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物化学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15-01

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特色、教育定位、学科内容、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因素,着力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浅谈。

1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在高职教育中,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先进性、基础性的特点,对于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首先,强化教材建设,选择精品教材,保持精品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共享性。在先进性方面,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水平;在适用性方面,教材必须符合就业岗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在共享性方面,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参考书、指导书等,还要包括网络课件、授课音像资料等,并且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其细分为三大模块:其一,基础教学模块。重点教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以生物化学基本内容为核心,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等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强化三大营养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医疗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其二,专业教学模块。高职院校应根据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科学设置专业化知识模块;其三,选修教学模块。如细胞信息传递、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构建基础、专业、选修三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2 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是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创建高职院校教学品牌的必然选择。首先,推广运用框架式教学法。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生物化学教材,在新课教学前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就本次课程的内容给予一个框架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逐步将教学内容分解,引导学生认知基础知识与疾病、临床、治疗之间的关联;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触类旁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引入三维动画,动画游戏等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直观地学习,创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转为受学生欢迎的电影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均与生活及临床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临床中的一些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病机制均在该学科中有所体现。所以,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紧密结合于临床,在讲透生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和衔接。运用病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结合培养技能型、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求,在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生化实验教学始终。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我们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给予归纳性、提高式讲解,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对实验报告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按照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而且实验报告的评价,应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客观的科研态度。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的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参考文献

[1] 卢森林,吴丽华,卢世韵.基于高职院校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情,2011(39)

[2] 马元春.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2

1.1教学对象的选择

本校医类、药类各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多于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开设设计性实验可能会遭遇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背景知识局限,学生难以提出假设性问题的瓶颈,尤其是针对文理兼收的专业,由于学生缺乏化学基础知识,如盲目开设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习能动性降低。因此,本研究选取具备相应基础知识的专业,即中药学基地专业2010级35名学生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

1.2选题和方案设计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实验成败至关重要的环节。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择既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也要兼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实验周期及经费使用等诸多因素。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全程指导。在实验实施4周前,指导教师给出选题范围并进行指导。选题范围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生物分子的分离与纯化(如动物血清白蛋白的提取);(2)生物分子的含量测定(如植物性药材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3)中药对物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包括对代谢物的调控和对酶活性的影响)。各实验小组成员(4~6名)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点进行选题。第一周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查阅相关文献,第二周各组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初步确定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用材料(试剂、仪器、实验用动物)、实验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实验结果、可行性分析、经费预算等具体内容。第三周,各实验小组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并制作PPT陈述自己的设计。同学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最后由课题组老师与同学一起针对各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最终实验方案。第四周,根据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正完善。本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讨论,共提交了三份实验方案:(1)植物血凝素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检测;(2)剧烈运动对血乳酸含量的影响;(3)焦三仙、生三仙对雄性肥胖小鼠减肥效果的研究。通过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最终确定测定小鼠血乳酸含量和剧烈运动对其影响为本次实验内容。在实验方案完善和修改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益气类中药影响运动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实验内容。学生在教师提出的范围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反复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思维碰撞,每位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3实验的具体实施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预实验、实验用动物及试剂的购买、试剂配制、动物饲养及给药、指标测定、实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细化分工,责任到人。而教师则及时提供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同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解决诸如动物的采血、试剂的配制、移液器和比色皿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调零和数据读取等常见操作问题。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勤于思考,例如:动物取血时发生溶血的原因以及溶血或凝血对实验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乳酸含量时,为什么要设立对照管;益气类中药能否调控机体的物质代谢,中医“气化作用”与物质代谢有何联系等,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由于各研究小组的操作存在差异,实验结果也有较大误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误差的环节,必要时指导学生重复实验,并进行实验方法的评价分析。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实验过程中只是帮着其他同学加点试剂,洗洗试管就行了,对实验现象既不观察,也不思考。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必须承担工作,因此,实验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找到相关责任人,谁也不愿意承担影响实验进度的责任。于是,每个参与者都会动手操作,用心观察。通过对设计性实验的全程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通过实验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协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实验总结与评价

实验总结是学生展示实验成就的重要形式。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并指导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科研小论文。小论文按照学术论文体例进行书写,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部分的引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参考文献。论文评定后,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以幻灯片的形式讲解自己的实验内容,增进了交流和沟通。科研小论文的撰写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收获的成就感。在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对实验流程的回顾及对实验得失的总结,都能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复杂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避免实验过程中的差错。在今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普遍体会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为他们今后的毕业课题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虽不动手操作,但须承担学习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规范者的任务;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解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还要学会解决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问题。另外,设立合理的教学模块,把握好教学节奏,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拓宽知识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不少中医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跟不上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亟待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可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两个模块,基础性实验应增设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如质粒DNA的提取、PCR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可依托学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集中成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面向本科生开设有中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模块,把握好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分清主次关系,如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还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不必求全。但西医学课程设置较全、基础较好的专业如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等,就可多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内容。

2.2构建高效合理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制度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是设计性实验开展的必要保证。由于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比较自由灵活,除正常上班时间外,中午,晚上、周末学生均有可能进实验室操作。因此,需要建立课余时间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不同实验室间的仪器设备必须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工作平台。由于要保证学生随时可进实验室操作并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打破了教师上、下班的限制,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需要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提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设计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更新、实验平台的搭建,还应配合完善的教学制度,如学时的设定,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等。近年来,有些专业生化实验学时数被不断压缩,如针灸推拿专业只有时,除了开设一些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开设设计性实验只能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难以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另外,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没有教学职能部门的配合,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就无法纳入实验成绩综合评定,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课程初期热情高涨,遇到问题时则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实验半途而废。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3

郑教授不但年龄长,学习、工作的时间也长。他在80~90岁之间,独自编著出版了7部专著,撰写了56篇科学论文,其中《普通生物化学》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衰老与抗衰老》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参加学术会议41次,74岁学日语,90岁学朝鲜语,赴平壤参加世界老年学会议。

100~108岁之间。100岁时能坐、能站、能活动,还能写。107岁时还能走下自己的二层小楼到园中做示范操,并传授给来访的年轻人。108岁时撰写出版了《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一书,并以此书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作为一百多岁的老人,竟能如此健康地生活工作,在养生保健方面一定有其特别之处。那么,郑老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呢?就是他的“健康长寿诀”。即:1.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2.生活有规律。3.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4.注意休息和睡眠。5.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6.严戒烟,少喝酒。7.节制和不良嗜好。8.不忽视小病。9.注意环境卫生,多与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10.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这十条长寿原则,乍一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你对“十诀”的理解和应用。那么,郑集老人是如何应用“十诀”的呢?下面就是他的现身说法。

一、思想方面。尽力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尽可能不为不称心的遭遇忧心发愁。遇到任何困难,我都设法正面克服或迂回绕过,从不向困难低头。

二、行动方面。每天起居有常,工作、运动、休息和睡眠都尽可能按规律进行。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从85岁起,每天工作减为7个小时。早晨6点起床,起床前做自己设计的“床上操”15~20分钟。起床后洗漱完毕,随即做综合健身操15~20分钟。早餐后上班工作。上午工作4个小时,午睡1~2小时,下午在家工作,晚餐后静坐或者散步约半小时,洗足,9点就寝。

三、饮食方面。重视合理营养,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250毫升牛奶加麦片和两片面包。午餐两素一荤一汤,荤素杂食,素食为主。主食为米、面,副食为肉、鱼、蔬菜、豆类、杂粮等。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及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

除正常饮食外,每天加服维生素A一粒,维生素B1、B2、B6各2片,维生素C3~6片,维生素E1~2片,冬天加服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等。从不服市场上推荐的保健食品和口服液。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4

让已灭绝了几千万年的地球古生物

重新站立起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比

作一个“时空旅行者”。

2015年初,“80后”赵闯和袁

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了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在纸上组装古生物化石

走进赵闯的工作室,的确会有

种“穿越”的感觉。工作室的墙上

挂着油画,箱子里装着素描,地板上

堆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主

题都是“恐龙”。

赵闯指着颜色不同的两只南美

洲恐龙雕塑,调侃说有一只颜色调

坏了,像六块钱的地摊货,随后他又拿起一只“沧

龙”,指着它眼睛和鼻孔之间的小凹槽说:“这是‘颊

窝’。很多远古的爬行动物都有颊窝,它们能以此来

感觉温度的细微变化,判断天敌和猎物的方位。我

必须做这个凹槽。小时候没玩过特别像样的恐龙类

玩具,现在自己做自己玩儿。”

书桌绕了半面墙,立着好些大部头的书,基本

跟化石、考古有关。两台大电脑,一台正用来绘制“长

羽毛的恐龙”,一台好像正在放着一部科幻电影。

赵闯随机打开了一个页面,是一张电脑绘图,此物似

鸟非鸟,头羽亮红高耸,翅膀黑白相间,尾羽蓬松,两

条腿强壮如兽,做站立长啸状――这也是一只恐

龙,源于几年前辽宁出土的带毛恐龙化石。赵闯是

在分析了这些化石的骨骼尺寸,又参考了大量科学

的数据后,用艺术的手段让这只“赫氏近鸟龙”穿越

了1.6亿年的时光,向我们走来的。

“这也是科学复原最吸引我的一个兴趣点,从

骨骼构架到肌肉纹理,再到毛发颜色等细节,这有点

像法医的破案工作。”赵闯的第一个复原古生物作

品是在他21岁时,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远古翔

兽”,这个“远古翔兽”还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杂志

《Nature》的封面一有的科学家穷尽一生之力也

未必能与之结缘。

目前,世界已发现1500多种恐龙,而赵闯逼真

复原过500多种。他和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

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科学家都有过合作。他画

过的“恐龙”素描、油画等,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张。

赵闯的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

博士称他“是世界一流的科学艺术家”。“许多科学家

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复杂的数学公式,难以

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学无法让研究成果显得有趣。但

恐龙是大众科普教育的一个绝佳题材。赵闯基于最

新的古生物科学报告以及论文进行创作,他用绘画、

雕塑、素描以及电影表现恐龙,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

术境界。”马克还说。

一堆古生物化石,一个80后青年的另类创

作――这两者,是如何打通的?

从远古翔兽到宇宙黑洞

赵闯出生在沈阳市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

童年,他迷恋火车头,7岁有了套《十万个为什么》,

翻到“霸王龙”那章:“身长15米,体重6吨,最凶猛

的动物之一。”他对此念念不忘,就开始自己摸索着

画恐龙了。他在图书馆里翻找了资料,小学毕业时,

他手绘了一本《中国的恐龙》。有人笑他是恐龙附身。

考上东北大学平面设计系后,赵闯也想停下来,画恐

龙都是小孩子的游戏,自己是不是也该像别人一样,

画画“美少女战士”吧。那时,他自学了电脑绘图,画

一张游戏场景就能收入百元,一天能画几张,可是

他觉得没意思,“恐龙”如同魔兽一般在召唤他往深

了探索。这个好奇男生在大学又 修了心理学、生命

进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闲暇时,他最喜欢浏览国

内外的古生物专业和博物馆网站,一边翻英文字典,

一边看科学论文。别人觉得艰涩难懂,而却他沉溺其

中:“过去,你能在书上看到三角龙一个正脸已经很

不错了,但一连互联网,你能看见三角龙各种角度的

照片,还有研究所的论文,各种科学推理。那么多资

料,把我的这个心劲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边看边画,赵闯也会上传一些恐龙的彩铅素描

到各种网站。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

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是注意到了这些素描,才发邮

件给赵闯,希望他参与最新发现的古生物物种“远古

翔兽”的复原工作。赵闯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赵闯必须学会分析一

堆骨头化石,依据科学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

骨、头骨等数据,想象古生物的形态。他备了一本厚

厚的英文书籍,内容全是关于动物骨骼研究的。另

外,像《中国化石》、《周明镇科学文集》等,也都被他

放在了案头。一个月后,汪筱林研究员打来电话,约

他“喝酒庆祝”,因为他复原的那只“远古翔兽”上了

《Natute》封面!当时,赵闯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

登上《Nature》的封面后,赵闯成了名人,一位中科院

院士找到他,说:“听说你给汪老师画得很好,我这儿

有个鸟,你愿不愿意画?”

2008年,赵闯从吉林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

出版社,两年后离职,与好友兼科普作家杨杨创建了

“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合作“达尔文计划――生命

美术工程”,复原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他们出

版过多种图书杂志,如《恐龙秘史:剑龙卷》、《史前帝

国:恐龙大演化》和属于《少儿成长大百科》的《超级

恐龙全书》、《超级翼龙全书》、《超级海龙全书》及《跟

赵闯学画恐龙》等,尤其是大型画册《它们:恐龙时

代》,厚、重、大,一打开,狂野逼真的恐龙时代,就会

扑面而来。

赵闯边用电脑绘画,为2016年3月在纽约举

办的“长羽毛的恐龙”主题展做准备,边和我们聊天,

说话挺逗:“有一种恐龙,手也是翅膀,脚也是翅膀,

反正进化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我想飞,听说需

要翅膀,长几个不知道,多来几个试试。”‘霸王龙是

终极王者,但幼年时也是毛茸茸的,挺可爱的。”赵

闯不仅画各种古生物,也画复杂的机械运动,画癌细

胞入侵身体的瞬间,他还想画能吞噬一切的黑洞,他

对天体宇宙也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一切,都需

要长时间的探索。同事们说,他每天平均工作都在

15个小时以上。

“没觉得累啊。我很感谢同事们,他们要操心

如何盈利,我只需要创作。如果哪里不明白,能和

科学家聊明白,就觉得很满足。公司有周末,我也

闲不住。我喜欢复原各种古生物,并且把这些知

识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点是有使命感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5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肌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问题。此后,核心力量训练慢慢被国内外的学者重视起来。

关键词 核心力量 研究方法 探讨

国内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结合各个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高尔夫球等,主要探讨核心区域稳定训练对体育项目训练成绩的取得或者训练效果的提高的影响,在所查阅的国内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论文中突出的实验法则主要是实验室测量法和室外运动测量法。国外关于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对防止运动员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皮表肌电检测仪器,只有少数论文是核心力量训练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因此看来,国内外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分析

(一)受试对象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核心训练的实验中的受试对象大都来源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等,实验分组设计普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即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设计。

(二)实验过程

核心训练方法的检测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设计,对核心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的方法。一种是克服自身体重进行的各种身体支撑的动态和静态的练习组合,一种借助相关运动器材,例如瑞士球、平衡盘、拉力带等,使身体的静态平衡被打,迫使身体由不平衡或不稳定的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训练,进而提高身体的核心力量的锻炼效果。国外的文献中对实验数据的收集集中在采用EMG对相应肌肉反应进行检测收集,并结合肌肉参与的频度范围,对数据进行分析,突出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学位论文对核心力量的检测主要通过一些训练指标的测量进行统计,例如立定跳远、原地纵跳高度、十字跑、20米起动跑等作为训练过程的评定指标,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分析,分析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三)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对数据收集的主要检测仪器为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电检测仪或者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训练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得出数据,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软件或excel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post hoc 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等。

(四)结论的分析

国内外较多的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前后和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较为复杂的力量训练,训练过程中参与动员的肌肉群较多,且相关肌肉群之间颉抗或协同作用明显,所以研究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如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不管是选择从某一角度研究还是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研究,都要求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各因素复杂的相关性、研究主体因素的动态性等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二)实验检测的滞后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受试者,很难及时、精确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即便有些仪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携带,但是都很难准确的反映受试者在运动当时真实的身体机能状况。而对于更多的实验研究中,受试者都是在训练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值,相对于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势必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人体本身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应肌肉检测的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所带来的肌肉变化特征,还要考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的影响,并且现有仪器的灵敏性和难度系数也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中,更多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以至于探索出的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缺少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虽然有一些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还相对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实验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运动训练本身规律和特征,也要考虑项目的特征、技术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顺序等,每一步的实验设计都要与要与运动员实际的动作相符,才能保证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对统计数据差异性显著水平的检验,过度追求显著水平P

(四)实验仪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更多其它学科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应该及时大量的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验当中。如三维跟踪摄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数学力学模型;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等的使用,不仅能及时的测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标,而且能使检测的数据和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的预测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堆积物被判明为是乳酸等。弗莱彻和霍普金斯(1907)发现肌肉疲劳的同时,发现血乳酸浓度升高。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理论认为:血液PH下降,细胞外液的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如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迅速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劳动的严重程度,且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饮用适当浓度的NaCl水溶液。

“保护性抑制”学说理论认为: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

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

神经系统机能:膝跳反射阈、反应时及血液反射的变化。

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试验法。

循环机能:心电图试验法。

唾液PH变化: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

尿液测定:测定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

脑电图描记法: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情况。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由于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消除方法与恢复手段也因人而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能的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训练竞赛过程中。但通常要谈的是运动训练、竞赛后的恢复过程。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恢复体力的过程中,主要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Sely提出的应激学说。恢复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教育学恢复、心理学恢复和医学生物学恢复。这里重点介绍和论述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与方法。机体在负荷之后,产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甚至发生生理病理改变。这样,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就占有特殊的地位。目前被人们采用且有实际效果的方法手段有:

水疗:包括淋浴、盆浴、蒸气浴和水按摩。

理疗:包括光疗、蜡疗、泥疗及电疗等。

按摩:按摩在运动前后均可采用。

针炙和拔罐:针炙是针法和炙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炙法多用艾条炙。一般取强壮穴。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此法在法国称为“杯术”,在前苏联称为“郁血疗法”,在日本称为“真空净血疗法”。氧气和负氧离子: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此外,还采用营养、药物等手段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