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范文1

探究实验通常是科学家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研究时常用的方法。目前,在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新发现而设计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知道而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完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过程通常是教师提出某种现象或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原因的假设,接着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终根据实验结果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

1、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探究实验范文2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自主学习;鉴别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6

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性实验复习的形式,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利用化学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的探究性实验为例,让学生复习浓硫酸的特性,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实验的过程与魅力。

一、设计思路

学习完浓硫酸的性质以后,学生认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因为浓度的不同(这里浓硫酸指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而稀硫酸一般指质量分数小于20%的硫酸),性质上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教师直接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复习有关内容,但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后也很容易淡忘相关知识,复习的效果不好。故作者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设计思路如下: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来鉴别两个没有标签的试剂瓶中哪瓶盛放的是浓硫酸,哪瓶盛放的是稀硫酸。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浓硫酸的性质,遇到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容易投入到这项实验探究中。

探究性实验过程如下:(1)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2)各小组基本确定实验方案后,教师提供相应的实验药品和相关仪器,各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领取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药品。(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并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自行设计、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实验总结汇报过程如下: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成果,学生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原理总结比较可行的鉴别方法,从而得出最佳方案。上述由学生自己实验、汇报、展示得出的鉴别方法,学生记忆深刻,从而也掌握了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复习方法比简单归纳总结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在复习过程只是担任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能根据浓硫酸稀硫酸性质上的差异找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2.经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相关材料、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实施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大家都刚刚学完浓硫酸的性质,知道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展示一瓶稀硫酸和一瓶浓硫酸,但是没有标签,请同学们比较它们在外观上有何不同?

[学生]外观上很难区别。

[教师]那么怎样区分哪瓶是浓硫酸哪瓶是稀硫酸?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请大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鉴别一下讲台上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各个小组能不能设计出别人不易想到的实验方法来鉴别。

[学生]以学生自组的实验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找出鉴别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精心准备实验。

3.提醒实验注意事项,提供实验须知

[教师]因为本实验中用到的一些药品如浓硫酸属于危险品,提醒学生使用这些试剂时一定要注意操作过程,不能将酸溅到手上或实验桌上。

讲解“实验须知”,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落实每个学生的实验职责。

4.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师]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在各个实验小组之间巡视,对学生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指正。

5.各组代表汇报展示成果

学生设计的方法比教师预计的多,而且有些方法思路非常巧妙。学生使用的方法分类小结如下:

教师评价:稀释浓硫酸时温度升高的这种方法是同学们比较容易想到的;而设计用密度计的这组同学想到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他们在初中见过密度计,并了解它的特点,用这种方法也让更多的同学对密度计有了认识;设计第三种方法的同学找到一种有色溶液,它不与硫酸反应且密度介于浓硫酸、稀硫酸之间,根据密度不同来区别,设计得比较巧妙;最后一种方法设计得非常好,把浓硫酸的吸水性和浓盐酸的挥发性结合起来,而且现象明显,试剂用量也不多,说明这组同学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师评价:前两种方法是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对相关的浓硫酸的特性印象很深刻,用量少,现象也很明显。第三种方法也是课本上的内容,但是对实验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是不是操作太繁琐,我们鼓励他们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事实上,该组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展示。利用钝化原理设计的第四种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效果很好。而最后一种方法的设计源于我们曾经介绍过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现象非常明显,这组同学能够想到,并且成功地鉴别出来,应该说非常不容易。

四、实施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复习巩固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体现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思路。

探究实验范文3

一、精心备课,构思实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是对前人经验的验证和重复,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完善,更要有所创新,而教师的巧妙构思应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灵魂所在。构思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既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先认真构思,可以试着把一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环节设计成探究实验,并在恰当处巧妙地设疑启思,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急于想“动手”的强烈欲望。为此,教师应该备好实验。备实验,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备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标准。(2)备实验技能技巧,在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仪器连接,组装方法之后,老师在备实验时首先应该多想一想:安全性如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如:加热制气体时会不会引起倒吸?尾气怎么处理?杂质气体可能会有哪些?如何除去,如何收集等一系列问题。(3)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重点地方应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4)备课本实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5):备实验条件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及早准备。

二、实验课中,教师应扮演好教练员的角色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还可以把演示实验中的某些环节交给学生去完成。如: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在讲清楚基本实验操作步骤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了。学生可以在操作中熟练托盘天平怎样使用?怎样读数?指针偏向左边或右边说明了什么?容量瓶怎样使用?规格怎样选择?溶液配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消除或避免实验误差等问题。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还进一步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更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充满探究意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静静地观察,必要时予以恰当的启发,指导。

(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

此时,教师要善于启发,步步设疑,诱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完善实验。如:在用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制乙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观察到混合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我就趁机设疑如下:(1)为什么会变深?(2)变深的同时会发生哪些反应?(3)制得的乙烯气体纯净吗?可能会含哪些杂质气体?(4)如何除杂? (5)怎样收集乙烯?在我的步步设疑,启发引导之下,同学们纷纷讨论,得出答案:(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乙醇碳化,有碳生成;(2)C+2H2SO4(浓)=CO2+2SO2+2H2O. (3)制得的乙烯中含CO2,SO2等杂质气体,故不纯净。(4)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以除去CO2,SO2(5)乙烯与空气密度接近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我又继续设疑: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乙烯中是否混有CO2,SO2等杂质气体?(1)先验证谁?现象是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先验证SO2,用品红溶液;若品红溶液退色,则证明有SO2。(2)接下来怎么做?许多学生立即回答: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我笑了,问:对吗?接着启发:刚才只是验证是否有SO2,除干净了吗?噢,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又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回答:可将刚才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我马上又问:“对吗?”并且提示:CH2=CH2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会产生CO2;学生们又陷入了一番思考讨论当中,最后终于得出答案:将从品红中出来的气体先通过溴水,再通一次品红溶液,这时品红若不退色,再将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还有CO2气体存在。经过这么一番启发·思考·讨论之后,同学们都变得非常兴奋,一套完美的试验方案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然形成。

探究实验范文4

关键词: 泡菜制作 适宜温度 泡菜时间

1.泡菜制作过程

泡菜的制作蔬菜主要为叶类蔬菜、茎类蔬菜和根类蔬菜,不同蔬菜品种制作泡菜时时间不一样,且风味不同[1]。

1.1黄瓜泡菜

1.1.1原料选配:黄瓜2000克,青辣椒50克,精盐50克,葱、姜、蒜各10克,汾酒适量。

1.1.2泡制方法:①将1000克水烧开,加入精盐50克(比例为5%),待盐完全溶化后,晾凉再倒入坛内。②黄瓜去籽;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水分,葱、姜、蒜切断。③将泡料投入泡坛中,加酒拌匀封好口,浸泡5天左右即可食用。

1.2甘蓝泡菜

1.2.1原料选配:甘蓝2000克,食盐100克,八角5克,糖200克,花椒5克,胡椒5,陈皮3克,辣椒10克,大蒜5瓣,食醋5克。

1.1.2泡制方法:①将甘蓝除去外皮洗净,沥区水分,切成5-6份。②1000克水烧开、加入食盐、糖、食醋、溶化后混匀倒入坛内。将八角、花椒、胡椒、陈皮、辣椒、大蒜用纱布包好,制成香料包。③将甘蓝块、香料包放坛中封口,3-5天左右即可食用。

1.3萝卜泡菜

1.3.1原料选配:白萝卜2000克,生姜50克,大蒜50克,大葱50克,洋姜50克,青辣椒100克,食盐50克,花椒10克,茴香5克,料酒10克。

1.3.2泡制方法:①先将1000克清水煮沸,把食盐溶化在水内,冷却后注入坛内,一般以装到坛子的1/4为宜,然后再放人花椒、茴香、料酒。②将白菜洗净晾干,切成块,放入坛中。③添足坛沿水,坛子封口,泡制7-10天即可食用。

2.观察泡菜制作过程

2.1观察温度、时间对制作黄瓜泡菜的影响

分析:温度、时间对黄瓜泡菜的制作有直接影响。温度较低(10℃),入味慢;温度较高(35℃)时更容易入味,但不好控制,容易变酸变糅;中温(25℃)入味慢,5天后达到最佳口感,鲜脆爽口。

2.2观察时间、温度对制作甘蓝泡菜的影响

分析:经观察,中温和高温3天白菜泡菜就可以食用,5-7天味道好,但温度过高时间稍长会发霉变质。

2.3观察温度对制作萝卜泡菜的影响

分析:萝卜泡菜入味时间长,5-7天以后才可入味,10天后萝卜味道最好,时间过长,如15天后萝卜就很酸了。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易发霉,高温变质不能食用。

3.实验结论及分析

3.1总体来说,叶类蔬菜的泡制时间比茎类蔬菜的泡制时间短,且叶类蔬菜泡制的成品比茎类蔬菜的脆度不易把握,但叶类蔬菜更容易入味,茎类泡菜泡制时间长,脆度更好把握,叶类蔬菜更容易入味。

入味快慢比较:叶类蔬菜>茎类蔬菜>根类蔬菜。

脆度大小比较:叶类蔬菜

3.2温度对泡菜口味的影响。温度是泡菜泡制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泡菜的质地,还影响泡菜的风味。从实验得知泡菜的最佳泡制温度应为25℃~30℃,在此温度下,乳酸菌代谢旺盛,泡菜最容易成熟。制作的泡菜不但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成熟度较高。所以,家庭制作泡菜温度以26℃~30℃最适宜。

3.3注意事项。制备泡菜的容器应选择釉质好、无裂纹、无砂眼、吸水良好、缸音清脆的泡菜坛子。原料应选择各种当令新鲜根、茎、叶蔬菜,要求质地鲜嫩、无虫咬、无烂痕、无斑点。井水和泉水配制泡菜盐水,能保持泡菜成品的脆性,宜用品质良好的食用盐。对萝卜泡菜进行低温漂烫,增强脆度,提高了泡菜风味。在白菜泡菜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添加蒜辅助杀菌,所得泡菜产品品质和风味都较好。用6%的盐水处理甘蓝、8%的盐水处理胡萝卜,生产出口味醇正、酸甜适口的泡菜产品[2]。

参考文献:

探究实验范文5

在生物探究性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学生的所具备的知识和观察能力都是有限的,为避免出现不能很好地完成探究实验的结果,我们应该利用小组学习的力量顺利完成科学验证。在小组的实验工作分配中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做好工作的细分和正确分配,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通过操作者、记录者和观察者等工作的落实,从而提升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学校培养合作化、能力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通过生物实验对学生的多方面锻炼,为社会打造出适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科学验证和科学探究不仅是因与果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步骤,因此我们要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探究过程,在小组合作的形势下实现科学验证。由传统的生物实验所谓的重结果、轻过程,轻参与、重记忆等验证性实验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知,只有改变以往的束缚学生思维发展学习方式,才能增加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将蔫了的青菜放到清水、盐水中,然后进行对比观察实验,过一段时间中观察变化,而我们所强调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和参与性。

二、完善生物实验课堂,促进探究性学习

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生物课堂的完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善课堂,进而完善探究性学习内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打造科学的积极课堂,将追求高效的课堂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现实。具体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完成课堂的完善:

1.课前准备是开展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为教学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的课堂效果等。在保证导学案质量过关的情况下应该积极督促学生的预习,对于演示性实验等需要准备的仪器要精心布置,对于学生的预习内容教师应该给于明示,让学生带有针对性目标进行学习。

2.课内探究是开展课堂的中心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介绍课堂所进行的实验种类,其中包括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然后向学生提出课堂学习的目标,在以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内容,然后交由教师判断其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规划提出补充和订正,最后在实施可行方案过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和结论。

3.课堂总结是开展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应该做最后的总结,通过课堂开展的效果做出评价。以便于开展下次课堂作为借鉴内容,总结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回顾课堂的一种形式,对于完善课堂在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总结

探究实验范文6

关键词:探究性;组织方式;过程评价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分组实验多为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需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如,在学习活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洗澡”入手,让学生回忆使用粗糙的澡巾和光滑的澡巾有什么不同、用力和不用力有什么不同等体验,交流讨论后提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还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等假设。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对假设进行检验。做这个实验要求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运动,在运动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这些都不太容易做到,学生又创造性地提出固定弹簧测力计和小木块,让小木块下面的另一个物体运动。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改变实验课原有的组织方式,确保人人动手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每个学生应该都积极参与,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别较大,性格差异也很明显,所以在学生实验中往往真正动手的只有一部分学生。为了确保人人动手,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那些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主动帮助一些实验做得不顺利的学生。如: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的同学很快就观察和确定了像的位置。但有的同学反复做了多次,还是不能让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我就要求做得好的同学去帮助这些同学,积极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变实验结果重要为实验过程更重要

上一篇审计实验

下一篇评估指标