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心得体会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1

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宋鲜艳

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职业规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一、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无界限的(1)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2)要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所以,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做好“等堂”、“管堂”、“活堂”,以保证学生既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1)要给予学生特殊的关心和爱护(2)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体罚学生往往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师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侮辱人格的行为。(3)不得歧视学生,对于班级个别调皮、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造成学生退学。

三、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要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得体会;学生管理

从事辅导员工作多年,每当忙碌在大学校园的时候,笔者时常庆幸辅导员身份,并常常以此为乐。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依然有着一份因为执著而不敢懈怠的认真,依然有一份因为满怀大胆而追求的无畏,始终怀着虔诚的理想以担负起沉甸甸的“学生引路人”的神圣使命;回想多年来的工作,酸甜苦辣皆有之,有时很有成就感,有时很有挫败感,跟着学生一起成长,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蜕变,但仍有许多不足萦绕心头,只能从工作随笔中摘取一些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思考,畅想一名辅导员所守望的教育春天,一个春暖花开的教育理想,同时以此反思缺点和不足。

一、对辅导员工作的感悟

1.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会全心全意的投人。传道于人。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首先,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热爱这项事业,忠于这项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并愿意为一代学生的成长付出毕生的精力。“捧者一颗心.不带走一根草”,热爱和忠诚于教育事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爱岗敬业是决定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喜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愉悦,才能圆满和开创性的开展工作,才能够对自身素质水平有一个理性熟悉,并使之与教育事业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不断的接近,通过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保证。

2.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高校辅导员所接触的学生类型、层次、来源很广泛,辅导员不能任凭自己像选择商品一样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而接受学生就表示着尊重、宽容和责任;其次,相互了解,互相理解。在与学生平日相处中,辅导员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讲述现实的大学生活.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大学生活的思想、经历、体验、甚至个人情绪等等,当你对学生自我公开的时候也是学生了解你的时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你进行自我公开,这样便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思想上、感情上接受辅导员,才能自觉地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

3.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大学是促进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他们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善的阶段。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里接触最多最亲密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辅导员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批评时,也只能就事论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辅导员和学生的位置,不是在学生身后推着他走,而是在学生身边看着他走.当学生需要你时,你及时出现引导他帮助他。要让学生明白,辅导员就是那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自我探索,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的引路人。

4.“三心”必备,甘于奉献。何为“三心”?就是细心、耐心和爱心。首先.细心是前提。细心是辅导员必备素质之一,细心才能发现学生思想、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及时、高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困惑、迷茫和矛盾:其次,耐心是基础。学生的工作是个反复进行的过程,辅导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的开导学生,并享受其中的喜与乐。再次,爱心是责任。最重要的还是爱心,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只有在拥有了一颗宽厚仁爱之心的前提下,教育之渠才能前清明如许,引来风景这边独好的“天光云影”。因此,爱不仅是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

二、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1.缺乏理论学习。目前对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习不足,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学习好原理,工作才能抓住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出成效,才能再上新台阶。能否正确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是判断高校辅导员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和工作层次的一个良好途径。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3

这天,我十分荣幸的参加了这次道德讲堂活动,对我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领悟机会。开展道德讲堂这项活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的公民礼貌素质。

这次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我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讲述了冯孝英同志扎根基层工商所默默无闻工作24个春秋的先进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有吸引力,感人肺腑,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和教育。

透过这天领悟,教育我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我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

透过这天领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职责感,明确自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透过这天领悟,使我更加钟爱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在自我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自觉树立工商的良好形象,为工商事业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4

自学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都是我们学习新课标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通过一年的尝试、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心理、基础知识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自辅教学法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题目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交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人,也就是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差,有些学生就连家长和老师管得很严格的情况下他都不学,何况是自学,这类学生就只有从基础抓起,先和他们交朋友,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和他们谈心,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然后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长带领学生或者自己在家预习要上课的内容,把自学存在的问题都记下来,上课之前把问题集中在小组长处,上课时各小组将问题交给老师。通过汇总后发现如果是共同存在的问题就集体讲,发现是个别问题就单独讲,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也有较多的时间做事先自学不能做的习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是啊,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同样是一个数学问题,学生们可以提出很多种不同的解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数学问题用常规方法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科学地运用了“可逆性联想”的方法,有时候从侧面、有时候从反面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看是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学生们一经启发引导,便茅塞顿开,一个个兴趣盎然,从而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开启了,对应付各种数学题目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自学辅导教学法是培养素质教育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辅教材为客体。基本方法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启发指导、监督检查为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目的是寻求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师生负担,解决数学中的两极分化和高分低能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常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导思想,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如何把知识讲明白、讲透,使学生容易接受;它着眼于教学,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形式呆板、单调,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常规教学每节课强调的几个环节就是: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反馈、做练习等,只是重视了环节的过程,却忽略了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原则。而自辅教学法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教师适当地点拨指导,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增强动机的原则,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意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还有,自辅教学法还提出了符合学生心理的“九条心理原则”、、“七条教学原则”等。所以,从自辅教学法的“启、读、练、知、结”的具体操作内容、程序以及教学效果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看出,自学辅导教学是具有现代教育色彩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它确实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种好的数学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过、学习过,但真正运用起来的,我觉得不是很多。就我本人而言,都是在一年前才真正体验,并且越来越喜爱。当然“教无定法”。上课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考察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表现,只有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5

导入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直接导入、温故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及其他方法导入。方法虽多,但都是以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迁移为目标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教学导入呢?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

一、关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导入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导入方法,肯定是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数学的抽象特性,要求教师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而这时候情境导入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如在教授《认识方向》一课时,有以下两种教学导入:1.我们之前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识别方向,这样的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新的方向……

2.小明第一次去朋友家玩,发现自己在路上迷路了,如果你的小明的朋友,你会怎么指导小明找到你的家?

当然,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将新课的内容引出,也都能帮助学生从之前的知识迁移过来,从但是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上情境导入有着更好的效果。但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情境导入的,如数理运算规则、运算法则等内容,很难设置现实生活的情境,刻意为之,反而会降低效果,变得十分勉强。所以合适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不追求时髦,而要追求实效。

二、考虑内容难度,选择导入深度

在这么多的导入方法的选择下,我们也应该注重导入的深度。导入地太浅,学生能比较好接受却可能缺少思考,课的流程因此会变得缓慢。导入地过深,可能出现学生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的困惑。那么,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去合理选择导入的深度。

在比较好理解的内容上,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如观察导入、类比导入、提问导入、计算导入等,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在引导时就可以注重细节以及过程性的内容加以巩固。

那么再难度较大的内容上,教师设计的导入可以有这两种方向:

1.仍然是开门见山,直抛问题。但这时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意在让学生感觉到难度,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导入、悬念导入,它是学生产生神秘感,富有挑战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欲望。

2.分割问题,化难为简。教师将有难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割,变为几个学生能够接受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但相对的整个课的流程也会相对比较缓慢。在引入方法中可以使用实验导入、作图导入、辨析导入等。在教师给的一定的台阶上去完成新授内容的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学习数学内容还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符合生活认知的情境学生也有较好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不能产生这一部分中的学生错误理解,使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道德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新知

一、直观教学,实际操作,总结规律,获取新知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才是内因,才是起最后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多种多样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教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实际操作,动口、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取新知。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一节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每人先做好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图片,并标出上底、下底和高,教学时作如下提问引导:1.谁能用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然后让学生具体拼一拼。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实际上是梯形的什么?4.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6.那么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7.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除以2?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自己会发现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会探究规律,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二、抓住重点,分散解决

掌握教材重点,是处理好教材的关键,在教学新知识

时,从旧知识复习过渡到新知识,有时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较难的东西,这时我就事先把这些难点分散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解决,分层次地逐渐交替出现新知,各个击破。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重点是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方法,通过一题多变,有意分散难点,步步加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我把题目拟为:

(1)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7天)里共炼钢1.26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2)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共炼钢0.48万吨,后4天共炼钢0.78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3)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炼钢0.16万吨,后4天共炼钢0.78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4)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炼钢0.16万吨,后4天每天炼钢0.195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

这样有意分散难点,分层次出现,使其各个击破,新知识自然地在无意识中掌握了。

三、抓住联系,有意扩散,质疑渐进

大家知道,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时只要抓住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有意扩散,进行正确导向,以提问质疑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渐自学新知。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首先由旧知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入,逐渐向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移,质疑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2)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3)你具体剪拼一下。(4)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5)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为什么?(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谁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的呢?(8)是怎样推导的?你具体演示一下。(9)用一句完整的话叙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