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概念模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概念模型范文1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概念模型范文2

关键词:组织;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20世纪前期,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企业行为大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这一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及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经营伦理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在提出该理论之后,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整个社会也对此十分关注。

除了企业以外,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为了追求利益,但是不能否认它们的一些日常活动仍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帕森斯和巴纳德就把组织看成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单位。既然是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在研究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承担情况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些组织的社会责任。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结合其他组织,提出组织社会责任(organiz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组织社会责任是什么?组织社会责任的界定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社会组织有效承担社会责任,相应减少由它们的社会活动引起的问题,无论是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

对于企业,我们要求的是它们在完成自身经济责任的同时兼顾其他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对于组织,我们同样可以要求它们在完成自身的责任的同时兼顾其他诸如环境、社区等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相关的概念框架。

(一)组织类型角度

由于组织的复杂性,加之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对于组织的分类也有很多的差异。从政府本位的角度来分,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从市场本位的角度,组织又可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从社会功能来分,一般又可分为四大部分,即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整合组织及文化维持组织(模式维持组织)。为了便于本文进行概念模型的建立,这里将组织从性质上进行分类,分别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整合组织及文化维持组织。

不同的组织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

政府组织是指为保证整个社会目标的实现,行使权力分配和使用的组织。它们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向全体国民提供服务,如政府机构、政党等。

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达到营利目的的一切提供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

整合组织,即用来调整整个社会内部的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和解决问题,使社会各个部分彼此配合以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一类组织,如司法机构、监察机构。

文化维系组织是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以维护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持续性的组织,如学校、教会。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不同的组织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职能,承担自身存在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除此之外,组织难道不需要承担其他责任了么?Carroll在1991年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级金字塔模型”,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见图1。而所谓的组织社会责任,即将对象从企业扩展到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对于这四种责任也应该相应承担。

根据Carroll的四级金字塔模型,营利性组织应承担包括经济责任在内的四级责任,而非营利性组织则需要承担除经济责任以外的三种责任,即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二)责任类型角度

如果我们从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类型来看,可将责任具体划分为本职责任、强制责任、半强制责任、自愿责任。这样进行划分,那么所有的组织承担的承担都包括在这四个范围之内,它们与四级金字塔模型也有所区别见图2。

本职责任就是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目的,为了实现目标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强制责任就是组织要承担所在当地的政府或国家规定的必须承担的一系列法律责任。

半强制责任就是部分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自愿责任即与己的责任,不承担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舆论的谴责,承担了也算是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组织社会责任即组织应该承担包括Carroll的四级金字塔责任在内的本职责任、强制责任、半强制责任和自愿责任。

(三)利益相关者角度

不仅仅是企业,各种社会组织都拥有自身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套用一下Friedman的那句话: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对组织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者会被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同样也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是组织对自身的责任,即对包括组织的员工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二是组织对其他组织的责任,即对与所研究组织的活动有直接关联的其他组织的责任。

三是组织对环境的责任,即对外部自然环境的责任。

四是组织对社区的责任,即对社会环境中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个人和组织的责任。

其中,前两者为主要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后两个为次要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相关,但没有直接影响。

组织社会责任其实和企业社会责任一样,即不同组织在实现自身的本职责任的同时,也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进行承担。而组织对应的利益相关者除了组织内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以外,还有其他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如环境、社区等。

三、总结

组织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一个补充和扩展。本文在展示了有关的理论研究架构和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的概念框架,不仅从责任内容方面进行了说明,还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了说明。

理论上,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补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扩展说明,有助于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发展。

实践中,对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定义和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能够有效指导组织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这样帮助解决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同样也相应减少组织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将这一概念书面化,有助于大家更有效地意识到组织也是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便于大家对组织活动的监督和敦促。

参考文献:

[1]Chester I. Barnard.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7.

[3]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 [M]. New York: Harper, 1953.

[4]Joseph W. McGuire. Business and Society[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5]Gross E., Amitai Etzioni. Organization in society [M]. N.J:Prentice Fall, 1985.

[6]Archie B. Carroll, Ann K. Buchholtz.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4thed)[M].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Go,2000.

[7]W. Richard Scott, Gerald F. Davis.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Rational, Natural,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 [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US),2011.

[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9]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

[10]芮杰明.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2]周祖成.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惠宁,霍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J].改革,2005(05).

[14]柴非,钱云春.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跨国公司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8(09).

[15]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6]曾海波.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贸易[D].厦门大学,2007.

[17]金东日.组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8]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9]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0]连漪,李佳楠.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角度经济学分析[J].市场论坛,2012(02).

[21]惠发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西门子公司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2.

概念模型范文3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锻炼习惯;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93-04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进行了许多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达成统一的共识。wood等[1]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形式,是一个人在稳定的环境中重复一特定的行为。当完成新的或少见的行为时,需要努力的思考和较多意识的关注。多数学者参考并增加了一些自动化的行为频率因素[2]。还有一些人则强调情境恒定因素[3]。巴奇区分了3种自动性的过程,即前意识,后意识和目标依赖。而锻炼习惯则属于后一类[4]。国内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7]。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行为,其特征主要反映为“运动性”和“习惯性”。锻炼习惯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多维综合性问题,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难以度量,目前对概念的研究很难准确而全面地体现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用其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现象,误导认识、评价和干预决策等方面。而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以规范方法为基础,简便、实用,有助于实现对多要素问题认识与分析的层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本研究在初步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将含糊不清的体育锻炼习惯概念转化为相对直观的模型,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解释结构模型的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成若干个要素,根据实践经验和知识,辅助计算机,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网络结构模型。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8]。它能够从众多构成因素中根据影响程度与影响层次对各要素进行划分,寻找出直接影响要素和间接影响要素,从而能够帮助决策层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关键点,提高效率。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对影响锻炼习惯的不同要素进行准确的判断,对科学理解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1 ism小组的成立

实施ism的小组是一个以作者为主,由关心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专家学者,1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研究对象等近50余人组成,相关工作主要通过email联系完成。

2 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随机选取的150名上海、江苏两地高校一、二年级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男85人,女6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文献和5位锻炼心理学专家的建议,采用综合取向运用归纳法对调查和访谈内容进行筛选,得出与大学生锻炼习惯相关的19个因素,分别是锻炼习惯、锻炼行为、行为重复、行为稳定、行为控制、行为简单化、运动能力、思维模式、意识参与度、心理效能、锻炼意向、自我评价、锻炼情境、自动化、身体健康、锻炼兴趣、锻炼效果、锻炼评价以及人际关系(以s1~s19表示)。然后选取30名学生对19个结构要素的两两关系进行判断(见表1),表中数字表示该单元行的要素对列的要素存在影响的学生人数。

3 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在解释结构模型法中,邻接矩阵是对系统要素两两之间的直接关系的描述,si对sj有影响填1,无影响填0,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其中,“有影响”尽量选择直接的影响关系,不考虑间接的影响关系。

所有矩阵元素只有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根据不同阈值下获得的解释结构模型与概念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经过小组讨论,建立各要素的相关性。把表1转化为表2。

通过对学生判断的分析,学生对锻炼习惯概念的初步判断与之前研究的概念特征基本上吻合,只是在社会适应的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方面存在着差异。

4 生成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

。可达矩阵r有一个重要特性,即推移律特性。当si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k,而sk经过长度为l的通路直接到达sj,那么,si经过长度为2的通路必可到达sj,通过推移律进行演算,这就是矩阵演算的特点。所以说,可达矩阵可以应用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并经过一定的演算后求得。根据表2的邻接矩阵,采用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运算后得到可达矩阵(见表3)。

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在一个多级结构中,如果si是最上一级单元,它必须满足下述条件:r(si)=r(si)∩a(si)。这样,确定出结构的最高一级要素。找出最高级要素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短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短阵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就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级要素集合,最后生成骨干可达矩阵(见表4)。

5 绘制递阶有向图

根据骨干可达矩阵s的要素和关系,得出分级递阶结构模型,s10和s12为强连通块,它们之间构成回路,在分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增加s12,得到完整的分级递阶结构模型,即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的解释结构模型(见图1)。

6 分析与结论

青少年锻炼习惯概念解释结构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是已形成的锻炼习惯,第2层是锻炼习惯的3个组成部分,第3层是锻炼习惯的具体表现。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直接决定第2层的锻炼行为、思维模式和锻炼效应,主要反映锻炼习惯的实质。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锻炼行为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锻炼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锻炼行为的倾向性。锻炼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实践中经验积累的抽象和升华,是对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

行为的稳定性是锻炼习惯产生的前提。体育锻炼习惯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是对特定情境刺激的反应,包括稳定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情境。其锻炼行为不会因时间、空间、环境等变化而变化。

锻炼效果的积极性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动力。锻炼的积极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有较高水平的体适能和运动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实现个体需要的能力。效果的积极性也是区分好坏习惯的标准,同时是辨别锻炼成瘾的标准之一。

锻炼行为的自动化是锻炼习惯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随着锻炼行为和情景的巩固和发展,其锻炼行为开始在低意识控制下进行,较低的锻炼意向性,并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效率。但是动作自动化形成后,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受阻时,锻炼的意向便会增强。

参考文献:

[1] wood w,tam l,guerrero wit m. changing circumstances,disrupting habi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918-933.

[2] triandis h c. values,attitudes,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g]//howe h e.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195-259.

[3] wood w,quinn j m,kashy d a. habits in everyday life:thought,emotion and a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281-1297.

[4] bargh j a. conditional automaticity:varieties of automatic influence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g]//uleman j s,a bargh j. unintended thought[m]. new york:guilford,1989:3-51.

[5] 王华倬.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1-84.

[6] 王则珊. 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j]. 体育科学,1992,12(4):16-18.

概念模型范文4

“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已经学过,已有初步了解,但由于遗忘和缺乏深入系统的体验和学习,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和精髓。虽然教材给出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但学生仍对该学说的四点内容的内在联系模糊不清。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通过构建概念模型让学生理解“消化”该学说四点内容的内在联系。

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多媒体展示长颈鹿脖子的进化组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有关进化的知识,组织学生尝试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实例证明:长颈鹿在繁殖过程中存在变异现象,有颈长或颈短的变异,脖子长的可以吃到高大的树木上的叶子,过于短的可以吃草和灌木,但介于二者间的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它们便会饿死,使其数量减少,最后全部消失。因为其他长颈鹿不具有这样的基因,在以后的繁殖过程中就不会存在脖子长度适中的长颈鹿。通过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对生物进化的作用,构建“自然选择”这一概念。左下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和同学一起建构,右下概念图作为小结,概念模型如下:

先多媒体展示果蝇大量繁殖图,直观地告诉学生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观察一窝多鼠图旨在启发学生:后代在性状上有较大差异,即生物产生了变异。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通过对人教版必修2第5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生物变异的原因,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分散的生物学概念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桦尺蛾实例证明:在18世纪,英国的许多树干上都长满了地衣,一些体色(灰白色)的桦尺蛾可以避开猎食者,所以它的数量较多,但偶尔也能看见黑色的桦尺蛾。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烧煤的工厂排出大量浓密的黑烟。煤烟杀死了地衣熏黑了树皮,有利于黑色的桦尺蛾生存。于是1840年前后,98%的桦尺蛾都变黑了。因此,我认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构建的概念模型有可能不同。把前后知识通过以下概念图串联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学生理解自然选择中四个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加剧了生存斗争。(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6)遗传和变异是基础,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构建概念模型可以是一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以下练习,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很长

C.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D.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定向地产生了白色的变异

2.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D)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3.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B)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概念模型范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3

The Conceptual Model Building and the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ZHANG Xu-rui

(School of Accounting,Xiji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3,China)

Abstract: Knowledge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cooperation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the scholars in the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relative isolatio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involved in shar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be lack of comprehensive study, lack of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shar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behavior, and ign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built the cooperative conceptual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through three steps, based on the concept model using through expert investigation method by four dimensions, 35 indicators to build a coope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factors system, and analyz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224 copies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data, for study of the coopera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Knowledge context; Influencing Factors

一、引言

Kought和Zander指出: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知识更新,知识更新支撑着企业的创新发展,包括企业内部知识的更新与消化,也包括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的更新与消化[1]。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及运用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知识的共享对于统筹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共享绩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模型构建

本文探讨了知识主体与知识共享绩效之间的关系,媒介以及情景视角与知识共享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变量,即:知识共享主体能力、企业与学研机构间的交互关系、企业与学研机构知识共享情境匹配度,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因素作用于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绩效。

基于以上步骤,我们得出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设计

从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学研机构能力、企业能力、产学研交互关系以及知识共享情境的匹配度四个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的指标体系。以学研机构能力、企业能力以及企业与学研机构间交互关系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自变量,以知识共享情景的匹配度为调节变量,知识共享绩效为因变量,得出本文的研究量表,各指标下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1.数据收集

根据以上变量观测题项,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研主要面向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后排除信息不完整问卷,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为74.76%。被调查者中硕士以上学历占调查者总数的63%,有过产学研合作经验的调查者占93.8%,使得问卷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2.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对于信度效用的界定范围,学者较多遵循以下原则: 值>0.9,被认为是信度优秀; 值>0.8,被认为是非常好; 值>0.7,被认为是较好; 值>0.5,被认为可以接受,但需要调整; 值

表2 量表的信度分析

研究变量 题项数 α值 各维度α值 整体α值

学研机构能力 知识共享意愿 3 .683 .780 .914

知识输出能力 4 .735

企业能力 参与合作动机 4 .702 .788

知识吸收能力 4 .741

企业与学研机构的交互关系 彼此信任程度 3 .676

交互式学习能力 4 .728 .890

冲突解决能力 2 .656

利益分配公平性 3 .785

企业与学研机构知识共享情境匹配度 组织文化兼容性 3 .662

共享制度相似性 2 .632

交流便捷度 3 .701 .814

知识管理能力相似性 3 .758

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绩效 共享内容 3 .692 .877

共享效果 3 .687

3.量表的效度分析

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KMO值与巴特利球体检验验证,以判断是否合适做因子分析,其中KMO值大于0.6、巴特利球体检验值在0.05显著水平内被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如表3:

表3 量表的效度分析

维度 Kaiser-Meyer-Olkin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df Sig.

学研机构能力

企业能力

交互关系 0.858 1282.099 351 0.000

情景匹配度 0.759 695.193 178 0.000

知识共享绩效 0.756 562.041 98 0.000

研究采取的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为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分别对学研机构能力、企业能力、交互关系、情景匹配度以及共享绩效所涉及的45个题项进行主成分提取,以0.5作为区分变量负荷的临界值,分析得到的KMO值、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自由度和Sig值,都充分说明了个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量表变量构建效度较高。

四、小结

本文根据知识共享基础模型,综合其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共享的研究,从产学研合作视角通过三个步骤分析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分析的指标体系,制定其研究量表。通过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实证分析,表明其量表的构建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量表设计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为以后进行更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也为改善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ogut B., 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502-518.

[2]吴想,杨洪涛.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360-362.

[3]Albino,V.,Garavelli,A.C.&schiuma,G.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nn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ehnovation,1999,19(1):53-63.

[4]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5]Jariuo J C.O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1):31-41.

概念模型范文6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所谓社会转型期,主要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促使了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与转变,在这一时期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这主要是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管理模型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是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和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为基础,在当前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创建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它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即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机制创新,进而又可以细化为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运作过程创新以及相关制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等。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它主要融合了决策层、操作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创新,其核心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相关代表人士就提出了双重核心的管理创新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将管理人员的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他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文中提出,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不仅是对资源整合及利用的全方位管理,而且也是具体资源利用和目标整合的细节管理。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要素。管理组织人员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本体;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动机来源;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资源整合及其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间接目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长期坚持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部参与者的影响能力,同时还包括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与执行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其管理目标。

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可能性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认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从实践来看,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被管理人员,都是广大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常会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如何使管理工作有效地满足人性之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若该种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理想目标,则管理人员就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若是不能满足以上需求,则管理人员应当对人性关系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中找到不合理的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新的、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人性与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中,将会促进管理实效与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对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大作用。一般而言,人性化管理创新理论关注的是人性之需求,对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人性发展及其变化也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因此,基于人性化的思考,管理模式创新将成为顺应管理理念和管理逻辑要求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二,将把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文化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既包括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又将管理纳入到了社会文化的范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注入实际上就是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融合。根据西方管理模式之特点,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很早就对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注意,而且多数企业管理中通常都会有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实践中只有对企业进而全面的资源调整与生产劳动关系改善,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文化进行统一,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价值观与制度的融合,管理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念认可及其自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三,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是同一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形态就会随着而改变,即社会来使发展转型。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就是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行为、组织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改变与完善。一般而言,社会形态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决定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形式与特征,对上层建筑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管理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创新,管理文化滞后必然对管理创新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社会转型会对精神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条件。企业管理创新,通常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的转变通常会带动思想认识的进步,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变得多元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3、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同时,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意义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当前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优胜劣汰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实际上是一项非常科学的管理研究课题,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建立成为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从实践来看,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模型的提出与管理情景的发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易费用的降低与经济效应的创新。虽然看上去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不断的转变过程中改进的,它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企业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企业管理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在该种模式条件下,一定要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将管理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制度和文化机制之中。在当前的新社会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通常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只有根据市场发展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当前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是企业目标与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一般而言,管理创新主要由以下情况构成:新管理理念的产生与应用;管理机构的创新与新管理理念的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配套适用以及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改变与完善。所谓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人为的油画布置使企业管理系统中各项工作更加的协调,提高其积极性,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管理创新主要是指手段、任务以及目标上的创新,一个合理的可供选择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包括创新基础、手段的创新、任务的创新以及管理目创新等内容,其中创新基础又可以分为管理基本形式分析、思想出发点分析以及人性论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遵循传统理性。所谓理性,主要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所蕴含的能力及其所遵循的准则,而传统理性则是利用传统作为诠释各种事物及其发展模式的道理或者根据。根据传统理性的要求,以人治人的管理;理念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促使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形成。这一概念模型的提出,无论是普通的管理普适性要求、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管理特色性确立,还是将该种要求归结于四个要求,其本身均带有非常强的经验论特色。

其次,根据经验方法获得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从形式上看,虽然该种模型源于传统理性,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这种传统理性与当前的实用性理性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理性认同。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实际上就是在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承认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根据管理活动的普适性、特色性要求确定下来的,而这两种要求都是根据经验分析所得,同时也是对传统理性的一种客观反映。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合理的原始属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际应用也将成为实用理性的有效支撑,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证明实用理性的科学性,才能认为该种模型确实具有实用价值的真理性与规范性。以上仅是对概念模型的理论分析,实践中仍需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验证。社会转型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发掘,实际上就是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共融的方法论选择问题。

再次,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若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与创新模型内容相一致,则应当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已经对企业具备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真理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按照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四个基本维度对企业管理创新属性进行深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建立在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基础之上的有效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企业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的内容不相符,则企业概念模型及其管理之间也是不相贴合的,那么再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模型将难以确立企业管理创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发掘已不再具有实用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或选择其他的管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只有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整体创新。因此,应当不断地加强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洪林.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国经贸,2012(18).

[2]孟胡勋.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2(27).

[3]陆园园 薛镭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4]卢国源.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J].大观周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