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救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救援范文1
一、工作原则
1、遵循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作战,快速反应,及时救护的原则。
2、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应遵循“先重后轻、重轻兼顾”的原则。要重点救治危重伤员,减少人员伤亡。
3、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先实施后付费原则,在工作中决不允许讲价钱,要服从大局。
二、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国庆长假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局业务股,*
2、各中心、乡镇卫生院成立相应机构
各中心、乡镇卫生院成立国庆长假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行政、社会卫生科(组)、医疗业务等相关科室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相关人员组成。
3、成立扑疫及医疗救护组
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实验室检测、消杀灭、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县上成立4个小组。
(1)县疾控中心扑疫组
组长:*
成员:*
(2)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护组
组长:*
*
(3)县中医院医疗救护组
组长:*
*
(4)卫生监督组
组长:*
三、工作职责
1、县卫生局国庆长假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
(1)全面负责全县国庆长假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统筹协调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使扑疫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向县委、县政府和市卫生局及时汇报有关信息,向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医疗机构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3)组织领导对受灾区的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毒,受伤群众临床救治等工作。
(4)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质、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2、扑疫及医疗救护组的职责是:
(1)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扑疫及现场医疗救护工作,将危重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2)县级扑疫及医疗救护组由县领导小组统一调遣,并对基层提供技术支持。
(3)各级医疗机构的扑疫及医疗救护组负责辖区内的抢险扑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必要时受县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3、卫生监督组职责: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对各旅游景区、星级宾馆、农家乐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进行监督检查,严查不合格食品,严格督促各食品经营单位完善“三防”设施,完善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并督促食品经营单位进行环境消杀;严格执行食品的采购索证、储存、销售制度;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
四、工作措施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早做预案,建立专门的流调队和医疗救护队,及早做好扑疫和医疗救护有关物质、设备、设施和技术储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灾害。
2、建立值班和信息通信联络制度
卫生救援范文2
关键词: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一、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管理,并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此方案适用于30人以上死亡及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上中毒包括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其地震震级、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使汶川地震成为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其破坏性是前所未有、震惊中外的[1]。由此使得我们再次提出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议题。怎样切实贯彻并实施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深化医疗现场救援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将突发灾害事故和事件的损失、危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和最小程度,并最大限度地抢救公民生命财产与恢复灾民身心健康,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如何做好从现场救援、抢救、护送、灾区康复和灾后重建这一系列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救援服务体系抓起,并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理能力,这已成为整个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卫生保健体系的重大结构性转变
近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从无到有,从纸上谈兵、应急预案的设计到提供紧急医疗现场救援、累积实践操作经验[2]。从孕育萌芽到目前迅猛发展,从部分分散的小面积服务到综合系统的总体制度整体设计,医疗救援体系已成为复杂高级不再是简单低级的了,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仅仅局限在医院急诊室,而是成长为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议程、维持国家社会安全的重大战略议题。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宏观社会环境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比较大的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的所处地位也不尽相同,基本应急救援的原则,应急问题发生的性质、医疗技术的作用地位,应对救援的对象,应急救援的基本服务目标,主要专业应急成员在队伍中的构成,应急救援发生的时间,应急救援措施的采取等都明显不同 ,反映了保健卫生体系结构性的巨大的转变。
三、以人为本紧急救援
当发生大型的突发紧急救援事件,一方面紧急救援中心通知就近的急救站,另一方面向当地有关主管政府部门迅速发出报告,使我国应急处理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建成全方位、高效率的公共安全紧急救援体系。为有效、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建立起反应灵敏、指挥畅通、信息快捷、明确责任的法律性制度[1]。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的。我国目前在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医疗重大灾害事故时,缺乏精神心理健康视角,总是把抢救危重病人、救援灾害事的故医和重大灾害事件、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服务的重点放在物力财力方面,人类需求的、深层次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常被我们忽略了,在缺乏悲伤治疗和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救援的服务之后,我们忽略了重建灾区人员的心理康复观念,如:我们抢救生命,降低经济损失,恢复生产、遭破坏基础设施,但是受灾群众应激的压力、内心深处的创伤,人在自然灾害后无助的、家毁人亡的悲观厌世、沮丧、一蹶不振;这些内心化、躯体化和复杂化的伤害及无比的悲痛和痛苦情绪,长期地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许许多多抽象、无形、个性化的现实问题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悲伤治疗及危机干预被人们忽略。而这已成为灾后精神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受伤的心灵重新点亮明灯,为目击者和失去亲人的家属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目前承担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和志愿人员,严重缺乏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这是中国目前真实的现实状况。
四、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康复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灾后及早进行应急心理救援有助于减少急性心理应激障碍,但灾难后受到心灵创伤的个体有的长期会有孤立无助感,长久以来无法释放的压力会造成失眠、情绪不稳定、各种躯体不适,甚至心理扭曲,促使犯罪,有的人还会挺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长期的心理康复工作将会帮助受灾者及其家属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和忧愁、增强他们承受各种社会生活压力的能力,可以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理应激障碍,协助灾后重建工作更有效地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的损失,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事件到来时,我们仅仅对财产和房屋以及躯体的损伤给予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救援的终极目的是重建家园、重树信心。不但包括对物质环境的建设,更应当包括受灾幸存者生活信心的重建。因此将心理救援和灾后心理康复正式纳入救灾管理机制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大意义。有计划及时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灾后重建,是公共救援体系的提升。心理救援、心理重建和物质救助要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后同时到位,会使得公共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有利于将灾后的长期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卫生救援范文3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农村卫生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我们想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房屋质量、医疗卫生人及医疗设备的配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组织的基本情况,探究是否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反应农民最迫切的医疗愿望。论证其所作出的有效举措,在浙江甚至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通过对农民意见的收集,农民需求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促进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于2009年8月1日至8月1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中的操作性等情况,本次调查以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和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当地居住人(包括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当地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农村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的被调查对象具体的个人情况如下。第一,被调查者年龄。18~30岁的占27.0%,31~45岁的占38.0%,46~60岁的占24.3% ,60岁以上的10.3%。第二,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19.3% ,1万元~2万元的占25.7% ,2万元~3万元的占16.7%,3万元~5万元的占21.0% ,5万元以上的占17.3%。
2.调查方法。对抽样的农村卫生机构和当地居住人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县级卫生人力总量、配置情况、人员构成(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以及当地居住人民的就医选择、药品价格、新农合的参保情况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询问农民对于卫生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的基本看法。问卷的发放、调查、回收均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成员实施和完成。访谈主要深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和病人交流,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对新医改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00份,回收问卷为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量266份,有效率88%。
3.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4.调查结果保证。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设置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本调查在设计阶段召开了若干次的小组会议,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输入和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医药价格问题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公正。当前的医药价格过高,医疗改革没有“中立”的领导机构来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以药养医、流通不畅、广告泛滥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看小病大病老百姓对于药品价格的一些反应。可以看到,无论小病48.7%,还是大病65.7%都认为医药价格高的占多数、尤其是大病。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前面所说的都是药品价格,而生大病的时候,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异常重要,手术费、检查费、仪器损耗等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字。大病药品需要一段时间服用,所以百姓普遍对大病的药品价格抱怨更大,但这并不是说小病百姓基本满意,药品价格过高是百姓很大的一个反应。
丽水是浙江省最困难的市,在这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将近80%的农民认为药价高,这代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的想法。有54.3%的人在使用药品中经济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一般的非处方类药品,所以在希望药品降价问题中,非处方类药占据了46%。
卫生救援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招生对策;成因
生源危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数量的增多和生源人数的下降,这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重大的。过去因为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学生人数较多没有出现生源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发生了重大改变,再加上全球化教育的发展和人们传统思想的影响,生源危机问题逐渐凸显,并有加剧的趋势。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
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现象主要是指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数量的减少而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高考人数达到了最高值,为1050万。自此之后,高考人数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达到了最低值,915万。虽然最近两年高考人数有所上升,但2016年全国高考人数也近940万,相比2008年少了110万。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人数的降低,被迫与其他院校合并。虽然这种情况在现阶段还较少,但是随着高考人数的持续递减,此种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1]。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生源危机。例如,2014年是我国高考人数最少的一年,有一部分本科院校的录取情况较差,甚至出现了零投档的现象,造成很多高校为了争取生源,保持学校的发展,采取直接入学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生源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生源危机给高职院校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生源危机的表现
1.录取分数线的降低
生源危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录取分数线的降低。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招满学生,被迫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在过去,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2]。由于高职院校数量逐年增加,高校人数逐渐减少,这种情况将会愈演愈烈。2014年,北京、上海等地很多高校出现了录取分数线降低的情况,甚至有的高校由于生源情况不理想临时调整录取计划。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校所面临的生源危机是较为严重的,虽然很多普通高校没有受此影响,但是其未来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2.新生报到率的下降
新生报道率的下降给很多高职院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源危机。例如,某省的高职院校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到校率只能够达到七成左右,一些所处地区较为偏远的高职院校新生的到校率更低。通常学校新生的录取人数应当与新生报到人数相一致[3]。但是,近些年,新生放弃入学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已经完成,另一方面,新生被录取了却不来报道,不仅使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成为空谈,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还使一些想要来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失去了机会。
3.生源质量的降低
由于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的下降,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招满学生,被迫进行学生补录,使得学生入学时的分数出现了极大的差距,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存在30分以上的差距,甚至更多[4]。这种录取分数上的差距反映了高职院校新生素质上的参差不齐,这不仅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增加了困难,还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跟不上的情况。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自暴自弃,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
三、生源危机的成因
1.适龄考生人数减少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90后,而90后多是独生子女,这或许跟新生人数下降有关。参加高考的人数与我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出生率受到控制,人口的增加速度降低,使得适龄考生数量的降低,这成了处于招生末端高职院校出现生源危机的主要原因[5]。
2.很多考生不认可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产生生源危机除了考生人数下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有所欠缺。高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很多考生都不愿去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发展历史较短,受到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不认可高职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即使被高职院校录取,也会选择放弃升学的机会,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现象的出现。
3.受到教育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国外高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生[6]。国外高校通过进行教育资源优化等方式进行招生,这是导致我国高考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也面临生源危机问题,其为了促使学校正常运营,开始在国际上招收学生。我国人数众多,很多国外高校都将我国视为重要的生源地。与国外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家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很多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选择将其送往国外学习。这也是导致生源危机现象出现的一个因素。
四、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在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能够对招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文化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规模和硬件设施上的建设,还要重视自身软实力的建设,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文化底蕴的学校。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加强建设,使高职院校拥有自己的特色,提高社会对自身的认可度,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7]。高校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能够为社会输送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学校专业教育的目标,加强专业教育建设,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校所面临的生源危机。
2.拓宽生源招收渠道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所招收的新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这类生源的来源较为单一。高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降低,给高职院校带来生源紧缺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拓宽生源招收渠道,由以往只招收高中毕业生转向高中、职高中有志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以此来扩大生源。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新的生源招收制度,让一些在中职院校中表现优异的毕业生通过面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同时让一些企业中工作较为突出的员工来学校进行学习。高职院校通过对生源招收渠道的拓宽,能够有效解决其所面临的生源危机问题。
3.完善就业制度
就业情况是院校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当围绕着学生就业来展开。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就能够实现就业,将有效改善生源危机现象[8]。高职院校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改变专业结构,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突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促进完成招生计划。
4.加强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
招生宣传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宣传改变学生和家长以往对高职院校的印象,使其更了解高职教育,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在进行宣传工作时,应当制订较为完善的宣传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宣传方式。不同宣传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区别,高职院校在宣传过程中应将学校的文化、形象、招生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更加了解高职教育。其次,确定宣传对象。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生源地,并对生源地的各个中学进行宣传。最后,媒体的选择。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宣传效果,在新形势下应当利用官方媒体或是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并利用短信、报刊等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入学率具有积极意义,并有效避免生源危机情况的发生[9]。
五、总结
生源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学校生存的核心。随着高考人数的逐渐下降、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现象。为了解决生源危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当先对生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有效改善生源危机的对策,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生存之道[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3(5):128-129.
[2]张登宏,葛志亮.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对策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2-64.
[3]彭移L,宋学锋.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1):16-18+40.
[4]徐耀生.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225-227.
[5]何世松,贾颖莲.招生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学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1(1):8-12.
[6]胡健歆,张森,付艳霞.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2(3):105-108.
[7]刘立新,王斯蓓,张金耀.关于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对策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5,6(11):132-133.
卫生救援范文5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招生宣传 生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1硕士研究生生源现状
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了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两年持续减少。2016年受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止跌回升,研究生招生形势有所好转,但生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特别对于省属高校而言,理工类专业报考情况并不乐观,而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录比一直居高不下。同时,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向名校集中的现象日趋明显。由于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规定了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各名校不断加大推免生接收比例,使推免生进一步向名校集中,各省属高校则面临着优秀生源危机。
2探究有效提高生源质量的招生宣传方式
2.1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
各高校应建立由导师、管理人员和在读研究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其中,导师宣传队伍应由熟悉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术水平较高、有热情、有责任心、有精力的导师组成。管理人员宣传队伍应由各单位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研究生宣传队伍应由本科学习经历来自不同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在宣传工作中,各类宣传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侧重的开展宣传工作。
2.2强化网络宣传
各高校结合研究生生源特点,加强学校官方网站建设,及时研究生招生信息;建立移动端招生宣传平台,提高考生获取招生信息的便捷性、及时性;持续强化新媒体平台宣传,创新宣传内容及形式;同时,在各类研究生招生宣传网站招生信息,不断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2.3实施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
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定位准确,宣传特色突出,考核全面等优势,面向对象为本科期间成绩优秀大学生,特别是可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大学生,一般于每年6-8月在接收推免生及硕士研究生报名前开展,通过举办招生政策宣讲、优秀导师学术报告、营员学术沙龙、重点实验室参观,实验技能与理论水平考核等活动,让考生身临其境感受学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学科优势。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考生在夏令营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全面考核考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及科研潜力,有效的解决了只根据分数来衡量考生水平的问题,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发生。
2.4实施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
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是深入挖掘校内优秀研究生生源的长效化宣传途径,面向对象为本校的低年级本科生,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生招生宣传缺少长期性、连续性的问题。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应择优选拔低年级本科生,并根据其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与在校研究生和导师组建科研兴趣团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提前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科研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感。导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科研课题研究情况,提前了解考生情况,根据其水平将研究生期间的培养过程前移,指导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协助研究生做一些基础工作,尽快的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为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抢占先机。
2.5强化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均集中在报名及调剂开始之前进行,在短时间内向考生传达大量的招生信息。而考生的报考选择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在全面了解学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就业状况后,谨慎确定的,并非短时间的仓促选择。因此,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连续性,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行业认知度的同时,要把招生宣传工作融入到考生的日程生活、学习当中。
基金项目:2016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与调节机制研究――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研究”2016-YB-09。
参考文献
[1] 2016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6-03-09.
卫生救援范文6
今天,是我人生经历中第六次接受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从区(县)法院的审判员、行政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到区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深深地知道,在这薄薄的一纸任命书里,它不仅仅承载着组织上的信任和领导的鼓励,也凝聚着组织上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更赋予着使命和责任!我深感沉甸甸的份量。在此,面对新的岗位、新的职责、新的起点、新的要求,我郑重表示:
一是要加强业务学习。教科文卫工委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领域非常宽,专业性相当强。我要加强学习,虚心求教,不断拓宽知识面,尽快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为胜任岗位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是要强化实践锻炼。我清醒地意识到职务的升迁并不意味着工作能力的同步提高,以我目前的学识和能力来衡量,深感肩上担子之沉重。但是,我会倍加珍惜组织和人民所给予我的机遇,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努力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