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流行语论文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twork catchwords are gradually entering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resulting in language pollu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efines network catchword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pollution.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治理举措

Key words: ecological linguistics;network catchwords;language poll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39-02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污染。当前对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污染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黄知常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消除语言污染则是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流行语污染解析来分析环境变化给语言带来的变化,以此引起国民对我国语言国情及语言生活的关注,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污染,保障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语言环境。

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把语言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王晋军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豪根(Haugen)于70年代的一次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认为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Halliday,1992)。国内最早将语言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应是李国正教授,他撰写一本名为《生态汉语学》著作,文中提到把汉语立足在生态系统中去研究探讨。之后,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范俊军发表了若干篇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肖自辉与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其应用价值。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语言学的探讨及阐释涉及到了更多的应用型,例如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强势语言以及网络背景下语言的变异等问题。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特征

2.1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是应用于网络沟通的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以及图标与文字的结合等,其语言特征往往表现为创新性、幽默性以及便捷性,其中创新性是其极具特色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换代的年代,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显得重要,已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2.2.1 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熟知并使用。比如,“剁手党”指沉迷于网购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她们一旦看到中意的商品便毫不犹豫的拍下,但是过后又追悔莫及,恨不得剁掉自己的双手。再如,在2015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非“Duang”莫属。 “Duang”是某一网站恶搞成龙早期所拍的一部洗发水广告而来。一句“Duang”成了当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就连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Duang”字在微博中的出现率超过了800万次。

2.2.2 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在于它在完成语言沟通目的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幽默感。“蓝瘦,香菇”的出处是南宁一小伙子失恋后录的视频,由于广西人普通话发音不准,本来想说“难受,想哭”,但听起来像“蓝瘦,香菇”。因此,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连锁反应,众多网友争相模仿,形成了“今天XXX,蓝瘦,香菇”。此后,网友们在对于“蓝瘦,香菇”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2.3 便捷性

网络流行语的便捷性是指在很多情况下,说话双方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说话双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比如,“脑洞大开”,指的是因为有脑洞,所以才需要进行“脑补”,形容想象力天马行空,独特异类。人们常用“脑洞打开”形容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佩服、惊叹或者不可思议。在网络沟通中,这种词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效率。

3 生态语言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阐释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然而对于抽象的语言环境的污染却基本上忽略了。语言污染是指在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对于已有的语言规定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语言污染”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界定。有的人认为是那些为了图省事而使用的一些简单,快捷但却语义模糊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污染是指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只属于个别语言群体的语言。语言污染与环境污染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传播和使用规模极具传染性;②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作;③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④语言暴力现象凸显。

3.1 传播和使用规模的传染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可谓是首当其冲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正如人们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活动,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语言污染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流行语“潘俊币淮示突岣我们的语言使用环境造成语言污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潘俊币淮适的吮嵋宕剩人们对此应该是避之不及。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甚至是日常生活,人们都以争当“潘俊蔽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对我国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转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便捷的特点,人们在说话时能够用最短的词汇表达其意义。但是,这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条件是说话双方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理解力,否则,就会妨碍正常语言环境的运转。譬如“来啊,互相伤害呀”,意思是不怕受伤你就来吧,再比如,“你脑子是个好东西”,意思是希望你聪明点,情商高点。用这些词语和不懂流行语的人沟通时,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正常的语用环境造成了障碍,造成说话者双方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3.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由于网络流行语自身就存在的不规范性,因此大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语言环境系统必然会造成语言污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诸如此类的词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网络社区或是日常生活中,其本身没有任何的规律性存在,可以由人们自由“创新”。比如,现在的青少年都很喜欢用“逼”族词,像是傻逼、二逼等,这些词都是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凭空随意创造出来。这些词看似无害,但是对我们的语言,尤其是青少年的语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语言暴力现象的凸显

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故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简称“城会玩”,是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什么鬼”,是南方的方言,意思是“什么东西”,表示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壁咚”指的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角,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时下热门的表白高招。这样的语言暴力枚不胜举,网络流行语的暴力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治理。

4 治理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举措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其贡献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郭笃凌认为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导致大量的语言污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模糊的根源,李萍认为“导”而不“堵”,宽容待之。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变异,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而污染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是负能量,给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首先,流行语传播者需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品味为己任;其次,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流行语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再次,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网络语言生态系统,加强语言生态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降低其语言污染的程度;最后,加强对大众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综合以上措施,营造文明雅致、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保护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充实文字语言大家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n Martin Pǜts(ed.) 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s Evolution: Studies in Honour of René Dirven [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59-95.

[2]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J]. In Fill & Mühlh usler (eds.). 2001.

[3]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6]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3).

[7]周利娟,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 人民论坛,2012(10).

[8]任付标.漫谈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语言污染[J].现代外语,1994(3).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统惯用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发展规律

三字格惯用语是结构相对稳定,具有整体意义,口语色彩较浓的习用性定性三音节短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近日,网络上以“高帅富”、“白富美”、“伤不起”为代表的三字格流行语红极一时,成为时下青年男女信口拈来的网络词汇。那么,与传统的三字格惯用语相比,网络流行语的三字格又有何特点呢?同样作为三字格的言语成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三字格词汇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本文以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三字格为出发点,力图从结构类型、语汇来源、语义关系、语用色彩等角度与传统三字格进行对比分析,做纵向的历时性考察。

一.结构类型

(一)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如:

联合式:高帅富 白富美 土肥圆 穷矮丑

偏正式:凡客体 咆哮体 淘宝体 hold住体

动宾式:求包养 打酱油 躲猫猫 压马路

主谓式:楼歪歪 蒜你狠 姜你军

动补式:伤不起 碉堡了 弱爆了

被动式:被就业 被自杀

“的”字结构:你懂的

还有一些三字格属于音译,无法归类,比如“闹太套”、“切克闹”等,当然也有少数可以插入成分,如“打个酱油”等。

总之,从三字格结构类型关系来看,传统三字格结构较为简单,以偏正式居多,动宾式其次,还有少量的主谓结构;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则有更丰富的形态变化,语素的组合复杂多样。从三字格结构的凝固性来看,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紧密性更强。从三字格数量来看,传统三字格目前显然更占优势。但传统三字格已基本发展饱和,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新,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二.语汇来源

(一)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其主要来源有三个:

其一,网民独创,并在论坛、微博中被广泛认可,大量模仿和转发,迅速走红。例如,“高富帅”是最近热门的一个网络词汇,它最初是网友对日本动漫人物“高达”完美形象的总结,把形容理想男性三大标志性特征的词根叠加,即“高大”、“富有”、“帅气”,经过缩略后成为“高富帅”。后被类型化,形容男人身高八尺有余,在身材、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

其二,来源于某段时期的时事热点事件,或网络上出现的红极一时的现象。如2010年流行一时的“蒜你狠”,源于当时大蒜价格疯涨超过100倍,甚至超过肉类。

第三,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还具有强大的可再生能力,利用“词语模”进行同类替换的仿词和再造,形成横聚合语义场系统。包括同义关系的“矮穷挫”和“土肥圆”;反义关系的“碉堡了”和“弱爆了”;类义关系的“啃老族”、“草莓族”、“毕婚族”、“裸婚族”和“表情帝”、“暴走帝”、“龙套帝”等。

三.意义关系

(一)传统三字格惯用语

传统三字格意义凝固性强,大多同成语一样具有整体意义,总体来看有三种情况:

1.三字格意义就是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例如:

说大话: 说过头的、做不到的话。

想当然: 推想应当是如此(与事实未必相合)。

类似的还有“忘形交”、“无噍类”等。

2.三字格意义是语素意义的相似性联想,即二者具有比喻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意思推知更为深刻的引申义。往往扩大了同类性质的语用范围。例如:

闯红灯 语素意义:开车违反交通规则。

三字格意义: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唱白脸 语素意义:扮演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三字格意义: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类似的还有“过电影”、“吃干醋”、“打哑谜”、“迷魂汤”、“红眼病”等。

3.三字格意义与语素意义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类三字格多是有典籍出处的,如:

东道主、繁有徒、父母国、莫须有、牛马走、执牛耳等。

(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隐喻和转喻是网络词汇常用的两种手法。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而投射的过程则依赖于心理基础,即事物之间的共性特征引发的相似性联想。转喻的本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转喻的心理基础是相关性联想,遵循着突显原则。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存在着大量隐喻和转喻的现象。

1.隐喻。隐喻表现为意义相似和读音相似两种。

打酱油 语素意义: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去称。

三字格意义:指自己只是路人,敏感事件与自己无关,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也指时间太短或存在感不强。

求包养 语素意义:希望自己被当做“小三”包养。

三字格意义:寻求他人庇护、照顾,寻求靠山。——义相似的隐喻

碉堡了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的谐音。觉得某人某事过于强大,因震惊发出的赞叹。

蒜你狠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算你狠”的谐音,变相表达对大蒜涨价的无奈和不满。——音相似的隐喻

如此类似的还有:小盆友、闹太套等。

2. 转喻。转喻是用特征突显的部分代替整体,主要表现为缩略。

北上广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北京上海广州

毕婚族 语素意义:无法理解

三字格意义:毕业就结婚的一类人。

如此类似的还有:北漂族、经适男、高富帅、白富美等。

从意义关系来看,传统三字格惯用语语素意义和整体意义之间多半是利用比喻关系实现的,即本体和喻体具有相同的义项。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还增加了谐音和转喻方式,意义关系的转化更加多样和含蓄。

四.语用色彩

(一)传统三字格惯用语

传统三字格惯用语在语义语用上多半含有贬义和否定义。从修辞角度看,使用这些词语因多用比喻手法来构成并引申成义, 所以有的讽刺力度更强、更尖锐;有的反而更含蓄、委婉。例如:

自己没有真本事,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舔碗边。

芝麻官还想管皇帝老子的事?(讽刺、批判的表达。)

他不但有犯罪前科,还是个瘾君子。

这就是你们的办事效率吗?简直是在磨洋工。(委婉、含蓄的表达。)

(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

网络流行语三字格的语用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形象色彩。即由造词理据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动作形象的联想。如“高富帅”、“白富美”、“土肥圆”,几个摹状形容词的叠加,形象感立显眼前;“汪星人”、“喵星人”等拟声手法也很容易让人联想猫和狗,而且更增添一分趣味。

第二,褒贬色彩。褒贬态度较为分明,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例如:

他是个富二代,还怕找不到工作?

原来你还有点小清新呢!

“富二代”一词也因人们认知中继承巨额家产的纨绔子弟形象和过多的负面新闻而带上了贬义色彩。“小清新”以其淡雅、清新、文艺的风格,逐渐受到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喜爱,成为一种新的亚文化潮流,从而带有褒义色彩。

第三,其他感情。除了褒贬感情外,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往往还被附带上了一种戏谑、无奈、自嘲、调侃、发泄等附带感彩。例如一段时间网上曾流行一时的“咆哮体”:

办公室上班族啊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啊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啊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啊有木有!公司裁员还成天担惊受怕自己中枪啊有木有!

从语用色彩来看,传统三字格惯用语以贬义或否定义为主,网络流行语三字格语义色彩更多,包括形象意义、褒贬义和其他感情意义。从上文对传统惯用语和网络流行语三字格在结构类型、语汇来源、语义关系、语用色彩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字格的发展规律:

1.结构类型更加多样化,由单一的以偏正结构为主发展到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甚至是被动句等多种类型结构。

2.语汇来源更加具有时效性,无论是网友原创、词语模的再造或是热点事件影响,三字格的产生代表着流行的趋势。

3.意义关系更加多元化,由单纯的比喻关系,增加了谐音、转喻等多种方式途径。

4.语用色彩更加丰富化,由以贬义为主到含蓄、多义的感彩。

参考文献:

[1]刘树桢.《中三字格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金芝馥.《三字格惯用语浅探》,《青海师专学报》,1988.

[3]汤志祥.《广州话三字格词语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学,影响

一、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自由性使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年轻人尤为乐衷,它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在网络普及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局限于在虚拟的网上流传,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带入了现实生活,使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开来,实现了社会化。”[1]近几年,我国语言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网络语言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经作为一种新兴语言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它是人们根据社会上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创造出来的,有别于日常规范用语的,充满幽默诙谐的新兴语言。网络语言的兴起和发展受到广泛网民的追捧,一时间这种新兴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新兴语言,它自身幽默搞笑的个性化显然是她受大众追捧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社会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大众的需求也是网络语言如此流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原因。因此,“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产物。”[2]

1.1内因

1.1.1网络流行语言自身的幽默诙谐

网络语言自身的幽默诙谐是其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轻松活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网络语言表达效果和修辞角度来看,幽默诙谐是网络语言大量使用并进行传播的一大特点。”[3]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传》热播,“甄体”的语言方式也因其十足的文艺范被广大观众效仿。“仔细烫着”“补补身子”“这东西可是极好的”,剧中的台词使人们身临其境,略带古风却又可以清洗明确的听懂,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从容大方。这样的语言方式怎能不被大众喜闻乐见。例如“想如今我的身量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形加上标准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我想再张高点”。但是如果直接说便少了几分古风古韵,缺少了喜感。“在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的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形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4]

1.1.2网络语言的创新性

现在的网民大多数年纪集中在90后,甚至是95后中。由于这一代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快的接受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时代,任何国家和民族如果不想让自己的文化衰落和灭绝,必须不断丰富和创新并向网络世界进军和向网络文化霸主挑战。”[5]

最近网络上爆红一首诗: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这首诗原出自现代作家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原文是“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馆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馆正,笑看君怀她笑颜。”诗词本来讲的是缠绵的爱情,网友们顺势发出造句征集令。于是恶搞版铺天盖地。“带我长发及腰,扮鬼吓你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带我长发及腰,借你上吊可好?”“带我长发及腰,送我沙宣可好?”不得不承认的是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借助智慧去创新,去恶搞,不仅贴近了生活而且促进了个性的张扬。网络语言为个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使年轻人的个性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得到了彰显,创新性成了网络语言流行的一大特点。“人们不再用繁琐复杂的字词语句来表达内心想法,而选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来风趣形象地表达出来,网络流行语总体趋向于口语化,很多流行语在应用过程中变成了普通语言,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大”[6]

1.2外因

1.2.1微博的普及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平台

2008年后,微博开始在我国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的出现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微博起到一个新闻的传播,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舆论的监督。近日,李开复在回答记者关于其新书《微博改变一切》的提问时说道:“微博可以改变社会现象,可以传播信息,可以帮助你成长,可以发出你的声音。”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语言 概念 语言学

网络可以说是世界上普及最快的一项发明,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约占总人口的38.5%[1]。如此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交际语言的变化。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所说,“如果互联网的发明是一场革命,那么它更像是一场语言革命。”[2]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冲击和挑战,网络语言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语言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就主持召开了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一些有国际影响的语言学家,会议上讨论了网络语言、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的地位问题以及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问题。2003年9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和语言”国际研讨会。这两次会议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T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杂志上频频出现关于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论文或书评。《剑桥语言百科》的编者,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于2001年出版T最新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成为英语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末期,发展很快,成果颇丰,我们对中国知网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统计,仅2011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网络语言的文章就有79篇,2001年至2011年底,关于网络语言的期刊文章就有1220篇。其中于根元先生的《网络语言概说》(2001)和刘海燕女士的《网络语言》(2002)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以及网络词语的产生原因的问题,是迄今为止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梳理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从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方面来看,可以概括地分为综合性研究和结合某一语言学要素而进行的单一性研究。关于对网络语言的综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概述网络语言的含义、性质、表现形式、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方面。

二、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研究

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语言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语言概念的梳理,不难发现,我国学界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一分论、二分论和三分论。

语言学家Crystal在他的书中《语言与因特网》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较为宽泛的定义:“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

我国学者于根元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3]。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及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4]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对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二分定义还不能概括网络语言,于是对其广义进行细分,产生“三分法”这种观点。《网语和网话》中将网络语言分为三类: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②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③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语种。并且还认为,在CMC领域,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网话---“网民说网话”[5]。何洪峰在他的《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一文中指出:“其一,网络语言是纸媒体所用的词语,其基木词汇结构及语法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题形式;其二,指IT领域的专业术语,或是只与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或者网络活动有关的名词术语;其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网民所创造出来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6]。余香顺也认为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第二类是网络术语;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讨论版中所采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第三类[7]。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于根元先生倾向于把网络语言分为专业术语和有网络自己特点的语言两种,余香顺等学者倾向于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种,即专业术语、网民语言和网络媒体语言。实际上网民语言和网媒语言也有不少交集,它们和于根元先生所言“有网络自己特点的语言”的说法大同小异。“广义狭义”说以此类的视角划分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外延做了详尽的介绍,涵盖了所有网络语言的类别。[8]

三、从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的研究

除了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研究外,我国学者还对网络词语的特点、网络词语的规范、网络语言的生成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最初的网络语言界定的研究,到现在更多地是结合某一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从其性质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董宏程发表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上的《网络语言的性质及其非理性语义倾向》[9],这篇文章运用相关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分析大量典型的网络语言实例,认为网络语言的性质是青年语言的变体,网络词语与黑话有着本质区别。网络语言在语义上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其两大根本原因一是网络语言对表达功能的强化;二是网络语言对酬应功能的强化。

从语言变异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冉育彭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上的《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探析》[10],这篇文章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和语法两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其变异现象,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了网语和规范语言之间的问题。

从符号学方面研究网络语言,如杨小卫、曾立英发表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上的《网络聊天语言中的网络符号研究》[11],这篇文章描述了网络聊天语言中网络符号的构成与特点,分析了网络聊天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在进行时的语用功能。

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方面入手而谈网络语言,如袁子凌、许之所发表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上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12],这篇文章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简洁化、符号化、新奇化、多媒体化等特点。网络语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融于一体,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等等。

四、结论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构成类型、形成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很丰富、很全面了。从某一语言学要素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对网络流行语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只零星地散见于一些论文当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不到二十年,网络语言的形成则更晚,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形成网络语言的雏形。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现有的研究成果已不能适应网络语言的发展。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研究的角度和领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EB/OL].http://.cn/

[2]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郭贵春,刘全明译.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2006.

[3]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4] 刘海燕. 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37.

[5] 秦秀白. 网语和网话[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6): 1-6.

[6] 何洪峰.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1) :74-78.

[7] 俞香顺. 传媒.语言.社会[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7.

[8] 许子为,张顾为,何森. 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语言概念研究综述[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56-60.

[9] 董宏程. 网络语言的性质及其非理性语义倾向[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20-123.

[10] 冉育彭.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探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32-34.

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6

    一、模糊语言学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环境在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而模糊语言学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中模糊语言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网络流行语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从古到今都发生着变化,语音、语法方面变化小,语义方面变化大;基本的常用词变化小;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及时反馈社会需要,有时为了交流的目的会创造一些新的词语,比如:“给力”、“坑爹”、“屌丝”、“江南style”引起的“各种style”现象等等,这些词语在网络上很是流行。由于模糊语言学的存在,我们本身对于语言的中心范围是确定的,但是到底外延是什么?这样的语言适用于什么样的语境?上限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规定。这样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无形中就增大了,如:前几年“给力”的使用,让我们语言的焦点停留在网络流行词的使用上,之后的网络热词“坑爹”“屌丝”等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甚至有的新闻报告中多次出现该词语,到底内涵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江南style”现象,这是对韩国“鸟叔”歌曲的前部分的中文意译和后部分的直接引用。目前在全世界风靡,其中各国都有个各国的“江南style”,事实上这正是语言模糊性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二)聊天工具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为人们的交流交际提供了平台。其中最为突出的聊天工具算是“腾讯QQ”、“移动飞信”“人人”,当然在特定的“QQ”、“飞信”“人人”的聊天环境中,“Q友”“飞友”“人人童鞋”们也创造了许多缩写的新词汇,突出表现在数字上,如:“555”代表“呜呜”、“8”代表“再见”、“86”代表“再见喽”、“2”代表“傻”等等,不一而足。数字本来没有文字意义,只是单纯的理性代表,但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他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正因为这些数字在使用最初,没有含义的限制,本身存在这模糊性,因而在使用中人们为我所用的,是这些数字在特定语境中拥有了特殊意义。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2”现象,“2”不仅在虚拟环境中,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很广泛,是个平民化的词。可以称别人也可称自己,带有自嘲意味。

    当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上面两点我们就虚拟环境提出模糊语言范畴的常见现象。接下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二、模糊语言学在认知范畴中的应用

    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言语模糊始终存在。正如伍铁平教授所说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没有模糊词语,就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他甚至还指出“某些词的模糊性、不精确性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远远超过其精确的用法”。这些说法事实上说明,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模糊性在社会中的作用比精确性更重要。

    (一)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的意义在时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模糊语言的主要原因是所表示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本身是模糊的,那我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所使用的语言就具有模糊性。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在文字识别方面比不上人脑,它只能识别系统自带的语言形式,如果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出现了歧义字句,计算机自身无法识别。人工智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需要借助人脑识别模糊语言的跨越性思维来进行判断,到底人脑在识别模糊性语言过程中有什么奥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二)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模糊语言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没有语言的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正因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会有个人体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因而在欣赏作品时容易将个人思维运用到作品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同,读作品的感悟不同,容易产生模糊性,这种模糊给想象的精确带来可能性。当前社会全球化趋势,使得文学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进入各个国家,我们在学习外国名着时,注意体会模糊语言。从审美角度看,正是语言模糊的存在,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时,不同的受众对于作品认知的角度不一,正如一株植物,在植物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眼中折射的内容不一,好像这株植物本身就是多面体一样,在不同的平面满足接受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