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文学概论;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75-02
一、文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十几年来,国内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一些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例如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中涉及大量源自于西方的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也适合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使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普遍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文学四要素说”为结构依据,围绕文学本体论、作品论、作家论、接受论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纳入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优秀成果之外,还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大量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在文学概论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双语教学,以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高校文学概论课程使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英语专业为依托,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教学。这种模式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无法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概论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使用能力方面,存在着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并理解西方文艺理论原著,但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听力上的接受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第二种模式是用PPT课件上的英文内容进行辅助,实际上仍然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了对教材的翻译,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语互动。如何解决《文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改革课题。
本文旨在总结以往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促进《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
二、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母语教学的形式,即便在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院校,文学概论教学采用的也是母语为主、外语为辅的形式。之所以没有采用完全外语教学的范式,一方面,考虑到师生外语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熟练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语言仅仅是教学目的[1];而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则是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学习和训练语言。
在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目前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双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人员构成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留学归国的“海归”,另一类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这批人是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主力。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外语听说能力。“海归”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缺乏外语培训,更缺少国外语言环境的浸泡,其双语教学能力要弱一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双语教学师资方面的薄弱,与本专业主要师资力量的专业背景有很大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身纯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极少有外语专业背景,也很少有留学或者国外长期访学的经历,这就导致了外语语言能力的缺陷,在使用外语时,往往是长于阅读理解,短于演讲辩论。外语发音不够清晰、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之间外语能力差异较大。在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方面,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写技能发展较为均衡,外语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听说能力上。一般而言,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强一些,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听说能力就要弱一些。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外语材料授课就受到很大制约,外语材料使用得多了,听力程度差的同学反应不过来,外语材料用得少了,程度好的同学又吃不饱。
第三,教学设备与教材问题。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着非常便利的辅助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实现了普及,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存在着重购置、轻维护、轻管理的倾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多媒体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有些地方就存在问题。在一些学生和教师流动性较强的教室,周边设备的损耗现象比较严重,常常出现麦克风发不出声、投影仪灯泡烧坏的情况。由于教学楼内众多教室上课时间集中,多媒体控制室工作人员又很少,出现问题之后,一般无法立即解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方面,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现成的双语教学教材。在目前的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教材使用是一个大问题。既没有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国内也没有做出编撰双语教材的尝试。学生依据的往往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概论教材,教师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来实现双语教学材料的充实。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的尝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棘手,但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文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还是大为可期的。
第一,师资力量问题的解决。我们注意到,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近一半是外籍教师,他们来自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都来自著名学府,教师以英文授课。由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资源,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新加坡援引国外名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的财政状况足以支持、或者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引入外籍教师,以改善国内的教学水准。以我国高校之多,学生数量之巨,外籍教师的引入不可能占据高校教学的主流,但是却可以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带动国内双语教学的水准。
除了积极引进外籍师资之外,还要大力培养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力量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具有培养和提高的潜力。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国外访学或者短期语言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双语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语言能力。由于语言环境缺乏,高校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听说能力要滞后于读写能力。在没有充分预习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外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少有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是否愿意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一个好的教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说服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此外,由于目前双语教材付之阙如,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实的双语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第三,编撰双语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革新双语教学手段。教材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一是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二是自编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价格偏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引进不太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牵头,自编双语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能够贴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甚至比直接引进教材更有优势。
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条件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双语教学课件,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双语资料,提纲挈领,聚焦文学理论知识要点。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媒介手段,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互动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
此外,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双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公共电子邮箱、飞信、Q群、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手段,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辨难答疑,作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的补充。
四、结语
使用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与世界知识体系接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言,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3]。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课前做足准备,照顾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通过完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双语资源的习惯,丰富学生的专业资源选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无论学生将来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投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都会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2
1团队结构优化,建设思路明确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包括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展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搭配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阵容稳定强大的师资梯队。
内科学教学团队的成员来自3个临床学院的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内科、急诊内科10个专科。其管理与日常运作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临床学院摒弃了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临床学院内科学专业特色或优势学科的不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考虑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全校范围组织内科学教学工作,保证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学校教务处和每个临床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整合教师力量、教学资源和督导教学质量职能。
在教学团队中,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钟南山院士多年坚持走上讲台,深入本科教学一线。在2010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即回校参加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授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课程负责人的带动之下,内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都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学校定期举办的“广医学堂”活动,拉近了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团队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团队注意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内科学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团队完善了听课制度、助教制度、教学经验定期交流制度等。在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合理安排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同时,在每个讲授单元安排后备年轻教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逐渐提高教学团队中高学历年轻教师的比例,目前内科学团队40岁以下年轻教师授课学时比例提高到40%。
2009年,钟南山院士荣获国家级名师光荣称号,团队中有2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4位教师参加学院举行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培训班”,他们将为临床医学本科双语班的学生讲授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新增硕士导师1位,补充年轻骨干教师2人。团队现有骨干教师5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团队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钟南山院士),市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在内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期内,内科学教学团队一如既往地把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更趋合理,以课程负责人钟南山院士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各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针对团队成员岗位特点和教学专长进行角色界定、分工协作,搭建教学、科研交叉组合平台。团队教师通过承担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成为教学科研融合型教师。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本来已经紧张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新主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策略,在内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了以案例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加强了内科实践教学,在体格检查、教学查房、技能操作方面再造了流程,完善了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拓展了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应用方面特色明显。
依托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内科学专业已建有专题学习网站8个,多媒体网络课件5个,网络课程1个,试听教材6个,以及200多个PPT课件。2009年内科学团队教师制作的“体格检查多媒体网络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一等奖和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一等奖“,体格检查网络课程”获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三等奖“,急性中毒网络课程”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方面,重点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2]。
2009年,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07级《内科学》见习课的病例讨论中,第三临床学院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06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改革试验,目前进展良好。
教材的编写不仅能够反映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而且能促进教学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团队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9年,团队在主编案例式《内科学》教材的基础上,案例式《内科学》学习辅导教材也于2010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成员还主编了《临床风湿病学教程》、《风湿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心血管病研究前沿———基础与临床》等教材。案例式《内科学》教材被评为2010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材,如录制团队教师的大课讲授录像,并全程上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团队郑劲平老师的“肺功能检查教学改革与创新”先后获得学校和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年团队成员发表教学论文18篇,获得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项。2010年,团队建设将更加注重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的质量,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与成果。
3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内科学团队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优势为学术支撑,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产生新思想,为团队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通过团队的优势将教师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
2009年本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钟南山院士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位教师担任了二级课题负责人。2009年内科学教学团队成员还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立项、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建设的创新学术团队立项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其他省级科研立项6项和市级科研立项4项。2009年,团队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有9篇。科研立项和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双语课程教学论文范文3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年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年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