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效益范文1

五莲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丘陵山区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山地丘陵占86%;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单产310kg左右,干旱是制约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历年平均降水量767.1mm,6至9月份为雨季,有气象记录以来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值分别为1257.3mm和466.3mm ,年蒸发总量平均为1740.2mm。

旱地小麦增产节水的技术要点:(1)以深耕(松)、镇压、蓄水保墒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为目标的整地技术。(2)以培肥地力为目标的施肥技术。(3)以培育壮苗为目标的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这3项技术相辅相成,达到以土蓄墒、肥土保墒、水肥促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深层水,减少旱地小麦的地表径流,提高自然降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防旱地小麦早衰,提高旱地小麦单产,增加总产。

2.研究的主要技术

2.1深耕或深松节水栽培技术

通过深耕或深松,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用的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耕(松)深25-30cm后,接着镇压和耙深耙透,精细整地,不留明暗坷垃,地表平整,不作畦,等行距播种。增产机理是:一是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二是促进了小麦根系下扎和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三是镇压塌实了耕层,整平了地面,促进小麦次生根喷发,提高了小麦抗旱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说明,该项技术使旱地小麦同比增产5.8-8.0%,2-3年深耕(松)一次。

2.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通过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凡是亩产600kg以上的小麦高产地块,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1.1%左右。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培肥地力的途径,一是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每亩施用3000-5000kg,二是进行作物秸秆还田。亩产600kg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5000kg,纯氮22kg,磷(P2O5)9~14kg,钾(K2O)12kg,硫酸锌1-2kg;亩产5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4000kg,纯氮18kg,磷(P2O5)12kg,钾(K2O)12kg;亩产4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3000kg,纯氮12-16kg,磷(P2O5)12kg,钾(K2O)10-12kg。把所施有机肥、磷钾肥、微量元素和2/3的氮肥结合深耕(松)做基肥施入土壤,其余的1/3氮肥在小麦起身期借墒追施,肥料运筹突出早、深的特点,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吸收范围,培育壮苗。试验结果说明,增施有机肥旱地小麦同比增产7.1%左右。

社会效益范文2

广告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相比起经济效益而言,广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昨日,国家12部委督查组来新疆督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时,督查组相关负责人对新疆各级媒体在广告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要求各媒体间应形成合力抵制虚假违法广告,不让不良广告钻空子。

当日,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座谈会上,各媒体相关负责人就广告和《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审查规定》贯彻落实情况,对虚假违法广告出台的相关监管、处罚制度等方面,向督查组一行进行了汇报。

座谈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罗蓉表示,今年对全国广告抽查由原来的每季度抽查一次变为每月抽查一次,就今年1月至10月的抽查情况来看,新疆整体虚假广告违法率较去年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投资和收藏等几大类。

督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疆各级媒体在制度贯彻上落实得较好,但在实际执行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希望各媒体不断提高自身的广告品质,立足于各自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地解决广告发展问题,促进广告科学、长效发展。

自治区工商局副局长樊占元说,近几年新疆发展速度很快,广告也成了经济建设的晴雨表,所以新疆的媒体要在继续落实各项制度上下功夫并严格审查各类广告,同时要加强广告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力求从源头上提高广告质量。

据了解,根据年初国家12部委《2012年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部署安排,由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等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分成五个组赴10个省(市),督查今年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情况和广告情况。

社会效益范文3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林业、服务行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分别介绍。

1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德国标准化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公报中指出,德国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标准化创造的,可见标准化工作的确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就难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其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和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而标准化的实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持久的经济效益。

1.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标准化在企业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资源,降低冗余劳动带来的浪费,具体体现在:第一,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为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标准化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设备的模块化,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得劳动者定岗更加分明,有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1.3 消除对外贸易技术壁垒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经常遭受国外技术壁垒,也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指标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引入国际化的标准,能够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贸易额的目的。

1.4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创新

管理和创新都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科学的管理和有益的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起到增值的作用,而标准化可以指导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系统和科学。在表面上看来,产品的创新与标准化是相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标准化为产品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基础,而产品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纳入到标准里,使标准不断丰富和进步,可见标准化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5 促进产品规格体系化

产品结构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标准化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的简化,剔除落后的品种,促进同一规格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标准化的社会效益分析

2.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也因此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大量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标准,一方面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限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承受力,促进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量,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有了标准化工作,可使产品更安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生产和使用产品的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标准制定后可使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从而给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3 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标准的制定、发行和不断修订的过程是随着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的,标准的制定既是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3提高标准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

要使标准化工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规划,目前国际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均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规划,而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但作为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规划,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3.2标准的科学制定和不断修订

标准的制定涵盖面要尽可能广,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标准的质量,应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标准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修订,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3.3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

标准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反映在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使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应当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跟踪、定期审核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果的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下一步标准修订工作的参考。

社会效益范文4

一、价值规律决定了专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是自身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专业银行(含政策性银行)自身的效益是指其本身的经营成果,它主要反映在利润上,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的吸收、运用,支持企业用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运用利率、汇兑、结算等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其利润表现在贷款利息及其他收入与存款利息及其他支出的差额。利润大小直接影响职工奖金、福利。这就使得专业银行同一般企业一样,还具有追求切身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专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它本身不创造价值,而它的利润从诸多企业成本核算中提取所得,它只有在借款单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销路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按期收回贷款。反之,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滞销、积压,归还银行贷款就失去了资金来源,贷款就占用在产成品库存上了,企业处于困境,银行也难以盘活资金,更谈不上利息收入了,这样就形成了信贷资金只有支付而没有回流。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为不正常的条件下,专业银行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会加剧产业、产品结构的失调,使企业的投资饥饿与银行的盈利动机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投资膨胀,使中央银行对信用规模和结构失去控制。所以说,社会效益是专业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专业银行是社会资金活动的总枢纽,它与社会再生产息息相关,是国家实施经济管理,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这就决定了专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否则就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可见,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统一的。

二、银行企业化管理,影响着两个效益的关系

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与银行自身效益发生矛盾。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可以减少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归行率,企业可以少贷款,多办事。从银行自身效益来看,借款单位的资金周转快,占用资金就少,贷款也就相对减少,贷款的运用率低,利息收入也相对减少,站在银行的角度看,借款单位的社会效益提高了,而银行本身的利润下降了。

2、差别和浮动利率也影响着社会和银行自身效益。有关政策规定,差别利率是以较低的利率扶持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产品或经济落后地区,其结果是减少了高利率贷款指标,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在浮动利率执行上,也是对经营好的企业,实行优惠下浮利率。银行本身就是靠较好的效益吃饭的,所谓“食利者”。而这些能使银行获得可观利息收入的企业单位,银行又给予信贷上的“照顾”,使这些好的企业“锦上添花”,他们随时可以从银行得到大笔的低息贷款,也可转作他用,而银行坐收“渔利”,按期结息,对不景气的企业单位,银行反而给予上浮高利率贷款,还实行加罚、息制度,可谓“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利息收入,有的资金投入还形成了新的“两呆”贷款。

3、抽紧银根对两个效益的影响。当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控制规模的信息传导到专业银行时,往往一时还难以传导到企业,当中央银行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停止发放对专业银行的临时借款,扣收到期借款和资金市场有求无供的情况下,专业银行本应将制动力传导到企业中去,从企业收回到、逾期贷款来归还借款,当这种压力传导到企业时,反映甚微。因为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一般也停止了贷款,他们既然从银行得不到贷款,也就很少有存款,加之经营不景气,收回贷款难上加难,结果压力集中传导与银行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类企业身上,停止和收回的只是一类企业的贷款,致使一类企业占用贷款比例下降,资金运用率低,造成银行收入减少,银根的结果,使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下降,中央银行达到了控规的目的。

4、财务、信贷制度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两个效益的影响。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存在相当大的虚假性,有的效益是年底在各种报表上“笔下生辉”编出来的,不是靠经营管理的“汗水”而获得的,有的企业更是如此,如有的企业实际库存大量原材料,产成品损失,待摊费用及资金水份,这些损失没有及时摊入成本,挤占了贷款,银行仍然睡在那里按时收息,逾期还可以收罚息。从表面上看,银行收入增加了,实际上银行吃了倒帐,这种倒帐在特定条件下,就被风险准备冲销了,银行和企业谁也没有责任了,而吃亏的还是国家银行。现在贷款管理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但落实起来也是“纸上谈兵”,很难执行,数额巨大的就是追究责任也是“望尘莫及”,实质上,银行大笔贷款只换来了几个利息收入,借款单位效益好了,而银行是名盈实亏,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5、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全面实行了商业化经营,基本实现了全面盈利,而政策性银行工资费用都是中央财政逐级核拨,由于业务发展了,基层支行的管理费用增加了,而拨付的费用难以维秩机构正常运转,业务发展与费用拨付不相适应,基层行效益再好,也不能利润留成,还是分配上的“大锅饭”,经营业绩是基层创造的,而得不到正常的回报,严重影响了银行自身效益完成,从而影响了社会效益的扩大,从心灵上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三、怎样使两个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1、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体系。现行利率存在着差别小、不协调、管得死、利差低等。要使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改革利率体系。一是适当提高利率总体水平;二是存、贷款要有一个合理的利差,高了影响企业,低了影响银行;三是政企分开,属于行政、民政型的投资严格区分,不代任何单位发放亏本的贷款补贴资金;四是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五是根据银根的松紧度,实行浮动利率,优惠利率向不景气的企业倾斜,向好的企业控制;六是走出市场,逐步取消上存和下贷资金,真正体现自主经营。

2、对高利存款和低利贷款应进行补贴。国家确定的低利贷款,首先应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各专业银行,在有保证利息收入的前提下,由财政、银行双线下达贷款指标,才能办理中央银行确定的低息贷款。专业银行首先应在上缴的利润中冲减一部分下来,作为低息贷款补亏准备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化经营、自主经营;才能解决专业银行发挥调控作用与自身效益的矛盾。

3、非经营性收入应上交。一是对逾期贷款的加收罚息(逾期、积压物资、挤占挪用)的收入,上交上级行。因为这部分收入是不合理资金运用创造的,也是信贷人员失职的结果,如果这些收入留在基层,不能促进他们加强企业管理。

社会效益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图书馆效益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方面,是衡量图书馆各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是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迫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得不重视管理,注重通过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来实现战略转型。尤其是在进入信息化网络时代之后,图书馆所面临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多,而图书馆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当前这一广阔网络环境中对自身运营机制加以改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内容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设施。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其在运营过程当中的总体消耗与其最终所获成果的一个对比结果。社会与广大社会读者的满意度也就成为了评价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标准。具体看来,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如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物资投入、人力劳动投入以及经费投入;第二,在投入这一前提下所产出的包括通过信息收集筛选、开发加工以及传递等方式所获得的一系列有用价值;第三,在图书馆持续生存发展这一前提下对读者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尽管图书馆的种类极其繁多,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以来都是其进行自身评价的标准。在图书馆的运营过程当中所产出的任何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都可以被称之樯缁嵝б妗>咛逅道矗这类社会效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所携带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读者的满意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就是图书馆经济效益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由这些投入所获得的成效则是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虽然从实效上看这二者是不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社会之于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检验。图书馆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可以被直接看成“直接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这种经济效益都是通过合理分工与科学管理来达到的,因为只有这样,图书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才能够得到最充分利用,也才能够更好实现为社会服务这一崇高目的。和直接经济效益所不同的是,间接经济效益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现代文献信息产品来将科技信息成功转化为一种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多价值。由此可知,在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仅仅只关注直接经济效益,由间接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长远利益也应当被充分考虑到。

二、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其社会效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这一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如下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图书馆自身通过经济化运行所获得的收入或者资金,而另一个就是图书馆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知识而获得的某些颇具价值的信息,并且一旦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被应用到实际之后,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产生。从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二者的关系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其自身收入,而与此同时,这种收入也属正常社会效益的范畴,可以说,其经济效益是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的。事实上,在新形势下,要想图书馆的知识与资源更好为社会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其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而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经济效益有所提升,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其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认识到,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经济效益的,并且这种效益还只能够通过服务社会这一方式来实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从属于社会效益的。

(二)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基础

市场经济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基础,因此,极有必要对其经济效益的体系加以构建,要通过增长经济收入来缓解当前图书馆运营的资金困境以及其他瓶颈。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需要对那些可以创造丰厚物质条件的运营方法进行开发,以为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取得创造更好条件。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图书馆才有可能扩大采购规模来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展,也才有可能提升图书馆信息含量,从而更好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三)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由上文可知,图书馆兼具经济和社会这双重效益,所以更有必要扩大其社会服务面,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基于此,可以尽可能多地举办一些形式各样的公益活动来强化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播作用。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大量文献资源和高端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智力投入和开发力度,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获取更多读者的认可与支持。当认同度和美誉度上升之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自然就会有所提升,除了图书馆的影响力会增大之外,其在公众所塑造的形象也会更加良好,那么就会有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图书馆经济效益就会随着其社会效益的提升而得到提升。因此可说,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构建图书馆社会效益为基础

从社会地位上看,图书馆是属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并且这一性质界定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只要图书馆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当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矛盾之时,社会效益永远是放在首先位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的反思:部分图书馆因为过分注重其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最终使得图书馆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司形式,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被大大减少。还有部分图书馆领导在其决策过程中,完全不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图书馆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必须要对此现象加以重视。

(二)坚持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图书馆因太过注重其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几乎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和支持,图书馆总是无偿为读者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工作惰性,在自我成长发展方面,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这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不相符的。在过去,图书馆更为注重的是收藏。而在当前,这一^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图书馆在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尝试,极大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图书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了较大的提升。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图书馆要想得到长远发展,既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重视社会效益,而是应该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四、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策略

(一)开展并提供特色化的现代信息服务,强化信息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建设的步伐。作为一个信息部门,图书馆具备可调控的特性,基于此,图书馆更应该发挥其特色优势,提供更多特色化的信息服务。比如,充分利用自身馆藏与信息技术,在尊重广大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加工成为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产品。当然,同时也需要将自身融人到整个现代信息的服务当中去,以此来为广大读者群体服务。

另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不及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加以建设,那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是很难赶上迅速变化的多样化读者需求的。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图书馆在管理运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来进行建设管理,以为图书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进行馆员投资,优化资源配置

图书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就必须要进行馆员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也就是图书馆馆员,馆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图书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图书馆的投资效益、服务效益以及管理效益等方面。所以,极有必要对图书馆的馆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不断调整其心理,使之能够对其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而更有目的、有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除此之外。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服务成本。比如,建立相应的知识流动通道、开发图书馆咨询工具以及建立网络咨询平台等措施,都能够有效整合图书馆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

社会效益范文6

[关键词]社会效益债券;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会投资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5-0054-07

近年来,跨政府、市场和社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越来越被认为是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社会问题的出路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效益债券( SocialImpact Bonds,SIBs)作为一种跨部门协作的产品化的社会筹资机制受到全球广泛关注。自2010年在英国率先从思想走向实践以来,SIBs迅速扩展到全球多个国家,成为社会创新和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英美等国家以SIBs推动社会创新的实践,为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社会效益债券:一种跨部门合作的社会筹资机制

(一)社会效益债券思想的诞生和实践

1.什么是社会效益债券

社会效益债券(SIBs,在美国多称之为Pay for Suc-cess Bonds,即效果付费债券)是一种政府与社会筹资机构、社会服务提供者和私营部门的投资者相互合作的社会项目筹资模式,旨在促进社会项目筹资,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

SIBs以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为目标,由与政府签约的社会筹资机构(SIBs Delivery Agency/SIBs Contractor/ln-termediary)发行债券,由私营部门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认购。该债券募集的资金投向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等社会服务提供者,由其在合同期内针对政府约定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系列社会服务;政府最终依合同约定的社会效果达成情况来支付债券的投资回报。21其运行机制,参见图1。

2.SIBs思想的诞生

SIBs的思想和实践,最早都诞生于英国。英国也是近年来全球社会投资和社会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SIBs是英国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密切合作的产物。

2007年,当时服务于英国阿育王组织(Ashoka)的亚瑟・伍德(Arthur Wood)基于“或有收益债券(Contin-gent Revenue Bond)”的实践,最早提出了SIBs的思想;埃德蒙・科廷(Edmond Curtin)律师撰写了SIBs的最初合约条款,青年基金会(the Young Foundation)首席执行官杰夫・姆根(Geoff Mulgan)建议,将这种融资模式称之为“社会效益债券”;此外,英国首相社会行动顾问委员会(the Prime Minister's Council on Social Action, Co-SA)的戴维・罗宾逊(David Robinson)和彼得・惠勒(Peter Wheeler)以及新慈善资本(New Philanthropy Cap-ital)的马丁・布鲁克斯(Martin Brookes)等诸多人士都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了SIBs这一创新的社会项目筹资模式的诞生。

3.彼得格勒镇短期服刑者干预服务债券:全球第一个SIBs实践

2010年9月,英国“社会金融”(Social Finance,SF)启动了全球首个SIBs试点项目,将SIBs的思想成功转化为实践。该项目旨在通过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综合性干预服务,降低英国剑桥郡彼得格勒镇(HMP Pe-terborough)监狱刑期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再犯罪率。此前,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这类服刑人员出狱一年内重新犯罪的比例高达60%,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社会成本。SF是一家2007年成立于伦敦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连接投资与非营利部门,为社会项目快速持续地筹集所需资金。CoSA成员罗宾逊和惠勒都是SF的理事会成员。

基于这一“债券”,SF成功地从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巴罗・吉百利慈善信托基金(Barrow Cadbury Charitable, Trust,BCCT)等17家投资机构募集了约500万英镑,项目合同期为六年。基于该款项,SF组织建构了一系列针对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干预服务措施(称之为One*Service),帮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再次犯罪水平。对于具体社会干预服务,则由签约的圣伊莱斯信托(St. Giles Trust)等非营利组织来负责提供。由戴维・罗宾逊牵头的顾问团队指导和监督项目的运行。

按照合同约定,如在合同期内项目的目标群体(3000名彼得格勒监狱的男性短期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7.5%或以上,投资者则可依降低的比例最高可获得年息13%的投资回报。这些投资回报,最终将由英国司法部和大福利彩票基金(Big LotteryFund)来支付。

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项目筹资实践,彼得格勒镇短期服刑者干预SIB是SF、英国司法部、非政府的投资者、大福利彩票基金、社会服务提供机构、彼得格勒镇监狱以及评估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协商基础上建立的复杂合约体系。在这一合约安排下,日标群体(短期服刑人员)是直接受益者,他们得到了多个专业服务组织提供的契合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支持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政府则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服务的投资风险以及管理社会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转移给发行机构SF和非政府的投资者,根据合约,只有满足绩效标准,政府才需支付本金和额外投资回报:而非政府的投资机构(本项目中主要是慈善基金会)则获得了一个平衡社会使命和财务收益的产品化的投资项目。需要强调的是,信任在这个结构中的作用、兰德公司欧洲分部(RAND Europe)的访谈表明,对于发行机构SF及其委任的专业服务机构的信任,是这些非政府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该SIB项目的重要原因4;这凸湿了SIBs发行机构专业声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个结构的巧妙之处是,它既降低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风险,又支持了财力薄弱的社会服务机构。具体而言,一方面,按效果付费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因社会服务项日失败而导致的财政损失风险,另一方面,尽管SIBs整体上是一个按效果付费项目,但对于社会服务提供机构而言,它们在提供服务时,已经从SF获得了从非政府的投资者处筹集的资金作为工作资金,无须为该项目垫付资金;这一点对于资本实力有限的社会服务机构至关重要。参与主体的多元,要求有一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使各方竭诚努力,并把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这里,参与全球第一个SIBs项目的服务机构,都具有非常出色的过往服务绩效记录,项目失败可能带来的声望损失,促使其依然会努力做好服务;而SF作为项目实际的组织者,赢得声誉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可以看出,彼得格勒镇SIB对于政府、发行机构SF、私营投资者以及社会服务组织都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求多方共赢。这是这一结构最值得称道之处j

4.SIBs在全球的扩散

SF在彼得格勒镇推动的SIBs实践,很快吸引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创新人士的关注。据英国SF统计,截至2014年8月,全球共7个国家先后启动了25个SIBs项目(见表1),募集资金总额超过l亿美元;其中,美国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项目是截至目前两个规模最大的项目,筹资额分别达到l,350万美元和l,800万美元。此外,世界范围内已提出了超过100个SIBs项目建议书,为下一步发展做好了项目储备。

(二)社会效益债券的潜在价值及其批评

近年来,吸引私营投资者以公私合伙制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已变得越来越普遍;而SIBs这种新的投资产品的诞生,则进一步拓展了私营部门对公共领域的投资范围――从有形的基础设施项目,到无形的社会服务领域。SIBs综合考虑了政府、专业社会筹资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从筹资人手,实现了各方资源优势的整合,促进了多方参与,最终形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合力。

1.促进对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

SIBs至少可部分实现社会项目风险从政府向私营部门投资者的转移,从而促进对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 Upstream Prevention),避免当危机发生时政府才介入所造成的巨额财政和社会成本。尽管对社会问题进行上游干预比后期补救的成本低得多的观点已逐渐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但政府通常还是选择在社会问题出现之后才进行补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早期社会干预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预算约束下往往难以提上政府议程;而提供社会服务的NGO大多数并不具备资金实力与政府签订基于绩效的合约,并承担上游干预项目的前期垫款和失败风险。而SIBs模式引入了私营部门资本来为提供社会服务的NPO提供资金,只有当约定的社会产出实现时,政府才需依合同约定付款。这种结构设计降低了政府决策时面临的财政风险,有望推动政府对早期社会干预项目的投资,扩大对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

2.实现更为综合有效的社会服务提供

SIBs发行机构作为项目统筹者,可基于目标导向、整合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等力量,为目标群体提供更为综合、有效的社会服务,这比单一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以SF为例,为降低短期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其建构的The One * Service体系,启动之初即与圣伊莱斯信托、奥米斯顿儿童和家庭信托(Ormiston Children and Family Trust)、基督教青年会(YMCA)和Sova四家机构签约,分别为服刑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从监狱到社区等不同阶段的社会服务”;而后,SF又依项目运行需要,增加了数家新的服务机构。The One*Service的综合干预服务取得了显著效果――英国司法部2013年6月以来的再次犯罪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彼得格勒镇监狱释放的服刑人员再次犯罪次数在试点期间下降了11%,而同期英国全国同类服刑人员再次犯罪次数上升了10%。

3.推动社会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

SIBs在资本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桥梁,在为私营部门投资者提供了兼顾财务收益和社会价值的新投资产品的同时,有效地缓解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资金瓶颈,从而促进社会服务和非营利组织发展。一直以来,慈善捐赠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每年全球慈善捐赠和政府救助预算的总体规模仅在十亿美金量级,而要应对诸如气候变化、饮用水缺乏、教育和卫生等社会问题,则需要万亿美元量级的投入,因此,仅靠慈善和政府救助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场2011年的规模已达到212万亿美元。引因此,即使引入百万亿美元规模的私营资本中的一小部分,都可极大地缓解社会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从全球来看,兼顾财务收益和社会效益的社会投资者,包括高净值财富个人和家庭,以及机构投资者正在兴起。SIBs提供了一个私营投资者可以规模化投资于社会项目的金融产品。规模化、可持续的私营资本的引入,使非营利组织能更好地专注于服务递送和创新,而不是将时间花在筹资上。这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和社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SIBs作为一种跨部门、创新的社会项目融资模式,从全球范围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其潜在的价值真正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优化;而社会问题上游干预项目效益的长期性和外溢性,更增加了对SIBs的成本效益评估的挑战。马里兰大学的凯尔・麦凯(Kyle A.McKay)即基于对服刑者干预项目的直接成本效益测算对SIBs的价值提出了挑战。他提出,SIBs模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总体上是昂贵而又具有风险的:复杂的合约设计和缺乏有效的次级市场,使项目风险从政府到私人投资者的转移是有限的;干预项目本身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收支平衡,复杂的项目设计和评估则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预算负担;而对于作为政府按效果付费基础的效益评估的可靠性和价值,本身也要打个问号。尽管麦凯的评估方法尚待商榷,但其研究的确指出了SIB实践过程中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社会效益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SIBs适用的社会领域:理论与实践

1.SIBs要满足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项目筹资方式,SIBs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基于其结构性特点,SIB能发挥作用的社会项目,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准则:(1)具有足够高的净收益水平,从而能满足私营部门投资者对投资净收益的要求;(2)具有可度量的效果,且产出与该项目的综合干预措施密切相关;(3)项目启动前能清晰地定义干预人群,从而有效避免干预项目出现撇脂(Cream-Skimming)行为,确保针对整个目标人群提供综合服务;(4)效益评估必须是可信的,这需要基于随机实验或准实验的评估技术;(5)如项目失败,须不至于对目标人群产生过高危害。当然,一个追求绩效而又信守合约的政府、具有公信力的SIBs发行机构和独立评估机构,以及发育良好的社会服务组织,对于SIBs项目的成功也是极为重要的。

2.SIBs试点项目分布

具体到当前的实践,全球已启动的25个社会项目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社会问题领域。(1)公共安全和累犯问题,继英国之后,美国启动了多个这一领域的SIBs项目;(2)长期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问题,英美两国均已启动;(3)“无业青少年”(NEETS,Not in Edu-(ation,Employment or Train)失业问题,这是目前SIBs项目启动最多的领域;(4)儿童福利问题,正呈现出向老年人、卫生和减贫等领域扩展的趋势。

(二)推动SIBs发展的政策措施

如前面所论及,SIBs这种跨部门的社会项目筹资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政府、社会和市场密切合作的结果。在发展SIBs过程中,政府、SIBs发行机构、私营投资者、社会服务提供者和干预对象等关键主体,共同构成了SIBs的生态系统。政府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引领全球SIBs发展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可以说,没有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就没有SIBs的诞生和成长。在宏观上,英国政府将其在社会投资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为市场管家(MarketSteward),凸显最佳实践、识别发展障碍,采取行动促进更广泛的市场参与。具体而言,英美两国政府对SIBs发展的支持主要包括财政、知识和配套政策三个方面。

1.财政拨款支持试点

2011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财年预算中建议拨款1亿美元用于全美SIBs类项目的试点;2014财年为此拨备了3亿美元的预算;英国内阁办公室(UK Cabinet Office)和大彩票基金2014年将拨款6千万英镑支持SIBs相关领域发展,设立2千万英镑的“效果筹资基金”(Outcomes Finance Fund),用于支持和推动公共部门开展SIBs项目。

2.开发知识与工具

早在2000年,英国财政部(HM Treasure)成立一个称之为“社会投资特别工作小组”(The Social InvestmentTaskforce)的独立机构,专门为决策者提供如何释放私营资本的新资源来应对经济衰退,以及如何运用企业家精神将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回报结合起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其中很多政策最终都转化为英国政府的政策。2012年,英国在内阁办公室中设立了社会效益债券中心(The Centre for SIBs),这是一个专门为促进SIBs发展成立的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旨在通过在线、会议和研讨等方式增进政府部门对SIBs的理解,以更好为其发展提供支持;该机构还与诸多社会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诸如SIBs模板合同(template con-tract)和知识宝箱(knowledge box)等相关工具,从而降低SIBs项目开发的知识门槛和成本。

英国政府的“社会效果基金”支持的所有社会项目,都必须向其报告绩效评估数据,为解决当下和未来SIBs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跨政府部门合作积累知识。为促进SIBs全球经验的分享,2012年11月,英国内阁办公室与牛津大学主办了全球首次以SIBs为核心主题的社会投资国际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的70多位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英国还利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轮值主席国的机会,主办厂“八国集团社会效益投资论坛”,建立了社会效益投资特别工作小组(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Taskforce,SI-IT),完成了一系列政策研究报告,进一步促进了包括SIBs在内的社会效益投资知识和经验的分享。

3.实施配套政策

英国将SIBs发展置于公共服务转型、促进社会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行动框架下来思考政策设计,力图将公共服务开放、税收激励、环境营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融资与支持等战略措施整合起来。

(1)推动社会投资银行等专业机构发展。2007年,来自英国政府、金融和社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创立了专业机构“社会金融”(SF);2010年,SF将SIBs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后在英国SIBs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咨询和组织者的角色;英国贸易投资署大力支持专业机构的海外拓展,SF的业务网络已拓展至美国等国家。2012年4月,英国支持设立的世界首家社会投资银行――大社会资本(Big Society Capital,BSC)是重要的政策举措之一;BSC筹资6亿英镑,用于支持社会投资发展,其中包括了专门促进SIBs发展的“结果基金”(Results Fund);在定位上,BSC主要投资于社会投资机构而不是具体社会项目。

(2)简化社会投资手续。启动“挑战文牍主义(Red Tape Challenge)”计划,减少过于繁琐的监管对社会投资的束缚。 2014年1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宣布,英国政府已超越了它提出的识别3,000个需改进或废止的管理条例的目标,每年将会节约8.5亿英镑,其中截至当时已废除或简化了800项管理条例。

(3)以孵化器支持社会创业。2012年英国设立了投资与合约就绪基金(Investment and Contract Readiness Fund),规模为1千万英镑,为有潜力的初创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英国还设立了社会孵化器基金(Social Incubator Fund),规模为1千万英镑,支持社会孵化器发展,为创立小型社会企业、培育社会服务机构做好服务。这两个基金相互配合,为社会创业服务。

(4)对社会投资实行税收减免。在2014年财政法案中正式引入《社会投资税收减免法案》(Soc.ial Invest-ment Tax Relief,SITR),对SIBs等社会投资给予所得税减免、资本利得税递延和免征等税收优惠,以增强社会领域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推动中国社会效益债券发展:意义与策略

(一)中国发展SIBs的意义

旺盛的社会服务需求和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基本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熟人社会向城市陌生人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大转型过程。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快速改善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逐渐显性化。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上游干预来减少社会问题产生,避免社会矛盾扩大化,已逐渐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实践中的共识;刚性的社会管理,正转向更加包容的社会治理。与此同时,伴随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社会服务的需求将会空前强劲。扩大社会服务供给,促进服务均等化,已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提供社会服务和对社会问题进行上游干预过程中,我国目前面临着地方政府资金趋紧和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等挑战。

首先,地方政府资金趋紧。地方政府担负着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责任,但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房地产市场走低,地方政府收入增长也趋缓。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巨大且将集中到期,使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在地方财政趋紧的背景下,提高社会服务资金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作为社会服务主要提供力量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社会服务市场尚未真正形成。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简称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英美等国家兴起的政策工具。其有效性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条件:(1)所购买之服务有较厂一的消费市场;(2)政府有购买意愿;(3)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的服务能力;(4)服务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简言之,就是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服务市场。与英美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组织发育时间短,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购买服务项目为主的政府购买服务难以通过社会组织间有效的竞争来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同时,只有少数有规模的社会组织才有幸获得地方政府的服务购买合同,不利于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快速发展。

再次,项目失败风险的挑战。在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下,政府承担了项目失败的全部风险;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模式下,政府在法律上将部分风险传递给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但由于多数社会组织受资金实力所限实际承担风险能力不高,政府事实上仍是重要的风险承担者。为规避风险,政府购买服务多在成熟的社会服务领域,以服务数量而非社会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缺乏投资于具有一定风险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服务的动力。而通过预防和早期干预减少社会问题产生,恰恰是降低社会成本的治本之道。

而SIB可以SF等社会筹资机构为金融中介,将政府、私营资本和社会服务组织连接起来,基于目标人群的需求来设计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方案。不同的社会组织,不论规模大小,只要具备专业服务能力,都有机会参与到综合提供的某一环节,或提供某一具体服务。这样就免除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面临的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提供组织的问题。鉴于此,中国目前需引入社会效益债券,这既是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扩大社会服务供给的需要,又有助于培养社会组织,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发展社会效益债券的策略建议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提出,要“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举债采用政府债券方式,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偿还”。这一文件明确赋予了地方政府为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融资的权限,为SIBs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但要将SIBs从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政府更多支持措施。

1.重视知识积累,支持相关领域研究

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SIBs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项目筹资方式,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从社会干预项目的选取,到绩效指标的确定和合同起草,以及后期的绩效评估,都需要以专业知识和经验作为指导。世界上首个SJBs项目经过18个月的准备才正式推出,足见其对涉及多方的合约沟通技巧、金融知识和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政府支持专业机构来开发SIBs的合同模板、知识库来降低业界开发SIBs项目的门槛和成本,也是英国政府推动SIBs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政府应以财政或民政部门为依托,搭建SIBs研究平台,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推动相关研究。重点是国外SIBs成功案例分析、程序和方法译介,以及契合中国实际的知识库开发等。此举将会大大加速中国SIBs发展历程,降低实践风险。

2.支持地方试点,推动官产学研合作

SIBs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组织、效果评估等问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借鉴奥巴马政府和卡梅伦政府的做法,中央政府出资,设立支持SIBs试点的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地方试点项目的方案设计和项目执行的资金配套,以此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SIBs项目试点。

要发挥试点项目在模式探索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促进试点过程中的官产学研合作,组建专业咨询团队为项目提供顾问服务的同时,及时将试点过程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纳入到知识库和工具箱中,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在这方面,英国在彼得格勒镇短期服刑者干预服务债券中建立专业顾问团队和在我国在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过程中建立新农合专家组的经验值得借鉴。

3.培育中介机构,促进SIBs市场发育

SIBs发行机构等中介组织在SIBs债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例如,在彼得格勒镇短期服刑者干预服务债券开发和运行过程中,SF处于连接政府、私营投资者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枢纽地位,既是项目主要设计者,又是资金筹集者,既是综合性干预服务的设计者,又是整个项目运行的协调者;SF整合了来自政府、金融和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多元、专业的优秀团队,满足了SIBs项目各种复杂的能力要求。同时,只有培育出一定数量的中介机构,才有望形成竞争性的SIBs市场。具体到。中国,政府可以简化SIBs创办手续、提供启动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对SIBs中介机构予以支持;建立SIBs中介机构较之传统金融机构较低的准入门槛和更灵活的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