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1

年初,在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召开后,该厂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立即召开了该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动员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规、学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目前,该厂广大党员干部已经深刻认识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纷纷系统学习并抄写了党规,深入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争做“四有”党员。

上半年,定边采油厂广大干部职工还充分利用每天八小时工作之余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千里油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别是在生产一线,以采油大队、采油区队、班组为单位,认真开展“每天学习两小时,每周学习不低十小时”活动。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我说我岗位”、“业务一口清、技能一手精”等系列活动,以此来引导干部职工加强岗位知识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生产经营。“我说我岗位”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熟知本职岗位的岗位职责与职能,能熟练讲述日常工作的流程、各类设备的操作方法、技巧和其他应知应会的知识。“业务一口清”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对自己岗位工作认识清、底子清,做得了、讲得透。在学习形式上,各单位也是安排得丰富多彩,有的以集中学习为主,每天安排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工的学习“套餐”,避免了“满堂灌”和“一刀切”现象的出现;有的把学习课堂“搬”到井场、集输站、注水站,现场演示各类机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和规范;有的单位建立学习交流QQ群、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业务知识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还有的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现场交流生产及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在,每天下午,在队部,在区队,随处可以见到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身影,他们或坐于办公桌前埋头撰写笔记,或三五人聚在一起讨论工作……管理人员交流管理心得,职工互相比拼业务。全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下半年以来,定边采油厂党委及时转变思路,积极引导各支部广大党员在夯实“两学”的基础之上,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以稳步推进扁平化管理改革为切入点,以全力冲刺全年各项任务指标为目标,以降本增效为抓手,扎实开展“一做”,全力抓常规、干创新,持续开展“业务一口清、技能一手精”活动,提升技能水平,统筹优化“四岗”创建,突出示范引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厂上下遍地开花,已全面形成了“学”上几手抓、“做”上一肩扛的良好态势。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2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能力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重点应当是;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解题思路分析,激发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训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引新,例题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有意识地把复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题。

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的线段图。这个线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兔多6只"应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过启发诱导、分析比较、推理判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与画图活动,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要指出图中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想应先求什么?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么?应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把黑板例3补充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③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2)抓难点。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较,使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通过例3完成了四个方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进行教学。

(1)看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②出示改好的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说思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联系例3回答:1.变化的地方是什么?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1)求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审题能力,如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几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十二前两题。一题是逆向思维拓宽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本节做过的问题。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3

比较大小(1)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5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和“=”。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习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数与数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和“=”。

教学难点:总结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出示拔河比赛情境图。

师:同学们,实验小学一年级要组织拔河比赛,其中一(1)班有42人,一(2)班有37人,如果每个班的所有人都全部参加,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公平,因为两边人数不一样多。

师:这两个班哪个班的人数多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它们的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5。

1.利用小棒比较42和37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十位上的数不同,个位上的数也不同。

(2)借助小棒,明确比较方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42里有几个十?37里有几个十?

(42里有4个十,37里有3个十)

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为4个十大于3个十,所以42>37。

2.利用计数器比较23和25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不同。

(2)借助计数器,明确比较方法。

①23和25,这两个数的十位上是相同的,

该怎样比较大小呢?

让学生观察计数器发现:23的个位上有3个珠子,25

的个位上有5个珠子。

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为3<5,所以23<25。

3.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里可以填哪些数?

(1)32<3

<39,

里可以填3

4

5

6

7

8。

(2)40<

0<90,

里可以填5

6

7

8。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九第3、5题。

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境联系到数的大小比较,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1)

42>37

23<25

十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做一做;科学漫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41-02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23题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从分析这道题的考察的知识点和解提技巧上都不难,考查的是基本模型的建立,基本方法的应用,注重物理情景的分析、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方法的应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很有“STS”的意味,要求学生有亲身经历,读懂题意画出草图是解题的关键,对生活中善于思考的学生有优势,也正是我们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体现。再反观我们现在所用的新教材(人教版)内容,它注重与社会实际、科技进步、学生经验联系,如编入了“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等栏目,其中我对整套高中教材里面的“做一做”和“科学漫步”栏目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分别有52个和54个,而我们高考所规定的章节共二十一章,而且我在统计的时候发现,几乎每一章都有“做一做”和“科学漫步”的栏目,可见其在教材编中的地位。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些栏目帮助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下面我就有关这些方面内容课堂教学写点反思和心得:

反思一:如何利用“科学漫步”相关内容

1.利用资源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某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很重要。因此用科学漫步导入新课也是选择之一。

比如在教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宇宙的航行》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教材中科学漫步的“黑洞”引入,效果感觉很好。

2.课本内容的适时延伸。新课程必修1在《摩擦力》一节加载了短文《流体的阻力》。文章固体、液体、气体的阻力大小做了对比,并联系实际介绍了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尽管高中物理删除了流体力学的内容,但我还是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节的课学漫步,很容易感受到,我们一起学习完后,同学们加深了对生活中相关问题的理解。

3.渗透物理研究方法。高中微积分的核心之一是变化率的思想,变化率的思想在物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也有重要的意义。这方面思想的渗透很重要,如而必修1在《加速度》一节课后适时地加入了关于变化率的介绍,这对以后相应物理概念的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我在讲完这节课后,联系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结合物理内容,让学生列表归纳已经学过的物理量及其变化率。

反思二:如何利用“做一做”相关内容

1.利用这部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做一做”部分内容安排的是由老师提供简单的器材,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并可由学生很快完成的一些生活体验性的实验,它简单,易操作,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学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这一节,其课后就安排了一个“做一做”的小实验,就是准备一根细绳和一个小沙袋,让全班同学都在他们的实践体验中对公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利用其突破教学重点知识应用的难点。在教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其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内容的应用上,特别是联系实际的应用就变成了教学难点,而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有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块资源,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实验,突破这一难点。比如在教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机械波》时,可以说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就在于理解波的形成及传播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讲完主要知识点后,我的这堂课并没有完,而是充分利用了教材安排的“做一做”栏目,事先准了一盆水,用笔尖周期性地轻点同处水面,让同学们观察水波的传播;在水面上任意处放上小纸屑,再重复上面得操作,让同学们观察纸屑的运动;而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①笔尖在做什么运动?与笔尖接触的水面又是在做什么运动?②盆中其他位置的水面在做什么运动?③水波向外传播过程中,纸屑怎样运动?

通过这个比较生活化的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撑握了所学知识点及其应用。

3.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论的有效探究。教材中有很多部分的“做一做”内容安排的是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给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时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机会。比如说在教必修2第七章第三节《功率》时,当教材中已经根据P=W/t而W=FL,V=L/t代入上式得到了P=FV这个结论公式时,这时如果就按这样的要求去理解的话,这里V=L/t只能理解为平均速度,也就只能计算平均功率了,而此时我却就书上安排了一个“做一做”的内容来进一步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在何种情况下利用这公式也可以计算瞬时速度,让同学们对这公式的理解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将新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漫步”内容,有效地利用好,并通过“做一做”这个栏目适当地安排一些生活化的实验和体验用以教学,使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接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是一条很不错的教学思路。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5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同时增设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内容,这些内容和知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及组织教学的可操作性等鲜明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色,切实安排时间指导学生“读”、“思”、“做”、“议”,并有机地把它与教学内容的引进、延伸、应用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一、“读一读”――激发兴趣,引其乐学

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章前引言: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你认为这个断言正确吗?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阅读课本的“读一读”: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是发现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这样灵活的安排不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虑,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让学生感悟了数学的人文价值。从而启示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学习这些经验,另一方面也不能死搬教条,要大胆质疑,如不这样科学就会永远停留在某处而不前进,要向古希腊的希伯索斯学习,学习他为捍卫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想一想”――提出问题,促其思考

通过“读一读”学生已经知道了无理数的存在,他们更想知道无理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类数?它与有理数有什么区别?生活中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在这些疑惑下,顺势提出问题:有没有面积为2的正方形?如果存在它的边长是整数吗?是分数吗?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去深入地思考、探究和分析,这样让“想一想”为学生思考提供了内容,同时创设了探索的意境。

三、“做一做” ――组织活动,加强合作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猜想,发现有面积为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那么怎样找到这样的正方形呢?学生会试着动手画一画、拼一拼。这时课本的“做一做”就自然地成为学生操作的依据。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动手操作课本32页“做一做”上边的内容。

要求:

(a)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b)2分钟时间完成。

(2)作品展示。

(3)想办法说明你刚才的猜想,5分钟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

[生甲]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

[生乙]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

[生丙]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

[生甲]因为

12×12×=14,23×23×49,13×13=19,…,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这样的数。学生很容易由a2=2联想到a2=3,a2=5,a2=7,…,谁能类比上面的探究活动得到边长为5的正方形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

2.借助勾股定理拼出如下图形解决问题。

这样,通过做一做、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同时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在做一做活动中学生不断尝试,不断交流模仿,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互助。

四、“议一议” ――开放课堂,发散思维

如果说“读”、“思”、“做”是教学内容的引进、延伸、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性,那么“议”则是开放了课堂,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6

让同学们通过把一些一样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接成长方体的操作过程,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同学们在操作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识别能力。

情感态度:

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人准备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6个相同的长方体, 12个同样的巧克力纸盒。

教学方法: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二、通过实践,发现规律

活动一:1.你能用两个体积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接成一个长方体吗·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2.你有哪几种拼法·

3.有的同学横着拼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是竖着拼的长方体。

(1)观察并思考拼前后的体积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2)看一看拼接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原来正方体有几个·

②每一个正方体几个面·两个呢·

③拼接后少了几个正方体的面的面积·

(3)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做、看、想等活动,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一些一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看看表面积是不是有所变化。(分组活动)

1.第一组3个、第二组4个、第三组5个、第四组6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的几个相比看看有什么变化·大家动手做一做,完成下面填空。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通过学生分组活动,会出现几种情况,初步发现规律,也便于总结规律。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情况,便于学生观察思考。

2.提问:用7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动手拼一拼。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

3.刚才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几次操作、观察、思考会逐步感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填表格,来感受其中的变化规律。

4.如果多用几个看是个什么情况,并说一说这其中的变化规律·

活动三:把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拼接成大的长方体,看表面积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然后学生讨论、计算、反馈。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前面同学们通过操作会发现,把几个一样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接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并且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表面积的变化。下面看看哪位同学能运用我们前面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2.用6个边长是1cm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怎样拼才能使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比最小的多多少·

设计意图:在前面总结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面积变化的规律。为下面及以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在实际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组合情况还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巧克力纸盒的操作活动。

①先让学生分小组活动,然后展示摆法,并作出一些说明。

②你们能有几种摆法,哪种摆法最节省包装用纸·先观察、思考,然后和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的看法。

③根据学生反馈的几种摆法,让他们再在小组里做一做,比一比,讨论讨论,然后思考并得出最节省的包装用纸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应用我们刚才拼接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越多。对于这两条经验我们要灵活地、综合地加以应用,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获取愉悦,培养自信。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所探究的规律作出一个简单的回顾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各种规律的习惯。

五、布置作业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六、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

重叠面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