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外治法论文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鼻渊; 病因病机; 中医治法

鼻渊属于西医“鼻窦炎”范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属难治病之一,主要以流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较重,与急性鼻一鼻窦炎相类似。

1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

“鼻渊”一词最早现在《内经》有记载,《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其中“渊” 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同时《素问·玄机原病式》:“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说明了胆热与热邪袭肺都是导致鼻渊的病因,后世医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并且完善了鼻渊的病因病机,例如,明代的虞搏《医学正传》[1]中提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会出现鼻塞,流清涕或浊涕,说明了风寒袭肺也会导致鼻渊。《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此证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邪,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2],说明肥甘厚腻及燥热之物亦可导致鼻渊。《医醇感义·卷三》:“阳邪外烁,肝火内潘,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3],进一步总结了肝胆火热也是导致鼻渊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风寒袭肺,风热袭肺,还有肝胆湿热等,同时对临床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治疗

古代医家在提出鼻渊病因病机后,对于鼻渊的治法也有了更深一步介绍。例如《圣济总录·卷一一六》中针对胆腑郁热型鼻渊创建了前胡汤方,鸡苏丸等,名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针对风寒侵袭郁而化热而创立了奇藿授香丸配合补中益气汤。《济生方》记载的苍耳子散等,在现临床应用中收效显著,沿用至今。古代医家以内服法为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主要有吹鼻,塞鼻,针灸。《圣济总录》的辛夷膏,《本草纲目·卷四》用白芷同硫磺、黄丹共研为末的萃拨粉。《针灸大成·卷八户》曰:“脑泻,鼻中臭,涕出,针刺曲差、上星穴”[4]。正如清代吴师机在《理淪骈文》中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虽然内治法与外治法的给药途径不同,但是对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

3 现代医家对鼻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讨论也很多,现代医家对鼻渊也有进一步的认识。认为鼻渊病因较为复杂,但是经过总结可以将其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认为多是由于外邪侵袭肺胃,或者胆腑郁热所致。虚证多认为是由于久病正气必虚,不足以驱邪外出,导致鼻窍不利,故发病。现代医家陈小宁[5]教授将鼻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并且在临床中发现湿热和气虚为主要致病因素。熊大经教授[6]认为鼻渊多以肝胆湿热为本。陈新野等[7]认为外邪侵袭鼻窍,腐浊鼻腔内黏膜,故生浊涕,若浊涕不除,积于窦腔之内,使鼻腔内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这与痈的发病机制相似。王士贞[8]教授认为鼻渊主要始于邪,成于热注重局部辩证,以消肿排脓通窍为主要目的。吴立清[9]认为急性鼻窦炎根本是感受风热之邪,并且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孙加煜[10]提出用温病学说对鼻渊进行辨证论治。

3.2 现代医家经验方

3.2.1 内治法 张成凤[11]运用桑菊饮合苍耳子散治疗风热郁肺型鼻渊,临床有效率达91.63%。吴立明[12]采用三花鼻康胶囊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400例,总有效率为96.25%。邹林根[13]认为慢性鼻渊反复迁延难愈从肝论治是一个主要的理论基础,并自拟清木复金汤治疗顽固性鼻渊,临床收效颇佳。何宗德[14]认为鼻渊的头痛并非由于肺脾气虚所致,而是由于风寒外邪侵袭,郁于鼻腔,导致局部血脉闭阻所致。并运用苍耳子散温经通窍以除痹痛。张士卿[15]教授认为鼻渊多以胆腑郁热型为主,尤多见于小儿,故运用取渊汤加减治疗鼻渊。

3.2.2 外治法 置换疗法:高瑞斌[16]运用苍耳子,辛夷花等中药煎剂进行置换疗法,临床观察率占92%。贯序疗法:孙书臣教授[17]运用辛凉芳香通窍药物进行贯序疗法治疗鼻渊。依次用煎药的蒸汽熏鼻、蒸馏液滴鼻和中药从而达到对慢鼻渊的治疗目的。蒸法:苏应东等[18]运用黄芩、薄荷、鱼腥草等药物制成的中药制剂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鼻窦炎,有效率95.2%。纳鼻法:傅德元[19]治疗慢性鼻窦炎,用辛夷15 g,白芷、苍耳各10 g,桂枝5 g,将上药研磨后用纱布包好,置入鼻腔内,1 h/次,10 d一疗程,临床观察138例,外感型有效率100%,内热型有效率95.4%;穴位按摩:李巧生[20]通过自我按摩合谷及迎香穴治疗鼻渊,可取得一定疗效。刘彩梅[21]将鼻渊分为2型,风寒郁热型针刺迎香,印堂等穴位,肝胆火旺型针刺太冲,风池等穴位,同时配合蝶腭神经的解剖位置选择取穴,有效率达90.7%。穴位敷贴法:张燕平[22]运用黄芩,鹅不食草,柴胡等药物制成膏剂服贴风池,完骨等胆经穴位,有效率可达83.3%。雷火灸:郭强中[23]在艾绒中加入防风,苍耳子,木香等药物通过辩证取穴进行局部灸治,有效率82%。

4 小结

鼻渊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病,且不易根治,同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中医治法在对鼻渊的治疗上有很大的优势,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且减少其复发率,所以鼻渊的中医治法的存在有着非常的大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归纳总结古人及历代医家的治法,为现代临床医生治疗鼻渊提供一个明确的思路,以便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健,杜佳林.鼻渊病因病机的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0):59-60.

[2]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85.

[3] 费伯雄.医醇剩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

[4] 夏纪严.古代医学对鼻渊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杂志,1999,7(2):101.

[5] 陈敏.陈小宁教授治疗鼻渊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学报,2012,20(8):10.

[6] 李莉,刘艳丽.熊大经教授治疗鼻渊经验谈[J].四川中医,2004,22(3):4.

[7] 陈新野,刘道明.鼻康糖浆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9):17.

[8] 邱宝珊.林玲玲王士贞教授治疗鼻渊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10(10):1795.

[9] 韦曙平.中医治疗鼻渊概况[J].实用中医杂志,2002,6(6):55-56.

[10] 孙加煜.运用温病学理论辨鼻渊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11] 张成凤.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急性鼻窦炎35例[J].山西中医报,2011,21(9):16.

[12] 吴立明,郝芬兰,程晓卫.三花鼻康胶囊治疗慢性鼻窦炎400例[J].陕西中医,2006,27(8):915-916.

[13] 邹林根.从肝论治鼻渊举隅[J].新中医,1997,20(10):48.

[14] 忻耀杰,李春芳.何宗得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66-767.

[15] 潘曌曌.张士卿教授应用取渊汤治疗小儿鼻渊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报,2004,21(3):1-2.

[16] 高瑞斌.置换疗法“中药煎剂”治疗慢性化脓性副鼻窦炎50例疗效报告[J].河北中医报,1986,1(9):46.

[17] 杨丽,赵莹莹,乔锦熏.孙书臣序贯疗法治疗慢鼻渊临床思路总结[J].北京中医药报,2012,31(4):275.

[18] 苏应东,朱艳琼.中药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2):106.

[19] 傅德元.苍耳子散塞鼻治疗鼻咽13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7):12.

[20] 李巧生,李国通.自我按摩迎香合谷治疗鼻渊[J].按摩与导引,2002,18(5):68.

[21] 刘彩梅.针刺跌额神经节治疗鼻渊76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报,2009,25(20):45.

[22] 张燕平,李维谊,晏英.中药穴位贴敷治疗I型慢性鼻窦炎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0(26):10.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痹证;中医辨证;针灸;药物治疗;针药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9-0014-02

痹证属于中医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大多因受到外界风寒、冷气侵袭机体,造成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等。I临床上以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病情反复为主。对于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探讨的热点,尤其是针灸、中药在痹证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也便于患者接受。近些年来,一些临床专家采用针药并用的方式治疗痹证,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及改善预后等。

1 针灸、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1.1 针灸对痹证的治疗作用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痹证患者经脉阻隔、气血不畅,而针灸恰恰可以疏通经脉,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痛阈的敏感度,以此释放镇痛物质来完成。痹证因病因不同,配穴刺法也有所不同;因病情程度不同,针刺深浅也有所不同。对此需要辩证治疗。艾灸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通过艾炷燃烧产生的热渗透作用及艾叶燃烧时发热产生的光谱效应而发生作用。艾炷燃烧的能谱一般为近红外波段,它可以透过机体皮肤,也就是深层组织,提高各种有益分子活动的平均动能。由此,可以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尤其对治疗风寒湿痹的效果最为显著。

1.2 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中药在治疗痹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疑难疾病进行治疗或身体保健。中药治疗疾病的最大功效就是调节机体的平衡、扶正祛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国中医学家大多认为对痹证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最显著、毒副作用最低,因此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青睐。在治疗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如何针对患者的病症,应用合适的中药及剂量。痹证被魏品康教授归为“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对此,应切实抓住以上四点,合理选择药物。现在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方法比较多,有专方,也有中成药。

1.3 两者单用的不足之处分析我国现在中医治疗痹证的方法,大多以单用为主,但在长期实践环节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独应用针灸治痹,在治疗症状轻、病程短的痹证方面效果显著,并且不易复发。对于病程长、病症重的痹证患者而言,针灸可以起到短期的治疗效果,但比较容易复发,这是由于病重的患者病邪已经深入脏腑,而针灸疗法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由患者功能状态决定。因此,单独应用针灸治痹无法在短期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

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优势上文已经叙述,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掌握中药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临床医生、药剂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可出现一点偏差。同时治疗周期长也是一大挑战,由于药液从吸收到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不坚持服药,就会前功尽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作用

2.1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中医治痹上,针灸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在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单独应用的缺点之后,将其联合应用已经成为现今临床医学界寻找治疗方法突破的方向。临床发现,将这两者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显著地缩短治疗痹证的疗程,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原因主要是这两种治疗方式发挥了协同作用,取长补短。针灸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到机体腧穴上,疏通病痛局部经络与气血,推动中药加速进入病患处,有导引的功效;另外一方面,针灸的优点是见效短,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心理上缩短了病程。中药通过调整机体的脏腑阴阳、扶正祛邪及气血运行等方面,一步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祛除病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巩固治疗的效果。在治疗痹证过程中,医生在治疗初期以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中后期以中药为主,这样的辩证治疗可显示出中医治病的特色。

2.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新进展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独特疗效,现已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也有相关论文专门介绍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方法、效果,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界探讨、研究的热点话题。张燕霞将痹证划分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等型,采取针刺、外洗及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214例患者,其中治愈100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5%。张吉教授对痹证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细化,中药治疗划分为行痹的治疗、痛痹的治疗、着痹的治疗、三痹同治法、热痹的治疗;针灸治疗第一步:以壮督兴阳、扶正祛邪、祛风胜湿为法,第二步按病因辨证取穴法,第三步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加速机体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缓解患者疼痛。

3 展望一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探讨中,针灸药结合治疗痹证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解决了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顽疾,相比于单独应用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中药治疗,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种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由此可以预期,针药并用治疗痹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将会有着更多的突破,将科学化、系统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治疗方法上,相信在众多中医学家的努力下,势必会有一个科学、有步骤的治疗方法,统一现在比较混乱的治疗方法;由于药物治疗中的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材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一些损伤,因此将来的中药成分中,将会减少该类影响机体健康的药材。从以上的论述中,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调节阴阳、补益气血、散瘀通络为基础,祛风胜湿、散寒蠲痹为主导,并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宗旨。对于重症患者,则最好经过8个月左右时间的治疗,以期能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治疗疾病的宝库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可以预料将来治疗痹证这类较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会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统一治疗标准仍需我们后来者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葛元靖.中医药治疗痹证的点滴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1):65—66.

[2]赵欲晓.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9,18(11):178—179.

[3]方勇飞.戴裕光教授治疗痹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01):65—66.

[4]武峰,李宇欣.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痹证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89—90.

[5]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2):112-113.

[6]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C].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315—316.

[7]何卫国.中医诊治痹证的几点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1(10):193—194.

[8]王晓丽.许彭龄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7,12(7):133—134.

[9]张燕霞.基于文献的骨痹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63—264.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3

1 苗族医药学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苗族医药学术的继承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1984年内蒙会议)以后,作为政府行为把苗族医药列为卫生工作的议事日程。如湘西自治州、贵州等苗族主要居住地区,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民族医药调研活动,在苗族民间广泛收集医药文化资料,如抄本、地方志书及“口碑”流传资料,为苗医学术的继承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湘西欧志安先后发表和出版了《湘西苗医初考》、[2]《湘西苗药汇编》[3]专著,贵州省陈德媛等人出版了《苗族医药学》,陆科闵出版了《苗族药物集》,包骏等人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湖南雷安平出版了《苗族生存哲学》等有关苗医著作。另外,有关苗族医药专题著述,如《苗医疗法》被收载于《中国传统疗法》著作中,部分苗药被收入《中国民族药志》多卷中,苗医综合著述还被收入《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丛书――医学卷》,以及地方志卫生篇都有苗医的篇幅。在专著、专述出版的同时,20年来,湖南、贵州、云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在有关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了苗族医药学术论文近百篇,参加各级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苗族医药论文300多篇。冯氏[6]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82―1998年共17年间检索出苗医药文献30篇,占共检索出民族医药文献1637篇的1.83%,排名民族医药文献分布的第7位。其它数十篇有的是1982年以前发表的,有的是未进入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还有的刊发在有关专业报刊上。目前苗族医药文献刊发最多的刊物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其它杂志有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的地方医药杂志或院校学报。

在苗族医药学术的弘扬和继承上,自1986年在贵阳召开了黔、湘、鄂民族医药研究协作组暨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以来,还多次召开省内或省际间的学术会议专题研讨苗族医药。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研究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从1988年以来,先后召开了10次全省民族医药学术会议,每次会议有一定数量的苗族医药学术论文参加在会交流。通过学术会议,促进了苗族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下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召开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是一次全面总结和展示苗族医药科研、临床、教学与开发成果,加速苗族医药发展的会议。

2 苗药研究与开发取得可喜成果

苗族药物研究与开发工作起步较早,取得成果较多。贵州省是我国民族医药开发进入产业化最早的地区和民族医药,他们按照国家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对药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基源清楚,有推广价值的苗族药,对其成方制剂从组分及依据、名称、处方、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考察、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验证研究及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再评价,共选择收载了经再评价并载人贵州省地方标准的苗族药材165种,成方剂(仅个别其他民族药成分制剂)117种。”贵州省苗药成分剂中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滴丸剂、散剂、酊剂等剂型,如益肝草袋泡剂、仙灵骨葆胶囊(片)、咽立爽滴丸、乙肝散、咳嗽停糖浆、宁泌泰胶囊、伤科灵(烧烫伤喷雾剂、伤痛一喷灵等苗药制剂品种)。贵州省民族药工业产值增长比例高于全省工业发展比例和医药行业发展比例,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1995年产值0.33亿元,1996年产值1.6亿,1997年产值为4.1亿元,1998年产值为7.3元,占医药行业产值的40.5%,贵州省制药企业1998年共223家,其中民族药工业72家,占32.3%。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到,贵州省民族医药工业在全省制药行业中,民族药已占主导的支柱地位[7]。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贵州省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25―30亿元。

湖南、湖北、重庆、云南等省市的苗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有的医院制剂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如湘西州龙山县骨伤科医院治疗骨伤疾病的“柏林接骨散”,凤凰县民族中医院龙玉山治疗乙肝苗药制剂,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中医院治疗风湿病的苗药风湿片(胶囊、酒)等,在临床上都有较好疗效,有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3 苗医学术理论体系及评述

苗族医药作为我国医药知识财富和重要卫生资源登上了祖国传统医药大雅之堂,这是几千年苗族灿烂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二十多年我国苗族医药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正是他们把散在民间千百年,搁于实践水平上的苗族民间医药知识发掘、收集,并经长期的研究,将苗族医药整理成具有理论体系的苗医学。苗医理论体系,按地域大致分以下几类。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唐永江将黔东北苗族医药整理总结为:一是病因学。主要强调外毒致病,如风、气、水、寒、火等毒气侵犯人体所致疾病。其次是饮食不调,意外伤寒,劳累过度,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不足等原因致病。三是在疾病的命名与分类上,苗医将疾病分为经类(36经症),证类(72症)、翻类(如朱砂翻、代构翻、大能翻)等49种,胎病(12胎病),抽病(日抽、烟抽、木抽),丹类(10丹毒),癀类(巴骨癀、火癀),花类(奶花、背花等),疔类(干疔、火疔),疮类(火旋疮、乳疮等),龟类(气龟、石龟、血龟等),据不完全统计,湘西苗医、贵州苗医先后收集苗医病种约250多种。四是在诊断上,按苗医理论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与热病两大类,

在治疗上坚持“冷病热治,热病冷治”的法则。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进行检查诊断。五是在治疗上,坚持“两纲”治则,采用内外兼治方法,突出具有苗医特色的外治法。如放血疗法、生姜疗法、气角疗法、熏蒸疗法、化水疗法等二十多种苗医疗法[8]。

湘西州凤凰县欧志安以腊尔山区为中心的湘西苗医理论归纳为“英养”学说(阴阳学说),“斩茄”学说(寒热学说),“萎雄”系说(虚实学说),“生恩”学说(情志学说)等四大系统。根据以上学说,在病因上强调六种毒气(六)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一是外因“斩茄”致病,如寒热,二是“生恩”致病,如内伤七情,三是伤食致病,如小儿饮食不法等不内不外原因。在病变主证上,创立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辨病之说,把人体的疾病大体上分为一百零八种。把三十六种内病列为“英症”,七十二种外病列“养症”,从疾病的分类上做到“英养”二者的辨证统一,还将临床疾病按门别类分为内病门、孺儿门、外病门、妇病门等四大门类。在诊断上,用摁、号、乃、冒四法,即观望、号脉、询问、触摸的苗医世代延续下来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为内外兼治的综合疗法,传统的苗医外治法有理疗法(“巴附罐疗法”、“比叨巴疗法”等)、针灸法(针挑疗法、火针疗法、灸法等),其他苗医民间疗法(刮痧疗法、补本疗法、江滚摩保法、比叨哦疗法、胯改疗法等凹余种);在药物的分类上,早期分嘎木七(肚痛药),嘎木呱(腰病药),嘎木比(头痛药),嘎木显(牙痛药)等。后来逐渐按苗药的作用分类,按药物性味分类。如苦寒药、温热药等;在药物的立方上,采用主药、从药的立方原则,在药物剂型上,分原药样剂型、粉状剂型、酊剂等三大种剂型,其他加工方法或小剂型十余种。另外,还在卫生保健上,注重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风俗。欧氏对苗医学特点归纳为“四个一家”,即早期“医巫一家”,后来逐渐形成为“医药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为一体的苗族医药学。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老苗医龙玉六生前将当地苗医总结为:一、事物生成由搜媚若(能量)、名薄港搜(物质基础)、玛汝务翠(结构)三大要素组成;二、在病因上,由毒、亏、伤、积、菌、虫六因致病;三、用苗族生存哲学一分为三论指导病理、诊断、治法等在临床上的应用。如病理变化的三大要素,诊断上的三考察,治疗上的三大原则,在治疗中提出16大法,49套方术,对疾病分为17病候等[10]。

其它有关苗族医药研究的专著或专题论文较多,都从不同层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苗医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但从总体上来讲,还是欧氏、唐氏及龙氏的苗医学术思想较为系统,具有代表性,基本上勾画出苗医理论体系,为苗族医药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为后来的苗族医药研究夯实了基础。因为,欧志安先生在国内苗医药界率先立项研究,首先从史学角度,纵横考证苗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现场调研民间苗医数百人,把发端远古,源远流长,内容广博,经验丰富的苗族药物学、诊断学、病理学、症候学、方剂学、治疗学、预防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以《湘西苗医初考》和《湘西苗族汇编》两部著作为苗族医药学术代表作,绘出了亘古及今的苗医学蓝图。欧氏的研究成果分别公开发表或出版,并获上世纪80年代初湘西州科技成果奖。应该说是开创了近代苗医学研究的先河。尔后,贵州省的陆科闵(1987年),陈德媛(1992年),包骏(2000年)等人,先后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专著,是对苗族医药学术思想的新贡献,也是对苗医学术及理论体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纵观我国苗族医药研究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学术的继承与提高上。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苗族医药学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我国民族医药队伍的娇娇者。二是将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的民族药物开发树立了丰碑。三是加强了苗族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使苗族医药从“养在深山人未识”,走出苗山,走进城市,为广大城乡人民服务,成为实用的卫生资源,深受患者的好评。

苗族医药研究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作为民族先进文化重要内容的医药文化的继承工作,应该还是“万里长城”刚刚迈开了第一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完善苗医学术理论体系,要把各地收集、整理的苗医学术思想或理论,通过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去伪存真,不断完善苗医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在苗医的临床应用上,要掌握诊疗标准,实事求是地总结临床疗效,不要任意夸大临床效果。第三,苗药的开发利用,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借西部开发的东风,搞好民族医药的开发,又要防止大开发(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千万不要忘记还要给我们后代留下秀美的山川,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存空间。第四,在苗药的开发研制中,要遵循苗医基本理论和传统成方的疗效进行科学的配方及剂型的研制。设想今后苗药制剂,也包括其它民族药剂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民族药物及临床疗效,科学的加工及新剂型的外包装,要改变永固不变的“膏、丹、丸、散”的传统药物剂型。只有这样民族药才能正确的面对入世(WTO),才能使民族药重出“江湖”,登上世界的医药殿堂。

参考文献

1 诸国本.沉着应对,以固为进,参与竞争――中国加入WTO与民族医药的发展.中国民族医药通讯.2002,1:7

2 欧志安.湘西苗医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1-34

3 欧志安.湘西苗药汇编.长沙:岳麓书社.1990,11

4 陈德媛等.苗族医药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10

5 陆科闵.苗族药物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7

6 冯新元.民族医药文献的量化分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1:31

7 包骏,冉懋雄著.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贵阳:贵州技术出版社.1999,8

8 唐永江.苗医学体系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7):10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4

“这不可能!我怀孕了,我真怀孕了,我就是怀孕了!”卢晓曦的声音近乎歇斯底里,可眼神里却透着绝望。她的右手轻轻抚摸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左手则用力紧捏着那份B超报告单,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5个月待在她子宫里的Baby并不是Baby,也许只是一团脂肪而已。

不仅是她,丈夫滕光也觉得难以置信,几乎哀求道:“医生,你有没有看错,要不再看一遍好吗?那位有名,的中医给我妻子把过脉,说她明明有了啊?”

“要不,请你们再换一家医院试试?我们已经看了三遍了,的确没有。”医生觉得十分诧异:这对夫妻,一个是女博士,一个是律师,怎么可能无知到在这么简单的事情上纠缠不清?

眼泪无声地从卢晓曦脸上滑落,这已经是他们到的第三家医院了。这一年,他们的努力又告徒劳。

要奋斗不要小孩

生孩子的理由通常只有一个:繁衍后代,让夫妻双方的爱和生命得到延续。可不生的理由却很多:文凭、就业、升迁、出国、无牵无挂的二人世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卢晓曦要是知道自己今天会不孕,当初绝不会为了那些貌似充分的理由,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己做母亲的机会。

卢晓曦考上博士那年已经26岁,对她来说,不停地考试和拿文凭就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拥有一份更有前景的事业。这一点,滕光不但不反对,还很认同。他们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在大城市拥有一份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滕光为了通过号称全国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曾一连六个月没和相恋八年的卢晓曦见面。

三十而立。这一年,卢晓曦博士论文通过;这一年,她和滕光结婚;这一年,她被京城一家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录取:这一年,她怀上了和滕光的第一个孩子。太多美好的事如同沸腾的潮水涌进这一年,几乎快将她幸福地淹没,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

“没有规划的人生就等于一盘散沙。我有今天,从来靠的不是运气。”这是卢晓曦去500强上班一个月后,回到学校看望导师,对那些一脸艳羡的小师妹们近乎演讲的说辞。当时她脸上分明带着十足的骄傲。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又是四年博士……不是任何一个女孩子都能熬,且熬得出来的。这份年薪几十万的工作不过是对她的第一份嘉奖,卢晓曦颇为自得地这样想着。

可等她一走出学校,刚做完人流手术不到一周的子宫,就仿佛针刺般地猛烈疼起来,无比清晰地提醒她,她和滕光的第一个孩子没了。明明做的是无痛人流,怎么现在会疼?卢晓曦捂着肚子蹲在路边。选择这时做掉孩子,就跟选择读博士一样简单,卢晓曦是这样想的,可眼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个不停。

人人都想做“女魔头”

“别担心,我们才30岁,以后有的是机会。等我们的生活条件更好的时候再要孩子,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等我们有了别墅,就让孩子在屋前的草坪上快乐地长大。”滕光当时是这样充满乐观精神地安慰卢晓曦的。卢晓曦没有说话,以后是什么时候?

刚到公司不到一个月,她就领教了这里的“企业文化”:中高层女性管理者普遍都是35岁之后才把要孩子提上议事日程。公司不是没有合理的生育和产假制度,可几乎形同虚设。生产回来后,物是人非的案例比比皆是。谁都不敢轻易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地点贸然用一年多的时间来“缴械投降”,给竞争者机会。于是,这些个个如同“穿着PRADA的女魔头”般的职场女强人,纷纷以牺牲做母亲机会的代价换来豪华轿车,美丽洋房,甚至别墅……时间久了,她们对公司那些二十八九岁要孩子的女同事都嗤之以鼻,觉得她们太草率,太不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卢晓曦一开始对这样的理念不敢苟同,可时间久了,她这个作为中层管理者被招进来的女博士,很快被这群所谓女金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深深震撼并影响了。拥有更多的金钱,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将来创造更优越便利的生存和教育环境有什么不好?她不时对自己做这样的心理暗示。

可钱到什么数目才算够,职位到什么时候才到顶?卢晓曦和滕光却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之后,卢晓曦两次怀孕,都毅然选择了流产:一次是在国际贸易部部长的竞争考核期;一次是到公司瑞典总部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学习。第一次是意外;第二次是计划内,毕竟那时她已经35岁,但结局都一样,孩子没了,当了部长,去了瑞典了。

丰厚的酬劳和空空如也的子宫

2005年,卢晓曦和滕光36岁,老家的父母下了最后通牒:再不生,就别回来了!其实,卢腾二人心里也十分清楚,再不生,怕是生不出来了。

在没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一年后,两人最担心的事终于得到了应证:卢晓曦被宣告患上了不孕症。“由于多次人流对子宫造成的损伤,再加上人流后休息不充分,盆腔感染合并输卵管不通,再说你的年纪……”医生嘴里蹦出的那些医学术语,卢晓曦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便游魂似地从房间里飘了出去,留下滕光一个人继续在那里焦急地询问。

和双方都不想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不同,卢晓曦是想要孩子的,32岁以后甚至显得很迫切。一直以来,她和滕光都固执地认为,他们如此奋斗,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可如今,她竟然生不出孩子了,那他们现在拥有的一切不就等于一个笑话吗?

沮丧、绝望、无助……当发现消极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后,卢晓曦和滕光踏上了漫长而痛苦的求子之路:输卵管通水、通气、宫腔内注射药物、内服药物、针灸以及外治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甚至求神拜佛。父母甚至建议让他们领养一个孩子,因为据说领子能招子……三年过去了,所有最痛苦最难受的办法,卢晓曦都咬着牙尝试并承受,可夫妻二人日益增长的名利,就如同一个营养过剩的巨婴,讽刺着她始终扁平的肚子。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卢晓曦因为极度想要孩子,而产生了怀孕的幻觉,连带滕光都深信不疑。两人如此珍惜并小心翼翼,怕过早去医院照B超对孩子有影响,于是找了个所谓名中医把脉……

2009年,卢晓曦和滕光终于在首都拥有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栋别墅,虽说是联排而非独栋,离市区也很远,但门前仍然有一小块美丽的草坪。每每看到那一片鲜艳的绿色,卢晓曦便有流泪的;中动,何时才能在上面看到自己正在戏耍的孩子?

我们的孕能力指标:

年龄:保持高水平孕能力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

BMI值: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平方,结果在18―25之间是最适合怀孕的比例。避孕史:虽然现在都是低剂量的避孕药,但是如果服用不合理的话,仍然有导致不孕的可能性6月经周期: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也不规律,受孕的机会当然就比较小了。

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四畔;疮疡;中医外科学;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 R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9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suitable for the herbs and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based on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Methods Taking "Superstar electronic books database" and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s an information platform, drug database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was built. The laws of medication about sores perifocal was discussed by data mining of frequency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hrough sorting 237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in descending order, the frequency of the top 10 herbal medicine were cortex phellodendri, borneol, rhubarb, radix angelica dahurica, calomel, dragon's blood, angelica, frankincense, sesame oil, coptis, which showed that the drug use was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ass was antipyretic drugs, blood circulation drugs. Supporting role was played by poison attack insect antipruritic drug, purgating drug, resuscitation drugs; cluster analysis resulted that five categories of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were represented for Jinhuangsan and Wuweixiaoduyin. Conclusion The base herbs are antipyretic drugs, blood circulation drugs. Jinhuangsan and Wuweixiaoduyin represent for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Through data mining techniques, overall grasps the drug law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provides the basis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Perifocal area; Sore; Surgery of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疮疡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1]。“四畔”是描述痈疽疮疡四周的中医学名词,早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记载,书中描述:“下焦发为流注虚损之候……四畔浮肿,相并伏硬,色青黑”;“宜收毒散外贴四畔”;“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宜用胜金散……敷周围四畔”。“四畔理论”最早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刘明教授提出,是指通过病灶四畔的特征,来辨识不同证候、不同疾病及其善恶顺逆转归,并着眼于纠正四畔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和施药、施术于四畔的诊疗理论[2]。刘明教授认为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疮疡辨治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文献整理疮疡四畔的外用药物规律,简要述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的收集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数字化期刊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关于疮疡四畔外治用药的文献,检索词为“疮”、“疡”、“肿疡”、“四畔”、“根盘”、“护场”、“箍围”、“贴弧薄“围药”、“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辨证”、“外治”,通过模糊检索,得到相关论文文献237条。

1.2 研究方法

1.2.1 原始资料的记录 把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保存到计算机资料库中,逐项记录文献的题目、作者、文献来源、中医证型、方剂名、药物组成、药物名。

1.2.2 数据预处理 即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无效数据等,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实现数据的正确表达和合理组织,这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条件。原始文献对方剂、药物名称的表述有差异,同样的药物可能有不同名称,对确保数据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全国统编第9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予以规范。

1.2.3 建立数据库和录入数据 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并对文献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归类,在本研究中选择Excel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关系模型。将目标文献中出现的所有药物设为二值变量,每个方剂中出现的药物赋值为1,未出现的则赋值为0,建立数据库基本结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方剂、药物、药类、对应疾病种类进行频数分析、R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频数统计

2.1.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 对搜集到的237条文献中199味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总频数为1611次,其中使用频数均在5次以上的中药,共66味,累计频率达77.26%,占总药物频次的2/3以上,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黄柏、冰片、白芷、血竭、当归、乳香、轻粉、黄连,麻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见表1。

2.1.2 药类频数统计 对频数在5次以上的66味中药,总频数为1281次,参照全国统编第9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按照功效对其进行归类。僵蚕、蜈蚣、壁虎虽然属于息风止痉药,但在治疗中主要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归于活血化瘀药类。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中清热药物频数为305次,占总用药的23.8%,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活血化瘀药频数为156次,占总用药的12.2%;攻毒杀虫止痒药为102次,占用药的8.0%,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用药物。赋形剂无具体的治疗作用。见表2。

2.2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频数在5次以上,祛除赋形药物,共6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采用R型系统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和相关系数测量技术(Pearson correlation)计算出变量聚类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的由大到小逐层聚类,每次均将相关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直到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通过聚类过程可以看出聚4~7类的结果。见表3。

结合专业知识,分为5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1类:白矾、黄连、生地黄;第2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第3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第4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第5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

3 讨论

3.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味药物是大黄、黄柏、冰片。其中大黄外用可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5]。《日华子本草》中记载:“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6]。外治可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7],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冰片外治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8],《医林纂要》中记载:“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3.2 外用药物药类频数统计分析

在疮疡四畔药物治疗中,清热药的使用频率最多,占23.8%。与疮疡热毒、火毒的病机相符合。清热药,是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9]。性味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药一般具有抗菌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镇静、降血压等作用[10]。

在治疗疮疡四畔的常用外用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12,2%,仅次于清热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也与疮疡辨证中瘀血阻络的基本病机相契合。活血化瘀药,是指以消散瘀血、通利血脉、促进血行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11]。性味多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二经。味辛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脉畅通[12]。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活血化瘀药可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Y等不同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促进病理变化恢复的作用[13];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14];能改善结缔组织的代谢,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使萎缩的结缔组织恢复[15];调整机体免疫,有抗菌消炎作用[16]。现代医学研究和药理实验证明,虫类药与其他活血、利湿解毒等中药合用,具有降低血黏度、抗凝、抗炎、消肿、促进静脉回流等功效[17]。

3.3 对外用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第1类:白矾、黄连、生地黄。其中白矾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外用主治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等,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18]。黄连配伍生地黄可清热解毒,兼护阴液,体现了清热养阴的外用药物配伍原则。

第2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其中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天花粉、陈皮是金黄散的主要组成。金黄散来源于明朝的《外科正宗》,有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等病症[19],并配伍白及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与疮疡四畔的热毒蕴结证的辨证相吻合,体现了清热、活血、散结的外用药物原则。

第3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其中冰片、麝香、血竭、珍珠、龙骨、儿茶为《外科大成》中护心散的主要组成,外敷疮面可迅速止痛。冰片、麝香、樟脑为开窍药物,走窜力强,能够增加皮肤局部对药物的吸收[20];铅丹、轻粉、红粉均为中医外科常用外用祛腐药物;琥珀、珍珠、龙骨外用可生肌长肉;少佐血竭、儿茶活血化瘀,栀子清热利湿。

第4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乳香、当归、甘草、川芎为活血化瘀药物;青黛、紫草外用可清热利湿;鸡内金散结;炉甘石外用可燥湿止痒;鳖甲可固护阴液。诸药配合,活血中又清热利湿、散结。

第5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是五味消毒饮的主要组成,药理研究显示,其药物的浸出液和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且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21];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是治疗疮疡的圣药;苦参可清热燥湿止痒;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少佐肉桂温补阳气。与疮疡四畔辨证中热、瘀、湿的病因相符合。

3.4 不足

目前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疮疡的文献众多,所用剂型及药物极其丰富,虽然有些文献中未明确提出“疮周”、“四畔”,但其所用方法、剂型及药物仍隶属于“四畔疗法”范畴,因此基于四畔疗法治疗疮疡的外用中药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疮疡治疗文献报道中,四畔用药组方仍以自拟方及院内制剂较多,这使一些科研成果的继承性、推广性及市场化困难。

目前对疮周外治用药的文献综述多为小样本整理,缺乏对大样本文献的挖掘、研究,难以总结出较合理、普适的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亚男,刘明.疮疡四畔用药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1):53-54.

[2] 刘明.“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2-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4-543.

[4] 钟赣生.中药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2-354.

[5] 邓理.生大黄外用临床运用举隅[J].中医外治杂志,2012, 21(6):39.

[6] 敖杰.黄柏黄芩与五倍子配伍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30-31.

[7] 林清,张建军,李伟,等.五倍子与黄柏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配伍合理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2126-2129.

[8] 姜建昌,曹雷,姚瑜洁,等.冰片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1-223.

[9] 李瑞奇,白明,苗明三.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7):1003-1005.

[10] 严亚锋,张恩户,侯建平.清热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162-164.

[11] 李展,陈业强.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63-2365.

[12] 李艳.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5-226.

[13] 段练,熊兴江,王阶.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61-1566.

[14] 吴文知,鲁丽莎,李培玉,等.活血化瘀抑制高龄骨伤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12):74-77.

[15] 冀红,贺环宇,沈云,等.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肺间质纤维化TGF-β/Smad2/3信号转导通路糖基化修饰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727-731.

[16] 黄港.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8-89.

[17] 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5.

[18] 张凯.白矾外用治疗急性尿潴留[J].中医外治杂志,2011, 20(5):35.

[19] 陈文莉,周娴芳,杨柳,等.金黄散不同调配方法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523-524.

[20] 蔺兆林.芳香开窍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3,10(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