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二、越南语“Trong”

在越南语里“trong”的用处比较广,它除了可以表示位置以外,还可以作形容词。

1.“Trong”与名词组合

例5:Nên ngh? r?ng m?t chút, ??ng ?? nh?ng chuy?n kh?ng vui ? 【trong】lòng.(想开点,不要把不高兴的事放在心【里】。)

2.“Trong”与形容词组合

“Trong”与形容词组合时,大部分出现在对话、书面语、诗或民间语言中。作为定语,表示一种状态。如例6:V?t gì【Trong】tr?ng ngoài xanh,?ong ?anh ? gi?a?(什么东西【里】白外青荡漾在中)“trong tr?ng(里白)”是“v?t gì(什么东西)”的定语。

3.“Trong” 单独使用的情况

“Trong”像汉语“里”一样可以单独使用,而且也通常是和表示“外”的词语一起,主要是来回答有选择性的问题,如例6:A:trong hay ngoài?(在里面还是在外面?)B:trong。(里面。)

三、现代汉语“里”与越南语“Trong”的相同点

汉语里面“里”翻译成越南语主要只有一个词“trong”。但是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存在不少区别,而且当它们跟别的词结合的时候也有差异。现代汉语“里”和越南语“trong”的相同点大概可以分成三点:

1.“里”、“trong”与名词组合

(1)“里”“trong”与名词组合做主语。如例7:城【里】常常发生失踪的事情。

例7:【Trong】 khu r?ng r?ng l?n, h??ng nào h??ng nam, h??ng nào h??ng b?c,t?i th?t s? kh?ng nh?n ra ???c.(深林【里】哪儿是南哪儿是北,我真辨别不出来。)

(2)“里”“trong ”与名词组合,都可以作状语。

例8:这个月【里】我们要完成论文。

例9:【Trong】tháng sáu này Ti?u H?ng t?t nghi?p ??i h?c r?i,có th? tìm ???c c?ng vi?c t?t r?i.(六月【里】小红大学毕业了,可以找到好工作了。)

2.在国名、地名之后,都不能再用“里”、“trong”

现代汉语的“里”和越南语的“trong”都不能用在国名、地名之后。如:

例10:*b.他在中国【里】学习。

例11:*b.Anh ?y ? 【trong】 Hàn qu?c h?c t?p.(他在韩国【里】学习。)

3.“里”、“trong”都可以加上词缀

现代汉语“里”可以与“边、面、头”等词缀组合,变为合成方位名词,越南语“trong”也可以和相应的词缀组合成为合成方位名词。如

例12:家【里】边没有粮食了。

例13:Kh?ng ai bên 【trong】.(家【里】面没有人。)这里“trong”和词缀“bên”搭配,表示“里面”、“里头”。不过,在汉语中,“里”的词缀有“边、面、头”三个,越南语“trong”的词缀只有“bên”一个,这里的“bên”就相当于汉语的“边、面、头”。

4.“里”、“trong”都可以单独使用

汉语的“里”和越南语的“trong”都可以不与名词或者词缀搭配而单独使用,且单独使用的时候,都要去各自语言里的“外”形成对应关系。汉语的“里”单独使用,主要是在一些固定的搭配里,如“里三层外三层”、“里外不是人”,越南语的“trong”单独使用,主要是用来回答选择性的问题。

四、现代汉语“里”与越南语“trong”的不同点

1.“里”、“trong”和名词组合时位置不同

汉语的“里”在名词后边,而越南语的“trong”在名词前边,这是由两中语言的组合规则造成的。如:

例14:学校【里】有很多越南学生。

例15:【Trong】nhà bác V??ng m?i ng??i ??u r?t hi?u thu?n.(在王大叔家【里】每个人都很孝顺。)――“trong”放在名词“nha(家)”的后面。

2.汉语“里”与名词组合时可表示指代义

现代汉语“里”与名词组合的时候可以表示指代,但是越南语的“trong”就没有这个用法。如例16:村【里】不准我外出。(Ng??i 【trong】th?n kh?ng cho t?i ra ngoài.)例句中的“村里”表示村里人,“人”可以不用翻译,但是翻译成越南语的时候“trong th?n”相当于“村里”,前面还要加一个名词“Ng??i(人)”,才能表示汉语“村里”的意思。即在越南语中,“trong”+ 名词不能表示指代义,“里”不能直接译成“trong”,而是要加上相应的名词。

3.汉语“里”可以两两重叠

现代汉语“里”可以重叠使用,如例17:虎子对田大叔家【里里外外】都非常熟悉。但是越南语“trong”这个词不能重叠,不能说“trong trong,ngoài ngoài”。

4.汉语“里”可以虚指

如上文所说,汉语“里”跟某些表示人体部分的名词组合,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意义。如“手里(实指)拿着一封信”、“手里(虚指)收集了一些材料”。但是越南语的“trong”和人体部分名词组合,只有实指的用法,没有虚指用法。

5.越南语“trong”的特殊用法

在越南语中,“trong”除了指“里”以外,还可以用来代替“越南南方”,此时常常与表示“越南北方”的“ngoài(外)”搭配使用,但是汉语方位词“里”并没有类似的特殊用法。

总的来说,汉语“里”和越南语“trong”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译,但是汉语“里”的使用范围要更广一些,对于“里”和“trong”的不同点,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吕叔湘.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中国语文,1965,第3期.

[3]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邢福义.汉语语法八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张艳丽.方位词“中、里、内”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04.

作者简介:

现代汉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虚词 三个平面理论 分析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5-03

前言

1981年,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首次运用了三个平面理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从此三个平面语法分析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发展起来。所谓“三个平面”是指现代汉语语法应该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句法平面,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也就是对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所构成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研究句中的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层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也就是分析句中的词语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指出,三个平面下的语义层面并非语义学的内容,语用层面也非语用学的内容,它们是与句法有关的语义和语用因素。那么,各个层面研究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究竟以何种标准来把握跟句法有关的语义、语用因素,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定论。

另外,胡裕树、范晓认为:句法层面上的句法因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研究所研究的对象,比如主谓宾语、主谓结构、定心结构、动宾结构等;而语义层面上的语义因素有:动核结构、动词的“价”、名词的“格”、语义指向、歧义、词的语义特征、语义的选择限制;语用层面上的语用因素有:主题和述题、表达重心和焦点、语气和口气、评议、句型和句式的变化。从以上的陈述我们发现,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句子以及句子中的实词成分上,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动核结构、名词的“格”、动词的“价”、主题、述题等,都是与句子以及实词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作为汉语语法表达手段的虚词在三个平面理论下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虚词本身无实际意义,它在语句中起连接或附着作用、表示语法意义,所以有人干脆把它称为“功能词”,那么它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属于句法上的、语义上的还是语用上的?对于单纯的一个虚词来讲,它是否也应该区分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对于某一类功能比较单一的虚词,比如语气词,它是否也有三个平面上的区分?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研究带来的意义何在呢?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进行研究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是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进行研究,还是综合起来研究?每个层面上的研究因素可以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下面笔者就已经搜索到的有关虚词三个平面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近二十年来,前人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汉语虚词研究的综述;

2.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定位;

3.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研究的具体内容;

4.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研究的具体方法;

5.三个平面对虚词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及论文综述

从所检索到的关于虚词的三个平面研究的论文上看,这些论文呈现出实践型为重、理论型为轻的格局。也就是说,运用理论进行具体研究的论文数量远远大于进行理论综合阐述的论文。

(一)“实践型论文”

所谓“实践型”是指具体探索虚词在三个平面上所具有的具体功能。笔者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按具体的研究对象分类

实践型的文章按照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将它们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句子层面上的虚词研究;二是词汇层面上虚词研究。

句子层面上的虚词研究是指:以某个虚词为标记的句式研究类的论文,比如王亚凤的《从三维视角看“X都X了”》(2008)、梁永红的《连X也/都VP的三个平面分析》、贺菊玲的《论“一边A一边B”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2001)。

词汇层面上的虚词研究包括三个小类:(1)对某一种虚词类(副词类、叹词类、介词类等)的研究,如史彩霞的《介词的添加与语序的变化》(2004)、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的全方位考察》(2006)。(2)单纯某一个虚词的研究。如邓根芹《副词“最”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2009)、李茜《副词“并”的句法语用分析》。(3)汉语虚词与虚词之间的比较研究(包括汉语与汉语虚词比较,也包括汉语与外语的虚词比较)。如曲殿宇《“已经”和“曾经”的比较研究》(2007)、代元东《从三个平面看“认为”“以为”的差异》(2009)、张家骅《“知道”与“认为”句法差异的语义、语用解释》(2009)、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2004)。汉外虚词比较,如卢英顺《副词“只”和“only”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比较》(1995)、冯雪梅《汉语“也”与日语的“”》(2009)。

2.按分析方法分类

若是从分析方法上分,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虚词研究的论文还可以分为罗列型和解释型两类。

罗列型的论文是将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分别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罗列式的说明。比如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2001)。该文从语义、语用和语法(也就是句法上)三个平面上对三组持续类的时间副词:“一直”与“一向”“向来”与“从来”“老”与“总”进行了比较分析,语义层面上研究其语义功能,包括:持续特征、时量特征、起点和终点、动态事件与静态事件、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肯定句与否定句等语义特征(文章中将其称为内部观察法);句法层面上研究其搭配功能,包括:形容词、动词的类与搭配、与体标记、动量、时量和名量以及与其他时间副词的共现(文章中将其称为外部观察法);语用层面上研究其感彩。

邓根芹《副词“最”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2009),该文全面分析了副词“最”在各个层面上的特征。句法上:句法位置、句法特征、句法限制;语义上:义级层、语义指向;语用上:对句类的选择、语气。

分析解释型的论文是综合三个层面起来进行的研究。它试图对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解释性的分析说明。用此类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史彩霞的《介词的添加与语序的变化》(2004),该文从句法层面上为着眼点,分析介词的添加而引起的语序变化对句子所造成语义或语用上的影响。

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的全方位考察》(2006),该文对62个做状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时间副词是出现在主语前还是出现在主语后受到了来自句法方面的限制,比如主语和节律,并分析了这些副词在前在后所带来的语用层面上的变化。该文不仅利用了三个平面理论,还结合了标记理论进行分析。

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2004),这篇论文具体分析了“真”和“很”在语义、语用上(主要是语用上)的区别而影响了它们表现在句法上的不同用法。比如,为什么“很”可以用在“是……的”的格式里,像“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关注的”,但“真”不行:像“﹡这个问题是真值得关注的”。这是因为“真”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而“是……的”句式表示说话者的一种看法或态度等,谓语对于主语来说一般起解释说明作用,“感叹语气”和“解释说明”是不相容的,这是由于语用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句法不同。

李茜《副词“并”的句法语用分析》,该文首先从句法的角度分析,得出“并”只能出现的否定副词或否定性动词之前而得出“并”与否定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结论,接着从语用的角度去详细分析了这个内在的联系:预设否定(也就是对他人的言论、观点、常识、常理预设进行的反驳性否定)。

(二)“理论型”论文

“理论型”论文是指对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虚词进行研究进行理论性的探索或方法论上的指导。这类的论文并不多,目前只找到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2000)和吴晓芳、张翼的《多视角的虚词研究——张斌虚词研究理论与实践》(2008)。

吴晓芳、张翼的《多视角的虚词研究——张斌虚词研究理论与实践》(2008)总结了张斌先生在虚词研究上的成就首先就在于他首创了三个平面视角。张斌先生认为虚词的作用应该分为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有些虚词可以改变句子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有些虚词可以改变句法关系,而有些虚词的作用主要在于语用功能,对于同样一个虚词,它的作用也可以有三个平面的区分。比如关联成分“的”的作用就有三个平面的区别,首先在句法上,它可以改变结构关系,如“读书”(动宾关系)和“读的书”(偏正关系)。语义上,它也可以改变语义关系,如“孩子脾气”(描述关系)与“孩子的脾气”(领属关系)。同样它也可以表现语用上的变化,如“新书”和“新的书”,后者预设了“书有新旧之分”的语用选择。

《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一文中,范开泰先生认为三个平面理论的介入,使得汉语的虚词研究突破了传统上仅从句法研究的局限,进入到一个新的局面。虚词表示语法意义,但是这个语法意义不应局限于“句法意义”,还应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虚词作为一种“标记词”的形式存在,它是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标记词”。言下之意,范先生认为:虚词研究不是一种孤立形式的研究,而是一种联系状态下的研究。

范先生还认为: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研究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实词与虚词的区分问题;虚词内部的归类问题;虚词所具有的具体功能问题都引发出了新的认识。

这两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虚词研究的作用和进行了开创性的示范。另外,范开泰先生指出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标记词”,点明了在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定位。但是不足的是,对具体操作问题上,比如虚词在三个平面上的研究因素上,还缺少详细的总结。

三、分析总结

(一)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中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上功能的“标记词”

从前人对虚词所进行的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虚词本身的特殊性(即没有实际意义,本身表示语法意义)使得它与句子句式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首先,虚词虽然本身不构成句法结构,但它却可以附在其他词上表示某种句法结构,比如“的”,“小王同学”和“小王的同学”,因为“的”的有无使得它们首先在句法结构上不相同,“的”在这里联系着“小王”和“同学”,表示一种偏正关系,而“的”就是这个偏正关系的标记符号。在语义层面上,这两个短语的语义也不相同。前者表示的是“小王本人”,后者表示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与小王是同学关系。“的”在语义上表示的是一种所属关系。同样,“的”也有语用上的功能。总之,虚词的三个平面意义并非虚词本身的意义,而是指它们在句子中与其他词所构成的关系具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

(二)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虚词研究的方法有总结罗列型和分析解释型两类

总结罗列型的论文是将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分别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罗列式的说明。这种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从中归纳总结出某个虚词、两个或几个虚词间、某个虚词格式、句式分别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重点在于全面了解所研究对象在各个层面上的特点,而不太关注每个层面上的相互联系。这种方法常见于虚词与虚词间相互比较的论文当中,特别是汉外的相似虚词间的比较,它有利于虚词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中的虚词教学。

分析解释型的论文重在综合三个层面进行整体的研究,它试图对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解释性的分析说明。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虚词或虚词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点,尤其是对其表现出来的个别特殊用法所造成的深层次原因的理解。比如句法表层上特殊的语序变化,所引起的深层的语义变化或是外部语用功能上的变化。分析解释型是虚词三个平面研究论文中相对常见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各种研究对象类型的论文中,它在对汉语中的歧义问题以及某些特殊用法的分析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三)前人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进行研究的角度或研究因素总结

句法层面上的句法因素有:虚词在结构或句子中的位置(主语前还是主语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等)、句法限制(虚词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具有什么样的句法特征、与其他共现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节律的制约关系)、虚词的添加或省略、虚词的句法功能(所连接的句法结构关系,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转折关系等);语义层面上包括的因素有:语义功能阐述(虚词在结构或句子中表现出的持续特征、时量特征、起点和终点、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肯定与否定意义等)、语义关系制约(虚词所连接的施事与受事之间、主事与客事之间、工具、时间、地点等之间的关系)、虚词所引起的整个句子的语义指向;语用层面上包括:话题、表达重心、传信功能、焦点、预设、对句类的选择、感彩、语气与口气等。

(四)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带来的意义

把虚词的作用区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突破了传统语法上仅从句法上研究虚词功能的限制,全面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成果运用到虚词的研究中来,语义上如语义结构分析法,语用上如预设分析,上下文语境分析,等等,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虚词在各个层面的实质,更能避免将不属于虚词本身的意义强加到虚词身上,比如对副词“净”的分析,《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它分为三个义项:

1.光;只。例:~(光;只)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

2.全;都。例:书架上~(全;都)是科技书刊。

3.总是;老是。例:这些天~(总是;老是)刮大风,没一个好天。

分析上面的例子,词典中所列出的“净”的三个对应的义项,如果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发现“净”所联系的语义结构都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净顾着说话”意思是说话者所进行的行为单一——只说话,“书架上净是科技书刊”意思是书架上的书类别单一——只有科技书刊,“这些天净刮大风”意思是这段时间里的气候单一——只刮风。所以,词典中的三个义项实际上可以只归结为一个义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一性。我们还发现,这种单一性并非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举个典型的例子:小王,你别净喝酒,多吃菜啊。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小王”在饭桌上只喝酒,不吃菜。但是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一个人在饭桌上是不大可能不吃菜、不吃饭的,所以,“净”含有夸大事实和不满的情绪,这属于语用的功能。

三个平面理论最新颖之处在于加上的语用层面上的研究,这对汉语虚词来说,有助于我们从传统的句法结构描写和义项说明这一静态层面上升到可以全面考察虚词语用功能的动态层面上来,这无疑可以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虚词的用法。

【参考文献】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2]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4).

[3]张斌,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4]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A].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