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1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也是一个宏大、复杂,牵涉面广,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包括以下自成步骤,又逐次提高,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读”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责编田彩霞)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技创新 教学 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来说,对小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语文,是小学生理解其他课程的基础。虽然语文是教小学生学习母语,但是依然有着非常困难的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是,在上学前,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欠缺,所以,小学语文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能否学好,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小学语文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需结合其他科目,因此,小学语文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课件创新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学习选择中很难有自主意识,通常不会有功利性的去学习,而是把上学和上课当成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在小学生看来,喜欢学习的理由通常比较简单,一是喜欢教课的老师,二是喜欢课堂内容。实际上,这两点结合为一点来说,就是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语文教学看起来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其实不然。在语文学习中,会学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名人轶事,以及现代的名人名事、自然科学、道德理念,以及西方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里,不乏有曹冲称象、爱迪生发明、达尔文自然科学等涉及科学方面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题材的学了学习生词、造句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多通过科技方面的介绍来提高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很少有专门设置的科技类课程,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的学校会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组织观看科技类的视频、组织科技创新小活动等。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转变枯燥的课文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求知的欲望。尤其是当学生愿意主动表现时,教师应给予奖励。这能够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1]

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体现在教室里,也可以走出去。比如,在学到《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曹冲是用石头称象,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来思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同时,学生在提出很多其他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为了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带模型进行实验教学。用模型船和模型大象以及电子称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课文中曹冲称象是否正确,并让学生称出模拟象的重量。这种简单的小实验加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探讨、研究学习的思维。当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实验中发现知识时,学生对这篇课本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深,可以帮助语文教育的深入实现。而同时,走出去的科技学习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类的活动,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科技馆,在科技馆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更多的词汇和语句,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参观完科技馆之后,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作业,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文学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才是将语文学习和科技创新充分结合。

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思维

语文教学看似和科技教育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语文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小学生从小学语文中能够学到非常广泛的知识,在小学课程学习中,小学语文还是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责任的。

语文中也有着很多创新因素,比如刚刚提到的科技创新类的课文和小故事,这些课文和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没有科技创新课程时,小学语文在有条件时,就可以进行创新培养的培养。[2]

语文课堂可以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课堂的多样性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科技创新思维。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造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处在教师教授拼音、单词、词汇、语句、作文方面的内容,很少有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的。但是,在当前新课改时期,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体现科技创新思维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恰是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多课程内容上能够充分与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师应该注意在教课时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创新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现代科学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不可等待的,在大学里学习,不但要学习传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新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创新。高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是社会的强大的科技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要靠强大的科技竞争力支撑,科技创新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做起。

1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如果没有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研究和探讨,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更要让学生有肯吃苦、爱钻研的奋斗精神。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生活比较富裕的年代,独生子女较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科学研究是要有钻研精神,长期坚持,不能想着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成果,学校科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有些是一届学生没有完成的科研题目,下一届学生继续进行研究,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学生应该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探索是长期进行的事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研究,毕业后仍然不能放弃,在学校研究科学是为了走向社会打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上课进实验室,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是非常有必要,且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发明的成果都离不开在实验室的研究创造,学校在建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上也在不断地创造应有的科研条件,为学生提供科研场所。实验研究室或实验研究基地有优秀的科技研究教授及高级实验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科研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科技创新研究是培养国家未来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实验室及实验基地也带领学生与学校外其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让学生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学生在校的学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基础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环境和资源。学校为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购置了大量的优质设备,一些高端设备价格昂贵,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使用,对大型昂贵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有动手能力,不能只会从书本上学知识,没有动手能力,就谈不上搞科技创新的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的大学生,要明确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地位的重要指标,发展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青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在进入大学期间,要参加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的科技创新组织,参加科技活动,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就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一些相关的内容,为科研和科技创新掌握更多的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在内容上需要从各方面下功夫来寻找突破点,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就不能有局限性,要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传播科普知识,开展学术报告讲座,学校在各学院及图书馆搞科学成果及科技创新展览让学生参观学习。比如,我校轻纺院每年举办学生创作的各种工艺品有陶瓷品、手工缝制的各种书包及文化衫展览。这些都是利用在电脑上设计模型,反复研究设计创新,最后再用手工制作而成。学生们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工艺技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机制,成为了一种可行性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能够完成从象牙塔走向真正的社会。当今的社会及国家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动手能力的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个时代是青年人为之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新文化,开拓新思想的年代。

3培养科技人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科技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不断获取科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真正地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个人的特长和个人的兴趣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样反复进行研究,反复实践来达到预期效果。轻纺学院学生在设计创造产品的科研过程中,在材料选取时,无法较好地掌握泥土的配比,在质感和色彩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求重新分析、研制、制作。成品制作过程中,要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了解大众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根据需求对产品进行精确设计,这对科技创新设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就是在旧的原有的东西上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是顺应现在社会的需求,顺应国家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高举科技创新这面旗帜,不仅是高等大学的任务,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继续研究创新科技项目,企业、研究所、创新基地及科技园都是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搞科研的重要场所。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的研究。现有的科技开发区及科技园区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条件,园区设立了不同领域的学科,可以互相交流不同学科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不断开阔视野,使科技创新这项工程长期坚持下去。科技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在科学领域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航空技术、造车技术、造船技术等方面,都要求科学技术含量很高,有些高科技的东西发展变化很快,周期很短,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产品促使科技人才不断研究创新出更好的产品。所以,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学是培养高质量的科研人才的地方,学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努力培养有用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4结束语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4

1.科技创新能力涵义

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一般来讲,科技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的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机构,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注重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和当今世界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机遇。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结构材料的应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科学、工程的进步,使人类的科学工程活动空间和水平拓展到一个极高的领域、高度和规模;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与奇迹的不断涌现,全球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广泛合作,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迫使人们努力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矛盾,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在人均资源贫瘠,中国民族工业只有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而担负着培养高层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科技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新时代的具有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大学生就成为必然。

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城中,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课程安排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另外,当前高校的许多教师思想陈旧,缺乏创造性,无形之中限制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思想呆滞,缺少敢于质疑的品质,学业上没有创造性;而且,很多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实施学分量化,这种方式让学生一味的追求成绩,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发展不重视,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

2.课程安排不合理,过于详细

当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专业课与公选课。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安排,将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本专业扩展,学生的学习从大一到大三,一头钻进专业课程中,不注重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交叉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近年来高校也设置了选修课,不过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一定的深度。

3.重视认知教学,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最丰富的时期,而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观为主要方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而情感的丰富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它对形成学生好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帮助。当前高校教育大多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忽视心理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因为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缺乏明确的目标,专业思想不了牢靠,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

5.教师忽略对备课的科技创新意识

大多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完成自己的课时量,按部就班的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备课过程中,也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照搬,很少对知识点扩充,备课没有科技创新,重复老一套,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授课没有科技创新,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所科技创新。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1.树立科技创新教育的理念

科技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与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关、人才观,以科技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与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科技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思想与科技创新意识。在高校中,教师是大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想,是决定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理念的关键,因此,教师必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意识。

2.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进行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要体现创造性学习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一个科技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主动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开阔视野猎取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其次,建个创造性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二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方法,注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领头人,是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首先,高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在学科教授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品质的提高,让学生从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理念;其次,要根据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强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不要仅仅再满足于讲课、解惑,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最后,作为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能够错误平和对待,要以自身的科技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去影响,指引大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高,最终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

4.建议高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方面,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体质,因为现有考试方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给教师一定的权利,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考评,以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学质量,构建综合性素质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到得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再次,建议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选拔优秀生,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出成绩的学生,申请免修相关课程。

5.设计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课外作业

第一,作业设计应力避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作业的形式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比如:数学的一题多解、变式训练以及把纯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等,都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二,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跳起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是愉快的,作业设计既要源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作业设计要加大实践操作的比重。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其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第四,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作业的辅导,启发学生打破旧思想框框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对各种科技创新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判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6.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地自我培养

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时刻积累加强。具体来讲要做到一下几方面:一是让学生要成把自己的火花时刻记录下来的习惯;二是塑造大学生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三是养成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大无畏的气魄;四是锻炼学生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自己思想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设计 创新 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7-01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环节,缺一不可。其中,预习是学习程序中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的环节。因此在对预习的设计上,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才能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数学预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习理论不能付诸于行动

谈到初中数学预习,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数学预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非常明确预习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预习的学习环节,并且也强调了学生预习的好处等。但是,经过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将预习放在口头上提倡,在学生实际预习上不能做出方法指导,这样就会导致了学生不能顺利预习,甚至有的学生不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很多教师研究出有关于学生预习的“三步预习法”、“五步预习法”等,但是这写预习方法大多数论述复杂,方法种类多,不易于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因此可以说初中学生数学预习理论大于实践。

(二)预习时间少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养成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既没有小学数学简单,也没有高中数学抽象难懂,这种难以程度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养成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不能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不能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这给初中学生预习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繁重,学生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已经精疲力尽,无法投入精力去进行新课程的预习。

二、创新学生预习设计的策略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只强调学生课堂上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课后新知识预习能力的养成,学生预习的价值难以体现,从而降低了学生知识预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预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学生转变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辅助部分。在课堂上学生将前一天预习的知识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忽略。然后学生之间对于本课进行讨论,在最后,教师负责对知识的梳理,并重点解决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热情,还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学习兴趣,营造预习氛围

在初中生中,一直存在着“预习可有可无”的观念,很多学生基本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对知识的积累。因此,要想促进学生自己预习,就需要在学习中营造良好的预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预习的兴趣。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程预习时间,在保证学生正常生活与休息中带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预习时间就需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二者不能兼得,因此,这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与学习时间,为学生预习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准确而充分的预习材料,仅凭教材内容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那么对教师而言,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预习方案,避免学生在预习上浪费时间,尽量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到预习中去,在预习中找到兴趣所在,并且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预习计划

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在中小学中广泛推广,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化的平台预习系统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学生预习方式。在教师方面,教学需要制作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对教案的撰写、课程PPT的制作、课堂教学视频的录制,最后将微课上传到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中。在平台中,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就能对新知识进行搜索学习与讨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同时学生与学生也可以互相讨论,提升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知识的自主检测,还可以给教师发送个性化的学习心得。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带来更大的空间,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程的预习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预习计划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教师的预习理论非常复杂,但是预习理论不能让学生付诸于行动。初中学生课后作业繁重,学生不能精力充沛的进行数学预习,从而使得预习时间变少。而改变传统预习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科技创新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6-0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能适应本专业领域发展需要,从事生产运行、工艺设计、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因此,要求大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科技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科技文化知识进行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1-4]。

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目标不明确,对科技创新等科研活动不关心,不能把课余的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中去,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主要依靠校内实验实训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但这些课程一般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大学生基本没有动手机会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指导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师资水平决定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申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及院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一旦学生本人项目申请不成功,而指导教师又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也没有自己的科研项目,那么指导教师就只会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也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陈旧。既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就应偏重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实际制定计划时,还是采取一贯的应试教育模式、单纯的理论传授,从而限制了大W生的思维,限制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热情。另外,学校目前提供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不多,在创新意识、兴趣、能力培养方面的引导不够,大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的实践项目和支撑力量,因此,要想创新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1.激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主要的参与对象是大二和大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开展专业科研活动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自觉寻求答案,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因此,学校应该做的是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端正的态度和无限的乐趣投入到科技创作中去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其次,要积极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举办学科相关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讲座;广泛开展阅读、多媒体视听、生活体验活动,多方面开拓学生科技视野,激发求知欲。再次,树立起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自身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文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起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得这种宣传与科技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发挥指导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教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创新教育知识和相对系统的创新教育理论。并将创新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当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促进科研实践成果向教学实力的转化,提炼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学校科研实践的直接受益者。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改革方面,更应该强调师生互动,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能够不断地质疑,提出新问题,从多重角度发表意见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创造给予充分肯定,在教学中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面相对狭窄,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缺乏普遍性和普及性。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去参加省级、校级乃至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样可使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训练,从而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同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培养中来。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动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在行业性和地方发展宏图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满足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创新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加强校企合作,首先企业可以根据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其次有利于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培养或创建实践基地等,最后还可以请企业老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组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应用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216-217.

[2]侯双印,和青芳,侯志青,等.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