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会折射出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不仅是使他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与舒适,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压抑或扭曲,在待人处事方面易产生危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格随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取决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后者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更大,主要涉及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童年生活和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长,在人生的头二十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基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格将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的家长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性质的主要标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本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作为大学生人格构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基础,是大学生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正确立身处事的前提和导向.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其才能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促使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必须学会自尊自爱,为理想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内心消极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而缓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和良性的竞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活动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学生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积极、轻松的人际交往氛围,能帮助大学生净化心中的消极心理情绪,促使大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3.1完善大学的心育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不断对该网络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载体,高校应以此为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特点,有效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有效的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级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师应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予以高度的关注,以尽早的消除学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其次,利用班会和团会的机会,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扰,舒缓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学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和维护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渴望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强和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并发展和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障碍性人格的形成

经济比较贫困、学业落后、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即为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和重视.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贫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而针对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学校则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其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向着更加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3.4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心理素质教育为第一课堂,运用先进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出发,针对大学生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性问题、情绪调节、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分年级进行阶段性的课程学习,使大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自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心理问题干预转变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在我们的心理学公共课程中,应当多从正面做出积极解读,帮助学生使用积极观点对待消极事件,加强学生积极心理理念的培养,增强其自我心理治愈能力。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补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一个新途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育形式的新颖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要力求新颖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要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来确立自身的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课程的形式可以情境体验教学为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结合学生实际心理工作案例,寻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课堂讲授、讨论、辩论、情境模拟、团队心理辅导等。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其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应定期举办一定的心理专题讲座、教育培训和报告,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媒体、校刊等宣传手段,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社团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学习热情,并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大高校已普遍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积极有效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还要走在时代前沿,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4结语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4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6

心理学教育论文2300字(一):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实施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也突飞猛进。为了确保教育的高效性,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在各高校范围内实施,根据这些实践的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自身心理情况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目的达成,为社会输送人才,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学管理;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6-377

首先教育心理学包含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学生的心理特征、老师的心理特征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其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反馈才能得到发展,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综合实践表明其应用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改善、老师的综合教育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步伐一致,才能进一步的对该应用进行深入挖掘与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现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普职分流愈近等原因,高校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招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校的教育质量。现代高校学校中,高校学生大部分年轻处于16-18岁之间,思想、心理、身体都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不能有效对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進行辨别,容易被各种不良的信息误导,从而产生思想、心理等方面发育的偏差。高校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城市或者农村中的独生子女,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属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年龄较小,其专业也刚刚处于初中毕业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养成,自觉性也相对较弱。在高校学校广撒网的过程中,招收到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会非常大,部分的学生性格特别任性,部分学生比较自卑,心理上较为脆弱,二者在生活与学习上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并不相同,很容易产生冲突,激化矛盾。大部分的高校生都会存在自己是被淘汰的思想,认为自己很差劲,因此,对待学习时,他们更多是的一种缺乏自信的、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不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学校中得过且过的生活,只希望能拿到毕业证。因此,高校学校的教师需要更为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教育综合素养,在面对性格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差异较大等学生时,能够对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2.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多方的实践与研究后,本人发现现目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综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进行引导解决,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心理与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与帮助。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高校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主动性,也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高校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还能使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顺利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现代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1.高校对教育心理学工作重视度

针对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而言,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部分管理层及老师认为高校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而不是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导,这些管理层及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学生在心理方面健康,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才能更加顺利[2]。

2.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中资金投入及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学校而言,部分高校学校没有资本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建设,这里的资本包括资金成本以及师资力量,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本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也没有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的团队。如果心理教育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也不能对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推进高校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流程

1.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学校需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推动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的进行。在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高校学生大多数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其生活与心理的健康,并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的为学生负责。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师生沟通才能更加深入与有效。例如:某性格较为自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在与其进行沟通时,需要语气更为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他能够有进步。

2.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

高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引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可稍僻静,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保密[4]。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校应该加强其在教学理念方面的重视,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际的应用。高校学校应该对心理教学有更为专业、更为正规的实践行投入,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能力高、心理素质强大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心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论文

摘要:当前中学生压力不断增大,有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等。由于压力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初中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都有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多多注意初中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心理。本文以此为探究内容,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心理学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是学业转向繁忙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智开始成熟,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很敏感的。而家长、教师看到了当前的社会压力,所以将孩子从小培养成才的心情十分强烈,但是这样无形之中容易给初中生们造成负担,往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没办法与教师或家长好好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学科学、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的初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中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升入一个好高中,最后在高考中大放异彩。这样以成绩为标尺的状况已经屡见不爽。在这种思想下,学校将初中生们的大部分非统考科目课程全部压缩用来学习统考科,非考试科目遭到挤压。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大部分学校是不会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而且根据调查显示,有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这门课。因此,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2]

2.教师能力不够专业

心理健康疏导可以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老师来进行,但是这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不强,正相反,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学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质以及优秀的理论知识,并且从事过相关训练。尽管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实际从教人员来看,很多往往是杂拼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在不懂心理辅导策略和技巧的情况下,效果往往不明显。很多地区为此开展了心理教师培训班,但是由于教师们的不重视,再加上人数限制等次要因素,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3.教育的模式化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教师大多在课程设计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学生们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无序化十分严重。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化还表现在:很多教师名义上是开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是往往草草讲几句就将时间划为自习或是统考科授课;虽然很多班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到个体,教师只是将可能的情况告诫学生,但是没有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导致学生们只能自己胡乱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题,毕竟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很容易自己走入误区,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3]

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提高心理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

上面提到,师资力量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要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慎重对待,采用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授课。对于心理教师,教师还可以采用统一培训的方式,让他们达到既能提高初中生对自身的认知了解,使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又能进行合理的团体和个人辅导,在两种维度下自由切换的能力。当然,非本节课目的老师也可以进行培训,防止有学生找其倾诉时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要及时疏导,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心理学教师还应该具备实践能力。教师要实际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做出及时疏导,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教师要多与学生们交流,要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观察他们,深入了解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应该敞开心扉,争取达到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看到学生们内心的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接受心理学的知识。

2.更新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虽然教育部号召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错误认知下,开展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学校认为,只要抓好应试教育下的初中生成绩发展,管理好学生的纪律和升学率就好,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根本不在学校负责的范围内,而且教师与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们大多数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其根源就是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天性发展的结果。要想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与能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精神上的痛苦,而后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地发展。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3.号召家长的共同参与,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