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感受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学的感受作文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1

在65班,我认识了好都新朋友,文笔超好的唐婷姿、综合性的刘斐妍、超像周笔畅的罗梦两良好……在这里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真因为我们互相还不熟悉,因此我们的友谊是干净的单纯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改正自己缺点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把完美的自己展现给大家``

虽然这样,但3班在仍然在我的心里,我总感觉我们还会坐在同一间教师里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总感觉我们65班的同学只是在上一个补习班,有一天我们终会再次聚在一起打打闹闹``现在我总告绝我们之间有一曾隔阂,总有一些东西在将我们疏远开来``

缘分总会有尽的那一天,当缘分以尽时,不要还死死的抓住它,因为要走的终究会走,不管你怎么挽留他.风停了,雨顿了,你一定要走,我还站在记忆里在感受……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2

今天,我们看了《开学第一课》,我们见到了中国女宇航员第七批的宇航员中的一员----王亚平。她是第一节课的老师,是她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理想而奋斗,不管在路上遇到了拦路虎,还是别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不放弃。只要你坚持到最后,奋斗在最后,胜利就在你眼前,只要你珍惜它生理期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渺茫。第二节课的老师是---廖智老师。她给我们讲述了她的人生生涯如此的悲惨,她的脚在汶川大地震时,被房屋压了足足26个小时,她想放弃,但她又想回到舞台上来展现自我。她很热爱跳舞。但脚被压断了,只好装上假肢,他开始学走路,学跳舞。我每天都在煎熬。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梦想,不断努力。很快,她又能像花朵般的在舞台上绽放。第三课的老师是---潘老师,她也告诉我们要为梦想坚持。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向蕉中进发,争取考上蕉中。我现在六年级,我必须把我的数学跟上去,把数学成绩提高到90分以上。把语文提高在95分以上,把英语提高到99以上。再把以前的所有缺点统统改掉。例如:不能很晚睡觉,除非有特殊情况;上课不能讲话,玩小动作;不能马虎做事;整理好书本。不能粗心大意;每天坚持早睡早起;星期一至星期五都不能玩电脑,不能看电视;自觉读书;积极背单词,文段,要背的滚瓜烂熟,不能滥竽充数。每天坚持午睡;午息不能说话,早读认真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课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嬉笑打闹,就待在座位上看书等,除有特殊情况;作业及时订正,不能拖拖拉拉,保护好书,下个学期一起复习;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在班上遵守纪律。时时刻刻都要准备好。老师说的话,讲的课牢记心中,作业做错的时候,不能只抄答案,要听老师的讲方法,课后让同学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自己重新再做一遍,争取考上蕉岭中学。

开学第一课的感受作文【2】

今晚,我吃着妈妈准备的水果,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坐在弥漫着爱的氛围里,观看着《开学第一课》。

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么多的老一辈,为了国家昌盛,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的青春岁月时光,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挺身而出,扛起钢枪,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想来在我们现在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我们不可能体验或想象得到当时的艰苦,一天一粒黄豆,却征服了二万五千里,这样的事迹让我敬佩更让我心疼!

当因为没有医疗设备需要截肢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英雄们就用村民的锯子,活生生地锯下胳膊,我被震撼了!那是怎样的一种顽强意志和信念支撑着他!而如今,我们连打针之类的小疼痛都难以忍受,我们是不是被泡在蜜罐子里宠坏了?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由此看来,适当的挫折教育和忆苦思甜活动真的很有必要呢。

事隔那么多年,好多老一辈每每讲起那个年代,都止不住热泪盈眶,痛哭失声,那是怎样的一种深厚情感,想来应该是一份可以托付生命的信任和亲情吧,让人不由然为之动容!

当进入草地时,有一位班长为了救同志而牺牲了自己,他临死前说道:“等中国解放了,一定要告诉我,我在天上等着。”

这句话说出了无数老前辈对中国解放的热切期盼和必胜信念,他们为了国家,满腔热血,就算死也要把热血洒在解放中国的战场上!

如今,的早已结束,而我们的“”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继承革命老一辈的精神,好好学习,以后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中,强大我们的国家,并走在世界的前头!

昨天,我们的革命前辈们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开路,今天就让我们接过他们手中的五星红旗,继续前行,去完成他们没来得及完成的使命,去实现他们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

开学第一课的感受作文【3】

今天,我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收看这期节目,让我了解到,在70年前,我们的祖国虽然国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她非常的落后、也很弱小,人民很贫穷,我们的国家饱受列强的欺负,尤其是当时的日本,看到中国这么贫穷弱小,就派军队野蛮地侵略中国,抢占中国的土地,屠杀中国人民。

“开学第一课”介绍了当时从1931-1945年间,参与到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先辈们的光荣事迹。

在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数先辈们不当亡国奴,他们勇敢的挺身而出,参与到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斗中,不管他们之前是农民、工人、医生、护士、还是艺术家、或者本来就是军人,为了祖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自己的国家。

比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当中国军人血染长城,殊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事迹被传播到全国后,聂耳、以长城反击战作背景创作的抗日歌曲,除了这首歌,还有《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歌唱二小放牛娃》等等,伴随着这些充满斗志的歌曲,更多的中国人走向战场、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个老爷爷还讲了王二小故事的原因,放牛娃闫富华的故事,闫富华虽然小,但他却是个小哨兵,一队日本侵略者逼他带路,他通知小伙伴去报信,自己带敌人绕圈子,把敌人带到悬崖,想和敌人同归于尽跳下悬崖的时候,被敌人杀害。那时候他才12岁。

还有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老奶奶,她在节目中介绍了她爸爸左权的故事,当她爸爸牺牲的时候,女儿还只有2岁,如果在和平年代,三口之家是多么幸福,但是因为要保卫国家,反抗日本侵略者,他毅然离开了孩子、指挥八路军和敌人战斗,壮烈牺牲,而他的孩子这时候还小,都记不得爸爸的相貌。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3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提高素质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乐知?怎样使教学效果好?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交流,感悟事理,在质疑探究中升华情感,从而增强语文课堂魅力,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自然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今天,能否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挖掘学生主体意识,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语文课上“活”,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果,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情境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良情境则相反。情境教学古已有之,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载的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典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感感染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的各种意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情境创设愈来愈受到师生欢迎的原因。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在这里,教学情境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营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一样能创设教学情境,如在热烈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著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和一切有利于情境创设的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氛围,以最终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达得良好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能使情境再现,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促使思维快速运转,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被外界事物感染。由于时间性及地区性不同,一部分课文要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品味,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清明上河图》、《林黛玉进贾府》、《安塞腰鼓》等课文对于昌黎的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春》一课,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来说,也是难以感受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情,感受、拥抱教师创设的境,可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如上《安塞腰鼓》一课,对黄土高原“腰鼓文化”的理解,教师不管用文字描述得怎样动情,也不管描述得怎样精确、生动,许多学生还是有糊涂的感觉,因为他们从未到过这些地方,未曾见过所谓的腰鼓表演,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知之甚少。此时,只有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播放一些有关腰鼓和黄土高原民情风俗的影片或制作有关的幻灯片,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腰鼓声中,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学习安塞腰鼓的内在涵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最后把安塞腰鼓放到江南水乡作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敲不得这样的腰鼓,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忘情”、“狂野”,感受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3.利用情感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联想与想象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想象更奇特。

方法一:阅读课给学生联想空间。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内涵,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教学《背影》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时,创设如下情境:先配图欣赏课文,再配乐诵读课文,最后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这样的训练融阅读、写作、思维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又是一种“创境作文”,它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方法二:作文课展开学生想象的双翼。改变常规作文课的做法,我尝试用新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学生想象的双翼。(1)模仿秀:作文训练课上先提出训练要求和目标,然后出示范文,让学生来一个模仿秀,如写景片断训练、议论文片断训练等。模仿不是照搬,可以是范文的语言,可以是写作的方法,也可以是行文的结构。(2)情景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小品、图片、影片等展示作文话题,然后据此请同学或续写故事或改编情节或发表议论。(3)创意展:学生平时作文往往受范文影响,不注意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关注日常生活感受。作文课上,请同学们品读另类作文或新概念作文,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来一次创新大赛,鼓励同学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然后让同学们就此发表评论,看看谁的创意最新,构思最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碰撞,呈现强烈共鸣,奏出和谐乐章。这时信息传递和接受已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愉悦的审美满足,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贯穿课堂,还会辐射到课外。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无穷能量,使他们的语言得以丰富,言语得以激发,能力得以提高,素质得以提高,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联想与想象对锻炼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想象更奇特。

总而言之,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在有情之境中进行教与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当前教育形势看,课堂中的情境愈来愈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学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列女传・母仪传.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 写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75-0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与写作两者密不可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理解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形式。阅读时学生把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写作就是学生把知识外化的过程。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是把阅读中积累的内容合理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意识培养策略包括:

1 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习作方法

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结合上下文章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1]。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兴趣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可以保持积极的情绪,心情愉快地写作。所以,老师采用不同形式,使用教材习作资源进行练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表达欲望,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作文是培养学生表达力、想象力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变换文体进行写作,激发学生自身的表达欲望。例如:《荷花》一文中详细介绍出荷花的各种姿态等,抒发了作者对仁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以《荷花》作为自述题目,同样以自己的认识来介绍荷花,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选择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其习作水平的上升。老师在知道学生写作文时,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畅游在知识的田野中。例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对春天的热爱。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春天的色彩、野花遍布在山野

间……。此时,老师知道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早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3 阅读中进行练说训练

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时,在文章的字词中,可以让学生从课文语境内体会、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掌握了解词语的用法,把课文作为语言交际的典范,深入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切身感受作者的观察和思维表达方式,领悟文中内容的遣词造句,通过实际练说由词成句,由段落成篇,更好的为写作服务。实际练习中,学生不要单一练习文中某一词语,根据积累中对词语分类进行有目的的练说[2]。所用的练说素材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寻,把实际生活中的事采用优美词语串联起来,形成独有深意的文章。在练习说话时可以提升要求,采用合理的修辞手法,添加某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所学的词句,也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文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练说训练。①掌握练说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行选择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②锻炼词语、句式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多次阅读领悟文章想要表达的感情,根据文中语境深入理解词语、句子,学生通过理解表述其含义;③锻炼学习感悟能力:让学生把学习课文的感悟说出来,学生不仅深入理解内容,也为更加流畅的表达奠定深厚的基础。

4 结语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写作中的反映,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小学写作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写作水平,是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深化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5

镜头一:学生眼中的“阅读”。 “我身边很多的同学选择‘读’参考书,我认为那样的阅读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我们和文本中的主人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只关心考试。”

镜头二:语文教师眼中的“阅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是我们很多的学生不喜欢静下心来读书,这是很让人担忧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镜头三:中学生的文学类作品阅读面相对来说还是很窄。学生往往对言情类、科幻类、武侠类作品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其中,言情类的作品比较受女生的偏爱,科幻、武侠类作品比较受男生偏爱。比如卫斯理小说,我们发现很多中学生一本不落地都读,在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少的情况下,中学生大量地进行这种重复性的阅读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少。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者作为任务强制性要求他们阅读,很少有学生阅读。”

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仅占39.3%,每天课外阅读3~5分钟的竟占46%,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有14.7%。14.5%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表扬,看见孩子读课外就批评。学生喜欢的书籍是:《漫画》、《读者》、《福尔摩斯探案集》、《西游记》、网络小说。

学生低效的阅读的状况根源出在我们的阅读课上。现阶段高中阅读教学的困境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学生阅读热情不高;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压力增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

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与作者心情相契合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1937年就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又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所以现阶段高中阅读课仍不能忽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高中的阅读养成习惯就是要与作者心情相契合,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就应该依次介绍作者、介绍背景,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故乡》是我意思中的《呐喊》的压卷。闰土由一个活泼新鲜的儿童一变而为一个眼红面皱颜色灰黄衣单掌裂的中年人,拣选与实利主义离得很远的香炉烛台带回去,又在灰堆中藏起十多个碗碟。我所唯一不满于这篇结构的地方便是最后三段不该赘入。”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并不是这样做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却是这样的:“阅读这篇小说,要注意一个变字。看故乡的人物有什么变化,故乡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从这些变化中能看到些什么,悟出些什么。还要注意小说的议论,看这些议论队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提示引导下,教师们分析闰土的悲惨命运是不彻底造成的。这就是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尾也成了神来之笔。鲁迅的情感变化被冲淡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的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怪圈,一些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视、漠视学生的个性学习仍然是当前教学的主格局。走进任何一所中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惊人相似的境况:校园里树木成林,春风一吹,枝丫绽放,在细雨中流淌着嫩黄的光芒。在树丛中,耸立着教学大楼,底层大厅里,迎面立着块巨大的倒计时牌,上面写着距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字迹如血。这块牌子,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就竖立起来,它不说话,却是最有力的指挥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着它转,全校师生匍匐在这块倒计时牌底下,忘记了春雨,也忘记了春光……我们也不难找到这样的老师:没有哪节课不拖堂,就是学生做眼保健操,也要继续听老师讲课,广播里声音很大,讲课教师也要把那声音压下去,就哑着嗓子喊,嗓子被撕成一绺一绺的,带着血腥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早早到教室,学生一到,立即开讲。毕业班的许多老师没有娱乐,就连散步也成了奢望,无论干什么都是一路小跑,他们的眼神永远绷地直直的。基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教师所上的阅读课几乎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要么满堂灌,要么做试卷。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就是美学的集中体现,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旅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问题整体感知。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善于从作品含义丰富的语句中,体会文学之美。

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自主

“明明上课讲过了,为什么学生不会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课时最多的阅读教学,其低效现象的确实让我们担忧。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以问代讲”,且问题随意性大,缺乏深度和梯度,以及“教过当作学过”“个别表现看成整体学情”等惯性思维和习以为常的课堂现象,是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顾全六大能力,学习任务有“梯度”

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中设计出适当并呈现梯度的学习任务。

1.任务设置指向“能力培养”

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博士提出“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概念,将认知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层次。设置阅读教学任务,应努力体现“能力指向”。以《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安排如下任务:

任务设计 能力指向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复述:根据要求找出有关内容并连起来表述。

重整:从语段中找出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根据学习任务提取相应信息。

二、品味语言

课文不仅写了这么多颜色,还写的很美呢!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1:我喜欢“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秋天写得很美,好像真的是银杏叶把夏天的炎热扇走的。

学生2:“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可看出果子丰收了。

师追问哪儿看出来,生回答:橙红色说明成熟了,“你挤我碰”,说明果子长得很大。

学生3:“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仙子颜色很美丽。

师追问:还会有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后,看图片,进一步感受的颜色美丽,并积累表示颜色美丽的词语。

…… 解释:说说自己喜欢语句的原因,其实就是促使学生解释语句的优美之处。

伸展:通过“你挤我碰”读懂果子丰收了;通过“金色的海洋”,读懂稻子也丰收了。

品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时,补充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品析时,补充图片,进一步感受的美丽,学会中合适的语言形容。

评鉴:这一环节设计基于“评鉴”这一能力目标,通过“你喜欢哪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来具体落实。学生找到优美的语句,说出喜欢的原因,懂得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来写出秋天的颜色之美丽,写得生动活泼,很有味道。

这个学习任务很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在这样具有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深入文本,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总结梳理

1.用上合适的形容词,形容一下这些秋天的美丽景物。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橘子

( )的柿子 ( )的

2.有感情朗读。划出这一段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复述:通过“选择合适的词填空”这一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取重要信息,对“颜色美丽”留下深刻印象。

重整:梳理秋天的景物及颜色特点,明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安排,找出总起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段落结构特点。

四、拓展练习

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句或几句话。

(辅助:图片打开视野,教师示范说话。) 创意:

运用课文的表达句式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秋天的景物颜色,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转化为能力。

以上教学任务设计突出“能力指向”。整个设计涉及六大能力,每种能力都有针对性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指向不同的能力培养。学习任务安排操作性强,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悦,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

2.任务序列体现“纵向推进”

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一节课,总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这些任务就是一个个“知识点”,需要设置成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学习进程中,教师通过这些“点”形成“知识链”“能力链”,在此点与彼点之间筑起阶梯或架上跳板。

例如前一案例《秋天的雨》中的设计,笔者努力根据学生特点,纵向深入编织了学习任务“链条”:

先从整体感知引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这是低层次的“检索”任务;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品析语言”环节,给足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句进行重点赏析,感受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也为仿写做好铺垫。最后的拓展练习,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图片展示、示范仿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挑战新的任务。这样的安排环节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纵向深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二、遵循学的路径,学习过程有“进度”

1.明晰主线,提纲挈领的学习

围绕主线设置一个个学习环节,能架构起明晰的学习思路。这样的学习,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领悟文本内容,体会蕴含情感,学习活动清晰、简洁、高效。

例如《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为救痛苦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拿火种,却遭受宙斯严厉惩罚,在高加索山上被锁了整整三万年,赞扬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甘愿为人类受苦”这一精神品质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初读课文,了解“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表现。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把故事前因后果梳理清楚,初步了解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受惩罚却不屈服的英勇表现。

第二,细读课文,解读“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行动。

细读课文,抓住“受苦”,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普罗米修斯到底受了哪些苦?通过“锁之痛”“啄之痛”两个板块,感受普罗米修斯忍受的巨大磨难。

第三,精读课文,感悟“甘愿为人类受苦”的精神。

精读课文,通过“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中心句的反复品读,通过没有火种前人们生活的痛苦,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和忍受磨难的精神力量。

以上设计,自始至终围绕“为人类造福”这一主题进行,学生站在这一主线下学习,从初读感知,到细读理解,再到精读感悟,认识逐步走向深入,真正学懂了课文。

2.遵循学路,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讲得太多,一直是阅读教学低效之痛。那种着眼于课文内容的、以检索为主的问答式教学,可能产生的效果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教师的教也很重要,但教只是外因,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教”的方法转换成“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相应的方法与能力。

例如《从现在开始》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2个星期,小动物们的日子有没有好过点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仔仔细细地读着课文,一处一处地寻找,然后与同学们交流学习收获:“直摇头”,是不停地摇头,说明小动物们很不满意;“只好”“不得不”,说明小动物们不想跳着走路,可是又不能不听新大王的命令;“苦练”,看出他们为了练跳着走路,练得很辛苦……

3.言意兼得,深入有效地学习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课堂上,我们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理解了作者去访问了哪些朋友之后,笔者就把目光聚焦到语言表达形式上:为什么读了课文,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把山里的一切都当成了朋友?作者有哪些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有的说: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显得很亲切;有的说:课文有许多排比句,比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段,感觉跟很多朋友在热切聊天;有的说:作者都把自己想象成树了,说明他跟山林融为一体了……这么多表达特色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领悟。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他们自己没有领悟到的内容:第5自然段排比句中最后一句为什么不用“你好”,而用“喂,淘气的云雀”?访问了这么多好朋友,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深入地品味表达特色,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绪。后来我发现,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经常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山中访友》的表达技巧。

三、留下动笔机会,学习结果有“效度”

只有“读”“说”和“听”的课堂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留下“动笔”机会,通过“动笔”来外显思维过程,留下思考痕迹,展示学习结果,检测学习收获,促使每个学生深入学习,避免“只听不思考”的现象发生。

1. 圈圈划划

阅读中,引导学生把需要的信息检索出来,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圈圈划划中,学生经历独立的阅读过程,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提供前提,也为师生阅读对话,更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教师在巡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有没有划对,划对的比例是多少,哪些学生有困难等。

2. 重点标注

古人说:“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详注不可已也。”可见,标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在文本恰当的地方,写下对字、词、句等重要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习、记忆。

做好标注,需牢记“解、懂、疑”三字诀:

“解”即解释生字词、重点词的意思。如“欣然怒放”一词,“怒”字的意思与一般的理解不同,可通过查字典,在“怒”字下加上着重号,写上:气势盛。理解了关键字,词义便迎刃而解。

“懂”即写出读懂了哪些地方。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对深层含义的解读,可以是对表达形式的领悟等。如《山中访友》第二自然段,有学生读后在旁边写上:“老桥的特点:古老、坚固”,有同学写:“作者把老桥当作德高望重的老人,看出他对老桥的敬重”,也有同学这样写:“用了拟人的方法,读起来亲切、感人”。

“疑”就是标出疑惑。不懂之处,是学习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有学生圈出“喂”字,写道:“为什么不用你好,改用‘喂’?” 标出疑惑,展现初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获得提升。

3.动笔巩固

根据文本理解和学生自主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是教师精心设计阅读题,引领学生“动笔答问”,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山中访友》第5自然段,在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划出来,并圈出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完成配套练习: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云雀

在学生深入阅读、品析语言与表达形式之后,引导学生仿写:作者还会跟哪些朋友打招呼?

例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仿句:你好!( )的 ,你 。

这样“动笔答问”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理解——整理——归纳——表达”的过程。通过“动笔”,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个性留痕

个性留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不懂的、易错的信息。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或许早已弄懂,有些学生却需要不断复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留下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根据老师的要求留下笔记。

四、留足自主时间,学习机会有“广度”

1.留足充分的阅读时间

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个别学生的发言不能代替多数学生的学习。每一项学习任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独立接触文本,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去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所表露的信息,去解读文字背后的密码。如果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那么很多学生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因此,课堂上,每一项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先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读读有关内容,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习任务,紧紧把握“文本”这个凭借,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的知识。

2.留足独立的思考机会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马上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于是老师就请这些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听了发言,也会陆陆续续地举起手来。

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欠妥。马上能回答的学生,往往是阅读能力比较强的,或许不需要教师课堂指导,他们也已经学懂了。而那些坐在下面默默无语的学生,正是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才能学会的。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让优生回答,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与机会,他们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答案,哪怕会重复,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阅读需要期待,期待每个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去领悟其中的知识方法。因此,每个学习任务下去后,要给学生留足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历思考的过程。基于全员思考的交流,才是有差异资源的、有价值的交流。

3.创设更多的表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