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1
我省民营科技机构工程系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于*年年底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工作依据的政策文件
(一)民营科技机构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依据陕西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国家科委〈关于民营科技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推荐评审程序按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科技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民营科技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问题见《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发〔*5〕56号)。
(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按照省科技厅《关于报送*年度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陕科人发〔*〕75号)和省人事厅《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若干补充规定》(陕人发〔*3〕71号)文件规定执行。
(四)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按照省人事厅《关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办发〔*5〕34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外语考试按照省人事厅《关于转发落实国家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人发〔*7〕52号)文件规定执行。
(六)申报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当前职称评审工作若干补充规定》(陕人发〔*3〕71号)和《陕西省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陕人发〔*4〕73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评审材料报送内容
(一)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须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一式一份,务必使用陕西省职称改革办公室印制的统一表格。
(二)申报高级职称的需提供任现职以来的、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并公开发表的论文三篇,申报中级需提供论文两篇。论文经所在单位审核并加盖单位印章后,连同刊物原件一起报送。
(三)申报高级职称的需提供答辩材料一份,内容包括学术论文及本人任现职期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要求在1500字以内。申报中级职称的需提供任现职以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自传一份。
(四)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有效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聘书》、任现职以来取得的科研奖励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外语考试成绩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分别附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内。凡免试外语、计算机者,需提交《陕西省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免试申请表》。
(六)《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简表》一式十五份,用A4纸打印。
(七)填写《报送材料目录》,并粘贴在材料袋上。
三、申报推荐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各民营科技机构在推荐上报参评人员材料之前,应将所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成果在企业公示,公示情况应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单位意见栏”中注明。
(二)报送评审材料须持有所属科技机构人力资源部门的函件。上报材料内容要真实可信,发现弄虚作假,取消申请人参评资格。
(三)按照省人事厅的有关文件规定,对申报评审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必须先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持证申报评审。
(四)填写材料要用钢笔、签字笔书写或电脑制作,字迹工整,易于辩认。推荐单位须对内容认真核实,并加盖单位公章。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非全日制 农业推广硕士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0-01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平时不影响学生正常工作,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要是为农林相关行业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1~3]。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是完善农业科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绝大部是工作时间较长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他们大多在农业技术生产第一线工作,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4]。但由于学习方式的限制,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群体共性少,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职业和工作性质不相同,年龄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2)英语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他们离校时间较长,平时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故对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知识体系的理解起来会倍感压力。(3)学习时间与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学生们大都是在职的,工作和生活上还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压力,所以用在到校学习上课的时间就会很少和难以专心的研究新理论知识。(4)学生分散。学生们各自在自己所在的单位上班除了平时时间少外,还有工作单位距离学校较远,无法方便的到校上课的情况,老师无法进行集中教学、答疑等。
因此,为了提高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既要保证学生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硕士阶段学习和科研,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2 完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建议
2.1 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入口关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2 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2.3 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
2.4 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更侧重于实践性,题目应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生产和应用价值的农业实践中选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提前返校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设计实验、撰写和修改论文,期间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汇报,并及时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做出指导。论文应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规范。同时,应当严把论文开题和中检环节,严格规范论文的写作,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应从实践出发,校内外兼顾,既保证学生不离岗,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接受高质量的深造,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目前在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还不太成熟,需要广大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使其质量提高,特色突出,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2] 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 庄晓媛.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以福州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210-212.
[4] 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08-109.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2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为“学硕”)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为“专硕”)的结构比例不断接近,如何根据两类研究生各自不同的要求进行培养,如何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及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是我们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一、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更新,目前,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大多数的课程理论陈旧,部分课程没有做到与学科发展同步甚至没有前瞻性,有些课程本科硕士理论深度一样,这造成学生上课纯粹是为了凑够学分,没有充分调动起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都是采取先上课进行理论学习后开展试验予以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于知识的灌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仅仅是把知识实现了灌输,却没有达到其在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的作用。而对于专硕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课程设置与专硕个人的实践培养相脱离,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最后还是学习归学习,实践归实践,缺乏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3.专硕与学硕的培养模式相似。由于人数少,专硕的培养模式照搬学硕的培养模式,呈现一个培养模式生产多种类型的研究生产品。例如专硕的“双导师制”执行力较差,实现双导师的专硕研究生屈指可数。有些导师因为科研的需要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将专硕交给校外导师予以培养。或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尚未建立,专硕只能在校内按照学硕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
4.思想观念存在偏差,认识不全面。不少学生、管理人员、硕士生导师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差,认为专硕其实是降低培养标准,影响质量;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但高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硕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扩大研究生数量等错误认识。教育观念上,创新教育的思想尚未贯穿培养的过程。而从研究生自身来说,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培养出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5.专硕实践基地不足。专硕培养原则上应不少于12个月的校外实践。但目前为止,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无论是数目上还是规模上都难以满足专硕培养的需求。大多数专硕都在从事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学硕研究的模式一样侧重于基础研究,与实际联系不紧。
6.面向专硕培养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培养、建设一批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专硕研究生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但是很多专硕研究生导师都来自于学校科研岗位,缺乏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 从专硕导师的遴选来看,遴选的标准主要还是侧重于导师的科研能力,而缺乏考量导师与行业生产方面的接触度。另一方面,虽然专硕实行了“双导师制”,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社会、行业引进的导师总体处于挂名形式,没有对研究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二、地方农业院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
1.转变人才培养思想观。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不再是注重数量而是以内涵式质量为主,这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思想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高校自身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2.重视培养环节建设。
(1)在提高生源质量和招生结构调整方面,地方农业院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开展招生宣传,及时调整学硕生与专硕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校应把好生源关,积极吸引优秀生源,特别是有天赋的优秀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模。
(2)在课程教学建设方面,建设一批富有创新与实践相适应的特色研究生课程。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努力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已经评选为精品课程的课程还应动态评估,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动态性,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与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研究生知识结构,从而为后期的科研或应用做好充分的理论基础。
(3)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对导师队伍进行评估,提高导师科研水平,通过老带新,不断提高青年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青年导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限制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招生,对于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可以适当多招生。
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探索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以精英教育为目标或以实践为特色的分类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从课程O置上,学硕的课程设置应为学硕以后的科研或进一步深造博士学位做准备。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多开设涉及科研的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课程实验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为学位论文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学硕在选择自己的培养计划时要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课程。
专硕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当前该领域的需求,课程内容以职业发展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制定培养计划,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提供所学新知识及时应用的机会,提高其实践技能。也可以聘请各行业第一线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专硕研究生进行授课,尽可能的实现理论实际化。但不管研究生课程体系如何建立,研究生课程的设立都必须做到课程理论与领域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强联合打造研究生的教学团队。在分类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教改,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积极建立双导师制,发挥校外导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同行之间的教师与校外导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的实现会为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好处。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理念、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必然能使研究生的思维得以拓展,眼界得以拓宽。
3.实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在专业学位中实施案例教学,增加专业学位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比重,建设教学案例库,突出专业学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
4.引入职业资格制度,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职业资格认证是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基本门槛,专业学位职业化不失为专硕培养一个很好的思路。地方农业院校可以综合研究、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行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相结合,从而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关系。
例如园艺师、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公共营养师等等都可以和本校的相关专业专硕培养相关联。可以利用资格考试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来进行专硕培养,并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
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专硕培养相对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职业认证制度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环节
(一)积极争取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
通过不断争取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指标,鼓励研究生在导师课题下的创新研究。通过在全省范围内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评选,激励研究生更加深入的钻研科研,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积极努力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专硕的培养上来,使企业从联合培养中获得人才和技术、科研成果。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实践基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更好地提高。学生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定好位、定准位。这些都取决于高校如何规划、如何实现、如何建设实践基地的行动上来。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机制的建立
1.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学位论文体系。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却日趋下滑,论文缺乏原创性、创新性,因内外审评阅不过或答辩不过以致延期毕业者有之;因论文抄袭被发现取消学位或延期毕业者有之;因选题不科学或不专注科研心存侥幸到最后无法毕业者有之。
所以,地方农业院校必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学位论文体系。学硕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鼓励原创性为目的来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而专业硕士可以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选题更加面向市场,而且紧紧围绕企业问题进行科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更有应用价值。
地方农业院校学位论文评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交论文内外审前先由导师把关,同意后提交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检测未通过者进行二次修改,修改后继续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仍未通过者延期半年毕业;检测通过者,由管理部门确定送审院校并寄送论文进行盲审。盲审的论文应不透漏导师、研究生个人信息,也应严格保密送审院校信息,以免造成对论文评阅的干扰。
2.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改革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培养机制,应实行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以及义务。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的学业、学术负责,也要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负责;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或助教的岗位,并给与相应的报酬;导师划拨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研究生进行科研和日常生活。
3.建立奖励机制,最大程度的鼓励学生。地方农业院校可加大推免生和第一志愿生的奖励,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或初试成绩较高的学生,成功调剂到本校的“211”和“985”院校的考生可给与一次性奖励或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三助”(助教、助研、助管)体系,积极筹措资金,将“三助”落实下去。
五、以管理为手段培养研究生人文精神
要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多开展学术讲座,潜移默化的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建设融合起来,培养学生过程严谨兢兢业业的学术作风、不墨守陈规敢于求变的创新意识。
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地方农业院校必须认清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转变思想观念,突破长期以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的习惯模式的束缚。地方农业院校要抓住时展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理念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和建立地方农业院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分类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地方农业院校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是高等教育反哺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修正传统培养模式的偏差,使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办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特色,树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教育品牌。
[本文为2015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号2015JG4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治国,张鹏,刘英等.产学研相结合的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
[2] 王振喜.“三跨”培养模式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3] 李琳琳.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
[4] 章云,何瑞文,曾岳南,陈少华.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学 教学内容 制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是确定课程结构的纲领文件,围绕人才培养方向,将“四位一体”的教学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是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大纲框架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对课程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规定了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制定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内容制定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墨守陈规,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形势下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2.以目标为导向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推广、能经营、会管理的多种能力的卓越农业科技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理论结合实践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明确提出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有可操作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4.与时俱进
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学专业知识和技术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与时俱进,反映农业科技变化。如传统农业要求精耕细作,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规模化、轻简化、集成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生产目标愈加明显,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二、制定思路
1.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卓越农学专业人才,要求根据社会和农业科技发展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更新、补充、充实、完善。传统农业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为传统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层面,与未来农业生产对其做作业的技术人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1]。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中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信息技术等体现不够,滞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增添现代农业所必须的内容并突出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动态、发展和整体的科学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2.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标准的科学制定需突出本专业的特色[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加强生产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设实践性课程,如一二年级的专业劳动周和专业实践、三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实习,以及从2014级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课程组近距离接触科研和生产,实践教学放在了首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了农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3. 注重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善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制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高。
三、制定步骤
1.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体系方面的目标,能力结构方面的目标 ,职业素养方面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
2.内容标准
在明确教学目的以后,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描述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计划进度合理、多媒体使用得当。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题评价和考核方式,如考试、考查、测验、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而定;成绩评定如:期末考试成绩(X%)+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X%)=总成绩。课程实验(没有单独设立实验课的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X%(根据实验总学时确定:10%-50%)。
4. 实施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课程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给出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列出选用教材,建议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统编教材;也可选用经过学校批准立项且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给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2,(7):22.
[2]王林生,张雅莉.农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原则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5):140-142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5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刊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信息等方面的文章,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涉及农业多个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农业基层科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指导和解决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户比较认可他们推荐的作物新品种、各类新型肥料以及农药,因此农户使用的农资产品如新品种、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可以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广告宣传对象。而且由于科技期刊报道的试验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读者对其刊载的广告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农民也更容易接受科技期刊上的广告产品。另一方面,广告经营增加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量,读者可从期刊广告中获取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7-9]。
2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期刊发行收入、广告费收入、版面费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办单位的办刊补贴。据统计,美国科技期刊收入30%来自于发行、70%来自于广告,欧洲40%来自于发行、60%来自于广告,Nature和Science的广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占比不到5%。可以看出,市场化的国外科技期刊收入偏重于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业务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径。而在我国科技期刊处于非市场条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费以及主办单位的补贴。很明显目前这种收入结构在市场化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得到改变。
由于专业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专业的小众读者,决定其发行量不会很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从纸质期刊获得科研信息转向通过数据库或者网络搜索获得专业知识信息,由于订阅单个期刊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满足不了科技人员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纸质版订阅必将呈不断下滑趋势,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是大势所趋。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订价偏低,平均价格只有国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发行量来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间有限。
版面费收入与刊载文章数量有关,如果过度增加刊文量,必然会降低期刊质量,走入“伪市场化”的怪圈;同时版面费收入与作者经济承受能力有关,收取过高的版面费给作者增加经济负担,挫伤作者的投稿热情,特别是对那些必须由自己支付版面费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影响很大,会造成优质稿源的流失。这两方面都决定了通过版面费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实践表明:质量较高的专业技术类期刊其广告收入也比较高,而且由于有较高的广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费,增加作者稿酬,吸进更多优秀稿源,从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因此科技期刊进行广告经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发行量,期刊与广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3影响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首先取决于刊载文章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稳定性,即期刊定位。广告客户是否进行广告投放取决于广告信息能否有效到达公司产品用户,而这种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内容对相关人群的吸引力决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确,而且有特色,有稳定的读者群,才能吸引到广告客户。
3.2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直接决定读者的认可程度和市场占有的份额。期刊质量高,一般发行量就大,在该行业影响力大,其媒介作用强,对广告客户的新引力就大。科技期刊质量最重要体现在刊发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优质稿源,最终体现在对作者的竞争特别是优秀作者的竞争,因此提高为作者服务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途径之一。根据几年工作的体验,提高为作者服务水平可以体现在录用快速、通知及时、发表时滞缩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农业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费以及优稿优酬。现在有种错误的观念,一提到期刊市场化意味着降低期刊标准,多发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费增加收入,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期刊质量下降,优质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场化是在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只有期刊刊载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认可,作者才会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才会把自己高质量的文章投过去,同时也愿意成为期刊的忠实读者。
3.3期刊影响力
期刊影响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设。不仅取决于期刊的质量,也与期刊发表的文章能被广泛传播与应用有关,在行业中和一定地域内知名度高,读者众多。科技期刊自身也要进行推广宣传,编辑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进期刊刊载文章的传播。因为传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传期刊,增加期刊影响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路
4.1增加文章传播途径,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编辑不应只作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应成为文章传播的推动者。因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及时送达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意义。如果营销策划工作得当,科技论文在传播的同时也能给编辑部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为体制和经营管理问题,不重视科技论文的传播,未能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论文增加期刊影响力,并将这一“冬眠”的资源开发出来,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目前,科技论文除了从三大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可以下载(而且还要收费)外,很少有其他获得途径,这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传播效果。《福建农业科技》每年刊载论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总结,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加大科技论文的传播途径,编辑部建立了期刊网站,并挑选一些实用性强的论文上传到网站。同时,以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资源,与福建省八市的农业信息网、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网、福建三农网合作,在这些网站专门开辟栏目刊登发表的科技论文,并及时更新。同时我们要求合作的网站要在首页设有《福建农业科技》网站的链接,每篇文章结尾均有期刊的网站链接,并注明:欢迎投稿、订阅、刊登广告,以达到期刊宣传(征稿、征订广告和发行)的目的。下一步将把文章按专业分类,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与各农业协会、学会合作,定期挑选一些优秀论文作为行业动态信息供会员分享,并将这些合作模式扩展到周边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尽管这些做法并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论文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农业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农业科技》影响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广告的影响力。一个原来并不知道《福建农业科技》的作者也许因为看了网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许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因为看了几篇自己需要的论文而订阅期刊,也许一个广告客户看到发表的文章与其产品有关而进行广告投放,最终实现了期刊的主要目的:争取稿源、期刊订阅和广告。
4.2建立作者数据库,开展定向广告
分析期刊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平台建设。如《低压电器》建立了完善的专家(作者)数据库和相关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库进行开发延伸,提供收费服务,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建农业科技》利用期刊采编系统建立了作者、读者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作者、读者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工作单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区、所涉及的专业)、职称、联系方式(电话和E-mail)。目前《福建农业科技》采编系统每年累计登记作者、读者近1000位,多年累计下来数量相当可观,可基本覆盖福建全省及周边省份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开展定向广告。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发送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例如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子站的管理人员定期发送作物新品种信息,对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发送与肥料有关的信息,对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可发送新的农药信息。这些广告对于农业科技人员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的行业资讯,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广告客户的产品进行了了解和宣传。通过这种模式,农业科技人员得到需要的信息,广告客户的产品得到推广,编辑部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三方共赢。
(2)筹建专家数据库。根据福建省各地的优势农作物,如莆田和云霄的枇杷、永春的芦柑、安溪铁观音、飞桥的莴苣、古田的水蜜桃和食用菌,在每类作物中确定一到几位作者作为咨询专家,与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各种特色作物种植情况,读者遇到相关的专业问题可代为咨询。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向专家约稿,提供科学的解决思路,以吸引更多读者,把期刊变成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6
一、分析
1. 用人理念错位,导致档案专业人才不专业。众所周知,学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专业技术、科学研究、创新管理等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实现。档案学也是如此。教育部将档案学科定位为“综合性学科”[1]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档案、法律、文学、管理等相关知识,但2012年全国2138所高校中,设有档案专业的高校仅34所[2],仅占高校总数的1.6%,以笔者所在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单位为例,鲜有单位综合档案室直接招聘档案学应届毕业生,在档案管理岗位的大都是医疗、护理、教师专业的转行人员和各种渠道调入的非专业技术行政人员。即使在数量不多的几家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三级医院,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的高、中、初级档案系列职称也都是后学历或其他专业转行后取得。有些地方的档案管理部门,已10多年没有实行档案上岗人员考试颁发上岗资格证制度,每年的培训多注重形式,内容枯燥单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领导的潜意识里认为档案管理和普通仓库管理员差不多,无需具备很高的素质,这个岗位只要有个人坐着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单位的综合档案室常被当作安排关系人员、政策安置人员甚至业务颓废人员的收容所。更使得档案专业人员不专业:没有专科文凭、没有专科职称、不具备档案相关知识、没有档案上岗资格、文字能力欠缺,不会鉴别、整理档案、不会编研档案,更不懂开发和利用档案。如此种种,档案学科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2. 政策规定导致档案专业岗位设置和职称聘任受限。由于学校等级评估和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标准中对非主系列专技岗位人员配置没有明确规定,行业主管部门拥有自主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权利。档案专业在大部分单位被列为非主系列专业并受到限制。例如《江苏省水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人才、技术密集的科研、卫生、工程、农业等事业单位可以在主系列设置一定数量的高级职务岗位,其他单位一般只设置中、初级岗位”;《水利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主体系列可设置正高级岗位,非主体系列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岗位”。连云港市也规定“对单位非主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只设中、初级职务岗位,慎设高级岗位。正高级岗位主要在专业技术型事业单位的主系列岗位中设置,……辅系列岗位原则上不设置”。这些限制性规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档案专业没有或少有高级岗位。在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评聘分开管理的模式下,没有岗位就不能得到聘任,聘不上职位就不能获得包括科研资助、进修学习、岗位待遇甚至其他生活福利等等待遇。有些部委、厅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档案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即使取得了高级职称,在工资兑现问题上也是不尽人意。如此种种,极大地影响了档案人员追求本专业业务绩效和业绩成果的积极性,间接助长了在本岗位得过且过,工作漫不经心,档案管理处于只收不管,只储存少利用的局面。
3. 预期效益评估不利导致档案专业科研课题申报困难。没有哪个经营者会不考虑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的结果。事业单位虽有公益性质,但也存在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的区别,后者在履行公益义务的同时,势必对经济效益有所考虑。科学研究是要花费人力和物力的,对某个科研项目投入与否,决定于这个投入的收益能给单位带来多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能否获得盈利的正效应。如果人员投入、资金投入的成果指标不能在市场转化推广,仅仅是赔本赚吆喝的话,其可行性将被质疑。事业单位基层档案人员若想进行档案科学研究,大多不具备政府档案馆、高校档案教学单位那样的基础条件,多限于软科学类,研究范围狭窄,选题范围也窄。即使花费大气力做了一些研究,即使这些研究对单位档案学科的发展有些许贡献,因为难以进入技术市场实现成果的转化,收不到经济效果,也很难列入政府科研立项计划。笔者所在的省会城市2000年至今,每年档案类科研立项在市档案局的记录均为零。除科研以外,专技人员晋升和发展的另一指标是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这也是档案系列面临的困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知网收录的专业杂志、期刊数量中,医学/R,1160,教育/G4,768,档案仅仅是30,全国大批档案专业的学生、教师、专职档案人员、兼职档案人员想在这30家杂志发表文章,无异于千军挤独木桥,通过者寥寥。
4. 薪酬架构和分配权重的倾斜导致档案专业队伍不稳定。现行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岗位工资,这是固定的国家工资标准,另一部分是单位自主二次分配的绩效工资,这一块占有很重的分量,有些甚或超过固定部分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与所在岗位、职称档次有直接的关系。主系列重点科室和管理重要岗位是分配系数倾斜的主要方向。档案专业作为非主系列,因为不能直接创收,不能为体现具体效益目标的数字增加分量,所以占体现“贡献力”的“绩效薪酬”权重就不高。在国家高调宣传档案工作之重要性的背景下,他们的工作在现行工资体系下得不到相应权重的认可和体现,工作积极性在这种心理落差下无疑被无形中淡化,出现不安心档案工作,跳槽,要求换岗位的情况。
二、建议
1. 重视档案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一是在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等级评估、评审标准中根据单位的规模与级别对档案管理岗位人员的配置结构提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提高档案科班专业人员的比例,从源头上对档案学科提供人员保障;其次是针对现有非科班出身的档案人员,按照《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的要求,着重抓好档案业务人员的全员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三是各地档案主管部门应加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定期举办档案上岗人员资格考试,强化档案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以此提高和保证档案专业队伍的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2. 提高档案学科的学术地位,维护档案专业的尊严。同志曾经指出:“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档案工作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国家管理学博士胡鸿杰曾发表大量文章对档案职业的困境和档案学学术尊严问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提高档案学科的学术地位,维护档案专业的尊严,是我们档案学人的共同愿望,而提高学术地位和维护尊严都必须正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不是孤立的,它同时还包括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尊严。提高档案的学术地位需要档案人发挥自身的实践品质,在档案学科建设与档案实践方面有所作为。如果档案工作者职业尊严缺失,那么所谓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就不复存在,档案学的学术尊严就必将是空中楼阁。从客观方面看,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不唯“研究主体”的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也应该包括基层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况[3]。换句话说,提高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既需要档案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政策环境的支持。浑浑噩噩没有作为诚然没资格要求学术地位,反过来,倘若得不到相应的职称还要顾及经济之虞,又焉能维护好职业的尊严?
3. 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档案专业科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工作的概念和范畴随着社会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等新理念不断充实着档案工作的内容。事业单位档案的分类名称也在不断增加,如文书档案中职业道德档案、个人技术档案、单位文化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学生素质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教师成长档案等不断涌现,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档案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档案业务的拓展和进步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和鼓励基层档案人员,给档案人员营造浓厚的学术范围: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学会的作用,建立基层档案学术团体,定期开展活动,让全社会了解档案,关注档案。二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提炼、总结,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学术论文。相关部门可以举办论文交流、出版论文集、召开年会的形式将这些论文予以收集、交流,解决论文的出处问题;三是牵头组织、邀请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展、参加档案学科的科学研究,培养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四是选择范围组织基层单位开展档案编研,因为比较档案管理而言,基层档案资料贴近社会,内容丰富,档案编研的成果更直观,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能加深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五是鼓励和引导档案管理创新,对他们提出的建议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对档案学科的兴趣和对档案工作的热爱,稳定档案队伍,发展档案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淑梅. 制约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因素的分析. 档案学研究2009(5).
[2]杜雯 颜祥林等. 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研. 档案学通讯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