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评估

卫生评估范文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海南省东、中、西部各6个乡镇卫生院共62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个人访谈、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理论试卷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等方式获取评估资料。调查对象中参与问卷调查者62名,参与理论考核者51名,参与临床实践考核者29名,参与访谈或小组讨论者41名。理论试卷为评估组根据培训班次自拟,均为选择题,试卷的卷面分值100分。临床考核为评估组根据基层医务人员需要的技能分类拟定了考核标准,分别为门诊病历分析与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测生命体征、打结与拆线操作、换药操作、全科医疗病例综合分析和处理、医患沟通和接诊能力等8项,并给每项考核标准拟定了评分细则,每项考核总分10分,由评估组聘请的长期从事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专家在现场对学员进行测试,由于时间有限,专家根据情况随机从8项考核标准中抽取一项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理论试卷和临床考核标准均由三级甲等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另外,评估组还查阅了理论培训负责机构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料对评估资料进行补充。

1.2方法采用KirkPatrick的四层次模型评估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该模型的4个评估层次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1,2〕。见表1。该评价模型的具体应用如下:①反应层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包括对培训科目、教师、设施、方法、内容、自己收获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等。②学习层评估:采用自测试卷的形式,测量受训医务人员对医学诊疗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③行为层评估:深入观察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这个层次的评估包括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下属和同事对其培训前后行为变化的对比,以及受训人员本人的自评。④效果层的评估:通过居民两周患病率变化来评价。

2结果

2.1反应层评估

2.1.1培训科目设置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表明,认为基本合理的占66.1%,认为非常合理的占33.9%,没有人认为不合理。

2.1.2教学硬件条件教学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培训学员对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评价以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居多。见表2。为了对教学硬件做总体评价,现以表2中四个评价变量即理论课教室环境(X1)、实践基地环境(X2)、理论课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X3)、实践基地医疗设备条件(X4)满意度构成比为基础数据做模糊评价分析,构建满意度矩阵R如下,第一行为X1满意度构成,即不满意为0%,基本满意为45.16%,非常满意为54.84%,第二行至第四行分别为X2-X4满意度构成。评估认为反映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四个变量X1-X4权重相同,将4变量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可得到指标变量X1-X4的权重矩阵A,A=[0.250.250.250.25];反映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总体模糊评价矩阵B可计算如下:模糊评价矩阵B的结果表明,教学硬件条件满意度评价:不满意占0.88%,基本满意占45.64%,非常满意占53.49%。

2.1.3教师及教学过程评价学员对理论培训教师及教学评价从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2个大方面(每个方面分若干条目)进行了评分,每条目满分10分,6分及格(勉强合格)。总体上看,各条目评分均在8.5分以上,即各条目均为优秀。学员对临床实践培训老师评价,认为带教老师水平较好和较高者分别占52.60%和45.60%,对于老师在带教中52.60%表示基本满意,有35.10%表示满意。见表3。

2.1.4学员培训效果自我评价培训后,46.80%的学员表示能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45.20%的学员表示只能部分理解,还有8.10%表示大部分不能理解。在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表示能掌握者35.00%,只能掌握一部分者占58.30%,6.70%表示大部分技能不能掌握。

2.1.5学习态度和出勤绝大多数学员培训的态度认真(63.90%)或者较认真(36.10%),大部分学员(79.70%)从未缺勤,少部分(20.30%)缺勤次数少于3次,无缺勤次数超过3次者。

2.2学习层评估

2.2.1理论考核卫生院卫生人员理论培训由海南省第三卫校负责,他们在培训前对学员进行摸底考试,培训结束后再次考试。各班次两次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除了第三卫校的自我培训考核,项目组也对学员进行考核,检测培训学员对医疗诊治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果显示,学员理论考核情况不够理想,总体得分中位数是44.0分,最低分14.0分,最高分是80.0分。各班次考核情况看,仅妇产科平均得分数刚刚及格60分,其余班级得分平均不到60分,最低的是超声和检验培训班,平均28分。见表5。

2.2.2临床技能面试考核原则上,每位参与评估理论考核的学员都需接受临床技能面试考核,由于实际操作情况,比如学员较忙、不配合、评估行程紧等,未能对每位学员做临床实践考核。该次评估从51名参与理论考核的学员中,实践考核了29名学员。学员考核得分中位数为8.84分,各考核项目得分中位数均在8分以上。从学员专业的角度分析,各专业得分中位数也均在8.5分以上。见表6、表7。

2.3行为层评估这个层次的评估主要包括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领导和同事对其评价,以及学员本人的自评。评估方法为问卷调查法。

2.3.1学员的自我评价65.00%卫生院学员表示培训后自己的收获很大,35.00%的学员表示收获一般。在问及“培训的收获”时,45.90%的学员表示在“临床思维”方面有所提高,62.30%的学员表示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提高,68.90%的学员表示在“临床技能”方面有所提高,还有39.30%的学员表示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有提高。

2.3.2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价采用问卷打分法调查了学员所属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价情况。问卷有8项指标,每个指标评分满分10分,6分为及格。调查对象按照评价指标,根据学员培训后在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逐项评分。见表8。为了得出领导及同事对学员的综合评分,在对变量n1~n8进行综合评分时,应考虑各变量的权重,该次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9。综合考虑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只取因子Z1和Z2,两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92%,Z1和Z2因子权重分别为各自贡献率占两者累积贡献率的比,即Z1权重ω1=0.6392/(0.6392+0.1100)=0.8532,Z2权重ω2=0.1100/(0.6392+0.1100)=0.1468。由于因子载荷反映了因子对于指标的贡献,即指标在因子上的权重,令因子载荷为F,因子权重ω,则指标权系数,对β做归一化处理,可得到指标最终权重W=β/∑β。各指标权重为W,则综合评分S=n1*w1+n2*w2+……n8*w8。见表10。全部评价主体(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综合评价分数平均为(8.61±0.87)分。领导对学员综合评分均分为(8.39±0.25)分,同事对学员综合评分均分为(8.67±0.13)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2),既两者对学员的评价相同。各评价项目领导和同事对学员评价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分均在8.3分以上。不同地区对于学员的综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1577)。见表11、表12。

2.4效果层评估项目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基础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提高居民的认可率,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最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故采用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变来评价项目的培训效果,评估组在进行培训评估前对海南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现状进行了基线调查,资料显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0.72%,培训项目结束后评估组再次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病率为20.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3)。

卫生评估范文2

合理、客观地评价卫生事业工作状况是卫生部门加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目前,国内多数研究是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区域的卫生事业工作作横向比较〔2-5〕,它能够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目前达到的状态,但不能反映被评价对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部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6〕。本研究采用秩和比法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南省1999~2008年卫生事业的工作状况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为卫生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1999~2008年《湖南统计年鉴》;(2)1999~2001年《湖南省卫生统计资料》;(3)2002~2008年《湖南省卫生统计摘要》

2.研究方法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1〕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

(2)确定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在专家咨询中,请专家们对每个指标评价打分(评价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予9、7、5、3、1分),求出每个评价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归一化后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

(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所选的指标及其权重,采用加权秩和比法〔7〕建立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

(4)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排序和分档分析。

3.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2.计算RSR对各指标进行排序,编秩后计算秩和比,并根据秩和比值对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状况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加权秩和比(RSRw)作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线图(图1)。3.确定RSR分布及计算回归方程以累计频率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Probit为自变量,以RSR值为应变量,计算回归方程为:WRS^R=-0.712+0.243Probit(F=55.294,P<0.01,R=0.935),回归方程成立。

4.分档排序

在合理分档表的基础上,按照最佳分档原则,即各档方差一致,相差有显著性〔8〕,将湖南省10年来的卫生事业工作状况分为下、中、上三档,见表3。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1.466,P>0.05,满足方差一致性的要求。方差分析结果:F=34.809,P<0.05,表明三档间有差异。对三档进行q检验,结果显示为三档两两之间有差异。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较好的是2007、2008年,其次是2001、2002、2005、2006年,较差的是1999、2000、2003、2004年。

讨论

卫生评估范文3

发展各项事业,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众福利,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规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反思以往的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以供方为中心”,比如说一些常见的指标,每千人口床位数是多少,每千人口医师数是多少等等。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对这些指标提升与否往往没有切身感受。每千人口有3个医生,和有4个医生,对于就医的人来说,有什么区别呢,又和他们有什么实际关系呢?这些每千人口指标提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患者看病比以前更方便了,住院比以前更容易了?显然不见得。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以供方为中心”而提出的指标,实质上是行政主管部门的一种工作指标,或者说是事业规模指标,以之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有失偏颇。“以供方为中心”的事业发展理念需要反思,进而转变为“以需方为中心”。老百姓的需求满足到什么程度,这才应该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为了实现这些需方指标,相应的要求供方增长多少床位、多少医护人员等等。很多国家正在进行转变。比如,瑞典提出一个卫生发展指标是“0-7-30”,或称为“日、周、月”,其含义是伤风感冒、小伤小病等,当天就能得到医疗服务;一般的疾病,包括内科外科,一周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在一个月内,内科疾病得到确诊治疗、外科患者确保能动手术。这相当于政府代表卫生服务供方向老百姓许愿,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医疗服务,相对应地,在日、周、月的期限内承诺提供。如果民众的合理医疗需求在承诺期限内没能得到满足,可以投诉。这就是卫生服务供给和发展理念的转换。

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方法和指标,但是其理念值得借鉴,真正从需方要求出发,“以人为本”。而我们在制订、实施计划时,潜在的理念是我有多少资源,才给你提供多少服务。资源约束无疑是卫生发展规划、计划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卫生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确立“以需方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一些“需方指标”,让老百姓合理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同时让老百姓有清晰、简明、能切身感受指标来评价我们卫生服务的现实绩效并瞻望发展前景。我国以“五年计划”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发展规划已实施半个世纪,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富经验,但严格说来,还缺乏宏观层面的“以需方为中心”的卫生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绩效,使“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目标更具操作性,亟待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卫生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这套评价体系,意义深远,其一,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卫生发展的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基准;其二,该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各地区的卫生发展或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其三,为我国卫生统计中增加一套体现卫生改革成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指标体系。该评估体系研究卫生系统的目标、功能及政策策略,对于管理者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决策,合理制订并实现卫生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考评考核指标的细化和完善,将会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指导,这正是探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所在。

构建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与卫生部门的职能相适应,各级卫生部门及机构依据各自所处的能级地位,在基本职能相同的前提下,具体指标应当有所区别。从全局来说,必须宏观统筹,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性和需方评价(用可及性为代表)为主要特色,除了以往卫生统计中常见的社会发展指标、人口结构与素质指标、健康指标、资源拥有量与配置、效率指标等,还应新增卫生保障指标、公平性指标和可及性指标。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反映缩小城乡之间健康水平、资源配置、医疗保障差距的努力。重在考察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能力建设。但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继续教育,不断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前途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各学科的带头人,使能力建设成为每个卫生人员的自觉行为,才可能为卫生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系统性原则: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相配套,注重以人为本理念。观念更新是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坚持为民服务理念、创新发展意识,处处体现统筹与和谐的观念,才有卫生大系统内各系统、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才能集小成大,水到渠成。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立和谐社会思想,必须在评估指标体系各个部分都有体现。

3、代表性原则:卫生发展评价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对一些枝节部分宜尽量简化和省略,力求突出重点,突出关联全局的、表明卫生系统特征的主要指标。

4、动态性原则:相关评估指标需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与时俱进。鉴于“十一五”规划是一个中期过程,对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前(“十五”)后(“十一五”)衔接,不断完善。实行动态管理也反映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认识也应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与时俱进,并不否定目前所确定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而是反映了其发展性和前瞻性。

5、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使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为使评估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具有普遍意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专家论证和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体系指标进行筛选,在集中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增删,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现阶段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水平。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在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为:K=W×B=∑Wi×Bi式中,K为综合评价指标(为百分制得分);W为该层次的指标权重;Wi为该层次第I项指标的权重(i=1,2…15);B为该层次的指标得分值;Bi为该层次第I项指标得分值。

卫生评估范文4

重庆市卫生ⅷ项目办公室:  

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根据《重庆市卫生ⅷ项目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工作的通知》,结合贯彻卫生部关于“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我区于XX年4月开始对原天城区4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世界银行贷款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制定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操作指南》工具,认真开展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开展此项工作有关情况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今年是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也是市卫ⅷ项目办卫生服务质量新一轮评估,为了把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与新一轮卫生质量服务的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两项”工作开展的领导,成立了万州区卫生局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小组,由局长欧序生同志任组长,副局长何登阔同志、农村卫生科科长张乐同志、规财科科长方华洲任副组长,卫生局各相关科室人员及a3、b1领域专家和官员为成员,负责全区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各中心卫生院也相继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及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管理评估领导小组,负责自我评估工作;由业务院长为组长,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小组,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措施、步骤和方法,并具体开展质量改进工作。  

二、精心准备,确保质量  

1、4月份的基线评估实施过程中,四个中心卫生院对该项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应付了事,未严格按评价原则及方法开展评价,评价指标理解有误而致评分不准确。为了认真、持续地开展好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工作,通过内部和外部评估的手段达到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目的,并将此项工作向我区非项目乡镇卫生院延伸,我区于8月3日至5日举办了全区14个中心卫生院院长、分管医疗质量的副院长、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工作人员、片区综合督导员、项目办b1、b2领域专家官员共62人参加的卫生ⅷ项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培训班。重庆市项目办b1领域专家王邦金同志亲自来万专题讲解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实施,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认识到了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决定于XX年10月开始对非项目中心卫生院进行第一次评估。  

2、各中心卫生院参会人员回院后对本单位评估小组进行评估技术培训,重点是学习和研究评估方法、资料、数据的收集技巧;并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学习,主要内容是评估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方法,最终达到人人参与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的目的。  

3、各中心卫生院建立了评估质量考核制度,根据卫生院实际印制了调查表、评分表,以确保评估质量。  

三、坚持原则,严格评估  

1、各中心卫生院按照评价指南对XX年5月—8月服务质量进行了认真自评,评价结果见附表一;  

2、区卫生局组织项目专家及官员于XX年10月分别对四个中心卫生院进行了外部评估,评估结果见附表二。  

四、认真分析,查找问题  

1、通过各中心卫生院自评及卫生局外部评估,第二次外部评估较第一次基线评估情况较好,但仍然存在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水中心卫生院中级职称仅占9.6%,余家中心卫生院中级职称占12.%,职称结构比例不达标;  

(2)选择本院住院分娩率低 ,四个中心卫生院平均住院分娩率为54%;  

(3)0—7岁儿童体检率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低,儿童体检率平均为55.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平均为53.1%;   

(4)消毒执行规范上,对一次性用品的处理仍欠规范,一次性用品销毁登记不全;  

(5)用药规范性:通过5-8月份自评情况及8月份外部评估资料显示,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  

(6)各种医疗文书书写上均欠规范;  

(7)次均门诊药品费用和次均住院费超标,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为22.7元,次均住院费用为716.2元。  

2、改进情况  

(1)由于区项目办制定了统一的自我评价表,把外部评估各项指标分解,自评及外部评估细致,结果较规范,有利于横向比和纵向比。  

(2)通过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培训,各中心卫生院人员对统计指标掌握情况较基线评估好。  

(3)基线评估过程中外部评估只对服务可及性和操作规范性中的一项指标进行抽查评价,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在第二次评估时,区卫生局将服务可及性和操作规范性各项指标均做了细致评估,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服务质量。  

五、制定措施,全面改进  

1、加强领导和督查,明确职责,区卫生局卫生服务质量评估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各中心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的督查,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通过培训,加强院长的责任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提高院长的管理水平。  

3、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加强服务质量考评,让职工主动参与,提高卫生院整体服务水平。  共2页,当前第1页1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1、将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延伸到万州区所有中心卫生院。  

2、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整改情况进行督查,指导整改措施的落实。  

3、外部评估指标中的“质量评价与改进”,自评结果与外部评估结果之间的差异不能客观反映质量评价与改进,只能反映自评与外部评估之间统计指标掌握是否一致,建议将该项指标从“质量评价与改进”提出,作为一项独立指标考核。  

   

卫生评估范文5

[方法] 引入风险管理思路,借鉴国内外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准备经验,开展对策的探讨。

[结果] 通过梳理和分析表明,存在着传染病疫情、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高温中暑等公共卫生风险,但是资源的储备(尤其是能力)和协调沟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结论] 需通过风险评估过程,改善应急管理,对世博会的公共卫生保障提供对策和依据。

关键词: 公共卫生; 风险评估; 保障能力中图分类号:R 1 文献标志码: B

Pre-assessment of supportive capabilities for public health during EXPO 2010 in Luw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LU Hui-min1, ZHAO Ming-yao2,YAO Zong-bei1 (1.Luw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023, China; 2. Luwan Health Bureau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s the public health risks in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and prepare to face possible emergencies.

[Methods] Risk management was introduced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lanning.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i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public health risks, includ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ater related diseases, foodborne illness and heatstroke etc, and there wasthe capability gap between the preparation and responding.

[Conclusion] These risk pre-assessment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predict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EXPO 2010 and improve urg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Risk assessment; Supportive capability

2010年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在促进城市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验。本课题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旨在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和世博会的特点,找出应对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疾病资料

相关数据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和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

1.2 访谈

访谈采用录音和现场记录方式记录整理。

1.3 问卷调查

开展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市民等的公共卫生能力和认知调查,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

1.4 评估指标的选择与依据

查询到相关文献资料100余篇。将《澳大利亚/ 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Australian/New Zealand Standard RISK MANAGEMENT)作为本课题主要的参照标准。

2 结果

2.1 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指突然发生的一些事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是指针对肯定有风险的情境,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及相互关系见图1。

2.2 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风险管理背景分析(卢湾区)

2.2.1 地理位置 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区面积8.03 km2。2008年底全区户籍人口31.01万人, 外来人口27 985人,流动人口(未住满6个月)16 696人。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 km2,卢湾区纳入世博会规划区的范围约0.85 km2。

2.2.2 世博会参展情况及预计人数 世博会在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举办,预计有7 000万人次参观。据方颖研究预测,世博会的参观者中,上海市民、长三角地区游客、长三角以外地区游客、境外的游客比例为20∶30∶45∶5;经测算,平均日、高峰日和极端高峰日客流量分别为40、60、80 万人次。

2.3 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

2.3.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① 卢湾区情况:2005―2008年卢湾区处理的突发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例见表1。

② 全国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10月30日―2009年5月31日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包括甲型H1N1流感、霍乱、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食物中毒有瘦肉精、集体性食物中毒;还有集体性急性胃肠炎,不明原因集体中毒,化学中毒,食品毒物,化学泄露等。

③ 世界各国疾病爆况:2008年1月―2009年5月,WHO疾病疫情报告涉及传染病种13种,A(H1N1)流感、人禽流感、霍乱、脑膜炎球菌病、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莱斯顿病毒、黄热病、沙粒病毒科的新病毒、马尔堡出血热、肠道病毒(手足口病)、裂谷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2.3.2 法定传染病疫情 2008年卢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居民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0个病种747例,总发病率为240.57/10万;报告病种为急性病毒性肝炎、菌痢、猩红热、麻疹、百日咳、乙脑、淋病、梅毒、HIV、肺结核。丙类传染病共报告3个病种134例,总发病率为43.15/10万;报告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外来人口乙类传染病共报告9个病种399例;丙类传染病报告3个病种。

2008年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9种38 039例,发病率为204.73/10万。传染病报告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梅毒、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痢疾,占全年总疫情的93.44%。

2.3.3 公共场所风险 据陈悦等对上海市6个区部分中央空调冷却水中军团菌的调查,平均阳性率为53.17%;6―9月的夏季,其阳性率达67.32%。本区各种人群军团菌抗体总阳性率为7.59%,中央空调冷却水军团菌培养阳性单位人群军团菌抗体阳性率比阴性单位高4.09倍。

2.3.4 食源性疾病

① 食源性疾病报告:据WHO 2007年3月报告,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难估计,但据报告仅2005年就有18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大部分病例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有关。

据卫生部通报,2008年全国报告食物中毒431起,中毒13 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9.91%和58.00%;9月份是2008年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最多的月份,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8.56%、15.47%。

② 食源性疾病监测(2008年):上海市临床监测病例中,7―9月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较高,沙门菌和志贺菌在每个月都有一定的阳性率,还检出肠致泄性大肠杆菌。食品污染物监测,9月是微生物检出率最高的月份。

2.3.5 生活饮用水

2005―2007年,卢湾区每季度1次的二次供水9个点、末梢水8个点、水库唧(汲)站1个点的水质监测结果,细菌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100.0%;耗氧量合格率最低,平均为5.70%,氨氮的合格率为57.6%。2008年监测结果,二次供水和末梢水的耗氧量合格率分别为36.11%和59.38%,细菌和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100.00%。

2.3.6 高温中暑

据中国气象年鉴,2006年上海市区35℃以上高温天数达27 d,37℃以上炎热日数有9 d,极端最高气温达38.6℃;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比平时增多13.0%,出动急救车次比高温前增多近3倍。2005年市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31 d, 6月25日―7月5日,市区出现了连续11 d的高温,其中有连续5 d日最高气温≥38.0℃。2004年市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24 d,7月16―26日出现了连续11 d的高温;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比平时增加近1/3,出动急救车次是高温前的1.5倍。

2.4 风险评估

由于一些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的改变,如大规模的人群聚集、高温高湿的季节,病媒生物、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饮食习惯的变化,加之肠道传染病及输入性传染病的威胁,增加了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近四届奥运会均在奥运会开始前进行了风险评估,树立了风险管理目标,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制定了多种应变和应急预案(未查见世博会风险预测报告)。近四届奥运会风险预测情况见表2。

悉尼奥运会期间没有传染病爆发,没有发现食源性疾病以及环境相关疾病。雅典奥运会期间在奥运场馆或巡逻船没有发生任何由于食物或水污染而引发的病例爆发;8月的高温没有上升到很高,没有对观看户外赛事的观众造成严重的影响。没有查见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疾病发病情况的报道。

根据澳大利亚/ 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和风险识别矩阵分别见表3,4。

2.5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选择和执行减少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有时可以把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就理解为风险管理。风险的危险度与防备性和能力等因素有关。

2.5.1 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卢湾区疾控中心为例)

① 水质检测能力:对照200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增的项目还不能检测,主要是微生物中的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饮用水消毒剂、毒理指标中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指标。

② 微生物检测能力:按照上海市疾控中心对各区县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测能力要求,排除项目尚未申请实验室认定评审的原因,还有3项没有条件开展。

2.5.2 现场检测能力

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配备的检测车可检项目33项(物理6项、化学23项、微生物4项);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部门配备的都是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设备,项目分别是12和15项;3家单位有现场常规检测设备和能力,尚不完全具备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

2.5.3 专业人员能力

参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卫生政策中心研究提出的生物恐怖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人员能力标准,采用适用于所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核心标准,对本区部分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疾控中心50人,食品药品监督所1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自己的应对能力作评价,设定的内容有:① 清楚公共卫生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② 清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工作流程;③ 熟悉本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④ 清楚本人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并能在演习中认真执行;⑤ 能独立进行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⑥ 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流程和时限;⑦ 能正确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设备(如传真机、电话、电脑)。疾控中心在各项中选“完全可以”的比例最高,食品药品监督所多数选“绝大部分可以”,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选“部分可以”的人居多。

法定职责认知(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单位对自己的职责认定程度较高,但职责范围界定还有混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混淆项目比较多,而食品药品监督所应急处置就是围绕食物中毒开展,所以混淆的选项和人数较少,疾控中心介于当中。对区卫生监督所30人的行政职能认知调查结果,对各项违法行为查处的认知率在96.7%以上。

2.6 沟通与咨询

在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人的适当的沟通和咨询应贯穿于风险管理的每一阶段和整个过程。对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的一线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中的职责定位、沟通协作、本区公共卫生体系是否能满足世博保障等。

访谈结果:① 认为在应急机制、沟通协作方面各部门的职责有交叉,职能界定不是很清楚。② 人员素质和能力应付常规工作可以,但世博保障人员缺口大;人员能力需提高,技术需强化,尤其是现场处置和事件调查能力方面。③ 指挥协调方面要形成好的机制。

对245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地居民197人,非本地居民16人,不明32人),

了解对公共卫生和防病方面的认识。

结果有33.9%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是目前构成威胁的最大卫生问题;评价现在的公共卫生状况,认为优良、良好、一般、不太好、差的比例分别为10.1%、32.8%、48.5%、7.6%和1.0%)。

2.7 风险监测与再评价

本区已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控制疾病预警预报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等。但存在着网络结构和对疫情预测预警分析较少等问题。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个过程,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识别风险因素,以期达到防备风险、应对危机、修复灾害、减缓风险的循环过程。

识别出的风险还要考虑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结果(风险)×可能性。根据矩阵表方法,参考奥运会的风险评估经验,考虑上海世博会历时时间长、人员不特定、人流量大、控制范围不确定和季节性等特点,进行风险因素预测分析。高风险:世博会期间食物和水的销量大幅增长,因此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首先应被列入;经预测,国内游客占到95%,因此传染病危险因素应以内源性传染病为主;由于国际交往频繁,输入性传染病,尤其是输入性新发传染病的风险依然存在(如甲型H1N1流感)。5―10月是上海的梅雨和高温季节,高温中暑是危险因素之一;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嗜肺军团菌感染也是一种危险因素;另外,众多游泳场馆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低风险:霍乱、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季节性流感和近年来高度散发的人禽流感。

举办大型活动,各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进行环境评估和风险预测。日本2005年世博会的环境因素评估方法,就从环境因素背景和评估等作了阐述。涉及政策、标准、方法、恢复措施,考虑了人与自然环境、本地居民与外来参观者等诸多因素。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准备文件,关于审核、风险管理和报告的章节中,要求一旦确认了任务表,对于中央战略规划和风险控制的循环审核过程开始:①根据恢复预案的可靠性和自然因素的强度,判定被识别风险的级别(高、中、低);② 阐明预案中的每一个风险,并落实责任人;③ 对未解决风险逐步提高处理层级;④ 纠正行动必需由最高决定层贯彻到执行层,确保发生问题区域的执行层能接受和执行。

经初步的风险评估,举办世博会存在着众多的公共卫生风险,但是资源的储备(尤其是能力)和协调沟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建议:① 建立世博会公共卫生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运行机制,统筹资源,建立相关部门协作协定;② 世博场馆区域涉及3个区,旅游者的范围则在全市,因此风险评估要考虑上海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多因素权威性评估,建议应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开展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③ 在市级层面的部署和规划下,完善以呼吸道、消化道、脑炎、出血、皮疹等5大症候群的“症状监测”系统;④ 完善和熟悉公共卫生网络框架,建全相应的危机沟通路径和计划;⑤ 针对本区公共卫生资源缺陷,通过增添设备或多方互助协定获得资源共享;⑥ 制定基于能力的应急预案,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⑦ 对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⑧ 可以借鉴国外成熟演练模式,开展多层次多部门的合作演练,多样化的演练和文件核查可以帮助完善预案和熟悉程序。

4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

卫生评估范文6

辽宁省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鞍山 114002

[摘要] 目的 分析当前麻疹疫情态势及存在的风险,为鞍山市麻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鞍山市2014年麻疹发病上升趋势明显,麻疹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论鞍山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应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

关键词 ] 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5-02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1-4]。该市自80年代实施麻疹疫苗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决议。2006年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与措施,该市2011年—2013年麻疹发病率达到1/100万以下,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2013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大幅度增加,辽宁省2013年12月以来麻疹病例数急剧上升,该市部分地区也连续有麻疹确诊病例的报告,发病上升明显,为及时有效遏制该市麻疹发病上升势头,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为该市麻疹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现对2014年鞍山市麻疹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案,结合鞍山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免疫规划工作痕迹等材料,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

2 结果

2.1可能性分析

2.1.1 鞍山市2000—2014年麻疹病例发病情况该市麻疹2001年、2006和2007年、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周期为2~3年与该省基本一致,由于2007年以后开展多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发病数明显下降,同时流行周期也有所延长,但是伴随着全省和该市2014年1、2月份麻疹发病数急剧上升,2014年将会出现新的麻疹发病高峰期。

2.1.2 鞍山市2004年-2013年麻疹暴发疫情情况该市2004—2013年共发生10起麻疹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麻疹暴发发生在2006年的辽宁科技大学,共发生病例134例。该市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2]。目前,麻疹暴发疫情的概念是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10 d内发生2例以上病例[3],因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该市麻疹暴发重点场所。

2.1.3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情况疫苗高接种率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手段[4],该市麻疹类疫苗的接种率一直处于高水平,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报告接种率在95%以上。每年规范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基本一致,2010—2013年以市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调查接种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市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该市现有小学校581所、幼儿园1034所,2010—2013年累计查验了250 820名托幼机构及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率分别为99.45%、99.63%,麻疹疫苗二剂次接种率分别为99.12%、99.34%,补种率均在85%以上,对适龄儿童接种率形成有效补充。麻疹免疫适龄人群(8月龄~15岁)形成了一定免疫屏障,但是在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该人群形成了一定的空白人群,目前该市8月龄以下病例占一定比例,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该人群麻疹发病风险将增大。

2.1.4 鞍山市近年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接种率情况近年来该市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开展了6次麻疹类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目标人群包括8月龄至学龄前儿童、大中小学学生及教师、医务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劳教人员、饮服行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累计接种752023人,形成一定免疫保护屏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这部分人群抗体水平降低,流动性大,为麻疹发病高危人群。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1.5 鞍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情况2007年、2012年该市对<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共7个年龄组累计采集562份血清样本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偏低。2012年<1岁、≥20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77.14%、84.62%。综合分析两次抗体监测结果,<1岁组和≥20岁组由于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未覆盖和大年龄组的麻疹抗体滴度自然衰减导致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其他年龄组人群麻疹疫苗保护率较高,这一结果与该市近期麻疹疫情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2.1.6 2014年鞍山市麻疹病例概况截止2月初共发生麻疹病例7例,其中海城市5例,铁西区2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聚集性。省级医院报告6例,海城市中心医院报告1例,说明该市医疗机构存在报告敏感性不高的问题。外地报告该市病例,个别在该市存在就诊史。1月报告2例,2月报告5例,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存在明显上升趋势。病例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成人中,18月龄以下6例,25岁1例。1例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6例因接种时有禁忌症而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3人有发病前7~21 d医疗机构就诊史,提示医院内感染的存在。

2.1.7 2014年该市麻疹暴发疫情可能性综合分析①根据全国、该省及周边城市近期麻疹病例高发态势,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该市高危人群暴露和感染机会。②根据辽宁省和该市历年麻疹发病流行特征和近期病例的发病特点,3月份以后该市将进入麻疹流行季节,发病还会明显上升。③3月份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陆续开学,特别是春节后进城务工人员返回等因素,人口流动性加大,托幼机构、学校、厂矿等集体单位一旦有麻疹病毒传播,暴发的出现风险极大。④近年该市开展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相结合的综合免疫预防措施,已在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效保护屏障,但20岁以上人群存在麻疹暴发风险的可能性,1岁以下儿童存在高度散发的可能性。

2.2 脆弱性分析

2.2.1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群众对麻疹的认识不均衡,对麻疹类疫苗接种、就诊、防护等缺乏足够的重视。

2.2.2卫生资源能力方面该市麻疹由传染病定点医院收治,一旦麻疹大面积暴发,该市仅有的四家传染病定点医院从资源、人力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接诊、救治需要。

2.2.3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该市从2009年起麻疹监测实行专报系统管理,监测体系日趋完善,2010—2013年累计报告疑似病例289例,麻疹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较高水平。鞍山市疾控中心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具备妥善处理好麻疹散发、聚集、暴发疫情能力。

2.3 严重性分析

①近年我国麻疹发病数居世界各国首位,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麻疹发病率降到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所以麻疹防制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被纳入了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中,麻疹疫情将对政府产生负面影响。

②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儿童主要易感,对家庭造成伤害,同时人群聚集场所控制不当,易发生暴发疫情。

2.4 风险整体评价

采取风险矩阵法对麻疹暴发风险进行评估,依据消除麻疹目标,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结合可能性和脆弱性综合分析,该市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

3讨论

风险评估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的重要环节,是早期发现、识别和评估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卫生部门均把风险评估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处置的一项重要措施。评估结果显示,鞍山市麻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为严重等级,麻疹属于高危险度风险建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一是开展全市范围的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建议目标人群为8月龄至6岁儿童;二是建议教育部门在开学时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晨午检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病例聚集,应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

[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S].2009.

[2]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 2011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上一篇卫生制度

下一篇小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