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件

历史课件范文1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以下简称本课)时,我用PowerPoint软件设计了互动性较强的学习课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三、历史课件的制作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体现课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共同互动,允许学生拥有选择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学习的自主权,努力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容量大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并加强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还应尽量引用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完整,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历史课件范文2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312455)黄 萍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不仅课件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与日俱增,大多数学校也明确要求,凡老师上公开课、汇报课一律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这无疑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宽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学生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存在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作了初步的统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历史课件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失控型。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了一个按钮,就会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牛嘴不对马尾,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搞笑型。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跟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丰富多了。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音响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有的还在习题出现答案时,配以天线宝宝的“哦!耶!你真聪明!”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种做法,对小学生可能适合,对高中生来说,未免太儿化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所吸引,对老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满面笑容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讲了什么呀?”

三、摆设型。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简单,总共三四张幻灯片,图片、文字都是书上有的,文字没有经过多大的归纳、综合,地图也不作任何动画设置,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种课件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而言,它是摆设,价值不大,学生当然不满意。

四、流水型。有些老师平时不去学习做课件,临到要上公开课或汇报课了,才急急忙忙地找电脑老师帮忙,电脑老师帮他做好一个,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电脑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一旦学生的思路稍有出轨,提出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这时,教师便会尴尬不已,因为电脑流程仍按原设计继续展示着。一堂流水课成了一场闹剧。

五、肥胖型。肥胖型课件有三种类型。(1)有的老师认为做课件,就是要音像资料多,那样才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搜索图片、历史录像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室,教师成了放映员。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2)有的喜欢在文本上贴上一些会动的东西,如:旋转的花、滴水的水笼头、跳动的笔等,用多了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3)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有份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至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劳,听得很被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是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说明我们还没能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的装饰品;也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挂羊头卖狗肉,搞的仍是老一套。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在制作课件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它才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实效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实效。避免出现摆设型、搞笑型、肥胖型课件。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一般书本上地图是静止的,所有的信息都全部展示,学生往往理不清它的发展过程,这时很有必要用多媒体把它动起来,按发展过程慢慢地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节中,讲到“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使学生对理解这个格局的形成产生困难,这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课件制作时,①先出现空白沿海图,②出现四个经济特区符号,并让它保持闪烁效果,让学生自己把特区名称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③出现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保持闪烁效果,学生对号入座后,闪烁效果停。④出现3大开放区。⑤采用大块颜色闪烁展示向内地扩展的趋势。⑥再设置效果按次序凸现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体现点、线、面结合。⑦在一些重要城市还可以设置超级链接,补充一些有关当时对外开放的事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2.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来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但不等于说音像资料越多越好,如何把图片、录像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教师要动脑筋的地方,也是衡量一个多媒体课件优秀与否、实用与否的主要因素。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历史课件很适合。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师生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如制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件时,可剪辑一段二战的纪录片,真实的音像效果,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二战性质、影响的理解。在《美苏争霸》一节中,反映五六十年代美苏紧张的事例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教材讲解不多,学生对这两件事又很陌生,在制作时补充一些图片(如:柏林墙近况图、中美洲地图、有关苏联运送导弹图等),便很能说明问题。

二、辅原则。流水型课件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多媒体的辅原则。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节,可设计成四大模块,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美国对策;三、德国对策;四、日本对策。通过超级链接,分别把各块内容连接于四大模块之下,讲课时,无论先讲哪个国家都可以,而且在比较各国对策异同时,可反复调度,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使用课件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的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如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历史课件范文3

关键词:教学立意;教学课件;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教学有效性

本人在2012年10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获得一等奖。比赛结束后从本课出发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将实践与认识整理成文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优化教学立意,课标统领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不好自然也算不上好文章。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不去挖掘教学内涵,提炼教学主题,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节好的历史课,往往在于有明确的、令人眼球一亮的好立意。教师在备课时,如何优化教学立意呢?首先要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标,才能准确挖掘教学立意,才能拔高教学层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概括为:以鉴真东渡、玄奘游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如何实现课标呢?教材中举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三个国家交往的史实。鉴真东渡弘扬唐朝文化和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交流,使得辉煌先进的唐文化传向世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玄奘西游和《大唐西域记》,体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不仅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还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与新罗的频繁往来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体现了交往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通过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内容,于是我有了本课的立意:通过本课学习,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和拔高点。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只有先围绕课标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解读课标,优化教学立意,最终实现课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课件,素材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学科,它的优点更加明显。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将过去的历史景象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并激发学习兴趣。但如果课件使用不当,过于面面俱到,过于花里胡哨,将严重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淡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优化教学课件,有效运用素材,才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适度使用课件,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课件设计】展示《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汉字草书和片假名、汉字楷书和平假名》《长安城平面图和平城京平面图》《唐装和和服》一系列图片。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设计意图】日本受唐文化影响的例子很多,如果都通过图片一一展示显得嗦繁琐。为什么选择以上四个例子呢?(1)通过观察对比图片,学生不由发出“很像”的感慨。(2)有的例子体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得到:今天日本使用的常用汉字仍有1900多个。今天去日本会看到日本把唐朝风格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好。今天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在重要的日子很多日本人都会穿上和服。从这些典型例子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适时地使用课件,弥补课本资料的不足

【课堂小结・课件设计】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中呈现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身份的人在长安西市或游玩或做买卖的情境。之后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本节课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对于实现“使学生感受到唐朝的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不仅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这个目标,资料略显单薄,学生体会还不够深。而《繁华的长安西市》则成为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缩影,通过这幅图,让学生感受到唐朝不仅和日本、新罗、天竺交往,还和世界各国展开广泛交往。接下来滚动播放中外交流的物产文化组图,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语言,语言升华情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贯穿教学的始终,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很重要。教师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易于引起情感共鸣。但如果教学语言毫无条理,重复嗦,平铺直叙,将让学生走神,甚至厌烦。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才能打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比喻性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如何体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从而体会玄奘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呢?我是这样讲述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实际上就是玄奘游学的游记,书中记载了玄奘游历的110多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历史。如果你是旅行家,你可以把它当成旅游指南来看;如果你是历史学家,你可以把他当成历史资料来看;如果你是佛学家你可以把它当成佛学典籍来看。这部书很有价值,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通过浅显的比喻使学生体会到《大唐西域记》的价值,感受到玄奘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本课中的运用

展示《繁华的长安西市》图片来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时,我这样讲述:如果此时此刻我们走在长安,我们会看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不仅有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还会有大食人、波斯人、罗马人,他们中间有使者、有僧人、有商人、有留学生、有艺人,多元文化在这里共容共存,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看到的只是友好交往的景象。通过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开放交流使得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向世界辐射,世界也吸收了辉煌的唐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是彼此发展的,开放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各国的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通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动情讲述后,学生情感立即得到升华,实现了课标要求。

四、优化教学活动,活动巩固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但有的课堂活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华而不实,脱离教学目标;有的活动环节过多,历史课变成了电影课、音乐课、表演课;有的活动只是少数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无事可做。因此,优化历史课堂活动,实现活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计了“唐朝对外交往成果图片展活动”。教师事先准备好和本课相关的一组图片和一张A4纸作为展板,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发一份材料,小组成员合作动手完成。教师首先提供范例如,学生看了教师提供的范例后都迫不及待地动手拼起图来,成果颇丰:有的小组展区名称是“中日文化交流成果”;有的是“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的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的是“唐朝和新罗的交往”;有的是“人类文明交往之花”,这个活动全班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是一个可行性强,实效性高的好活动。

历史课件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媒体 形象 直观 历史情境 无意注意 渐进性 目标化

过与画面主题相关问"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被奉为劝学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观。似乎只有苦学才是解决教育的唯一出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几成共识。 "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课件范文5

【关键词】高效课堂;高中历史;对策;措施

前言

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门考试科目,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增加人文知识修养,还能树立唯物史观、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同时还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反映历史老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乏味、枯燥,导致了他们学习效率的低下。历史作为小科,课余时间多被语数外作业挤占,所以,要提升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把控好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将历史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才能现减负增效的功用。

一、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和把握教学目标

要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求高中生哪些知识点需要识记的,哪些需要理解的,哪些需要概括归纳与分析的,然后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体现新课改精神,需要老师讲解的详解,需要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互动探讨,哪一部分需要认真思考的,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可将历史章节内容中的历史知识点、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在了解教材中文本中的关键人物、历史事件、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同时要强化高中生的研学与探究能力,发动学生探讨历史事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时,注意力才能集中,思维也活跃敏捷,识记效果才会更好。为此,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必须以注重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前提。历史课堂上尽可能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背景材料进行精彩导入,在学生注意力集中之时,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一一阐述,提示他们记住考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历史课堂,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拓宽高中生的历史知识面,切忌单纯地宣读教材与划重点,这样高中不容易理解,也难以储存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为此要更新教学理念,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设法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本学科功底深厚、见多识广,还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将与课本知识相关连的背景材料,灵活运用到老师课堂上来,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讲授给高中生听,营造一种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俗话说的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与守其规。”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求知欲,此时,倘若历史教师能在成功地预设问题,然后引导高中生探求新知,就能轻松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转换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互动,动态生成与教学相长的统一过程。教师应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重新定位自己、转换角色,摒弃传统一节课由教师一人主导“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转换角色,成为学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引路人。例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历史教师结合后教材介绍的背景之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期间,历史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不足之处再和蔼地予以纠正,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之角色转换。

四、革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措施。历史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出一种高效课堂。不仅要研究学情、深挖教材,最为重要的还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在走访调研发现,有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常用的“讲练结合”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会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思维空间受到挤压,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可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打瞌睡,这样以来就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此,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可运用“班班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承载量大,能增加学生感官的视听效果,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完成预设的既定目标。实践证明,此法要比历史教师一人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总之,历史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构建一种高效课堂,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五、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上的强行灌输不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设法激发高中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要激发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就要设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此,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要精心备课。教学过程也要推陈出新、新颖别致、生动有趣,能吸引高中生的眼球,使学生感到历史学习很轻松、和谐、且富有情趣,而不是一种备战高考的紧张心绪。要实现这一点,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精神,然后根据教材,采用能调动高中学生积极性的新颖教学模式,例如小组合作模式、自主探究模式等,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采用激励性原则,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点表扬那些偏科、文科基础比较差的、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开口的高中生,以鼓励为主,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并指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让这一部分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课,不再将历史学习看成一种心理重负。另一方面,对于文科基础较好的高中生,可以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立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小组,每周抽空安排学习与探究任务,引导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敏.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1.11

历史课件范文6

一、演示,讲练结合

在一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课件显示提纲性的内容,并通过演示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讲练结合。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容易混淆。笔者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展示给学生,接着显示相关练习题进行测试。学生学习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二、删繁就简,与图示教学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化知识要点为能力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执教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以电视剧《》的主题曲作为开场,以反映的基本历史过程,同时制作路线的动态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一名战士,经过艰难跋涉走完两万五千里,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乐观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同时降低了记忆路线图的难度。

三、利用地图,让多媒体激活教材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人民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四、浓缩教学内容,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