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1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力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许多工程实践都离不开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又和其它一些后绪课程及实习课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工程力学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中职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不扎实,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学起来较吃力,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工程力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们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水平的动力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励人的创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力矩理论时,首先提出问题:分别用大、小板手拧紧同一螺母,哪个更省力?学生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紧接着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力矩的概念。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理解, 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提高。
又例如讲到有关应力的内容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两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截面均为圆形的杆件,直径不同,一粗一细,如果两端用同样的力拉伸,当外力逐步增加时,两根杆的轴力是否相同?哪一根杆先断?由此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应力的概念。
看似简单的问题, 但并不是每个都能够解释清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就不会感到内容枯燥。通过学习,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当然,黑板和粉笔的作用也不容抹杀,它们在推导公式和讲评习题时特别有效。如何使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对那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复杂图形和工程实际问题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例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约束与约束反力、扭转变形、弯曲应力、压杆稳定等在课堂上难以讲解、难以实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内容、图形和实体,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如果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花费很大精力、耗费很多时间,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三、加强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
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才能掌握。解题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的牢固程度,也是度量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标准。教师讲述后,可出一组精选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听懂与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数量要少而精,要做到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练习的题目要避免单调、孤立和重复,防止削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上完全消化。课后还应布置足够数量的作业,对于作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解和引导,按类型适时梳理小结,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四、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工程力学课中各章节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前面章节学不好, 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讲课时一定要使学生认清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开始时就把基础打好。为帮助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每讲一章之前, 都要先让学生明确本章节的要求、重点、难点, 每学完一部分就总结一下, 向学生讲清本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找到它们的异同点,以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样学过的东西就不会感到杂乱无章了。
例如:平面任意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共线力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各力都在同一平面内,不同点是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不同;杆件的基本变形中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四种变形的相同点是都用截面法研究内力,强度条件的表达形式也很相近,可用通式表达,杆件拉伸压缩时是,剪切与挤压时是和,扭转时是,弯曲时是不同点是变形形式不同。通过比较、归纳和总结,可以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公理,提高认知能力、强化记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罗逊谊,浅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与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59-160.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2
关键词: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互动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30-02
近年来,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力开展全面建设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创新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学环节”由创新方法类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组成。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技能实践、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等。然而,大学本科生在校的大多数学习时间还是以课堂为主,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 流体力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
流体力学是工程力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工具。因此,牢固掌握流体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运用该课程的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其基本思想,是打开力学专业阶段学习的关键。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普遍认识是,老师们难教,学生们难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中学没有接触过流体方面的知识,是“懵懂无知”的状态;而到了大学,一开始就要接触流体的性质、模型、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势必会感觉很难,从上课听不懂,习题不会做到上课不想听,习题抄答案,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更使得这门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势必产生不良影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积极响应教师的互动提示,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思想[1]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要真正实现“教以学为本”[2],还需要不断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认为,启发式教学[3]对于流体力学难教、难学这一问题是一有益的解决方案。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改变流体力学课堂沉闷,学生不想听讲的氛围,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力学修养与力学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悟、质疑、写练的同时,加强学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导,构建“互动启发式”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提高学习修养。
作者针对上述问题,参考了国内外教学资料,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并以工程力学08级的“流体力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成立了“岩爆研究大学生创新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在北京市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上了表了三篇论文[4~6]。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互动启发式”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学生是主动的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的去记忆。作者在教学中发现,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双赢”的教学方式,它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节了课堂气氛,是符合大学教学大纲的新选择。
2 流体力学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流体力学》课程是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动、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础性理论。同时,本门课程对于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流固耦合、渗流力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流体力学》课程中的许多专题:如边界层理论、湍流、涡动力学、水波动力学、气体动力学等都是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当前,随着环境和资源探测要求的增长与技术进步,出现了许多或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或与流体力学相交叉的新学科,如CCS(碳固存)、煤岩中的瓦斯流动、多场耦合、多相流及非牛顿流体力学;特别是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运载工具、超静音潜艇、以及现代武器系统的发展,为流体力学学科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也为学习《流体力学》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成效
在教学中努力践行“研究型学习”[7]与“创新型人才”[8]的培养。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研究型学习、创新型思维的能力。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增加了“研究报告”一项,指导并鼓励学生针对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创新教育理念与研究性教学相融合上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例如,除了需要了解一般张量变换和指标运算的规则外,还需要了解张量场论、曲线坐标系下的张量微分学、微分几何中关于点、线、面间的拓扑关系;以及由Gaussian定理、Stokes定理、标量势、矢量势、Helmholtz张量分解定理、向量场的梯度来表示流体力学的求解域,需要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以及在流场几何描述中的应用。另外,在对不同流动现象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求解中,需要讲解有关的数学物理方法的背景知识,如解波动方程的行波法、求解涡旋场中的格林函数法等。仅采用PPT教学,难以表达在定理推导或偏微方程求解中的思辨、引证与推理过程。
因此,将传统“板书式”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各种方法互为补充,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的创新,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对于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或偏微分程求解过程中的数学推导,采用板书讲解为主,PPT为辅的教学方法。由于多数学生的张量场论与张量微分学的基础较薄弱,在从这些定理出发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教学中,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数学推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采用传统的“问-答”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往往得到“启发”的只是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多数学生很少能主动响应,容易形成流体力学“难以学懂”的印象。
针对上述问题,创造性地设计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设置启发问题过程中,对被启发对象的思维过程施加以强烈的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具体是,在理论学习、定理推导、或典型例题讲解过程中,由老师首先进行提纲式讲解,针对教材中的重点且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时间(5~7 min)的课堂练习作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板书讲解的“讲解―学生练习-提问―再讲解”的课堂教学过程。
“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由教师对讲解的问题进行纲要式分析,给出主要思路并交待相关背景知识,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设置疑问点;在学生进行5~7分钟的课堂练习过程中进行巡查,发现学生遇到的难点并适时提问,最后,有重点地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提问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与老师交流,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老师在学生达到思维临界点时的讲解,学生的印象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于流体力课程中应用型专题和涉及实际物理现象较多的章节,采用PPT或录像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在使学生充分掌握书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的物理现象有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通过课程建设,编制了实验录像。实验录像介绍流体力学理论的背景知识,如有关流体粘性、压缩性、静力学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雷诺实验、边界层流动等,利用PPT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3)耐心、细致的课后辅导。对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问题对错、难易,在回答问题前,首先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的问题很重要,……”等加以鼓励,然后再回答问题;对勤于思考的同学加以表扬。
(4)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定量化计分制;要求每位同学选择教科书中的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提交一份专题研究报告;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出题中与评分中,强调解题的分析过程。通过上述方法,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测试与创新能力测试相结合。
3.2 教学改革效果
自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开设《流体力学》课程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建立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出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学校教学督导组的资深老师多次听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授课中注重板书推演、思辨清晰、严谨、通俗易懂,在课后热情辅导同学们的学习与创新研究活动。作者的授课及辅导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4 课程特色
力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对张量分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与特殊函数等数学基础知识要求高。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课程特色:
(1)在建立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与求解流场数学模型过程中,板书推演思辨清晰、严谨、通俗易懂,对所需的张量、场论、数学物理方法背景知识可进行详细分析或精讲。为使理论分析连续、易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撰写了近60万字的背课笔记/授课讲义,在板书推导中,多数情况下可以脱稿讲解。
(2)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深入思考,以达到深入理解复杂数学、力学理论的目标。“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包括课堂的即时启发教学、平时的考察辅导与期末考试互相支持的系统方法。为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工程力学系的同仁,如黎立云教授、祝捷副教授等老师都采用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调“研究型”学习方法。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将每一道习题当作一个“模型科学问题”,以论证与推演过程是否合理来评价学生作业的优良等级。对学生的作业认真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允许作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重作,重新评分。另外,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选择书中的问题提交一个研究报告,老师给予辅导、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以上措施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方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指导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解题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将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或教改论文。在授课期间,对有学生要求给予科研的学术指导,总是热情响应。
5 流体力学教学工作的展望
(1)继续充实、完善习题库、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为目标,继续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3)现有的力学专业《流体力学》教材或深度不够、或难于自学。准备在多年流体力学教学积淀与撰写的讲义的基础上,出版一部通俗易懂、学术水平高、具有矿业特色的流体力学教材。
(4)目前的张量分析、场论的教材大都比较抽象,受众较少。准备集自己多年在微分几何、张量与场论理论的学习心得,在撰写的讲义基础上,出版一部侧重于讲解张量、场论主要定理几何意义及其在流场描述应用的学术论著,作为力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参考教材。
(5)跟踪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科研与教改论文,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6 结语
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去认识新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给了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同时,由于采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引进一些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典型直观的事例,不仅使教学双边活动有声有色,而且在重温旧课时轻松愉快的认识和掌握深奥、抽象、复杂的概念和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动启发式教学”是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大学教师,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在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应该坚持并努力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陆以理.探索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8-20.
[2] 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 刘慧.启发式教学思想新论:内涵和特点[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4):50-52.
[4] 胡安琪,宫伟力.湍射流理论与红外热成像及数值模拟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3-44.
[5] 陈滔,杜帅,冯旭伟,等.软岩巷道的变形过程红外热像的混沌分析[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96-498.
[6] 宫伟力,冯旭伟,胡安琪,等.岩爆瓦斯渗流真三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46-247.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3
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个体对能否成功掌握特定任务的信心。按照自我效能理论,亲历性、替代性的工作经验都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而高自我效能与低自我效能相比,更加能够促进行为的成功履行,为学生在企业成功立足服务[5]。教师通过真实机械产品设计、加工、制作全过程的训练,让学生们切实体验现实工程中理论知识应用各个环节,通过经历一个机械产品或机械系统全过程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现代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等系列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际应用和工程训练。设计题目由3部分组成:①封闭式。教师命题;②半开放式。教师提出功能目标;③开放式。学生自主选题等,学生自主选题主要考虑学生长期感兴趣、有一定研究积累的特长。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兴趣选题,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参与研究训练的积极性,题目采用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具有学生感兴趣的诸多因素。如管道爬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糕点切片机的设计与制作、具有逃生功能自动窗的设计与制作等。以往学生完成了理论设计任务后,常常有一种错误的直觉,认为设计已经完成,而在实施机械产品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实践训练中,许多学生才知道更大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市场调研—购买配件—加工零件—组装装配—修改设计—安装调试等等环节,这些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书本可作参照,需要学生调动自我潜能去发现市场、联系厂家、动手制作,实验室里的小设备学生是最经常的访客。这种学习是带着问题的学习,学生常常是追着教师请教答案。在设计制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学生的产品有可能面临的却是失败,例如机08单洪超小组设计制作的双向爬杆装置,由于材料选择不当,导致产品强度刚度不足,无法正常工作;机08封立泽小组设计制作的双螺旋桨钓鱼船由于零件设计选用不当,导致联轴器连接失效,这种产品设计失败的体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与吸收。学生们正是通过亲历这种基于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设计训练,使其在大学阶段学到了“活”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了在实践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个体面向工程实际的自我效能[6-7]。
2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实现课程后延续化培养
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总结的学习金字塔模型证明,合作学习和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根本方法。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总是刚刚把教学内容讲完,课程也面临着结束,合作与实践环节根本来不及实施,更别说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因此我们在系列课程开始时,就介绍项目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设计要求,布置学生按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研究设计学习小组,一般为3~5人,鼓励不同特长的学生搭建项目小组,鼓励男女协调搭建项目小组。项目小组设组长一名,主要制定设计规划、把握项目进度,分配工作任务等;经过充分讨论酝酿后,项目小组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定任务。通过项目的完整实施,让每一位小组成员真正领会团结协作的内涵[8]。由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课内学习只安排了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产品的加工制作与调试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课程结束了,项目没有结束,如何延续指导,给教师了带来较大困难。课程组采取了“化整为零”、“课后延续化”培养的模式,即:课内培育、课外追踪、延续化培养,对设计任务制定分阶段成果考核的目标。学生在每一个实践环节既要有阶段成果,产品制作完成又要有最终成果,课内成果记为课内成绩,课外成果记为创新学分。教师指导采用定期指导和不定期咨询与询问两种方式,定期指导主要指在课内实践教学阶段,要求每组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调研—制定方案—讨论—分工设计—绘图—汇报成果,教师评定阶段性成绩;不定期咨询与询问可能贯穿整个学期,尤其是课程后的延续化跟踪培养,要求项目组成员就前期的设计在后续的加工、购买材料等方面发现问题随时可向教师咨询,教师随时可询问学生项目进展,提出指导意见或建议。教师定期指导采取当面指导的方式,教师不定期询问采取当面指导、网络联系或通讯交流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课程后的延续化跟踪培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相辅相成,各项目组在课程后学期内举办1或2次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介绍项目进展情况,展示项目成果[9-10]。在2011年举办的CDIO国际大会上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就他们的设计体会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获得了与会国际人士的好评。
3结语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4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工程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19-02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中外校长论坛上指出,要在教育上取得成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倾听前者。这席话值得深思,只有人们思维品质尤为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提高,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学生学科能力强但创造力较弱,而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所讲的创造力培养也不是要教给学生怎么去创造,而是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学科中,渗透到教学设计组织中,营造一种教学环境来体现。工程制图作为传统专业技术基础课,如何使课程适应新形势,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基本功扎实且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尽管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和课程教材进一步规范化,使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但在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缺少有效的办法和成熟的形式。而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学法密切相关,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制约了教学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在现有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式教学法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指“以问题为主线”,即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并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过去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创新素质,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路已广泛应用于图学系列课程教学,但现有教学中往往只是浅层次就题论题的当堂设问及解答,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查阅资料、组织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环节,而这恰好是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也是现有教学法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工程制图作为图学系列主干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目标定位在两大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虽然教学改革已多年,但教学效果依然与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这具体体现在:目标一的实现有赖于特定的教学方式去刺激、训练、启发、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就目前教学模式而言,大多以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学生通常只能听懂基本概念,很难再有主动的想象创造空间。目标二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对国家制图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的正确理解掌握及对各工程图样识读绘制的综合训练。该部分课程易懂、难记、琐碎繁杂,加之讲述得平铺直叙,易使学生大脑缺乏兴奋点而疲惫,很难静下心去思考、分析、记忆,更缺乏对工程图细节的正确识读及表达,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为学生将来就业留下隐患。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学需要是问题设计的客观依据。“问题式教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讲究“留白”艺术,即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传统教学常过于“实”,学生大多是单向思维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学习,唯有“虚”、“实”相间,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工程制图主要包括投影理论、图形识读及表达、国家制图标准等,具有空间抽象性、逻辑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依据“问题式教学”及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紧扣主题,合理设置问题链式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表明,递进式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链式设计[1],能诱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以培养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投影理论是用正投影法来描述空间形体的三面投影规律,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在有限学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们在该部分采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式设计[2],分为教师提问诱导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课堂释疑两部分。
1.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链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展示组合体及对应三面投影的空间图如何展开成三面投影图?如何表示组合体上某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如何表示组合体上相邻两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两个点的三面正投影与直线段的三面正投影关系?两点的相对位置?如何表示组合体上相邻三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相邻三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与平面的三面正投影关系?回到多个面围成的组合体,其投影特点?
从以上设计过程可以看出,该问题链准确反映了点、线、面、体的三面投影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出问题之间的知识积累和递进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自觉状态,积极思考,在有限教学时数内获得最大知识的增益。
2.学生课后自学教师课堂释疑的主要内容。完成前述课堂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根据直线、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直线、平面可分为几类?各自的投影特性?上课时,用提问的形式请学生用实物摆出各类直线及平面的空间位置,表述其对应投影特性,由教师归纳总结。如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二)精心组织构型设计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1.构型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土建工程制图教学
中的重要环节。构型设计即在一定条件下对基本体进行多种组合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土建工程制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制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工程形体的表达和识读能力,其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模式的构型设计,即将多个简单体组合成工程形体的设计过程,可有效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迫使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构型设计实施步骤。(1)课堂给定构型设计的条件及要求,即提出“问题”;(2)课后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初步方案草图(包括三面投影图、轴测图、尺寸标注),教师课堂讲评每组方案,给出第一部分成绩;(3)每位学生将修正后的设计方案按工程图要求用尺规图绘出,给出第二部分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构型设计的一大特点,故在构型设计前对应的组合体投影教学中,不要讲得太“实”,留出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甚至“出错”的余地。例如,尺寸标注历来是学生不重视而工程设计中却很重要的部分,讲完基本概念即可,由学生在构型设计的实践中摸索掌握,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再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将该部分成绩分为两部分,并直接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计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如前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是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之一,针对该部分课程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心理学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其次,要注意变化教学提问的角度,使其具有新奇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制图的基本规格与技能”中从结果出发反向阐述:先展示较简单的建筑施工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布局、各种图例、图线、成图原理等,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时引出问题,再由教师讲授归纳。例如,在“建筑施工图”中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请学生上台讲述,台下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问题式教学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实施该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无论是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以及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土建工程制图是一门应用学科,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挖掘与学科相连的问题,循循诱导学生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在问题的牵引下探索,是问题教学法的最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深刻领会并能融汇贯通,唯如此,才能使“问题”紧扣课程实质并高质高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司鹄,万玲.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运用实
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069―0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有效性建设与推广应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现在各单位建设的网络课程数量较多,但高质量的不多,在其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唐清安等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编者分析了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进行足够合理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师生交互等方面。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学设计专家的作用、学科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不充分所导致的。那么,作为其设计与开发主体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究竟以一种什么关系存在,各自承担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呢?
一 网络课程实际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关系
1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简单合作式
不少开办网络教育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他们就不同学科特点开发了不同的网络课程模板。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组、美工组、集成组,教师需要编写相应的文字脚本(做得较好的,会在脚本中体现哪里该如何呈现哪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内部关联是如何的),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验收。这些工作的具体实现,有的学校是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学校会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兼任。在课程的制作中,制作者会和教师有一定的交流。
2 教学设计缺失,技术人员完全代劳式
也有不少学校,教师只负责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应素材,比如各章节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后习题及答案等)、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材料、图文声像的相关资源),然后交给相应的技术工作者进行实现。这其中,整个课程的框架、各个知识点的呈现、如何评价等都完全由技术工作者代劳,更有甚者会交给相应的公司制作。技术人员一般只负责课程的技术实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设计。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内容和资源越多就越好,对于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师生交互与学生评价方面的设计考虑甚少。最后做出来的课程就像电子书。
3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式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也有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案例,他们各自做好了自己的份内工作,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在下文中将详细阐述他们的各自角色与工作。那么教学设计者或者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究竟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二 网络课程制作中教学设计专家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教学设计专家,就是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教学设计专家对网络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有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掌握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了解如何最佳的应用技术来满足各种学习环境的使用者的要求,能够创建一个混合式的学习方案[1],他们具备此领域的专家知识,其主要工作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根据网络课程的一些设计原则(如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环境的情境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方式交互性、学习系统开放性、教学评价多样化等)对课程进行分析、组织和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
现在的网络课程有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有个别化的、协同式的和交互式的。每种模式中的设计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至少应该扮演以下角色:
1 课程结构的规划者
宏观上,教学设计专家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一般以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进行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等,主要包括内容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风格的确定、符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认知兴趣的学习内容形式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与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评价模块设计等。在系统上对导航、交互、学习支持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进行设计:导航设计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普遍采取的模式,也是解决学生迷航问题的有效策略,是采用页面链接式、菜单式、导航条式还是知识地图式等都是需要设计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门课程中采用哪些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交互是需要考虑的,李克东难题提出后,如何进行深度的交互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整体风格、界面美工、教学艺术上进行设计。确定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整个课程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如何组织起来。从这个层面说,他们是系统地对整门课程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总体的方案策划,也可以说是为自己、学科教师和技术工作者作出的预案。
2 课程方案的设计者
教学设计并非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地回忆信息或者进行简单的规则应用,而是要帮助他们表现出有意义的行为,从而解决真实问题。微观上,教学设计专家对课程的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相应的练习反馈及其学习评价内容的技术呈现进行设计,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并考虑所设计的内容技术上能否实现,以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是考虑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创设情境、呈现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是对宏观的课程结构的细化设计。
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专家虽然不能代替学科教师就具体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但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导向:
(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是指学习活动进行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设计具有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还要对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必须有真实性、复杂性、劣构性,尽可能地反映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不在于寻找唯一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在适合于采用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课程中尤为重要。
(2)以资源为基础,以活动为导向,设计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提倡“以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从活动中快乐学习。因此,基于资源的活动设计十分重要。活动设计主要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特点,对活动进程、活动框架、问题解决工具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比如有体验式学习、案例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或者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那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一是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如协作学习中合作的音乐椅、前进的雪球、倒退的雪球、轮流协作、思考-组队-共享等)中借鉴经验,找到共通之处,取长补短,寻找到适合网络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征和学科背景进行活动设计。
(3)以工具为支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学习环境
无论教学设计者是否承担了课程的技术实现工作,都应该考虑或者实现友好的学习环境,寻找合适的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目前各种学习软件纷繁,我们不应该盲目求多求全,而要选择适应课程特点和相应学习方式的工具。目前而言,在线交流和论坛等已经成为每门课程的必选,而一些工具的创造性运用不多。比如,在中可以选择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工具,以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高效掌握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与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4)以协作为方式,促进深度的师生交互
在现在的网络教育中,网络虚拟性导致的师生情感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师生的深度交互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以协作促交互,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协作学习又是体现协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与他人互动中进行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协作学习活动是由多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完成学习任务。从学习任务主题的确定到学习成果的取得,都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协作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和社会准则。学会协作,学会交往,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必需的。学习者主动探究学习,不断与教师、同学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启发,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知识的建构。同时通过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师生交往观念。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理解,使其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创设的学习情境、提供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协作的开展。比如,我们的论坛、Webquest、Wiki、互动评价等都是促进协作的有力环境。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实现和优化。
3 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
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但教育领域学科众多,每个学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数量众多,他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科的特色和相应的学科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相应的教学经验不多,部分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并无一线教学经验。另外,他们对技术实现部分不一定有深入研究,因此,他们要在自身工作、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协调,与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以保证课程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此,教学设计专家是课程的总体策划者,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是课程设计方案、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者。他们在目标的体现、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方面有着深入研究,能够提出大量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评价方面,则交由学科教师去处理。
三 网络课程制作中学科教师的角色与工作
所谓学科教师,就是进行学科具体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大多数学科教师对网络课程和网络远程教学了解不多,他们不太熟悉教育原理、学习理论和教学技术在网络课程制作中的应用,但对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明确其重难点和对应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线教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学科知识的组织、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是教学设计专家无法比拟的。在网络课程制作中,他们主要是内容和教学经验的提供者、教学设计的辅助者、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1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一门课程包含哪些科学合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哪些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及其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相应的重难点是什么,各单元的知识如何分解,这些知识该如何组织,知识间的前导后续作用如何,各个知识点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相应的评价,这些都是学科教师的“份内之事”。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合适地呈现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多媒体时代有着丰富的资源呈现形式,如文本、网页、图片、动画、视频等,要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教师提供的资源既要准确科学,又要体现学科前沿。如今的网络课程都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环境,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资源或设计活动,更要把学生视为信息的搜集者与解释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一起来共建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不仅为某门课程或某个话题积聚了丰富的可用资源,解决了资源少、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素养也高低不同,因此对于信息的捕捉力也不一样,所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一是教给学生一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二是在学生提供资源后进行及时的点评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2 教学设计的辅助者
虽然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教与学原理的运用,擅长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对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无论是课程结构的宏观规划还是微观设计层面都需要学科教师的有力协助,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才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科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在教学设计上的几个导向,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才能得以较好实现。
3 情境设计与知识呈现的把握者
教学设计专家从微观上对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考虑了如何用最合适的技术来设计情境、呈现知识,但设计的情景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师有着更大的发言权。
4 教学经验的提炼者
学科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在学习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筛选、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他们的经验提炼和反思对以后的教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课堂教学经验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处理有着借鉴作用,让我们会少走弯路,也为我们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学科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反思与创新,是网络课程有意义设计和开发的重要保证。
5 课程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脚本的编写反映了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精炼出了本课程全部知识点的结构。它能指导素材制作人员组织教学内容,也是软件开发人员的编程参考。在编写文字稿本过程中,要体现教学设计,强调结构设计,明确学习目标,熟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给,选择教学媒体,特别是要突出要点呈现,支点设置,难点化解,要点强调。[2]课程的脚本最好由网络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教学设计专家与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即从事本学科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合作编写,大多数情况下会由学科教师执笔,学科教师既懂得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还有长期教学积累的默会知识,因此是脚本编写的有力参与者。
四 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制作高质量网络课程
从前面的分析看,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各自有着对方没有的优势,同时部分工作又相互渗透,他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1 职业政客――教学设计专家不是通用型的
教学设计情境十分复杂,不是简单和线性化的,而应该根据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走向弹性、灵活、递归的教学设计。虽然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教学设计专家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他们不是通用型的,他们并不是能与任何学科教师协同工作。实际情况是,在一个专家能帮助开发或设计教学前,应当先了解“游戏”本身,必须先进入“应用情境”。在多数实际的教学设计开境中,“公民立法者”模式相对于“职业政客”模式更受推崇。“公民立法者”是那些知晓实践内容或应用情境的设计者或开发者。“职业政客”往往是那些并不置身于具体学习情境或学科内容领域的教学设计专家。[3]因此,前文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简单合作”的开发模式并不是通用的,建立通用模板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而由他人包办更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专家们的创造性,他们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深入课堂,进入情境。只有真实地了解了学科特点、学生特色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结构,做出出彩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2 “公民立法者”与“职业政客”的通力合作
教学设计本就是典型的团队任务,教学设计的范围和技术复杂性,要求发挥不同人员的专长。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专家一个人完成,而是在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交流协作基础上进行的,整门课程的制作也是在教学设计专家、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等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制作中并不是剥离和独立的,他们的作用也是彼此不能替代的,只有在他们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各自的工作,通力协作下才能做出一门好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做出一门优质的网络课程。
我院在做好军队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员发挥其主动性,自主开发适合各学科特点的网络课程,以与军队网络教学系统相补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院网络课程开发一般遵循教务处组织立项、教育技术中心与各教研室合作开发的模式。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负责课程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设计、界面美工、素材编辑制作、技术集成等工作,兼顾了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的工作,学科教师主要负责部分教学设计工作、教学内容的提供、把握与梳理、部分脚本的编写等工作,双方经常讨论、交流甚至争执,充分展示了前面述及的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各自角色扮演以及分工协作,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近年来开发的《画法几何》、《工程力学(三)》分别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开发的其他课程也在全军和总后电教教材评比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应用,得到了专家、教员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教学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性个体,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理解、建构知识。每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面临的教学情境都不一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对理论和规则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一个“阐释学”处境,教学设计是一个劣构问题的求解过程,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4]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角色工作和关系处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RA瑞泽,JV邓普西,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4.
[2] 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30.
[3][4]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6-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PAN Juan ZHANG Quan QIN Ze-no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model of web-based course develop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s and duty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the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n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 result in the practice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web-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and similar resear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