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范文1

论文摘 要: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活动逐渐成为 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审计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 但因为审计职业在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化,审计过程中 的审计风险仍然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和防范 审计风险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审计风险的概念虽有多种定义,但具代表 性的有《国际审计准则》、美国的《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 险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内控 测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审计质量三个方面。最终的目地是为了达到预防和控 制审计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 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 速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有对此进行全面 、系统地认识,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目地。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概念最早起源于民间审计领域。自1931年美国厄特雷•马歇尔公司案件开始,到19 38年的麦可森•罗宾斯 

公司破产案,再到1960年至70年代针对会计公司的300多起诉讼 案,在民间审计领域刮起了一股诉讼浪潮,被世人称作“诉讼爆炸”,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审 计风险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民间审计的审计风险有许多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审计 准则》、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美国《 审计准则说明书》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 报表发表没有适当修正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 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 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应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 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 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 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部门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 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 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 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责任是通过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 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应有的技术 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 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 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 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 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 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 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约束,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 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 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 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 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 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 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这使审计职业界对审计责任问题有 了更普遍、更深入的认识,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 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 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 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 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 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 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 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多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 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 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 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 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 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 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 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其中的 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审计的风险,就必须对审计风险实行事前控制。其具体措施可归 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内控测评。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把握不准,就会 产生审计风险。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要加强内控制度的测评。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与审计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其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强对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强化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 行有效控制,其有力的保证就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一是 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预测审计风险, 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列出不 同的审计方案,经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出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 ,确定有效的审计范围,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级岗位责任制等等。二是 承受风险,提高审计单位防范意识,有效地抗拒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控 制风险诱发的因素,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力,保证高质量的完 成审计任务。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审计风险,弄清可能导致 审计风险的重要事项,尽量减少以致避免审计风险,造成审计误差的各种因素同样也是造成 审计风险的因素,如被审查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严,执行不到位,财务状况不佳,经济活动计 划性差,会计人员水平较低等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密切注意这些情况,明确可能出现 的审计风险,以便更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奚淑琴,吴晓根.审计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雷达.审计机关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风险范文2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1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2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4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5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3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审计方法的选取。

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审计风险范文3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风险应对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愈发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加大审计力度,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强化对审计风险的有效评估,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成为当前的重要目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加强学生对重大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视,以战略与系统性的思想对重大的错报风险进行指导,严格规范整个审计流程,为保证学生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应提升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为其就业、服务企业提供前提。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指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模型作为重要条件而开展的审计工作,属于审计类的专用术语。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性与思想性的方式来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整个审计流程。审计风险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降低风险,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为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非常关键,审计风险的滋生与企业所存在的固有风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中涉及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品德素养、业务的实际性质、错报会计数据与信息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为企业带来致命的风险,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共同作用而形成了企业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属于一种较为客观性的风险,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且会对后续的检查风险构成影响,最终会大大的影响审计成本。因此,为了实现对整体风险的有效评估,做好前期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才是关键。在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学习时,应及时灌输学生审计风险的相关问题,只有严格约束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以及谨慎性,就可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可避免账户统计错误或错报的问题,进而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学生应及时了解审计风险模型,能根据所指定的模型提出针对性的分析,就审计风险模型来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提,可转变传统风险审计中抽样审计的操作,还对资源分配问题予以解决。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一)强化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训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管理,应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就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制定合理的方针与政策,积极培养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旨在提高企业的风险审计水平。为了保证人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企业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倡订单式培养模式,将注册会计师培养视为重要订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企业可为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实训平台,可将最为先进的工作技能与环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真正的了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流程,还要掌握审计风险模型,对模型具有专业的解读与分析能力,根据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态势来制定审计风险应对方案,在耳濡目染中,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会逐渐提高,能大大提高人才素质的提升,还能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

(二)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

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主要风险之一,其主要包含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两种。若想控制这两种风险类型,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合理区分二者间的不同是前期的重要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由于被审计方的风险类型相对较多,审计人员若想从中筛选出准确的信息实属不易,且无法进行有效评估,可见,强化对剩余风险范围与类型的界定也是一项关键任务。

(三)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

检查风险主要产生在操作与取证的过程中,且不容易发现,操作时比较松懈,就会引起检查风险,若想实现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应加强对取证过程的有控制,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操作与实施的过程中应具备高度的谨慎性,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是关键。具体来讲,第一,应对审计的流程与程序的时间、性质与范围等进行合理的界定,强化对各项元素的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前提,也是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全面考量。第二,审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责意识,能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所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风险模型、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等因素,对整个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力度进行探究,将风险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完善,制约着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应对。为了培养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必须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能及时为企业的经济与发展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44-47

[2]姚琦.论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J].经济研究导刊,2013,08:135-137

审计风险范文4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

(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

(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

(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

(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咨询公司和中介组织,审计人员可利用他们的情报资料,来证实自己取得的证据的可信度,减少证据风险,尤其是对涉外企业的审计,事先通过咨询公司咨询,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并对公司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做分析和鉴证,这样,就拥有开展业务的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报资料,减少取证风险。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3.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

审计风险范文5

关键词:审计风险;要素;控制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立医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该性质决定了要严格加强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从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审计结果看,医院每年在违纪事项和金额上呈不断上升态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工作业绩和公众形象。因此,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计风险愈加突出。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其发生风险的时间、地点、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是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审计主体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根据预测的方法和审计业务水平的高低把握审计风险的规律,降低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尚未发现重大的风险,它与审计人员未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未办理必要的审计手续,以及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关。也就是说,审计工作多采取抽样调查,有时对所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一些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现象,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固定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它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被审计的项目存在差错的风险,审计报告只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被审单位做出所谓公允的审计报告进行反映,因而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现有医疗环境发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提升了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类医院实行了重组或兼并等各种形式的资产结构调整,期间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复杂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如审计人员未能做出相应准确的职业判断,就很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无形流失,损害医院利益的同时出现审计风险。

(二)医疗成本支出不实且界限混淆,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成本缺乏真实性,往往用成本的多少来调节收支结余的高低,以完成医院的目标业绩

主要表现在提取的费用和摊销的费用不及时或未摊销,应列支的费用未列或重复列支,固定资产的购进和报废不合规范等,造成成本支出界限划分不清,费用和成本存在混乱,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局限性

目前各类医院均在逐渐采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但因信息化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要求有更切实可行和完备的审计信息系统作为审计保障,而医院在审计软件方面受到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的影响,尚没有十分匹配的审计软件可以使用,极大阻碍了医院审计的发展,提升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内部审计职能置于纪检监察、物价医保、财务科、人事科等部门之下,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另外,许多医疗单位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院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医院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医院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所以也就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监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防范医院审计风险的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审计计划未与风险管理相联系;审计工作方案存在覆盖间隙或遗漏;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后续审计相对缺失。

(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良,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目前,医院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岗位转到审计岗位上来的,相对审计工作比较生疏,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力。主要表现在不具备完成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技术、医疗保险等知识和技巧,不懂拒绝开展这项业务或者不知向他人寻求有力帮助的技巧和方法。医院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而增大审计风险。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治理和营造审计环境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建立围绕《审计法》及相关法规而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以树立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的信心,增强审计的权威性。通过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真正将审计的主客体行为纳入法律体系约束的轨道,从而降低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

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的制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技术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制定各种严密的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和规范事先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保护自身安全, 吸收和借鉴国际审计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法规的制定,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的控制特点,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指标体系,将各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从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审计处理落实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并遵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产出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整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结果,最终达到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目的,并可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参谋作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三)培养专业信息化审计人员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精通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急需一批对审计业务娴熟、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面复合型审计专员。各类医院根据客观条件,加大审计案例的培训力度,利用网络开展网上信息培训等,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基础培训和中高层培训相结合,统筹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整体提高审计部门的审计水平。

(四)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

发展专业审计软件可以更好解决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见性。利用专业数据转换工具,将数据的不可见性转变为可见性,然后按照审计标准进行相应的查询、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审计效率,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展现审计软件的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降低审计风险。

(五)增强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廉洁自律、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形成审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并用法律形式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既要精通有关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

(六)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要提高科学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出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服务职能[J].现代医院管理,2009,(4).

[2]白矾.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9,(1).

[3]董红卫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7).

审计风险范文6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参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也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诸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等新内容不断出现,对这些业务的处理,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从审计内容来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会增加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

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相关法律法规不相配套日益突出,导致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此外,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也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另外,事务所本身不按规定标准收费,竞相压价,降低审计成本,扰乱市场秩序,也是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

另一方面,信息使用人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出全部的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行为。

四、注册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与客观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其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将会直接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

五、审计方法本身就隐含着审计风险。

由于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注册会计师已不可能实施详细审计,而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这种以“个别”推断“整体”,“局部”代表“全局”的方法,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另外,由于现代审计方法强调成本和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而这种取舍观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正确性的程序被放弃,从而使审计结论出错,引起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 营造良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环境,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保障。

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监督体制,促使其健康发展。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机构、单位和个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扰,切实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要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具体行为的监管。整合财政、税务等各行政管理部门和注协等多方面的监管资源,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从制度上强化风险源头的控制。

(二)注重对客户的全面把握,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1、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在承接业务时,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对诚信度很差的客户要警惕蒙骗性,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影响环境的事项并保持敏感性,包括:本地区的财政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外部流动、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和采取的核算体系、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等。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

1、建立员工准入和培训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聘任执业人员时,应将职业道德作为评价应聘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要督促全体执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确保全体员工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和技术准则。

上一篇审计准则

下一篇审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